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描寫夏商周具體歷史的書籍。
1、《國語》,由左丘明編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范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2、《殷商史》,作者是胡厚宣、胡振宇。主要對處於中國歷史遠古時期的殷商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統、詳細、深入的考釋與闡述。
3、《西周史》,作者黃愛梅。該書分別從西周歷史、制度、社會生活等方面著手,結合考古遺址、出土文物以及傳世文獻資料,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西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予以深入淺出的全面展現。
4、《中華遠古史》,作者王玉哲。該書從開篇,一直寫到西周末,詳盡論述了中國遠古歷史從史前文明經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演變、發展的過程,尤其對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繼承製度、政權形式、社會經濟及社會性質等問題的論述見解獨到。
5、《戰國史》,作者是楊寬,主要講述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關鍵性的重大變革和發展時期,無論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變革和發展;而且這種變革和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
2. 最近在研究夏商周的歷史,有哪些具體的書籍能讓參考一下
《夏商周歷史與考古》
作者: 程平山 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49946 出版時間:2005-06-01 版次:1
頁數:310 裝幀:平裝 開本: 所屬分類:圖書 > 歷史 > 中國史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夏商周歷史與考古》收錄取了作者在過去十多年間的研究文章十五篇,按照課題而言包括了對於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研究。
《夏商周歷史與考古》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對夏代紀年、都邑與文化的探究:關於夏代紀年研究;關於早期夏文化問題;關於二里頭遺址的性質。
二是對先商暨商代歷史與文化的考察:關於契至湯八遷考;閼伯相土所居商丘考;商湯居毫考;釋「三毫」;商周管邑地望考;關於漳河型文化;探索先商文化的途徑與方法;關於先商文化;關於二里岡文化淵源;關於先商暨商代歷史與文化。
三是對周代歷史與文化的探討:北趙晉侯墓墓主考;關於鄂西地區西周春秋楚文化。
對西周時期楚居所,作者的結論是:楚在西周之時為漢南之國,周平王之時楚人猶在彭水以地、江陵以北地區,南漳一帶應為西周楚人始封地。
3. 想了解夏商周歷史看什麼書
看《國語》。
《國語》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全書二十一卷,《周語》三卷,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邦國成敗」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魯語》二卷,則著重記載魯國上層社會一些歷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這個禮義之邦的社會面貌。《齊語》一卷,主要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採取的內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導思想。《晉語》九卷,篇幅佔全書三分之一強,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公之子的君權之爭,文公稱霸,一直到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的政治歷史,從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時間長,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國語》稱為「晉史」。《鄭語》一卷記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楚語》二卷,主要記靈王、昭王時的歷史事件。《吳語》一卷、《越語》二卷記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
4. 想詳細了解我國夏商周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又誰可以給我推薦幾本好書嗎
夏商周(青銅時代)
夏 商 周的更替(都城都在黃河流域)
奴隸制興起於夏---發展於商—繁榮於西周——————解體於春秋
二、重要制度
目的:為了鞏固西周統治。
1、經濟上井田制
⑴性質: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
(實質):周王的土地私有制。
(2)內容
①所有制形式——周王所有、臣下世代享用並納貢(一切歸土歸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使用權)向周王效納一定貢賦(義務)
②(生產組織形式)——強迫奴隸、集體耕種
③耕地溝洫縱橫,如同井字(形狀)
④產品分配——奴隸主佔有勞動成果(貢賦)
⑵演變:形成於商代、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鐵器與牛耕技術)、廢除於戰國(變法)。
②政治制度:分封制
⑴目的(實質):鞏固統治、擴大疆域、貢獻財物
⑵對象:把土地和人民,分授於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⑶諸侯國:衛、晉、宋、齊、魯、燕、
⑷義務:服從王命、交納貢賦、隨王作戰。
⑸影響:積極——鞏固統治、擴大疆域;
消極——王室衰微、諸侯分立
