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徐姓的歷史發展
起源源流 1、源於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徐國歷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史稱徐戎,也稱徐夷或徐方。春秋時,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聯合楚國所滅,後又復封徐偃王之子宗為徐子。戰國時,吳國滅徐,隨後越國滅吳,至楚國滅越,徐國的版圖歸入楚國。徐國的子孫遂以國名為氏,散居於江淮之間。
2、源於嬴姓,以部落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裂分殷商遺民六個氏族與魯公,其中有徐氏族。
3、源於改姓而來:
①氐族改徐姓:東晉時期氐族,分布於今寧夏賀蘭山地區和甘肅慶陽地區,進入南北朝後,基本都同化為漢族徐姓了。
②蒙古族改徐姓:蘇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大黃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多冠漢姓為徐氏。兀蘇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後多冠漢姓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歸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賜漢姓為徐晟,其子孫稱徐氏。
③朝鮮族改徐姓:唐朝百濟國王子扶余隆,改漢姓為徐姓。 清朝,居於今俄羅斯加斯西湖口的高麗族人,皆改漢姓為徐氏,為今朝鮮族徐氏來源之一。
④滿族改徐姓:清朝滿洲八旗舒祿氏、徐吉氏、舒穆祿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徐,後成為東北地區的徐姓漢族。 得姓始祖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論功行賞時,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因若木首封徐國,其後代以國為氏,稱為徐氏,徐若木便為徐姓的得姓始祖。 遠古時期,徐若木被封徐國(今安徽北部),徐國成為徐姓最早的發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後,紛紛向北方遷徙。大致經過兩漢直至隋唐,中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形成了多處郡望。
先秦時期,徐姓主要分布於安徽、江蘇、山東等地。秦漢時期,徐姓已經遷播於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同時,也開始南遷至江西南昌、浙江龍游等地,但聚集區仍以黃河下游地區為主。魏晉時期,徐姓開始大規模南遷,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上杭、連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廣東豐順縣、梅州市梅縣區、海豐縣等地繁衍。
B. 徐姓有多少人口_徐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徐姓是中國第十一位大姓,尤其在蘇、浙、皖地區人丁興旺。當今徐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1.51%, 總人口大約在1900萬 。
徐的名義:
古時徐、餘二字通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樹上築有鳥巢形,而徐字像古代南方民族巢居形。這與原始社會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的傳說是一致的,說明最早的徐人應居住於森林茂密的地方,據考證應在今河北玉田北的徐無山,亦稱徐吾山。徐人後來遷移到江淮地區的低窪、潮濕地區。那麼在平地上或者在低濕地上建高腳樓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了。善於這種建築的人群當然首推來自北方的余氏族,而族徽則加雙人旁為徐,象徵眾人搭築木屋,有別於北方餘人直接在樹上築巢的原始方式。徐人所居之地稱徐,建立了城堡稱為徐邑,最終發展為和姓。
徐型的起源與演變:
構成當代漢族徐姓主要有兩支:嬴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時代金天氏少吳。少昊氏族最早活躍在今河北鹽山東南,後南遷到山東曲阜地區,為以鳳凰為圖騰的東夷族一支。少昊之孫皋陶在堯舜時為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皋陶之子伯益為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故地在今安徽泗縣北,徐國歷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史稱徐戎,也稱徐夷或徐方。春秋時,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聯合楚國所滅,後又復封徐偃王之子宗為徐子。戰國時,公元前512年吳國滅徐,隨後越國滅吳,公元前511年,楚國滅越,徐國的領土歸入楚的版圖。徐國的子孫遂以國名為氏,散居於江淮之間。4000年前的夏朝,徐國獲封,到戰國時國滅,徐姓至少也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第二支出自子姓。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裂分殷商遺民六個氏族與魯公,其中有徐氏族。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徐姓的外族血緣融入事件有:東晉北地氐族中有徐姓,今寧夏賀蘭山地區和甘肅慶陽地區的氐族;蜀人賨族中也有徐姓;進入南北朝之後,這些少數民族的徐姓基本都同化為漢族了。清朝滿洲八旗舒祿氏、徐吉氏、舒穆祿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徐,後來成為東北地區的徐姓漢族。
歷史上徐姓的分布和遷移:
從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躍於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的江淮地區。漢晉南北朝時,徐姓已經發展到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西、浙江、廣西、四川、湖北等地。唐朝時,徐姓始入福建和廣東,明初入台灣。由於徐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中國北方幾次戰亂對徐姓的傷害相對要輕。尤其在宋元明時期,徐姓在贛、浙、蘇、閩四省繁衍最盛,形成了東海、高平、琅邪、濮陽、東莞五大望族,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東方大姓。a-324/
