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淳永豐圩地歷史叫什麼州

高淳永豐圩地歷史叫什麼州

發布時間:2023-01-13 00:12:53

㈠ 高淳話的歷史與發展現狀怎樣

高淳話的形成
高淳歷史悠久,6300多年前,在薛城一帶,有南京地區最早的原始村落,先民們在這里建立了母系氏族,打漁、狩獵等。當1997年發掘出「薛城遺址」後,專家們意識到,高淳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用原始的語言進行交流。春秋時,吳王余祭七年(公元前541年),吳國在高淳築固城,逐漸形成了吳方言。
高淳離南京雖只有百公里,但歷史上因陸路交通不便,長久以來多靠水路與蘇錫常和安徽宣郎廣等橫向進行文化、婚嫁等交流,與南京的縱嚮往來較少,而本地人又很少外出,長期閉塞,傳統農業仍是其主要生存手段。
高淳歷史上也曾有過幾次移民事件: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詔命蔡京募集建康五縣民夫圍墾固城湖,成田五萬余畝,賜名「永豐圩」。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受招安後,遷部分梁山士卒來永豐圩定居。
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藩率湘軍攻破天京(今南京)後,為避猜疑,上奏朝廷「臣統軍太多,擬裁撤三四萬人,以節糜費」。這些湘軍士卒大多沒能返回原籍,安置在高淳、溧水等縣,如高淳曹塘的侯、羅、曾、全等姓。
1950年,蘇南行署組織常州、無錫178名青年來高淳參加土改,後來他們大多在當地結婚生子,成為高淳首批幹部。
上世紀六十年代,高淳接受了大量南京知識青年,其中大部分於七十年代末返城,但尚有知青仍留在當地安置,紮根農村。
千百年來大批客籍人口的遷徙,卻沒能影響高淳話,倒是改變了他們自己的口音,與高淳話「同化」了,這真是一個大奇跡。

山芋,學名甘薯,是價廉物美的健康食品。民間傳說山芋原產高淳,是高淳話「山遇」的諧音。明萬曆年間,高淳大水,破圩淹田,顆粒無收,災民大飢。一天,九龍山下一樵夫偶見野豬在山上拱食土中塊根,便撿來一嘗,甘甜味美,村民紛紛刨食充飢,度過災荒,便取名「山遇」,從此年年栽植,傳種各地。
早年間,商業生意是在桌面上論價成交,如一方借故離席與自家人悄商對策,是對客戶的不尊重,買賣往往告吹。而高淳人與外地人談生意,就不必擔心內容外泄。老闆與朝奉(助手)用高淳話商議,別人聽不懂,生意很快談成。
1984年,我國雲南邊境發生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越方了解我國「大後方」軍事布防,能破譯我軍用粵、閩南、客家等方言的聯絡暗語。我方「貓耳洞」(工事)被炸、公路被毀,首次戰斗失利。一天,某師長巡察前沿陣地,聽到兩位高淳老鄉對話,大惑不解,於是命他們用高淳話傳達指令,使越軍無法破解這獨特的軍事「密碼」。1985年2月,取得了松毛嶺、小尖山等戰斗的勝利,最終收復了老山前線失地。高淳籍戰士馬逢財、姜方順、謝小福、孔新華等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英勇凱歌,高淳話也為自衛反擊戰立下大功。
高淳話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繼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藝術——崑曲被列入名錄後的又一次重大舉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組顧問沈澈視察了高淳,認為高淳話在全國獨無僅有,應進行科學、全面的搜集、整理,加以保護,讓這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我的家鄉話,現在已經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希望滿意。

㈡ 陽江鎮的歷史文化

陽江鎮古屬丹陽湖,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周瑜曾在此操練水兵,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吳大帝孫權為紀念大都督周瑜興建三元殿。唐代詩人李白曾多次泛舟丹陽湖,公元755年左右,寫下了《游高淳丹陽湖》的不朽詩篇。公元1115年(宋政和五年),祖先在此圍湖造田,辛勤創業,築成了美麗富饒的永豐圩,描繪了「白鹿遺蹤」的千古佳境。古代高淳八景中「丹陽秋月」「官溪夜泊」「龍潭春漲」三景均出自陽江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三十里荷花香》走上銀幕,聞名全國。《迎湖桃源》是陽江鎮利用自然風光開發的又一旅遊景點,集觀光旅遊、垂釣游樂、休閑度假於一體。

㈢ 高淳 地名由來

高淳原先屬於溧水縣,地處溧水縣的西南邊。全縣面積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環水,歷來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現境南有固城湖(又稱小南湖),西有丹陽湖、北有石臼湖。沿湖灘地圍成良田萬傾,湖中水產品更是十分豐富,當年曾被稱為溧水縣的「糧倉」、「金庫」。因溧水縣衙從開化城(今高淳境內,距固城東二十里)遷到了在城鎮(今溧水永陽鎮)。新縣城距西部的圩區相距百里之遙,又隔山隔水,來去很不方便,在明弘治四年(1491年),當地民眾越級上書應天府府丞冀綺,請求將溧水西南七鄉一鎮(即崇教、立信、永豐、永成、游山、唐昌、安興七鄉和高淳鎮)劃出另建新縣,獲明孝宗准奏。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因當時山西也有個淳化縣,兩縣重名,孝宗看到奏章上有「縣治擬設高淳鎮」一句,覺的「高淳」二字不錯,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原高淳鎮改為「淳溪」,以鎮山下的一條溪流命名。
「高淳」二字的含義,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街是建在鎮山之上,是一處湖濱高阜;山下有一條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經青龍橋、大通橋流入固城湖,再向西與官溪河會合。溪水環山流過,猶如玉帶金鎖。古人認為這里依山臨水、山水相映,是一塊「活地」、風水寶地。可保財源茂盛,人丁興旺。因此便取「高阜」與「淳溪」的第一個字,命名「高淳」。
第二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長年接納山水秀氣,過著清靜自在猶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風俗古樸。於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後一個字,命名「高淳」。
第三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有丹陽、固城、石臼三湖環抱,有游山、花山、九龍山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人們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取淳字的「三點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聯上右邊的「享」字構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㈣ 三國時期孫吳政權與東晉南朝時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農田水利

