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部編人教版七上歷史課後練習參考答案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課本習題參考答案
第三課
P13材料研讀: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P14問題思考: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醫的變化。有依據。
第四課
P18材料研讀:指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把國家當作一家的私產,世代相傳。
P21問題思考: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P22課後活動2:三朝的末代國君夏桀、商紂王是暴君,周幽王是昏君,由於他們這樣的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導致了三朝的滅亡。
第六課
P28材料研讀: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攻伐,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P30課後活動1: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諸侯勢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瓦解,這里主要反映了西周禮樂制度的破壞。
第七課
P32問題思考:反對戰爭,希望結束戰爭;渴望國家的統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P33材料研讀:不畏強權,敢於同守舊勢力斗爭;公平無私,嚴格執法。
P35材料研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也保障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灌溉,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八課
P37材料研讀:「為政以德」即反對苛政,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同時以道德教化天下。這體現了民本思想,有利於減輕壓迫,改善民生。道德教化思想,有利於社會風化,弘揚正氣。這些對於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P39材料研讀: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這是在強調做人不卑不亢,應具有堅定的立場,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饒的精神。P40課後活動1:孔子在學習上強調,要抱著誠實求學和虛心請教的態度,向能者學習,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要把經常復習舊知和探求新知相結合,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這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在面對生死義利的時候,要學會取捨,善於抉擇。一定要權衡價值,守住道德底線。
第九課
P45材料研讀: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介紹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的措施。
文字的統一,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有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質的交流,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發展。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有利於全國各地交通的順暢。秦始皇實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利於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其進步作用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第十課
P48材料研讀:秦代刑法非常殘酷。
P50材料研讀:劉邦重視人才,善於用人,得到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項羽剛愎自用,不重視人才,不採納范增的意見。
P50課後活動2: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雖然起義失敗了,但他們的首創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第十一課
P52材料研讀:由於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戰亂,西漢剛建立時,人民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蕪。飢荒、戰亂導致人口銳減,社會動盪。
P53課後活動1:一方面,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為當時社會之根本,農業收入是國家主要財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蕪,人民處於飢荒,國庫虧空。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會安定,必須實行以農為本政策。
2:能與民休息,安居樂業,提高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恢復起來,糧價大大降低,農民能夠穩定的提供賦稅徭役,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漢朝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第十二課
P55問題思考:漢武帝在思想文化、行政權力和經濟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力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影響力遠達邊地少數民族。
P56材料研讀
經歷了長期戰亂後的國家,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糧食生產。如果農民紛紛棄農經商,就會導致糧食缺乏,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但是長期過度重農抑商,也會抑制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不良後果。
P57課後活動1: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漢初期分封制度下,諸侯王所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過了中央政府,威脅到西漢王朝。
採納主父偃「推恩」建議,還採取措施取消許多諸侯王封國和土地,剝奪他們的爵位。課後活動2:秦始皇:對敢於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經」主要指儒學中忠君守禮思想,這在以後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核心。
第十三課
P60材料研讀:童謠鮮明地勾勒出了跋扈將軍梁冀驕橫統治下的社會不平:剛正不阿者,冤死於道旁;心術不正者,反而陞官封侯,享盡榮華富貴。這是沉痛的呼聲,也是憤怒的呼聲。課後活動2: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利,肆意搜刮,天災人禍不斷,人民北逼向死亡的邊緣。
第十四課
P63問題思考:學張騫不屈不撓,勇於探索和開拓精神,在學習和工作中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進取,報效祖國。
P64材料研讀:古代稱對未知領域的探險為「鑿空」,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所以稱為「鑿空」。
P66課後活動:1:一方面促進了漢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來,密切了漢與西域的聯系,漢朝設立了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另一方面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第十五課
P68材料研讀: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個年號為元興的。這里的元興元年,指的是105年。
P70問題思考:面對艱難挫折,身心摧殘,毫不畏懼的精神,為了理想和正義,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P70材料研讀:人總會死,有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死得其所,有價值,有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無足輕重,沒有意義。(泰山:山東的泰山,比喻偉大。鴻毛: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P72課後活動2:a、促進了人類科技文化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b、有利於解決人類清潔衛生問題和文明習慣的養成。
