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徒木賞金源於哪個歷史事件

徒木賞金源於哪個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2-02-23 04:49:25

⑴ 簡略概括徙木賞金這個故事,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實行變法以前,曾將三丈長的一根木頭置於國都市南門,宣布說:有能將此木移於北門者,賞十金。由於無人相信,故過了好久,木頭仍在南門擱置,無人移動。商鞅再次宣布:有能將此木移至北門者,賞金五十。果然,有人抱著僥幸心裡將木頭由南門移至北門。商鞅立即派人如數將金賞給此人。商鞅使用這種「明法」、「過於壹刑」的作法,是為以後推行變法製造輿論的。唐人劉禹錫曾稱贊這種作法是「徒木之行必信,此政之始也」。

⑵ 問鼎中原,三家分晉,徙木賞金,朝秦暮背後的歷史故事

問鼎中原
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三家分晉
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晚期,晉國被晉國韓氏、晉國趙氏、晉國魏氏、晉國智氏、晉國范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資治通鑒》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徙木賞金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實行變法以前,曾將三丈長的一根木頭置於國都市南門,宣布說:有能將此木移於北門者,賞十金。由於無人相信,故過了好久,木頭仍在南門擱置,無人移動。商鞅再次宣布:有能將此木移至北門者,賞金五十。果然,有人抱著僥幸心裡將木頭由南門移至北門。商鞅立即派人如數將金賞給此人。商鞅使用這種「明法」、「過於壹刑」的作法,是為以後推行變法製造輿論的。唐人劉禹錫曾稱贊這種作法是「徒木之行必信,此政之始也」。(《劉夢得文集•答饒州元使君書》)。
朝秦暮楚
這個成語出自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於是否真的有具體國家根本無從考證,只有一個叫「關埡」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說法。
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復無常,沒有原則。亦比喻行蹤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⑶ 南門徙木是關於誰的故事

商鞅的故事。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人治之魅,在其創造性;法治之妙,在其持續性。亂世重典,鐵血戡亂,當推法家;法如金剛,除魔衛道。無「道」,不足以延續文明,無「德」,無以聚攏人心,無「法」,何以正綱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司馬遷評價商鞅說:商鞅,天性就是一個殘忍少恩的人,他當初用帝王之道游說孝公,憑借著虛飾浮說,不是他自身的資質。再說憑靠著國君寵臣太監的推薦,等到被任用,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卬,不聽趙良的規勸,足以證明商君殘忍少恩。
對司馬遷之於商鞅的評價我以為不然。戰國時代諸侯紛爭,戰事不斷。秦為西方小國,孝公臨危即位,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科技落後,舊制陋習,蹂躪民生,不崇孝道,民心不齊,世卿世祿,上下離心,吏治混亂,政令不行,窮兵黷武,以至於敗。東方六國虎視眈眈,秦隨時有亡國之危。
為救亡圖存,孝公求賢,商鞅入秦,三見孝公。前兩次求見,商鞅故意大談「帝道」、「王道」治國理論,秦孝公不感興趣,「似睡非睡,弗聽」;第三次見孝公時,商鞅說出自己治理國家的真正主張,「霸道」治國。「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商鞅的治國理論引起了秦孝公濃厚的興趣,君臣投機,「語數日不厭」。 商鞅受命左庶長,開始變法。
面對上上下下或懷疑,或觀望,或反對的目光,商鞅為法樹威,出手不凡。南門徙木,取信於民;責罰太子,法令如山。法行數年,國家大治,民風大變,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國富民強,人心思定。秦國的羽翼豐滿了,此皆有賴於商鞅。
《戰國策》評商鞅變法: 「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民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
這樣一個「有功於前,有罪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過於後,不為虧法。」以及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治精神的人,讓人不得不由衷佩服和敬重。其付諸實際的一系列變法措施對整個中華文明和歷史進程的推動作用,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可與之比肩的能有幾人?可是這樣一個可敬可佩的法學天才,一個「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治世能臣,一個對中國的歷史進程作出突出貢獻的功勛人物,在司馬遷的眼裡,卻成了天資刻薄之人,挾持浮說之輩,亡命叛逆之徒。是歷史的不實,還是司馬遷的評價有失公允?看完《大秦帝國》,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裡揮之不去,揮不去的是大秦帝國留給我的商鞅情結、法治情結……

⑷ 立木為信說的是歷史上什麼時期的歷史事件

秦朝商鞅為變法取信百姓,立木為信!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 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 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⑸ 徙木為信 的故事是什麼