(一)孫吳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利事業的開發

我國的南方地區,氣候溫暖,雨量豐沛,池沼遍布,土地肥沃,非常適宜於農耕,尤其適合於水稻的種植。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水利設施,不能合理地利用優越的水土資源,農業生產依然得不到保障。東漢以來,江南地區的農業和水利事業雖然有所發展,但只集中在某些點上,就廣大地區來說,開發程度不高,仍然處於地曠人稀的狀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顯然落後於北方黃河流域。孫吳立足江東,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其政治、經濟中心,為了維持龐大的軍國開支,北與曹魏抗衡,西與蜀漢爭雄,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和水利事業,建立起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為此,和曹魏一樣,孫吳在其統治區域內,也大興屯田,開發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保障軍糧供給,增加財政收入。孫吳的屯田始發於建安八、九年(203—204)左右,直到西晉滅吳,歷時70餘年。採取集中領導、統一管理的方式,比較有利於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和土地開發。孫吳統治時期農田水利事業的一大特點就是:土地的開發與水利事業同步進行,大規模的屯田即意味著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因此,隨著孫吳屯制的推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利建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有關孫吳屯田的區域及形式,他著已多有闡述,此處不再贅述。本文只是圍繞上述特點,具體介紹其水利事業的發展狀況。

1.太湖地區農田水利事業的開發 太湖地區是江南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秦漢時期,這里已建起了海塘、圩田、堰塘、運河等多種水利工程。東漢末年,這一帶已是一派「沃野萬里,士民殷富」的景象①。孫吳立足江東,為了使太湖地區成為其經濟中心,繼續致力於這一地區水利營田事業。建安八、九年,孫權派陸遜為海昌(今浙江海寧一帶)屯田都尉,在太湖東、南部平原經營水利屯田。以後,又在毗陵(治今江蘇常州)設典農校尉。毗陵典農校尉經營的范圍相當廣,轄有今無錫、江陰、常州、丹陽、丹徒等地。為了加速太湖地區農田水利的開發,孫吳政府有時還組織各路人馬進行屯田大會戰。如赤烏年間,「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陳表、吳郡都尉顧承各率所領萬人,會佃毗陵,男女各數萬口②。」數萬人會佃毗陵,可見屯田規模之大。

太湖地區擴大屯田耕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農田水利的建設過程。孫吳時期太湖地區的水利事業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太湖堤塘的修築。太湖東南沿岸的堤塘將太湖與湖東、湖南水鄉間隔開來,是太湖東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前提。沿湖堤塘的修築,早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相傳長興縣東35里處的蠡塘為春秋末期的范蠡所築③。以後,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皋伯通在長興縣東北25里處築皋塘,「以障太湖之水」④。孫吳時期,隨著湖東地區屯田事業的發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

②《三國志》卷五二《吳書·諸葛瑾傳》裴松之注引《吳書》。

③清·金友理:《太湖備考》卷三引《吳興山墟名》。

④明·沈啟:《吳江水考》卷一。

沿太湖東、南岸的堤塘屢有修築。孫休時,為防禦太湖水泛濫,東自吳興城北,西抵長興,「為長堤數十里」,稱為「青塘」,目的在於「以絕水勢之奔潰,以衛沿堤之良田,以通往來之行旅」①。青塘的建成,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湖水的外溢,改善了湖東和湖南的水土環境,促進了湖東、湖南地區農業的發展。

(2)海塘的興築。太湖地區的東南,瀕鄰大海。沿海陸地的高程遠遠擋不住高潮的襲擊。因此,沿海人民便修築海塘,防禦海潮,改善沿海的斥鹵之地,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據《吳越備史》載,孫皓時,「華亭谷極東南有金山鹹海塘」。又《嘉興府志·海塘》引《趙圖記》稱:「海塘去郡城百里遙,亘海鹽、平湖二縣之境,延袤百七十里。」金山,漢魏時期與陸相連,唐以後陷入海中,與大陸分離。孫吳之前及以後,均無在金山修築海塘的記載。因此,金山鹹海塘,很可能是孫吳時所築②。當時孫吳在海昌屯田,從事耕墾,為適應農墾發展的需要,在東南沿海修築海塘是極有可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乾隆《湖州府志·新復青塘堤岸記》。

②參閱汪家倫、張芳編著:《中國農田水利史》,農業出版社,1990年,158~159頁。

(3)平原河渠溝洫的開鑿。太湖地區,河網密布。然而,如果不將這些水面加以約束引導,則會經常遍地橫流,觸地成川,危害農業生產。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工地開鑿了眾多的塘河溝渠,約束引導水流。這些塘河溝渠兼有防洪、排澇、灌溉、飲用和交通等多種功能,在太湖地區縱橫密布,是千百年來太湖地區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產物。其中當有不少這樣的工程始鑿於孫吳時期,可惜因記載缺如,所見者惟有疏鑿長廣溪一例。光緒《無錫金匱縣志》載:赤烏八年(245),校尉陳勛疏鑿長廣溪。據《建康實錄》卷二記載,赤烏八年前後陳勛在太湖地區主持屯務,領有屯兵數萬。長廣溪可能是為適應屯田耕墾的需要而疏導的一條塘河。長廣溪北口通太湖之北汊,南口通太湖,長30里,廣里余,縱穿無錫西南之土股①。從其所經之地及兩端與太湖連接的情況來看,似為引太湖水灌溉農田的工程。

(4)運河的整治和開鑿。江南運河的北段丹陽至丹徒一帶,因地勢高亢,兩岸夾崗連綿,經常發生水淺阻航的情況,是歷來疏浚的重點。孫吳時期,岑昏首先對這段河道加以疏治,「鑿丹徒至雲陽,而杜野(今鎮江市東15里)、小辛(今丹陽城北10餘里)間皆斬絕陵壟,功力艱辛」②。工程十分艱巨。經過這次治理,改善了航運條件。清人王鳴盛說:「自古吳縣行舟,過無錫、武進、丹陽至丹徒水道,自孫氏始。」⑨岑昏對江南河北段的治理,不僅便利了航運,而且兩岸「渠流瓴建,南傾北瀉」,同時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條件。

