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上好大學歷史課

如何上好大學歷史課

發布時間:2023-01-12 14:10:44

Ⅰ 怎樣上好歷史課,上海特級教師的經驗摘錄

1.《唐朝的詩畫》這堂課也不知是滿足於講出唐代詩畫興盛的時代背;而是透過詩畫及其創作者的人生,點出詩畫能夠反映時代特徵,社會風貌,寄託作者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的證史價值與路徑,這才是歷史教學所追求的史料實證、詮釋評價的目標,而這也就構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中心」。

2.《漢莫拉比法典》如何解釋石刻畫面。學生答案「君權神授」。何以產生如此整齊劃一的結論?殊不知這段歷史為初中所學知識,多數學生對這一陳舊的,錯誤的歷史結論深信無疑。但根據歐陽曉莉副教授推介的2012年發表於某國際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漢莫拉比法典及其受眾》中的節選,木條和線圈的組合源於兩河流域把「正義」的概念理解為「被弄直的東西」,它代表著這一地區的測量師在打下建築地基時確定是否筆直的工具。太陽神沙瑪什授予漢莫拉比的並非權杖,而為木條和線圈。遭遇認知顛覆的學生倍感詫異,產生了尋根究底的濃厚興趣。教師趁熱打鐵因勢利導:史事是一定客觀內容的反映,但史家研究史事,難免會摻雜撰寫者的主觀意識。因此,對歷史學習者而言,要立足整體的視野和聯系的視角,以期盡量求得歷史的全貌。教材提供的史事及其解釋並非一成不變,有些結論是可供討論,可以質疑的,這正是基於史學的靈魂——求真,即經過探究,無限接近歷史的真實。找准歷史解釋的突破點,把准詮釋論證的思辨性便是好課的關鍵所在。

3.轉型是指事物結構的內涵在一定的內外條件的作用下,或快或慢地發生變化,從而增加或減少事物功能的過程;而「社會轉型」是指社會結構的內涵在一定的內外條件的合力作用下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從而引發社會各領域劇烈變革的過程,有學者把這一過程稱作「新陳代謝」。如,甲午戰爭後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線索梗概。經濟形態: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國家政體:晚清帝國~中華民國。思想觀念:儒學主導~西學漸入。教育體制:科舉制度~新式教育。

4.分析教材,語言表達,板書設計,要提高教師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設計能力。歷史生動是歷史教學語言主要特點。講人時要鮮活可信,講事時要身臨其境,講物時要繪聲繪色,講景時要歷歷在目。這樣的歸納很有道理。

5.李惠軍,涵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是教育的責任,現實的擔當和未來的期許。好的歷史課要有靈魂,歷史的智慧往往在通感,通識中萌發,在聯系聯動中生成。要善於將具體的歷史課題放置於總體歷史坐標中加以考量,從中發現歷史課的靈魂。年鑒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的時段理論~地理時間(長時段對應結構),社會時間(中時段對應局勢),個體時間(短時段對應事件)~拓展了歷史認識的視野。在長時段大空間中去察變觀風,磨勘貫通,才能領悟歷史的真諦,才能揭示歷史的前世今緣和遞進邏輯。唯其如此,歷史課才能體現出它的雄渾,寬廣和大氣,具體歷史問題才有了宏闊和厚實的支撐。淬煉和捕捉歷史課的靈魂,不僅要善於在歷史的高處眺望,也要善於在歷史的深處與細處凝思和雕琢。歷史教師應該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視界和心界。在一定程度上說,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就是「涵養我們的歷史思維」。從歷史哲學層面而言,「歷史解釋」的客體是過往的歷史現象,「歷史解釋」的主體則是作為對過往現象加以觀察思考和理解評判的人。

6.莊子眼裡人的認識有三個局限性:拘於虛,井底之蛙不可能跟他們討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篤於時,夏日之蟲不可能跟他們討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術於教,鄉野之士不可能跟他們討論大道,是因為受到教養學識的束縛。要突破空間,時間和學識的藩籬,培養不局限於眼前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眼界,學習歷史無疑是必需的選擇。歷史之用不僅在於博聞厚學和格物致知,他更能夠讓我們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中,不斷超越自我的藩籬,擁有見微知著的洞見,領略「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勝景。歷史不僅能照見過去,照耀未來,還能照亮靈魂。學習歷史使我們擁有寵辱不驚,海闊天空的心境,指引我們走向一個更寬廣和開放的心智,養成更大的格局。

7.談歷史教學中的通感意識。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我們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種通學。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無可憑空特起,此須通古;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時必與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為某一時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此須通彼此。

王家范先生在《中國歷史通論》中提出:呂思勉先生一再感慨「通人之難得」,讀書人之百,通者無一焉……歷史通識乃是史家所必備的要素,而通識之由來,必由讀書長期積累而得。讀多,讀廣而後方能不斷產生聯想,觸類旁通以至於豁然貫通。

歷史研究和中學歷史教學都需要通感意識,聶幼犁教授主張備課環節要有「三通」,即本課與前後課相通,本課與單元相通,本課與整冊書相通。縱向打通多為制度的演變,前代經驗積累所致,橫向打通多為挖掘某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內在聯系促進當時的變革。總之,有了通感意識,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激活看似孤立的知識點,加深歷史的貫通感,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也頗有意義。舉例:縱向如古代選官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秦漢統一與隋唐統一的差別。民族交融歷史等專題史多為縱向。橫向如近代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是在經濟,文化思想政治方面層層遞進後逐步確立對世界的統治。此外,歷史道法語文也可建立跨學科通感教育。如宋朝武將如岳飛,陸游,辛棄疾等文采飛揚皆是重文輕武政策的結果。近代英美法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後紛紛用相關法律予以保障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此乃法治保障民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相通之處。

我們也可以站在西方文化視角看看中國歷史,如西方人更看重製度建設,工程建設,秦始皇統一中原,築長城,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等。中國人更看重人,比如唐太宗時期「君明臣直」。這是法治和人治兩個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結果。

