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陝西渭南的歷史文化
渭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又稱「華夏」即源於渭南:「華」即華山,「夏」指「夏陽」特指橫亘於這區間的狹長地域。由這里產生的文明即就是「華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華夏之根」的稱謂。因其卓著,故延伸為後世中華民族之典。距今約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曾在市域內繁衍生息;「大荔人」頭骨化石,是 距今約2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化石;「禹門口洞穴堆積」是舊石器時代遺址;沙苑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亦影響深遠。
秦腔、老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糊戲、阿宮腔等多種戲曲劇種蘊積深厚,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間藝術獨具匠心。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等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潼關萬盛園醬菜製作技藝等84項,名列陝西乃至中國前列。
沙苑文化,龍山文化,西嶽廟,太史祠,倉頡廟等,如絕本的經典,記載著華夏文明悠久的歷史;蒲城橋陵等數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遙遠的星座,閃爍著神奇的亮光。盛唐的古韻,盛世帝國雄風,迷人的大唐歷史文化風采。
《詩經》開篇之作《關關雎鳩》即產生在這里。這里亦是「鄭」姓、「楊」姓之祖籍。
㈡ 渭南屬於哪個省
渭南屬於陝西省。
渭南,陝西省轄地級市,古稱下_、蓮勺,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陝西省東部,關中平原東部,地勢以渭河為軸線,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全市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
(2)渭南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渭南的歷史:
五代後梁時,渭南隸大安府;後唐、後晉、後漢一直隸京兆府,後周顯德二年(956年),改隸華州。下_縣一直隸華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華州為鎮國軍;至道三年(997年),陝西路華州華陰郡;皇佑五年(1053年)該鎮國軍為鎮潼軍,渭南屬之。熙寧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鄭縣。
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渭南縣,隸永興軍路華州華陰郡。下_縣,一直隸華州華陰郡。
黃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渭南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華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並管」名,下_化為渭南縣,縣境始跨渭水南北,隸陝西省等處承宣布政史司西安府華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隸西安府。
清,渭南縣、富平縣隸陝西省西乾鹿道西安府,其餘十州縣隸屬陝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國初屬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陝西省。
㈢ 渭南尤河的歷史及變遷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24389.html
㈣ 渭南的歷史沿革
渭南作為縣名,始於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以縣城在渭河南岸得名。
夏(約前21—前16世紀),傳說屬雍州,為有扈氏族活動區。商(約前16—前11世紀),為驪戎國之地。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屬當時的京城郊區。東周(前770—前256),春秋時屬晉。秦孝公十年(前668)秦伐土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縣,縣治在今故市鎮附近的故縣村。次年置鄭縣,轄今渭河之南地。戰國時,渭南先屬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獻於秦,轄渭河以南地區。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屬驪邑,渭河以北屬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設內史,轄驪邑、下邽等,此時,北部還設有蓮勺縣,據《漢書·地理志》載:「當屬內史」。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進軍關中,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驪邑、下邽一度屬之,蓮勺亦當屬之。二年,漢設渭南、河上二郡。鄭、驪邑屬渭南郡,蓮勺屬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復隸內史。前197年七月,驪邑更名新豐。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內史為左右。新豐、鄭、下邽屬右內史,蓮勺屬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馮翊。新豐、下邽、鄭屬京兆尹,蓮勺屬左馮翊。新莽始建國元年到地皇四年(9—23年),設烈郡、新豐、下邽、蓮勺各縣屬之。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邽並入鄭縣,屬京兆尹;蓮勺數左馮翊。密畤縣,當時在此時並入新豐,屬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復下邽縣,改隸左馮翊。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為郡,左馮翊為馮翊郡。新豐、鄭縣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隸雍州馮翊郡。