2.古丹陽湖地區的屯田和湖田的開墾 古丹陽湖位於今江蘇溧水、高淳和安徽當塗、蕪湖、南陵、宣城諸縣境內,水面相當寬闊。湖區內圍湖耕墾有著悠久的歷史,圍出的湖田地勢平坦,土地肥美,灌溉便利,對政府和農戶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光緒《高淳縣志·山川》載:「相國圩內田四萬八千畝,周四十里。春秋時吳築固城為瀨渚邑,因築是圩附於城,為吳之沃土。」可見,圍湖墾田自春秋以來即有之。孫吳建都建鄴後,古丹陽湖地區也是重要的屯田區之一,設於湖(在今當塗縣境)督農校尉,大規模地經營屯田,開拓沿湖沼灘,截湖泄水,闢土造田,發展農業生產。例如,位於今宣城北60里的金寶圩,本古金錢湖,是古丹陽湖的一部分,「孫氏起江東,中原避亂者多歸之,無田可種,始將金錢等處興築圍田,各分疆界,多為邑里」④。又如浦里塘,永安三年(260)秋,「都尉嚴密建丹陽湖田,作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參閱武同舉:《江蘇水利全書》卷十一。

②《太平御覽》卷一七○《州郡部》引《吳錄》。

③《十七史商榷》卷四二。

④民國《高淳縣志》卷十五。

里塘」①。大概由於選址不當,這次沒有成功。8年後,奚熙再次提出在浦里圍湖,「建起浦里田,欲復嚴密故跡」②。可見,圍墾古丹陽湖的活動,在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占著很大的分量。此外,著名的高淳永豐圩、蕪湖咸寶圩等,都始築於孫吳時期。

孫吳在古丹陽湖區推廣屯田,促進了這個地區圩田水利的開拓。經過廣大屯田客、屯田兵的辛勤勞動,在煙波浩渺的古丹陽湖區,開墾出了無數的良田,為發展這里的稻作農業提供了優越的水土資源。這不僅成為當時孫吳政權的一個富庶的農業經濟區,而且為六朝各代及以後歷代的繼續開發奠定了基礎。

3.濱江地帶的屯田和水利事業 孫吳政權在長江中下游濱江地帶設立的屯區有10多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區:以皖口為中心的江北屯區和以武昌為中心的南北諸屯。

(1)江北屯區。皖口在今安徽省安慶市西南,是皖水的入江口。皖水下游有一片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曹操曾派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③,為南下攻吳做准備。當時呂蒙向孫權建議說:「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④於是,孫吳於建安十九年(214)五月征皖,俘虜曹操屯田男女數萬口,繼續在皖口大興屯田。江北屯田主要種植水稻,需要相應的水利設施,因此,隨著屯區的不斷擴大,農田水利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建安中,呂蒙任廬江太守,在皖城鑿石通水,「注稻田百餘頃」,使原有的吳塘陂灌區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功利及人」,百姓立廟祀之⑤。由於水利灌溉工程的興建,在皖城一帶開辟了大面積的稻田,成為當時重要的水稻產區。僅江北屯田的西圩一屯,即可「得谷數萬斛」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三國志》卷六四《吳志·濮陽興傳》。

②《三國志》卷六一《吳志·陸凱傳》。

③④《三國志》卷五四《吳志·呂蒙傳》。

⑤《三國志集解》卷五四《呂蒙傳》注引《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五。

⑥《讀史方奧紀要》卷二六望江縣條下。

(2)南北諸屯。長江中游以武昌為中心的南北諸屯的開辟,促進了長江中游一些地區農田水利的發展,其主要者有以下數處:

第一,陽新灌區。在長江南岸,孫吳時曾修有「陽新灌區」。《水經注·江水》載:江水「又東,過下雉縣(治今湖北陽新東)北,……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水出陽新縣之青湓山,西出流,經陽新縣。……水之左右,公私裂灌,咸成沃壤,舊吳屯所在也。」富水是長江南岸的一條小支流,河谷平原宜於農耕。孫吳時,在富水沿岸設置了下雋、陽新諸屯,引富水灌溉。從「公私裂溉,咸成沃壤」來看,當時陽新一帶的農田水利事業相當發達。

第二,引巴灌區。引巴灌區在古武昌附近的長江北岸。《水經注·江水》鄂縣條下載:「江水左側,巴水注之,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別山也。……吳時,舊立屯於水側,引巴水以灌野。」引巴灌區位於今湖北省羅田一帶,處於吳、魏交界處,屯田的意義重大。因此,水利灌溉事業也由此開展起來。

第三,涔水屯區。建安十四年到十八年,周泰「將兵屯岑」,經營水利屯田,引岑水灌溉農田①。岑,在今湖南澧水下游,涔水是澧水北岸的支流。《水經注》卷三七稱:澧水東過作唐縣(治今湖南安鄉縣北),「入縣,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門郡界,南流至涔坪屯,屯堨涔水,溉田數千頃。」《水經注》所稱涔坪屯,可能就是周泰經營水利屯田後的狀況②。引涔灌溉數千,可見規模之大。

此外,江陵、安陸屯區的農田水利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三國志》卷二七《魏書·王基傳》載:「江陵有沮、漳二水,灌溉膏腴之田以千數。安陸左右,陂池沃衍。」反映這些屯田區的水利事業也具有相當的規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三國志》卷五五《吳志·周泰傳》。

②參閱汪家倫、張芳編著《中國農田水利史》,農業出版社,1990年,166~167頁。

孫吳政權持久地推行屯田制,大力開發利用長江中下游的水土資源,發展水利事業,不僅在當時為孫吳建立了較為強實的經濟基礎,能夠在三國紛爭中立足江東,而且,在開拓江南地區水網,圍墾湖田,修築圩田水利,興建灌溉工程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努力,奠定了南方水利和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的基礎,為東晉南朝立足東南,抗衡北方政權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可以說,孫吳時期的屯田和水利建設,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區的農業生產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東晉南朝時期的農田水利事業