宋朝時期,徐姓大約有8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1%,排在大姓第十七位。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徐姓總人口的23.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山東、江蘇,這四省徐姓大約佔全國徐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五省,又占徐姓人口的80%。全國形成了以贛浙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區。兩廣、雲貴以及西北地區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時期,徐姓大約有19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1%,排在第十位。浙江為徐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徐姓總人口的35.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江西三省,這三省徐姓大約占徐姓總人口的64.5%,其次分布於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四省,又占徐姓人口的21.6%。全國仍以長江口三角地區為主要的徐姓聚集地區,但在東南地區的福建和廣東重新形成另一大塊徐姓人口聚集地。
當代徐型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漢族徐姓的人口已近1900萬,為全國第十一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51%。徐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浙江、安徽四省,大約佔全國徐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布於河南、江西、四川、湖北四省,又集中了26.5%。江蘇為徐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徐姓總人口的11.3%。全國形成了長江口三角地區、魯豫、川鄂三塊高比率徐姓分布中心。
徐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11)表明:在蘇浙、安徽大部、山東東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端、湖北東端、新疆西北端、雲南中部和南端,徐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8%,以上,最高可達3.2%,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9.3%,居住了大約40%的徐姓人口。在安徽北端、山東西部、河南大部、湘鄂贛閩大部、台灣、川渝貴、雲南大部、桂西粵東、陝西南部、甘肅中部、寧夏北部、青海東部、內蒙古東部和中部、河北東部、京晉、黑吉遼、新疆北部,徐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9%1.8%,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45%,居住了大約50%的徐姓人口。
楹聯 重要的徐姓楹聯有以下六副:
人中騏驥;天上麒麟。
南州高士;中山首功。
夢應五鳳;家慶八龍。
東海家聲遠;南州世澤長。
幼慧作小山名著;夜讀借東壁餘光。
雲煙細玩三春景;風月間供一夕談。
家訓格言 徐氏家訓首推南朝梁時期的徐勉,東海郯人(今江蘇鎮江人),幼年孤貧,但勤學苦練,累官中書令。他為政精勵,節操清高,梁朝言及百官品才,無不推崇徐勉。他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訓子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有積極作用。他告誡兒子見賢思齊,不宜忽略以棄日,棄日仍是棄身;利人才能利己,修身理家均如此。他要求子女要盡孝,盡孝並不是簡單的贍養,要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徐勉要求子弟靠自己的力量來發達和致富,不能單一依賴上輩。他特意提到假使堯水湯旱,吾豈知若何;若其滿庾盈箱,爾之幸遇。無非是說,我留下的很有限,碰到艱難與險情,我也幫不了你;你自己去開拓創造吧,如發達了,那是你自己的福分。他的人生哲理是人遺子孫之財,我遺之以清白,提倡清白傳家,重視操行,人貴自立,家貴清白的中國傳統的政治家的胸襟和美德。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徐姓歷代名人685名,占總名人數的1.5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位;徐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1.77%,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2.15%,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2.22%,排在第九位。
揚威於我國東部的大姓徐姓,歷數其名人,可謂濟濟一堂,在人文和藝術的領域中,徐姓人物尤為突出。秦始皇時.率領三千對童男童女東渡日本的徐福;西漢時下邳太守徐光;東漢著名哲學家徐斡;三國名士徐庶;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魏經學家徐遵明;唐朝名相徐商、徐彥若父子;五代宋文學家徐鉉;明朝名將徐達,著有《徐霞客游記》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科學家徐光啟,文學家兼書畫家徐渭;清朝醫學家徐大椿,清末協助袁世凱創辦北洋軍的徐世昌,民國詩人徐志摩;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徐向前,教育家徐特立,大將徐海東,畫家徐悲鴻,歷史學家徐中舒,古植物學家徐仁,電工學家徐士高,當代作家徐嗣興(路翎)。
徐姓血型:
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4%,A型佔29.2%,B型佔28.1%,AB型佔8.7%。
C. 關於徐姓的歷史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徐國歷經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雲游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於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徐姓源流詳介:
早在遠古時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主要生活著四個大的部落群體。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黃集團,也稱華夏集團;東部的東夷集團;南部的苗蠻集團;東南沿海的百越集團。徐姓的遠古始祖就是東夷集團中的重要首領少昊。
東夷集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群體。這是因為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鳥類棲息與候鳥遷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這兒的人,自然以捕鳥為食,以鳥羽為衣,處處依賴鳥類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最後發展到以鳥為圖騰崇拜。對於這一點,從夷字的本義也可看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由此可見,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這個群體是以射獵為主要的生存方式。隨著對鳥的圖騰崇拜的加強,逐步開始以鳥為氏族、部落的名稱和標志,再慢慢發展成姓氏。如東夷集團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鳥)、鳳 (鳳鳥),大約就是由此而來。