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河北清河歷史都叫什麼

河北清河歷史都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2 07:20:23

㈠ 清河的歷史沿革

清河地區在解放前曾經隸屬昌平,名字可能與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有關。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縣,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也是十三世紀世界上傑出的科學家。
公元1262年,元朝重臣張文謙把郭守敬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說他熟悉水利,聰明過人。元世祖就在當時新建的京城上都(今內蒙古多倫附近)召見了郭守敬。郭守敬初見元世祖,就當面提出了興修水利建議。第一條建議修復從當時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縣)的漕運河道。當時的清河兩岸頻發水患,民不聊生,百姓受盡了水患之苦。元世祖忽必烈採納郭守敬意見後,疏通了河道,使水患變水利,為了表達思鄉之情,郭守敬就以家鄉邢台地區清河縣的縣名為這條河命名。
1949年5月設清河鎮,1959年11月設清河街道,1963年3月清河街道單獨建置。

㈡ 清河區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清河境內是淮夷、徐戎活動范圍。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先屬吳、越,後歸楚國。
春秋末,屬吳。吳被滅後屬越。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國屢侵泗水流域,淮陰歸屬時越時楚,後來終屬楚。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屬泗水郡(一說屬東海郡,也稱郯郡),淮陰縣治所設在甘羅城(在今碼頭鎮東北一里許,相傳為秦上卿甘羅所築)。
西漢初,分出淮陰縣西南地域置富陵縣(今洪澤湖內和洪澤、盱眙的部分地區)。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韓信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十一年,韓信被殺,淮陰侯國取消,仍稱淮陰縣。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富陵為其屬縣。
王莽篡漢,改淮陰為嘉信,並改臨淮郡為淮平郡。
東漢初並臨淮郡入東海郡,淮陰縣屬之,且撤富陵縣,其地入淮陰縣,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分臨淮郡故地立下邳國。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國名廢除,仍為臨淮郡,淮陰屬之。
三國時屬魏,魏承漢制,沒有變更。
晉武帝初,仍屬臨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廣陵郡治於淮陰,至晉元帝渡江,廣陵郡移去,其間共三十四年。
東晉永和八年(352 年),荀羨以北中郎將徐州刺史鎮守淮陰。
南朝劉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佔領,劉宋於淮陰僑置兗州鎮,七年(471年),改稱北兗州。 蕭齊建元四年(482年),兗州鎮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復立東平郡於淮陰,領壽張、淮安二縣。
梁改為淮州,郡治淮陰故城,縣改稱懷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蕭弄璋為北兗州刺史,州民發兵拒之,於是淮陰復稱北兗州。侯景派直閣將軍羊海幫助蕭弄璋,羊海帶著隊伍投降東魏。東魏踞淮陰,仍稱淮州郡懷恩縣。
陳太建九年(577年初), 恢復縣名為壽張。再立東平郡。
隋初,復為淮陰郡,不久廢淮陰郡為淮陰縣。大業初(605年),並淮陰於山陽(今淮安區) ,山陽兼並淮陰從這時開始。
唐武德初年,恢復淮陰縣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陰第二次並入山陽縣;乾封二年(667年),淮陰又從山陽劃出恢復縣建置。
五代至北宋時,依舊稱淮陰縣。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劃出淮陰縣西境置吳城縣,三年後又復歸淮陰縣。紹興五年(1135年),廢縣為鎮;後一年復為縣。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在淮陰故城北、泗水入淮口(即古泗口,又稱大河口)設置清河縣,清河縣名自此始。
元初,清河、淮陰、新城三縣並置,撤銷清河軍,以縣屬淮安路錄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淮陰入山陽,淮陰於是四入山陽,而清河因為後成立而獨自存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黃河決口,大清口縣城被毀,縣尹耶律不花遷清河縣城於甘羅城,清河始得淮陰故地而 縣境及 於淮水之南。
明初,清河縣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碼頭舊縣),直到崇楨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戰亂並起,復遷治甘羅城。
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河縣治仍遷小清口西北(今碼頭舊縣),隸屬淮安府。康熙中,縣城屢圮於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蘇巡撫陳宏謀上疏請求移治,獲准後次年遷至山陽的清江浦,而割山陽靠近清江浦十餘鄉並入清河,清江浦成為清河縣的新縣治,除南界棠涇(今周橋)、青州澗(今氵義河),仍屬山陽外,古淮陰之地全部歸清河縣所有。
民國初,廢淮安府,縣直屬江蘇省,民國三年(1914年),清河縣復稱淮陰縣(與河北省清河縣同名之故)。仍設治於清江浦。並設淮揚鎮守使衙門、淮揚道伊衙門於此,淮陰為其屬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於清江浦,淮陰縣為其管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軍入侵江南,江蘇省政府遷避於此。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 月,抗日戰爭勝利。9月,新四軍解放淮陰城,取清江浦簡稱成立清江市,農村仍為淮陰縣。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軍解放淮陰城,城區與淮安合並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1月,縣城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
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並,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置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里運河為界析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
2001年1月1日,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清河區屬之,轄區不變。

