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代所有王爺的名字是什麼,急.如:信王.等求大神幫助
秦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陝西西安府。(愍王樉——隱王尚炳——僖王志堩、懷王志均、康王志土挈——惠王公錫——簡王誠泳——昭王秉●——定王惟焯——宣王懷土卷——靖王敬鎔——敬王誼氵岩——存樞) 晉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山西太原府。 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北平,後為帝系,是為明成祖。 周王:明太祖子,初封為吳王,建國於浙江錢塘府,後改封為周王,建國於北宋故都河南開封府。 楚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廣武昌府。 齊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青州,因罪被禁錮京師,不久即被正式廢為庶人,取消齊王封爵,藩國也被廢除。 潭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南長沙。 魯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山東兗州府。 蜀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四川成都府。 湘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後獲罪削去湘王爵位,廢除封國。 代王:明太祖子,初封為豫王,後改封為代王,建藩國於山西太原府。 肅王:明太祖子,初封為漢王,後改封為肅王,初建藩國於平涼府,又就藩甘州府,後建藩國於甘肅蘭州府。 遼王:明太祖子,初封為衛王,初建藩於遼寧廣寧府,後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 慶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 寧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於大寧衛,後建藩國於江西南昌府。 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於甘肅岷州府,後建藩國於湖廣武岡府。 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後改建藩國於長沙。後陰謀政變,獲罪削去谷王爵位,廢除封國。 韓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於開源,後改建藩國於平涼府(今甘肅平涼縣)。 沈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開源潞州府(今山西長治市)。 安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甘肅平涼府(今甘肅平涼市)。 唐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河南南陽府。 郢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廣安陸府。 伊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河南洛陽府,明世宗時削去伊王爵位,廢除封國。 靖江王(明太祖朱元璋侄子):建藩國於廣西桂林府。 吳王:允熥,懿文太子標第三子,封國杭州,未就藩; 衡王:允熞,懿文太子標第四子; 徐王:允(火熙),懿文太子標第五子。 漢王:明成祖子,建藩國於山東樂安州,明宣宗時削去漢王爵位,廢除封國。 趙王:明成祖子,建藩國於河南安陽府。 鄭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國於鳳翔府,後改建藩國於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縣)。 越王:明仁宗子,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蘄王:明仁宗子,王位系追封。 襄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國於湖南長沙府,後建藩國於湖廣襄陽府。 荊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國於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後建藩國於湖廣蘄州府(今湖北蘄春縣)。 淮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國在廣東韶州府(今廣東韶關市),後因韶州多瘴癘,於1436年遷移到江西饒州府(今江西波陽縣)。 滕王:明仁宗子,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梁王:明仁宗子,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衛王:明仁宗子,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德王:明宣宗子,初封為榮王,後封為德王,初建藩國於山東德州府,後移國至山東濟南府。 許王:明宣宗子,無後絕嗣。 秀王:明宣宗子,無後絕嗣。 