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課是什麼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4 09:48:07

㈠ 七年級歷史下冊人教版一二單元知識框架

歷史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三個知識點:
1. 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以及發現的歷史意義。
2. 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和生產生活狀況。
3. 山頂洞人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和生產生活狀況。

元謀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地點
雲南省元謀縣
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

年代
距今約170萬年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距今約3萬年

意義/特徵
揭開我國人類歷史的新篇,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用火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組織
群居生活
氏族生活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三個知識點:
1.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點、生產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狀況。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點、生產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狀況,尤其是半坡人的彩陶藝術更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藝術的瑰寶。
3.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
距今年代:約7000年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地點: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所處位置:長江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種植作物:水稻
房屋建築:干欄式
距今年代:約5000年
地點:陝西西安半坡村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所處位置:黃河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種植作物:粟
房屋建築:半地穴式
淘氣製作:彩陶
距今年代:約四五千年
大汶口原始居民

地點:山東泰安大汶口
所處位置:黃河流域
社會生產:農耕、制陶
生活狀況:由於生產力發展,出現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第三課 華夏之祖
三個知識點:
1. 涿鹿之戰——炎黃戰蚩尤
2. 「人文初祖」——黃帝
3. 堯、舜、禹的「禪讓」

知識點一: 炎黃戰蚩尤
1.炎帝、黃帝、蚩尤: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活動著許多部落。黃帝和炎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炎帝即傳說中教人農耕的神農氏,而蚩尤則是東方九黎族的首領,傳說他以銅做兵器,勇猛異常。
2.涿鹿之戰:傳說蚩尤率軍隊入侵炎帝部落,炎帝向黃帝求救。黃帝立即出兵討伐蚩尤,最終蚩尤被擒殺,戰敗的余部因而遠去。
3.華夏族的形成:涿鹿之戰後,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結成了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知識點二: 黃帝——「人文初祖」
1.黃帝的貢獻:黃帝是我國古代傳說中最早的一位宗祖,華夏族形成以後公認他為全族的始祖。相傳他會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等等。
2.地位:後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這反映出後人對黃帝的尊敬,對黃帝所做貢獻的認可。
知識點三:堯舜禹的「禪讓」
1.堯舜禹的傳說:傳說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他們都有高尚的品質,受到百姓的愛戴。
堯:生活簡朴,克己愛民。
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禹:治水有功,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
2.「禪讓」:是中國遠古社會首領推舉和繼承的一種方法,是原始社會時期部落聯盟內部實行的一種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3.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也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的國王。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歷史第二單元復習提綱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商、西周被稱為「上古三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朝代。
建立者及都城:禹建立,定都陽城。
夏朝的興亡

家天下: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鞏固統治:建立一套國家機制
滅亡:夏桀(jie)實行暴政,約公元前1600年被商湯滅亡。
商朝的興亡

建立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
盤庚遷殷: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殷,商朝日益強盛。
滅亡:商紂無道,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商朝滅亡。
建立時間、人物、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鎬京
西周的滅亡

