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上圖反映了英國的什麼歷史進程

上圖反映了英國的什麼歷史進程

發布時間:2023-01-10 01:14:53

⑴ 兩幅圖反映的歷史現象之間有何聯系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紀末的哪一次重大事件?該事件對世界市場的形成有何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麼問題?結合所學知識思考,英國是如何成為「日不落帝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的是殖民擴張中的什麼問題?兩幅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之間有何聯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歷史上的以上事件造成的影響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事件:新航路的開辟。影響: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引起了殖民侵略的不斷擴大,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並不斷擴大。
(2)問題: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者開始了早期殖民擴張和殖民爭奪。過程:①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其有利位置,加入海外貿易的競爭;②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了海上殖民擴張;③17世紀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積極進行海外殖民擴張,在印度和北美等地建立殖民據點;④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大力發展海軍力量,為殖民爭奪提供武力保障;⑤17世紀,英國打敗荷蘭,取得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⑥18世紀,英國打敗法國,取得了法國的大量海外殖民地,最終確立了自己的世界殖民霸權。
(3)問題:材料三兩幅圖反映的分別是殖民擴張過程中,西方殖民者屠殺和奴役印第安人和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聯系:由於大量的印第安人被屠殺或染病死亡,造成了美洲勞動力的不足,西方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賣到美洲為奴。
(4)影響:①從世界的角度看,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拓展;②從殖民者來說,掠奪了大量財富,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③從亞非拉被殖民地區來看,是一種災難,造成了當地的落後。

⑵ 1854-1856年間,英國進出口貿易中,三種類型商品所佔份額圖,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工業革命加快了英國城市化的進程,大量農業人口湧向城市。為滿足工業革命和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需要,英國進口商品以原材料和食品為主,出口則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且額度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工業化導致英國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⑶ 如圖,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斯圖亞特王朝被推翻,英國進入共和時代。 錯誤

:22. 錯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2分)理由:圖反映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英國進入共和時代。(2分)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是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事件。(2分)

⑷ 下圖反映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程.從圖中可得出一個結論是( )

應選C吧,因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是經歷了反復曲折的過程,最終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

⑸ 以英國為例,談英國殖民帝國形成過程

英國殖民帝國形成過程: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取得了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

(5)上圖反映了英國的什麼歷史進程擴展閱讀: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斗,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正如1640年威尼斯大使稱,「在世界各國的眼中,英國只不過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無足輕重」。

