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初中歷史專題講座一般講什麼

初中歷史專題講座一般講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4 08:15:16

A. 初中歷史說課稿

初中歷史說課稿模板範文

說課是一種教學、教研改革的模式,說課活動可以有效地調動了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學習教育理論,鑽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素質,培養造就研究型、學者型教師的最好途徑之一。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模板,歡迎閱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突出地講了「鐵農具、牛耕的推廣」與「商鞅變法」兩個史實,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的好的學習材料。

2、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前面已經學習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為爭奪人口,土地和對別國的支配權不斷地進行兼並戰爭,與此同時,紛紛進行改革,發展經濟,強化軍事,形成了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對春秋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這一歷史現象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商鞅變法原因及後果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討論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示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鐵農具和牛耕產生發展情況的討論研究過程,以及對商鞅變法的了解,研究過程,幫助學生感知人類生產進步與社會變革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初步掌握、歸納、比較、置疑等基本的學習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斷、推理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的'個性與習慣,逐步掌握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世界觀,樹立凡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改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將來積極支持和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中去。

重點、難點:

本課有兩個重點:一是鐵農具、牛耕的推廣及意義;二是商鞅變法。

本課的難點是「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大變革」,即鐵農具與牛耕的推廣與各國變法之間的關系。

教法與學法:

可採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或「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因為本課內容難度較大,為啟發學生思考,可將所有教學內容均以提問置疑方式切入,然後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逐一解決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關於「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廣」這一目的可以分為「鐵農具」和「牛耕」兩個部分來討論。

1、「鐵農具」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①中國境內大約在什麼時候開始製造和使用鐵器?其依據是什麼?(學生閱讀課文後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圖中的各種農具都有些什麼用途?它們與今天的鐵農具有何不一樣?原因是什麼?(多媒體演示《戰國鐵農具文物圖》,然後組織討論)。

③《戰國鐵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什麼信息?說明了什麼問題?多媒體演示教材《分布圖》,然後提問,組織學生歸納——鐵器分布非常廣泛,說明鐵農具不僅開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廣。

2、「牛耕的使用推廣」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①牛耕發明以前,人們是怎樣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③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有著什麼樣的關系?(組織學生閱讀課文,並展開想像,進行討論,然後回答。)

3、「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的意義」這一小目下可設置問題: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有何重大意義?(組織學生拓深、拓寬教材內容來回答,教師作必要的分析補充)

二、關於「商鞅變法」可設置以下四個問題展開教學

1、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什麼要相信變法?(組織學生閱讀課文,進行討論)

2、你知道「商鞅舌戰」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嗎?請講給同學們聽聽。(對商鞅變法主要的經過補充一些故事,這樣能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中哪條措施最重要 ?為什麼?

4、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用多媒體的交互功能將內容與作用結合起來,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揮,教師隨機演示)

內 容 作 用

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 廢除了舊制度 增強了國力

獎勵耕戰 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建立縣制 增強了秦軍戰鬥力

總結:

1、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2、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拓展延伸

1、設置材料問答題:

(多媒體)有一次,前總理朱鎔基在北京觀看話劇《商鞅》。當該劇最後演到商鞅因變法被舊貴族們處以極刑車裂而死時,朱總理潸然淚下,感慨地說道:「改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①設問:舊貴族為何這樣仇視商鞅?商鞅遇害後,他的變法事業失敗了沒有?為什麼?朱總理的話表達了他一個怎樣的信念?

②問答題:

為什麼「商鞅雖死,而秦法未敗」?它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

;

B. 初中歷史講什麼

初中同步教程歷史全套.zip

https://pan..com/s/1_0kgFtEQKqHIWByiX6AFaw

?pwd=jggb 提取碼: jggb

內容包括: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等。

C. 初中什麼時候講世界歷史,又會講些什麼,會不會講到恐龍時期的白堊紀等或古埃及等

初中是初三講世界歷史,九上講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第一單元講說人類的起源與上古文明,不會講白堊紀,古埃及會講,因為它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九下是講俄國的十月革命,德國發動一戰、二戰、羅斯福新政、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戰結束、世界各地的民族獨立運動,美蘇冷戰等、蘇聯解體等。我就是初三的

D.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範文

教育敘事,即是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以下是我為您整理初中歷史教育敘事範文,供您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範文1

