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分析的方法
通過搜集和整理獲得史料,進行分析得出能夠揭示歷史過程、本質及規律的認識。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歷史比較分析法、歷史計量分析方法、歷史心理分析方法、歷史系統分析方法等。
歷史比較分析方法又稱「比較史學」,即通過對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條件下的各種歷史現象進行縱向或橫向的比較,分析異同,探索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或特殊性的一種史學分析方法。「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
國外學者把它劃分為兩種模式,歷史類型性比較,即具有同類特徵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和作為理論的並行論證的歷史比較。
中國學者把歷史比較分為: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宏觀比較、微觀比較。
歷史計量分析方法又稱計量史學或歷史定量分析方法,指運用數學分析方法、統計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通過各種數據關系,揭示和認識歷史的一種方法。比如《史記.貨殖列傳》、《漢書.識貨志》等
這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離不開價值觀和理論的指導;要處理好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關系;有時也要與其他歷史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如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某一朝代社會上各階層的狀況,即需要階級分析方法、社會學方法對其進行深入分析,還需要對所能收集到的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類,進行定量分析,必要時對整理出的數據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等等。
歷史心理分析方法,又稱心理史學,心態史學。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個體和群體的心理活動及特徵的分析,對歷史現象作出解釋和研究的方法。
歷史系統分析方法,又稱歷史整體系統分析方法。它是運用現代科學系統論原理,將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現代系統論又稱普通系統論,20世紀60-70年代,貝塔朗菲在《普通系統論的歷史與現狀》中,把生物學方法論的系統論原理推廣應用於更加廣泛的領域。「處於一定相互聯系中的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組成部分的總體。」 《牛津詞典》對「系統」的說明:「系統通常是指作用於共同目的的兩個以上要素的集合體。」在系統這一概念中實際包含了一系列的關系即: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結構、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歷史系統分析方法就是要求從歷史整體觀念出發,通過揭示整體與局部的各種方面復雜關系認識歷史運動的整體過程。
一般來說歷史系統分析方法由以下各項具體內容組成:
歷史整體分析、歷史層次分析、歷史結構分析、歷史環境分析、歷史動態分析等。
⑵ 歷史材料怎麼分析
第一,要認真分析所設問題,切忌先閱讀材料,再分析問題。傳統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是先閱讀材料,再分析問題。如果提供的材料較難理解,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譯過來的外文資料,學生往往難以讀懂,不知所雲,這樣就無從下手。但問題往往可以給我們提供以相關信息。如果我們先看問題,掌握所設置的問題的具體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過程、本質含義、真實目的、主張、評價、危害、影響等,這樣就可以帶著"問題信息"有針對性地去閱讀材料,這樣通過分析所設問題,我們就明確了應該回答哪些內容以及在閱讀材料時應該留意收集哪些"問題信息",而且這樣做可謂省時省力,尤其是在中考時可以節約時間。
第二步,要仔細閱讀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著感覺走,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直接憑感覺答題。我們必須從提供的材料中盡可能地搜尋"問題信息",即進行"材料處理"的過程。這是解析材料題的關鍵步驟之一。必須要學會從材料中所反映的內容中去尋找解題的切入點,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給材料有文字出處的話,那麼出處也可以給我們提供所需信息,這為我們下一步將材料與教材結合接出答案打下基礎。
第三步,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知識遷移,切忌單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題。"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內"是材料解析題的重要特徵。每一個問題都對應著一個知識點。我們在完成獲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後,必須結合從教材中所學內容,進行知識銜接,將教材與材料相結合,完成知識遷移,並對相關知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一步篩選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這也是解析材料題的關鍵步驟之一。對此我們必須回憶教材中有關,並將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為最後總結答案提供基礎。如果僅憑材料,往往難以回答完整。
第四,總結答案時要進一步審清、審准設問,文字表達注意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切忌答非所問,雜亂無章,辭不達意。材料處理和知識遷移的最終目標是運用材料和已學內容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要首先對所設問題進一步審清、審准。然後,結合從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學的歷史知識對題目所設問題進行解答。要求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切忌答非所問。文字表達上,也要注意語言精練、表達准確,體現答案的邏輯性和要點化。
⑶ 歷史材料分析題答題技巧
歷史材料分析題答題技巧: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在解答材料題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分析問題、細讀材料: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後,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麼,需要回答什麼。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後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然後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准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後,還要最後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後就可以在試卷上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不可啰里啰嗦,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
5、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的相關要求:
(1)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
(2)文句要通順、平實、語言准確;
(3)在形式上做到「三化」:
①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
②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
③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⑷ 如何做歷史材料分析題
材料分析題是近年來文綜歷史中考的一道必考題,也是很多學生比較畏懼的題目之一,其實只要我們掌握了基本的歷史知識,運用了正確的解題方法,這類題目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難.下面我就自己的體會來說說這類題目的解題方法.
一:明確中心.不管一段材料有多長,問題有多少,它肯定總是圍繞某一一個中心展開的,只要我們抓住了這個中心解題就有了方向和目標.明確中心方法有四:①瀏覽全部的問題,看從哪一板塊、哪一具體問題設題;②緊盯材料的出處:標題、注釋(尤其是時間、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一段得開始或末尾.
① 審材料抓核心的字、詞、句明確答題的方向和所要運用的知識.
②審清題目能力要求.看命題人是要我們論述、簡答、比較、評價還是分析.
③審分值.正規的考試一般每問後面都給出了相應的分數,這其實就是給我們一個提示,間接的告訴了我們應答幾個要點.但一般來講,為了我們的答案更接近參考答案,我們組織的答案要點應該大於該題所給的分數.