⑹ 英國公元1000年到2000年歷史進程

9 世紀至11 世紀的西歐

一、封建割據的法國
9 世紀至11 世紀是西歐封建制度普遍確立的時期,
其中以法國最為典型。根據9 世紀初巴黎聖日耳曼修道院的地產清冊,典型
的封建大地產已經在法國普遍地建立起來。聖日耳曼修道院就擁有36,500
公頃的土地,其中大約有一半是領主自營地,一半是農奴份地。除勞役租外,
還以實物形式徵收各種代役租,單以母雞一項,這個修道院每年就收到5,
887 只,而得到的雞蛋則有30,865 個。由於封建化的完成,奴隸、隸農與
破產的自由農民已經合流成為廣大的依附農民階層。被稱為塞爾夫的農奴,
大多數是奴隸的子孫,他們不僅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且在人格上和法律上都
依附於領主,可以隨同土地一起出售。農奴不經主人許可不能結婚。許可結
婚的農奴須交納「結婚稅」。繼承遺產也須交稅,這就是所謂的「死手捐」。
法國農民還有一部分稱為「維蘭」的依附農民,他們大多數是由公社破產農
民演變而來的。他們的境遇比塞爾夫好一些。維蘭的人格是自由的,在一般
情況下可以世襲佔有份地,所負擔的勞役也有一定的標准,在法國南部一年
不超過80 天。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農業技術也有所改進。這時三圃制已廣泛流行,
注意深耕細作,刈草、施肥,用幾對牛牽引的重犁也普遍使用,耕地面積擴
大,糧食收成達到播種量的四倍到六倍。這一切變化都有利於領主勢力的加
強,他們獨霸一方,稱雄割據。當時法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分裂成許多大
小公國與伯爵國。如諾曼底公國、勃艮第公國和亞奎丹公國;還有法蘭德斯
伯國、香檳伯國、安茹伯國、土魯斯伯國和巴塞羅那伯國等。從887 年加洛
林王朝的國王胖子查理被廢以後,形成兩個王朝(加洛林王朝與羅伯特王朝)
爭奪王位的斗爭。羅伯特王朝的創始人是強者羅伯特,因抗擊諾曼人入侵有
功,被封為法蘭西島公爵。他的兒子巴黎伯爵埃德又因擊退諾曼人對巴黎的
圍攻,所以在法王胖子查理被廢以後,被一部分封建主擁為國王。但有一部
分領主仍堅持加洛林王朝世襲帝位,推選簡單查理為法國國王,這兩個王朝
相互斗爭近一個世紀。後來羅伯特王朝勢力逐漸強大,而加洛林王朝的領地
只剩下琅城及其附近一帶領土。987 年,在教會和世俗領主代表大會上,羅
伯特王朝出身的休·加佩被選為國王,他擁有五個伯爵領地,分散在塞納河
和羅亞爾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全部面積不超過6816 平方公里,境內只有巴黎
和奧爾良兩個城市。加佩王朝統治初期,王權十分微弱。在名義上國王是最
高宗主,大家都應向他行附庸臣服禮,並承認他們的官職和領地是國王授予
的。國王即位時主教也為他塗聖油,成為神授政權的君王。但實際上各領主
幾乎都是獨立的,他們在自己的領地內有權宣戰和講和,有權鑄造自己的貨
幣、制定法律並對其臣民進行審判。在他們看來,國王只是同輩中的第一人。
蒙勒利領主的堡壘把國王從巴黎到奧爾良的通路截斷了,因此,國王必須帶
武裝侍從保護自己,才能從領地這一端走到那一端。加佩王朝初期的國王和
普通領主差不多。他們沒有固定的駐節地,經常帶著隨從由一個庄園轉移到
另一個庄園,消耗從農民身上搜刮來的糧食和其他物品。有時他們甚至攔路
搶劫,來擴大自己的收入。例如腓力一世(1060~1108 年)曾對過境的意大
利商人進行搶劫。但在對外關繫上,加佩王朝極力顯示自己的尊嚴,先後與
英國、德國和拜占廷的君主互換使節。國王亨利一世(1031~1060 年)曾與
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的女兒安娜結婚,其目的是提高國際威望。11 世紀末,