何為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後的深層因果關系。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  我以為,具有穿透力的歷史解釋,必須將看似零散無序雜亂無章的知識點用一條主線串聯起來。那麼,如何挖掘這條主線呢?毋庸置疑,打通知識的縱向聯系,橫向聯系,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8.圖像證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半路徑:一是考察圖像的背景資料,如時間地點作者的個人信息,圖像流傳過程中是否被毀壞或者篡改等現象;二是充分挖掘圖像內容中的顯性和隱性信息,要想坐實所提取的信息往往需要多種材料相互印證,避免孤證論史;三是考證作者有無刻意美化醜化扭曲甚至造假等現象,如果存在,則論證史實時須謹慎,但這些被歪曲的照片可用作探究作者內心動機的直接史料;四是注意圖像流傳的方式和廣度,這往往可以折射出不同社會時代對圖片所承載的內容,所表達的意思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等方面的價值判斷。

如文物圖片,一是描述文物背景,二是引導學生觀察文物,挖掘表層信息,如青銅牛尊的鼻環,再挖掘隱性信息,禮器;三是以文物資料和文獻資料相互印證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推廣問題。環環相扣且富有邏輯性,比較清晰呈現文物圖片證史的一半路徑。

9.歷史學科所要傳遞的本質是一種人文精神,它的有效達成和價值取向,取決於教師的史識,決定於教師基於史識的教學立意。正如杜維運所言:史識是歷史學家選擇事實的能力。它是對於歷史的看法觀點,是研究主體面對研究對象時一種特具的歷史眼光,是對歷史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柔美的歷史還是殘酷的歷史。內容不同的歷史,所發生的影響迥異。」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歷史教師的史識決定著他在課堂上選擇什麼樣的史實呈現,從而也影響著課堂的價值取向。教師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創造有利於學習主體嘗試選擇,參與和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這種嘗試的實踐行動中形成個性化的情感態度與價值。

10.每個時代的學生群體因時代特徵不同而有其特有的時代氣質和特點。不同時代的好課是有共性的:首先要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其次是點亮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是點化學生正確的「三觀」。如時空觀念之教法轉化為考慮大局的思維方式。

重思維,即培養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現實或歷史等問題採用分析,判斷,推理等形式進行理性思考,進而形成自己的觀點。重情感,即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去評價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徵,行為和動機,用基於社會道德觀的角度去分析個體的價值觀和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常懷包容之心。重方法,即引導學生秉持實證精神和科學方法去探究問題,注重歷史研究的跨學科探索,有意識地將歷史與文學,化學,地理,心理學等學科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知識貫通和遷移的能力、釋史求通的能力。可以說,重思維是歷史深度的課堂體現,重情感是歷史溫度的人文折射,重方法是歷史效度、信度的技能支持。如有關《大憲章》簽字問題的學術探究,其未必與高考有關,但他背後啟發我們去關注習以為常的歷史細節,在歷史細節中發現問題,並打破了用現代語境去理解過去歷史的思維習慣,學生們在釋疑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大憲章》的真實解讀,接近了歷史的真實。而這也正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時序觀念的培養目標,即讓學生明白,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空背景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實有準確的理解。  再如,法國元帥福煦「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這句話並非針對凡爾賽體系,而是對法德兩國未來的擔憂。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亦是梁啟超的偷梁換柱,雖是「假史」卻有著堪比真史的效用,為何偷梁換柱?凸顯了革命氣概卻掩蓋了公論。

11.徐藍教授說過:「歷史課堂教學通過歷史學習,學生要具備比了解一般的歷史知識更上位的東西。」例如能夠像一個歷史學家那樣去理解歷史,構架自己對歷史的解釋;當學生畢業以後,特別是不再以歷史的教學與研究為其生涯的時候,以往的歷史學習留給他什麼樣的思維品質,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讓他們終身受用,並能夠帶給他們成功的人生。

12.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敘事~理念與實踐

不管觀念如何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通史教育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盡可歸為敘事。而在歷史教學敘事中,如何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如何錘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如何深化學生的歷史意識是三個始終繞不開的問題。

一、巧敘事~歷史知識的拓展藝術

歷史學家克羅齊說,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優美的敘事也是歷史著作的防腐劑。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往往言簡意賅,提綱挈領,使學生無法充分感受歷史鮮活的生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要努力展現嚴謹有邏輯、趣味有思考、溫暖可觸摸、厚重可感悟的歷史,不能完全被背景、原因、影響等所謂的歷史要素分析所充斥。在歷史教學中提升敘事品質,首先要進行精彩巧妙的敘事設計,將碎片化的歷史人物,事件置於有意義的敘事結構中,這是歷史知識的拓展藝術。教師敘事能力決定著課堂品質,巧敘事把握三原則。1.立意為要 面對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和浩如煙海的史料,課堂敘事首先要教師從史學維度和教學維度兩個方面精心設計一堂課的思維軌跡,確立一節課的核心觀點,以此整合教學內容,開展敘事。2.學生為本  課堂敘事要盡可能站在學生視角,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熟悉的事物出發,從學生認知規律,思維邏輯出發。「我們不應當把學生不能想像,不能理解的東西,教給學生。即使是歷史中最重要的東西,也只好舍棄。」在歷史教學中尤其要避免概念飛來飛去、帽子甩來甩去,不能讓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渴望消弭在教室對歷史知識自以為是的切割和分析中。如上海特教教師姚虹在講述德國統一的背景時用學生熟知的格林童話作為敘事切入點,格林童話有三多,公主多,王子多,後媽多,為什麼呢?當時德國的小王國很多。那為何後媽多?我的理解是格林童話是在集體記憶中缺少母愛,沒有祖國,備受欺凌的民族,19世紀初,德意志民族精英想要藉助傳統文化的力量,重塑日耳曼精神,贏得廣泛民族認同的努力之一。3.細節為重  巧敘事還要善於利用細節。追求的是大歷史中的小切口,於細微處見精神,引導學生發現新知,形成認識,洞見思維。比如講述北洋軍閥時期內戰重稅對新興事業的摧殘時,使用如下細節:為籌措軍費,各路軍閥橫征暴斂,四川某軍向百姓預征田賦,每年達14次之多,十幾年內已把到2008年為止的田賦都預征了。