④審准答案來源及答題的范圍.如時間、方向(政治?經濟?文化?),以防止答非所問.答案來源有以下三種情況:A、如果問題是根據材料回答,則答案從材料中即可提煉完整;B、如果問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則答案既要從材料又要結合課本所學提煉;C、如果問題是請回答,則答案來源同②.
⑤還要盡量挖掘題乾的有效信息,答題時務必將之變為答案.
三:簡潔作答.所謂簡潔作答就是要求我們的答案點多、面廣、話短.一般而言組織答案可以採取以下方法:A、擇錄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詞,但不宜過多抄襲長句;B、聯系利用課本的經典結論或觀點;C、自己歸納、提煉,盡量用上專有名詞、習慣用語.但有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做到史論結合.
四:注意答題的規范和卷面的整潔.一般來講我們的答案應該做到要點化條理化,卷面應干凈整潔,盡量減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⑸ 歷史材料題解題技巧
高考文綜歷史大概都復習的怎麼樣了?對歷史後面的材料題心裡可有底了?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材料題解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材料題題型
1、 從常規出題來看,它一般分為兩類
一類是針對某種觀點或看法,要先行明確表態(是否正確;是否全面等)後再進行分析解答;
要求:對該模式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
另一類則是一題中有幾種不同的觀點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後明確表態,然後分別進行論證
2 、從材料陳述看
一類是材料觀點直接給出
另一類是觀點間接(觀點隱含)給出
3、設問類型看:包含評述,評價,評論三種
(1)評價,即評定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性質、地位、作用、積極意義或者影響等;
(2)評述則是把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史學觀點等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即邊敘述邊評價,或者先敘述再評價;
(3)評論則是對歷史人物、事件、觀點等進行分析、論證或評價
注意
(1)評價偏重於從史實中得出結論;
評述 類偏重於敘述史實;
評論 側重於運用辯證史觀或者唯物史觀,表明自己對歷史事件、人物、觀點的認識
(2)評價、評述類設問一般含有標志性的詞語,
如:評價、簡評、評述、說明、論證、如何解釋、你認為、你的看法、你的觀點、如何理解等
歷史人物評價:
(1)定性評價即整體評價;
(2)定量評價,即以史實說明。
(3)一分為二和看主流相結合。
歷史事件或現象評價:
(1)根據要求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
(2)需要結合背景、特點、作用、影響等等,看評價角度。
歷史材料題解題步驟
第一步:完整的閱讀材料,提煉觀點
提煉觀點,弄清幾個問題:
評論的客觀對象評論者的主觀認識是什麼?
有幾個觀點?
各觀點之間是什麼關系?
誤區:為了搶時間作答,沒有完整、准確的閱讀材料,斷章取義,隨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話當成題目要論證的觀點,導致全盤皆輸。
注意:①如果設問是:論證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觀點,只能同意。
②提煉出觀點後,一定不要急著下筆作答,花一分鍾左右的時間在大腦構思如何表態有利於你接下來的論證,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態。
第二步:陳述觀點並對觀點進行判斷表態
1、材料只有一種觀點怎麼表態
①同意或正確
②不同意或錯誤,陳述你的觀點
③辯證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題慢的同學盡量避免這種答法,因為時間緊急,論證費時,不利於得分,做題快的同學可以嘗試,挑戰滿分
2、材料有多種觀點(出現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種。
②材料觀點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觀點。(其實材料中的多種觀點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觀點最好是綜合多種觀點。)
注意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種,因為你不同意其中一種,有兩種可能:
A.與材料另一種觀點不謀而合,還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種;
B.材料的觀點你都不同意,那你為啥不直接說出你的觀點呢,用②這種方式呢?
2)如果設問是這樣的:「你同意哪一種,請說明理由」,而不是「評析材料中……觀點」。
原則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觀點了,但標准答案里沒有設計材料以外觀點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閱卷老師酌情給分,而酌情給分往往不會給太高。
第三步:對觀點進行論證
得分至關重要的一步,有同學想挑戰高分滿分,把重心放到小結上,或者想綜合多種觀點從更深的層面看問題,而忽視了論證過程,論證不充分,最終得分不高。12分為滿分,論證過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論結合
1、多角度
觀察你論證的觀點本身有幾個層次,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
2、史論結合
史實必須是明確具體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編造臆想的、偏門的,必須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歷史事件。
3 論證要嚴密,不要前後矛盾
誤區:認為多角度就是經濟、政治、 文化 ,因為我們平時做題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論青紅皂白見題就用。(思維的發散性)
第四步:小結,理論升華
大多數高中生都達不到分類法的第五個層次,而且此環節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費在此環節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 方法 :
跳出你同意的這個論點,運用辯證思維(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作者的立場等,對所有論點進行評價。
跳出此論點所涉及的具體國家、時間、問題,放到整個全人類歷史上看問題
小結:這類試題的答題基本要領是:
1.概括材料觀點。標明觀點出自哪則材料
2.選擇觀點並作出判斷,確定是立論還是駁論。
3.分段論述——
第一段:觀點表述;
第二段:論證;
第三段:結論(不能簡單重復總觀點,必須作內涵表述,上升到規律、本質、實質、正確做法)。
歷史材料題解題技巧和答題要求
1、立場要鮮明,論點要准確。
立場鮮明,論點要言簡意賅、開門見山、旗幟鮮明。
提出論點要注意三點:
一是不能寫成 短語 ,必須形成判斷句式;
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兩可;
三是不能長篇大論卻不知所雲。
論點准確,讀懂材料,准確、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觀點,然後圍繞這些(個)觀點提出自己的論點,要注意兩點:
一是不能完全拋開材料中的觀點,這樣就跑題了;
二是不能選取材料中某一觀點的部分觀點作為論點,這樣會導致論文的論點殘缺,進而導致論證角度狹窄,論證過程無法展開。
由於材料常以圖表、外語翻譯語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現,對於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歸納和組織語言能力的要求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訓練中務必下大氣力予以突破。
2、結構要完整,格式要規范。
結構完整,包括開頭、正文和結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決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論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於三個自然段,絕不能一段寫到頭
開頭為第一段,要簡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論點,如果題目有要求,還應該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幾種觀點。
