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被譽為名族魂的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起到了什麼作用
他不僅僅是為了文學而創作,他的文學創作是為了改造國民的劣根性,是為了重塑和振興民族精神,是為了推進中華民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他將文學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根本途徑,他的創作是真正的為人生而藝術另一方面,魯迅決不只是一個作家,從根本上更是一個思想家,這就決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與眾不同,這種深度來自他豐富的生活經歷以及濃厚的文化修養,少年時代的魯迅經歷了家道中落,使他飽嘗世間的冷臉白眼,體悟到人生真相
㈡ 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魯迅為中國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中國近代文學家、思想家。
魯迅的主要成就包括雜文、短中篇小說、文學、思想和社會評論、學術著作、自然科學著作、古代典籍校勘與研究、散文、現代散文詩、舊體詩、外國文學與學術翻譯作品和木刻版畫的研究,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蜚聲世界文壇,
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2)魯迅的歷史作用是什麼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在他的人生中,創作的作品,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餘萬字傳世。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如《記念劉和珍君》,《祝福》,《少年閏土》《阿長與山海經》等,對新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魯迅首創了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的新文體——「雜文」,並將之發揚光大。他的雜文數量極多,題材廣泛,形象鮮明,論辯犀利,文風多變,
毛澤東譽之為「匕首」和「投槍」(匕首投槍一說本於魯迅《南腔北調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機》),深入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問題。
㈢ 的魯迅,為什麼歷史地位那麼高
魯迅的歷史地位那麼高更主要的是毛澤東對於魯迅是極為肯定和推崇的,魯迅去世一年之際,毛澤東就做了報告《論魯迅》,稱魯迅為中國第一等的聖人,毛澤東的案頭常年擺放著一套精裝版的魯迅全集,時常翻閱,足見對魯迅的推崇。
魯迅本身是非常有先進思想和斗爭思想,他對於當時政治的抨擊以及他對自然科學,國外文學作品的引進和普及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㈣ 魯迅在中國現代史的地位
魯迅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重要性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達到了最高點。筆者以為,魯迅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是通過其他人哄抬上去的。這個哄抬在最初當然是政治的原因。這個原因使得魯迅的形象在中國保持長久不衰。
無可否認的是,魯迅的影響在今天仍然不能被忽視。也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魯迅的影響將會繼續存在。雖然政治的原因也許不復存在,但魯迅的影響不會馬上消失。郭知熠先生以為這是慣性之使然。至於魯迅的影響還會存在多久,魯迅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究竟會如何,歷史的演變對魯迅的評價會有什麼樣的進一步的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爭論的問題。
筆者一直對魯迅的真正貢獻表示懷疑。按照筆者的考察,魯迅不能算著一個思想家。至於革命家,從來就有人對魯迅是否算一個革命家有過爭論。今天,魯迅是否是一個革命家的問題其實已經無關緊要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以及以後的歷史,誰還在意誰是不是一個「革命家」?