二、重方法~歷史思維的錘煉路徑

胡適先生有個觀點:史學一面是科學的,重在史料的搜集與整理;一面是藝術的,重在史實的敘述與解釋。  美國歷史學家蓋伊認為:沒有分析的歷史敘事是瑣碎的,而沒有敘事的歷史分析則是欠缺的。

三、求融通~歷史意識的深化邏輯

在歷史課堂中,巧妙的敘事設計,科學的思想方法都是為了追求歷史學習的「融通」。「巧敘事」是前提,決定學生與古人前人對話的親密程度;「重方法」是路徑,引導學生學會與古人前人對話的方法;「求融通」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使學生在與古人前人的對話中主動尋找歷史的智慧,感受歷史學習的價值。三者相輔相成,是歷史教學中三個漸次遞進的層次。  1.學科知識的貫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表明:「作為縱向發展的歷史中的每一個時代,其結構都是前代遺留下來的,這是縱向發展對於橫向結構的作用;同時,每一個世代又是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前代的事業,所以又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改變原有的結構,並遺留給下一代,這又是橫向結構的變化對於縱向歷史發展的作用。人類歷史的客觀進程,就是這樣橫向矛盾與縱向發展的不斷相互推演的結果。」中學歷史的學習也越來越強調對於歷史發展線索整體性的梳理和理解,中外歷史知識的對比聯系和貫通等。這就要求在教學敘事中關注歷史知識的「上下脈絡連貫一氣」和「點~線~面」的歷史縱深感,理解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互為條件,相輔相成。2.學科素養的通達。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諸核心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解釋是諸素養中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家國情懷是諸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唯物史觀是教學敘事的出發點;任何人事物都有特定的時空,要培養學生通過合理想像把自己置於特定的時空,去和古人前人交流,對話的意識;敘事的理性通過史料實證彰顯,通過教學敘事和史料解讀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基於史料的思維」,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即任何結論都必須基於史料和論證;以歷史理解為基礎的歷史解釋,通過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使過去的人和事變成有條理有意義的歷史知識。培育具有中國心,世界眼,有社會責任,有人文追求的現代中國人,是歷史教育責任所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固化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不能為了素養而講素養。在教學敘事中,要釐清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在聯系,雖不可能在較短的課時中凸顯所有素養的培育,但也不能在敘事中「厚此薄彼」,要有通達的意識,盡可能將核心素養的培育滲透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拓展知識,豐富思維,涵養品質。

3.歷史與現實的融通

歷史思維有其獨特性,是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世界的工具。歷史學習不是要使人偏激,恰恰相反,是要教會人們更加理智。有時要從歷史看現實,有時要從現實看歷史,在教學敘事中嘗試把歷史現象放在一個有更廣視域的棱鏡下,利用豐富的史料,引導學生在課堂核心知識的解構中去發現歷史規律,感悟多元,包容,開放,嘗試歷史與現實的融通,學會理解與尊重,汲取人生智慧與力量。

13.歷史教學邏輯的優化

簡單來說,歷史學科邏輯由歷史發展的邏輯和歷史研究的邏輯組成。

歷史教學呈現「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時要充分重視因果律,確保因果關系的科學合理。所謂整體感,是指歷史發展的各層面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作用,整體演進的,與此相洽的歷史教學邏輯是要展現這種整體性,讓學生感知到歷史發展中的各種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

強調教學邏輯,絕不是反對和排斥突破常規的教學安排,比如,時序是歷史發展的邏輯,從始至終的講述就符合時序邏輯,但如果某一事件的結果出人意料,令人唏噓,教學中倒敘展現,反而可以吸引學生,這恰是最合乎教學邏輯的安排。教學邏輯要讓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有序嚴謹合乎邏輯規律的思維過程,而不是要用程序化的思維扼殺教學靈性。歷史教學有規律,但沒有公式,歷史課堂呼喚靈動飛揚的教學創意,更呼喚順暢合理,圓潤自如的教學邏輯。

14.思辨性課堂

運用「問題系統」的追問策略:1.問題集優化。在學習中,根據知識的內在要素或思維的結構模型,形成問題集。2.問題鏈優化。根據問題的層次或推演過程,形成問題鏈。3.問題網優化。圍繞核心問題與輔助問題,形成縱橫交錯的問題網。4.問題域優化。在綜合領域,可根據多元智能的參與程度,跨領域地整合知識,形成一個更宏觀的問題域。

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基本問題分為三個層級:識記層級,包括基本史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結果等基本要素;理解層級,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並能解釋已經形成的歷史觀點;內化層級,在唯物史觀下,通過對史事的辨別審慎,運用科學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歷史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級的基本問題是遞進關系,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是歷史學科素養逐漸培育的過程。

15.教學特色:立意有高度,視野有寬度,思維有深度,教學有效度。

西周通過分封制度,天下歸姬;宗法制度,天下歸嫡;井田制度,天下歸王;禮樂制度,天下歸序;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歷史課應不斷地有力推動人類克服偏見。

歷史的當事人已經逝去,我們只能基於歷史意識,進行同情之理解和解釋。歷史意識,簡言之即遇任何事均須回到那個時代,回到那個時代背景里,回到那個時代背景里諸種事物之間的復雜關聯和這種關聯所導致的變化及其變化所導致的走向來審視歷史。構成歷史意識的證據意識,時代意識,背景意識,變遷意識,批判意識,價值意識等要素,不僅可以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所謂學科素養一網打盡,而且對避免類似時空觀念等概念給歷史教學實踐或多或少帶來的非專業困惑,興許會有幫助。歷史意識到位了,時間就不再是簡單的物理時間而是帶有文化變遷過程和方向感的時間,空間也不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而是帶有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構成的復雜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的空間。歷史意識的這個鮮明特質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故而才說這是歷史學科的看家本領,必靠歷史教學來教給學生。