3:「文其直」——文章直白;「其事核」——所記載事情都准確無誤;「不虛美」——不憑空加以贊美;「不隱惡」——不掩飾壞的事情;「故謂之實錄」因此稱它為符合實際記載。
第十六課
P76問題思考:《三國演義》是部歷史題材小說,作者為了增強小說趣味性,會適當進行文學創作。
P77課後活動:1:(1)描寫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東漢末年州牧郡守擁兵割據,戰亂不斷。
(2)「壯心」指曹操想要統一全國的願望,最終並沒有實現這一願望。因為隨著劉備、孫權勢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失敗,最終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課後活動2:這兩個戰役的勝敗,主要原因在於交戰雙方的戰略戰術,指揮心態等方面。第十七課
P79材料研讀:說明在大地主、大貴族當權的背景下,社會上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
P79問題思考:八王之亂的發生於西晉實行分封制是有關系的。原因略
P81課後活動:1:西周、東周、漢朝都曾經實行過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於各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於苦難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
2:為了證明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便於加強對中原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
第十八課
P85材料研讀:(1)北人南遷帶去勞動力、先進工具和技術;(2)江南地區社會較安定,統治者也重視發展經濟;(3)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P85課後活動:(1)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後,商業不發達;(2)開發後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
第十九課
P89問題思考: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互相交流,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朝君主專制;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社會習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
課後活動1:豐富了漢族生活,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
2: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
第二十課
P90材料研讀:賈思勰教導人民要根據天時和土壤的條件來進行農業生產。他很注意天時地利與農作物的關系;不失農時、因地制宜。任情(憑主觀)反道(違反客觀規律),勞而無獲。他認為只有根據天時和土壤條件來進行生產,才能獲得好收成。
課後活動:
1:西晉滅亡,北方陷入戰亂,317年,東晉建立後,偏安於江南,人們紛紛南遷,給落後的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很多北方的農林品種就出現在了南方。這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的時代特徵。
2:祖沖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學、機械製造方面均有重要貢獻。他學識淵博,主要著作是《綴術》,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圓周率精確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他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反復實踐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
B. 高中歷史第二冊答案
是高一的嗎?如果是的話
第1課 中華文明的搖籃
找出地圖中重要文化遺址,歸納其分布的主要特點。
重要文化遺址:如湖南玉蟾岩遺址、湖南彭頭山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陝西姜寨遺址等。
主要特點:遍布中華大地,如同滿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最為集中。
練習與測評
1. 農業的起源有什麼意義?對於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有哪些重大影響?
意義:農業的起源,使人類不再單純依靠採集與漁獵謀生,穀物種植、家畜飼養等勞動為人們提供了可以持續供給的食物來源,比較穩定的居住有了保障。栽培穀物,馴養牲畜具有生產性經濟活動的性質,標志著人類歷史實現了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
影響:歷史悠久的農業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文明創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們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農耕聚落,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農業是中華民族古代社會經濟的基礎,中國以農業立國,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中國古代的重農政策,重農思想,科學技術(天文、歷法、數學、中醫葯等),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以及田園詩篇等,都緊緊圍繞農業生產而展開。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國的血緣親情比較密切,從而形成與之相關的倫理道德。
(本題點到即可,隨著學生歷史知識的豐富,逐步補充你、展開。
2. 為什麼上古時期的歷史記憶常常是以神話傳說的形式傳承下來的?除神話傳說外,還有哪些材料能傳達真實的歷史信息?
原因:(神話)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的水平很低,人對自然的認識是有限的,往往藉助想像去解釋周圍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這樣就產生了神話。而傳說中許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話的色彩。(傳說)上古時期是一個依口耳相傳所描述的遠古歷史時代。在文字產生之前,歷史靠世世代代的講述而流傳。這些內容後被文字記錄下來,成為文獻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古代文獻里有豐富的古史傳說內容,從中可看出中國原始時代大概的社會面貌和發展變化。
材料:實物資料:遺址、遺物和化石等;文獻資料:圖畫、文獻等。
探索與爭鳴
距今約1萬年前後,我國先民開始了農耕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完全放棄採集與漁獵。此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雖然我國的一些地區早已進入農業時代,但仍有不少地區依舊處在採集與漁獵時代,而在北方草原和西北荒漠地帶,先民們更是長期以游牧為生。
以上說法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它對我們認識祖國的歷史有何幫助?
答案要點:
基本符合歷史史實。
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各異,歷史發展並不同步,發展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導致早期文明的特徵和發展的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不僅出現北方游牧為主的先民與南方農耕為主的先民並存,即使在中原地區,也出現農業與採集、漁獵並存的現象。一方面反映了早期農業發展水平較低,農業生產還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需要採集和漁獵來補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還受到自然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了解這些情況,有助於我們認識祖國歷史發展的豐富多樣性。
第2課 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
練習與測評
1.為什麼說夏朝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根據教材所述文獻和考古資料加以證明。
從文獻記載來看,夏朝已設官分職,夏朝有一定數量的軍隊,設置了監獄,並制定了刑法以鎮壓反抗者。
二里頭遺存中發掘出的兩座宮殿建築,格局嚴謹,堂、庭、廊廡有別,在舉行禮儀的時候可以清楚地表現出高低貴賤的差別。而且,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可以推測這種建築是強制勞動的結果。
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中大多屬於禮器和祭器,應當是當時「禮儀以為紀」的情況的反映,表現出階級分化的特徵。
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略)回答問題。
(1)從材料一的墓葬隨葬品看,二里頭居民的生活有什麼特色?