魯迅應該算著一個文學家,魯迅寫過小說和雜文,而以雜文的成就和影響為最大。不過,對魯迅是否是一個文學家不是沒有爭議的。有些人否認魯迅是一個文學家,其理由是魯迅終其一生沒有完成一部長篇小說。不過,在郭知熠看來,魯迅還是應該算是一個文學家的,也許應該算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因為是否寫過長篇小說從來也不是一個人是否是一個文學家的標准。其實,這個標準是某些人為了否認魯迅是一個文學家而加上去的。
當然,魯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不是以一個文學家的身份來影響的。這個影響是以一個思想家的身份來影響的。盡管筆者(還有其他一些人)不認為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可是,整個中國在崇拜魯迅的時候,是將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來進行崇拜的。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沒有思想家,因此,就只好「矮子裡面拔將軍」,將本來不是思想家的魯迅硬算著偉大的思想家了。
魯迅的形象在二十一世紀會怎樣?在二十一世紀之後會怎樣?歷史對他的評價還會是那麼高嗎?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一直不承認魯迅有多麼偉大,他認為人們把魯迅捧得太高了。周作人說,「現在人人捧魯迅,在上海墓上新立造像――我只在照相上看見,是在高高地台上,一人坐椅上,雖是尊崇他,其實也是在挖苦他的一個諷刺畫,即是他生前所謂思想的權威的紙糊高冠是也,恐九泉有知不免要苦笑的吧。要恭維人不過火,即不至於獻丑。」
這是周作人在私人通信中如此抱怨的。可見這是周作人的真實感受。
但也有人認為,魯迅的形象在近代並不是最高的,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高大。何滿子在為某本關於魯迅的書作序時說,「不論當代人對魯迅作了多麼高的評價,未來的歷史家對魯迅的評價將比今人高得多。何以故?是時空的距離使魯迅的形象在後人的眼裡顯得比近在眼面前或相距不遠的當代人更為高大嗎?誠然,在時間和空間上愈貼近偉人的人,是習焉不察地覺不出對象的巨大分量來的。此所以周海嬰會嘟噥著『這種爸爸,什麼爸爸』!這絕不僅由於童稚的天真無知,直到近來,我讀周海嬰回憶和論述他爸爸的文字,仍然看得出對他偉大的父親沒有作當量的定位。」
何滿子認為,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對魯迅的評價不高,是因為他與魯迅靠得太近了。是因為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靠魯迅太近。這個結論也可以推在周作人的身上,周作人不能崇拜魯迅,是因為他是魯迅的弟弟,正是因為他太了解魯迅,所以不能感受到魯迅的偉大之處。
這個說法似乎有道理。但我們卻不能認為周海嬰離魯迅太近,因為魯迅在他還未成年的時候就死了。雖然他是魯迅的兒子,但他並沒有對魯迅的真實感受。要說離魯迅最近的,恐怕莫過於許廣平了。可是,許廣平卻從來沒有以任何形式貶低魯迅。這又作何解釋呢?
何滿子以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都離魯迅太近了,看不到魯迅的真正偉大之處。後代的人會看到魯迅的真正偉大之處。魯迅的形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高大。
這個結論成立嗎?魯迅的名聲真的會象何滿子所認為的那樣,會繼續上升嗎?
郭知熠的結論與何滿子的完全相反。魯迅的名聲不僅不會再上升,反而會一步步遞減。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近代的名聲是因為受政治的原因所致。他的聲望正如周作人所說的那樣,是被人有意拔高的。周作人認為拔高魯迅,會使得魯迅在九泉之下不高興,筆者認為未必。魯迅表面上不求功名,但骨子裡深受尼採的影響。
既然魯迅是被拔高的。當沒有人繼續「拔」魯迅的時候,他的聲名就只可能降低。這是一種必然現象。因為萬物都會趨向於它們的平衡點。何況,魯迅並沒有什麼思想上的重大貢獻,他的名聲如何能夠繼續攀升?筆者在《論名聲》這篇短文中,談到了一個人只有在被別人「引用」時,他的名聲才會得到傳播。如果世世代代「引用」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的聲名就會代代相傳。可是,魯迅沒有任何思想上的突破,他的形象如果失去了政治上的庇護,就只能一年年地走下坡路了。
㈤ 魯迅在中國近代有什麼作用
1、文學影響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
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斗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網路全書。
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2、文化影響
作為一名學術研究者,一方面,魯迅運用西方的文學觀念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撰寫了《中國小說史略》,其不僅結束了「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的時代,也創造了文學史著作的典型範例,「為後學開示無數法門」。
郭沫若將其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並稱為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雙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對勘正了《古小說鉤沉》《嵇康集》《漢畫像集》《會稽郡故書雜集》等數十部古籍,為後世的古典文學研究留下了一筆巨大財富。
3、精神影響