崇王:明宣宗子,建藩國於河南汝寧府(今河南省汝寧縣)。 吉王:明宣宗子,建藩國於湖廣長沙府。 忻王:明宣宗子,無後絕嗣。 徽王:明宣宗子,建藩國於河南鈞州府(今河南禹縣),後廢除封國。 興王:明憲宗子,建藩國於湖廣安州府(今湖北安陸、鍾祥一帶)。子為明世宗,為帝系。 岐王:明憲宗子,成化十四年(公元1487年)死,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益王:明憲宗子,建藩國於江西建昌府(今江西南城縣)。 衡王:明憲宗子,建藩國於山東青州府(今山東益都縣)。 榮王:明憲宗子,建藩國於湖廣常德府(今湖南常德市)。 雍王:明憲宗子,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死於地震後,也因無子嗣封,封國被廢除。 壽王:明憲宗子,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死後因無子而除封國。 汝王:明憲宗子,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死後,因無子除封國。 涇王:明憲宗子,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死後,因無子除封國。 申王:明憲宗子,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死後,因無子除封國。 裕王:明世宗子,後繼位為皇,即明穆宗。 景王:明世宗子,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死後,因無子除封國。。 潞王:明穆宗子,建藩國於河南衛輝府。 福王:明神宗子,建藩國於河南洛陽府。 瑞王:明神宗子,建藩國於陝西漢中府,被張獻忠所殺。 惠王:明神宗子,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 桂王:明神宗子,建藩國於湖廣衡州府。 信王:明光宗子,後繼位為皇,即明思宗(後改為毅宗)。 定王:明思宗子,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北京淪陷時14歲,下落不明,未就藩。 永王:明思宗子,北京失陷時也下落不明,未就藩。
Ⅱ 宣化的歷史是什麼
據水泉、龍門、關子口、賈家營、西望山等處發現的古遺址與小白陽、李大人庄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等物證實,新石器時期,宣化地域即有人類繁衍生息。
虞舜更劃十二州,冀分幽、並二州,宣化此地屬幽州。
夏禹恢復九州,宣化此地復屬冀州。
商代襲夏制,宣化此地仍屬冀州。
周武王滅商後,宣化此地屬燕國。
公元前283年,燕國派大將秦開破東胡,置上谷郡,宣化此地屬上谷郡。
趙王喜八年(公元前228年)公子嘉北占燕、代,宣化此地屬趙國。
秦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宣化此地屬上谷郡。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刺吏部,宣化此地屬幽州部上谷郡下洛縣。
獻帝時(公元190年)幽州並於冀,宣化此地改屬冀州部上谷郡,仍名下洛縣。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幽州從冀州部析出改部,下洛縣隸屬幽州部上谷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析上谷郡西部置廣寧郡,屬幽州,轄下洛、潘、涿鹿三縣,宣化此地屬廣寧郡下洛縣。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合上谷、廣寧為東燕州,置廣寧郡廣寧縣,宣化此地屬東燕州廣寧郡廣寧縣。
北齊文宣帝天保九年(公元558年),改東燕州為北燕州,置長寧、永豐二郡,宣化屬北燕州永豐郡此地屬懷戎縣。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北燕州,改置涿郡。宣化此地隸屬涿郡懷戎縣。
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年),宣化為河北道北燕州懷戎縣,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河北道置媯州,懷戎縣歸屬媯州。僖宗光啟元年至昭居龍紀年間(公元885~公元889年),媯州析置武州,懷戎縣分設文德縣。宣化此地屬東燕州廣寧郡廣寧縣。
北齊文宣帝天保九年,宣化此地屬河北道武州文德縣,宣化為州、縣治所。
五代時期,公元916年契丹立國後,隨即南侵文德縣,宣化地域為契丹所佔據。公元938年石敬瑭割讓包括幽、雲、武州等大部分已屬契丹占據的16州後,契丹改稱遼國,遼改武州為歸化州,仍轄文德縣,屬西京路。宣化仍為歸化州和文德縣治所。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大定八年,又改為宣德州,仍領文德縣;大定二十九年復改文德縣為宣德縣,州、縣均屬西京路。宣化仍為州、縣治所。
蒙古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攻陷宣化仍稱宣德縣,歸宣寧州;蒙古世祖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改宣寧府為宣德府,領宣德縣;宣德府隸屬中書省上都路。
政區圖
