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剖宮產發展歷程
據「史記」記載,早在公元前2400年即4300多年前,我國就有剖啟脅產,這是世界上有關剖宮產的最早記載。 相傳公元前100 年,羅馬帝王愷撒就是經由剖宮產而生的,其母在他生後還存活多年。實際上,當時剖宮產後幾乎沒有存活的,所以,這類傳說可能並非真實。 有真實可靠材料證明的是1610年4月21日,2位外科醫生首次給一位活產婦施行了剖宮產手術,由於當時手術切口不縫合、缺乏無菌技術,這位產婦在術後25天死亡。雖然該婦存活時間很短,但它較此後兩個世紀的大多數剖宮產產婦長。17世紀,著名的法國產科醫生毛里修(Mauriceau)甚至認為:「施行剖宮產術就等於殺害產婦」,當時還有反對剖宮產的聯盟。 隨著外科無菌技術和縫合技術的發展,1882年,Max Sanger 開創了「古典式剖宮產」的歷史,這種術式是切開子宮體,取出胎兒並縫合切口的過程,它使得產婦的死亡率與以往相比大大降低,剖宮產也變得越來越安全了。但是,它仍然有並發症多、再次妊娠時,子宮切口瘢痕破裂發生率高等缺點。如今,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還採用這種術式。 1912年,Kroning提出了「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是近代廣泛應用的術式。更為重要的技術改進則是1926年,Kerr 提出了「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術」,由於術中出血少、損傷小、操作簡單,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最為常用的剖宮產術式。80年代以來,以色列產科醫生Stark簡化了手術步驟,採用腹壁橫切口,子宮縫合一層,腹膜不縫合等方法,手術時間可縮短至十幾分鍾。 剖宮產是一種手術,任何手術都存在著風險,一種手術方式的合理與否需要時間來檢驗,因此,將來還會出現對各種手術方式的不同觀點,推動手術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