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准》
很高興告訴你!
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已於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終究要取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綱》。那麼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並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沒有一個科學的課程目標,自然就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到底是什麼歷史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值觀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研究的范疇,還是「歷史課程」的探討范圍我認為這是歷史課程所應著力研究的問題。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好歷史課程的目的和目標,然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歷史教學的目標。只有很好地解決了歷史教育在「課程」層面上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認真反思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現狀、問題和探討解決對策。
歷史教學的多年來的實踐也已經證明,歷史教學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歷史課程研究的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僅僅依靠「教學」層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為,在當代,課程的重要性已遠遠地超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歷史課程改革,即一手抓「課程」,一手抓「教學」,通過「全面治理」的辦法,推動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有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如果新課程不被教師在心理上認同和接受,他們就會產生抵抗反映,新課程實施的結果就更令人擔憂了。一般來說,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變革,往往會和教師的傳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矛盾,短期內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出現不適應情況,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但是從教育的前瞻性考慮,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我們的教師必須在心態上、在行動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有多麼大的困難,也應該想辦法去克服。
《歷史課程標准》作為當前歷史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初步成果,自然存在著一些還值得繼續討論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標志歷史教育在探索一條「返璞歸真」之路,那麼,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素養的養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有何關系呢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如何處理歷史課程目標的繼承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如何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值觀」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不容迴避和並要著力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二:《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滲透了史學界許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滯後之處,為適應歷史課程改革,歷史教師要不斷了解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識結構,適當地把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如《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大約公前 21 世紀,我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為戰國時期,從戰國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而《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中則籠統地指出:「中國古代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下限與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實際上採取了淡化與削弱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分界的態度,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處理,也是吸取史學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現。
歷史研究處在發展之中,在不斷吸取歷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時,《歷史課程標准》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後性和滯後性。因而《歷史課程標准》的這種局限與不足是永遠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過歷史教師積極關注史學界的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彌補。
比如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該了解:中國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南北皆有,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限於黃河流域,而是起源於多處,並
⑵ 初中歷史課程標准解讀
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歷史課程標準是在新形勢下歷史教學的指針,歷史課堂的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等。下面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供大家參考。
人類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政治多極化趨勢持續發展。在這種國際形勢背景下,如何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如何認識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就成為歷史教育不能迴避的問題。與此同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也對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提出了新的任務。
堅持以人為本既是歷史學科的學科要求,也是當今時代的時代特色和要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目標;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
新課標把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現代公民作為歷史課的教學目標。新課標中提到: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次歷史課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祖國和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1.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注重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教師要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⑶ 歷史課程標准2022解讀
一、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是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了解中外歷史發展進程、傳承人類文明、提高人文素養的課程,具有鑒古知今、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的重要作用。
二、課程理念
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2、以中外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3、精選和優化課程內容,突出思想性、基礎性;
4、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鼓勵教學方式創新;
5、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方法,發揮評價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
⑷ 復習為什麼要用歷史課程標准
因為是高三復習備考中最優質、最便捷、最權威的資源。
歷史教科書,是學科教學專家依據《課程標准》編寫的以文字和圖形等語言符號形式反映一定的歷史課程內容的教學用書,是歷史課程內容直接的物質載體,是師生歷史教學活動的中介,也是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和習得素養的重要媒介。
《課程標准》是國家設置學校課程的基本的綱領性文件,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
⑸ 歷史課程標准
一、特點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構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類課程所組成的課程體系,並採用通史與專題史相結合的方式呈現。
2、初中歷史課標:從基本問題出發,選用合適的案例。所選案例經典而簡練,且與前面的理論闡述互相照應,既有正例,又有反例(或者說是不完善的案例);以場景式實踐,提出可行的、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改進建議,使教師能夠豁然開朗。
案例與評析,將新課程標準的解讀與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與廣大一線教師的話語習慣、思維習慣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場景式的路徑引領。
二、出版社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歷史課標: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三、內容上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注重展現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歷史發展大勢,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歷史啟示。
2、初中歷史課標:集中提煉、破解新課程實施中的核心問題和突出問題,讓問題「露」出來。然後,對這些基本問題進行理論解讀,力求彰顯前沿視野、理論深度和實踐路徑,從而讓理念「立」起來,讓教師對理解新課程標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獲得明朗而切實的答案。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初中歷史)
網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
在新課程中,一堂優秀歷史課的標准究竟是什麼?真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
課堂教學評價既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實現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新課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准已經發生變化,同以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我認為,評價標准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六條:其一,首先要看是否符合《歷史課程標准》的要求。《歷史課程標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令性文件,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必須重視對《歷史課程標准》的學習,掌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歷史課程應突出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應面向全體學生」;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則規定「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
、《新課標》的十個新特點 第一,對高中歷史課課程性質的認識新。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和特徵:「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規定了高中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和內容;「進一步」,強調了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繼續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揭示了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1996年起,原國家教委頒行獨立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盡管後來作過多次修改,但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認識一直沒有多大改變:2002年4月第1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實,《教學大綱》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這一定義,是對「歷史學」性質的定義,是從學術上來描述的,它同樣適宜於大學階段的歷史課,實際上並沒有認清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
比較起來,《新課標》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開設的目的。 第二,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目的的認識新。
歸結起來,《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的作了三個方面的描述:①知識教育與學科能力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②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
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
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③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結合《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新課標》對後兩者更加重視,體現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新理念。 歸納《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教育。
結合《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教學大綱》對更加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體現出「以基礎知識為中心」的理念。實話說,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學大綱》對「思想教育」目標的規定,太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學生對「思想教育」的抵觸情緒,並沒有全面揭示歷史學在對人的價值觀形成、情感培養方面的教育功能。
總之,《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規定,是對《教學大綱》關於教學目標規定的重大發展。傳統的教學大綱較多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來表述本學科的知識點和教學要求,對能力和教學要求往往採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抽象的方式,對教師具體了解學生應達到什麼程度缺乏明確的指導。
而《新課標》將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具體化,從而明確了高中教育歷史課程教學要達到的基本標准。 第三,對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揭示新。
《新課標》用了相當篇幅全面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
三、簡答題(每題
15
分,共
45
分)
1
、如何處理教科書與《初中歷史課程標准》的關系?