正文至少一段,運用論據論證論點。
結尾為最後一段,要呼應開頭,但在語言上不能與開頭重復,最好能對觀點進行 總結 和升華。
格式規范,不能以問答題的答題格式來作答,語言不能條文化、序號化,不要寫類似於「觀點」、「論證」、「結尾」這樣的 提示語 ,每段開頭不要頂格,要空兩格。
3、邏輯要一致,語言要專業。
邏輯一致,論文的論據與論點在邏輯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關聯,應該以史實論證論點,論據要具有說服力,要能夠支撐和證明論點。
語言專業,論文的語言要符合歷史專業性要求,要使用專業術語,盡量迴避生活化、文學化語言。
4、角度要多樣,層次要分明。
論證角度的多少與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樣,從多個角度論證論點,一般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角度進行論證,也可從內因、外因或者客觀因素、主觀因素等角度進行論證,當然論證角度並非僅僅如此,要結合具體情況尋找論證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為論據
層次分明,強調論證角度要鮮明,最好每一個論證角度都能單獨成段,並且把論證角度置於每段的開頭,可以把答問答題常用的提示語變通使用,如「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等,這樣便於閱卷老師看清論證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數不能少。
書寫要認真、規范、美觀、整潔,不可潦草,不可寫得太小,更不可亂塗亂畫。
字數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為宜,字太少,容易導致論證不充分。
歷史材料題解題技巧相關 文章 :
★ 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
★ 歷史大題解題技巧
★ 分析歷史的方法,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思路
★ 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
★ 做歷史題材料題的方法分析
★ 初中歷史材料題的答題技巧方法
★ 初中歷史材料解析題解題思路和方法
★ 做初中歷史題材料題拿高分的方法
★ 高考歷史材料解題答題技巧
⑹ 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
歷史是延伸的,是 文化 的傳承,積累和擴展,也是人類文明的軌跡。那麼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有哪些呢?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
技巧一:審題
①一般情況下,應讀兩遍。第一遍粗讀,游覽,了解大意。主要任務有兩個: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聯系,讀出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
②審讀設問,帶著設問仔細讀材料,將材料讀懂、讀透。
a.細讀材料時要注意具體材料具體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為文言文,須像語文課上分析古文一樣,進行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並挖掘其引申義。世界史的材料多為外來的翻譯文,有的 句子 很長,很難讀懂;此時,可按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來處理,先找句子的主、謂、賓語,再找定、補、狀語等其他修飾成分。
b.閱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因為設問的實質是為解析材料確定方向,使考生在閱讀材料時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確設問要求,據設問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細讀材料,是盡快獲得有效信息的捷徑。
c.閱讀材料時,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處。這些說明性文字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作者、背景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有時能起到「得來全不費工夫」之效。
技巧二:找聯系
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找」與「讀」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將兩者截然分開.
①閱讀全部材料之後,要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題都有一個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題的一些材料觀點完全相反,它也是圍繞一個中心而設計的。找出了中心,然後圍繞這個中心,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
②找出材料與教材的連接點。盡管材料解析題具有「新材料、新情況、新問題」的特點,但不管多新,必定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聯系在一起,聯系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
③找出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體會命題者的意圖。材料解析題是「史論結合」的典型題目。讀材料是為了回答設問,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因為「論從史出」,結論要從對材料的理解、發掘、升華中得出。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定是從材料出發的。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後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在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時,領會命題者採用這些材料的意圖至關重要。
④審讀設問,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題的不同要求。從近幾年的高考題來看,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與作答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層層發問、逐次誘導的遞進式。即圍繞一個中心,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二是歸納評述論證式。三是1997年以來出現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題。弄清設問的不同要求,解答過程中可避免大的失誤。
技巧三:答題
組織答案時注意的問題:
a.按問作答。注意針對性和具體性。材料解析題多由幾問組成,每問都有具體指向,要根據具體要求,組織答案,並依據分值來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
b.克服思維定勢,堅持論從史出。命題者有時為體現自己的學術觀點,則選取與教材觀點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創新能力。因此,回答時要克服思維定勢,對材料作具體分析,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C.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准確辨別材料觀點的正誤。所引用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難免帶有封建史學界和資產階級史學界落後史學觀點的色彩。必須按照正確的觀點對史料進行辨析。
如何有效學好歷史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
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 方法 ,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尋找一種 記憶方法 。例如我們在學習「戰國七雄」時,要記住七個諸侯國的位置,經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套這樣的口訣:「東南西北上中下,齊楚秦燕趙魏韓」。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就不會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上面的這座可以暢通無阻的橋。