Ⅱ 如何上好一節歷史課

首先,處理好課堂的導入。導入,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的定調。導入相當於鳳頭,內容好不好聽,要看上課前簡簡單單的導入。好的導入可以引人入勝,學生會被將要學習的內容吸引,產生學習的興趣。教學導入非常重要,要設法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在整個課堂中都感覺具有挑戰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在設計《甲午中日戰爭》一節的導入時,開始准備從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北洋水師導入,後來改為從中法戰爭結局導入。開始的導入顯得太冗長,需要的時間長。而後面的導入相對來說,簡單明了,不拖泥帶水,使學生很快就能從舊知識進入新知識中。要處理好導入,功夫應該下在平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多看書、報、影視,收集、積累各種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資料和信息,設計導入語時才有豐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內容特點,這樣才能用生動的導入語來達到突破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學生特點,注意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導入要切合學生實際。 其次,應處理好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課堂的三個部分之間過渡不夠圓潤,顯得生硬。最好的過渡應該是通過一句簡單的話語,將前後兩部分內容銜接起來。好的過渡,需要進行深思熟慮,從上一環節到下一環節,給學生一個容易接受並且完整的知識。不能直接說下面咱們講下一個問題。這種生硬的過渡,有可能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也難以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要處理好一節課中的過渡,就要開動腦筋思考,並參考別人已有的過渡不斷完善。 再次,應處理好重點結論的講述。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將自己收集的重要結論直接讓學生記在課本上,以應付考試。這樣的做法是歷次考試經驗的總結,書上的許多內容需要補充,才能適應考試。不過自己在課堂上生搬硬套的讓學生記,沒有進行分析,沒有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看起來自己也知道什麼是重點、難點,但是處理重點、難點的技巧還欠妥。要給學生講好這些重要結論,在備課時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釋給學生。分析得好了,會使學生感覺記憶歷史不再枯燥,因為已經在理解中掌握了。 最後,應處理好板書與多媒體的關系。板書是課堂知識的重要展示。這次在片上講課時,雖然寫了板書,但是只是副板書。板書是一個人基本功的體現。因為大多數時間,我們並不是,每節課都在使用多媒體。在以後的公開課中,應寫板書,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板書。在授課中,有適量的板書,能強化知識點和難點,暗示學生做好筆記。通過書寫板書,控制講課節奏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基礎和快慢,反饋學生信息。同時也體現任課教師教學特色。 以上幾點,是我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所得,要上好一節歷史課,還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精益求精

Ⅲ 怎樣學好歷史我背歷史,背過就忘、聽不懂老師講的課!該怎麼辦

作為一個大學專修歷史的學生,我建議你將平時老師所講課的內容串聯起來記憶,因為本身這些史實之間都是存在著聯系的,不能割斷記憶!還有就是如果你感覺到老師所講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抓緊請教老師,或者上網查查!這樣就不會一直都不懂,然後惡性循環下去,不懂得地方越來越多!你現在要做的就是認真聽好老師所講的每一堂歷史課,然後在課下抓緊把以前不懂得地方都補回來,這樣堅持下去,必定會有成效!功夫不負有心人啊!但願能夠幫到你!

Ⅳ 如何有效地教好歷史課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
第一、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後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 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於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
第二,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我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採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
第三、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願意聽、樂於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盪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Ⅳ 大學歷史如何學習

覺得應該也是比較簡單的,也就是平時的時候多背誦一下,最好的話就是要形成一個知識體系才行,然後把學到的知識放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的一方面會記得更牢,另一方面的話能夠把這些知識關聯起來,這對於學習來說的話,肯定是很重要的,有這樣的話,才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或者說理解。

Ⅵ 如何才能學好歷史

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講,同時要做筆記,除了這些以外課後要復習多看一些相關方面的文章和視頻,這樣就能夠學好這門功課

Ⅶ 教育敘事——該如何給理科學生上歷史課

自從文理分科之後,理科的歷史變成一周一節,如何給理科的學生上好一堂歷史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情況。學校開設理科的歷史課,其中一個根本的出發點是國家設置的課程,裡面規定的有要讓學生接受歷史課,還有一個很現實的情況,就是學生要面臨一個參加會考,對學生要有一個基本的知識普及。

基於以上幾點,然後我在上理科學生的歷史課的時候,給自己定下了幾個方向。第一點是要完成基本課程設置的目標,第二點是要給學生進行歷史基本線索的穿插,第三點要把歷史課上傳一個素質教育的拓展課,通過上歷史課給學生講述相關的一些社會現象,為人處事,時政實事。第四點要通過上歷史課給學生講一些理科相關的科技史。最後一點,除了跟他們講以上,其他方面之外,還給他們進行了相關大學和一些專業的介紹以及以後想要從事哪些行業的介紹,進一步把這個短短一節歷史課做成一個微縮版的生涯規劃。

為什麼後面要加上這兩個點給學生進行素質拓展課和科技史的講解?一個原因是學理科的不一定以後會學理科相關的專業,因為很多人學理科無非就是感覺理科好就業好考學,很多人畢業之後或者會選擇其他行業,這個時候給他們進行一些相應的數字拓展,幫他們去了解時政時事,社會現象有助於他們去認知這個世界。還有一個原因,給他們講一些相關的科技史,通過講一些相關的科技史,能夠讓他們更進一步的去理清一些理科中出現的一些公式,或者是規律背後的故事,能夠進一步加深他們對這些現象或規律的理解。最後一點,關於大學專業,大學以及行業的介紹,就是能夠在他們上大學之前對這些有一個基本了解,不至於以後真的是到高三高考分數出來之後填專業的時候,有一些迷茫,也希望自己能夠從這方面盡一些綿薄之力。

理科學生上歷史課的時候也會存在一種誤區,就感覺歷史課又不是以後,高三必考的科目,所以學生從思想上會有所鬆懈,老師在上課之前,要從上面幾個方面去跟學生講一講,加深一下學生對歷史課的認知,同時在講課的時候盡可能的去通俗一些,講一些知識,同時同時又講一些社會現象,或者是穿插講些其他你增加課堂的容量和趣味性。另外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沒有這一個誤區,首先老師本身對這方面也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老師要帶著有目標去跟這些旅客學生去上課,去交流,這樣的話,自己對課堂上的重視,就會引起學生對課堂的重視。

https://mp.weixin.qq.com/s/uBebiS9p2As3uUjk2vgnXg這個是我從微信上找到的一篇也是關於歷史老師如何給理科學生上好歷史課的一篇文章。

