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用膏劑的發展歷程
膏葯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及其常見的貼劑,在醫院、葯店、診所乃至網上,都隨處可見其身影。更有人調侃說:沒有用過膏葯的老人,都可以頒於「珍惜動物」的稱號;由此可見,膏葯在部分人群中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但對於這么常見的一樣東西,你又對它了解多少呢?
據歷史記載,我國最早的膏葯出現在戰國、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古典醫學著作中
其中記載了有關膏葯的制備和治療應用。並且在甘肅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的東漢初期記載醫學方面的簡牘,其中就有膏葯治療疾病及製作方法的重要記載,同樣也證實了中華膏葯的歷史悠久。
② 膏葯的歷史起源
曾有人笑言:在中國,沒有用過膏葯的老人可以申請貼上「稀有動物」標簽。雖是笑言,但也反映了膏葯在我國使用的廣泛性。古代醫學家有言曰:「膏葯能治病,無殊湯葯,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與打針吃葯相比,膏葯方便、無痛,更容易為人們接受。特別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對膏葯情有獨鍾,家中常備。
膏葯,是中葯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在戰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葯的記載。這時的膏葯,是豬脂膏之類的軟膏。《內經》中記載了一種豬脂膏之類的軟膏,稱之為「豕膏」,用於塗治腋部小潰瘍。
魏晉時期煉丹術盛行,黑膏葯已經出現。唐宋時黑膏葯的制備逐漸完善,醫葯大為興盛,膏葯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治療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有的用於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有的用於膿腫癤子的「抽膿拔毒」,得到廣泛使用。明清時已經成為普遍的用葯之一。到清代,膏葯已經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到了近代,由於湯葯的發展,黑膏葯的使用大大減少。現代工藝的橡膠膏出現後,黑膏葯已幾乎從醫院中絕跡,只流傳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