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主食為粟、黍之類;家畜飼養「六畜俱全」,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2)結合材料一、二分析二里頭遺址發掘的重大意義。
二里頭遺址時間距今約3900——3500年,地點為豫西偃師,與古代文獻中有關夏人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豫西和晉南地區)與時間的傳說最相吻合。且二里頭遺址的內涵較為典型,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例如: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制與骨制的鏟、鐮、斧等農具,能夠說明當時的勞動人民使用這些較原始的工具發展農業生產的狀況;類似宮殿建築遺址說明當時的房屋建築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階級分化情況已經明顯;作坊遺址以及銅、玉等遺物,充分證明當時手工業製作技術和內部分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青銅器和玉器大多屬於禮器和祭器,與文獻所記載的「禮儀以為紀」相吻合。
雖然有關夏文化的討論尚未定論,但二里頭遺址所提供的考古資料,為研究夏代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從而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探索與爭鳴
有學者認為,既然二里頭文化遺存在時間和空間上與文獻記載中的夏朝基本吻合,那麼二里頭文化非夏文化莫屬;也有學者認為,迄今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存中,還沒有找到能直接印證夏朝歷史的文字證據,以二里頭的考古資料來復員夏朝歷史,帶有推論性質。
你同意上述哪一種觀點?為什麼?
同意第二種觀點。
二里頭遺址是中國學者在尋覓夏文化的過程中發現的,此後持續40餘年的田野發掘獲取了豐富的遺存和信息。由於其地處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夏王朝的中心區域,年代也大體在夏王朝的紀年范圍內,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但因為仍缺乏文獻實證,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范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將隨著二里頭遺址勘察發掘與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而進一步彰顯。
第3課 商朝與青銅文化
觀察、比較兩幅圖片,分析商朝青銅器物在造形和紋飾上的主要特徵。
造型獨特,紋飾瑰麗(結合觀察到的內容分析)。
前者本身是一隻虎,後者有獸面紋飾,都與動物相關。商朝人相信這些動物能幫助他們與祖先或神靈的溝通,以庇護其在世間的權力和財產,賦予青銅禮器以溝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權力的功能。動物造型與紋飾成為青銅禮器的一個重要特徵。
練習與測評
1. 什麼是內外服制?商王為什麼要採取這種制度?
定義:
是商朝的國家體制。內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外服則是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前者大體位於以今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後者是指當時四周數量眾多的方國和部落。商與周邊方國存在鬆散的聯盟關系,商王是方國聯盟的共主,方國則臣服或歸附於商。
原因:
(1)歷史因素:夏朝統治區域內就有直接由夏王管轄的地區和臣服於夏王由屬國首領管轄的地區之分。商原本就是臣服於夏的屬國,後發展壯大,聯合其他反夏盟國,推翻夏朝,取而代之。商代實行內外服制是因襲了夏的做法,只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方擴大,方國對商王的義務更明確。
(2)現實力量對比的結果:盡管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區比夏朝增大,但周邊的方國、部落的數量和夏禹時期相比數量大大減少,方國的力量也在兼並中增強,商王朝的力量不足以攻其城、掠其地,消滅所有方國、部落,直接派官治理。同時方國的力量又不足以與商王平起平坐,不得不承認商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臣服於商,定期朝貢、奉命征伐。
(3)生產力因素:內外服制是與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家體制。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影響,當時交通、通訊尚不發達,維持龐大行政系統的技術因素和經濟基礎尚不成熟。
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略)
(1) 從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國古代有哪些功能?
A 可作炊具,用於日常生活
B 在一些場合,所用的鼎的數量可用來標識主人的身份、地位
C 鼎成為權力的象徵
(2)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鍾鳴鼎食,鼎足之勢,大名鼎鼎……
3.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從這篇卜辭中,你能汲取哪些歷史信息?
答: 商朝人常占卜;商朝人用干支紀日;商朝人關注天象,有清晰的方位概念,急切知道雨水的方向,由此可以推測,商朝人重視農耕。
探索與爭鳴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文字?在文明演進過程中為什麼許多古文字消亡了,而漢字卻存活了下來?