㈢ 古代清河屬於哪個州

在隋代開皇三年,清河隸冀州,大業三年廢州改屬信都郡。
唐代,清河縣隸河北道貝州。
五代時,清河縣仍隸貝州。
宋代,隸河北東路恩州(慶歷八年貝州改稱)。
入金後,清河縣改隸大名府(後為路)。
元代,清河縣屬中書省大名路(先為恩州,太宗七年改隸)。
明代,清河縣隸京師廣平府(原為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隸)。
清代,清河縣為直隸省廣平府。
以上答復滿意請採納

㈣ 歷史上清河是現在什麼地

今縣境,西周屬邢國境,邢滅屬衛,春秋時期為晉國地。戰國時為趙國轄域。秦代置厝縣(故城在今縣西北),屬巨鹿郡。西漢時,除厝縣外還置有信城縣(故城在縣西北十二里)、青陽縣(故城在縣東,今山東省地)和武城侯國(治在今縣城關,文帝十二年廢),均屬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縣。此間時郡時國,幾經更復)。
東漢時,厝縣改為甘陵縣,信城、清陽兩縣亦省入,同時清河國(建初七年封為國)治遷至甘陵。於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國改名甘陵國。
三國、魏時,甘陵郡(東漢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縣均復名清河,一直到晉代,今縣境即為清河縣轄域(此時之清河縣轄域較大,除今清河縣境外,還含有今山東省地),仍屬冀州清河國(於西晉咸寧三年封為國)。北魏時,於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縣境置斌強縣,屬冀州長樂郡(太和十一年改隸廣宗郡,不久即廢,遂還屬長樂郡)。
北齊時,斌強縣仍屬長樂郡,於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縣西北境設武城縣(即今清河縣地,治在漢信城縣故城),後又將清河縣改置為貝丘縣,均屬司州清河郡。
隋代,於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縣改名清河縣,貝丘縣改為清陽縣,仍為清河郡轄。斌強縣初屬長樂郡,開皇三年罷郡隸冀州,大業三年廢州改屬信都郡。
唐代,於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強縣入清河縣。清陽縣於永昌元年

(公元689年)徙治於永濟渠東(永濟渠為今南運河),和清河縣同隸河北道貝州(治清河縣。天寶元年罷州為清河郡,至德二年復名貝州)。五代時,清河、清陽二縣仍隸貝州。
宋代,清河縣於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於永寧鎮,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遷治今縣城關,和清陽縣同隸河北東路恩州(慶歷八年貝州改稱)。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省清陽縣並入清河縣。入金後,清河縣改隸大名府(後為路)。
元代,清河縣屬中書省大名路(先為恩州,太宗七年改隸)。
清代,清河縣為直隸省廣平府。
民國時,清河縣(1913年)改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9月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為其轄地。
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為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
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

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庄。
1952年11月7日,撤銷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台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並入南宮縣。
1961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台專區。
1970年,邢台專區改為邢台地區,繼轄清河縣。
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改稱邢台市管轄。

