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洋軍閥的發展歷史
北洋軍閥曾是歷史書中的白臉奸臣,但隨著如今民智漸開,重新引發民間的熱議。在軍閥二字的掩蓋下,隱藏著一顆顆「愛國」、「自強」、「尊師」、「重教」的心。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由於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
袁世凱取勝「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發展實業的計劃,同時也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因為外交的壓力和財政的危機,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斗不已。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
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
⑵ 歷史北洋軍閥在什麼時候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
所以,北洋軍閥所處的時間應是,從1916年袁世凱死後到1928年的張學良「東北易幟」!
⑶ 北洋軍閥統治的時期是什麼時候
北洋軍政府統治中國從1912年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到1930年東北易幟,總共28年時間.
期間變數頗多,軍閥勢力連年混戰,權利爭斗之多
⑷ 北洋軍閥什麼時期開始統治中國的
北洋軍閥開始統治中國的標志是袁世凱就大總統。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由於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
袁世凱取勝「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發展實業的計劃,同時也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因為外交的壓力和財政的危機,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斗不已。
⑸ 關於北洋軍閥的l來歷
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曾是歷史書中的白臉奸臣,但隨著如今民智漸開,重新引發民間的熱議。在軍閥二字的掩蓋下,隱藏著一顆顆「愛國」、「自強」、「尊師」、「重教」的心。
⑹ 高中歷史,民國,北洋軍閥,國民政府。人民共和國。我的順序對么國...
不對的。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
「北洋軍閥」和「國民政府」這倆個時期都屬於中華民國。就像東周時期分為春秋和戰國。
1912年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
1925年至1928年與北洋政府相互對峙,1928年第二次北伐成功,至1949年為中華民國政府.
國民政府領導人:
廣州國民政府(主席)
汪精衛 中國國民黨 1925年7月1日 1926年3月23日 因中山艦事件辭去主席職權
譚延闓 中國國民黨 1926年3月30日 1927年3月11日 汪精衛去職後,代理主席職權
南京國民政府(主席)
胡漢民 中國國民黨 1927年4月18日 1928年2月7日
譚延闓 中國國民黨 1928年2月7日 1928年10月8日
蔣介石 中國國民黨 1928年10月8日 1931年12月15日
林 森 中國國民黨 1931年12月15日 1943年8月1日
蔣介石 中國國民黨 1943年8月1日 1948年5月20日
1948年行憲後的中華民國總統
蔣介石(就任時間: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政黨:中國國民黨 副總統:李宗仁) 1949年1月21日蔣發布「引退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理總統。李宗仁(就任時間:1949年1月21日——1949年10月1日 政黨:中國國民黨 副總統:無)為代行職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總統法律上取消職權。
1926年至1928年,由中華民國的廣州國民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各路軍閥,使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完成統一的戰爭。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進行北伐誓師,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懸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改保安委員會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即東北易幟,至此北伐成功。
全國統一於中華民國。
⑺ 北洋軍閥是什麼時期管理哪裡民國又是什麼時期
辛亥革命之後是1912年到1927年北伐戰爭前後15年的北洋政府統治時代的中華民初期時代1927年的8月1日南昌起義之後到1949年4月23日是22年蔣介石和李宗仁國民黨統治時代中華民國大陸統治歷經37年的統治呀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如下
職務 姓名 時間
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 1912年01月01日—1912年03月10日
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 1912年0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大總統 袁世凱 1912年10月10日—1916年06月06日
大總統 黎元洪 1916年06月07日—1917年07月01日
大總統 馮國璋 1917年07月06日—1918年10月07日
大總統 徐世昌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06月02日
大總統 黎元洪 1922年06月11日—1923年06月13日
空位總統 1923年06月17日—1923年10月10日
大總統 曹錕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03日
總統空位 1924年11月03日—1924年11月24日
臨時執政 段祺瑞 1924年11月24日—1926年04月20日
總統空位 1926年04月20日—1927年06月17日
軍政府大元帥 張作霖 1927年06月18日—1928年06月03日
軍政府大元帥 孫中山 1917年09月10日—1921年04月07日
非常大總統 孫中山 1921年04月07日—1925年03月12日
國民政府主席 汪精衛(漢) 1925年07月01日—1928你02月01日
國民政府主席 譚延闓 1928年02月02日—1928年10月08日
國民政府主席 蔣介石 1928年10月08日—1931年12月22日
國民政府主席 楊森 1931年12月28日—1943年08月01日
國民政府主席 蔣介石 1943年08月01日—1948年05月01日
大總統 蔣介石 1948年05月01日—1949年04月24日
偽滿洲執政 溥儀 1932年03月09日—1934年03月
偽滿洲國皇帝 溥儀 1934年03月—1945年08月14日
偽國民政府主席 汪精衛 1940年03月30日—1944年11月10日
偽國民政府主席 陳公博 1944年11月10日—1945年08月14日
北洋政府派系管理范圍如下直系軍閥又叫河北軍閥主要控制管理范圍有直隸省又叫河北省,湖北省,江西省,江蘇省,皖系軍閥又叫安徽軍閥主要控制管理范圍有山東省,山西省,福建省,陝西省,安徽省,上海市,浙江省,京兆市又叫北京市奉系軍閥又叫遼寧軍閥主要控制管理范圍奉天省又叫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基本就這三大派系呀以上就是中華民國的基本情況我這么回答您的問題您覺得滿意了嗎
⑻ 高中歷史北洋軍閥在哪一課
高中歷史北洋軍閥的統治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0課講,題目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⑼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具體年份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從1912年4月袁世凱上台始到1926年6月張作霖退出北就為止。
⑽ 請問各位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民國政府時期各個時間段是什麼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2日);北洋軍閥時期(1912年——1928年);廣州國民政府(1925年7月1日-1926年11月8日);武漢國民政府(1926年12月5日——1927年8月25日);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