最後我想去說一下這一篇小文章,說的非常好,裡面說到了一個方向,就是要把歷史課在上給理科學生的時候,要當成一個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去上,你如上面提到的講的是愛迪生搞發明的時候,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十次一百次,乃至一千次,然後層層深入去講解愛迪生發明的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進步的熱愛,也能夠從一些發明家身上學習到鍥而不舍的精神和態度。

Ⅷ 如何上好歷史課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
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 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因此,一段精彩的導入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 創設情境,體驗新知 情境創設強調為學生創設完整、真實的歷史情境,以激勵學生的認知需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體驗學習。歷史不像其他學科,歷史課中的情境創設要具有歷史氛圍。它既反映過去的事件、人物,又體現今天人們對歷史事件、人物的看法。因此,歷史教學情境創設除了要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外,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能在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中感知歷史、認識歷史、評價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可能從頭再來的,但我們卻可以藉助情景創設,讓學生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感受特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現在很多老師都嘗試使用「虛擬情境教學法」,通過虛擬的情景,再現歷史。下面以我在講授「美國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為例,來談歷史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美國百歲高齡老人馬文•L•諾森今年秋天接受了貝勒大學授予的學士學位。1929年迫於生計告別大學生涯時,他僅差1個化學學分就能拿到貝勒大學學士學位。 77個春秋後, 如今已經滿百歲的他終於迎來遲到的畢業證書。 老師說:「諾森已經是一位百歲老人了。生日那天,兒孫們問他:您這一輩子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諾森老人說那當然有很多很多了,可要說最難忘的,得說是1929年那場災難,那種殘酷的現實,曾經扼殺了他年輕時的夢想。同學們知道諾森老人所說的災難指什麼嗎?」 這樣學生就能說出那場災難指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這一環節通過一段虛擬人物諾森的故事創設了經濟大危機的情境,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也能引領學生盡快融入大危機的情境中。 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認為:應努力在內心構築一個歷史的氛圍,這種氛圍能再現和還原歷史事件發生時代的特定局面,任何歷史都是現在的歷史,只有更加深入一個特定時代人的心靈和思想,才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能夠比較好的幫助學生觸摸到歷史的脈搏。 歷史是過去的,昨天已成為歷史,更何況與學生相隔甚遠的歷史教材,學生和我們都是歷史的旁觀者,站在這個角度學歷史,學生是無法理解當時的歷史
3 氛圍的,也就無法理解歷史的真正內涵,也更無法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穿越時空隧道,改變教師講史說史、學生聽史讀史的學習方式,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演繹歷史中的某一角色或片斷,這樣才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距離他們遙遠而難以記憶、理解的歷史知識與歷史現象。 三、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為什麼學生會在我們的課上打瞌睡?那是因為我們的教學方式未能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未能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未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教學模式中我們應用了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探究知識的方法。所謂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把全班學生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一般4~6人為一組。要充分尊重學生,遵照自願的原則,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與合作意識。由組長對小組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發言要有順序,盡量讓不愛講話的學生先說、多說,當一人發言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別人講完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能夠順利進行了。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打破了過去那種全體學生面向黑板,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的束縛,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面對面地合作交流、實踐、操作。通過教學實踐,這種學習方式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因此學生願意接受,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小組合作探究過程的實施: 小組合作探究的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明確探究問題--合作探究--交流學習—展示反饋結果。 1.明確探究的問題 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探究的問題。告訴學生評價的標準是什麼,以及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適時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怎樣
4 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是團體性任務,而不是個體性任務,即任務所要求的資源(信息、知識、技能、材料等)最好是單個學習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離開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個人就無法實現任務目標。小組成員在任務目標上是共同的、明確的,同時資源上又是相互依賴的,這可以促進學習者對活動的參與。 2.合作探究 確立學習任務之後,小組要通過研究學習目標,明確主攻方向和需解決的問題,根據組員特點,分工合作,探索交流。在此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引導。 3.交流學習 小組成員通過探究,闡述各自觀點,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集體研究,再在全班匯報自己小組的交流成果。對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請其他小組幫助解決。 4.展示.反饋結果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探討,教師指導學生逐步統一認識,得出結論,並對各小組和組內成員的表現給予評價、激勵。 教師作為整個課堂的引導者,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適時地參與小組的討論,要靈活調整教學環節,及時地診斷與處理問題,當小組面臨問題時,能夠加以指引,當學生感覺學習沒有動力時,我們要及時地創設情境,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使學生產生合作學習的沖動和願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多走動,多觀察,多傾聽,正確的認識加以肯定,錯誤的思想必要時可進行干預,激發學生思維碰撞,將課堂推向高潮。 接下來教師應將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集體力量也無力解決的問題,一般也是這節課的難點問題做詳細講解。 四、梳理知識、歸納整合 這一環節是為學生及時構建知識體系而開展的整合性認知活動。通過本環節,讓學生對學得的知識及其本質屬性進行再認識;對自己掌握的知識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歸類連接、重新整合,構建出個性化的比較科學的知識體系。 有學生反映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要知識點印象不深刻、掌握不扎實,尤其聽了若干節課後,很多節課混在一起,對前面某節課的印象更淡化遺忘,很難
5 回憶起某節課到底學了什麼?哪是重點?有哪些重要題型?本節需達成的學習目標是什麼?這當然由於課堂教學中的若干環節做得不夠所致,但沒把知識做好歸納整合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1、知識整合應該成為本節課的「濃縮袖珍版本」。一節課結束後,學生腦海中儲存羅列了很多知識,繁多而零亂,使知識不能系統化、網路化,缺乏對本節知識全景式知識結構的構建。對於一節歷史課,學生是按照教師講授的先後順序去聽講和接受的,就如同坐在河流上依次走過時間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學到後面,前面的可能就淡忘,最後不能見到整條河流的全景。如果在本節課小結中不去萃取本節精華、提煉出重要知識點和重要題型,使本節所講知識濃縮為一個「精華袖珍版本」,那麼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就不深刻,正所謂「綱不舉目不張」。所以,一節課結束時要通過小結全景呈現本節知識結構,做到「舉綱張目」。使學生在回望這節課的時候,只要想著課堂的知識整合部分,就能概視這節課的全貌。 2、知識整合應該成為本節課的「升華版」。很多教師把一節課的知識整合做成了知識的重復羅列,看似進行了整合,但沒提煉出本節的知識精華,整合應該是一節課的畫龍點睛之筆,是對本節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是萃取知識精華的一個環節。所以能否通過課堂知識整合對本節課進行突破和升華是影響一節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 那麼,如何做好知識的整合呢?我認為應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這一環節的操作有如下幾步:(1)學生個體先自結、整合知識點,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2)組內交流,互相借鑒,共同提高;(3)教師適當地引導組間交流,完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交流互評」中不斷豐富學習的方法策略,在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相互評價中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五、生成運用、鞏固提升 本環節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認知目標後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已獲取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同時對前幾個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償教學,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拓展和提高。 這一環節教師的任務是提供材料、診斷補償、反饋矯正;學生的任務是自我演練、查漏補缺、鞏固提升。具體操作如下:(1)教師出示訓練材料(此訓練材料應是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在精確把握重、難點的前提下通過精挑細選所確定的
6 訓練材料),材料的出示形式應根據學情靈活設置。(2)學生自我演練,獨立完成;然後組內交流,解決部分問題;對本組內仍存在的爭議或疑惑,在組間或班內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動中進一步達成共識,完成查漏補缺和鞏固提升。 本教學模式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創設情景環節當我們採用虛擬情境教學法時要注意,這個「虛擬的」 情境不是隨意編造的,而是以史實為依據,從當時歷史背景出發,由教師精心編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呈現出來的。 2.在歸納整合環節需要學生自己總結整理,教師絕不能包辦代替。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學生思維的自我完善過程,以便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的構建以本節的學習內容為主,也可以構建出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 3.在生成運用環節要注意,首先,在選擇訓練題目時,除對基礎知識和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外,還要注重選擇題目的針對性、典型性和層次性,適當控制題量和難度,要在知識的重點、學生的疑點和不同知識的銜接點上設置題目;其次,訓練時,要注重獨立性和規范性;再次,訓練時,要注重互動性和規律性
相關參考:http://wenku..com/view/ee5fca90daef5ef7ba0d3caa.html