東晉南朝長時期來轄有淮河、漢水以南的廣大地區。淮河、漢水一線,是南北政權的前沿地區。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是東晉南朝政權的政治中心,又是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所謂「網路所資,罕不自出」①。出於政治上、軍事上的需要,東晉南朝政府對這兩個地區的農業生產非常關注。因此,農田水利的經營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區域,尤其是江南地區,在東晉南朝時期一直是開發的重點。除了這兩個重點區域以外,巴蜀地區在原有農田水利的基礎上得到繼續發展,嶺南地區也逐步走上了較快的開發進程。

1.三吳地區 三吳地區由於丘陵崗阜多,湖沼窪地多,降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長期以來,高地患旱,窪地病澇,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統,才能夠充分利用這里豐富的農業資源。江南人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開創了沿江濱湖以水網圩田為主,山地崗阜以陂塘堰壩為主的農田水利特色。在東晉南朝的270年間,南北兩支生產大軍在江南大地辛勤墾拓,無論是水鄉的水網工程,或是高地的堰塘工程,都在孫吳的基礎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為唐以後江南地區成為我國的經濟重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南齊書》卷二六《王敬則傳》。

(1)寧鎮地區的水利建設。寧鎮地區當時為丹陽、晉陵兩郡屬地,以丘陵阜崗的地形居多,大多屬低山淺丘,地勢起伏較大,一遇暴雨,山洪怒發,沖毀田園;若久晴無雨,則又溪澗絕流,無水可灌。古代勞動人民針對特殊的自然環境,開創了以堰塘為主的水利灌溉事業,築塘攔水,多雨時蓄水,天晴無雨時,則放水灌溉,形成了無以數計的小型水庫。東晉南朝時期,寧鎮地區的堰城工程為數就不少。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在談到這個地區的水利情況時說:「舊遏古塘,非惟一所。」①其中見諸文獻的著名工程就有八九項之多,大都分布在今鎮江、丹陽、金壇、溧陽等地。

第一,練塘。練塘築於晉室南渡之前,位於丹陽縣城西北,唐時周圍四十里,又稱練湖。陳敏「據有江東,務修耕織,令弟諧遏馬林溪以灌雲陽,亦謂之練塘,灌田數百頃」②。練塘仰受句驪山、長山之水,不僅灌田,亦可濟運,是江南運河上著名的水利樞紐。

第二,新豐塘。新豐塘在今丹陽縣城北約20里的新豐鎮附近,又名新豐湖,是東晉初期興建的一項蓄水灌溉工程。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晉陵內史張閩主持興建。《晉書·張閭傳》稱:「時所部四縣並以旱失田,闓乃立曲阿新豐塘。」當時共用工211420個,可見規模之大。「舊晉陵地廣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惡穢」③。工程建成後,「灌田八百餘頃,每歲豐稔」,促成了這個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南齊書》卷四○《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②③《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

第三,赤山塘。赤山塘位於都城建康東南,是建康周圍古堰塘中最著名者。赤山塘又名赤山湖,在今句容縣城西南約30里處。相傳孫吳赤烏二年(239)築成,初步解決了這一地區的洪澇威脅,並為湖外大片農田儲備了比較充裕的灌溉水源,促進了受益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南朝歷代均有增治。蕭齊明帝時,由官府出資,沈璃主持修治是著名的一次。「明帝復傳瑀築赤山塘,所費減材官所量數十萬」①,隋時一度廢敗。唐麒德年間,由縣令楊延嘉在梁故堤的基礎上加以復修;大歷十三年(778)王昕再次重修,重修後的赤山塘周長120里,有兩斗門控制蓄放。當時句容、上元(今南京市)二縣之田皆賴此灌溉。

除了大型堰塘外,中型的堰塘則為數更多。據《新唐書·地理志》以及《至順鎮江志》等文獻的記載,當時較著名的堰塘有:單塘,位於金壇縣東北28里,蕭齊時單曼主持修建;吳塘,位於金壇、丹陽間,塘周40里,灌溉金壇、丹陽兩縣農田,蕭梁時吳游主持修造;謝塘,在金壇縣北25里,梁天監九年(510)謝法崇主持興建;南北謝塘,在金壇東南30里,各溉田千餘畝,梁普通五年(524)謝德威創建,唐武德中謝元超重修;莞塘,在金壇縣東南30里,梁大同五年(539)謝賀之組織修建;婁湖,在建康城東南15里,周10里,灌田20頃,創建於孫吳時期②。劉宋時,沈慶之在此「廣開田園之業」③;迎擔湖,在建康城北,灌田30頃④;蘇峻湖,在城西北15里,周10里,溉田12頃⑤;葛塘湖,在城東72里,周7里,溉田40頃⑥。這些陂塘,規模雖然不如練塘、新豐塘、赤山塘,但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除了由官府主持興建的大中型堰塘外,由民間私人開鑿的堰塘更是難計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梁書》卷五三《良吏傳·沈璃》。

②④⑤⑥《景定建康志》卷十八。

③《宋書·沈慶之傳》。

數。查乾隆和光緒年間所修《丹陽縣志》,以塘、堰、湖等命名的村莊極多,可達50餘個,並且大都前面冠以姓氏,如此眾多的堰塘工程,雖然不全開鑿於六朝時期,但開鑿於六朝時期或始鑿於六朝時期者為數不少。元嘉二十一年(444),江南一帶大旱民飢,「禾稼不登,氓黎飢餒」。但晉陵郡「承陂之家,處處而足,並皆保熟,所失蓋微,陳積之谷,皆有巨萬」①。這反映了「承陂之家」為數不少。眾多的大中小型堰塘在抗旱保收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太湖地區的水利事業。東晉南朝時期,太湖地區的治水治田工作,在孫吳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這主要表現在獲塘的修建,通江港口的疏鑿,在太湖地區泄水造田,以及解決太湖排水河道計劃的提出等方面。