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寫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摯(也作質),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從少昊的名字中,同樣可以看出其與鳥的關系。摯,即鷙,是一種猛禽。少昊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其中一種傳說是其母女節,也稱皇娥,夜夢流星人懷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長大後,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開始時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族圖騰,後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至,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於曲阜,並將所轄部族以鳥命名,分為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五個部族,在這五個部族之外,又分祝鳩、鵑鳩、鸕鳩、爽鳩、鶻鳩五個氏族,以及鵲雉、鶓雉、翟雉、鵜雉、暈雉五個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個扈氏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位期間,修太昊之法,以鳥名為官名,設工正和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准,並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在他的帶領下,東夷集團得到很大發展。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關系,比如他就收留、養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及其部族,並決定自己去世後由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首領的職務。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壽過百歲,也有說在位百年,去世後葬於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東4公里處,呈金字塔形,底邊長28米,頂邊長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廟。整個陵園佔地11萬多平方米,有宮門、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築組成。
少昊去世後,東夷部落聯盟由黃帝的孫子,二十歲的顓頊接掌。顓頊,號高陽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聰明過人,相傳十歲時便成為本部落首領,率族眾遷往東夷集團所在地,可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率族眾遷到東夷集團所在區域窮桑一帶,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卻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後,少昊去世,顓頊繼位,成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不久,將統治中心遷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陽一帶,許多東夷部落也跟著內遷。遷回中原後,顓頊又繼承了祖父黃帝原擔任的炎黃部落聯盟首領的職務,身兼炎黃與東夷兩大部落聯盟首領,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後,年近百歲的顓頊方才去世。顓頊陵遺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三相庄西1.5公里處,南北長240米,東西長一百三十餘米,有寶城、享殿和廊房,始建於唐代,重修於宋代。唐、宋以來,每年春秋兩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統年間,一場龍卷風攜沙將陵園全部覆蓋。近年來隨沙丘移動,已有部分建築露出地面。
作為少昊後代的徐姓與顓頊發生關系是在顓頊之後。在所有的徐氏家譜中,徐姓的血緣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親是伯益,伯益的父親是皋陶,皋陶的父親是大業,大業的曾外祖父就是顓頊
據《史記》等書記載,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鳥)落下來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個男孩∶笠怠?大業成年後,娶華夏集團少典氏族女子女華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堅。
皋陶在虞舜時期,曾擔任了掌管刑罰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無冤獄,以公正、正直著稱。在農業方面,發明了耒、耜等農具,為東夷各氏族部落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參與了大禹的治水工程,與大禹密切合作,不爭功諉過,極力樹立大禹在民眾中的威信。雖然他在「知人」與「安民」等治國方面功勞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時,卻積極推薦、扶持大禹登舜位,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大禹對他非常感激,也認為他最賢德,遂選定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授予他處理政務的權力,准備在適當的時候禪位於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傷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縣)、六(今安徽六安縣)一帶分封給他的後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縣城東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側,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頂高6.2米,頂部平面直徑4米,墓前有碑,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墓上有黃栗樹一株,形如傘蓋。在墓東14米處,有皋陶祠,為前後兩進四合院式。由於皋陶在當時口碑極好,影響很大,後人為紀念他,亦將六安縣別稱為皋陶城,簡稱皋城。
傳說皋陶有六個兒子(一說三個),其餘幾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後陸續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國,只有長子大費(音閉),又稱伯益,與他長期共同輔佐舜和大禹,居功至偉,被舜賜為贏姓,繼承贏姓正統,也就是當上少昊遺留下來的贏姓部落首領。自此之後,他的兄弟,繼承了偃姓,向南發展,偃姓及後來所產生的姓氏即奉皋陶為血緣始祖,而贏姓及所產生的姓氏如秦、徐、趙、黃等則奉伯益為血緣始祖,其後裔主要居留在山東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遠遷西北。
