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司馬台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司馬台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3-01-14 01:34:00

Ⅰ 世界文化遺產一一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Ⅱ 萬里長城大家都知道,具有歷史價值的野長城你知道嗎

現在北京的長城大多數是明朝在秦朝長城的的遺址上修建而成的。也成為「明長城」。

1、旺泉峪長城

如果說箭扣長城帶給人的印象是大氣磅礴,那旺泉峪長城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清靈俊秀,一個豪邁,一個婉約,形成鮮明的對比。旺泉峪長城並不算太長,共分布著8座敵樓,以谷底的旺泉峪關為界,西面山峰上有2座敵樓,東面山峰上有6座敵樓。雖然總體長度只有2公里的距離,但海拔落差卻達到了390米,大於北京結到擦石口長城330米的海拔落差高度,因此走起來會讓人感覺很累。

旺泉峪長城的精華,就集中在三岔邊——旺泉峪關之間的線路上,這里有「御史樓」、「賓館樓」等造型精美的敵樓建築;有「雙龜鎖關」、「蝴蝶結」等堪稱一絕的奇特景觀。山下一村,有旺泉,因此得名旺泉峪村。此段長城從永樂二年(1404年)一直修到萬曆八年(1580年),其間修修停停,共用了176年的時間。

2、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於京郊懷柔縣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山勢非常富於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

但,關於箭扣的來歷有兩個傳說,傳說一:開始修箭扣長城時,箭扣長城本無名。有一次,當地一位地方官前來考察長城,發現箭扣長城十分雄偉,而且在群山之間像一個澗口,就命名為澗口長城。可是當他回到朝廷時,覺得名字不妥,就想了想一句古話」一箭扣雙雕「,隨即拍案,叫這段長城為箭扣長城。傳說二:箭扣附近有段長城,在通過一極險之處時,由於下方是數十丈深的懸崖,長城沒有立腳點,古人便在此架設了兩根粗鐵梁,使長城在鐵樑上凌空昂然而過。但是至今也不知到底在哪裡。

登上鎮北樓四周環望,鬱郁蔥蔥,夏日夕陽下的箭扣長城像一條蒼翠的巨龍在茫茫山麓中更顯威風。

3、擦石口長城

擦石口長城,自明代萬曆年間建成以來,就是著名的險關要塞,歷史文獻和碑文中屢有記載。在這段並不算長的3公里線路中,共點綴著8座敵樓,從北京結一路向西延伸,直到與旺泉峪、耷拉邊交匯的「三岔邊」,又稱「小北京結」。此處地勢兩邊高、中間低,呈「U」形,因為與高矗雲天的北京結毗連,海拔直線落差高達330米。在明代,這段長城隸屬昌鎮管轄,除抵禦外侵,還同時起著拱衛帝陵的作用,因此修得特別高大堅固。現代人約定成俗,取其山下最大的村莊來命名,稱其為「庄戶長城」。

4、九眼樓長城

如果有人問,北京都有哪些著名的長城?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脫口而出:八達嶺、司馬台、居庸關、慕田峪、箭扣……;而如果有人問,這些長城中最高的一座敵樓是哪座?恐怕就沒有多少人能給出答案了。圖片上的這座敵樓的名字叫「九眼樓」,建於明代,至今已有460餘年的歷史。是北京所有長城敵樓的第一高,海拔1141米,位於懷柔雁棲鎮與延慶四海鎮交界的火焰山上。

5、西大樓長城

大榛峪長城有一座海拔915米的高大敵樓,為本段長城最具規模、最具氣勢的敵樓。因地處大榛峪長城最西段,又是最高峰,故當地人稱這座敵樓為:西大樓。同時,在海拔高度上,西大樓僅次於箭扣的北京結(958米)、正北樓(945米)。西大樓與北京結一西一東,遙相對望,兩者直線距離6.15公里,沿長城徒步距離9.15公里。此外,西大樓北路與北京結東路,在造型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城牆皆依山勢曲折迂迴而下,遠遠望去,有如迎風飄揚的絲帶。

西大樓所處山峰地勢凶險,高聳入雲。其東路始於谷底的大榛峪關,又稱賈家口關,長城扶搖直上,海拔落差達446米,其間兩處各呈80度的城牆有如天梯,直沖雲霄;其北路可望山下的三岔村,長城掉頭向北折西再向南,形成「幾」字大回環,其間山險牆、隔路峰形如絕壁,斷不可攀。

6、司馬台長城

司馬台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後又經薊鎮總兵戚繼光和總督譚綸加固,是我國唯一的一處保留明朝風貌的長城。司馬台長城山勢陡峭、地勢險峻,被稱為長城之最。整個長城以驚、險、奇著稱,工程浩繁,綿延19公里,敵樓多達135座,現保存完整的有20座,尤其是第十六敵樓,建築於海拔千米的陡峭山頂,可遙望到北京城,故又稱望京樓,被聯合國文教組織確定為原始長城,是世界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來到這樣的長城腳下怎能不爬上去?