由於城市興起,在市民階級的支持下,不斷地戰勝封建割據勢力,使法國逐
漸走向統一。
階級斗爭的激化,也促使一部分封建主依附於王權。10 世紀末,正當年
輕的查理二世繼位為諾曼底公爵時,所有伯爵轄區的農民紛紛舉行秘密集
會,他們不顧各種禁令,決定製定新的有關使用森林和水源的法律。997 年,
參加起義的代表在田間集會,公爵聽到這一消息,立刻派副將拉烏爾伯爵帶
領大隊騎士前往鎮壓。他假意允許農民代表申訴疾苦,將代表們誆騙在一起,
砍掉他們的手足,起義遭到血腥的鎮壓。1024 年布列塔尼又爆發了一次農民
起義,一位編年史家在敘述這次農民起義時說:「他們既沒有領袖,也沒有
武器」,完全出於對領主的仇恨,自發地起義。法國封建主調集大批騎士,
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農民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領主的貪婪,迫使封建地租按「慣例」
交納,這是農民斗爭的勝利果實之一,從而稍許改善了農民的處境,一定程
度上保證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德國、義大利和教皇國
9 世紀至11 世紀的德國、義大利和教皇國存
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德國對義大利的侵略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不僅對
義大利的統一帶來不良的後果,而且加深了德國的政治分裂。教皇國是意大
利國中之國,它既阻礙義大利的統一也有礙於德國的強大。主教授職權的斗
爭,削弱了皇帝對教會領主的控制權,減少了帝國的經濟收入,教權高於皇
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至英諾森三世(1198~1216 年),教權達到了極盛
時代。
843 年凡爾登條約之後,東法蘭克王國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德國。從9
世紀到11 世紀這段時間,德國也處於分裂局面,國王徒有其名。當時形成五
大公國(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巴伐利亞和洛林)相互對峙的局面。
911 年,東法蘭克國王路易死後,加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王國的統治便
終止了,這一歷史事件一般認為是德國作為獨立封建國家的開始。911~919
年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一世號稱德意志國王,執政短暫,接著是薩克森王
朝的奠基者捕鳥者亨利一世(919~936 年)。他是在五大公國的貴族代表
會議上被推選出來的。他之所以當選一是他有強大的實力,二是他的先任康
拉德一世被迫指定他為王位繼承人,並將象徵王權尊嚴的權杖轉交給他。因
此選舉只是一種形式。
亨利一世為了擺脫教會的監護,即位時沒有舉行塗油禮,因此引起教會
不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稱他為「無柄之劍」。所以亨利即位之初,除了
依靠自己的家臣,有時也尋找世俗貴族和教會的支持。一切以自己的利害為
轉移。
919 年士瓦本公爵布爾克加德試圖反叛,被亨利的家臣所制服,亨利一
世為了減少阻力,賜予布爾克加德在士瓦本境內修建寺院的特權,這些寺院
的收入也歸修建者所有。布爾克加德以士瓦本公爵的身份,在自己廣闊領地
內推行這一特權,既增加收入又提高社會威望,但引起教會的不滿,稱他為
「毀滅自己公國的暴君」。
亨利一世在同巴伐利亞公爵亞努里夫的斗爭中也採取同樣的策略。921