古文字列舉: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美洲瑪雅文字、印度印章文字、愛琴文明的線形文字等。
原因分析:(本題開放,言之有理即可,以下意見僅供參考)
這些古文字大都消亡,原因復雜。大致有如下原因:文字復雜艱澀,掌握的人很少;受到強勢文化的沖擊;由於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文化成果甚至種群被毀滅等。
漢字,從甲骨文發展至今,是世界上少有的存活、發展的古文字。主要原因是我國從商周以來,社會經濟政治持續發展,國力強盛,為文化發展創造條件;秦統一全國後,「書同文」,有利於文化交流發展;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教育,有利於文字的普及;中國地理環境相對封閉,文化處於獨立發展狀態,古代沒有受到外來強勢文化沖擊,屢屢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本身文明程度不高,往往受漢文化同化。……
(有一種說法,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漢字,比較容易意義識記,有利於文字的普及。)
第4課 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
練習與測評
1、不同點:(1)王直接管轄的地區以外的國土,商朝採取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辦法,周除了採取認同原殷邦首領統治的策略,還以武力為後盾將同姓諸侯分插到各地方國間;(2)商與周邊方國存在鬆散的聯盟關系,而周的封邦建國體制使王畿地區對地方的控制更為緊密與有效。進步作用:封邦建國體制加強了對新征服地區的有效統治,提高了王權,使王畿地區與地方的關系更為緊密。
2、在西周時期,禮作為人們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規范被周公進一步制度化,禮樂制度是維系宗法關系、政治等級的重要紐帶,禮樂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時期政治文化的核心。隨著西周的衰落,諸侯國並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隨之崩潰,學在王宮的局面被打破,這就是孔子眼中的「禮崩樂壞」。
3、周公總結了商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商朝無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權的穩固需要用德來維系。隨著西周的建立與疆土的擴大,周公需要用一套實際的禮樂制度維系宗法關系及政治等級制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周公將禮的重心從神事轉到了人事。
探索與爭鳴
提示:引導學生認識文化中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思考作為制度和形式的禮對於普通人的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討論的過程中,注重讓學生利用西周、春秋的歷史事實立論。
第5課 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
練習與測評
1、 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戰國期間的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的最終結果是什麼?
西周以來的倫理道德觀念(禮、信)、禮節、儀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時尚存在,到戰國時期都被破壞了。這些變化的最終結果導致「邦無定交」,「土無定主」,在「封邦建國」體制和「禮樂文化」下的統治秩序、社會規范崩潰。
2、完成下表的填寫,並分析從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說明了什麼?
主要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禮」、「仁」,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孟子
仁政,「民貴君輕」
荀子
重新解釋「禮」,熔禮、法於一爐
法家
韓非、李斯
「法治」、君主集權,獎勵耕戰、富國強兵
道家
老子
「無為而治」、「小國寡民」;事物恆變、矛盾對立轉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說明: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核心觀念是「仁」,倡導「仁者愛人」,為「禮」輸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倫理道德來協調人際關系,規范社會秩序。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希望統治者以民為本,推行仁政。荀子重新解釋「禮」,熔禮、法於一爐。
這些變化說明,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復雜的社會現實對儒家思想產生影響,儒家思想適應社會的變化而發展;對社會變革的不同應對,也導致儒家內部的分化,產生不同的學術流派。
3、為什麼說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大的社會轉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社會動盪,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革。政治上:列國紛爭,大國兼並小國,西周的「封邦建國」體制崩潰,逐漸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權大一統體制;各國以富國強兵為目的進行改革。經濟上:鐵制農具用於農業生產,出現犁耕技術,耕地面積擴大,土地買賣、獎勵農耕的政策,促進自耕農和新興地主的產生;私人手工業、商業活躍。社會呈現追逐利益、實力競爭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學術思想史上留下最為燦爛的一頁。所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大的社會轉型時期。
探索與爭鳴
(該題是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本題關鍵是強調「當時背景」,以及適應社會發展趨勢。以下意見供參考)
各家學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從當時的背景來看,「封邦建國」體制崩潰,舊貴族的衰落、新興地主產生,法家正面肯定這種激烈的社會變革,主張實行君主集權制度,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受到當政者的歡迎,也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因而比較合理。
第6課 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練習與測評
1、人們常說,先進可以變成落後,後來者也可以居上。試以秦統一為例,說一說後來者居上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①變法圖強,奮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②政策要穩定、連續:商鞅雖然慘遭殺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繼續;③打破傳統,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國優秀人才,委以重任,尊為「客卿」。由於上述原因,秦國後來居上,迅速強大,先後兼並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