7、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西連古北口,東接司馬台,由北齊皇帝高洋(556年)最初下令修建,後由明朝愛國將領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時期(1567—1582年)主持重新修築,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金山嶺長城視野開闊、敵樓密集,由於保存完好,成為明代長城中最氣勢恢弘、最具沖擊力、最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長城全景畫。素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

8、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分為二個部分:東為盤桓起伏的蟠龍山長城段,西為巍峨矗立的卧虎山長城段。可謂蟠龍卧虎,隔河相望。在這片自古就是邊關軍事和商貿的重鎮,素有「京都鎖鑰、燕京門戶」之稱。

從古至今,古北口就是中原通往遼東平原和內蒙古的咽喉要地,控山海、居庸兩關之中的長城要塞,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曾連年戰事,硝煙不斷,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一幕幕重要的篇章。在這里,既有漢武帝、朱元璋、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帝王將相成就大業的足跡;也有歐陽修、韓琦、蘇轍、曹寅等文人墨客抒懷壯志的詩篇;更有楊家將、戚繼光、馮玉祥、抗戰英雄、支那七勇士等民族英雄的故事。

9、雲蒙山長城

《雲蒙山長城遺址公園》距北京市區90餘公里,東沿密雲水庫,西臨雲蒙山脈。公園地處雲蒙山東緣,山形韶秀天成,宛延起伏,構思精巧,群峰突起,常隱於雲霧之中。

公園佔地7000餘畝,現存長城遺跡中,部分地段屬北齊時期修建;而大部分為明初所修。長城屬純石結構單邊內長城,自東北伸向西南,恰似一條雄偉的石龍,騰浮於起伏的山巔之上。北起石塘嶺,南迄開連口,長九十二里,設關砦十二,附牆台三座,空心敵台五十九座,初建於洪武、永樂年間,隆慶、萬曆年間又加修補改建。

10、龍泉峪殘長城

龍泉峪殘長城的片子不好處理,天氣不好是個主要因素,雜草叢生妨礙簡單的視角也是個原因,反正拍不好總得找個客觀理由來說詞。套用老電影一句台詞:不是我們太無能,是共軍太狡猾。

11、大榛峪長城

大榛峪長城起伏多變,風景如畫,可謂移步換景,處處風光。最佳拍攝角度分別為海拔711米的牛犄邊,與海拔915米的西大樓。站在牛犄邊之巔,東眺箭扣、擦石口、耷拉邊、旺泉峪、磨石口等長城段馳騁盤桓,盡收眼底,西望西大樓山峰形如屏障,高矗雲天;立於西大樓之上,可謂「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放眼長城四下再無高點,可盡情飽覽群峰疊翠,巨龍蜿蜒。

12、耷拉邊長城

耷拉邊是一段非常奇特的長城。走在擦石口長城上,遠遠的就可以望見一段「半截子長城」,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因為走向自高而低,就像耷拉在山脊之上,因此當地人俗稱「耷拉邊」。

讓人感到費解的是,這段長城向東南方向僅延伸了1000米的距離,就戛然而止了。從地勢上看,耷拉邊兀自向長城防線之內延伸,也就是關內方向,似乎與抵禦外侵的功能並不存在任何的關聯,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長城已經沿外圍構築了一條完整的防線,還有必要甩出這么一段多餘的部分嗎?