分封制:目的、內容、作用
等級制:從周王到奴隸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度。
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知識點一: 夏朝的興衰
⒈禹建立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定都陽城)
⑴禹在位時,他的兒子啟已有強大的勢力。禹死後,其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指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⑵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⒉夏朝的統治
⑴夏朝的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陝西南部一帶,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
⑵夏朝修築了城堡、宮殿,建立了政府機構,組建軍隊,並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⒊夏桀暴政導致夏朝滅亡
桀是商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許多豪華的宮殿,無休止地懲罰百姓,壓迫他們服勞役。貧民、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約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朝滅亡。夏朝共經歷了四百多年。
知識點二: 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⒈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⑴背景:①夏桀實行暴政,貧民和奴隸不斷發動反抗斗爭。②商國逐漸強大起來,商的國君團結周圍的小國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功夏。
⑵商朝的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桀,滅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
⒉商朝的強盛
⑴湯是商朝的第一代國王,也是位有作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乾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懇辦事,「有功於民」。湯統治時期,商朝越來越強盛。
⑵湯死後,盡力了多帶君主的治理,尤其在盤庚以後,商朝的勢力不斷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⒊盤庚遷殷
因為水患和政治動亂,商朝曾幾次遷都,一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都城才穩定下來,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⒋商朝滅亡
⑴商紂暴政。紂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和夏桀一樣,也是有名的暴君。他修築豪華的宮殿園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
⑵牧野之戰。商朝後期,周武王見商朝的政治腐敗,內部混亂,便聯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國、部落進攻商紂。公元前1046年,雙方在牧野大戰。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攻入商都。商紂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做西周。
知識點三: 西周的分封制
⒈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⒉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⒊作用:通過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⒋西周滅亡: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終於發生了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比較夏、商、西周的興亡
朝代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最後一個國王
滅亡時間
重大事件

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

陽城

約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

商朝
約公元前1600年

亳、殷

公元前1046年
盤庚遷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鎬京
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實行分封制、形成等級制、發生國人暴動

夏、商、西周更替大事年表
約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00年
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西周滅亡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青銅器的出現:原始社會末期出現
夏朝種類逐漸增多
商朝是燦爛時期
青銅藝術的高度發展 西周種類更加豐富
燦爛的青銅文明

司母戊鼎(商朝)
代表作品 四羊方尊(商朝)
三星堆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西周的燦爛青銅文明
奴隸的地位低下,命運悲慘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至洛,歷史上稱為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革時期。

原因: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時間: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庄公等
春秋時期

齊桓公稱霸:任用管仲改革,國富兵強,打著「尊王攘夷」口號,成為春
秋時期第一霸主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楚軍打敗晉軍,楚庄
王成為霸主
戰國時期

時間: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
影響

消極影響:長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
積極影響:諸侯逐漸減少,促進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知識點一: 春秋爭霸(你知道:葵丘會盟、退避三舍嗎?)
⒈春秋爭霸的背景
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
⒉初秋爭霸的目的:爭奪土地、人口和霸權
各諸侯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⒊著名的霸主
齊桓公、晉文公、楚庄公等。
⒋齊桓公稱霸
⑴稱霸原因:第一,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國富兵強。
第二,講究爭霸的政策和策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擴充疆界。
第三,齊國地理位置優越,盛產魚鹽,經濟富庶,為爭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⑵齊桓公霸主地位確立的標志: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正式承認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⒌晉文公稱霸
⑴晉國地處黃河中下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原的一個大國。
⑵晉文公曾經長年在外流亡,比較了解民間疾苦。做國君以後,注重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確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⑶晉楚城濮之戰:那時,南方的楚國勢力已發展到黃河流域,和晉國展開了爭霸戰爭,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展開大戰。戰役開始時,楚國勢力強大,咄咄逼人。晉軍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打敗了楚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晉文公一躍成為中原霸主。城濮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⒍楚莊王稱霸
城濮之戰後,楚國不甘失敗。楚莊王繼位後,採取措施,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為北上爭霸奠定了基礎。後來楚軍打敗了晉軍,飲馬黃河,建立霸業。
⒎諸侯爭霸的影響
⑴消極影響:長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
⑵積極影響:在爭霸過程中,諸侯逐漸減少,促進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知識點二: 戰國七雄(你知道:三家分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嗎?)
⒈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只剩下齊、楚、晉、燕、秦等幾個重要的大諸侯國。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
⒉戰國七雄
齊、楚、秦、燕、趙、魏、韓
⒊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更為頻繁,小國逐步被大國兼並,大國與大國之間為了各自利益,也進行明爭暗鬥。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就是這一時期發生的著名戰役。
⒋秦國崛起
經過長平之戰,秦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加,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第七課 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變革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奴隸社會逐步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
標志著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