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創造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並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並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
他與同時期的世界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一樣,在關注本民族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並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㈥ 魯迅先生為什麼那麼偉大,他的作品有什麼特別之處嗎他對後世來說有什麼影響
魯迅在「五四」時代所執著的啟蒙意識、憂患意識在當代作家的寫作中獲得 進一步的深入和
發展。魯迅給當代作家留下了更大的追尋與反思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真誠地面對時
代和社會人生,提升自身言說與寫作的意義,在中 國這塊堅實而厚重的大地上,發出自己真
實的生命的內在之音。
魯迅是現代中國最有創造性和獨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思想「和「文學「都有
專名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識觀念和社會制度。人是社會的目的,而不是社會的工具,一切文化
和文明都是人所創造而有益於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如果背離這一點,多麼高深的文明和高級的
社會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懷疑和改造。西方社會的文藝復興、思想啟蒙和現代主義思想
給了魯迅以啟示,只不過它們是以反叛神權和宗教,建立世俗社會和人的思想為目標。中國傳
統社會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禮「文化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價值系統,人要麼是「官「的奴隸
,要麼是「禮「和「理「的物化對象,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價值,所以,現代思想啟蒙就是以掙
脫傳統思想的束縛,爭得做人的地位和價值為目標。魯迅是現代思想革命的先覺者和建設著,
他以「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反叛思維和戰斗精神建築了現代思想文
化大廈,把「先行著「的悲劇性和荒誕性體驗提升到生命存在的價值高度,為中國現代思想和
文學貢獻了最寶貴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魯迅的文學是精神的「反叛「與生命「掙扎「的文學,是的意義,是獨特的精神和語言
存在。他是傳統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現代思想的建築師。他的思想與文學、思想家和文學
家的魯迅都是一體的,他創造了現代社會精神文化,並成為其重要的一環或結構,奠定了他在
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在由傳統向現代思想和文學的轉變過程中,魯迅是一座界碑
,他的啟蒙思想和立意「深切」、格式「特別「的文學具有現代思想和文學的革命的原型的意
義。他關注人的思想的覺醒和社會、民族的解放,大膽實踐和推動中國文學的意義和文體形式
變革,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反思、批判中國歷史的「非人道「現象和傳統文化的惰性力量,提
倡思想的「立人「和「致人性於全「主張,認為思想啟蒙和社會的變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後
凡事舉「,人是社會的主體,是文化的根本,「尊個性而張精神「,「掊物質而張靈敏,任個
性而排眾數「(《文化偏至論》)才是社會變革的當務之急。「立人「即要實現人的意識覺醒
相精神的獨立,釋放人的生命能量,懷疑和反叛一切制約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識觀念和社會制
度。人是社會的目的,而不是社會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創造而有益於人的生存和
發展的,如果背離這一點,多麼高深的文明和高級的社會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懷疑和改
造。西方社會的文藝復興、思想啟蒙和現代主義思想給了魯迅以啟示,只不過它們是以反叛神
權和宗教,建立世俗社會和人的思想為目標。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禮「文化
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價值系統,人要麼是「官「的奴隸,要麼是「禮「和「理「的物化對象,沒
有獨立的人格和價值,所以,現代思想啟蒙就是以掙脫傳統思想的束縛,爭得做人的地位和價
值為目標。魯迅是現代思想革命的先覺者和建設著,他以「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
漓的鮮血「的反叛思維和戰斗精神建築了現代思想文化大廈,把「先行著「的悲劇性和荒誕性
體驗提升到生命存在的價值高度,為中國現代思想和文學貢獻了最寶貴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
魯迅的文學是精神的「反抗」與生命「掙扎「的文學,是為了爭取做人的資格:生存、
溫飽和發展的「反叛「,對生命體驗的「彷徨」、「孤獨「和「絕望「的「掙扎「。它所顯示
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徹底性、生命體驗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正是魯迅思想和文學的魅力所在,