年亨利包圍了累根斯堡,迫使亞努里夫承認他的最高統治權。但亨利也付出
高昂的代價,承認亞努里夫對巴伐利亞教堂和寺院的統治權,而且後者得到
任命主教權。亞努里夫還將教產分給自己的附庸。編年史家鄂圖·符里辛根
曾指出:「亞努里夫極其殘酷地破壞了巴伐利亞的教堂和修道院,並把它們
的地產分賜給服役的軍人」。亞努里夫在巴伐利亞的政治獨立性還表現在:
文書上用自己的年號而不用亨利一世的年號(只有931 年的文書例外);同
時他在累根斯堡和薩爾茨堡鑄造自己的貨幣。
因防禦匈牙利的進攻,迫使亨利一世對大領主讓步。而大領主也害怕匈
牙利人的蹂躪,在某種程度上與亨利一世採取一致步驟。924 年匈牙利人對
德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毀滅性的入侵,但由於統治階級的團結和人民的奮力
抵抗,迫使匈牙利人議和,條件是交還被俘的匈牙利首領並向匈牙利交納年
貢,雙方在九年之內互不侵犯。亨利一世利用休戰之機進行軍事改革,在邊
境建立設防據點,命令九分之一的家臣鎮守邊疆,接受騎兵訓練,九分之八
從事農業生產,支援前線戰士。這一政策的後果是在薩克森南部和圖林根北
部邊界出現了一些居民點,這些城堡式的居民點逐漸發展成商業城市如高斯
拉爾、麥爾茨堡等,德國國力漸強。933 年和約期滿,德王亨利一世因邊防
鞏固,拒絕再向匈牙利人納貢,於是匈牙利再度侵犯德國,933 年3 月15 日
亨利一世在巴伐利亞公爵及其他公國的貴族支援下,在里亞德地方將匈牙利
人擊潰。
此外,亨利一世於923~925 年又奪取了洛林的最高統治權。在東方,他
對斯拉夫人進行多次征伐,928 年奪取了勃蘭登堡並在易北河中游建立了墨
森堡,迫使一些斯拉夫部族稱臣納貢,並接受基督教。929 年他又同巴伐利
亞公爵亞努里夫一道出征捷克,迫使捷克大公瓦茨拉夫(928~936 年)承認
亨利一世的統治。936 年亨利一世臨終前在艾夫爾特召開全德公爵大會,會
上他指定鄂圖一世為他的繼承人。
鄂圖一世(936~973 年)是亨利一世的長子。他即位時與他父親不同,
接受了美因茲大主教希里德波特的加冕,後者給他塗了聖油並將王權標志交
給他。這是政教重新和好的象徵。但鄂圖一世這一戲劇性的轉變,引起世俗
領主強烈的不滿。鄂圖一世當選不到一年,便與法蘭克尼亞公爵艾伯加法發
生沖突,後者勾結鄂圖一世的弟弟亨利參加暴亂,但遭到鄂圖一世的鎮壓。
940 年前後,鄂圖一世征服易北河和奧得河之間廣大地區,強占斯拉夫
人的土地,建立了邊區馬克和兩個主教區:哈維里貝格和勃蘭登堡。鄂圖的
勢力一直延伸到日德蘭半島,並在此建立了三個主教區:亞胡茲、石勒蘇益
格和里潘。
950 年,鄂圖遠征捷克,迫使捷克國王波列斯拉夫納貢。同年他的軍隊
越過蒂薩河,戰勝匈牙利人,俘獲大批戰利品。
鄂圖一世為了加強自己的武裝力量,要求主教和修道院長服軍役和履行
公民義務;主教本人及其附庸均應參加鄂圖一世對各地的軍事征討(這在查
理大帝時代是禁止的)。
富庶的義大利北部諸城市是鄂圖久已垂涎的目標。950 年義大利統治者
羅退爾的寡妻阿德里根德逃到鄂圖那裡,請求援助。鄂圖順水推舟,於951
年率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接干預義大利封建主的內訌。參加這次遠征的
有:士瓦本、巴伐利亞和洛林公爵,美因茲、科倫和特里爾的大主教。951
年9 月22 日佔領倫巴底以後,鄂圖在帕維亞接受當地貴族對他宣誓效忠,並
得到了倫巴底國王的尊號。但並不是整個義大利都承認他的政權,例如,拉
文那就公開反對鄂圖。羅馬教皇對鄂圖的外交使團也十分冷淡,關於義大利
王位的談判被束之高閣。因此,鄂圖不僅要統治義大利,而且企圖奪取對教
皇的支配權。952 年初鄂圖與羅退爾寡妻阿德里根德成親後,便返回薩克森。
953 年任命他的兄弟布魯諾為科倫大主教,954 年任命他的兒子威廉為美因茲
大主教,次年又任命王室親屬亨利為特里爾大主教。這就減少了後顧之憂,