學好歷史的方法
1、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時候,歷史知識點不是不需要記憶,而是需要去理解。我們能夠理解某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往往並不是依靠硬記。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單獨閱讀書上的文字,還不足以真正理解了這些歷史內容。我們可以藉助地圖、表格、繪畫,以及改編的 故事 來理解。
2、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比較分析法在很多學科得到廣泛應用。歷史比較分析法可以能夠更好的幫助你理解和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力。如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對比;英國、法國、美國、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
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
★ 歷史考試答題技巧主觀題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方法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套路
★ 高中歷史選擇題技巧和方法
★ 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答題技巧
★ 高考歷史評析題怎麼做
★ 高考歷史選擇題丟分的原因與答題思路
★ 高中歷史選擇題應試策略和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⑺ 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技巧
當我們剛接觸歷史這門學科的時候,感覺歷史並不難啊!然而學習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歷史不好學,記憶的內容太多,答題只是擦邊失分高。其實,歷史學習有一個其他學科都不具備的特斯安,似易而實難。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 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技巧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技巧
第一步,讀懂讀透閱讀材料
首先,要先閱讀題的設問,後讀材料。不少老師和學生會認為要先讀材料,後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較大的局限,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障礙更大,易於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了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才能知曉。因此,我們要先讀題目的設問。先讀設問的實質是使對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明確設問的要求,然後帶著設問有重點地讀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圖表、圖示等)展示給我們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從中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獲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間的聯系。有時一個材料題往往不止一則材料,有兩則、三則材料。這些材料從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時則分別聯系著兩個或多個不同的歷史事件。但閱讀時既要認真讀懂每一則材料的中心內容,不能把它們完全割裂開來,又要注意其內在聯系性,為下一環節的思考作準備。
第二步,找取相關信息點
要注意找設問與材料中的關聯點,要注意找取材料與課本關聯中的相似點,要注意找取材料論述的中心。
試題雖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設問,但迄今為止,任何一道材料題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里的關聯,一是指試題以教材知識為背景或依託,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教材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確定了材料與教材的某個或某方面重要知識的關聯,回答問題就不難了,甚至有的設問可以在教材中「對號入座」。
第三步,回答設問內容
1.注意答好第一問。一般情況下,一個材料分析題設好幾問,而設問大都是相互聯系著的。往往答對了第一問,其他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問時一定要細心,要注意對材料作多方面的考慮,既要考慮材料的顯性含義,又要分析材料的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確。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3.注意設問分值。材料分析題每問分值不同,所以答題時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而分值大的則是要深入分析,回答問題應展開論述,詳加說明。
4.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緊扣題意,論從史出,答出重點。對於材料分析題的文字表達能力,歷年中考試題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材料分析題的答案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對問題作出准確地說明,嚴密地論證,並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感悟,有意識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另外,答案用語要規范.准確使用「應試語言」。
5.解答錯誤分析。一種是死摳教材,有的學生作材料題不太讀材料及題目就開始翻教材,以為教材是萬能的,希圖從教材中找到現 成語 句、段落成為理想答案。一種是野馬脫韁,這樣的學生做材料題根本不管教材上知識點,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準,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但往往不得要領。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 總結
一、時間的分配
現在中考歷史時間是60分鍾,所以時間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極有可能因沒有認真審題而失分;如果過慢,就會引起在規定的時間內完不成試卷。因此,考試時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題時間,以免顧此失彼。
二、歷史解題 方法
(一)單項選擇題
必須要保證選擇題的准確率,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呢?
1、答題時必須抓住重點字句,如時間、年代、人物、事件、區域地點等,明確試題要考查的是歷史的現象、本質、或是因果關系、影響。
2、注意分析題乾和題肢的關系,有的題肢的內容是對的,但是與題干沒有關系,不能選。對於沒有把握的題目,多讀幾遍,找到關鍵的字句去分析,把明顯的錯誤選項排除掉,選擇與重點字句相關的選項。
3、有的是反向選擇的要注意,即選擇不正確的或者不符合題意的,這要特別注意。
4、不要憑 經驗 答題,說不準題目跟你做過的題目考察的角度不同。憑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仔細答題。
5、選擇題選好以後,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動,相信你的第一感覺。
(二)非選擇題
▲材料解析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帶著問題讀材料2、重視材料出處3、讀懂材料,挖掘引申含義
4、善於提取有效信息5、規范做答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是什麼
