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列舉法和描述法的各自優缺點
一、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
1、優點:直觀、靈活、簡便 。列舉法適合用在並列成分高的地方,舉個樣的實例時多用,羅列成分時用到。它適合在說明文中,議論文中多用到。
2、缺點:元素多的情況下很不方便一一列舉。
二、描述法:用確定的條件表示某些對象是否屬於這個集合的方法。
1、優點:省時省力,概括性強。描述法是對具體的事物進行重點描寫時用到,比如事物的特點、大小、方向、性質的具體寫作,適合在散文中小說中用到。
2、缺點:較為抽象,不利於判斷選擇。
(1)歷史描述法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集合的4種表示方法:
1、列舉法:列舉法就是將集合的元素逐一列舉出來的方式。
例:由四個字母a,b,c,d組成的集合A可用A={a,b,c,d}表示。
2、描述法:描述法的形式為{代表元素|滿足的性質}。
例:設集合S是由具有某種性質P的元素全體所構成的,則S={x|P(x)}。
3、圖像法:又稱韋恩圖法、韋氏圖法,是一種利用二維平面上的點集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一般用平面上的矩形或圓形表示一個集合,是集合的一種直觀的圖形表示法。
4、符號法:一些集合可以用一些特殊符號表示。
例:Q:有理數集合;C:復數集合。
❷ 什麼是描述法
小的時候我們都學過看圖說話,描述法就類似於這種看圖說話,只是我們要看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圖,還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圖說話高一些。簡單地說,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語言表達出來。
描述法可以說是比以上的幾種訓練法更進了一步。這里沒有現成的演講辭、散文、詩歌等做你的練習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組織語言進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訓練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訓練人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的條理性。
無論是演講、說話、論辯都需要有較強的組織語言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張懸河之口,組織語言的能力是口語表達能力的一項基本功。
其方法是一幅畫或一個景物作為描述的對象。第一步,對要描述的對象進行觀察。比如,我們所要描述的對象是「秋天的小湖邊」,那麼我們就要觀察一下這個湖的周圍都有些什麼,有樹?有假山?有涼亭?還有遊人?並且樹是什麼樣子,山是什麼樣子?涼亭在這湖光山色、樹影的襯托下又是個什麼樣子,這秋天裡的遊人此時又該是一種什麼心情呢?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你的心去體驗。只有有了這種觀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礎。第二步,描述。描述時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點,要有順序地進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點進行描述。語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萬不要成流水賬,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語言,盡量生動些,活潑些。要講點順序,不要東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東西,讓人聽了以後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個什麼景物。描述的時候允許有聯想與想像。比如,你觀察到秋天的湖邊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孤獨地坐在斑駁陸離的樹蔭下,你就可能有一種聯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爺爺,也可能想到這個老人的生活晚景,還可能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個詩句……那麼在描述的時候,你就可以把這一切都加進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實、生動。
❸ 什麼是歷史單元整體教學法
教學的歷史教學的客觀規律,以便最有效地向學生傳授歷史科學知識。在中國,歷史教學過程最本質的特徵,是用歷史上出現過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活動等教育學生,使他們掌握具體可靠的歷史知識,進而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史論結合,是歷史教學遵循的基本原則。「史」是指史料和史實,即研究歷史的資料和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分析史料而得出的結論。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充分可靠的材料形成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點,做到具體材料與基本觀點相統一,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加強知識的教學和基本能力訓練的過程中,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如科學地分析歷史問題,觀看歷史地圖,認識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等。同時還要通過有關中外歷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 歷史教學的具體方法多種多樣,有描述法、講解法、談話法、教具演示、放映幻燈電影、參觀訪問等。在教學中要遵循教學規律,根據教材內容,針對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教學,才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❹ 什麼是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依據上述馬克思主義關系發展的觀點,動態系列的觀點,通過對有關研究對象對歷史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說明它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狀況的。換言之,就是分析事物歷史和現狀的關系,包括歷史和現狀的一致方面以及由於環境、社會條件的變化而造成的不一致方面。歷史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弄清楚事物在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來龍去脈」,從中發現問題,啟發思考,以便認識現狀和推斷未來。對於社會學研究人員來講,離開了對調查對象的歷史分析,研究就缺少歷史感,而沒有歷史深度的表述和結論都是不徹底的。
❺ 五代史陳述歷史的方法是什麼
五代史陳述歷史的方法是,採用先抑後揚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先極贊庄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前後對照,強烈感人,最後再輔以《尚書》古訓,更增強了文章說服力。全文緊扣「盛衰」二字,夾敘夾議,史論結合,筆帶感慨,語調頓挫多姿,感染力很強,成為歷來傳誦的佳作。
❻ 歷史描述法的局限
區別於解釋性的歷史法學觀念,原汁原味的客觀記錄歷史的原貌,描述法更接近記述歷史的真實原樣,而沒有摻雜任何歷史記錄者個人的主觀評價和臆斷,而歷史解釋性法學述觀點則認為,客觀的描述歷史的真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史料的的發掘和評述,才更能看清歷史的本質。
在浩如煙海的史料描述性的記錄里,讓讀者通過記錄者的引申和歸納,以及評價和界定,解釋法更富於概括性和趣味性,相對而言描述法的繁盪平鋪,解釋性的歷史法觀點為讀者提供了簡潔的思維聯想,也就是說,解釋性的歷史作者,把他的對歷史的理解性的觀點,直接提供了出來。
我個人也不是學歷史的,沒有專門研究過這兩種治史觀點,以上觀點只是皮毛的理解,印象里的中國史書資料,編年體的《漢書》是描述性的,而紀傳體的《史記》是解釋性的,個人觀點啊~~
❼ 歷史分析法是什麼
歷史分析法是具體分析方法的一種,即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方法。
客觀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發展的不同階段加以聯系和比較,才能弄清其實質,揭示其發展趨勢。有些矛盾或問題的出現,總是有它的歷史根源,在分析和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才能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
2、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