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月,改直隸為河北省,廢口北道,宣化縣屬河北省轄。同年十二月,建察哈爾省,宣化縣又劃歸察哈爾省。日軍侵佔宣化後,曾在宣化拼湊偽察南自治政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又將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和察南自治政府並為偽察南政廳改為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將宣化縣劃入偽自治政府之察南政廳轄,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再將偽察南政廳改為偽宣化省,轄宣化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宣化縣首次解放,建人民民主政權。屬晉察冀邊區民主政府的察哈爾省。民國三十年十月,國民黨政府占據宣化,設縣,屬國民黨察哈爾省。
1948年12月7日,宣化縣再次解放,屬察哈爾省察南專區。1952年11月,政務院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宣化縣改屬河北省張家口地區。1958年10月,撤銷宣化縣建制,化稍營、定方水、沙嶺子等少部分地區分別劃歸蔚縣和張家口市下花園區、茶坊區,大部分地區則並入張家口市宣化鎮。1960年7月1日,宣化鎮升格為宣化市,仍隸屬於張家口市。1961年6月1日,恢復宣化縣建制,除原屬宣化縣之化稍營地區仍屬陽原縣外,沙嶺子、定方水等地區回歸宣化縣,並新劃入趙川地區(原屬龍關縣,1960年7月劃入宣化市),改屬張家口地區。1984年1月,省政府決定,將宣化縣改為張家口市轄縣。
請採納
Ⅲ 歷史上的哪一個王爺把王位讓給了別人自己去搞科學研究了
投胎是個技術活,對於古人來說更是如此,出生於顯赫之家和尋常百姓的家,人生肯定截然不同,畢竟起跑線就有天壤之別。皇帝的兒子更不必多數,生下來就是王爺的命,只要沒有謀反之心,榮華富貴享之不盡。然而,明代卻有一位非常任性的王爺,為了搞科學研究,非要把王位讓給別人,其思維讓常人難以理解。
萬曆十分郁悶,覺得朱載堉就是個奇葩,放著優越的生活不過,為何要倒騰那些不靠譜的事情。按照輩分來看,朱載堉是萬曆皇帝的叔叔,最終萬曆答應了叔叔的請求,免去了他王爺的身份。從此之後,朱載堉把所有精力放在了科學研究上,留下了《嘉量算經》、《律呂精義》、《算學新說》等著作,被中外學者尊崇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Ⅳ 宣化附近有哪些人類早期遺址
早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宣化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據對宣化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遺址和宣化城及附近的劉家夭、王河灣、水泉、趙川、關子口、白廟等地發現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址及出土的石器、陶器等物考證,遠在6000年前人類活動已遍及宣化各地。考古家論證說,宣化屬中國華北燕山山脈北緣,既有黃河流域的文化特徵,又有北方紅山文化的遺存,是中華民族南北文化交融匯聚的中心地帶,文化積淀十分豐富,對研究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
據考古調查和考古發掘證實,古遺址、古墓葬、古城牆、古建築、古廟宇、古街道、古民居遍及宣化城內外。地下的春秋戰國墓群、漢墓群、唐墓群、遼金墓群見證宣化城發展演變的過程。歷史上宣化有巍峨的城牆,高大的鍾、鼓樓,皇帝行宮、王爺府第、府台、縣衙、廟宇、牌坊等古建築有上百座。現存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素有「第二黃鶴樓」之稱,是宣化標志性建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是宣化古城內最高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築,修建於明代正統五年(1440年),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代壁畫墓群,位於城西下八里村發現的遼代監察御使國子監祭酒張世卿家族墓群的墓室內,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為全國罕見,199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宣化城牆、磚雕五龍壁、時恩寺大殿、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遼代契丹家族墓群。市保、區保護單位29處:立化寺塔、清真寺、玄空寺、武廟、財神廟、玉皇廟、馬宅、張自忠故居等。另外,具有保護價值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城牆、古建築、古廟宇、古街道、古民居等文物遺址還有近百處。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Ⅳ 誰知道明朝所有的王爺
秦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陝西西安府。(愍王樉——隱王尚炳——僖王志堩、懷王志均、康王志土挈——惠王公錫——簡王誠泳——昭王秉●——定王惟焯——宣王懷土卷——靖王敬鎔——敬王誼氵岩——存樞)
晉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山西太原府。