一、答題時間
中考考生在答題過程中劃分答題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對歷史試卷的答題時間進行合理規劃,那麼有可能導致中考考生將一些該得到的分數丟掉,節省答題時間首先是答題速度要快,但是中考考生要注意的是不論是多快的速度,中考考生要仔細閱讀歷史試題,以免因為審題失誤而丟分。
二、規范答題
在中考歷史試卷中,非選擇題是按照具體的知識點劃分的,如果某一歷史非選擇題分值為5分,那麼這一歷史試題考察的知識點為五個。而且中考考生在回答時要注意排版,書寫過亂也可能是中考考生丟分的原因。
三、選擇題
中考歷史選擇題考查的東西比較廣,主要考查中考考生的知識結構、對知識掌握的准確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考生在解決中考歷史選擇題時有非常多的技巧,如排除法。所以中考考生在審題時一定要認真,並且要根據在審題時得到的信息進行解答。
四、非選擇題
由於中考歷史非選擇題的類型不同,所需要的答題技巧也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1、填空題:歷史填空題相比較選擇題而言是要簡單的,雖然也是考察中考考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但是因為答案時唯一的,只要中考考生基礎知識過關,在答題時認真審題就可以回答出來。
2、材料解析:這一類型試題主要是為了考察各位中考考生解決問題與文字表達的能力,不論中考歷史試卷中所給出的材料是教材里的還是其他的,但是所考察的知識點都是書中的知識。所以在這類歷史試題時只要認真審題就可以了。
3、圖片類:這類中考歷史試題主要是考察中考考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類歷史試題的答題技巧就是:先觀察、在分析。然後答題。
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技巧相關 文章 :
★ 2020中考歷史答題技巧方法歸納
★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初中
★ 中考歷史答題方法解析
★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
★ 中考歷史壓軸題答題技巧
★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
★ 做歷史題材料題拿高分的方法
★ 歷史高分答題技巧
★ 提高歷史成績的方法和考試答題技巧
⑻ 急需:高中歷史材料分析方法,要全,易理解(不要題目)
A 一、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
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
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
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
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
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
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3、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風雲網lsfyw.net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本文來自風雲網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朱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駁論式問答題解答方法
基本方法:接駁論式問答題要奏好三步曲:表明觀點,即指出所要評述的觀點是對還是錯;闡述理由,進行史實剖析,這是主體部分;理論分析,指出觀點的對錯的根源。
9怎樣分析概括「階段特徵」
基本方法:「階段特徵」指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與民族關系諸方面所體現出的本質屬性和基本趨向。分析歷史的階段特徵要注意:一是分析章節之間的主要內容及內在聯系,從基本史實上得出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與民族關系諸方面的特徵;二是語言要精練、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的原則;三是從具體特徵中抽象出本質特徵。
10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11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2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蘧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3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4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5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6論證說明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說明題按說明的方式,常用的有分析說明題、比較說明題、概括說明題、論證說明題和綜合說明題等。說明題往往要求說明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原因(條件、目的)、內容(表現)、特點、作用和影響,以及歷史觀點(或措施)的依據,或通過史實說明某一問題。解答說明體首先要明確說明的角度,然後根據不同的角度選取不同的方式說明。
17評述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要求:第一,整理知識線索;第二,正確的評價標准(即:是否有利於書會進步,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第三,突破傳統思維觀點的束縛,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第四,史論結合,言之有據。
18「歷史地圖」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注意四個方面:其一,認真審題,辨析地圖,限定范圍,這是答題最關鍵的一步;其二,尊重史實,聯系教材內容,以教材內容為依託;其三,對問行文,進口題意,講究層次;其四,規范作答,簡潔成文。
B額 附加的 話說 你是文科生吧~~
高中政治和歷史答題技巧
1. 選擇題的做法
(1)選擇題的構成
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綜合政治部分選擇題 , 從類型上看大多以 「組題」 的形式出現 , 即一個材料設計多個試題 , 最多可達到 5 個試 題;從形式上看有兩部分構成:題干、題肢;從內容上看有三部分構成: 立意、情 景、問題設置。
(2)具體做法
①抓住立意。每個選擇題只有一個立意 , 即一個中心思想。因而 , 看到試題後 , 認真閱讀 , 並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 , 最好用一句話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後 , 再看題肢的設問 , 這樣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當然 , 對於簡單的試題來講 , 讀完也就應該做完。
②找關鍵詞。一般來說。每個選擇題的關鍵詞大多在題乾的最後一句話中 , 如 「范圍關鍵詞」 :經濟學道理……、哲學道理……等。「內容關鍵詞」: 措施 是……、制度是……等。 「形容詞關鍵詞」:根本……、主要……等。 「動詞關鍵詞」 :表明……、說明 " …•、體現……等。立意和關鍵詞相結合 , 對做難度稍大的題目有較大的幫助。
③排查誤項。高考試題中有一部分是難度大的題目 , 甚至有些題肢的設置一時難以理解 , 在這種情況下 , 最好用排查法 , 先把明顯錯誤的選項去掉 , 然後進一步縮小范圍。
④不得已 , 猜。對於實在拿不準的題目 , 千萬不要放棄猜答案的機會 , 可 用猜測法。如果此題大多數人都不會 , 每一個人都有猜測得分的機遇。先用 排除法排除能確認的干擾項 , 如果能排除兩個 , 其餘兩項肯定有一個正確答案 , 再隨意選其中一項 , 這就意味著你答對的概率為 50%, 如果放棄就等於放棄了這 50% 的得分機遇。即使一個干擾項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棄。四個選項中隨便選一個 , 得分的機遇率仍有 2596, 若每名考生對自己不能肯定答對的題目都猜一下 , 那麼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 , 考試對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2. 非選擇題解題的思路及步驟