Ⅸ 歷史課怎樣上

一、初中歷史新教師第一堂課應如何上

看到你這問題就想到了我當初上第一節課,當時確實是很緊張.給你提個小建議,第一節課對以後學生是否愛上你的課和對你的第一印象方面極其重要,所以盡量放輕松,可以先和同學們互相了解一下,不妨展示一下你的詼諧幽默,但是要記得,不可以太過威嚴,同時也不可讓學生太過放肆,兩者之間要把握度的平衡.關於上課的內容,你可以先和學生們互動,相互了解,老師多了解學生,學生多了解老師,這對你以後的教學大有好處,也對增進師生感情和學生學習興趣有幫助,第二步就是了解學生們的歷史常識和歷史觀,了解學生的歷史常識有助於你以後的教學目標設定,了解學生的歷史觀有助於教學內容的把握,尤其是歷史觀,這個教學上不太注重的東西,要首先灌輸給孩子們,讓他們明白,歷史並不是課本上生冷的東西,而是有重大借鑒作用的最好的工具,不妨講講歷史故事,與後世的情況作一對比,讓學生們明白: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歷史就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充分掌握歷史的走向,這個民族是不會有前途的.這是歷史觀的講解.另外,盡量放鬆,不要急於講下一個問題,每個問題在沒有講透沒有解決之前不談及下一個內容,這是很重要的.羅里羅嗦講了一大堆,。

二、開學初中第一節歷史課怎麼上

自我介紹,然後盡量講講學歷史的好處,主要突出趣味性,講歷史課一定要風趣。

因為歷史很無趣,你再照著書念,學生肯定睡覺。我們的歷史課通常是告訴學生,歷史是什麼。

但是你可以嘗試下告訴學生,歷史不是什麼。比如講原始社會,人的進化,你就可以這么說。

人生當知來處,不知就是不孝(這是范偉演的一個搞笑廣告的台詞),再比如你講到漢武帝,你不必照著書上寫的那麼說他,你就說,漢武帝是個比較牛的皇帝,很拽,他把匈奴給打服了。再比如,說到少數民族,你可以這么說,我們古代管少數民族都叫蠻夷狄戎,這本身就不是什麼好詞兒了,還不夠?犬戎!再比如講日本偷襲珍珠港,你可以說,這么一來,美國能不參戰嗎?就比如,你一出門,一五歲小孩兒啪給你一大嘴巴,你說你還有臉混嗎?你還怎麼在這一帶混啊?所以,美國必須參戰,叫誰打了也不能叫日本打了,丟不起那人啊!總的來說,就是你的話語必須風趣。

因為歷史課如果照著書念,就是所有課里最枯燥無味的。適當的拓展歷史知識,當然這也要看你掌握的知識面的寬度,如果你知道的僅僅限於書本上,那就比較費勁了。

多告訴學生書本上沒有的,學生就愛聽。你可以上網看看袁騰飛是怎麼講歷史課的,希望會給你些啟發。

講課的時候告訴學生們就記知識點,答題的時候別寫廢話,就寫點。因為歷史題是按點給分的,把一句話總結成幾個字,那是最牛的,說明你有能耐。

即使寫整句話,也不能有問號感嘆號,只能有逗號句號,比如,這難道不是很有意義的事兒嗎? 問誰呢!永遠照耀著我們前進! 你愛哪哪去! 歷史課如果你能講到像和學生們在嘮家常,你就成功了。