伯益,也被寫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稱益,這是因為伯本來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於費。因此又叫大費、貫侯:由於原來少昊的贏姓氏族是以鳳鳥為圖騰,伯益被賜姓贏後,自然也就以鳳鳥為圖騰,成為贏姓正統:對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寫作繁,而繁據《離騷注》解釋,為「鳳皇別名也」。伯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具有傳奇色彩和作出過卓越貢獻的英雄人物。傳說伯益通鳥語,能夠調馴鳥獸,「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這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時期,是非常令人驚訝和信服的。伯益還發明了以卦占卜歲時吉凶的辦法。很年輕時,就隨父親皋陶輔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火燒林木,驅趕禽獸,這就能很快地開辟出大片平地,同時,草木焚燒後的灰燼又是肥料,這樣,極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發展和農田的開墾,大大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呂氏春秋》等書中,還提到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鑿井技術是伯益發明的。鑿井技術的發明,大大擴展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存空間。在鑿井技術未發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先民們可以進入相對遠離河湖的廣大平原地區生存、發展。所以說,對於鑿井技術的發明,無論今天我們用什麼樣的詞彙去贊美都不為過。伯益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致於大禹治水成功後,向舜匯報時竟說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舜大為贊賞,將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後為他生下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同時,還對伯益說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而皂游,爾後嗣將大出。」舜的話果然沒錯,伯益的贏姓後裔後來分衍出徐、黃、趙、秦、江等十多個姓氏,俱尊他為血緣始祖。
大禹在位時,曾打算將首領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去世後,大禹又准備傳位給伯益,並在晚年授政於伯益,讓他協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務。臨終時遺命傳位伯益。可伯益與他的父親皋陶一樣,淡於權位,在為大禹守喪三年之後,主動避讓首領位置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於箕山之北。啟於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由於啟的這個行為徹底拋棄了氏族社會長期以來的「公天下」傳統,而代之以文明社會的「家天下」。為了政權的穩固和長久,有必要對堅持過去傳統的有影響和有實力的氏族勢力與著名人物進行清洗和整肅,聲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倖免。據《戰國策》和《韓非子》記載,夏啟即位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待政權基本穩固後,開始進攻伯益,夏啟六年,伯益被害,據說已年過二百。為了籠絡人心,夏啟一面以隆重之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二兒子若木封於徐,即今天以安徽泗縣為中心的安徽東北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一帶。自此之後,徐姓的脈絡開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發展、壯大。若木,也就成了後世徐姓基本公認的血緣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於徐,建立徐國,其故地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已很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遊在外時代周稱天子。他自稱徐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軍鎮壓,偃王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於他甚得民心,隨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後周穆王封偃王兒子宗於徐(今江蘇泗洪一帶),仍稱「徐子』。春秋時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逐漸衰弱。至宗十一世孫章禹,於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終為吳國所並,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比較強大,形成一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於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後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共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是周初平叛後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著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於是,徐方與周朝爆發了不止一次的戰爭,結果是互有勝負。這在先秦及後世相關文獻中都有記載。《禮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西討的對象必是周王朝,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並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史記·魯世家》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佔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於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
徐國南遷後,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一方面,穩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一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