獲塘。獲塘位於太湖東南緣,自平望至湖州,長90里。《嘉泰吳興志》卷三一引《吳興記》稱:「晉太守殷康所開,旁溉田千餘頃。」後太守沈攸之「又加開浚,更名為吳興塘,可灌溉二千餘頃」②。在江南地區,「凡名塘,皆以水左右通陸路也」③。「以眾水所聚名以為湖,以其築埂蓄水名之塘」④。由於獲塘所處的特殊位置,其塘岸實際上成了太湖東南岸的一條大堤,起著阻遏太湖風濤泛濫的作用。其塘河成為排灌溝渠,雨多時,滯蓄洪潦;天旱時,蓄水灌溉塘下農田。所以,獲塘的興修,促進了太湖東南沿岸地區水上資源的開發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書》卷九一《孝義傳·徐耕》。

②《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

③《永樂大典》卷二二七六《塘》引《吳興志》。

④《練湖志》卷八《題請修復練湖碑記》。

通江港浦的鑿疏。太湖平原東北瀕鄰長江,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微微傾斜,高地患旱,低地病澇。西晉太康四年(283)在這里置海虞縣(今常熟市)時,仍是一個人口稀少的荒僻小邑。為了利用江水的潮汐資源,排除洪澇災害,這里的勞動人民在沿江一帶開鑿通江港浦,於低窪之處,築土成圍。至蕭梁時期,「高鄉瀕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資灌源,而旱無憂。低鄉田皆築圩,足以御水,而澇亦不為害」①。由於旱澇無憂,「歲常熟」,所以大同六年(540)將海虞縣改為常熟縣。這說明東晉南朝時期,太湖東北地區的治田治水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東晉南朝時期,太湖地區也出現了放湖為田的活動。太湖東北面,今無錫、武進之間有古芙蓉湖群,史稱煙波浩渺,相望百里。晉元帝時,晉陵內史張閨在境內大興農田水利事業,在曲阿興築新豐塘溉田,又在芙蓉湖泄水為田。但正值天寒地凍,圍湖未成而罷②。這是太湖地區開墾湖田的一次嘗試。雖未成功,但給後人提供了一定的動力和借鑒。以後,劉宋元嘉二十二年(445)當地百姓在芙蓉湖區修陽湖堰圍田成功,得良田數頃。《讀史方輿記要》卷二五載:陽湖「東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其北通茭饒和臨津二湖。共為三湖。劉宋元嘉中修湖堰,得良疇數百頃。」圍墾陽湖後,又於元嘉二十四年治臨津湖③。太湖地區開墾湖田活動的興起,反映了當時太湖地區水土資源的開發,已由墾殖高亢平原逐漸向湖沼灘地推進了,這也是東晉南朝時期三吳地區人口增長,土地集約化程度提高的反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光緒《常昭合志稿》卷一。

②康熙《常州府志》引《南徐記》。

③參閱汪家倫、張芳編著《中國農田水利史》農業出版社,1990年,194頁。

南朝時,太湖排水問題開始暴露出來。由於主要的排水通道淞江在南朝時已是「壅噎不利」,「處處涌溢,浸漬成災」。因此,造成了「地多污澤,泉流歸集」的吳興一帶「疏決遲壅,時雨未過,已至漂沒,或方春輟耕,或開秋沈嫁,田家徒苦,防遏無方」。足見排水不暢已給這個地區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傳統的築塘堵水似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因此,疏通和增闢排水河道,已勢在必行。為此,南朝政府曾兩次提出增闢太湖下流排水渠道的計劃。一次是在宋元嘉年間,揚州刺史始興王劉浚根據州民姚嶠的建議,打算「從武康聹溪開漕谷湖,直出海口,一百餘里,穿渠洽」①。紵一作薴,在今德清縣東20餘里。當時大概是想把通到太湖的苕溪流域的水,利用紵溪向東排泄,再開渠直通杭州灣。姚嶠在這里勘測了20餘年,元嘉十一年,他向政府提出了這一方案,官府勘合後認為尚缺周密。元嘉二十二年,姚嶠再次提出,並與官府共同勘查,繪出圖樣。經過審核,認為可行,其利可及四郡。為了慎重起見,先開一條小渠作為試點。當時動員了烏程、武康、東遷三縣民工開小渠。但這項工程最後沒有成功。另一次是在梁中大通二年(530),因「吳興郡屢以水災失收」,又有人提出「當漕大瀆,以瀉浙江」②。政府派王弁等人計劃組織吳興、義興、吳郡三郡兵丁,「開漕溝洫,導瀉震澤」。震澤即太湖,「導泄震澤」即宣洩太湖洪水,目的在於「使吳興一境無復水災」。但這次計劃因昭明太子蕭統的反對而沒有實施。南朝政府兩次開渠排洪的計劃雖然都沒有實現,但反映出當時人們在開發利用太湖水土資源的過程中,已經注意到了洪澇的出路問題,並謀求加以解決,這對後世有著很大的影響。唐宋以後直到今天,太湖排水系統的修建和維護,仍是太湖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保證。

(3)會稽地區的農田水利事業。寧紹地區在東晉南朝時期屬三吳之一的會稽郡。由於這里開發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比較發達。到劉宋時,山陰縣已經出現了「土境褊狹,民多田少」的矛盾③,地價可與關中地區相比。這樣,就要求進一步擴大耕地面積,改善水利條件,發展農業生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書》卷九九《二凶傳·始興王浚》。

