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洛陽牡丹文化的歷史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中已經出現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作為觀賞對象毫無疑問。
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並且進入皇家園林。唐朝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至開元中期,牡丹文化興盛於長安,唐代特別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國運昌隆的標志,種植、觀賞牡丹成為一種社會習尚。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留下了無數歌詠牡丹的佳章妙辭。
宋代除了歌詠牡丹的詩詞外,又出現了有關研究、記錄牡丹的專著,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余鵬年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詩詞文賦及明間通俗文學以及雕刻、音樂、繪畫、服飾、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比比皆是,無可勝數。
洛陽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華夏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
洛陽牡丹栽培歷史始於隋代,唐代是其鼎盛時期,至宋代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與此同時,各代還涌現出一些描寫洛陽牡丹的詩詞、著作及繪畫作品,宋代詩人歐陽修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洛陽牡丹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洛陽牡丹可在公園和風景區建立專類園;在古典園林和居民院落中築花台種植;在園林綠地中自然式孤植、叢植或片植。也適於布置花境、花壇、花帶、盆栽觀賞,應用更是靈活,可通過催延花期,使其四季開花。根皮入葯,花瓣可釀酒。
每年清明和穀雨前後,古都洛陽舉城歡樂。來自中原各地、外省外市以及世界各國的觀光旅遊者,懷著極大的興趣,向洛陽的各大公園涌去。人們以能一睹甲天下的洛陽牡丹為莫大的榮幸。
春日洛陽人觀賞牡丹是一種風俗,從古至今沿襲不變,並且越來越盛。賞花的時間自花開至花落,大約有20多天。花開之時,也是全城沸騰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謝之後,古城才慢慢趨於平靜。
㈡ 洛陽牡丹花的歷史有多久
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亦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牡丹這一名稱的發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
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摘抄自網路)
㈢ 洛陽牡丹的歷史由來
牡丹栽培源於河洛,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作為牡丹栽培中心之一,早在唐宋時期洛陽即已具備系統的栽花技藝,形成賞花習俗及與牡丹有關的詩詞、書畫、傳說、服飾等,由此衍生出洛陽牡丹文化。洛陽牡丹,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譽。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其栽培始於隋,鼎盛於唐,宋時甲於天下。它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華夏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9大色系、10種花型、1400多個品種。花開時節,洛陽城花海人潮,競睹牡丹倩姿芳容。㈣ 洛陽牡丹的牡丹文化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洛陽東傍嵩山,西依秦嶺,南含伊闕,北靠邙山。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河山拱載,形勢甲天下」之譽。洛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故有「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之稱。牡丹為我這園藝花較早的觀賞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洛陽牡丹不僅以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而美譽邇;以也其造化鍾情,天下君臨而總領群芳。洛陽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牡丹之聖地。洛陽牡丹栽培始於隋朝,隋煬帝(605-618年)「周二百里為西苑……易州進二十箱牡丹」,並記述了牡丹品種名稱。宋高承也稱「隋煬帝世始傳牡丹」。可見洛陽為中國最早的牡丹栽培地之一。
當時,姚黃出自洛陽司馬坡的姚氏家,魏花出自晉宰相魏仁溥家。洛陽地方留守錢惟演賞之曰:「人謂牡丹花王,『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牡丹栽培中心,同時出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景佑元年(1034年)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列舉牡丹名品24種,總結了牡丹栽培、育種經驗,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其後周師厚(1082年)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葯41種。元佑年間(1086一1093)張峋撰《洛陽花譜》,列牡丹119種。