《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教學敘事

在教學本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上課鈴響後,我走進教室上課,打開多媒體課件,一幅「黃海激戰」圖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中日雙方戰艦在海面上戰斗,兩側浮現一句詩「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接著我向同學講述:「同學們,這副輓聯是人民為哀悼民族英雄鄧世昌而撰寫的。在中日海戰中,鄧世昌帶領致遠艦不幸艦體受傷,彈葯斷絕。他沉著鎮靜,指揮部下沖向日先鋒指揮艦吉野,決計同歸於盡。吉野大怖躲避,並以快炮及魚雷攻擊致遠,沒入黃海。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親自為他撰聯,以歌頌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偉大業績而作的。這時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岳母為其刺字「精忠報國」。想用歷史名句來襯托突出鄧世昌的業績,又能自然的導入新課。

正在這時,一學生舉手要求發言,說「老師,我知道精忠報國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將岳飛母親在他後背刺的字,那岳飛和鄧世昌有什麼相同的呢?」

對這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較慢的語速表揚他們能思考和大膽質疑,一面則以快速的思考應對,如果與他們討論這個問題,教學任務很難完成,這也不是全班同學感興趣的話題,我的教學計劃中根本沒有這一環節。如果用以前慣用的手段「這個問題我們課後討論好嗎?」顯然是對學生的「外交辭令」(實際是老師不允許討論)而繼續把學生引入我精心預設的教學程序之中,這樣做,學生學習的熱情、好奇心、學生的創造思維很可能被扼殺了!我當機立斷放棄了已製作好的多媒體課件,對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們提出的問題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們只要學習一定能弄清所有的問題。現在我提議分小組學習,你們倆如果願意就帶一小組從輓聯入手,兼考察黃海的地理環境,了解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所克服的困難,理解鄧世昌在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時的愛國情操,並把你們的收獲給同學們匯報;第二小組從清王朝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考察黃海在我國海防中的地位從而理解鄧世昌為什麼堅持打擊日本帝國主義,與戰艦共存亡以及此舉的重要意義?第三小組考察黃海及朝鮮半島的歷史地位,看能否用你們的考證事實來告訴同學日本侵略的史實。第四小組,考察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的歷史過程,要求把海戰中的路線、措施、經過、結果搞清楚,各小組形成書面材料,老師作必要的補充或更正,並對學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與學生再一起討論。就這樣,本來用一節課教學綽綽有餘,結果我卻用了兩節課時間,但除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外,學生獲得了滿足感和作為學習主人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從此以後,我發現這兩同學對老師態度特別親切,很多同學上課積極性也高起來了。

「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教學的設計和組織,是有一定彈性的,這就為教師的創造性工作提供了施展的空間和機會。我們的歷史教師要敢於並善於利用這一空間和機會,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盤考慮,整體籌劃,具體安排,細心組織,就一定能處理好新教材的使用,體現出新課改的理念,並發揮出自己的教學特長,展現出自己的教學特色。在當前歷史新課程的實驗中,需要的就是教師教的活,學生學的活,教材用的活,教學搞的活。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範文2

誰不希望發展?誰不希望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獲得專業成長?為了探討日常歷史教學對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真正要義,我曾採用座談討論、問卷調查與現場聽課的方式,了解他們教學行為方式的更新達到何種程度,試圖去透析問題的「根」「本」,從中獲得一點滴水穿石般的啟示,促進廣大農村歷史教師加快自我更新、專業發展的步伐。讓我感到吃驚的是,在座談討論、走訪問卷中看得更多的似乎是教師疲憊而無奈的背影,有不少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僅僅把教育當作一個職業,認為自己所從事的歷史教學活動很累,而且累得被動,很少有對歷史教學活動的情感投入和發展的內在需要。

教育日新月異,表現在教師的專業發展呈現以下趨勢:從追求教師數量向追求教師質量轉變,從維持教師現狀向追求教師卓越轉變。一方面是教育學者普遍認為持久的、高質量的教師培訓是一所學校發展及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礎,另一方面是廣大歷史教師覺得教師生活太苦、太累又枯燥,這似乎成為一種新的矛盾。基於這種發展趨勢及新的矛盾,如何促進農村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選擇什麼樣的途徑實現他們的專業發展就成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教育的新問題。不少學者認為,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依託教師的教育實踐,然而,由於諸多原因,農村初中歷史教師的素質趕不上城區的初中歷史教師。如何引導廣大初中歷史教師依託「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促進專業發展?我認為必須把「教育教學敘事」研究作為引導廣大農村初中教師內在的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與豐富的動力,讓他們在「教育教學敘事」研究的過程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自我總結、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所謂教育教學敘事,是指通過教育教學主體的故事敘說來描繪教育教學事件,以使教育教學行為和活動得以詮釋的意義建構方式,讓寫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撰寫教育教學日誌,記錄教育教學痕跡逐漸成為廣大教師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教師成長檔案的重要內容。