②《粱書》卷八《昭明太子傳》。

③《宋書》卷五四《孔季恭附孔靈符傳》。

東漢永和五年(140)興修的鑒湖,以它巨大的攔蓄能力,調蓄著會稽以南的諸山來水,基本上解決了會稽平原的洪水威脅,並為這一帶儲備了充足的灌溉資源。東晉南朝時期,灌區的灌溉系統進一步完善,這主要表現在浙東漕渠的開鑿。據《嘉泰會稽志》載,晉司徒賀循為會稽郡時,鑿漕渠以灌田。賀循主持開鑿漕渠約在西晉末東晉初,開鑿的目的在於農田灌溉的需要。這段河渠西起西陵(今蕭山西興鎮),往東南經會稽郡城,折而東抵曹娥江邊,全長約200里,大體上與鑒湖塘堤平行。因此,實際上成了鑒湖灌區中東西走向的一條總乾渠。這條總乾渠與原有眾多的南北向的河渠形成了交錯的格局,既擴大的灌溉面積,也便利了彼此間的水量調節,使得灌區的設施、布局更加完善,漕渠的開鑿,在這個地區水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東晉時,句章縣(治今餘姚東南)的漢代舊陂也得到了修治,恢復利用。《晉書·孔愉傳》載:孔愉為會稽內史時,「句章縣有漢時舊陂,毀廢數百年。愉自巡行,修復故堰,溉田二百餘頃,皆成良業。」這一時期還有一次大的工程,就是長湖的開發和利用。《水經注·浙江水》:「浙江又東北,,得長湖口,湖廣五里,東西百三十里,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下溉田萬頃。」水門的設置,對於調節水量,防止旱澇是非常重要的。

會稽郡北部沿海的海塘修築,對維護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順利進行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會稽郡北部瀕臨大海,海潮湧溢,咸化水源,斥化土地,給當地農業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會稽人民在沿海修築海塘拒潮。六朝以前,隨著濱海地區農田的開發,零星的海塘就已出現。六朝時期,尤其是東晉以後,系統的海塘工程似已基本形成。《新唐書·地理志》和《嘉泰會稽志》均載,會稽東北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陰百餘里,以瀦水溉田,唐開元十年(722),李浚在原有海塘的基礎上曾增修。這說明會稽北部長達數百餘里的海塘,在開元以前即已存在。雖然,開元以前會稽築海塘之事文獻缺載,但從一些零星材料和當時的背景來分析,會稽海塘的大規模修築應在東晉南朝時期。《南齊書·王敬則傳》稱:「會土邊帶湖海,民無士庶,皆保塘役。」並有專門的「塘丁」,從事修築堰塘工程。此處所言之「塘」,除指沿湖塘堤外,也當指海塘。大規模的修治堰塘,必定包括防海塘的修築。否則,僅有水渠河網的疏鑿,而無比較系統的海塘擋潮去咸,「帶山傍海」,低濕鹽鹵的山會平原,是不會成為「畝值一金」的「膏腴上地」的。

㈤ 高淳名字的來由

縣名「高淳」有三種說法

高淳原先屬於溧水縣,地處溧水縣的西南邊。

全縣面積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環水,歷來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

現境南有固城湖(又稱小南湖),西有丹陽湖、北有石臼湖。

沿湖灘地圍成良田萬傾,湖中水產品更是十分豐富,當年曾被稱為溧水縣的「糧倉」、「金庫」。

那時候,溧水縣衙已經從開化城(今高淳境內,距固城東二十里)遷到了在城鎮(今溧水永陽鎮)。

縣城距西部圩區相距百里之遙,又隔山隔水,來去很不方便。

老百姓要上縣城完糧納稅,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走陸路,向北翻過一座座山崗,穿過一條條羊腸小道。

路不但難走,還要擔心野獸傷人,土匪打劫;另一條是走水路,撐船橫渡波濤滾滾的石臼湖。

倘遇狂風惡浪,翻船落水,便有葬身魚腹的可能。

總之,走陸路難上之難,行水路又擔驚受怕。

這難那也難,難煞了當地的百姓。

大家要求分縣的呼聲越來越高。

溧水縣衙的老爺們捨不得放棄現成的「糧倉」、「金庫」,把西鄉百姓的呼聲當作耳邊風,根本不買帳。

到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本地有三位年輕的讀書人,看到家鄉父老每到完糧納稅就叫苦連天,心裡很難過,就挺身而出,聯手為民 *** 。

他們越級上書應天府,舉出一樁樁事實,提出一條條理由,請求將溧水西南七鄉一鎮(即崇教、立信、永豐、永成、游山、唐昌、安興七鄉和高淳鎮)劃出,另建一縣。

應天丞冀綺對溧水西鄉百姓要求分縣的呼聲有耳聞,這次接到****書後,格外引起重視,馬上派人下來調查。

調查結果,證明****書所寫的情況屬實,建議可行。

於是冀綺便以「地曠難制」為理由,向當時的明孝宗奏本,請求批准劃溧水縣西南七鄉一鎮另建一縣。

到這時,溧水分縣的事總算「通了天」。

消息傳來,萬眾歡騰,那三位大膽上書的熱血青年,也自然成了眾人議論的焦點。

湊巧這三位青年的名字後邊都有一個「三」字,其中一位叫劉鑒三,一位叫夏佑三,另一位叫孔份三,因此高淳民間流傳著「三三分縣」的說法。

應天府丞冀綺的奏章遞上去後,孝宗皇帝覺得「地曠難制」不能不加以重視,於是就提筆簽上了「准奏」二字。

關於縣名,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孝宗認為不妥,理由是當時山西也有個淳化縣,兩縣重名,會帶來不應有的麻煩。

既然不妥,就得改名。

改什麼好呢?孝宗看到奏章上有「縣治擬設高淳鎮」一句,覺的「高淳」二字不錯,就御批「以『高淳』命名」。

因為有這個插曲,所以後代人每提起縣名,就有「初擬淳化,欽定高淳」的說法。

說到高淳鎮,確實是一座美麗富饒的水鄉古鎮。

它緊靠一望無際的古丹陽湖,是湖東北的一快山丘高地,又名鎮山。

古鎮何時行成,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南宋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高淳道中》的詩,詩中寫道:「路人高淳麥更深,草泥沾潤馬駿駿。

雨歸隴首雲凝黛,日漏石滲金。

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無壁樹空陰。

一簞足屬前村店,滾滾炊煙起竹林。」從詩中所描寫的情景看,說明這里早在宋代就是一處人煙稠密的山村集市,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建縣後,縣名「欽定高淳」,鎮名就改為「淳溪」,以鎮山下的一條溪流命名。

原來的鎮名「高淳」二字究竟是什麼含義,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話是:街是建在鎮山之上,是一處湖濱高阜;山下有一條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經青龍橋、大通橋流入固城湖,再向西與官溪河會合。