三、如何讓這一節歷史課上得有新意我要開一節歷史公開課,講得是關於

既然是公開課,就有表演的成分在裡面.我覺得兩點很重要,1是要體現新課改理念,整個課堂要以學生學為中心,而不是老師教為中心,要體現"自主、合作、探究「,2時課堂氣氛要活躍,加強師生互動.下面有網上找到的教學設計,供你參考第24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教案之一科技與思想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和閱讀使學生掌握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柱經》;范縝和《神滅論》 教師指導學生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就簡表》通過學生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科學家,他們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這一問題,提高學生綜合歸納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范縝和《神滅論》以及佛教與反佛教的斗爭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現象、本質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模擬范縝與有神論者的辯論,使學生了解一些辯論的基本方法並培養學生唯物主義研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圓周率、《齊民要術》和《水柱經》內容和世界領先地位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如數學、農學、地理學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並在不少領域居世界先進地位.使學生認識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方面的光輝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建議教學重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在當時這是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重要科學成就,也是我們祖先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重點講述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學難點 范縝和《神滅論》是一個教學難點.雖然范縝和《神滅論》一節是閱讀內容,但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斗爭,由來已久.這不僅是思想上的斗爭,還是哲學觀點斗爭.對於初一的學生很難自己理解;此外本課內容有些專門的科學不易掌握和理解也是一個難點.地位分析 本課的內容就其內容和地位來說不重要.只要使學生明白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對當時和後世以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產生自豪感即可.教法建議 關於「祖沖之和圓周率」、「酈道元和《水經注》」、「賈思勰和《齊民要術》」三節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在填寫表格的同時自己講述祖沖之和圓周率、酈道元和《水經注》、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等內容. 類別時代人物成就 關於「佛教的盛行和范縝的《神滅論》」雖然是閱讀內容,但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斗爭,由來已久.這不僅是思想上的斗爭,還是哲學觀點斗爭.對於初一的學生很難理解.因此需要教師利用講述法從背景、經過和結果等方面進行講解.教學設計示例科技與思想重點分析: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分析:范縝和《神滅論》.學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教堂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狀況,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時期的科學文化的發展狀況. 一、大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 1、劉徽 三國時代的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並計算出圓周率為3.14,他的成果,為後人更精確地計算圓周率打下了基礎. 2、祖沖之與圓周率 教師首先提問:祖沖之有什麼成就?在學生回答之後,教師進行總結.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祖沖之在劉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反復的實踐.他認真鑽研古代天文、數學文獻,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終於用割圓術,計算圓內接正10000多邊形面積的方法,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同時他在天文歷法、機械製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貢獻.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前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鑲嵌著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環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麼祖沖之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小字,幫助學生總結出答案: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反復實踐等) 二、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 教師首先指出:北朝的時候,還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就是酈道元.哪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一下他的生平,估計學生如果進行了預習,會回答出. 2、《水經注》 教師首先指出:《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之後出示《水經》與《水經注》的區別圖表.並提出問題:從原書和註解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著作河流水道字數內容《水 經》137不到1萬河流流向、水情《水經注》1,252近20萬 引書437種河流的詳情、沿岸的山川城鎮、風土人情和歷史典故 教師總結學生的答案: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經過長期觀察考證,為《水經》一收作注.名為注釋,實際上是頗具匠心的再創作.《水經注》以全國水道為綱,詳細地記敘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物產、礦藏、風俗以及歷史沿革等,他涉獵的書籍非常廣泛,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種.《水經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這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這部書不僅為地理學家所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城建科學家所。

四、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第一節課:教師講故事,學生討論,教師總結一.自我介紹: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是新學年的第一課,對於各位同學來說,我是你們的新老師.按照慣例,我首先應該作一個自我介紹.(盡量風趣.幽默.) 雖然對於高中生來說,教學時間很寶貴,但是今天我不準備上新課,而是想與同學們一起來分享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好嗎?(調動一下課堂氣氛:生答:好!師:來點掌聲鼓勵鼓勵老師.學生熱烈的掌聲.活躍了氣氛.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 二.講故事第一個故事:快樂是一種能力快樂是一種能力:那是一家跨國公司策劃總監的招聘,應聘者雲集,考核也異常嚴格.層層篩選後,最後只剩下三個佼者,最後一次考核前,三個應聘者被分別封閉在一間被監控的房間內,房間內各種生活用品、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但沒有電話,不能上網,三人的手機也都被收走。

考核的方法沒有告知三個人具體要做什麼,只是說,讓幾個人耐心等待考題的送達。最初的一天,三個人都在略顯興奮中度過,看看書報,看看電視,聽聽音樂,只是在做飯的時候,因為都不太擅長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但手忙腳亂中三個人還都快樂地把飯吃到了嘴裡。

第二天,情況開始出現了不同。因為遲遲等不到考題,有人變得浮躁起來,有人不斷地更換著電視頻道,把書翻來翻去,甚至連吃飯也草草地應對了事.有人不停地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眉頭緊鎖,一臉凝重,夜裡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只有一個人,還跟隨著電視情節快樂地笑著,津津有味地看書吃飯,踏踏實實地睡覺……5天後,考核方終於將三個人請出了房間時,那兩個焦躁的應聘者已經形容枯槁,只有那個始終快樂著的應聘者還依然神采奕奕.就在三個應聘者凝神靜氣等待主考官最後出題時,主考官說出了考核最終結果,那個能夠堅持快樂著生活的人悲應聘了.主考官對三個同樣詫異的應聘者解釋道:」快樂是一種能力,能夠在任何環境中都保持一顆快樂的心靈,可以個更把握地走進成功!」 師小結:快樂是一種能力.帶著智慧出發的時候,也帶上快樂,有了快樂,就已經成功一半了.俗話說得好: 「人逢喜事精神爽」。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心情愉快時會信心百倍;心情沮喪時信心也會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樂的人,失敗卻常常糾纏失意的人。

但快樂與失意往往取絕於人對事情的積極心態。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洗衣店的老闆,一個嫁給了雨傘店的老闆。