(1)非選擇題的構成
高考政治單科卷非選擇題一般包括簡答、辨析、論述三類; 文科綜合政治部分非選擇題總稱為問答題; 部分省市試卷還包括分析說明題、研究性學習試題等。
(2)具體做法
①認真讀題 , 弄清題意 , 明確中心及分論點 , 確定論據在讀題時 , 先要抓住試題提供的解題要求和條件 , 必須明確 , 答案不是憑空想出來的 , 而是從試題的文字中分析出來的。其次要明確中心 , 只有圍繞中 心答題 , 才能與題意的口徑相符。再次將中心論點按題意分成幾個有機聯系 的分論點。最後要確定用來分析說明中心論點或是分論點的根據 , 包括政策 根據、事實根據和數字根據。這是解題的鑰匙。
②歸類對號 , 落實課、節、框
試題雖然千變萬化 , 但都離不開用教材的內容來解答。讀題時 , 必須判明答題要用教材哪些章、節、框的內容。這樣就縮小了思考范圍 , 然後胸有成竹 , 根據題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組織某方面的知識。
③規范化答題的一般步驟
第一步 :先歸納題目觀點 , 表明自己的態度。
第二步 :講清有關的理論觀點 , 即講清分析說明問題的理論依據。
第三步: 運用概念、原理、觀點分析問題。這是答案的主體 , 理論聯系實際 , 分析闡明問題的能力在這一步得到體現。這一寸步的層次由理論依據的層 次而定。要遵循由遠及近 , 由表及裡。由共性到個性 ,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則 ,層層剖析。
第四步: 聯系重大時事。主要是聯系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心任務; 聯系一年來國內國際發生的重大時事加以說明 , 主要是指黨代會、人代會通過的決議 , 重要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等等。
第五步: 用事實證明(包括史實、事實、數據等等)。答題不僅要有理 , 而且要有據。新教材特別注重由基本事實引出基本觀點。不論是正面論述還是駁斥題都要用「事實(實踐)證明」 。 「事實證明」 往往和作用、意義、結論緊密相連。
第六步 : 反面論證。在正面論述之後 , 一般還應聯系反面觀點 , 指出觀點的錯誤所在 , 以加深對正面的理解。這一步通常用「如果說……」「假如……」這樣的句式來展開。
第七步 : 表明態度或簡述自己的認識體會。在論述題答案中這一步是不可少的。在教材中多處可以看到在闡述了一個觀點後對青年學生(我們) 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表態既要聯系實際 ,又要扣緊題意 , 不要空喊口號。
④答案規范化
答題時一定要使用教材書面用語 , 而不能使用自己創造的語言、概念及社會、家庭流行的俗語。只有教材書面用語 , 才能做到表述規范、准確、科學、簡潔 , 才能和閱卷老師溝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識、減少誤解。
高中歷史解題技巧指導
總體概述
成績的取得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抓書本知識,二抓解題策略即應試能力。
1、是細心審題:
不管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必須先看清時間、限定詞和求答項,尤其是在關鍵詞上不能犯低級錯誤
2、是規范答題:
格式規范: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錯就可能全盤皆輸,如評論式的問答題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較式問答題要先答比較項再展開具體內容。
語言規范:也就是語言表達要用學科語言,我們應盡可能用書本語言去答題。要點表述規范:一是強調答案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點而丟了得分點;二是表述必須條理化,不能雜亂無章,不知所雲。
3、是遷移知識:
這種遷移能力對考生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學生看到一個題目往往不聯系書本知識,不知道用書本語言來表達,結果造成不能得分。我們要重視知識的遷移:
(1)、做選擇題時,不少題目在確定選項時很難判斷,但如果結合書本知識的相關內容就很容易判斷;
(2)、做材料題時,有的材料很難理解,只要聯系書本相關知識就會迎刃而解,看到問題中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就必須回歸書本找答案。
(3)、做問答題時,這點更重要,遇到比較靈活的題目也是最容易丟分的地方,做這類題目時,要求學生先必須學會解剖題目,理解題意,不能雲里霧里,然後在腦子中過濾這段時期的有關內容,從中挑出題目需要的內容組合答案,如果能養成習慣的話,解答這樣的問答題就很簡單了。
4、是掌握技巧:
(1)、採用一題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講選擇題時一般至少用兩種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開闊思路,訓練發散思維。
(2)、抓住一般規律,切忌滿天撒網。例如,比較改革運動一般都是要從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影響等方面去找比較項,同時注意抓住參照項來思考。
(3)、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如材料式選擇題,所選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確的反映材料原則。程度式選擇題就要學會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 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題,方法很多,但至少要養成一個習慣:先看問題,帶著問題抓有效信息,並且將找到的信息予以標注,然後再組織答案。
解答材料解析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解答材料題一定得緊扣材料,上述四個步驟始終沒有離開材料,其中關鍵步驟應該放在第二、三步上,這兩個步驟做好了,動筆書寫答案應該是非常迅速、非常 准確的。而考生們恰恰容易忽視這兩個環節,不少考生害怕時間不濟,往往是材料都沒有讀完,意思也沒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筆,結果是離題千里,答非所問,命 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題(包括問答題),一定要養成「明題意、列提綱」的良好審題習慣。
2 、下筆作答時,應該根據材料的語言環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師授課的講述和材料中的原話照搬照抄,同時做到語言精煉、流暢,書寫清晰、規范。
由此可見,解答材料題是有其特殊規律和方法的,考生們如果能很好的落實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四步法」,一定會在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關於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一、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 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 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 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 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 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 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 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 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 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 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 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 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 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 楚,使人一目瞭然。