也是區別他人具其獨特價值的地方。他在文學中所表現的「改造國民性「主題和「絕望的抗戰
「體驗也是2O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價值深度的母題之一。要「立人「,就要進行思
想的啟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會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戲和「
被吃者「的人性弱點。魯迅對傳統思想和禮教制度,從漢語表達的方式到倫理道德的面具,從
人的潛意識到社會制度都進行了深刻而徹底的揭露和批判,對沉默的國民靈魂也進行了真實的
去蔽。
魯迅的三大精神:
(1)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
魯迅從青年時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他成為共產主義者之後
,便更加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事業。他對敵人毫不留情,對祖國和人
民懷著真摯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廣為傳誦的名句,正是他的愛國
主義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動寫照。為了使祖國擺脫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進
行戰斗,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堅決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
夫階級,看清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動搖性,堅信只有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才能拯救祖國。
中國知識分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中國人民決不甘受外
人凌辱、為維護民族尊嚴而進行英勇斗爭的光榮傳統,在魯迅身上得到集中體現,後來又由於
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指導而得到升華,獲得了全新的性質和時代內容。他無私無畏,吃的是「草
」,擠出的是「奶」,是沖鋒陷陣的模範,是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模範。魯迅逝世以後,上海人
民和全國各地人民為他舉行隆重葬禮和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他的靈柩上覆蓋了寫有「民
族魂」三個大字的旗幟。「民族魂」棗這正是中國人民對於自己偉大代表的最中肯貼切的評價
。
(2)魯迅韌的戰斗精神
魯迅骨頭最硬,斗爭最堅決。他主張韌的戰斗。「韌」就是百折不撓,就是鍥而不舍。
魯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失敗和犧牲是難以避免的。但是,為了實現民
族解放、國家富強的革命目標,「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魯迅歷來不贊
成對革命事業抱浪漫主義的幻想,多次批評那些認為革命「一個斤頭便告成功」的人,指出:
「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穩,勢如破竹,便無所謂革命,無所謂戰斗」,「革命有血,有污穢,但
有嬰孩」。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他一方面與敵人進行毫不妥協的斗爭,隨時准備犧牲自己
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賣革命的叛徒,揭露附著於獅子身上的害蟲棗鑽入革命營壘的投機分子
,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時競相懺悔頹唐的「翻著筋斗的革命家」。在革命高漲的時候,他又告
誡人們不要頭腦發熱,要「首先守住營壘」。魯迅岩石般的革命堅定性和韌的戰斗精神,來自
對於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來自與人民群眾和先進社會力量的血肉聯系。從魯迅身上,我
們可以看到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大智大勇,什麼是真正的革命者應該具有的高風亮節,什麼人
是中華民族的筋骨和脊樑。
(3)魯迅博採眾長,勇於創新的精神
魯迅不僅具有堅定的立場,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懷和開闊的視野;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
繼承者,而且是致力於創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筆,鞭笞過損害和背棄祖國利益的洋奴買辦
,同時又堅決反對國粹主義和故步自封;他和全盤西化的傾向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斗爭,又大力
主張廣泛吸取世界各國的一切長處,贊賞「漢唐氣魄」,提倡「拿來主義」。在他的全部文化
遺產中,翻譯作品約佔三分之一。他始終不倦地介紹外國的優秀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並且特
別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來侵略和本國壓迫的斗爭的作品。作為偉大的文學家,他博採古今