㈤ 三原清河的的歷史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清河地處黃河下游,與華夏民族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 據八十年代初在清河縣杜村出土的新石器(石鐮、石斧等)證實,在距今5000——7000年之間,就有上古人類活動於清河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遠在4000多年之前,禹王治水以後,華夏劃分九州,今清河縣境屬於兗州。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今清河境屬「甘泉」之地。 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年——前474年)清河先屬齊,後屬晉。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群雄角逐,諸侯割據。趙、韓、魏「三家分晉」,清河屬趙。趙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邯鄲(今邯鄲)。 秦(公元前221年——207年)兼並諸侯國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清河縣境始置厝縣,屬巨鹿郡所轄四縣之一。清河作為行政區設置縣,自此開始。厝縣的城址,按《太平寰宇記》所載,當在今南宮市東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西漢高帝(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劃出巨鹿郡一部分地區,設置清河郡,轄清陽、東武城、莎題、東陽、信鄉、鄃、棗強、復陽、繚十四個縣。郡治清陽縣。清河郡及清陽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縣油坊鎮一帶。 東漢章帝劉烜七年(公元82年)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清河郡隨改清河國。漢安帝母左氏,即孝德皇後,死後葬於厝城東北角。漢安帝劉祜是劉慶之子,公元107年稱帝,尊劉慶為孝德皇,母左氏為孝德皇後,改厝縣為甘陵。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轄甘陵、貝丘、東武城、靈、繹幕、廣川等七縣。東漢清河國治甘陵縣,其城址在今清河縣辛集鄉漢墓(冢子)南側。 三國曹魏(公元220年——265年),因襲前朝舊制,清河仍為甘陵國治。後又改為清河郡,轄六縣:清河、貝丘、靈、鄃、繹幕、東武城。清河郡治清河縣,治所未變。 晉咸寧三年(公元277年),復稱清河國(因咸寧三年八月封司馬遐為清河康王而復國),都清河縣。晉清河國及清河縣治所,在今清河縣辛集鄉洪河村南。 十六國時期,清河為郡治,先後屬於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其治所與晉同。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清河為州郡治,州郡並存。清河郡屬北魏,轄四縣:清河、侯城、貝丘、武城。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移清河郡及武城治信城。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貝州,郡州不廢,州、郡及武城縣治所在今南宮市董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置清河郡,轄清河、清陽、武城、歷亭、漳南、鄃、臨清、清泉、清平、高唐、經城、宗城、茌平、博平14個縣。清河郡治所清河縣,其治所仍在漢信城,即今南宮市董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行政區劃仍襲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貝州,轄清河、武城、漳南、歷亭、清陽、鄃、夏津七個縣,州治所在清河縣。六年移治所於歷亭縣,八年仍復舊治。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貝州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貝州。轄清陽、清河、武城、宗城、臨清、經城、漳南、歷亭、夏津九個縣。其治所在今清河縣城關鄉宋貝州城遺址處。 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因襲唐朝舊制貝州治所清河縣,城址未變。 宋初仍為貝州,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平定王則起義後,宋仁宗為炫耀他「明察聖斷有恩於民」,將貝州改為恩州。轄清河、武城、歷亭三個縣。今城關鄉東關村北、西關村南斷續可見的殘垣,即宋貝州土城牆遺跡,為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監官趙薦之所修。 金(公元1115——1234年)時,恩州治所於1134年因水患移歷亭。清河縣為恩州所轄四縣之一,其縣治所未變。 元(公元1206——1368年)時,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清河縣由恩州析出,隸屬大名府,縣治所未變。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河縣隸屬北平布政司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隸光平府,永樂後為直隸廣平府,縣城在清河老城裡。為明正德七年修,城周三里,高二丈,闊一丈五尺。 清朝(公元1616——1911年),仍為直隸省廣平府清河縣,初屬順廣道,後屬大名道。清河縣自金元降為縣之後,其縣境至今無大變化。清河縣城址仍與前朝同。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廢除州府制,實行中央、地方兩級行政管理,中央轄省(市)及地方。清河縣屬河北省。當時全省132個縣分15個區,清河是第12區所轄11個縣之一,區署設在南宮縣,清河為三等縣。 抗日戰爭時初期,清河縣屬河北省四專署。縣政府駐老城裡。1940年7月,劃出清河西、南部83個村與威縣東南部建立清江縣。1942年10月,清河縣東南部4個村,清江縣40個村(原屬清河縣)與今臨西、威縣部分村又建宏毅縣。1939年日軍佔領清河縣,此後縣政府處於游擊狀態,無固定駐地。1945年4月,日軍退出清河縣,7月縣政府遷駐戈仙庄。11月,清江、宏毅縣撤銷,原屬清河縣的村莊重歸清河縣管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清河縣屬邢台專區。1958年4月撤邢台專區,合並為邯鄲專區,清河縣改屬邯鄲專區。同年11月清河縣並入南宮縣。1961年5月,恢復邢台專區。同年七月清河縣由南宮縣分出,恢復清河縣,屬河北省邢台專區。1993年邢台撤地區建市,清河縣屬邢台市。