第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看審題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准,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范,亦無錯別字
汗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哈
⑼ 高中歷史材料分析題怎麼做
做好材料解析題,首先是要熟透教材,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做到融會貫通,並能進行知識遷移。同時,也要掌握一定的解題策略。一般來說,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如下四個步驟:審題,讀題,聯系,作答。
1.審題
審題,就是審讀設問,明確問題要求,這是做好材料題的前提。很多同學在答卷時,一看是材料解析題,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讀材料。有的題即使有四、五則材料,也一氣讀完,然後再看問題。因為是先讀材料,後看問題,所以讀材料時幾乎是無目的地讀,盲目地讀,因此看問題後,有個別能得出答案,但多數則不能。無奈又得回頭再讀材料,這樣第一遍讀材料收效甚微,幾乎就是浪費時間。科學的解題步驟是,先看問題,以設問為指向,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去讀材料,這樣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材料型」,即「根據(或結合)材料回答」。這種問法的答案應該要通過解讀材料,從材料中直接或間接獲得,「論從史出」,切忌置材料於不顧而生搬課本知識,導致文不對題。二是「課本型」,即「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種設問方式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要通過聯系、回想所學知識才能獲得問題的答案。三是「結合型」,「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是近年來高考和平時模擬試題中普遍採用的提問方式,這類問題的答案不能全從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須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來回答。不同的設問方式,決定了思考問題的方向和答案的來源,務必要注意。
在審題的時候,還要認真分析問題中的限制性條件,包括時間、空間、領域(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質、結果、影響、意義等)等的限制。通過分析這些限制性條件,以明確設問的考查要求,並確定要具體回答的內容。以2009年浙江高考歷史第39題第(3)問為例:根據材料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蒸汽機的創制對歷史發展的直接影響。由「根據材料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問題屬於材料內容與課本知識相結合的設問方式。再分析限制性條件:蒸汽機的創制,直接影響。這就告訴我們要分析的是蒸汽機的創制而非工業革命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是直接影響而非深遠影響。如此一來,要回答什麼,心裡就十分有數了。
有些問題的設問語言或直接來自材料,或比較艱深晦澀,有同學往往不知從何下手。遇有這種情況最好先進行問題轉化,把原問題轉換成比較通俗易懂的問題,以便利於組織作答。如以下一段材料:
「為什麼別的國家不採取這些法律(指英國法律)呢?這樣是否等於問為什麼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羅馬就不會。你可以回答:在英國,這些椰子不是從來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們被栽培得還不久;……所以,試種一下吧!」
——伏爾泰關於英國制度的描述:《關於網路全書的問題》
問題:結合史實,談談你對材料中「在英國,這些椰子不是從來就能成熟的」這句話的理解。
這個問題乍一看,不太好理解。但通過分析,我們可知「這些椰子」應該指的是英國建立的近代政治制度——代議制,「這些椰子不是從來就能成熟的」,也就是說,椰子的成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英國的代議制的建立也並非易事。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原問題轉化成:「結合史實說明英國代議制的確立經歷了一個艱辛的歷程,是長期斗爭與努力的結果」。這樣一來,答題的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2.讀題
讀題,就是研讀材料,並從材料中採集提煉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蘊涵在材料中的、對題後設問具有針對性、對解答問題具有實用性的信息。通過研讀材料,准確而完整地獲取信息是做好材料題的基礎,而讀懂讀透材料又是准確、完整獲取信息的前提。一般情況下材料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即通曉全文,大致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內容。第二遍細讀,理清頭緒,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基本觀點等,初步建立起材料與設問之間的聯系。第三遍重點讀,即結合設問對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再進行重點閱讀和理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提取出能最終導向答題目標和契合題問要求的有效信息。
在閱讀材料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只讀材料正文,而不讀出處(多為文字材料)、題頭 (多為圖片材料)、提示語或註解 (多為表格、圖表材料)。其實,這些地方往往就蘊含著一些很有價值的信息,能給我們以某種有效的暗示和引導,有時還能起到「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效果。如以下一段材料:
古代戰爭水平不高,崇山峻嶺、長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嶺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條件極佳的割據區域。……元代的省……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一一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陝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湖廣行省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江西行省也同樣跨過南嶺而有廣東;……至於江浙行省,乃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鶴《犬牙相入還是山川形便?——歷史上行政區域劃界
的兩大原則》
問題:根據材料,判斷元代行省劃界的原則是什麼?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採用這種劃界原則的原因。
在回答第一小問的時候,很多同學在閱讀完正文後便開始根據自己的理解答題,但往往詞不達意或答案不夠簡練。如果能夠多關注一下材料的出處——《犬牙相入還是山川形便?——歷史上行政區域劃界的兩大原則》,本題的答案就一目瞭然了。根據材料正文的內容表述,很容易得知元代行省劃界的原則就是「犬牙相入」。
另外,巧用標點符號有助於我們解讀材料。比如可巧用省略號。歷史學科命題在材料的引用方法上,有直引、串引、轉述、模擬四種形式,就忠實原文而言,最好是直引。可由於考試時間的限制,大段直引原文會增加考生的閱讀量,所以往往對原文有所刪略。而保留下來的文字自然是與命題者的考查方向緊密相關,尤其是對於要求概括材料內容的題目來說,每一個省略號的前後可能就都有不同的內容角度,可能隱含著重要的解題信息。如以下一段材料:
貞觀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漲,漂六百餘家。……十三日,詔曰:「暴雨為災,大水泛濫……諸司供進(進奉的財物),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九月,黃河泛濫……太宗幸白馬坂以觀之。
——《舊唐書》
問題:根據材料概括唐太宗應對災害的舉措。
本題材料總共有五個省略號,我們來分析這五個省略號前後的內容:前三個和第五個省略號之前均為介紹時間和災情,之後是唐太宗相應的措施及態度。運用這五個省略號我們就可以得出下列格式:時間、災情—相應的措施及態度,再結合題目要求及第三個和第五個省略號之後的關鍵動詞「悉令減省」「量事停廢」「賜帛有差」「幸白馬坂以觀之」即可概括出問題的答案:減省諸司進奉(戒奢從簡);減輕搖役;救濟災民;親臨災區了解災情。