溪水環山流過,猶如玉帶金鎖。

這樣的地形地貌,古人認為是一塊「活地」,一塊風水寶地。

居住在這里,倚山臨水,山水相映,可保財源茂盛,人丁興旺。

因此,便取「高阜」與「淳溪」的第一個字,命名「高淳」。

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滄海變桑田,以前的那條淳溪河,如今已找不到影蹤,只有官溪河邊的一條古街,店堂依舊,古色古香,還保留來江南古鎮的特色。

第二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長年接納山水秀氣,過著清靜自在猶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風俗古樸。

於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後一個字,命名「高淳」。

說起高淳民風淳樸,既有很深的歷史根源,也與當地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有關,並非自吹自擂。

民國初年,有四位 *** 中央政治大學畢業生到高淳掛職鍛煉,體察民情。

當他們經過一番調查考察後,得出一個共同的看法,說高淳有「三小三多」。

哪「三小三多」?即「小橋渡口多,小腳女人多,小廟祠堂多」。

話雖說得有點片面,但話中卻道出了高淳當時的現狀和實情。

小橋渡口多,反映了高淳依山傍水,河汊縱橫,一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幽美環境。

同時也反映出地方交通不暢、交往不便的落後一面。

小腳女人多,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已被摧垮,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民國初年,地區偏僻的高淳,封建殘余、舊風陋俗,依然根深蒂固。

女子「裹腳」的陋習,雖為廣大婦女所痛恨,但敢站出來反抗的畢竟少數。

女孩子們拗不過封建禮教的壓力,不得不含淚讓大人用長長的白布條,將 *** 的腳掌一層一層裹起來,硬是在承受長年累月的痛苦煎熬後,擠壓出一雙「三寸金蓮」。

從此走起路來一扭一拐,十分不便。

這在當時,不以為苦,反以為美,叫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時至民國初年,外界都在轟轟烈烈地革故鼎新,破舊俗,立新風,而高淳的女子還仍舊扭著一雙小腳在走路,可見地方訊息是咋樣的閉塞,百姓思想又是何等守舊。

小廟祠堂多,反映了舊社會高淳宗族、宗教勢力滲透極深,影響極大。

首先是宗教勢力很大。

高淳百姓多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很少雜姓。

幾乎村村有家廟,處處有祠堂。

同宗的人遇到不公不法的事,大都不願上縣衙告狀申訴,而只肯到本姓祠堂里評理。

祠堂里族長的權力很大,族規很嚴。

觸犯族規的人,輕者受罰,重者處死,家法替代國法。

其次是信教和迷信鬼神的人不少。

佛、道二教傳入高淳的歷史比較長,佛教可追溯到漢代,道教最遲起願於晉代,均有史料作證。

因為百姓中信佛信道的人多,所以廟宇庵堂遍布全縣各個村鎮,香火極盛。

有迷信思想的人認為,人生禍福都是命中註定,一切聽天由命。

抱著這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人的心理上必然發生畸變,變的遇事瑾小慎微,性情溫良恭順。

性淳固然是好事,但守舊就明顯是缺陷。

再說,儒教的滲透,儒家「忠孝仁義」、「三綱五常」等封建禮教的影響,也是高淳民風淳樸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相傳孔子適楚時上過游山,在游山上設壇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在當地留下很深的影響。

特別是西漢末年和北宋末年,內亂外患不斷發生,大批士大夫,帶著家眷隨駕南遷,有許多就選擇在山青水秀的高淳安家落戶。

這些人到高淳後,大興教育,辦儒學、建義塾,廣泛傳播孔孟之道,更使儒家思想在在高淳人民心中深深紮根。

過去有不少在高淳當過縣令的文人,做起文章來,一致贊嘆高淳民風淳樸,社會安定。

他們感到在高淳當縣令,只要取得地方士紳、族長的支持,就不必為審不完理不清的官司而煩惱。

平時找幾個地方士紳喝茶寫寫詩,愜意得很。

有的縣官一任再任,覺得在這里當官有一種難得的輕松感、悠閑感。

「高淳」二字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有丹陽、固城、石臼三湖環抱,有游山、花山、九龍山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

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人們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

何謂「享三湖之福」?就是取淳字的「三點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聯上右邊的「享」字構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㈥ 高淳名字的來由

