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是如何反抗外來侵略的
以抗日戰爭為例
1933年1月1日,日軍開始進犯山海關,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
1933年5月,原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變,事變最終失敗,蔣介石撤銷了十九路軍的番號。
1935年,日本策劃製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華北問題提出備忘錄;7月6日,何應欽復函全部承認日方要求,實際形成《何梅協定》。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於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呼籲全國各黨派、各階層、各軍隊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5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提出對華三原則。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11月25日,日本策動的,由宋哲元為委員長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抗日救國遊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國運動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軍事獨裁政權形成。
1936年5月,宋慶齡、沈鈞儒、鄒韜奮、陶行知、章乃器等愛國民主人士發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隨後,中共中央發布《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放棄了「反蔣抗日」的口號。
1936年6月至9月,中國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內部的地方實力派爆發兩廣事變,事件幾乎觸發了一場內戰,但是最終以雙方達成政治妥協而和平結束。
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明確提出黨的總方針是「逼蔣抗日」。
(1)歷史上哪個時期排斥外來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即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兩個戰場在中國抗日戰爭中逐漸形成,在戰略上相互配合。
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始終是中國抗戰的重要戰場,在全民族抗戰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國性抗戰開始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立即投入抗日斗爭。八路軍剛開赴前線時,主要是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後,八路軍在敵後實施戰略展開,發動獨立自主的敵後游擊戰爭。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此時在中國正面和敵後戰場上,國共抗日軍隊一共抵抗著日軍57個師團,超東南亞加上太平洋戰場的日軍總數。中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