誠然,廣大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指教師專業發展所必備的素質,還要看如何在實踐行動中體現歷史素質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實踐行動不應迴避教育培訓,而應看到「教育教學敘事」研究既能在立足具有「校本」特點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促進農村初中歷史教師群體的共同專業發展,又能用這些鮮活的教育教學實例引領廣大農村初中歷史教師進一步生成教育智慧。但需要強調的是,教師撰寫教育教學故事不是為了炫耀某種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讓廣大農村初中歷史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建構為手段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尋求改進教學、發展自我的突破口。

那麼,該如何促進農村初中歷史教師的教育教學敘事研究?必須擺正滴水穿石與自我更新的關系,在形成新的教學觀、學生觀的同時,在踐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將新課程的改革理念與教育教學實踐「零距離接觸」,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力。其關鍵在於廣大農村初中歷史教師重新定位自我。

1.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新課程與新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這一次新課程改革的靈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將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轉化為每一個農村歷史教師自己的信念,需要一個從思想認識到思維習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推進?可以用教育教學敘事研究的方法,促進自身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問題意識,並通過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改革歷史課堂教學來影響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什麼呢?因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絕不只是簡單地換了一套教科書,其實質是一場教育觀念的革新,是人才培養模式、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變革;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歷史教師的作用已不只是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更在於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幫助學生努力構建,在於注意培養學生多層次與多角度的思維,給學生以更多的賞識,從而讓學生「潛能」中最本質的「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的需求」得到滿足。

由此看來,廣大初中歷史教師如能自覺地參與教育教學敘事研究,就能在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的更新等方面逐漸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既讓歷史課改取得真正成功,又促使學生轉變歷史學習方式,更激發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從而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思考、學會運用,養成終身受用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超越教材。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倡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已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新課程為廣大教師發揮主動性、創造性提供了平台,而且便於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廣大農村歷史教師自覺地參與教育教學敘事研究,就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自身智慧,在對教材不斷拓展與補充的過程中使教材更顯生機與活力,在對教材進行大膽改造的過程中使歷史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地區蘇中地區腹部的寶應,受到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的雙重滋潤,正從運河時代進入高速時代,農村歷史教師如果在教學實踐中無視身邊的這些變化,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將豐厚的歷史閑置一旁,勢必會造成鮮活的優秀歷史資源的浪費,久而久之,會使中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慢慢喪失。

3.以一個歷史教育行家的標准要求自己,不斷學習、不斷追求。廣大歷史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新課標,從而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廣大歷史教師一旦投身於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敘事研究,就會明顯感到新教材一個顯著的變化,那就是從表面看難度降低了,但涉及面更寬,要求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必須適應這一變化,並盡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歷史教材增加了許多圖文和問題討論,每個歷史教師都必須思考「歷史課怎麼上」這一問題。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歷史教師必須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學科知識,才能從容自如地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僅要有厚實的學科專業知識,而且要了解相關學科乃至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而每個教師從教後都會面臨年齡逐漸增大、工作任務偏重、教育觀念滯後、知識逐漸老化、教學方法手段保守等問題,是聽之任之還是不斷追求,需要通過「教育教學敘事」研究來促進更多的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早日成為行家型歷史教師。

因此,廣大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關注日新月異的社會,讓歷史課堂盡快貼近充滿活力的生活,才能促進歷史教學與生活同步,而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敘事」研究更會使廣大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加快自我更新步伐。

時代要求廣大歷史教師做到再學習,而這個再學習不僅僅是停留在一般層面上的拓展,還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廣大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教育教學敘事研究,在「再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反思自身的歷史課堂教學實踐;在堅持不懈的過程中,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使自身的歷史教學實踐成為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使歷史課堂多一些人文精神的光彩,使學生多一些創新的思維。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範文3

學習了專題講座《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我感受頗深。特別是這句話:「教學難點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同樣一個問題,對某些學校和班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而對其他學校和班級的學生就不一定是難點」。

下面我就談一下學習《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的前後自己在教授初一歷史《 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時的幾點體會。

國培學習之前的教法:

1.教師可以提問:三國鼎立的最後結局如何?讓學生依據自己聽說的傳聞或者教材的敘述來回答問題。應該注意糾正學生回答中出現的不符合史實的傳聞。在學生回答以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講述。

2.西晉統治集團的腐朽、皇族的紛爭、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等問題可以教師講述的方式來處理。講述內遷問題時,應注意使用地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內遷的形勢。然後,要求學生概括西晉短暫而亡的原因,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予以小結,指出其短暫而亡的原因,應包括西晉統治集團自身的腐朽、統治集團的內亂、內遷的少數民族趁機起兵三個方面。

3.教師可以通過自製地圖或者在現有的圖上作標識的方式,介紹東晉和十六國的格局,以及前秦統一北方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是否知道「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的成語,引入關於淝水之戰的教學內容。也可以鼓勵學生從教材中自己找出這兩個成語的含義和出處。

4.關於淝水之戰的教學,一定要做到生動有趣,以調節課堂的氣氛,培養或保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根據實際條件採用想像圖、地圖、多媒體課件或者講故事等方式進行教學。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戰中前秦兵力占優勢而失敗的原因時,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5.關於江南開發的問題,可以從本課的引導框進入教學,讓學生先說明漢朝江南的情況,再說明南朝時江南的情況。然後提問:「為什麼會發生上述巨大的變化?」要求學生掌握江南發展變化的條件和原因。因為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核心內容,在學生動腦筋和進行活動與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講述和引導。

6.最後,教師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小結,參照「重點和難點」中分析的本課基本脈絡和相應的重大事件,使學生對本課形成總體的認識。

以上參加國培前的教學過程,盡管復習講解都很詳細,教學層次也清晰,但還是沒有擺脫老師牽著學生學的舊教學觀,學生在課堂中沒有自我意識,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要在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必須在備課時,備學生。

教師備課時所想的應是學生如何會學會,而不是教師如何教。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策略,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老師在《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一課中明確指出,「教學難點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學難點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同樣一個問題,對某些學校和班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而對其他學校和班級的學生就不一定是難點。」「確定教學難點的主要依據是學生,教師要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確定教學難點,就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基礎等。」在以上四點中我覺得是最重要的,那麼老師教學肯定要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學生要思考,老師就

學習了專題講座《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我感受頗深。特別是這句話:「教學難點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同樣一個問題,對某些學校和班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而對其他學校和班級的學生就不一定是難點」。

下面我就談一下學習《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的前後自己在教授初一歷史《 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時的幾點體會。

國培學習之前的教法:

1.教師可以提問:三國鼎立的最後結局如何?讓學生依據自己聽說的傳聞或者教材的敘述來回答問題。應該注意糾正學生回答中出現的不符合史實的傳聞。在學生回答以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講述。

2.西晉統治集團的腐朽、皇族的紛爭、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等問題可以教師講述的方式來處理。講述內遷問題時,應注意使用地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內遷的形勢。然後,要求學生概括西晉短暫而亡的原因,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予以小結,指出其短暫而亡的原因,應包括西晉統治集團自身的腐朽、統治集團的內亂、內遷的少數民族趁機起兵三個方面。

3.教師可以通過自製地圖或者在現有的圖上作標識的方式,介紹東晉和十六國的格局,以及前秦統一北方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是否知道「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的成語,引入關於淝水之戰的教學內容。也可以鼓勵學生從教材中自己找出這兩個成語的含義和出處。

4.關於淝水之戰的教學,一定要做到生動有趣,以調節課堂的氣氛,培養或保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根據實際條件採用想像圖、地圖、多媒體課件或者講故事等方式進行教學。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戰中前秦兵力占優勢而失敗的原因時,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5.關於江南開發的問題,可以從本課的引導框進入教學,讓學生先說明漢朝江南的情況,再說明南朝時江南的情況。然後提問:「為什麼會發生上述巨大的變化?」要求學生掌握江南發展變化的條件和原因。因為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核心內容,在學生動腦筋和進行活動與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講述和引導。

6.最後,教師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小結,參照「重點和難點」中分析的本課基本脈絡和相應的重大事件,使學生對本課形成總體的認識。

以上參加國培前的教學過程,盡管復習講解都很詳細,教學層次也清晰,但還是沒有擺脫老師牽著學生學的舊教學觀,學生在課堂中沒有自我意識,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要在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必須在備課時,備學生。