為第二次遠征羅馬創造了條件。 960 年教皇約翰十二世因受羅馬貴族的威
脅,請求鄂圖派兵支援。德國在累根斯堡(960 年)和沃姆斯(961 年)兩次
王國的會議上都同意遠征羅馬。962 年2 月2 日鄂圖率領大軍開進羅馬,並
在聖彼得教堂接受教皇加冕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鄂圖一世承認教皇對
義大利地產的要求,但保留皇帝對地產的宗主權,教皇就職後應向皇帝宣誓
效忠,鄂圖常駐義大利的代表有權直接向皇帝上奏。鄂圖不經教皇同意撤換
了拉文那大主教,這引起了約翰十二世的不滿,反過來羅馬教皇又與以阿達
里伯特公爵為首的義大利貴族結成聯盟,結果是約翰十二世被鄂圖廢黜。此
後,不經皇帝同意不得選舉教皇。在這一斗爭中,鄂圖還得到南意的卡普亞
和貝納凡托兩地公爵(潘杜里夫和蘭杜里夫兄弟)的支持。因為他們在與拜
占廷人、阿拉伯人的斗爭中需要鄂圖的幫助。
鄂圖一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對義大利的征服上, 972 年返回薩克
森時已年衰力竭,次年5 月病逝。鄂圖一世想通過佔領義大利和控制羅馬教
廷的辦法來加強國內統治,這個靠武力維持的「神聖羅馬帝國」,既耗費了
德國皇帝的大部精力,使德國的統一成了泡影,同時又嚴重地阻礙了義大利
民族國家的形成。
鄂圖一世之子鄂圖二世(973~983 年)即位之後,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企
圖奪取德國王位,976 年鄂圖二世鎮壓了亨利的暴亂,並將他的領地轉讓給
士瓦本的鄂圖和教會。978~980 年,鄂圖二世與西法蘭克國王羅退爾展開爭
奪洛林的斗爭,羅退爾一度到達阿亨城下,企圖生俘鄂圖二世,但未達到目
的。980 年雙方議和,羅退爾放棄對洛林的一切要求,這是鄂圖二世的勝利。
接著,鄂圖二世繼承父親未完成的事業,981 年向南義大利進軍。盡管
攻克了塔倫諾,但982 年7 月13 日在卡拉布里亞戰役中,被阿拉伯人擊敗。
鄂圖二世的許多著名的附庸都陣亡了,其中包括奧格斯堡主教亨利,邊地侯
伯赫托里特和貢特爾等顯貴,鄂圖本人也險些被俘。
983 年6 月,在維羅那召開帝國會議,企圖重整旗鼓。到會的有薩克森、
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巴伐利亞和洛林的教俗大貴族,捷克大公的使者,倫
巴底和羅馬地區的主教。但由於米蘭市民的反對和拜占廷拒絕把艦隊交給鄂
圖二世支配,而使遠征阿拉伯人的計劃流產。同年12 月7 日鄂圖二世死於羅
馬。當時,他的兒子鄂圖三世年僅三歲,由鄂圖三世的母親西奧芬諾、祖母
阿德里根德和美因茲大主教威利吉斯攝政,直到996 年鄂圖三世才獨立執政
(996~1002 年)。他在大批主教陪同下又開始了對義大利的遠征,並指定
他的表侄布魯諾為教皇(格利哥里五世),並由新教皇給自己加冕。但羅馬、
貝納凡托、卡普亞、那不勒斯都拒絕承認他的權力。鄂圖三世建立世界帝國
的企圖也沒有實現。
在德國皇權一再受挫的情況下,教會權力逐漸增長。從921 年開始,德
國侵略義大利的武力,70%以上是由教會供給的。德國大主教可以代表教皇
為德國皇帝加冕。從10 世紀起,振興教會的克呂尼運動已經在法國興起。克
呂尼修道院興建於公元910 年,它位於法國勃艮第境內。克呂尼派僧侶標榜
清貧、獨身,反對買賣聖職,反對教產世俗化,訂立嚴格清規戒律,加強以
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10 世紀後半期,在馬若爾(948~994 年)任克呂尼修
道院院長的時代,克呂尼運動已變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勃艮第、法國東
部和義大利北部四十來個寺院都聽命於它。鄂圖二世極力同他保持良好關