古書中記載周昭王「南征不復」死於漢水,大致與征伐徐、楚有很大關系。到了周穆王時,正值徐偃王當政,國勢大盛。據《竹書記年》記載,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據《後漢書·東夷傳》介紹:「後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整個東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儼然可以與周王室分庭抗禮,成為東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歷史上,是僅次於若木的最重要祖先,這是因為在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各徐姓家譜中,徐偃幾乎成了仁義的代名詞,導致幾乎所有的徐姓家譜,如果有「姓氏溯源」這一部分內容的話,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將徐偃王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來大書特書。在各類徐姓家譜中,徐偃王被認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孫,也就是說,從伯益計,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進入春秋之後,隨著周王朝的日漸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區各諸侯國紛紛並起,稱雄爭霸,征戰不已,無暇南顧,而南方的楚國勢力也剛剛開始興起,尚未北上。處於這種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國,也趁時而起,兼並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等,開始了自己的復興道路,並不斷與北面的齊、魯等國,南面的楚國,以至後來的吳國發生戰爭。隨著齊、楚兩國的逐漸強大和互相爭霸,徐國變成了兩國爭奪的對象。開始時,過度靠近齊國,引起楚國不滿,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雖有北方齊、曹等國軍隊來救,但還是失敗了。隨著桓公去世後,齊國地位和國力的下降,徐國的政治態度逐步向楚國靠攏。這又引起了北方大國晉國的不滿,但由於晉、楚兩國勢力大致相當,一時難分勝負,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接受了由楚國逃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幫助新興的吳國訓練軍隊,以牽制楚國。據《左傳》成公七年 (前584年)條記載,逐漸強大起來的吳國當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吳、楚在南方的爭斗拉開帷幕,徐國力求保持中立,並與吳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如吳國人北上,必須經過徐國,每當此時,徐國都熱情款待。一次,吳季札經過徐時,徐國君殷勤招待,見到季札攜帶的佩劍,十分喜歡,形之於色。等到季札回國時,徐國君已死,季札到徐國君墓前祭掃後,將佩劍掛在墓前樹上。人們不解,季札解釋說:「我知道徐君喜歡我的劍,可因為我那時是出使上國,沒能給他,但我已心許之,現在回來,人雖已故去,就掛在他墓前吧。」
徐國的這種中立態度,引起楚國的嚴重不滿。公元前538年,以楚國為首,會盟諸侯於申,會上,楚國將徐子(即徐國國君)抓了起來。那次參加會盟的有蔡、陳、許等國,還有頓、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處)以及淮夷等。楚國又乘機攻克朱方。兩年之後,徐儀楚朝聘楚國(傳世有鄰王義楚(金+瑞-王),向楚國輸誠。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國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過來依附於楚國,以求苟延殘喘。這樣一來,又得罪了楚的宿敵齊國,公元前524年,齊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轉過來依附齊國。第二年,徐國又與宋、邾、那等結為盟國,以抵抗吳國北侵。在楚國的強大壓力下,徐國最終投向楚國,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敵人吳國。公元前512年,吳派大軍伐徐,築防壅引水以灌徐國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孫,「斷其發,攜其夫人」逃到楚國,楚國將其安頓在夷(今安徽亳縣東南40里的城父集)。徐國正式滅國。
徐國滅亡後,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國為氏,以氏為榮。雖遭滅國之禍,然此心不改,直到數百年後的秦漢時期,又以氏為姓。
滅國後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繼續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吳,其中著名的如徐承還當上了吳國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師從每上襲齊。一部分西遷和北遷,入今山東、河南、山西一帶。其餘相當部分南遷。開始時遷至余長,古名塗水,《讀史方輿紀要》言「塗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縣的滁河。之後,又有一部分入渡過長江,進入蘇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內。這從當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與徐姓有關的青銅器銘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區的杭州附近有餘杭山,秦置餘杭縣,余與徐相通,前文已說過。湖州北有餘不溪,溪上有餘不亭,附近長興有餘干山,紹興市南有會稽山,古稱(塗土)山。湖北咸寧縣有塗水,入江之處叫塗口,均可以為證。此外,在江浙一帶還出土過若干青銅器,其中有幾件可以明確考定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縣也曾出土過三件青銅器,可以認定為(余+都-者)器。
二、 遷徙分布
遠古時期若木被封徐國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北部,這是徐姓的最早的發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大姓了。後來他們紛紛向北方遷徙。大致經過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形成了多處郡望。及古代的東海、高平、東宛等地。具體的遷播時間是:秦朝以前已遷入了山東。歷史商有一個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關於他渡海求不老神葯的事,在歷史上有多處記載,《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徐市,齊人,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嬴州,請地齊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訪不老神葯的故事,雖然在不同的史書記載中有一些出入,但卻為兩千多年以前的徐氏遷播於山東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東漢以前已有徐氏再遷播到今天的甘肅省境內。也就是說,在漢朝的時候,徐姓已經遷播於北方的廣大地區。徐姓的南遷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據《東海堂徐氏族譜》的記載,在漢桓帝時,有一世祖徐稚遷居江西南昌; 2、世祖遷居至浙江龍游;3世祖分居於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舉南遷是從魏晉開始的,隋唐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連城等地。元朝的時候,徐姓主要繁衍於廣東的豐順、梅縣、海豐等 地。總之,徐姓在秦氫漢的時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河下游地區,尤為山東繁衍得最為旺盛。從魏晉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於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宋朝以後,已經分布於廣大江南地區了。至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後的事了。