教師備課時所想的應是學生如何會學會,而不是教師如何教。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策略,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老師在《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一課中明確指出,「教學難點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學難點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同樣一個問題,對某些學校和班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而對其他學校和班級的學生就不一定是難點。」「確定教學難點的主要依據是學生,教師要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確定教學難點,就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基礎等。」在以上四點中我覺得是最重要的,那麼老師教學肯定要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學生要思考,老師就得給學生思考的問題和時間,這就需要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探究互動,通過探究互動來激勵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自主去學習,才能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下面是我國培學習之後的嘗試:

在《經濟重心南移》一課中,學生對理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有一定困難,因為初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缺乏直接的生活經驗,對農業生產了解得非常少。

《耕獲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我們了解宋代江南農業生產狀況難得的形象材料,教材中採用了《耕獲圖》來說明宋代江南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耕獲圖》蘊含的主要信息,找出南方農業得到發展的幾個原因。

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耕獲圖》畫面上的青山綠水,片片肥田,再聯想江南溫暖濕潤的氣候,認識江南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

第二,通過《耕獲圖》描繪的人們緊張而有序的勞動場面和莊主悠閑自得欣賞田園風光的情景,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這種景象只有在社會安定的條件下才能夠出現;再聯系晚唐到北宋黃河流域戰亂頻生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那時候江南社會比較安定,為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三,從《耕獲圖》上出現翻車,教師要引導學生悟出北方人遷移南方,不僅為南方農業生產提供了勞動人手,還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加快了南方農業發展的速度。

第四,用《耕獲圖》上描繪的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跟敦煌壁畫上描繪的北方一人二牛犁耕的方法進行對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宋代南方耕作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並超過了北方。

第五,從《耕獲圖》上插秧與收獲同時進行的情景,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它描繪的是江南一年兩熟的雙季稻生產情況。宋代江南形成較為穩定的一年兩熟制,在我國農業耕作制度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我國農業耕作制度自春秋戰國實行連年種植制度之後的又一次飛躍,它說明我國農業精耕細作水平攀升到一個新高度。

優越的自條件、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北方生產力(包括勞動人手和先進農業技術)的南遷,是促進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而這幾條原因都能從《耕獲圖》得到啟示,這說明《耕獲圖》是認識宋代南方農業發展的形象史料,十分珍貴。

感悟: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探索才能學會難點。始終給學生以創造發揮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扮演主動角色,教師不代替學生思考,把難點放在教學情境的設計上,本節課採用這種教學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消化當堂課的知識點,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了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概括,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突破。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不斷探究的思維空間。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增強了趣味性,初步培養想像能力,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里,運用了老師教與學生自主學結合這一重要歷史思想方法,化難為易的作用,對今後的歷史學習有深遠的影響。

E. 初中歷史十分鍾試講模板

初中歷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設計試講模板如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文學三傑」和「藝術三傑」及其代表作,了解人文主義的含義。

2.掌握十四五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性質、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史料研讀、自主閱讀等方法,歸納文藝復興興起的時間、主要人物及其作品。

2.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提高對歷史問題探究、分析及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人文主義精神(提倡人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巨大貢獻,認識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是經歷磨難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的,樹立刻苦鑽研、努力學習、勇於創新的信念和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文藝復興興起的背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三傑」、「藝術三傑」的主要作品及特點。

【難點】

文藝復興的實質及影響。

三、教學方法

史料研讀法,自主閱讀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義大利的風光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和藝術品,同時由老師進行講解:提起義大利,人們不禁會浮想聯翩,那裡有最誘人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恆之城——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就在這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達克斯、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伽利略、馬可·波羅等偉大的人物。這就是義大利——一個神秘的國度。同學們,在14、15世紀的義大利產生了一個影響歐洲歷史進程的文化現象——文藝復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14、15世紀的義大利,探尋文藝復興的足跡。

(板書:第6課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背景

【過渡】通過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我們知道文藝復興運動首先於義大利興起,那大家是否思考過,為什麼會首先在義大利興起文藝復興運動呢?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26—27頁文字並結合課件展示的有關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的史料材料,提問:文藝復興運動在義大利興起的背景是什麼?