系,甚至提議馬若爾任教皇。
在西爾維斯德二世(999~1003 年)任教皇的時代,已公開提出教權來
自上帝,教權高於世俗政權,公開向世俗政權挑戰。
到了利奧九世(1049~1054 年)任教皇時期,教權得到進一步增強。利
奧九世是克呂尼派僧侶,他下令改組教廷,高級神職人員均由克呂尼派僧侶
擔任。要求各級教士實行嚴格的獨身制,防止教產轉移到俗人手中。宣布所
有教產都屬於教皇,應向羅馬教廷納稅。
他的後繼者尼古拉二世(1058~1061 年)於1059 年在拉特蘭宮召開宗
教會議,宣布教皇只能由教廷的樞機主教選舉,世俗君主不得干涉。因此,
教皇與皇帝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至教皇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 年)時
期,政教之爭達到了高峰。這時德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 年)在內政
上遇到重重困難,1073 年初薩克森地方貴族和平民不滿於亨利四世橫暴政
策,舉行起義,皇帝被包圍在加茨堡。後來逃到海爾菲里德。教皇格利哥里
七世利用這一局勢,在1074 年和1075 年兩次宗教會議上,先後提出禁止買
賣聖職和不準教士結婚,反對世俗授職權,並將亨利四世近臣五人以買賣聖
職罪革除教籍。隨著俗人授職權的取消,教產直屬教皇,主教向皇帝宣誓效
忠亦相繼失效,這直接威脅到德國君主的利益。 1076 年元月,亨利四世在
沃姆斯召開帝國會議,公開與教皇抗衡,爭奪授職權的斗爭就這樣開始了,
它延綿了近半個世紀,至1122 年簽訂沃姆斯協定才告一段落。
1076 年帝國會議,使亨利四世大失所望。世俗公爵當中,除洛林的高特
弗利德外,幾乎誰也沒有到會。到會的主教只有26 名,恰好是一半,另有
24 名主教和兩名總主教沒有到會。這次會議雖然曾給羅馬教皇發出最後通
牒,信的結尾是這樣:「朕,亨利,神授的國王,朕偕全體主教告訴你:滾
開!」但亨利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不怕威脅,而給
予回擊,宣布開除亨利教籍,解除臣民對皇帝的效忠。因為反對教皇就是反
對上帝及其代理人,所有基督教徒都應起來反對他。同時把追隨亨利四世的
美因茲大主教基戈弗里德也開除教籍。德國諸侯紛紛起來反對亨利。1076 年
10 月16 日教俗封建主向亨利送交最後通牒,若一年之內不恢復教籍,教皇
將成為德國最高仲裁人。亨利四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迫請求教皇寬恕。
1077 年1 月,他越過阿爾卑斯山到達卡諾沙,亨利四世穿著悔罪人的衣服在
城堡下等候了三天(1077 年1 月25 日至28 日),才得到教皇的赦免。從此,
「到卡諾沙去」這句話就成了「屈膝投降」的代名詞。
但亨利四世的暫時屈辱,是一種權宜之計,他伺機報復。回到德國後,
重新任命一批主教,並依靠騎士、家臣和南德一部分城市的支持,於1080
年7 月25 日,再度宣布廢黜格利哥里七世,並任命克萊門特第三為新教皇。
1084 年,亨利四世再一次越過阿爾卑斯山,由於得到北部義大利城市和
主教的支持及拜占廷的經濟援助,他率軍進入羅馬城,格利哥里七世逃到薩
勒諾,並在諾曼人的幫助下,趕走了德國皇帝的軍隊,但諾曼人把羅馬城劫
掠一空,格利哥里七世不敢再留在羅馬,隨諾曼人逃到義大利南部。1085 年
5 月25 日死於薩勒諾。此後,政教之爭又延續了35 年左右。最後,皇帝亨
利五世和教皇卡里克斯特二世(1119~1124 年)在沃姆斯簽訂和約。規定主
教和修道院長由教士選舉,德皇歸還所侵佔的教產,由教皇賜予指環和權杖。
但德國主教和修道院長的選舉須在皇帝或其代表參加下進行,並首先由皇帝
賜予權節作為世俗權力的象徵。主教授職權之爭,暫時告一段落。

