1. 青島歷史簡介
新石器時代,青島是東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區之一,遺留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時期,青島是中國海鹽的發祥地,位列中國「四大古鹽區」和「五大古港」。
春秋戰國時期,青島建立了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內)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遺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島黃島區境內)。據記載,中國最早的一次涉洋遠航——徐福東渡朝鮮、日本,就是從琅琊起航的。
漢武帝少年時代在不其(城陽區境內)做過膠東王,是中國有記載的到青島地域巡遊次數最多的皇帝。
唐宋時期,青島作為銜接南北航運的「中轉站」,成為中國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宋時專門在板橋鎮(膠州市境內)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元朝,為方便海運漕糧,開鑿了中國唯一的海運河——縱貫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
明清時期,青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屬山東萊州府境內。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佔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成為華北地區最後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屬山東省轄市。
(1)歷史青島村在哪個省擴展閱讀:
青島地質特徵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
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地形地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
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
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
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北嶺山(海拔116.4米)、嘉定山(海拔112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2. 青島的歷史資料
「青島」這個名稱,原指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之名的出現,就現在已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即墨縣令許鋌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鄉土,主持過《即墨縣志》的編纂。可以說,許鋌是第一個全面了解青島的人。盡管青島在當時,還僅有一個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於青島灣畔的一座小島「青島」,亦被許鋌所提及。
在許鋌編撰的《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關青島之名有這樣一段記述:「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顏武。」這里說的「青」,即是指青島,也就是現在的小青島。在許鋌的眼裡,小小的一個青島,不僅可以設防,抵禦倭寇的侵擾,而且還是可供人居的地方。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小青島最初還是主要用於軍事目的。
夜景需要指出的是,許鋌所此時所提及的「青島」,是浮山千戶所管轄的一個可以駐軍的小島。而在這個島的對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後宮,也已在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還可以追尋到天後宮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來闢建青島村的時代。
據編修於1924年的《胡氏族譜》記載:「吾族相傳自明永樂初年由雲南遷居即墨,世居青島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餘載」。這就是說,在天後宮還沒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經從雲南遷居在現迎賓館一帶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島村」。只是到了後來,村民繁衍愈眾,原來的村址已不能容納,故又分出一支來,搬遷到了現在的湖南路和廣西路一帶。這樣,原先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上青島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下青島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這就基本上給了我們一個清晰脈絡,即「先有青島,後有青島村,最後才有天後宮」。因為我們已知,青島附近的一些島嶼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名稱。估計「青島」之名,最晚也不能晚於明初。後來,胡姓族人從雲南來了,他們除以青島灣里這座小島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還將附近東面的一座山嶺,命名為「青島山」。來青島之後,他們「可樵可漁」,在這里建了一座「媽祖廟」,這就是後來的天後宮。到了天後宮建成的1467年,青島灣一帶就成了整個青島地區最大的漁貨碼頭,被稱之為「青島口」。等有了這么多冠以「青島」之名的地名之後,原先的「青島」就被俗呼為「小青島」了。
而另一個被稱做「青島」的小島,位於今即墨市田橫島的東北方,又名「三平島」。這個小島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縣志》中有過記載,但因與「青島」重名,故自20世紀初之後,便多稱為「三平島」。而這個「青島」,也就慢慢地沒有人叫了。
那麼,什麼時候才將「青島」作為青島地區的總稱呢?現在有資料記載的,就是天後宮內的一塊刻於清同治年間的《募建戲樓碑記》的石碑。此碑文記載:「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餘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雲集而至。」在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島」一詞,已不是一個島、一個村、一座山和一個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島地區的總稱。對於碑中之「青島開創」和「百有餘年」的斷語,時間當在清乾隆年間,這應該是青島的「開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歷史。
3. 青島是那個省
青島是山東省的。