七、教學反思

F. 淺談如何上好一節初中歷史課

把課上好,是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工作體現。課上得如何,取決於課備得怎樣。每節好課,看上去是上出來的,實際上是備出來的,即在課前做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學設計,是每位教師所面對的問題。
一、案例一:在一節有關新中國外交成就的初中歷史課上,教師講到萬隆會議,主要介紹了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風采,出示了多幅周總理的照片,播放了周總理在會議上演講的影視資料。然後,讓學生討論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起的作用。
問題在於:是否遵循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的教學角度,要依據課標要求,要在鑽研課標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如萬隆會議,實驗稿課標上寫的是: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而新版課標的要求,在中國史中是: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過萬隆會議┄┄知道戰後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
因此,這一問題的教學角度不是周總理的外交風采,而是中國在萬隆會議上的作用,以及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對歷史的闡述是有多種角度和側重的,但從教學上來說,確定教學角度,首先是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按課標要求來設計。
啟示:要了解和把握課標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師在講洋務運動時,在講完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後,講道:洋務派辦的這些新興工業,需要引進外國的設備、技術和人員,而當時的人都不懂外語,難以操作。為此,洋務派推行新式教育,興辦培養外語人才的學校。
問題在於:是否釐清歷史的邏輯,將歷史的邏輯轉化為教學過程的邏輯:
1.教學環節解決課堂教學是如何展開和進行的問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總體進程和每一個步驟。
2.教學內容梳理本課內容所涉及史事的邏輯與層次,釐清所教史事的范圍、要素和前後關系。
3.學生認知預設問題和設計活動,牽引學生的認知,通過師生的互動促進學生理解所學內容。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符合歷史發展線索的梳理,然後將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過程的編排,使得教學環節有前後相連的邏輯關系,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夠同步而有序地展開。而這一切的基礎,要以歷史時序為基礎,符合歷史發展邏輯。
啟示:要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三、案例三:有位教師在講三國鼎立時,大約用了20分鍾具體而生動地講述官渡之戰的過程。而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的建立與發展。
問題在於:是否把握教學的重點。重點即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所在一節課的內容,如果沒有重點,就會面面俱到,平淡無奇;如果都是重點,等於沒有重點,還是一鍋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點的選擇:
在歷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課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點採取有效策略活化重點,強化重點,圍繞著重點:
補充相應的材料;
設計思考的問題;
組織探究的活動。
例如,講改革或條約的內容,往往有著多項措施或條款,若逐條介紹,就會顯得重點不明顯,內容也枯燥,因此要選擇重點。如,商鞅變法的內容包括:什伍、連坐制度,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獎勵軍功;
廢井田、開阡陌,推廣縣制,統一度量衡,移風易俗。
重點可定為:
獎勵軍功——打破貴族世襲制,提高軍隊戰鬥力
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
推廣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
啟示:要學會抓住教學的重點
四、案例四:在一節有關唐朝文化的初中歷史課上,講到唐詩,教師先是組織學生展開賽詩會的活動,分小組朗誦唐詩,然後分別對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篇進行具體分析,闡述其中的寫法及意境。
問題在於:是否突出歷史的特色
中學歷史課程的很多內容,屬於專門史的范圍,如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教師在整合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從歷史的視野上來考察某一領域中的問題,把握其中的歷史變化和歷史意義,而不是只注重講清一般的知識,所以,要探索如何講出歷史課的特色。
凸顯歷史的特色,就是將某一史事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加以考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對史事進行闡釋,而不是單純、抽象地講述和簡單地加以評論。
啟示:用歷史的視野進行闡釋
五、案例五:有位教師在講經濟特區時,運用地圖,先說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然後說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再說設海南經濟特區,及上海浦東開發區。然而,未說明經濟特區的特在何處?
問題在於:是否把握了核心要素。每個具體的歷史知識,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由這些要素構成知識的。備課時不但不能忽略了核心要素,而且要將核心要素加以梳理,以使其更為清晰。
經濟特區這一知識的核心要素包括:
過程要素:是怎麼發展的,如何有步驟地逐漸展開
政策要素:引進外資、設備和經營方式,在稅收、出口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格局要素: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此外,經濟特區與經濟開發區的區別。
再如:秦始皇這一人物的要素
1.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推行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
啟示:細致梳理知識的核心要素
六、案例六: 有位教師這樣講黃花崗起義:起義爆發後,革命黨人向總督衙門發起猛烈進攻。他們個個視死如歸,英勇無比,勇猛殺
敵,在槍林彈雨中前赴後繼,與敵人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革命黨人仍是戰斗到底,直到起義失敗。