中外之所長,加以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根據表現新的生活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富有新意、富
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形象。這種精神不但適用於文藝創作,推而廣之,也適用於其他領域。今天
,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我們要不斷擴大同外
國的經濟技術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強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
、政治和文化,必須堅持獨立自主,也必須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國外一切有益的養料
。在這方面,魯迅的遺產中有許多東西是能夠給我們以深刻啟示的。
魯迅的精神是我們所學習的,所敬佩的。但今日發現有不小的高中生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
們不已為然說:『路迅盡管再偉大,他也不過是過出得人罷了,我們生活在這個先代化社會,
已經同魯迅的精神脫軌了,所以我們不要浪費有限的時間,出學那過時的精神,我們應該花更
多的時間出學習現代化的物質精神。』因此我做了一問卷調查,裡面只有一個簡單的問題:『
你是否知道甚麼是魯迅的精神呢?它是否有用?』結果是如何?看下面的結果——
有10%的人說只知道誰是魯迅,但不知道什麼是魯迅精神,毫無不知道。
有30%說知道魯迅是誰,也好像聽過甚麼魯迅精神,但並沒有了解過,也沒有什麼興趣。
有20%的人說他們知道魯迅和魯迅精神是什麼,也有初步的認識,但也知的甚小。
有15%的人說他們有細讀魯迅的作品,也依稀感覺到魯迅所溶進文章中的精神,因此有點點的
自豪。
有10%的人只有深思過魯迅的精神,認真去探討魯迅的精神。
其他的人簡直連這個問題看也不看,轉身就扔了,一副不可一世得樣子,但也許上天才知道
他們是否有理由不可一世,還是身無一點墨的人。
根據上述的,我們有理由相信現代人對於魯迅的認知的方面存在著很大問題,他們不能
看清楚魯迅先生一點,不能認真想清楚一點。我在此真誠的希望你們能夠改正這一點,因為
魯迅的精神在今也是很有作用的。
近年來有一種呼聲頻頻出現,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經一個世紀的艱苦奮
斗和不懈努力,我們終於揚眉吐氣,滿懷自信地邁向國際大舞台。那麼,中國要全面走向世界
,擴大在國際社會的影響,靠的是什麼呢?毫無疑問,應該是中國人的國民素質,或者說,是
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眾所周知,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洶涌而至以及「入世」步伐的臨
近,我國將進入一個全面競爭的時代。加入WTO,意味著我國將與國際經濟全面接軌,而在信
息化、知識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下,國際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民素質的競爭。
然而,對照現實,我們不能不深感憂慮。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原所長資中筠先生在一篇訪
談文章中指出:「在21世紀的競爭中,我們在生產、經濟方面碰到的困難還是能夠克服的,也
是可以趕上去的,但十幾億人的狀況不能不令人擔憂。一代一代人成長得很快,但國民素質不
用說與發達國家比,就是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是不容樂觀的。而我們到現在還沒有對這個
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國際競爭中人的素質考慮得不太多。」國民素質問題,說到底,還是
「國民性」問題。如果說「國民性」是根莖的話,那麼國民素質就是枝葉。而國民精神就是花
果。有什麼樣的「國民性」,就會有什麼樣的國民素質,也就有什麼樣的國民精神。反過來說
,我們的國民素質有待提高,恰恰說明根除困擾、阻礙我們民族進步「劣根性」的任務依然艱
巨。
面對逼人的形勢,我們重提魯迅直面現實的精神,學習他的民族憂患意識、自強意識,
也許不是「無的放矢」。魯迅曾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作為華夏子孫,誰不希望自己
的民族強大起來,誰不希望自己的民族不斷進步?然而,只要睜開眼睛,對現實生活有所省察
,我們就不會盲目樂觀。從某種意義上說,以魯迅為代表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積極倡導的啟
蒙教育工作仍沒有完成,進入21世紀,這個歷史任務又一次嚴峻地擺到我們面前。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的,我們民族要全面實現現代化,魯
迅將是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旗幟,這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顯得尤為重要。正如黃侯興先生所
說:「魯迅精神必將進一步激發全民族的覺醒與崛起,使這個古老的民族從此更加振作起來,
在強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成為一個『尚可以有為』的民族。」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
步」。
㈦ 魯迅的作品在歷史上起到的作用及意義
新文學的奠基之作,傳播了新文化與新道德,批判了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使一大批人的思想擺脫了封建桎梏
㈧ 魯迅為什麼偉大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堅持韌性戰斗,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㈨ 魯迅在革命事業中的巨大作用