同樣,鑒於考試時間的限制和考查的需要,命題者會精選材料並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設問。所以,不僅省略號有幫助概括的功能,其他如分號、句號也可以幫考生歸納、提取材料信息,在這里就不再舉例贅述。
3.聯系
聯系,就是鏈接教材,建立材料與教材及相關知識之間的關系。「課本型」的材料題自不待言,必須要聯系所學知識。這里注意的就是要能准確聯系相關知識,或能在教材相關的專題或某一歷史階段中通過辨別取捨擇其要端,揀取緊要的知識點來組織答案。
答案需來自材料的「材料型」題是否還需要聯系教材呢?也需要!盡管材料題都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的特點,但不管材料有多「新」,它必定仍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貌離神合」於教材內容。在解答「材料型」題時,如能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中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定材料與教材的哪專題、哪節、哪一歷史階段、哪一知識點相關聯,就可以把材料置於這一專題、這一節、這一歷史階段或這一知識點的背景下來考察,如此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材料,挖掘深層次信息,並可誘發聯想、啟發答題思維,有時還可據此確定起答題的大方向,甚至直接從教材中尋找答案。即使已經充分提煉出了材料中的各種有效信息,如能進一步聯系教材和所學知識來對其進行印證,也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糾偏、加工和潤飾的作用,從而增強最終的答案的科學性。
4.作答
作答,就是要根據設問的要求,利用所提取的材料信息或所聯系的有關知識來組織答案,形成最後的答題語言。這是解答材料題的落腳點,是你之前所有工作效果的集中體現。沒有這一步,或這一步沒做好,之前的工作做得再漂亮也沒用。
作答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注意理清思路。落筆前先思量答題的思路和角度,力求條理分明、層次清晰、答案全面。
②注意語言的組織與表達。答題語言要經過認真斟酌、精心構思,不濫用文學語言,不「白話」連篇,不拖沓冗繁,要盡量用歷史學科術語答題,形成答題要點,努力做到准確規范、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③不要照抄材料原文詞句來答題,除非題目明確要求摘引材料原文作答,或這些語句本身已經較為明確的反映了材料內容、又符合設問要求。
④答好第一問。材料題一般有多個設問,設問之間常常互相聯系,第一問的回答是否准確,直接影響到下一問題的回答。
⑤注意分值。要根據各問的分值,看分作答,詳略有據。一般情況下,分值大的要詳盡回答,反之,則相對簡要回答。
⑥書寫規范工整。書寫答案時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號化、標題化。
段落化:一個問題有多個小問或需要分若干層次來組織答案時,每個小問或層次一個自然段。
序號化:一個問題有多個要點時,每一個要點前標一個番號,如(1)、(2)、(3)或A、B、C。
標題化:就是在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前面根據其要求加上一個小標題,如「原因」、「性質」、「意義」、「認識」等。一個問題有多個小問時尤其如此。這樣做等於告訴閱卷老師:「某個問題是答在這兒
⑽ 高中歷史綜合題歷史材料分析方法
高中歷史綜合大題閱讀時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藉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該怎麼做?我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一、常見的材料類型
在我們歷史考試中,我們發現的歷史材料分析題中的常見材料類型有哪些呢?
01
文字材料
這是最基本、最常見的。
可分為兩類:
一是典籍碑刻類。即從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地方史志、名人文集、報紙雜志、銘文碑刻等文字資料中摘取的片斷材料。
二是文字作品類。即從詩歌、小說、劇本,溫聯、歌謠、傳說等資料中選取材料。
02
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實是文字材料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它以各種項目的數據為主體構成,將文字材料表格化。數據具有說服力強的特點,表格具有簡潔性特點,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達,使人一目瞭然,可以從數字的變化中分析出某些歷史特點。
但是單純的簡單表格題是有局限性的,數據的變化說明了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這是簡單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來的,考生必須用課本知識來回答。而信息量較大的表格則可避免這一局限。
03
圖片材料
把歷史地圖,有關歷史場面的圖畫。漫畫和歷史文物照片等作為材料。這類材料能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具有直觀性強的特點。但純圖片材料題也受圖片的局限,只能借用來考查書本知識的記憶或運用課本知識辨別真偽,繼續增大難度的設問則無法根據圖片回答。
二、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步驟
做好歷史材料分析題可分為四步:審題、讀材料、鏈接、答題。
01
審題
拿到材料首先讀題,不要急於看材料,審題包括該題中有幾個要回答的問題,每個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只有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
02
讀材料
讀懂材料是答好題的前提。一般情況下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段、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內容;第二遍細讀,對材料去粗取精的簡單處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詞,找到材料之間的對比處,即關聯信息;第三遍重點讀,結合前後問題有重點地細讀材料,理解材料與問題之間的關系,閱讀材料正文的同時,還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出處。
03
鏈接
就是將材料與課文所反映的相關知識建立關系,判斷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該內容在教材中怎樣論述的,找准知識點,據此而建立答題的大方向,其次將材料與熱點問題聯系,知識點、材料相結合敘述回答。
04
答題
答題前請寫出簡單的題綱,即在草稿紙上大致寫一下幾個要點。答題時候①②③條列清晰的寫在答題卡上,切不可從頭到尾沒有順序的寫完。
三、歷史材料分析題中問題的四種問法
01
"根據材料回答"
答案根據材料的內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問的是根據這幾段材料回答,請綜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別寫出,不要籠統概括,否則是寫不完整的;
02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
這類問題答案不能全從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須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03
"根據上述材料談自己的看法"回答
將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詞是解答問題的關鍵;
04
"根據所學知識回答"
即從所學知識出發探索歷史問題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內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在語言表達上要准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書寫工整。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
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
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
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
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