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的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社會主義改造過程
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邁開了步伐。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逐步克服農業同工商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中共中央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此同時,90%以上的手工業者也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展開。在這個改造過程中,我國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從以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並迅速席捲整個中國。
B. 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是什麼
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如下:
第一,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使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部分,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已經基本消滅,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經濟制度已經基本建立起來。
第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使我國的階級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
廣大勞動人民從此徹底擺脫了受壓迫、受剝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產資料的主人,剝削階級已經被消滅,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國家得到鞏固。
第三,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進一步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
隨著長期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剝削制度被消滅,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在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國家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由於堅持了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並舉的方針,到1956年,已提前完成了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主要指標,為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第四,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共產黨不僅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於對資本主義實行和平贖買設想,而且創造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
社會主義改造過程:
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邁開了步伐。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逐步克服農業同工商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中共中央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此同時,90%以上的手工業者也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展開。在這個改造過程中,我國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從以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並迅速席捲整個中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C. 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到1956年,
在國民經濟中,國營經濟佔32.2%,
合作社經濟佔54.4%,公私合營經濟佔7.3%,資本主義經濟下降到0.1%,個體經濟則下降到7.1%。總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佔92.9%,這表明,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已被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
第二,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勝利完成帶來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化,必然引起階級關系的根本變化。在建國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過程中,帝國主義勢力、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已被消滅。剩下的剝削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富農階級,由於失去了賴以剝削他人的制度,也正處在消亡的過程中。工人階級已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農民已經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
第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已經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生產關系更加適合生產力水平,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特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改變了國民經濟結構,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