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北平,後為帝系,是為明成祖。
周王:明太祖子,初封為吳王,建國於浙江錢塘府,後改封為周王,建國於北宋故都河南開封府。
楚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廣武昌府。
齊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青州,因罪被禁錮京師,不久即被正式廢為庶人,取消齊王封爵,藩國也被廢除。
潭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南長沙。
魯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山東兗州府。
蜀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四川成都府。
湘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後獲罪削去湘王爵位,廢除封國。
代王:明太祖子,初封為豫王,後改封為代王,建藩國於山西太原府。
肅王:明太祖子,初封為漢王,後改封為肅王,初建藩國於平涼府,又就藩甘州府,後建藩國於甘肅蘭州府。
遼王:明太祖子,初封為衛王,初建藩於遼寧廣寧府,後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
慶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
寧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於大寧衛,後建藩國於江西南昌府。
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於甘肅岷州府,後建藩國於湖廣武岡府。
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後改建藩國於長沙。後陰謀政變,獲罪削去谷王爵位,廢除封國。
韓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於開源,後改建藩國於平涼府(今甘肅平涼縣)。
沈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開源潞州府(今山西長治市)。
安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甘肅平涼府(今甘肅平涼市)。
唐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河南南陽府。
郢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廣安陸府。
伊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河南洛陽府,明世宗時削去伊王爵位,廢除封國。
靖江王(明太祖朱元璋侄子):建藩國於廣西桂林府。
吳王:允熥,懿文太子標第三子,封國杭州,未就藩;
衡王:允熞,懿文太子標第四子;
徐王:允(火熙),懿文太子標第五子。
漢王:明成祖子,建藩國於山東樂安州,明宣宗時削去漢王爵位,廢除封國。
趙王:明成祖子,建藩國於河南安陽府。
鄭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國於鳳翔府,後改建藩國於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縣)。
越王:明仁宗子,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蘄王:明仁宗子,王位系追封。
襄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國於湖南長沙府,後建藩國於湖廣襄陽府。
荊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國於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後建藩國於湖廣蘄州府(今湖北蘄春縣)。
淮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國在廣東韶州府(今廣東韶關市),後因韶州多瘴癘,於1436年遷移到江西饒州府(今江西波陽縣)。
滕王:明仁宗子,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梁王:明仁宗子,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衛王:明仁宗子,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德王:明宣宗子,初封為榮王,後封為德王,初建藩國於山東德州府,後移國至山東濟南府。
許王:明宣宗子,無後絕嗣。
秀王:明宣宗子,無後絕嗣。
崇王:明宣宗子,建藩國於河南汝寧府(今河南省汝寧縣)。
吉王:明宣宗子,建藩國於湖廣長沙府。
忻王:明宣宗子,無後絕嗣。
徽王:明宣宗子,建藩國於河南鈞州府(今河南禹縣),後廢除封國。
興王:明憲宗子,建藩國於湖廣安州府(今湖北安陸、鍾祥一帶)。子為明世宗,為帝系。
岐王:明憲宗子,成化十四年(公元1487年)死,因無子而廢除封國。
益王:明憲宗子,建藩國於江西建昌府(今江西南城縣)。
衡王:明憲宗子,建藩國於山東青州府(今山東益都縣)。
榮王:明憲宗子,建藩國於湖廣常德府(今湖南常德市)。