⑹分封制和井田制關系: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上層建築(政治制度)。都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三、經濟
1、農業:最主要經濟部門。
①發展原因:A.夏商周統治者對農業重視。B.採取奴隸集體耕作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產量增加。
②發展表現:
A.農作物品種增多( 「五穀」商周時期)。
B.耕作技術的提高(方法:集體耕作、農具:木、石、蚌農具、肥料:懂得施肥)。
C.作物種類增加(釀酒業出現)
D.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2、畜牧業:飼養的家畜很多(食用拉車祭祀
3、手工業:
①青銅製造業(主要手工業部門)
(出現在夏朝,商朝時期青銅技術精湛先進,
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趨生活化
⑴(目的)原因:「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和兵器)
⑵特點:生產規模大,官府壟斷、產品供王室貴族使用。技術先進;品種多,數量大產品質量高
P9西周銅器銘文(銘文)
②玉器加工和紡織業:③陶瓷業④制漆業:
4、商業、交通、城市
夏朝交通工具種類很多「泥行乘橇、、、、、
商民善於經商(商人),以貝為貨幣;
商周建立郵驛制度(王權統治的需要)
四文化
⑴商代甲骨文
發掘年代:19世紀末
地點:河南安陽(殷墟)
意義:是世界上廣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
天文歷法——商朝干支記日法(最長);日食月食最早記錄
史學——《尚書》(最古老的官方史書)、《周易》(最古占卜用書)
4、藝術——青銅鑄造藝術
1、奴隸制社會的開端——夏朝(約公元前2070——約1600年)
夏禹:建立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l 都城:陽城(統治中心:河南西部與山西南
奴隸制國家機器的建立:官職、監獄、刑法。
啟:「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王位世襲世襲制代替世襲制。
桀:暴虐無道,自比太陽。百姓譏之「時曰曷喪,予及汝皆亡「
夏滅亡的原因:
根本原因:暴虐無道
直接原因:商湯滅夏
其它原因:奴隸反抗
※湯滅夏,史稱「湯武革命」。性質:奴隸主貴族反對暴君,爭奪統治權的斗爭。
2、奴隸制社會的發展——商朝 (約公元前1600——1046年
湯(建立)
l 都城:亳 殷(殷墟)
地位:當時世界大國
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安陽
紂王:(殘暴統治:人祭人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
滅亡原因:
根本原因紂王暴政,導致階級矛盾尖銳。
直接原因: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性質:奴 隸主貴族領導的推翻暴君的統治的正義戰爭(奴隸陣前倒戈)。
3、奴隸制社會的強盛——西周
(前1046-------前771)
條件--文王改革(姜太公)
周武王 經過----牧野之戰※
● 定都----鎬京(陝西西安)
地位----地域空前廣大,具有重要地位
(貪財好利、「道路以目」)周厲王:前841年國人暴動※。
( 性質:平民和奴隸反抗 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斗爭)國勢衰落
周幽王:西周未年,王室衰微,諸候不來朝貢、、、
前771年,西方民族犬戎乘周朝內亂攻破鎬金《烽火戲諸候》、
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
春
秋
戰
國
文
化
百
家
爭
嗚
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儒家創始人
① 哲學思想(大思想家):「仁」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 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與人」
意義: 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
進步性——以德治民;逐步改良
②政治思想:
保守性—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
③教育(大教育家):「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推動文化教育發展
④文化:編訂和整理了《詩經》《尚書》《禮》《易》和《春秋》, 即後來的儒家「五經」。
⑤影響:他的儒家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被推崇為「孔聖人」
老子——道家創始人
①哲學思想:著有《道德經》,認為世界萬物本源為「道」(唯心主義思想)否定「天命論」
② 樸素的辨證思想(精華)(相互依存矛盾對立面及轉化)
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
②政治思想:主張「無為」反嚴刑峻法。但也希望轉回到「小國寡民」,
評價:①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思想體系「道「博大精深
3、百家爭鳴
(1)形成:戰國時期,各學派對政治主張和哲學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爭鳴」
(2)局面。各家中以儒墨兩派最有實力,道家其次。
政治思想: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 「反對苛政,
孟子— 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和勞動時間,寬刑薄稅。(被尊稱為亞聖)
哲學思想:性本善論
儒家: 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具有唯物主
荀子—— 義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
兼愛(愛一切人)
墨家:墨子 非攻(反對不正義的戰爭)
尚賢(主張用人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