2、結合第5、第6課內容,談一談秦朝大一統國家形成的基礎、條件和原因。
政治基礎: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列國紛爭,大國兼並小國,形成「戰國七雄」,七國對周圍小國的兼並和邊地的開拓,完成了區域性的統一,為秦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經濟基礎:鐵制農具用於農業生產,出現犁耕技術,耕地面積擴大,私人手工業、商業活躍,各地經濟聯系加強;理論基礎:法家主張實行君主集權制度。
條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國強兵、兼並天下為目標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度、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國力強盛,兵力強大。各諸侯國間交通便利,秦國民風淳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一國。
3、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廷尉 治粟內史等諸卿
郡 (守) 郡 (守)
縣(令) 縣(令) 縣(令) 縣(令)
探索與爭鳴:
上述觀點都有正確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評價秦所開創的中央集權體制。
中國是農業國,分散的小農經濟無力抗禦自然災害、抵禦外族入侵;且自然經濟也極易導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開創的中央集權體制強化中央統治,消除分裂割據因素;建造馳道和直道,保證政令暢通;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侵擾;開邊移民,充實邊地實力;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客觀上促進經濟文化發展,對社會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秦創立的中央集權體制,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在漫長的農業社會具有很大影響。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這一制度,「秦亡於政,而非亡於制」。歷代實行中央集權體制的王朝也並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漢、唐、明、清的統治都長達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體制的核心是皇權至高無上,統治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與皇帝個人的品質、統治經驗的積累,以及統治集團整體的制約力。秦始皇不能適應統一後的社會發展需要,不能審時度勢,改弦易轍,以致社會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亂,二世而亡,是一個典型的教訓。中央集權體制的致命缺陷導致中國古代社會出現周而復始的治亂交替的局面,對社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到中古後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則更導致中國社會發展緩慢。
(本題涉及秦亡的史實,建議放在第7課後討論)
第7課 秦末農民起義
讀圖學史:
圖例從上到下依次是:陳勝吳廣起義地點、陳勝吳廣建立政權的地方、項梁劉邦起事地點、陳勝吳廣進軍路線、項梁項羽進軍路線、劉邦進軍路線、巨鹿之戰地點。
練習與測評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門,曰:「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統一的積極影響?
初一泰平、夷去險阻、天下咸撫、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②、刻石上的歌功頌德是否符合歷史事實?理由是什麼?
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歌頌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統一的國家,消除地區之間的藩籬,有利於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這是符合歷史史實的。
但是,稱民無徭役,天下安撫,老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這是明顯違反歷史史實的,因為在秦統一六國之後,秦朝統治者施行暴政,十餘年間不斷動用民力: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當的嚴酷,誅罰苛刻,一人犯法,親戚鄰里都要連坐;加之繁重的賦稅,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並最終導致了秦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2、「指鹿為馬」、「揭竿而起」、「約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還有「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與哪些歷史事實有關?這些事實說明了什麼?
指鹿為馬:趙高篡權
說明秦二世時,秦朝統治的危機和衰敗,丞相趙高為了要篡奪最高統治權,不惜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揭竿而起:陳勝、吳廣起義
秦朝由於實行暴政,讓廣大的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並最終激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發生,從而加速了秦王朝滅亡的步伐。說明統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約法三章:劉邦進關中爭取民心
劉邦在進入關中之後為了取得民心,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並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護,這也成為劉邦最後能夠打敗項羽、奪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面楚歌:垓下之戰
在項羽同劉邦進行的楚漢戰爭中,項羽最終敗下陣來,說明項羽因自己的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導致自己最後的失敗。也可聯系現實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
破釜沉舟: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鴻門宴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借機脫離險境。後來人們常用來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3、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是歷史認識的兩個層面。所謂歷史敘事,是敘述以往發生過的事件。而歷史解釋,則是闡明歷史發展的軌跡及其意義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屬於歷史敘事?哪些屬於歷史解釋?