(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國劃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設厝縣,屬巨鹿郡。 西漢 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轄14縣,厝縣、清陽縣屬之。 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劉乘為清河王。改郡為國。 元鼎二年(前115年)劉義由代王徙清河為剛王。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決清河郡靈縣嗚犢口,屯氏別河塞絕。 成帝鴻嘉四年(前17年)秋,黃河決,渤海、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始建國三年(11年)河決魏郡,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劉秀起兵反王莽,使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 更始二年(24年)劉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薊殺死王郎居將趙閎,沿途又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3萬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乖郡縣。 東漢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鄉農民起義軍進攻魏郡、清河郡。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殤帝死。太後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劉祜嗣位,是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劉慶死,葬於清河。 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縣蝗蟲為災。 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改厝縣為甘陵縣,信成、清陽二縣並入甘陵。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鄉縣)張角率眾起義,安平、甘陵民眾群起響應。 中平四年,漁陽(今密雲西南)人張純與同鄉張舉聯盟,舉兵攻破清河、平原。 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圍鄴時,袁譚背操,遣軍攻甘陵。 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國為清河郡,甘陵縣屬之。 三國 青龍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災。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災。 西晉 咸寧三年(277年)於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縣,清河縣名之始。 咸寧四年,七月,大水,莊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 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廣宗、清河等郡縣。 東晉 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擁兵割據於樂陵,平原、清河、陽平諸地趙幫將朱禿、杜能、丁嬈、孫元皆降前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國改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十月,後燕寺人吳深據清河(今清河東南)起義,燕王慕容垂遣兵鎮壓,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吳深單騎出走。十二年五月,吳深殺後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據清河。十四年五月,義軍首領吳深被清河孔金殺害。 北魏 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 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凍死,同年冬大霧彌天,六晝夜不散。 北齊 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縣為武城縣,屬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澇為害 天保九年遭旱災。 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 河清三年。山東大水,餓死者不可勝計。河北境內司州之東郡陽平、清河等水澇最重。 天統三年(567年)大風,晝不見日,廢房拔樹。 隋 開皇八年(588年)廢郡存州,武城縣改稱清河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大業四年正月,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水濟渠。 大業攻七年景縣人高士達聚眾於清河起義 大業九年三月,張金稱等農民起義軍在河北地區活動,隊伍不斷壯大。 十一月,隋煬帝派右衛將軍馮孝慈前往清河鎮壓,張金稱率起義軍與之激戰,義軍大勝,馮孝慈戰敗而死。 大業十二年三月,張金稱率眾接連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縣。 大業十四年清河縣趙德君起義,不久為李密部下。 唐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饒陽諸郡縣。 至德三年安慶緒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 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稱貝州,轄清河。 興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敗朱滔軍於貝州,斬萬餘人,滔遁歸幽州。 光化二年(889年)劉仁恭屠貝州 五代 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決博平,清河大水。 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葉皆盡,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給粟一斗,時蝗旱相繼,百姓流移,餓殍載道。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佔領貝州,所殺達萬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衛運河屢次決口,特立清河兵備二隊,專司河防。 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涼江)溢,淹民田。 開寶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數百間。 慶歷七年(1047年)十一月,貝州宣毅卒王則據城起義,占兵庫,擒知州,自稱東平王,建國號安陽,改元得聖。八年一月,宋這軍攻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則被捕遇害。同年,改貝州為恩州。 嘉祐三年(1058年)黃莘為清河令,與南宮令劉摯,信都令李沖皆以治行聞,時稱為河朔三令。 熙寧元年(1068年)恩州河(黃河)決,清河遭水災。 熙寧四年清陽縣劃入清河縣。 元豐五年(1082年)御河(衛運河)決,清河遭水災。 元祐六年(1091年)監官趙薦之監修恩州城(古貝州城)。 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堤。 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傷禾。 南宋 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屬大名路,清河屬之。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 至元十八淫雨,莊稼受害。 至元十九年蝗蟲遮天蔽日,達7天之久,禾稼俱盡。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樂諸縣霖雨,莊稼受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陰河(衛河)決,清河遭水災,民舍莊稼被淹。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會兵於清河、臨清一帶,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為廣平府,轄清河縣。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難,沿清河、臨清驛道展開拉鋸戰,三年燕兵攻佔廣平府。 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 永樂四年臨清至渡口驛衛運河7處決口。 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縣移民清河,撥田耕耘,免田租一年。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衛運河水乾涸,為多年所僅見。 成化十六年衛運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幾盡,死者甚眾。 弘治四年(1491年)縣三老宗安等人,為排除縣南部積水上書朝廷開疏水渠一道,長20公里。 弘治六年蝗蟲遮天蔽日,莊稼被食。 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聲。 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楊虎起義軍經清河,攻破縣城。 正德七年詔改建新城於舊城之東南隅,同知何宋伊,知縣張一鵬監修。 正德八年詔賜慶陽伯夏儒清河縣慶田3300餘項。 嘉靖九年(1530年)衛運河決自白廟口,泛清河,舟楫通於城門外,漂民廬舍,有系嬰兒於樹上者。 嘉靖十年大飢,升粟至百七十錢。 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孟仲遴主持創修《清河縣志》五卷。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蟲,升粟至百八十錢,民采草木根葉而食,多餓死者。 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衛運河決,泛清河,毀禾苗廬舍。 隆慶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衛運河決,泛清河,田園舍被淹。 萬曆九年(1581年)知縣向日紅重修《清河縣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 崇禎十三年(1640年) 四月至七月不雨,衛運河乾涸,冬大飢,民始採食樹葉、木皮、繼則人相食。 崇禎十四年春,大疫,死屍枕藉。五月,飛蝗至,飢民取以代食。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清河佔領縣城置縣衙。 清 順治十年(年)衛運河決,洪河等村盡淹。十三年又決,淹沒更甚,陸地行舟。 順治十五年三月,蝗蟲食禾苗。 順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災。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風霜並作,禾苗凍死過半。 康熙十六年春,風霾陰霧49餘天。 康熙十七年知縣盧士傑、夏琮纂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七年知縣錢啟文纂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 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蟲,形如蛆。 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莊稼被淹。 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衛運河決尖庄,田禾淹沒。四年復決。 乾隆八年夏旱,大飢。減免田租有差。 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風拔樹。 乾隆四十四年衛運河決,民宅行舟。 嘉慶十八年(1813年)歲大飢。 嘉慶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道光三年(1823年)河決,平地水深丈余。 道光十年四月(閏)二十二日地震有聲。 咸豐七年(1857年)蝗災,大飢。 咸豐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蓮教首張善繼攻破清河城,知縣陳大烈、典史趙維煥死。白蓮教於洛體,由山東夏津率萬人,進入油坊、謝爐,與官府團勇戰於黃金庄,兵敗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團30餘團。 同治三年正月,白蓮教楊蓬嶺之侄招聚教徒萬餘人,屢攻清河,均被團勇擊退。 同治六年知縣熊存瀚蒞任,成立民團三十三團。 同治七年衛運河決口,莊稼被淹。 同治十一年知縣王鏞續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光緒三年(1877年)歲大飢,人多有餓死者。 光緒四年大旱。 光緒八年地震。 光緒九年知縣工黃汝香續修《清河縣志》四卷。 光緒十八年衛運河決成災。二十年河決復甚,全縣盡成澤國。 光緒二十四年山東交界各州,鄉民多習拳勇,名曰義和,繼改稱梅花拳,後沿用義和名目。直隸南宮、曲周、清河、威縣、滄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緒二十五年河間、故城、吳橋、清河等縣的義和團以景州為中心開展活動。 光緒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飢。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賓聯合義和團余部趙三多等萬餘人,在巨鹿廈頭寺正式起義,清河農民義和團紛紛響應。 光緒三十年縣設立高等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縣高,設立師范傳習所,同年改秒初級師范學堂。