縣名「高淳」有三種說法
高淳原先屬於溧水縣,地處溧水縣的西南邊。全縣面積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環水,歷來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現境南有固城湖(又稱小南湖),西有丹陽湖、北有石臼湖。沿湖灘地圍成良田萬傾,湖中水產品更是十分豐富,當年曾被稱為溧水縣的「糧倉」、「金庫」。那時候,溧水縣衙已經從開化城(今高淳境內,距固城東二十里)遷到了在城鎮(今溧水永陽鎮)。縣城距西部圩區相距百里之遙,又隔山隔水,來去很不方便。老百姓要上縣城完糧納稅,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走陸路,向北翻過一座座山崗,穿過一條條羊腸小道。路不但難走,還要擔心野獸傷人,土匪打劫;另一條是走水路,撐船橫渡波濤滾滾的石臼湖。倘遇狂風惡浪,翻船落水,便有葬身魚腹的可能。總之,走陸路難上之難,行水路又擔驚受怕。這難那也難,難煞了當地的百姓。大家要求分縣的呼聲越來越高。溧水縣衙的老爺們捨不得放棄現成的「糧倉」、「金庫」,把西鄉百姓的呼聲當作耳邊風,根本不買帳。到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本地有三位年輕的讀書人,看到家鄉父老每到完糧納稅就叫苦連天,心裡很難過,就挺身而出,聯手為民請命。他們越級上書應天府,舉出一樁樁事實,提出一條條理由,請求將溧水西南七鄉一鎮(即崇教、立信、永豐、永成、游山、唐昌、安興七鄉和高淳鎮)劃出,另建一縣。應天丞冀綺對溧水西鄉百姓要求分縣的呼聲有耳聞,這次接到****書後,格外引起重視,馬上派人下來調查。調查結果,證明****書所寫的情況屬實,建議可行。於是冀綺便以「地曠難制」為理由,向當時的明孝宗奏本,請求批准劃溧水縣西南七鄉一鎮另建一縣。到這時,溧水分縣的事總算「通了天」。消息傳來,萬眾歡騰,那三位大膽上書的熱血青年,也自然成了眾人議論的焦點。湊巧這三位青年的名字後邊都有一個「三」字,其中一位叫劉鑒三,一位叫夏佑三,另一位叫孔份三,因此高淳民間流傳著「三三分縣」的說法。 應天府丞冀綺的奏章遞上去後,孝宗皇帝覺得「地曠難制」不能不加以重視,於是就提筆簽上了「准奏」二字。關於縣名,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孝宗認為不妥,理由是當時山西也有個淳化縣,兩縣重名,會帶來不應有的麻煩。既然不妥,就得改名。改什麼好呢?孝宗看到奏章上有「縣治擬設高淳鎮」一句,覺的「高淳」二字不錯,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因為有這個插曲,所以後代人每提起縣名,就有「初擬淳化,欽定高淳」的說法。 說到高淳鎮,確實是一座美麗富饒的水鄉古鎮。它緊靠一望無際的古丹陽湖,是湖東北的一快山丘高地,又名鎮山。古鎮何時行成,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南宋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高淳道中》的詩,詩中寫道:「路人高淳麥更深,草泥沾潤馬駿駿。雨歸隴首雲凝黛,日漏石滲金。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無壁樹空陰。一簞足屬前村店,滾滾炊煙起竹林。」從詩中所描寫的情景看,說明這里早在宋代就是一處人煙稠密的山村集市,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建縣後,縣名「欽定高淳」,鎮名就改為「淳溪」,以鎮山下的一條溪流命名。
原來的鎮名「高淳」二字究竟是什麼含義,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話是:街是建在鎮山之上,是一處湖濱高阜;山下有一條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經青龍橋、大通橋流入固城湖,再向西與官溪河會合。溪水環山流過,猶如玉帶金鎖。這樣的地形地貌,古人認為是一塊「活地」,一塊風水寶地。居住在這里,倚山臨水,山水相映,可保財源茂盛,人丁興旺。因此,便取「高阜」與「淳溪」的第一個字,命名「高淳」。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滄海變桑田,以前的那條淳溪河,如今已找不到影蹤,只有官溪河邊的一條古街,店堂依舊,古色古香,還保留來江南古鎮的特色。
第二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長年接納山水秀氣,過著清靜自在猶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風俗古樸。於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後一個字,命名「高淳」。 說起高淳民風淳樸,既有很深的歷史根源,也與當地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有關,並非自吹自擂。民國初年,有四位國民黨中央政治大學畢業生到高淳掛職鍛煉,體察民情。當他們經過一番調查考察後,得出一個共同的看法,說高淳有「三小三多」。哪「三小三多」?即「小橋渡口多,小腳女人多,小廟祠堂多」。話雖說得有點片面,但話中卻道出了高淳當時的現狀和實情。 小橋渡口多,反映了高淳依山傍水,河汊縱橫,一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幽美環境。同時也反映出地方交通不暢、交往不便的落後一面。 小腳女人多,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已被摧垮,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民國初年,地區偏僻的高淳,封建殘余、舊風陋俗,依然根深蒂固。女子「裹腳」的陋習,雖為廣大婦女所痛恨,但敢站出來反抗的畢竟少數。女孩子們拗不過封建禮教的壓力,不得不含淚讓大人用長長的白布條,將粉嫩的腳掌一層一層裹起來,硬是在承受長年累月的痛苦煎熬後,擠壓出一雙「三寸金蓮」。從此走起路來一扭一拐,十分不便。這在當時,不以為苦,反以為美,叫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時至民國初年,外界都在轟轟烈烈地革故鼎新,破舊俗,立新風,而高淳的女子還仍舊扭著一雙小腳在走路,可見地方訊息是咋樣的閉塞,百姓思想又是何等守舊。 小廟祠堂多,反映了舊社會高淳宗族、宗教勢力滲透極深,影響極大。首先是宗教勢力很大。高淳百姓多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很少雜姓。幾乎村村有家廟,處處有祠堂。同宗的人遇到不公不法的事,大都不願上縣衙告狀申訴,而只肯到本姓祠堂里評理。祠堂里族長的權力很大,族規很嚴。觸犯族規的人,輕者受罰,重者處死,家法替代國法。其次是信教和迷信鬼神的人不少。佛、道二教傳入高淳的歷史比較長,佛教可追溯到漢代,道教最遲起願於晉代,均有史料作證。因為百姓中信佛信道的人多,所以廟宇庵堂遍布全縣各個村鎮,香火極盛。有迷信思想的人認為,人生禍福都是命中註定,一切聽天由命。抱著這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人的心理上必然發生畸變,變的遇事瑾小慎微,性情溫良恭順。性淳固然是好事,但守舊就明顯是缺陷。 再說,儒教的滲透,儒家「忠孝仁義」、「三綱五常」等封建禮教的影響,也是高淳民風淳樸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相傳孔子適楚時上過游山,在游山上設壇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在當地留下很深的影響。特別是西漢末年和北宋末年,內亂外患不斷發生,大批士大夫,帶著家眷隨駕南遷,有許多就選擇在山青水秀的高淳安家落戶。這些人到高淳後,大興教育,辦儒學、建義塾,廣泛傳播孔孟之道,更使儒家思想在在高淳人民心中深深紮根。過去有不少在高淳當過縣令的文人,做起文章來,一致贊嘆高淳民風淳樸,社會安定。他們感到在高淳當縣令,只要取得地方士紳、族長的支持,就不必為審不完理不清的官司而煩惱。平時找幾個地方士紳喝茶寫寫詩,愜意得很。有的縣官一任再任,覺得在這里當官有一種難得的輕松感、悠閑感。
「高淳」二字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有丹陽、固城、石臼三湖環抱,有游山、花山、九龍山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人們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何謂「享三湖之福」?就是取淳字的「三點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聯上右邊的「享」字構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閱讀全文

與高淳永豐圩地歷史叫什麼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