歷史敘事: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歷史解釋: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第8課 大一統帝國的重建
練習與測評
1、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集權、中央政府的組成以及郡縣制)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體制的起始,漢統治者從黃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縣制度都繼承秦朝。
2、採取無為政策的原因:漢朝初年,黃老思想符合人民厭惡戰爭、渴望社會安定的意願;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後幾十年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需要「與民休息」,恢復發展。
作用:這些政策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的恢復,但也使豪族勢力膨脹,土地兼並、貧富分化等因素凸顯。
3、角度:(1)春秋以來列國爭霸及互相兼並的歷史;(2)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體制及其在西漢的繼承;(3)漢初布衣將相之局。
讀圖學史
總的探究原則:引導學生探究圖中的多元信息,教師補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學過的知識作有效解讀,並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讀,即參考答案的2與3。
參考答案:
1、反映漢朝制陶工藝的發展。
2、反映漢朝統治者的重農思想。
3、反映禮樂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則。
4、拓展探究:(1)陶制倉廩器物的美學價值;(2)反映了漢朝倉廩建築的形制;(3)其反映了漢朝的建築形制,因為從圖片的器物看,屋頂是廡殿式的。
C. 七年級上冊歷史一課一練18課答案
第18課昌盛的文化課後訓練強化卷
1.佛教傳入我國後,很快受到封建統治者的積極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一切苦難,來世可以得到幸福�
B.佛教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C.人的靈魂可以脫離肉體永遠存在,轉生來世�
D.佛教對封建國家統治人民有利�
解析:所謂根本原因,是實質性的A、C兩項是佛教的基本主張;B項是佛教的影響;D項是佛教在我國得以傳播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D
2.如果要查閱「楚漢之爭」的內容,可找( )�
A.《後漢書》 B.《春秋》� C.《史記》 D.《尚書》�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歷史著作的了解情況。如果了解歷史著作敘事的起止時間,則不難看出正確答案。�
答案:C
3.下列人物在《史記》中沒有記載的是( )�
A.秦始皇 B.陳勝� C.漢武帝 D.班超�
解析:《史記》記錄的是從黃帝到漢武帝年間的歷史,班超是東漢人,故在《史記》中無記錄。�
答案:D
4.右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作者,其著作是( )�
A.《史記》� B.《春秋》� C.《漢書》� D.《左傳》�
解析:題圖人物是司馬遷,而其代表作是《史記》。�
答案:A
5.東漢明帝派使者去西域求( )�
A.道法 B.佛法 C.法治 D.長生不老�
解析:西漢張騫通西域後,佛教經絲綢之路逐漸傳到中國。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就是為求取佛經。�
答案:B�
6.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下列有關兵馬俑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泥土雕塑烘乾而成的
D.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知識與能力訓練答案
基礎訓練
1. D2. B3. D4. A5. B6. B7. D8. C9. C10. D11. 12. B13. 14. B 15.時 間 人 口 墾 田 糧 倉 得出結論 人口激增 墾田擴大 糧倉豐實
體現特徵 社會經濟繁榮
導致因素 隋文帝勵精圖治:改革制度,發展生產,注重吏治,提倡節儉、以身作則。 16. 問題一:(1)中心:洛陽;北端:涿郡;南端:餘杭。(2)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問題二:胡曾認為:大運河的開鑿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他對大運河的開鑿持否定態 度。皮日休認為:大運河的開鑿利大於弊,因為數百年後南北往來仍然依賴它。他對大運河的開鑿基本持肯定態度。
問題三:同意胡曾的觀點。理由是:大運河的開鑿和隋煬帝巡遊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 力,消耗了大量的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是隋煬帝暴政的體現,也是導致隋朝在農民起義被推翻的原因。
同意皮日休的觀點。理由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南北的交通和鞏固 隋朝對全國的統治。大運河的開鑿,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拓展與探究
問題一:可從地理因素(氣候、土壤、植被、地形地勢等)、經濟發展因素(農業發展、 商業貿易、交通成本等)等去考慮。
E. 2022八年級歷史暑假作業答案(部分)參考
朋友,在即將開學之際,你的暑假作業完成得怎樣了呢?關於 八年級 歷史暑假作業答案都有那些?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關於2021八年級歷史暑假作業答案(部分)參考大全,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1八年級歷史暑假作業答案(部分)
作業一 中國近現代史匯流排索
一、知識梳理
1.戰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洋務運動;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3.五四運動; 4.新中國成立;
5.九一八;盧溝橋(七七);
6.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7.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8.三大改造完成; 9.十一屆三中全會;
二、鞏固練習
1.D 2.D 3.C 4.C 5.D
6.⑴戰爭;第二次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⑵與反動派第一次合作,進行「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國民大革命;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等,反對反動派反動統治;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領導解放戰爭取得勝利推翻反動派在大陸的統治。
⑶①通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鞏固新生人民政權;通過「一五計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實施三大改造等 措施 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實行改革開放解放發展生產力提高我國綜合國力。②制定政策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不能忽視規律、急於求成。
作業二 侵略與反抗
一、知識梳理
1.《南京條約》; 圓明園 ;甲午中日戰爭 ;《辛丑條約》;
2.林則徐;黃海大戰;收復新疆;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3.《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二、鞏固練習
1.A 2.B 3.D 4.C 5.C 6.D
7. ⑴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⑵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清政府保證演進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作業三 近代化的探索