青島:別稱「琴島」、「島城」,被譽為「東方瑞士」,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國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新一線城市。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沿海,膠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隔海與朝鮮半島相望,地處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沿地帶。東北與煙台毗鄰,西與濰坊相連,西南與日照接壤。
4. 青島村的介紹
青島村,原本是一個小小的漁村,但從明朝開始已成為海上貿易的海口。青島山有泉水,在今青島39中處匯集成水潭再由山上流下形成青島河,曲折而下,流入黃海的青島灣。青島河入海口,依山傍海沿河有一個小小的漁村,叫青島村。
5. 青島屬於山東省哪個市
青島屬於山東省青島市。
青島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山東半島東南、東瀕黃海,是山東省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發展先行區、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海上體育運動基地, 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
青島作為國際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駐有山東大學(青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校區、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26所,引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9所高校。青島的異域建築種類繁多,被稱作「萬國建築博覽會」。八大關建築群榮膺「中國最美城區」稱號。
(5)歷史青島村在哪個省擴展閱讀: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
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
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
6. 青島是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青島屬於山東省 。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南部,位於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為11293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市南、市北、李滄、嶗山、青島西海岸新區、城陽、即墨等七區)為5226平方千米,膠州、平度、萊西等三市為6067平方千米。
地質地貌
青島市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沙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域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出露十分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區域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域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脈
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市境內諸山及萊西市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河流
青島市有大小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按照水系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以及沿海諸河流等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膠萊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島市,經萊西市、平度市、即墨區、膠州市和城陽區,至膠州市南碼頭村入海。幹流全長179.9千米,流域面積6131.3平方千米(含南膠萊河流域1500平方千米),是膠東半島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1億立方米。該河20世紀70年代前,徑流季節性較強,夏季洪水暴漲,常年有水;之後,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斷流。
北膠萊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膠萊河及諸支流,在青島境內的主要支流有澤河、龍王河、現河和白沙河,總流域面積1914.0平方千米。北膠萊河發源於平度市蓼蘭鎮姚家村分水嶺北麓,沿平度市與昌邑市邊界北去,於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萊州灣。幹流全長100千米,流域面積3978.6平方千米。該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5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千克/立方米。
沿海諸河流水系指獨流入海的河流,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白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7. 青島在哪個省份啊
青島屬於山東省,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於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總面積為11282平方千米。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
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
(7)歷史青島村在哪個省擴展閱讀: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
青島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
北膠萊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膠萊河及諸支流,在青島境內的主要支流有澤河、龍王河、現河和白沙河,總流域面積1914.0平方千米。
北膠萊河發源於平度市萬家鎮姚家村分水嶺北麓,沿平度市與昌邑市邊界北去,於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萊州灣。幹流全長100千米,流域面積3978.6平方千米。
8. 青島村的介紹
青島村為東京都的村,位於伊豆諸島南部,管轄范圍為青島全域。為伊豆諸島中最南方的一個有人島,也是日本人口最少的地方自治體。面積5.98平方公里,總人口192人。
9. 青島村的青島村的為青島市的發源地