少數民族徐姓分布:
在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畲族鍾姓可能為徐姓一支外,北魏時,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贏姓還是後來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時陳的大臣徐世譜即是巴族人。
徐世譜 (509—563),巴族,字興宗。巴東魚復(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城)人。世居荊州,為主帥。勇敢有膂力,善水戰。梁末時為員外散騎常侍,領水軍,從司徒陸法和大敗侯景,封魚復縣侯,任信武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河東太守。後又以抗擊西魏功,升侍中、鎮南將軍、護軍將軍。梁敬帝時,為左衛將軍,負責水戰器具,頗有戰功。陳朝建立後,歷任特進、護軍將軍、安西將軍、盲城太守、右光祿大夫。陳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時著名畫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畫魚。
遼金時土族有阻卜部,後以此為姓,並轉音為徐,後世士族亦有徐姓,為徐胡氏所改,也有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為賜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樂初年歸附明朝,為人機警,以翻譯民族文字見長,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數民族之事,大多參與,累官至錦衣衛指揮僉事、指揮同知。
清代高麗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據《八旗滿洲氏族通志》介紹,有徐大勇,是清初歸順清朝的,為鑲白旗包衣,其曾孫徐宗順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為六品通事官。清代雲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為徐氏,納西族。清朝人關後,有少數滿族人偶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漢姓。
到了當代,除漢族之外,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苗族、朝鮮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佑族、景頗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溫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維吾爾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東鄉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徐姓,來源也不一樣。如景頗族的徐姓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為「喇細」所改。在當今少數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滿族居多,如徐劭、徐鋒、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謙、徐寶亮、徐欽鳴、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維吾爾族有徐克爾汗、朝鮮族有徐麒錫,壯族有徐寒梅、徐學洪,回族有徐忠熹、徐萬鵬、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當代分布情況
徐姓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中華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數量近二千萬之多,遍布全國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跡。台灣徐姓主要聚居於新竹、苗栗兩個地區。大陸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等省為多,上述七省徐姓約佔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65。根據某些學者近年對北京、上海、陝西、四川、遼寧、廣東、福建等七個省市 174900人的抽樣調查,發現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調查總數的1.473,在被調查的1133個姓氏中居於第十四位,其具體情況是:
在被調查的24948個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243,在被調查的515個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調查的25092個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121,在被調查的391個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調查的23795個陝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 0.878,在被調查的456個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調查25239個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438,在被調查的521個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調查25029個遼寧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406,在被調查的447個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調查25244個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634,在被調查的246個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調查25646個廣東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581,在被調查的298個姓氏中居第37位。
參考資料: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167&name=徐%20%20%20%20%20%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