一、知識梳理
概述: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 文化 運動
一、1.先進生產技術;封建統治; 2.自強;求富;
3.近代軍事工業;近代民用工業;
4.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二、2.維新變法;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 3.「公車上書」;「戊戌變法」;
三、1.孫中山
2.革命;清朝統治;資產階級共和國; 3.民族;民權;民生;
5.清朝統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
四、1.陳獨秀;李大釗; 3.《青年雜志》 4.民主;科學
5.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 6.思想大解放;馬克思主義
二、鞏固練習
1.C 2.C 3.B 4.B 5.B 6.C 7.C 8.C 9.⑴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⑵由學技術到學制度再到學思想 ⑶近代化的探索
作業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一、知識梳理
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遵義會議;
二、鞏固練習
1.D 2.A 3.B 4.B 5.D 6.D 7.A 8.⑴巴黎和會;五四運動。
⑵略
作業五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知識梳理
1.局部;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3.七七;全國;
4.南京;
5.台兒庄;百團大戰;
二、鞏固練習
1.A 2.D 3.D 4.D 5.C 6.C 7.D 8.C 9.⑴九一八事變、不抵抗政策 ⑵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 ⑶南京大屠殺;
表示強烈的憤慨和嚴正抗議;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正視歷史、以史為鑒;牢記歷史,珍愛和平;面向未來、加強合作;謀求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答出其中一點或符合題意即可)
作業六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近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一、知識梳理
重慶;中原;大別山;渡江;一戰;張謇;辛亥;
二、鞏固練習
1.C 2.C 3.D 4.B 5.C 6.⑴重慶談判;抗戰勝利;達成雙十協定。 ⑵為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戳穿蔣某人假和平的陰謀。
作業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一、知識梳理
1.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2.中國歷史;獨立自主;站起來了;壯大;鼓舞; 3.統一;大團結;
4.1950;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最可愛
5.封建的地主階級;農民;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生產力;
二、鞏固練習
1.A 2.B 3.C 4.D 5. B 6.A 7.B 8.D 9.⑴圖一時間:1949年;事件:新中國的成立
圖二時間:1950年—1952年底;事件:土地改革運動 圖三時間:1950年—1953年7月;事件:抗美援朝戰爭
⑵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世界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⑶共同作用: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作業八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知識梳理
一、1.重工業;工業;工業化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贖買;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1.中共八大;
2.「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二、鞏固練習
1.B 2.C 3.D 4.B 5.B 6. ⑴最高利益:實現國家工業化; 規劃:五年計劃
成果:改變了中國工業落後面貌,建立了工業體系 ⑵問題: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視客觀經濟規律
作業九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知識梳理
1.真理標准;解放;
2.十一屆三中;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1980年,深圳、廈門、汕頭、珠海 4.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十三大;經濟建設;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
二、鞏固練習
1.A 2.B 3.B 4.C 5.D
6. ⑴略
⑵喻指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的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吸收僑資、外資,引進科學技術和管理 經驗 ,進行現代化建設
⑶《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 趣味園地
(這是一道所謂無標准答案的活動創新題,此種題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在答案的尋找中可以說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此題可有多種答案,如:會議類、 人物類 、政策類、科技類等,只要合理即可。
作業十 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和祖國統一
一、知識梳理
求同存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二、鞏固練習
1.B 2.C 3.C 4.D 5.D 6.B 7.D 8.C 9.⑴主要原因:美國對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長期實行敵視政策。
⑵成就: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等。 ⑶A
⑷認識:外交政策應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外交政策的發展變化必須符合國情;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等。 10.
⑴圖一:萬隆會議召開(或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圖二:尼克松訪華(或中美關系正常化);圖三: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或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上海舉行)。 ⑵寶島問題。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作業十一 步入近代及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一、知識梳理
1.人文主義思潮的廣泛流行 2.《權利法案》 3.《獨立宣言》
二、鞏固練習
1.A 2.C 3.A 4.D 5.C 6.⑴《權利法案》《人權宣言》
⑵封建統治者;不同點: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起來;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作業十二 無產階級的斗爭與資產階級統治的加強
一、知識梳理
奴隸制的存廢問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美國的統一;資本主義的發展;「廢藩置縣」; 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
二、鞏固練習
1.A 2.D 3.C 4.D 5.D 6.A 7.C 8.D 9.