現代沿海港口,建碼頭的時候,都要修「防坡堤」以避風浪,青島河入海口恰恰有一個島嶼———小青島,成了天然的防坡堤,這使得青島村有港口的條件。自元代定都北京,每年都有大批糧食及其它物資由南方運往北方,因陸上運輸時間長,運價貴,於是海上運輸日趨增多。青島村處於南北海上航運的必經之處,時有船舶在這里避風浪或加淡水、添食物。
明代,沿海因倭寇作亂,劫掠船隻,殺害船民,還登陸掠地燒殺,搶奪財物。明朝政府一度施行「禁海」,不準海上航行。青島村屬即墨縣,「地瘠民貧」,百姓生活貧苦,多以地瓜干為主食,俗稱「即墨地瓜干」,施行「海禁」不準海運後斷了一條生路,生活更是困難。
青島口的形成
許鋌,號靜峰,江蘇武進人,進士出身。明萬曆六年(1578年)任即墨縣令。他是一個關心百姓生活的地方官,為即墨百姓的貧困而焦慮。當時膠州灣畔城陽的牛稼等人不顧「海禁」偷偷進行海運,到江蘇淮安等地從事貿易,使得生活頗為優越。許鋌聽說後不以為是犯法,反而經過思考後給明廷上了一道奏摺,要求開放海禁,為沿海百姓開一條生路。明廷諭准了許鋌的請奏,在即墨縣沿海將三個漁村開放為海運港口,其中之一就是青島村。從此,青島由一個小小的漁村成為了海運港口,稱「青島口」
青島作為港口有優越的條件:它背山、傍河,有小青島作天然屏障,大的海船在漲潮時可逆河而入,河岸於是成為順岸式碼頭。
青島口西邊的天妃宮(又稱「天後宮」) 也說明了當時的青島是海上貿易港口。明代的「天妃」,相傳是宋代福建莆田人,父親是都巡檢的武官。相傳「天妃」姓林,名熙娘,她圓寂後,民間傳說在海上航行的船員、漁民凡遇到危難時,祈求於她便會化險為夷。宋末她被封為「夫人」,明代被封為「天妃」,到了清代又晉封為「天後」,民間也稱之為「海神娘娘」,閩南、台灣稱為「媽祖」。
最早崇奉「天妃」的,是在福建一帶,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以後逐漸南至廣東,北至山東。青島口建了天妃宮並擴建了幾次,也證明了明代中期的青島村已經不僅是「小漁村」了。青島附近的金家口、女姑口、塔埠頭都有天後宮,而這些地方都是海運港口。
清代,青島口進一步繁榮,「旅客商人雲集而至」。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在山東設海關,稱「(山)東海關」,盛宣懷任海關道(關長);同治四年(1865年)在青島設東海關分關。青島口的居民,不再以漁民為主,居民多改從事海運、商貿。這一次,天後宮又進行了一次擴建,這次擴建中建了戲樓。從現存的《募建戲樓碑記》中看到,捐款的有商店、有船主。這時的青島口已形成小的市鎮,「碑記」中記為「開埠」,即商埠的意思。
僅僅過了年,天後宮又一次擴建,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修廟碑記中寫有:「蓋聞天後以孝成神,以慈愛民,仁護愛國,澤洽波臣。而旅客商人雲集於此者,尤賴其鴻波不揚……墨邑(按:即墨)青島口,舊有天後行宮以妥其靈……」
同治四年的碑記中說:「旅客商人雲集而至」,同治十三年的碑記中又說:「旅客商人雲集於此」,說的都是當時青島「旅客商人雲集」。這即是清同治年間的青島村———青島口。
10. 青島屬於哪個省
青島屬於山東省。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部,東經119° 30′~ 121° 00′,北緯35° 35′~ 37° 09′,東、南瀕黃海,東北接煙台,西接濰坊,西南接日照。全市總面積1129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市南、市北、李滄、嶗山、青島西海岸新區、城陽、即墨七區)5226平方公里,膠州、平度、萊西6067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青島是沿海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凸起,中間凹陷。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下同),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海岸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與岬相間的山岩海岸、海港淤泥質海岸和基岩礫石海岸。在淺海中,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和海蝕平原。
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的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東北緣和膠萊凹陷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代地層和部分中生代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發育,廣泛出露。岩漿岩主要為元古界膠南期的月季山片麻狀花崗岩、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花崗閃長岩和嶗山花崗岩。市區都位於這種花崗岩上,建築基礎條件極佳。區域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第三紀以來,整體性相對穩定的斷塊隆升在該區佔主導地位,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脈
青島有三座山脈。東南部是嶗山,山勢險峻,主峰海拔1132.7米。它西起老丁,北至青島。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m,屬於平度市所有山,萊西市部分山峰)。南部是由大珠山(海拔486.4米)、朱曉山(海拔724.9米)、鐵茶山(海拔595.1米)組成的膠南山群。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水水山(海拔80.6米)等。
河
青島有大小河流224條,都是季風區的雨源,大部分是獨立入海的山溪。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有33條,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沿海河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幹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谷河、古武河、劉浩河和南皎來河。市內最大的河流大沽河,發源於招遠市浮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島,經萊西市、平度市、即墨區、膠州市、城陽區,至膠州南碼頭村入海。幹流長179.9公里,流域面積6131.3平方公里(其中南膠萊河流域1500平方公里),是膠東半島最大的水系。大沽河年均徑流量6.61億立方米。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這條河有很強的季節性徑流,夏季洪水和全年水量激增。之後除了汛期,中下游一直斷流。
北膠萊河水系包括北膠萊河幹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澤河、王龍河、仙河和白沙河,流域總面積1914.0平方公里。北膠萊河發源於平度市蓼蘭鎮姚佳村分水嶺北麓,沿平度市與昌邑市的邊界北上,在平度市新河鎮大廟家村匯入萊州灣。幹流長100公里,流域面積3978.6平方公里。河流年平均徑流量2.53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0.24千克/立方米。
沿海河流是指單獨入海的河流,較大的有白沙河、磨水河、葛望庄河、白馬河、李記河、周疃河、洋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