三、11 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格蘭
從公元43 年羅馬皇帝克勞狄把不列顛作
為帝國行省算起,至442 年羅馬戍軍完全撤離,羅馬人統治不列顛近400 年,
其勢力范圍主要是在英國東南部。經過考古發掘,發現百多個羅馬農庄遺址,
其中90%在東南地區。羅馬人在不列顛還建立了五十多個城鎮,最大的城市
倫敦,當時只有15,000 人左右。
5 世紀初,由於羅馬奴隸制的危機,羅馬戍軍開始撤離不列顛,凱爾特
人一度恢復自己獨立和自由的生活。5 世紀中葉,居住在易北河、萊茵河和
威悉河下游的裘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先後侵入不列顛,大部分凱爾特
人被屠殺或淪為奴隸,也有一小部分逃到西部山區和法國的布列塔尼等地。
這一征服過程延續了近一個半世紀。從6 世紀起,在不列顛開始形成七個小
王國:埃塞克斯、威塞克斯、蘇塞克斯、肯特、東盎格里亞、麥西亞、諾森
伯里亞。
第一個稱霸的是肯特王國。這與它得到教會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肯特國
王埃塞伯特(560~616 年)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的國王。
597 年,羅馬教皇格利哥里派奧古斯丁帶40 名僧侶,經高盧來到肯特。埃塞
伯特為他們重建坎特伯雷教堂。601 年奧古斯丁成為羅馬教皇任命的第一個
英國大主教。埃塞伯特還勸說兩個侄子信奉基督教,一是埃塞克斯國王;一
是東盎格里亞國王。625 年埃塞伯特的女婿、諾森伯里亞國王埃德文(616~
632 年)也接受基督教。約在8 世紀初,全盎格魯-撒克遜各王國都承認基督
教。
在中世紀初期的西歐,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為農奴制大唱贊歌,而且,通
過政教勾結,教會也成為新興的封建大地主。國王封賜教會大量土地。7 世
紀至9 世紀期間,在國王賜地文書中,只有29 件是不屬於賜予教會的。英國
現今見到的最早的賜地文書是679 年肯特國王赫洛塞爾(673~685 年)給布
利赫窩特修道院院長的文書。國王把塔內特河西的耕地、牧場、沼澤和魚塘
賞賜給這個修道院院長。這意味著公社土地所有制從國王手中向教會封建主
手裡轉移,說明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轉化。接受「賜地」
的農民須向領主納稅和服各種勞役。
教會在政治上也享有許多特權。肯特國王的首席秘書就由國王小教堂的
神父兼任,主教們都是國王的高參,他們的意見可以左右當時的政局。教會
財產受到特殊保護。埃塞伯特法典第一條規定:如偷竊「神和教會財產」要
以12 倍價格賠償。
但基督教在英國的傳播和自由農民被奴役也經歷了復雜的過程。616
年,埃塞伯特死後,肯特王國曾出現了恢復氏族神的異教運動。 632 年,
諾森伯利亞國王埃德文被殺,異教一度恢復統治地位。直到8 世紀初,隨著
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的封建化進程,基督教才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在國王懷特烈德(691~725 年)時期,教會可以享有免稅權。8 世紀是
麥西亞王國稱霸時期,國王奧發(757~796 年)下令造「貢賦冊」,按土地
多寡徵收貢賦。「貢賦冊」的建立,成為封建國家壓榨農民的重要手段,也
是封建國家職能的重大發現。8 世紀後半期,由於丹麥人的入侵(第一次見
於史冊的是787 年),促成諸王國的統一。825 年,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
(802~839 年)在埃蘭丹尼一戰,打敗了麥西亞,其他王國相繼承認他為「不
列顛的統治者」,英國開始統一。「英格蘭」這個名詞,大約也是從這個時
候開始的。
真正完成統一大業的是阿爾弗雷德大帝(871~899 年),他一生做了四
件大事:第一,與丹麥人進行了近30 年斗爭。9 世紀70 年代,英格蘭全境
幾乎淪於丹麥人之手。阿爾弗雷德組建一支百艘戰船的船隊英勇作戰,才迫
使丹麥人於879 年簽訂威得摩爾和約。泰晤士河以北為「丹麥區」,以南連
同倫敦為阿爾弗雷德統治區。第二,廢除義務兵制,改用封賜土地的辦法來
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這是後來封建騎士的雛型,類似法蘭克王國查理·馬特
的改革。第三,創立貴族子弟學校,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他獎勵學術,重
金延聘外國學者到宮廷講學。阿爾弗雷德還親自安排把英國文學之父比德
(673~735 年)的《英格蘭民族教會史》和博提烏斯的《哲學的安慰》等著
作譯成本國方言,促進了古代英吉利語言和文學的發展。他下令編纂編年史,
從而奠定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基礎。第四,編纂法典,把歷代盎格魯-
撒克遜王國法律加以整理匯編,以適應統一國家的需要,這就是英國歷史上
有名的《阿爾弗雷法典》。法典強調領主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法典第四條規
定:「刻爾(公社農民)企圖謀害他的領主,他應該被處死和沒收其財產,
或可付其領主償命金以清白自己」。法典還規定:依附的農民不得隨意遷徙,
須郡尹證明才能遷移。同時,領主對依附於他的人員有法律責任。假如被保
護人曾在另一地犯罪,現在接納的人須向國王交納120 先令的罰金。
在阿爾弗雷德的後繼者愛德華(899~924 年)執政時期,由於頻繁的戰
爭以及天災人禍,加速了自由農民的破產。自991 年至1014 年英國共付七次
「丹麥金」,共計158,000 鎊(摺合現今貨幣約1000 萬鎊)。1018 年卡紐
特國王登位,又勒索82,500 鎊「丹麥金」。這些錢都轉嫁到自由農民身上,
加速了自由農民的破產。10 世紀上半期,自由農民的依附化過程已基本完
成。《亞塞爾斯丹法典》第二條明確規定:「對於沒有領主的人⋯⋯應該由
其族人將他逮送法院,並在公共集會上為其找一領主」。
11 世紀,英國的自由農民逐漸消失了,出現各種不同身份的依附農民,
現在須向領主交納少量實物和貨幣地租,有時還服徭役。但仍保有自由農民
的身份,須為國王服兵役。其次是「格布爾」,這是一種無權的農民,他們
被束縛在領主的土地上,每周服兩天、三天的徭役,而且交納沉重的貢賦和
各種苛捐雜稅。例如:在聖邁克爾節(9 月29 日)交納租金10 便士。在聖
馬丁節(10 月11 日)交納23 蒲式耳大麥,兩只母雞等等。此外還有叫「卡
特爾」的「茅舍農」,只佔有5 英畝的份地,在秋收大忙季節,每周要為領
主勞動三天,其他苛捐雜稅也很重。應當指出,直到1066 年諾曼人征服之前,
仍有12%是自由農民,他們主要集中於「丹麥區」。