這些專著對促進當時牡丹發展及後人研究牡丹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在改革開放國泰民安的今天,在邁進21世紀繼往開來的今天,雍容富貴,情系萬眾的洛陽牡丹必定會益增美艷,倍崇尊榮。洛陽牡丹飲譽天下,得益於牡丹譜記的傳世,它是研究牡丹的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洛陽牡丹的譜記資料甚為豐富,專門記述洛陽牡丹的名著就有宋代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和《洛陽花木記》。建國後,洛陽人好花之俗更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經濟的快速發展,洛陽市黨政領導充分利用這一良好民俗,以花為媒,廣交朋友,開發牡丹資源為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定牡丹為洛陽「市花」,並決定每年4月15~25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從1983~1990年,洛陽已成功地舉辦了8屆牡丹花會,每屆接待海內外遊客均在數百萬人次。花會期間還舉辦牡丹燈會、經貿洽談會和一些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洛陽文化藝術品也相得益彰。生產企業和民間藝人向「專、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紙、玉雕、刺綉等牡丹工藝都有相應發展,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牡丹藝術的百花園地;以牡丹為特色的化妝品、工藝品、飲品、用品等得到逐步開發;而在花會期間,《千枚牡丹》個性郵票發行儀式、牡丹婚典、牡丹攝影繪畫展、盛唐歌舞《千年牡丹情》等活動的舉辦,「十萬宮廷樂舞」、洛陽剪紙、「唐三彩」、「洛陽牡丹栽培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開發,使牡丹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繁榮。
到了唐朝,作為陪都的洛陽,牡丹的種植更加廣泛,洛陽牡丹品種更加豐富,並出現了從事牡丹專業人員。「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異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當時牡丹至少有5種顏色:殷紅、深紫、桃紅、通白、黃色,同時出現了重瓣品種。後唐庄宗(923-926)曾「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其規模不亞於長安唐宮。
北宋時,洛陽牡丹規模為全國之冠。牡丹出「洛陽者,為天下第一也」。洛陽人對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謂天下真花獨牡丹」。「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可見,牡丹人養牡丹、賞牡丹已成為民風民俗。其時,牡丹的栽培技藝普遍提高,在播種繁殖的同時,用嫁接的方法固定變異,牡丹「不接則不佳」,使得新品種不斷出現。
縱觀洛陽牡丹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歷代興亡的演變史。難怪李格非嘆曰:「天下之治亂,侯於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侯於園輔之廢興」,此言甚誠。
中國是牡丹的故鄉,洛陽又是中國牡丹的發祥地之一。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名揚天下。她始於晉、興於隋,盛於唐,極盛於宋。自隋唐以後,洛陽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蘇鹽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東曹州、廣東韶關等地相繼引種栽培,如今已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洛陽牡丹已溶入了中國牡丹的花海之中,並且香飄海外。公元724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國;公元1656年荷蘭開始引種;公元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培育出100多個園藝品種;美國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開始引進。
洛陽具有豐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從唐宋開始出現的贊頌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綉等量大且內容豐富。由於人們對洛陽牡丹的至愛,千百年來流傳的關於洛陽牡丹的種種神話故事和趣聞逸事更是家喻戶曉。人們把牡丹比作造福人類的天使,反抗強權的正義化身,把她塑造成美麗、善良的仙女等等,寄託了人們的理想和願望。建國後,洛陽考古發掘墓葬中發現的有關表現牡丹內容的珍貴文物,以及現存的古代建築上的牡丹紋飾,是研究牡丹史、繪畫史、建築史、雕刻藝術史等不可多得的資料。表現牡丹題材的戲劇歌曲、影視音樂以及工藝美術等作品爭奇斗妍,琳琅滿目。洛陽牡丹文化的發展,推動著河洛地域周邊牡丹文化的發展,為形成中國的牡丹文化奠定了基礎。
洛陽文化藝術品也相得益彰。生產企業和民間藝人向「專、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紙、玉雕、刺綉等牡丹工藝都有相應發展,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牡丹藝術的百花園地;以牡丹為特色的化妝品、工藝品、飲品、用品等得到逐步開發,使牡丹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繁榮。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洛陽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歷史和眾多的品種、宏大的生產規模、豐富的野生資源、高超的栽培技藝、日臻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以及具有深邃內涵的牡丹文化,在國際園藝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