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成立後不久由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之臨時管治機構,也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又稱南京臨時政府,簡稱臨政。
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改用民國紀年,中華民國正式建國。其存在時間約3個月。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1912年3月8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月11日公布實施,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實施後,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解散,由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繼承,權力歸入不同機關。
2、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於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正式形成。
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
"二十一條」簽訂後,袁世凱逆歷史潮流不顧全國人民反對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最終引發護國運動討伐反對而終止。
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1926年南方國民革命興起,經過五卅運動,形成全國性的革命造反高潮,使廣東革命軍的北伐時機成熟。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先打吳佩孚,再攻孫傳芳,最後擊張作霖,各個擊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國半壁江山。
北洋軍閥政府在面臨失敗的最後關頭,仍不願意自動退出歷史舞台。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企圖聯合各派軍閥,進行最後掙扎。
蔣介石、汪精衛先後進行「清黨」、「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頓,給北洋軍閥以短暫喘息之機。然而為時不久,國民黨各派再度聯合繼續進行所謂後期北伐,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遂於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帶,向東北收縮。
他本人在回沈陽途中,行至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8日,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北洋軍閥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最後結束。
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全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3、廣州國民政府
廣州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成立,當時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它採用委員製取代大元帥府的一長制,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張靜江等16人為委員。
汪精衛、胡漢民、譚延闓、許崇智、林森為常務委員。汪精衛任主席。下設財政、軍事、外交等部。聘鮑羅廷為高等顧問。
國民政府宣布它的職責是履行孫中山遺囑,對外廢除不平等條約,消滅帝國主義勢力;對內開展國民革命運動,消滅軍閥勢力。
為此,積極整頓內部,實現了軍政、民政和財政的統一。隨後在廣州國民政府的領導下,國民革命軍通過第二次東征、南征,先後消滅陳炯明、鄧本殷為首地方割據軍閥勢力,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為北伐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1926年11月8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把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遷往武漢。1926年12月5日,國民黨中央正式宣布中央黨部和政府停止在廣州辦公,各機關工作人員分批前往武漢;廣州國民政府的歷史使命隨之結束。
4、武漢國民政府
武漢國民政府(1926年12月5日——1927年8月25日),是由以汪精衛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的,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中由廣州遷都的第一個政府。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北伐軍佔領武昌,國民革命重心由珠江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同年12月,一批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到武漢。
為了不致使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權力中斷,到武漢的委員成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行使中央最高職權,後選定南洋大樓。聯席會議的成立,標志國民政府由廣州遷都武漢。
武漢國民政府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域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國民政府又組織管理京兆區委員會,以財政、外交、交通等部長,漢口、武昌二市市長以及防軍司令等九人為委員,管理京兆區。
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25日,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並入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合流。
5、南京國民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的最高行政機關,統轄全國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蔣介石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寧漢合流後成為中國國民黨政權,1928年東北易幟後成為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
統一中國後,南京中央政府展開了一系列恢復國民經濟措施,包括建設重工業,發展民生,修築大量公路、鐵路。
建造各類金屬礦產,國防物資,開展科學技術,重視教育,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教育、行政、司法趨向統一,達到近代較高水平。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於1937年8月將全國劃分成5個戰區(後增至11個),在正面戰場上抗擊日軍進攻,先後組織了22個重大會戰,其中一部分取得了勝利。
抗戰後期,國民政府軍事上遭受重大損失,大批高級將領投敵,並先後在中條山、浙贛、豫湘桂等戰役中,丟城棄地,使大片國土淪陷於日本人。
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無視全國人民對和平、民主的要求和停戰協定,於1946年6月發動全面內戰。
經過將近4年的激戰,尤其是經過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後,到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殲滅了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軍事力量。
1948年5月20日經國民大會選舉出蔣中正為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後,組建中華民國政府(包括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國民政府改制為總統府,國民政府至此走進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洋政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國民政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國民政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