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肅省臨洮縣名字的來歷
狄道今稱臨洮,是中華民族的發源與傳播地。馬家窖、齊家、辛店、寺窪文化,那些優美圖案,幾何線形的彩陶,就出土在這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相傳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就在這里飛升而去。而這里的李氏先祖又和老子李耳緊緊連在一起,繁衍生息,成為李氏家族尋根問源之地。
老子的先祖是古隴西郡人,據史料及民間傳說考證,老子見周之衰,離開周京洛邑西出散關後,在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澤一帶傳道訪聖跡和尋根,最後於臨洮東山超然台」飛升」。
在臨洮城西北約五公里的洮河西岸,在東山對峙,有座小山,名叫大極山,太極山的景象和得名皆由老子而來,是老子在東山講經、飛升前提筆點太極的結果。這座山在陽光下明暗轉換確像一個太極圖。臨洮老百姓在老子點太極插筆的地方,建了一座塔,名到」筆峰塔」後稱文峰塔,在老子住過的地方,建了一個老子廟,把」飛升」的地方建」風台」,後又叫超然台。古樸蒼勁的楷書」風台」二字現今仍留存在東山超然台西面的懸崖上。
臨洮東山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還舉行傳統廟會,紀念老子飛升。
渙渙洮河水,悠悠北嶺雲。
千古飛升處,萬世永記存。
B. 臨洮是屬於那個市
臨洮屬於甘肅省定西市。
因境內有洮河而得名。臨洮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地帶,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城而過。截至2018年10月,全縣總面積2851平方千米,總人口55.29萬,有漢族、回族、東鄉族等21個民族,下轄12個鎮、6個鄉,縣政府駐洮陽鎮。
臨洮是省會蘭州的南大門,縣城距蘭州市區80公里,是「蘭白經濟區」內重要節點城市。蘭臨、康臨、臨渭高速和212國道及省道309、311線穿境而過,是連接甘肅中南部與臨夏、甘南兩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必經之地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輻射圈內重點縣區。
(2)臨洮歷史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臨洮,古稱狄道,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沖,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素有「彩陶之鄉」的美譽。
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設置狄道縣,為臨洮建縣之始。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隴西郡,郡治為狄道。
東晉十六國時,前涼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連陷秦、渭、洮、臨四軍,狄道陷於吐蕃。
五代十國時期,仍屬吐蕃所有,改稱武勝軍地。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改武勝軍為鎮洮軍,後升鎮洮軍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設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建狄道州。
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縣為臨洮縣。
1949年8月16日,臨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決定設立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洮、洮沙二縣屬臨夏分區。1950年5月,撤銷洮沙縣並入臨洮縣,劃入定西分區。1961年12月,設立臨洮專區。1963年10月撤銷,劃歸定西專區。
C. 臨洮之名來原於那個朝代
臨洮之名始於金,歷經元、明、清均置臨洮府,清乾隆五年(1740年),遷建狄道州,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縣為臨洮縣。
具體如下:
臨洮,古稱狄道。
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設置狄道縣,為臨洮建縣之始。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隴西郡,郡治為狄道。
東晉十六國時,前涼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連陷秦、渭、洮、臨四軍,狄道陷於吐蕃。
五代十國時期,仍屬吐蕃所有,改稱武勝軍地。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改武勝軍為鎮洮軍,後升鎮洮軍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設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建狄道州。
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縣為臨洮縣。
1949年8月16日,臨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決定設立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洮、洮沙二縣屬臨夏分區。
1950年5月,撤銷洮沙縣並入臨洮縣,劃入定西分區。1961年12月,設立臨洮專區。
1963年10月撤銷,劃歸定西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