⑴俄國1861年改革(或俄國農奴制改革);《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⑵俄國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美國黑人奴隸自1863年1月1日起永遠獲得自由. 10.⑴美國;林肯;美國;Obama;
⑵領導南北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⑶有關系;因為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從而使黑人後裔才有參加選舉並當選為總統的可能。
初中生暑假 學習計劃
一、計劃實施的目標:
1.提高自己在語文、數學等方面的學習能力。
2.加強運動,提高身體素質。
3.學會做簡單的家常菜。
二、具體措施:
1.針對自己的薄弱學科的 學習態度 、 學習 方法 、學習目標進行 反思 ,調整。
2.在家長的指導下,寫好自己切實可行的暑假生活、學習計劃。(安排好每天復習進度的`明細內容)
3.把練習卷上做正確的題目進行整理,確認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具備了哪些運用能力,樹立自己對本學科的信心。
4.把練習卷上做錯的題目進行整理、抄錄,打開教科書,逐題進行分析,找到錯誤的關鍵之處,進行認真的訂正後,再到教材上找到相關類型的題目,課件下載進行練習、強化。(盡可能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5.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按教科書的學習順序進行梳理羅列。了解自己學習問題的共性薄弱點,然後可以請老師一起幫助解決。
6.每周二次帶著學科的不懂之處和老師一起分析、解決問題。回家後運用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自我強化練習,填補自己的學習漏洞。(這一點必須按照教材由淺入深的學習順序,切不可東一榔頭西一棒的無序)
7.每次完成習題的訂正,將錯題訂正的全過程,牢牢地記在腦海里(背出),漸漸地形成解題方法的量的積累。
8.一星期打兩次球,游三次泳,增加運動,提高體能。(也可以聽音樂等,做自己有興趣的事)9.一星期跟著父母學做兩次家常菜校花網,如炒茄子,蒸魚之類,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三、時間安排:1.一星期學習五天,上午2.5小時,下午2.5小時。按一小時一節課安排好課表。
2.每天的3點以後是運動或做家務的時間。(也可以安排一些合適的娛樂活動)
3.雙休日去看一些有益的展覽會,或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家長督促:
1.設計好每天的生活、學習評價表,對自己每天的生活、學習作好評價。
2.家長一周三次檢查學生的暑期生活、學習計劃執行的情況和進度,及時幫助解決執行中的困難。
3.家長在幫助學生執行計劃時,也要尊重學生的要求,切不可急躁。要重視學生學習態度的調整和學習興趣的提高。
中學生暑假作息時間表
上午
07:00——08:00 早餐,晨讀
晨讀的時候,可以背一些詩詞, 英語單詞 之類,量不在多,重在堅持。
08:30——09:30 寫作業
報了興趣班的同學就不用嚴格遵守這個時間表了,但是得保證每天大約兩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防止假期之後的知識滑坡。
09:30——10:30 休息
孩子可以看會兒電視,玩會兒游戲,放鬆一下。
10:30——11:30 寫作業
11:30——14:30 午餐,午休
下午
14:30——15:30 課外延伸閱讀
閱讀的書目不限,主要培養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拓展思維。
15:30——16:00 休息
16:00——18:00 戶外活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個時間段太陽已經不再特別強烈,可以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
這個時間段也是各電視台動畫片播出時間,活動完之後可以讓孩子看會兒動畫片。
18:00——19:00 晚餐
晚上
19:00——20:00 興趣時間
自我規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如果有音樂、運動、手工的 愛好 ,可以讓他們自由安排。
20:00——21:00 溝通時間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不可缺少的。這個時間段,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交流。
21:00 洗漱、睡覺
暑假期間要保證孩子充足、規律的睡眠時間,休息好了,身心狀態才會更好。
2021八年級歷史暑假作業答案(部分)參考相關 文章 :
★ 2021初二暑假作業答案模板
★ 2021八年級暑假作業答案
★ 2021八年級下冊暑假作業答案
★ 2021八年級政治暑假作業答案
★ 2021八年級地理暑假作業答案
★ 2021八年級下冊英語暑假作業參考答案
★ 2021七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答案
★ 2021八年級下冊數學暑假作業答案
★ 2021八年級下冊語文數學英語暑假作業答案
★ 2021七年級暑假作業答案(人教版)
F. 七年級上冊歷史練習冊答案第七課大變革時代基礎達
參考答案基礎達標
一、選擇題 1.D 2.C 3.C 4.A 5.B
二、填空題 1.鐵農具、牛耕 2.李冰、都江堰、防洪灌溉 3.封建統治、封建經濟 4.356、秦孝公、封建 5.地主階級、農民階級
能力提升一、選擇題 1.D 2.A 3.A 4.B 5.B 6.D 7.B 8.D
二、材料解析題 1.點撥:此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答案:(1)上面這些工具都是鐵制農具。它們是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的。(2)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3)這里涉及兩個問題:一是鐵農具與石農具和青銅農具相比具有優越性;二是當時的冶鐵工業已相當發達,能夠生產大量鐵器。
2. ①意思是治理國家不一定用一種辦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②針對反對變法的舊貴族勢力。商鞅變法順應了封建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拓展探究點撥:回答第(3)問時,要從整體上去分析、看待歷史史實,同時也反映了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新事物一定能戰勝舊事物。答案:(1)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護土地私有制。獎勵生產: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獎勵軍功:有利於廢除舊貴族特權,打擊腐朽的貴族勢力。推行縣制: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2)通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3)商鞅變法失敗的是商鞅,而不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成功了。知識鏈接點撥:請同學們自由發揮,答案貼近題意即可。答案:感想:商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改革家。這個故事讓我們見識到商鞅初上任時的魄力。商鞅大膽變法改革的意識和創新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