晉(265年—316年),新豐、鄭縣仍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仍隸雍州馮翊郡。東晉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豐、鄭縣地,置渭南縣(縣域在今老城北),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仍屬雍州馮翊郡,後秦時,渭南、下邽隸屬未變,唯據《太平寰宇記》載:「姚萇廢蓮勺縣。」北魏登國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諱,改下邽為夏封縣,遷治於雄霸城(今巴邑鎮)。太和三年(479年)復設蓮勺縣,廢夏封入蓮勺,隸雍州馮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縣為南新豐縣,並設渭南郡,治所遷至今縣城東南四里明光塬上。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復設夏封縣,與蓮勺同隸雍州馮翊郡。廢帝二年(553年),分置靈源、中源二縣,改南新豐縣為渭南縣。三縣均隸雍州渭南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渭南郡、靈源、中源入渭南縣,屬雍州京兆尹。同年因蓮勺界內屢有「群盜」,置延壽郡,郡治在夏封縣,領夏封、蓮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為京兆郡,渭南屬之。開皇三年(583年),廢延壽郡。大業元年(605年),改夏封為下邽,與蓮勺同屬馮翊郡。大業十年(614年),將下邽縣治遷到今下吉城,隸同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隸華州。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為太州。神龍元年(705年)又復為華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縣治在零口鎮。同時設鴻州,領渭南、慶山、鴻門、高陵、櫟陽等縣。大足元年(701年),廢鴻州及鴻門縣,渭南屬雍州。開元元年(713年),渭南隸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則天垂拱元年將華州改為太州後,州名幾經更改,下邽縣隸屬未變:開元元年,為華州華陰郡;天寶元年(742年),州廢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為華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為太州;寶應元年(762年),復名為華州;寶歷元年(825年),復為太州;乾寧四年(897年),為興德府;光化三年(900年),為華州。五代後梁時,渭南隸大安府;後唐、後晉、後漢一直隸京兆府,後周顯德二年(956年),改隸華州。下邽縣一直隸華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華州為鎮國軍;至道三年(997年),陝西路華州華陰郡;皇佑五年(1053年)該鎮國軍為鎮潼軍,渭南屬之。熙寧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鄭縣。
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渭南縣,隸永興軍路華州華陰郡。下邽縣,一直隸華州華陰郡。金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改鎮潼軍為金安軍,渭南、下邽屬之。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金安軍為華州。至元元年(1264年),並下邽入渭南,曰並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黃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渭南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華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並管」名,下邽化為渭南縣,縣境始跨渭水南北,隸陝西省等處承宣布政史司西安府華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隸西安府。
清,隸陝西省西乾鹿道西安府。
民國初屬關中道,1928年屬陝西省。
1948年到1949年,渭南市境內陸續解放,各縣人民政府廢除了民國時期的保甲制,實行區、鄉、村三級制。渭南分區時6縣共設82區2市621鄉,大荔分區時8縣共設72區2市580鄉,富平縣設13區2市96鄉。除已劃出的臨潼、藍田縣外,境內共設136區6市1011鄉。
1950年5月渭南專區對縣以下行政區劃進行了縮編,全區13縣共設105區908鄉,富平縣設10區97鄉。剔除臨潼、藍田二縣,境內共設92區787鄉。
1956年,隨著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各縣相繼對區劃進行了調整,並小鄉為大鄉,鄉下轄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9月各縣相繼撤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同年11月,並小縣為大縣,今境內共設渭南、蒲城、大荔、韓城四縣。縣以下區劃隨即進行了調整,並小社為大社,下設管區、大隊、生產隊,除臨潼、藍田二縣,境內共設42個公社234個管區。
1961年8月恢復華縣、華陰、潼關、合陽、澄城、白水、富平縣後,各縣對縣內行政區劃重新整編,撤銷管區,實行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制。境內的11個縣(除臨潼、藍田)共設208個公社,渭南、蒲城、富平三縣在公社之上還設有區工委。1975年11月區工委撤銷。1980年1月將蒲城縣的高樓河、肖家堡、阿庄、廣陽4個公社劃歸銅川市。到1982年,全區13縣共轄304個公社(鎮)3939個生產大隊21918個生產隊。