具體參考:網頁鏈接

Ⅲ 司馬台長城的歷史沿革

司馬台明朝長城邊塞在軍事上分為九個鎮轄區。密雲屬薊鎮轄區,該區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灰嶺口,全長1200多里。這薊鎮長城段當時受著蒙古部族的嚴重威脅,蒙古部族俺答時常入關,向北京城外侵襲,甚至常常直入昌平、通縣等地搶奪財物,騷擾百姓,直逼北京城,所以薊鎮長城具有至關重要的防禦作用。
密雲段長城全長425里,明薊鎮建立了牆子路、曹家路、古北口、石塘路和以石匣為中心的四個軍營及重要關口,每路分負長城若干段的關隘和敵樓。平時練兵,戰時打仗,形成系統的戰備防禦工事。
薊鎮是明朝名將劉應節、譚綸及抗倭名將總兵戚繼光等指揮設計和修建的。這段長城具有牆高、牆寬厚的特點,並且在重要地段修築仔牆、敵樓,烽火台密集,多種形狀,多種用途,集全國長城之特點。
居庸關八達嶺長城的旅遊開展得早,這里就成了觀看薊鎮長城的著名的景點。此後,為了緩解八達嶺人滿之患,又有慕田峪、金山嶺長城被開壁觀光。不過,1986年開始修復的司馬台長城,遊人至今寥寥。原因是,司馬台地處密雲東北角與河北省的交界處,從北京出發,到司馬台所需的路程,比到八達嶺稍遠了一些。
北京一些古文物遺址的修復,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批評,認為沒有注意維護遺址的原狀,也不夠注意環境的藝術風貌。司馬台長城因開發得較晚,吸取了教訓,故從一開始便有「整舊如舊,整殘如殘」之說。必不可少的維護加固工作,全以保留殘損頹舊的外貌為原則,切忌新鮮完整。整體環境也十分注重,舉目四望,沒有新建的樓堂館所。只見群山蒼莽壯闊,長城拖著那殘跡斑斑的軀體,彷彿就這樣從歷史的風雲中走來,能給人以真切的歷史感。它的修復工作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譽。

Ⅳ 長城是從公元幾幾年建的

公元前221年萬里長城開始修建。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的特點:

萬里長城有長、堅固、歷史悠久、施工精湛、工程量大等特點。它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Ⅳ 關於長城資料有那些

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春秋戰國

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

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長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

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

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

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

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三個朝代:一是秦始皇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今新疆,東止遼東的內外長城

和烽燧亭障,全長1萬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築的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的長城,全長8851.8公里(2009年修訂)。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總計起來,在5

萬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

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就有遺址1。5萬多公里。其次是甘肅的長城。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一般人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綠江畔。

長城關隘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

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

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

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

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

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

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

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

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長城的建築構造和建築材料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

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志著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

著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築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

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

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

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

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

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

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

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
(2)土坯壘砌牆
(3)青磚砌牆
(4)石砌牆
(5)磚石混合砌築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長城的起點——老龍頭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

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

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

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

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

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

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

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

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

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

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

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

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

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

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

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

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

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

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新書·過秦》)漢武帝

時,「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漢書·匈奴傳》)
「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的趙武靈王正是以「變俗胡服,習騎射」而著稱於世的政治家(《史記·匈奴列傳》)。事實上,秦皇漢武,包括明

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於北方的游牧部落,「大興師征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

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築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築,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第三章)
而且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表現在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

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

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長城現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

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

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

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有關長城的傳說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廟,只

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

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們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

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

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

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

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

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長城的別名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由黃海海濱一路延伸至亞洲內陸沙漠的龐大石造建築物,大約有1800年的歷史。城牆大約有25英尺高,12英尺厚,在中國的陸地上綿延

將近1500英里長。萬里長城的建造目的是為了增加北方蠻族南下劫掠後逃亡的困難度,藉此抑制他們的侵略。當然長城本身相當龐大,但是它的目的並不是要隔絕北方的侵略者,因為要維護這樣一個防禦型建築的成本實在太過高昂了。
現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目前現存幾段長城:
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金山嶺長城,山海關長城,嘉峪關長城,虎山長城,九門口長城,大同長城等。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的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里是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

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里的長城,可以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
慕田峪長城: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境內。距北京城73公里。北京著名長城景點之一,是明朝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的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這里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
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公里,由戚繼光督建,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

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里長城的精華。司馬台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金山嶺長城:位於距市區140公里密雲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之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公里。沿線設有建築各異的故摟67座,

烽火台二座,大小關隘五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牆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並設有攔馬牆、垛牆和障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山海關長城: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
嘉峪關長城: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關的美名,也是絲綢

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則是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軍事防禦體系。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由黃土夯築而成,外麵包以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在這里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
虎山長城:位於遼寧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虎山景區虎山面積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城、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九門口長城:坐落在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

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繼續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長城:明代大同為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明長城主要建於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東北鎮口台,西

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上村東山),全長335公里。據《三雲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後修大邊、二邊516.3里;內五堡、外五堡、塞外五

堡、雲岡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大同市、渾源、靈丘縣境內的明長城周內長城。渾源境內計160華里,靈丘境內長