老太太關心女兒家的生意所以天天發愁:雨天擔心洗衣店裡洗的衣服曬不幹,晴天又擔心雨傘店的雨傘賣不出去。後來一位鄰居的一番話讓她再不發愁,轉憂為喜。

鄰居說:「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氣!下雨天,您有一個女兒會財源廣進;大晴天,您有一個女兒會生意興隆。對您老說,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啊!」 同一件事,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心情也會不同。

下邊這個實驗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有位心理學家在一個中學里做了一個實驗,她問學生:「你們最喜歡的事情是什麼?」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打電子游戲了,可好玩、可過癮了!」這時研究者就說:「看得出你真的喜歡,你在說到這件事的時候,你的表情顯得非常興奮、神采飛揚、眼睛都放著光」。

接著問:「你最不喜歡的是什麼呢?」有的學生就說:「我最不喜歡學習歷史了,枯燥無味,無聊極了,我也很討厭我們的歷史老師!」這時研究者又說:「你看在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你是另一副表情,滿臉的沮喪,還皺著眉頭,眼睛黯淡無神」!研究者接著說:「那麼,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嘗試,你試著用打電子游戲的表情去上歷史課」!這時學生在想:老師給我們開玩笑吧,我怎麼能用打電子游戲的表情去上歷史課呢?研究者說:「大家試一試,堅持一段時間,你們就會發現驚人的變化。」並要求學生記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

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們試著用打電子游戲的表情來上歷史課,一節課下來,學生們說自己的滿臉的肌肉都僵硬了,感覺自己皮笑肉不笑。可是慢慢地,學生說自己特別討厭的歷史課原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內容,歷史老師有時也挺幽默的,學生覺得歷史課不再是令人望而生厭的了!師小結:情緒是人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積極的、良好的情緒能促進學習的進行,而不良的、消極的情緒則會極大地障礙學習。所以個人的情緒狀態也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因此,面對高中繁重的學業,希望你們積極快樂的面對!只有你能欣賞我:第二個故事: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個人把胳膊盡量都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次,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

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同學只剩下8成。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這時候,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

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學生討論該故事後,師小結:成功在於堅持!第三個故。

五、你認為怎樣上歷史課

一. 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

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

有時候我們要理解教材的內容,就要藉助這些小字部分。還有一部分內容,它們不屬於閱讀的范圍,但他們卻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維的拓展,這部分就是課本中涉及到的練習題。

比如,七年級第一課就有「請你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過」這道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不僅要運用歷史知識,還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這類的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自己的指示,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

因此,對於課本知識,我們大家要學會分類學習。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

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我們大家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什麼內容要略看了解,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

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系、前因後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成圈點批註,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

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同學們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後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里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

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一。

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後果,以此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1) 什麼是美國的「冷戰」政策? (2) 美國為什麼要實行「冷戰」政策? 為什麼能夠實行「冷戰」政策? (3)「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麼? 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

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層次二。

要鼓勵自己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訓練我們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靈魂,外國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有利於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

因為發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體現。老師在教學中會鼓勵大家質疑,要求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評價、定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生從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比如在討論岳飛時有同學就提出「他為什麼不先率領軍隊打敗金朝再回去?」在關於「在歷史上為什麼對武則天褒貶不一」的辯論課上,一個同學就認為是由於她是位女性,歷史上婦女地位低下,她當了皇帝違反了封建社會的常規,因此過去很多人要貶低她。 實踐證明,勤學善思,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知識的系統、歸納、判斷、評價、分析、總結的能力會逐漸增強。

學會思維就等於找到了獲取知識的金鑰匙,自學能力也會增強。 四、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巧學」 1 及時鞏固訓練。

學完新課後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記憶的規律,以往總是先快後慢,及時復習鞏固,有利於降低知識的遺忘率。

2 總體復習。歷史學科是一張規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的知識網,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抓住關鍵以點帶面,歷史課的學習及總復習便會化難為易。

橫向聯系的學習方法既要體現在總復習中,也應貫穿於每一節課的學習訓練過程中。老師每講到一個可以類比的歷史知識時,大家可以跟著老師的提示回憶所學的相同、類似的歷史知識,然後加以分析對比,把類似的歷史知識歸納到同一條記憶鏈條中去。

如講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經過、影響加以對比,分析出異同,在分析對比中,悟出掌握知識的要領,這樣多次訓練、引導,學生就會。

六、歷史上「資本原始積累」怎麼解釋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裡的過程.應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1)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並積累資本.它一方面使社會生產資料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另一方面又使大批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准備了前提條件.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例證. (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搶劫金銀財物、販賣奴隸等手段來聚斂財富.例如16世紀的奴隸貿易. (3)資本積累不同於資本原始積累.通過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而積累的過程叫做資本積累.資本的原始積累的手段是掠奪,資本積累的手段是剝削.。

七、

9:10-10:00上科學課怎麼說?I have math class from eight to nine.10:10-11:00上歷史課怎麼說?The science class lasts from nine ten to ten.11:10-12:00上體育課怎麼說?Between ten past ten and eleven o'clock,I have history class.I will be in the P.E.class till noon from ten past eleven.12:00吃午飯怎麼說?I have lunch at noon.13:00-14:00上音樂課怎麼說?The music class starts at one in the afternoon,and ends in an hour.。

Ⅹ 大學生應該怎麼學歷史

大學生學好歷史的方法:
1.要想學好歷史,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學歷史有什麼好處,或者說有什麼用,學史鑒古知今,學史可以明智,學史可以明理,學史可以為大學生帶來太多好處。
2.學好歷史,必須在知道有用的基礎上提醒自己要愛好上歷史,愛好的東西學習動力才最足,也不覺得累。
3.多讀歷史書籍,把歷史中的人、事、情,都當成故事學好記好,學歷史尤其注意年代和人物,不要搞混了。
4.拿學到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歷史典故與自己的學習、生活對接,加以思考和應用,學以致用,有收獲了更能激發興趣。
5.回顧、復習。學習後,要經常回顧,看自己是否記得脈絡清晰,如果有模糊的,及時復習,鞏固。不斷循環,螺旋式前進。

閱讀全文

與如何上好大學歷史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