民國初中期 民國元年(1912年) 民國成立,設直隸京師,轄清河縣。在油坊鎮設二等乙級郵局。 民國3年東鄉民團團長馬全天(馬雙埠人),抗繳官府稅,「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號迅速傳播,馬率民團及鄉民持土槍、刀劍、三眼槍、土炮等進攻清河到城,城內警衛開槍射擊,死亡數人。 民國8年全縣人口130066人。 民國9年大旱,未能播種,死亡外逃者甚多。 民國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暉書院籌立蠶桑學校。 民國15年食鹽短漲價,每斤銀5分9厘。 民國18年縣高等學堂改名為完全小學校。春,縣成立女子完全小學校。 民國19年10月12日4時,山東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餘人竄入清河,東北軍及保衛團剿匪。 民國20年9月18日日軍侵佔沈陽後,縣立高小學生王發武、劉鐵之、楊波、牛壽君等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民國21年大雨成災。 民國22年12月,張福謙及趙鼎銘等續修《清河縣志》十七捲成。 民國23年春,東野庄宋春山經王福田(南宮和生店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清河縣第一名黨員。 3月,由中共南宮縣委委員馮化宣主持建立清河縣第一個黨支部------東野庄黨支部。 民國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決定,建立中共南(宮)清(河)工作委員會(簡稱南清工委),書記馮化宣,委員郭松鶴、馬建榮。 秋,東野庄黨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宮蘇村參加冀南黨組織領導的分糧吃大戶暴動。 民國25年3月,冀南暴動失敗後,馬國瑞、馮化宣等轉移到東野庄,該成為冀南特委開展秘密工作的臨時指揮部。 3月,劉鐵之在戴家屯一帶做宣傳工作,發展黨員。 3月,寧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黨的創建工作。 11月,王發武回清河開展黨的地下活動,發展黨員。

閱讀全文

與河北清河歷史都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