雍王:明憲宗子,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死於地震後,也因無子嗣封,封國被廢除。
壽王:明憲宗子,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死後因無子而除封國。
汝王:明憲宗子,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死後,因無子除封國。
涇王:明憲宗子,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死後,因無子除封國。
申王:明憲宗子,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死後,因無子除封國。
裕王:明世宗子,後繼位為皇,即明穆宗。
景王:明世宗子,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死後,因無子除封國。。
潞王:明穆宗子,建藩國於河南衛輝府。
福王:明神宗子,建藩國於河南洛陽府。
瑞王:明神宗子,建藩國於陝西漢中府,被張獻忠所殺。
惠王:明神宗子,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
桂王:明神宗子,建藩國於湖廣衡州府。
信王:明光宗子,後繼位為皇,即明思宗(後改為毅宗)。
定王:明思宗子,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北京淪陷時14歲,下落不明,未就藩。
永王:明思宗子,北京失陷時也下落不明,未就藩。
Ⅵ 宣化縣的歷史名人
平文皇後王氏(228年-355年)。北魏時期廣寧(今宣化縣)人。王氏於昭成十八年卒,葬於雲中金陵。享年57歲。
倪岳(1443-1501年),明代宣府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倪岳病故後聖上贈封少保,謚文毅明世。
張俊(?-?)字世良。明代宣府人。成化末年,歷任赤城、龍門、葛峪馬營守備,不久改任游擊。弘治己未年(1499年),外族侵犯大同,張俊奉命領兵前往支援,遇敵數萬,陷入重圍。先後經歷二十多次戰斗,受傷三十多處,卻從未戰敗。後因病解甲回鄉調養,病故於家。
熊偉(?-?),字彥卿,明代宣府人。自幼苦讀書史,勤奮自勉。弘治丙辰年(1496年)登進士,被任命為兵科給事中。一作出就被眾人爭相傳誦,熊偉亦從中獲得樂趣,安度晚年,至88歲病故。晚年著有《雙溪詩文集》,正式刊行。
楊百之(?-?),字允成,明代宣府人。生性敏銳,正德甲戌年(1514年)報考進士,被授為行人。戊寅年(1518年)被提升為山西道監察御史。楊百之這官清正,不攀附權勢。其時,有同鄉人江彬,很受皇帝寵愛,權傾天下。同僚中不時有人暗示楊百之登門同江彬交結,楊百之始終委婉推辭謝絕,未登江彬家門。後來,楊百之從山西還朝,又十分痛恨某些朝臣敗壞國紀、殘害民眾的行為,曾勸說皇帝應「行以至公之道」。楊百之後升任廣西按察使僉事。最後因侍奉老人,辭去官職回歸鄉里。
孫世芳(?-?),字克承,宣府人。明嘉靖丁未年(1535年)會試獲第六。孫世芳 曾於嘉靖年辛酉年(1561年),著《宣府鎮志》,記述明代邊關宣府鎮事,與尹耕的《兩鎮三關志》同受世人稱道。
董一奎(?-?),字天宿,號北山,明代宣府人。學業成就後襲父職,最初任宣府游擊。乙未年(1595年),董一奎調鎮山西,後年邁解職回鄉。
孫衍策(1700-1793年),字圍之,宣化縣人,系武進士孫錫齡之子。自幼生性聰敏。乾隆年間學至廩貢生即任濟南南陽府通判,後卸任歸家養親。每遇親族中有人請求資助時,孫衍策總是慷慨解囊,毫無吝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宣化府知府張志奇,知縣黃可潤率各縣紳士捐建柳川書院(後改為直隸第十六中學校,今宣化一中),孫衍策又捐助一筆巨資。聞聽老龍背地險難行,又出資獨修通下花園的大路。為此,後人贈「樂善不倦」匾額,以頌揚孫衍策的功德。乾隆五十八年,孫衍策病故,享年93歲。
郭維成(1866-1931年)字效宗,宣化人。1905年赴日本留學,歸國任宣化府勸學所總監、宣化府教育會會長,創辦並自任《教育叢錄》總編輯。
Ⅶ 宣化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倪岳(1443~1501年)字舜咨,宣化人,歷任明朝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
歷史人物--馬芳
馬芳(1518~1581年)字德馨,蔚縣人,明萬曆年間任都指揮僉事、左都督。
歷史人物--孫世芳
武恪(1329年前後)字伯威,宣化人,元代詩人。著有《水雲集》、《武伯威詩集》。
歷史人物--倪岳
孫世芳(明嘉靖年間)字克承,宣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分校、國子監司業。著有《宣府鎮志》、《孫太史編》、宣德志》。
歷史人物--胡以溫
胡以溫(1624~?年)字公嶠,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學編》、《 洙泗言仁錄補》、《道因集》、《蠡測編》、《文章具體》、《山堂清玩》、《騷體集》、《讀書論世管見》、《見山堂詩文集》、《續宣府鎮志》、《孝士家譜》等。
Ⅷ 歷史上有哪些王爺最出名
西楚霸王項羽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唐秦王李世明金海陵王明燕王朱棣清攝政王多爾袞清恭親王奕忻
Ⅸ 張家口宣化住過哪些王爺
這種情況的話,建議您選擇看一下歷史書就知道了。
Ⅹ 歷史上很厲害的王爺
蘭陵王、魏王曹操、攝政王多爾袞、鬼子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