1984年渭南、韓城改縣為市(縣級),駐地城關鎮改為街道辦事處。按照政社分設的規定,各縣(市)普遍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全區共設街道辦事處2個,鄉180個,鎮55個,村3139個。
1988年移民返回庫區,大荔縣增設了6個鄉,華陰縣增設了3個鄉。
1990年12月27日,撤銷華陰縣,設立華陰市(縣級),以原華陰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華陰市的行政區域。
1994年12月17日,撤銷渭南地區和縣級渭南市,設立地級渭南市,市人民政府駐東風街83號。原渭南地區的華陰、韓城兩個縣級市由陝西省直轄,渭南市代管。
2012年5月25日,陝西省政府確定,韓城市成為陝西省計劃單列市,即「副地級市」,省級相關經濟規劃直接下發韓城市。
2015年10月,國務院批復省人民政府《關於渭南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同意撤銷華縣,設立渭南市華州區,以原華縣的行政區域為華州區的行政區域。
㈤ 渭南在哪個地方
渭南市位於黃河中游,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東經108°58′~110°35′和北緯34°13′~35°52′之間。東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依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黃龍山、喬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千米,東西寬149.7千米,國土總面積13030平方千米。
渭南市歷史悠久。西周時,就有鄭、彤、芮、莘、梁、屠、彭衙等國邑。東漢建安初年,獻帝將左馮翊分為左內史郡和左馮翊郡。左馮翊郡治所臨晉(今大荔縣),轄臨晉、粟邑、衙縣、合陽、夏陽5縣。
從此,關中東部首次形成了獨立的縣以上政區,渭南市初具雛形。北魏以後,境內一直為同州、華州所轄。清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為府,華州變為散州,渭南境內1府8縣1州1廳,形成了縱括渭水南北的格局。1950年以來,渭南市所轄縣市數次增減,但基本轄區未變。
(5)渭南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5月,渭南市轄潼關、大荔、合陽、澄城、白水、蒲城、富平7個縣,代管韓城、華陰兩個省轄市。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縣市:
1、澄城縣,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位於陝西關中盆地東部。介於東經109°46′30″—110°05′50″、北緯34°55′45″— 35°27′05″之間,總面積1121平方千米。
2、白水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處於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與陝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內白水河而得名。白水縣地處東經109°16′~109°45′,北緯35°4′~35°27′之間,全縣總面積986.6平方公里。
3、華陰市,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因境內的西嶽華山而聞名,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秦晉豫三省結合地帶,東起潼關,西鄰華州區,南依秦嶺,北臨渭水,介於北緯34°19′22″—34°40′00″,東經109°54′00″—110°12′13″之間,總面積817平方千米。
㈥ 陝西渭南市蒲城縣興鎮有多少歷史
【渭南市蒲城縣興鎮在唐朝的稱謂】蒲城縣興鎮所在地區,在唐朝被稱謂奉先。
蒲城縣歷史悠久。夏商屬雍州,周封賈國,春秋屬晉,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稱蒲城,唐名奉先,宋後名蒲城至今。在蒲城有句順口溜:「先有興市鎮,後有蒲城縣」。可見興市鎮比蒲城縣歷史更悠久。上世紀70年代,興市鎮改為興鎮。現在,興鎮位於蒲城縣城西13公里處,其前身叫旌仕坊(就是做炮的作坊)。
【興鎮】位於蒲城縣城西13公里處,地勢平坦,總面積為41平方公里。
興鎮,原名「旗仕坊」因在清乾隆年間,就以盛產優質白紙而稱為「精紙坊」,後因生意興隆,而取名「興市鎮」。
㈦ 陝西省渭南市簡介是什麼
渭南市簡介
渭南市地處陝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全市轄1區(臨渭區)、8縣(華縣、潼關、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大荔、富平),代管兩市(韓城市、華陰市),總面積13134平方公里。現已成為陝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著名的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游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黨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
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黃金儲量豐富,產量居陝西第一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佔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居中全省前列,號稱「陝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㈧ 「渭南」這個名字的來歷是什麼
渭水南面。
在地理位置有兩種稱法:
1.是按照東西南北的地理位置稱呼,這就是「渭南」的來由。
2.是以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例如華陰,華山的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