約190華里。明內、外長城在大同境內總長為800多華里。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長城的經典文學作品
長城贊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至元明,上下兩千年。數不清將帥吏卒,黎庶百工,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巍峨豐碑。
跨峻嶺、穿荒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十萬里。望不斷長龍烽垛、雄關隘口,猶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綉。起伏奔騰、飛舞盤旋、太空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長城贊(原文)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迄元明,上下兩千多年。有多少將帥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豐碑國寶。
跨峻嶺、穿草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一萬余里。望不斷長龍雉堞、雄關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綉。起伏奔騰、飛舞盤旋、月宮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註:對聯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牆;「月宮遙見」,據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員報道,從空中回望地球,長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築物中最為明顯的標志之一。)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登八達嶺
沈用濟(清)
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
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
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松。
回瞻陵寢地,雲氣總成龍。

Ⅵ 司馬台長城景區怎麼樣

司馬台長城位於金山嶺長城東部的北京市密雲縣古北口鎮司馬台村北,始建於明洪武初年(1363年),全19公里,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城牆依險峻山勢而築,並以奇、特、險著稱於世。
司馬台水庫將該長城分為東西兩段。東段有敵樓16座,西段有18座。 敵樓密集、形式多變、結構各異,樓的間距平均僅140米,極其雄奇壯麗。東段長城峰巔有兩座敵樓最為顯赫,即仙女樓與望京樓。尤其望京樓築於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頂,景觀絕佳,可遙望到北京城。
司馬台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後又經薊鎮總兵戚繼光和總督譚倫加固,是一段偏離原北齊長城基礎的明長城,也是至今完好保留明代長城原貌的一段古長城。司馬台長城,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這樣評論司馬台長城:」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是中國長城之最。「
所謂之最,就是最絕。整段長城構思奇巧,結構新穎,形態各異,集萬里長城眾多特色於一體,可用險、密、全、巧、奇五字概括。「望京樓是司馬台長城的最高點,海拔986米。據說晴夜中在望京樓可以望見北京城的燈火。
司馬台長城有四處最絕之處:其一#,長城建築細部精緻,磚雕、石刻、文字磚一個都不少,這是萬里長城中極其少見的段落;其二,創造戰牆的形式,防禦效果超過傻大笨粗的實體牆,其遮掩守城兵士的作用是全方位的,發射火器時,也幾乎沒有死角;其三,司馬台天梯之長,為萬里長城獨一份。
北京的長城有天梯的地方不止一處,但司馬台的天梯一蹬一米高,呵呵,似乎古代守城將士都是巨人;四就是障牆密布。登上了司馬台長城,你將發現長城建築的奇特性和多樣性特徵、了解到一般旅行者難以知曉的古長城建造方法,以及長城上的細部結構特徵和各個部件的實際作用,成為深度古長城玩家。
司馬台長城「西八樓」的路上約有200米的文字長城磚刻,有「振武營「、」萬曆十一年秋防中營「等古文字磚刻,可注意查看。
游覽時長:6小時。
注意:司馬台長城已於2010年6月關門謝客。包括司馬台長城在內的新旅遊區——密雲縣古北口鎮的「古北水鎮」旅遊度假區將於2012年10月前試營業,2013年5月1日前向遊客正式開放。
更多關於司馬台長城景區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0e45c1615731322.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Ⅶ 司馬台長城名稱的來歷

因為那段長城在司馬台村,所以叫做司馬台長城,司馬台只是一個地名,沒有來歷和歷史故事

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區北部的古北口鎮司馬台村北,緊鄰古北水鎮,司馬台長城的城牆依險峻山勢而築,並以奇、特、險著稱於世。

司馬台水庫將該長城分為東西兩段,東段有美人樓16座,西段有英雄骨灰樓18座。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曾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司馬台長城堪稱中國長城之最。

(7)司馬台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司馬台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又經薊鎮總兵戚繼光和總督譚倫加固。這段長城被長城研究專家羅哲文教授譽稱為長城是中國的建築之最,而司馬台長城是中國的長城之最。

因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其山勢陡峭,地勢險峻,工程浩繁,綿延19公里,敵樓多達135座。

單說樓頂,就有平頂、穹窿頂、八角藻井頂等6種,牆體也有單邊牆、雙邊牆、垛口障礙牆等7種。經過1987年開始復修,已對外開放。中外遊客,競相慕名而游。

Ⅷ 長城多少年了,有多長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2、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長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人卻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地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時間。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3、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道路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4、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5、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並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築的城牆,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牆,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牆縫。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使中華民族不被匈奴所征服,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裡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長城修完後,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國人居住,這城鎮就是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閱讀全文

與司馬台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