拜占庭帝國:
拜占廷在10 世紀時,還編纂了不少詞典、詩文選集以及對古典作品加以
評介和注釋的工具書之類作品。11 世紀中葉後,在拜占廷皇帝的大力支持
下,君士坦丁堡大學(1045 年成立),延攬學者,開展學術討論,成為東歐
的著名學術中心。拜占廷文化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過重要作用。

羅馬尼亞:
9 世紀末10 世紀初,第一保加利
亞王國侵佔了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一部分。第一保加利
亞王國衰落後,摩爾達維亞於10 世紀末為基輔羅斯所征服,特蘭西瓦尼亞於

⑺ 19世紀晚期英國海外貿易示意圖反映什麼現象

反映19世紀晚期「全球化」趨勢增強。19世紀末的科技革命為「全球化」趨勢增強提供了條件。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發展,為世界市場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科技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技術手段。

(1) 變化:開辟了以歐洲為中心,向其他地區的海上航線;大西洋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要道;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歐國家成為商路的中心地區等。原因:新航路的成功開辟;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殖民擴張等。 (2)現象: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產品行銷世界各地。原因:英國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工業生產發展迅速;英國打敗其他殖民國家,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海外殖民地。 (3)新現象:世界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影響:列強爭奪殖民地,加劇了列強間矛盾;激化了被瓜分地區的民族矛盾。 (4)過程:新航路開辟後,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結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狀態,使世界各地間聯系加強,揭開了形成世界市場的帷幕。第一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西方列強的實力,加快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步伐,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⑻ 求英國歷史介紹,著重古代英國,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歷史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30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羅馬帝國疆界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凱爾特人已經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凱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凱爾特人南下,公元2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見彩圖)。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凱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日耳曼入侵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駐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見彩圖) 英國歷史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1042~1066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繁,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 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3王權時期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

圈地運動
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

亨利八世
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征服威爾士
中世紀時候,威爾士由許多地方公國分別統治,幾乎沒統一過。當英格蘭受到諾曼人侵入時,威爾士人也南進接鄰英格蘭的邊界地區,在當地和威爾士東部建立一些貴族統治。威爾士北部和西部則逐漸統一在羅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威爾士
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兩年後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1301年2月7日,他為了平息當地威爾士人,冊封其出生於威爾士的兒子為威爾士親王(後來繼任為愛德華二世)。此一將威爾士親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長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英王室直接統治這塊地區,故稱之威爾士公國(1284年—1536年)。該公國之外的威爾士東部和南部地區,仍然不受英王管轄。
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士,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士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4近代歷史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製造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

英國歷史
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⑼ 材料一反映了英國歷史上的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人民為自由而戰,尋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榮光,查理的斷首,都鐫刻著「王在議會,法為習慣」的字樣。
(1)材料一反映了英國歷史上的什麼重大歷史事件?(2分)
材料二:此時的英國,正在孕育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生產方式,後世稱之為「工業革命」。持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帶動了對商品的需求;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了英國人普遍的認識水準。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並建立起一個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引領著世界的發展。
——摘自《大國崛起》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英國崛起的主要原因。(4分)
(3)圖11中的機器以什麼為動力?(2分)
(4)材料三反映了英國的崛起對中國有何重要影響?(4分)
試題解析:(1)查理的斷首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王在議會,法為習慣」說明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法律是國王。1689年為限制王權,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2)由材料一知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先進制度,掃清了發展的障礙,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材料二率先進行工業革命以科技強國,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二者都是英國崛起的主要因素。
(3)工業革命中瓦特蒸汽機出現後,人們利用蒸汽機提供的動力帶動機器生產。注意是「汽而不是「氣」
(4)兩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是: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鴉片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為維護封建統治,統治集團內部的洋務派掀起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與上圖反映了英國的什麼歷史進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
© Arrange www.upscalepup.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