(1)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
魯迅從青年時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他成為共產主義者之後
,便更加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事業。他對敵人毫不留情,對祖國和人
民懷著真摯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廣為傳誦的名句,正是他的愛國
主義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動寫照。為了使祖國擺脫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進
行戰斗,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堅決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
夫階級,看清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動搖性,堅信只有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才能拯救祖國。
中國知識分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中國人民決不甘受外
人凌辱、為維護民族尊嚴而進行英勇斗爭的光榮傳統,在魯迅身上得到集中體現,後來又由於
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指導而得到升華,獲得了全新的性質和時代內容。他無私無畏,吃的是「草
」,擠出的是「奶」,是沖鋒陷陣的模範,是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模範。魯迅逝世以後,上海人
民和全國各地人民為他舉行隆重葬禮和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他的靈柩上覆蓋了寫有「民
族魂」三個大字的旗幟。「民族魂」棗這正是中國人民對於自己偉大代表的最中肯貼切的評價
。
(2)魯迅韌的戰斗精神
魯迅骨頭最硬,斗爭最堅決。他主張韌的戰斗。「韌」就是百折不撓,就是鍥而不舍。
魯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失敗和犧牲是難以避免的。但是,為了實現民
族解放、國家富強的革命目標,「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魯迅歷來不贊
成對革命事業抱浪漫主義的幻想,多次批評那些認為革命「一個斤頭便告成功」的人,指出:
「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穩,勢如破竹,便無所謂革命,無所謂戰斗」,「革命有血,有污穢,但
有嬰孩」。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他一方面與敵人進行毫不妥協的斗爭,隨時准備犧牲自己
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賣革命的叛徒,揭露附著於獅子身上的害蟲棗鑽入革命營壘耐痘?腫?
,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時競相懺悔頹唐的「翻著筋斗的革命家」。在革命高漲的時候,他又告
誡人們不要頭腦發熱,要「首先守住營壘」。魯迅岩石般的革命堅定性和韌的戰斗精神,來自
對於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來自與人民群眾和先進社會力量的血肉聯系。從魯迅身上,我
們可以看到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大智大勇,什麼是真正的革命者應該具有的高風亮節,什麼人
是中華民族的筋骨和脊樑。
(3)魯迅博採眾長,勇於創新的精神
魯迅不僅具有堅定的立場,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懷和開闊的視野;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
繼承者,而且是致力於創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筆,鞭笞過損害和背棄祖國利益的洋奴買辦
,同時又堅決反對國粹主義和故步自封;他和全盤西化的傾向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斗爭,又大力
主張廣泛吸取世界各國的一切長處,贊賞「漢唐氣魄」,提倡「拿來主義」。在他的全部文化
遺產中,翻譯作品約佔三分之一。他始終不倦地介紹外國的優秀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並且特
別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來侵略和本國壓迫的斗爭的作品。作為偉大的文學家,他博採古今
中外之所長,加以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根據表現新的生活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富有新意、富
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形象。這種精神不但適用於文藝創作,推而廣之,也適用於其他領域。今天
,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我們要不斷擴大同外
國的經濟技術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強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