問題在於:是否有比書面語更好的敘述方式
1.是口語化。
2.是注重歷史細節
歷史是由細節組成的,講歷史離不開細節,要把歷史講得具體生動,使學生能夠感悟到,就更需要有細節。教學內容的具體、活化,學生才能對歷史有所感悟。
從概念到概念,從道理到道理,空洞無物,是歷史教學的大忌。細節的描述要符合歷史的事實,不能 憑空想像或者隨意編造。
有位教師在講唐都長安的繁盛時,這樣講道:長安城裡的大街小巷店鋪林立,出售各式各樣商品,如茶葉、絲綢、唐三彩等。到了晚上,全城是一片燈火通明,人流如潮,叫賣聲不絕。
例如:西安事變中捉蔣。12日凌晨,孫銘九率一百多人來到臨潼的華清池,解決了蔣介石的衛隊後,直奔蔣的住所五間亭。蔣介石聽到槍聲,慌忙逃向後山。孫銘九沖進蔣的卧室,見屋內無人,而蔣的假牙還放在桌上,鞋子擺在床下,衣帽掛在牆上,一摸被子,尚有餘溫。於是判斷蔣沒有跑遠,就率兵到後山搜索,發現蔣介石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將其架出來,推上汽車送往西安城內。
啟示:要學會具體生動地講歷史
七、案例七:有位教師在講唐都長安的市場時,出示了《唐六典》中的一段材料:「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然後,對材料中的文字進行了解釋。
問題在於:如何運用歷史的材料。歷史材料的運用,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研習,分析材料所述的要點,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並運用材料進行歷史的推論,從而提升學生歷史的學習與探究的能力。
如上引材料,可以從中獲取的信息是:
1.官府對市場進行嚴格的監控。
2.市場活動的范圍和時間受到限制。
再如,講到大澤鄉起義,可以引用下列材料:「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
設問:從材料中是否能找出起義的原因?
啟示:材料運用重在研習和分析
八、案例八:
有位教師講春秋戰國的變革,在講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時,提問學生:牛耕有什麼好處?一名學生回答道:「牛比人勁兒大。」教師順勢說:「對,牛耕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課後,我問教師:牛比人勁兒大,難道是春秋戰國時人們才知道的嗎?如果不是,為什麼以前不用牛耕?
問題在於:是否關注歷史的聯系。從認識歷史的角度上講,只有
將相關史事聯系在一起進行考察,才能搞清歷史的真實面貌。從學習歷史的角度上講,只有將相關的歷史知識聯系在一起,才能建構起較系統的知識體系。
處理教材時需要聯系的類型:
1.是教材中呈現的史事如: 中國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的聯系與比較。
2.是教材中若隱若現的史事。如:《辛丑條約》與盧溝橋事變的關聯。3.是教材中未呈現的史事。如: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日本關東軍。
要加強:板塊之間,專題之間,課題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史事的聯系和認識的聯系。
啟示:要從聯系的角度看歷史
九、案例九:有位教師在講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引述了三段《共產黨宣言》的論述,並逐段進行解釋。最後,告訴學生:正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誕生。
問題在於:是否注重歷史的分析。歷史是對過去事物的分析、理解、評判與闡釋,這也是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要求。對於教學中所涉及
到的重要史事,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其中的本質特徵、歷史作用和影響,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如: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演進到工業文明的轉折點,是工業化的開端,不僅使生產力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也使工業成為社會經濟的先導。
●工業革命使建立在機器大工業基礎上的近代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並將此前處於世界市場之外的國家和民族統統捲入世界貿易的旋窩。
●在人類歷史發展上,19世紀歷史的三大潮流,即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的發展、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都是受到工業革命的直接影響。
啟示:要對歷史進行全面的分析
十、案例十:有位教師准備《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一課時,開始設計的導入是展示地圖,說明當時主要政權的分布情況。後來,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改為運用身邊的材料來引出本課的教學。
問題在於:是否關注學生的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進行教學設計,除了要考慮課標要求、教材內容、授課方式等問題,還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考慮如何進行教學。主要包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擬定有啟發性的提問、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1.激發興趣的教學策略
★ 盡量創設歷史的情景
★ 設置促進思考的問題
★ 引發學生歷史的感受
★ 聯系學生已知的事物
★ 開展學生為主的活動
★ 對學生學習予以鼓勵
2.設計問題的教學策略
★問題的提出應圍繞教學目的和重點
★應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談話
★問題應明確,使學生知道問題所在
★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引導性
★面向全班學生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要適時引導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鼓勵並小結
3.組織活動的教學策略
★明確每一個課堂活動的目的所在
★與學生共同對活動程序進行設計
★活動要建立在史事掌握的基礎上
★活動的重點在於歷史問題的認識
★注重在活動中學生的分工與合作
★教師要及時對學生活動予以引導
★要關注活動的效果及活動的延伸
4.學法指導的教學策略
★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歷史的材料
★指導學生概括所學的歷史事實
★指導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
★指導學生辨明各種歷史的解釋
★指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
★指導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
啟示:從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