一、故事原文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二、譯文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

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衛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三、出處

《史記》

(5)徒木賞金源於哪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

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賞析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三、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⑹ 古有一人為樹立威信如有人將木抬到城外就賞金銀,問此人是誰出自什麼故事

此人是商鞅,為了推行變法而立木為信。
原文:
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
譯文: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准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尺高的木頭,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⑺ 一諾千金,一字千金,徙木為信各是什麼歷史

千金一諾,又稱一諾千金,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以前有個叫做季布的人,為人非常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會做到,因此在當時就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說法。該說法流傳至今,人們便用千金一諾來形容一個人說話做事非常守信用。千金一諾可謂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推崇的傳統美德。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後,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准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

「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樣的話,您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晉文公公原得衛的故事:
晉文公攻打原國,只攜帶著可供十天食用的糧食,於是和大夫們約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國。
可是到原國十天了,卻沒有攻下原國,晉文公便下令敲鑼退軍,准備收兵回晉國。
這時,有戰士從原國回來報告說:「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國了。」這是攻下原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眼看就要取得勝利了。
晉文公身邊的群臣也勸諫說:「原國的糧食已經吃完了,兵力也用盡了,請國君再等待一些時日吧!」
文公語重心長地說:「我跟大夫們約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為了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用,我辦不到。」於是下令撤兵回晉國去了。
原國的百姓聽說這件事,都說:「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於是原國的百姓紛紛歸順了晉國。
衛國的人也聽到這個消息,便說:「有君主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跟隨他呢?」於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聽說了,就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並且評價說:「晉文公攻打原國竟獲得了衛國,是因為他能守信啊!」
一字千金的來歷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徙木為信的故事

商鞅變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於國都之南門,然後宣布能將此木徙置北門者賜10金。搬動一根木頭,何須如此重賞,人們自然不信,於是他又下令,將賞金加至50。有人將信將疑把木頭搬到北門,即賞50金,以示不欺。於是商鞅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移動一根木頭並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

⑻ 商鞅為了獲取百姓的信賴而立木賞金的故事流傳了千年,它的主要故事內容是什麼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乾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准。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為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成語「南門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從這里來的。

⑼ 什麼是商鞅立木賞金的故事

商鞅立木賞金的故事就是商鞅立木取信。

立木取信這個故事與商鞅變法有關,商鞅為了獲取百姓的信賴,在施行變法前,發起了一個小活動。秦孝公想效仿其它諸侯國在秦國開展變法運動,便想在全社會尋求一位仁人志士,讓他帶領秦國走上富強之路。

秦孝公這一做法,吸引了很多有志之人,他們紛紛來到秦國,想通過此次變法運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其中有一位便是商鞅。

商鞅來到秦國後,有人將他引薦給秦孝公,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想走上富強之路,必須大力發展農業,除此之外,要按功論賞,提高百姓的積極性,統治者在這過程中,要言而有信,才能給百姓樹立威信,讓他們信服。

秦孝公認為商鞅說的很有道理,但是秦孝公擔心商鞅變法會遭到朝中守舊貴族派的反對,便沒有立即執行。兩年後,秦孝公政權得到了穩固,便決定任用商鞅,將變法一事全權託付給他。商鞅為了得到百姓的信任,便讓人在南門豎立了一根木頭。

並且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可以獲得十兩金。很多百姓都圍了上來,但是大家都對這件事持有懷疑態度,沒有一個人動手扛木頭。

隨後,商鞅把賞金提高到了50金,圍觀的百姓更不相信事情的真實性了,沒有一個人去扛這根木頭。突然,人群中出來了一個人,他將木頭從南門扛到了北門。

到了北門後,商鞅立即派人給這位扛木頭的人50金,大家看後議論紛紛。這件事情很快就傳開了,大家都覺得商鞅是一位言而有信的人。

商鞅「立木取信」這一做法,是為商鞅變法前所做的預熱活動,恰好,他的言而有信被秦國百姓所信服,順應了改革民意。

(9)徒木賞金源於哪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延伸閱讀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立木取信,講的就是有關商鞅變法的故事。

公元前340年,衛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衛鞅在魏國時的朋友,衛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顧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衛鞅在會談後生擒魏將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

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後被下令車裂其屍。

⑽ 徙木立信歷史典故是什麼意思

徒木立信:通過某種手段樹立典型,而使公眾信服的行為。
出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原文: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譯:孝公已經任用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當年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發布了命令。

閱讀全文

與徒木賞金源於哪個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