、政治和文化,必須堅持獨立自主,也必須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國外一切有益的養料
。在這方面,魯迅的遺產中有許多東西是能夠給我們以深刻啟示的。
魯迅的精神是我們所學習的,所敬佩的。但今日發現有不小的高中生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
們不已為然說:『路迅盡管再偉大,他也不過是過出得人罷了,我們生活在這個先代化社會,
已經同魯迅的精神脫軌了,所以我們不要浪費有限的時間,出學那過時的精神,我們應該花更
多的時間出學習現代化的物質精神。』因此我做了一問卷調查,裡面只有一個簡單的問題:『
你是否知道甚麼是魯迅的精神呢?它是否有用?』結果是如何?看下面的結果——
有10%的人說只知道誰是魯迅,但不知道什麼是魯迅精神,毫無不知道。
有30%說知道魯迅是誰,也好像聽過甚麼魯迅精神,但並沒有了解過,也沒有什麼興趣。
有20%的人說他們知道魯迅和魯迅精神是什麼,也有初步的認識,但也知的甚小。
有15%的人說他們有細讀魯迅的作品,也依稀感覺到魯迅所溶進文章中的精神,因此有點點的
自豪。
有10%的人只有深思過魯迅的精神,認真去探討魯迅的精神。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㈩ 魯迅的創作對中國文學現代的歷史貢獻是什麼結合作品論述
通常認為,魯迅對中國文學史的貢獻有三:
第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和胡適,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傅斯年等人共同開辟了中國白話文學的先河,其作品《狂人日記》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成型的現代白話小說(區別於《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白話小說),其散文詩《野草》也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詩集。這都是開風氣之先的。
第二,參與發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翻譯並介紹了多種外國文學,其譯著《毀滅》、《死魂靈》等至今仍是不朽的翻譯巨作。也影響了一代作家。
第三,開創了「雜文」這一文體的先河,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用文筆直接介入社會,同黑暗的現實和麻木愚昧的國民戰斗的典範。其文字如警句,針砭時弊毫不留情,可以說開一代風氣之先,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最偉大的精神導師。
其他的還有,比如《故事新編》開創了「經典重讀」的解讀範式,《野草》引入了許多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因素,《中國小說史略》是第一部完整意義的中國小說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學史意義等等,這些都是魯迅給中國文學史留下的寶貴遺產。魯迅的文章和行動,對後代人影響至深。
至於魯迅的文章對當代青少年的影響,總體來說還是分兩面看待:
第一,從正面角度而言,魯迅的文章具有戰斗性,具有不屈服的,不盲從的風格,魯迅對問題分析獨特,筆調嚴肅冷峻,讀魯迅的文章,只要用心讀進去,必然可以發現於眾不同之處,這不僅是與偉人心與心的碰撞,更是與偉大思想的直接交流。當代的許多大作家,大思想家,都是在和魯迅的交流中獲得其精神遺產的,他們在青少年時代也受到魯迅的感召。此外,魯迅是麻木中國的喚醒者,中國雖建立了新社會,卻沒有新國民,舊的封建習慣愚昧習俗(如看熱鬧,麻木,冷漠,自私,腐敗)等痼疾仍舊存在中華民族的肌體中,魯迅的文章猶如良葯,醫治創傷,激勵著我們改變。最後,魯迅的批判精神也激勵著當代的青少年「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去面對社會中的陰暗面,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第二,從反面來說,不可否認,魯迅的文章對當代青少年有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其語法為早期的半文半白,和現代漢語語法有區別。魯迅的一些用字,如繁體字異體字等等也和現代語法不相同。這是一種閱讀障礙。至於別的,其實不是魯迅文章的錯,而是我們的政治形態進入了魯迅,改寫了魯迅。這個錯誤主要在課本的編寫者和注釋者,他們用階級斗爭的意識形態強行加給魯迅,把魯迅塑造成一個「匕首」、「投槍」,「每天就是戰斗戰斗戰斗」的冷酷無情的形象,在註解文章的時候也只談魯迅「痛打落水狗」,卻不說魯迅也有的人情味。老師講課的時候一提到魯迅,也都按照教參板著面孔來講,一幅教訓人的姿態。這樣使得許多青少年「望魯生畏」,害怕魯迅,討厭魯迅,但是這其實不是魯迅的錯。而魯迅本身對這些是預料到的,他說過,「我死以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紀念的事情」,目的就是害怕自己的身體成了別人「做論」的材料,自己的身後成了「輓聯和講演的鬥法場」。但是誤讀魯迅的人卻要拿魯迅作為打人的工具,這實在是和魯迅的本意相違背太多了。(有關的資料可以參見魯迅1936年寫的幾篇文章,如《死》、《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等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二元對立的,階級斗爭的極左的解讀方式深入人心,將魯迅的只言片語摘錄出來斷章取義(如「我一個都不寬恕」、「痛打落水狗」等等)作為打人的棒子,使得青少年在階級斗爭思維下二元對立情緒濃厚,變得思維偏激狹隘,也不是沒有的。這需要我們擴清本質,消除誤讀,而不是埋怨魯迅——因為魯迅無罪。
答題不易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