2
、對學生歷史學習業績的評價方法有哪些?
3
、歷史學科有哪些豐富的課程資源?
宣城市梅林實驗學校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測試卷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
、被動接受、死記硬背
2
、唯物史觀、科學的教育理論
3
、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
4
、學習方式
5
、教師、學生
6
、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世界現代史。
7
、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劃表」規定的總課時
8
、時代性、適應性
9
、學生
二、判斷題:
1
、√
2
、*
3
、*
4
、*
5
、√
三、簡答題
1
、答:要正確處理教科書與《標准》的關系。《標准》是教科書編寫的惟一
依據。教科書編寫者要認真研究《標准》,領會《標准》的基本精神。教科書必
須完整准確地體現《標准》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礎上,
教科書可以適當增加一些
"
內容標准
"
之外的知
識,
並使之與
"
內容標准
"
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現方式上有所區別,
但這些知識要有
助於學生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2
、答:
1.
個人代表作品檔案法。
2.
觀察法。
3.
活動法。
4.
學生自我評價法。
5.
測驗法。
總之,
要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對歷史教學效果做出科學的解釋,
使評價
不僅能了解學生歷史學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而且能激發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2下載券 416人已下載
下載
還剩1頁未讀,繼續閱讀
⑹ 高中歷史課標和初中歷史課標的區別
一、特點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構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類課程所組成的課程體系,並採用通史與專題史相結合的方式呈現。
2、初中歷史課標:從基本問題出發,選用合適的案例。所選案例經典而簡練,且與前面的理論闡述互相照應,既有正例,又有反例(或者說是不完善的案例);以場景式實踐,提出可行的、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改進建議,使教師能夠豁然開朗。
案例與評析,將新課程標準的解讀與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與廣大一線教師的話語習慣、思維習慣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場景式的路徑引領。
二、出版社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歷史課標: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三、內容上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注重展現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歷史發展大勢,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歷史啟示。
2、初中歷史課標:集中提煉、破解新課程實施中的核心問題和突出問題,讓問題「露」出來。然後,對這些基本問題進行理論解讀,力求彰顯前沿視野、理論深度和實踐路徑,從而讓理念「立」起來,讓教師對理解新課程標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獲得明朗而切實的答案。
⑺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是什麼
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開拓觀察世界的視野,認識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成為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課程性質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的歷史課程在基礎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拓展國際視野,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基礎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人文性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綜合性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注重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使學生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
⑻ 歷史新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有
你好,教育部於2022年4月公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22年版)》呈現出一些新變化,包括歷史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結構化的課程內容、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學業質量標准、大概念教學等,其間也體現出一些新理念、新要求。
⑼ 初中歷史課程標准2021部編版是什麼
初中歷史課程標准如下:
第一節、了解「北京人」的發現過程。
一、為什麼要改變「北京人」的課程內容?
二、從發現過程了解「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三、改變課程內容的合理性與教育價值。
第二節、半坡、河姆渡居民生活的考古認知。
一、為什麼要強化考古認知?
二、兩處遺址的考古認知概述。
三、強化考古認知的雙重教育意義。
第三節、炎黃傳說採用層累造成說的可行性。
一、傳說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傳說。
二、「老段子」與層累造成說的比較。
三、採用層累造成說的教育教學意義。
第四節、夏商西周課程內容的重新選擇。
一、國家的政治概念與傳統觀念的國家。
二、商周的內容選擇方案。
三、注重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