G. 初中的歷史主要學習了什麼

我們那時候學習《中國歷史》,初三學習《世界歷史》。

H. 中國的歷史課學些什麼

主題統領課程

初中歷史課程應該講什麼內容?以什麼線索來統領內容?這是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過去的初中歷史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與高等院校歷史學科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體例相差無幾,歷史學科的知識體系較為完整,教學內容頭緒多,內容雜,知識點密度大、概念多、難度高。

此次課程改革,首先明確了歷史課程的性質,初中歷史課程的目標不是培養專門的史學人才,歷史課程應體現「義務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避免課程的專業化、成人化傾向」,以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的專業性、從根本上改變現有課程的「繁、難、深、舊」現象、降低現有課程的學習難度為設計目標。

新課程標准打破了以往歷史教材以年代為順序、以朝代為基準的陳舊模式,構建了主題式的課程體系。課程標准把初中歷史課程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大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又分為若干主題。

學習主題的確定,使初中歷史課程體系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不同。學習主題遵循了以下三個原則:第一,充分考慮到基礎學科的特點,強調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和發展性,改變原有課程中「繁、難、多、舊」的現象和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貫徹少而精和探究式學習的原則;第二,學習主題的確定既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注意歷史發展的時序和學習內容內在的聯系,同時又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第三,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識程度和接受能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在新的初中歷史課程體系下,課程內容大幅度削減,難度要求大大降低,減少了抽象的歷史理論、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將科技、文化、思想、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融合於歷史過程之中,避免了課程內容類型的單一化。

關注人文與時代

課程標准打破了中學歷史課長期沿用的通史體例,改變了過去歷史課程偏重於政治史、戰爭史的傾向,大力提倡人文主義精神、科學態度、民主與法制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發展觀點等。課程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容較之以往更加豐富,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以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比如,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內容共分為九大學習主題,它們分別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每個主題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史上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歷史特徵,又表現了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若干側面,展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發展過程和特點。

課程標准所提倡的人文主義精神、科學態度、民主與法治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發展觀點等等,都體現了時代精神。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會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積極體驗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的巨大物質進步,崇尚科學精神,逐步樹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民主與法治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強化民主與法治意識;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開放意識;正確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加強環境意識,認識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

知識、能力與情感

歷史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需要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因此,在歷史教育中,學生的態度、願望、激情與學習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課程標准力求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在使學生獲得基本歷史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充分注意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加強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

課程標准在能力目標上,要求學生「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識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歷史知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為了讓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形成唯物史觀,課程標准要求學生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方法,既善於選擇需要認識的事物和現象,並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通過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運用抽象思維進行加工,最終得出自己的新見解。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要善於同他人交流觀點和看法,聽取他人的不同觀點,以補充自己的論據和拓展觀察視野,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實與客觀。同時,也要積極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敏銳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為了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課程標准對內容標准做出明確規定,比如,中國近代史內容標准中,屬於識記層次要求的內容大約占內容總量的70%左右。屬於理解層次要求的內容大約占內容總量的20%左右。屬於運用層次要求的內容控制在內容總量的10%以內。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理解層次並非是要學生死記硬背歷史內容和知識,而是讓學生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以此來理解和體會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富強而苦苦探索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素養。運用層次,不僅僅是以往我們所說的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原理、方法等完成作業而已,它強調的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是學生獲得能力發展與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三者合一的學習目標。

I. 初中的歷史課程,主要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呢

初中的歷史課程,主要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呢?

首先:中國的歷史淵源。初中的歷史課本主要講的都是關於古代的事情,關於近現代的歷史就算有也只是少有提及。初中的歷史課程,首先教會了我們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淵源,就是我們國家是起源於什麼,最初是什麼形態。經過了那些朝代,從上而下的向我們介紹了中國的一個歷史發展,以及每一個朝代的更迭。讓我們大概的掌握,中國古代發展的一條線路圖,能夠讓我們,去理解他的發展史,以及古代的戰爭不斷,朝代不斷更迭的原因。我們古代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片天地下的狀況,因此會相互斗爭都不斷。

J. 初中歷史都學哪些內容

初中歷史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碼:1234

簡介:初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合集。適合各階段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專題講座一般講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