社會經濟

鐵農具的使用
牛耕的推廣
修建時期
修建人
位置
功能
地位
意義
背景
時間
商鞅變法 內容
作用
意義
各國變法: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產生,封建社會形成
知識點一: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鐵農具的使用: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期,鐵農具適用范圍擴大。
⑵牛耕的推廣:我國至遲在春秋末期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對農業的影響: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促進了農業的迅速發展。
⑷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的情況
主要使用時期
製作材料
代表性生產工具
優點與缺點

原始社會
木、石、骨、蚌
耒耜、蚌鐮等
廉價;硬度不夠,不耐用

夏、商、西周
青銅
青銅很少用於農業生產
銅珍貴,質地軟

春秋戰國及以後

耙、鐮、鍤、鋤、鏟等
鐵蘊藏豐富,開采方便,質地堅硬

⑸生產關系的變革:奴隸主與奴隸變為地主與農民
鐵農具出現後,奴隸主驅趕奴隸大量開墾荒地,增加財富。在努力制度下,努力毫無人身自由,生產積極性不高。於是一部分開明的奴隸主嘗試著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分成小塊,租給勞動者,每年收獲的時候向勞動者收取大部分收獲物作為地租。勞動者可留一小部分收獲物供自己支配。在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下,勞動者不再稱奴隸而稱農民,這些開明的奴隸主也就成為新興的地主。這樣,個體生產就取代了大規模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知識點二: 著名的都江堰
⒈修建原因
戰國時期,岷江上游山谷高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減緩,所夾帶的泥沙石子隨 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每年夏季秋季水勢驟漲,常常泛濫成災。雨季過後,又會出現乾旱。為了灌溉農田,變水害為水利,決定修建都江堰。
⒉都江堰的修建(地點、修建時間、修建人、地位、功能)
都江堰位於岷江中游,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聞名世界的防洪工程。
⒊都江堰的結構和運作原理
⑴結構組成:都江堰由「都江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江中修築的「都江魚嘴」,使江水從兩邊分流。內江用於灌溉,外江供分流。在玉壘山開鑿人工通道「寶瓶口」,把內江的水引入支流進行灌溉農田。
⑵運作原理:「深淘灘,低作堰」。淘挖內江時,截斷流入內江的水,使它通過低堰全部流入外江。然後以相同的方法把水攔入內江而淘挖外江。為確保內江灌溉區的安全,是成都平原免於水患之害,修建飛沙堰,以供洪水期內江的水從堰頂溢入外江之用,因此堰不可修得太高。
⒋都江堰的意義
都江堰消除了泯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飢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知識點三:商鞅變法
⒈商鞅變法的背景
⑴戰國時期,由於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出現了封建地主和農民。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
⑵諸侯爭霸過程中,秦國還比較落後,迫於現實壓力,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圖強。
⒉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意義等
時間
公元前356年開始(秦孝公時期)

目的
富國強兵

指導思想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法家思想)

內容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據軍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工的舊貴族的特權。4.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

性質
徹底的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運動

意義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時期最富強的封建制國家。

⒊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變法上有國君支持,下有百姓擁護,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獲得極大成功。
⒋各國變法的影響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定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

㈡ 初一歷史下冊第二課「貞觀之治」編一首詩,要重點的,分我多給

玄武干戈起,
英雄彀中藏。
武功歸二李,
文治賴杜房。
三鏡勘正誤,
水舟論興亡。
若問貞觀事,
兼聽垂拱王。

玄武干戈起:玄武門事變,唐太宗登上帝位。
英雄彀中藏:有一次。唐太宗私自去視察御史府(考試進士的地方),看到許多新智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得很的說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這句話就是說:「天下的有為青年,都已進入了我的圈套了!」
武功歸二李:二李指名將李靖、李世績,他們對唐朝的建立做出很大貢獻,在建國後平定突厥與高麗,是不可多得的將領。
文治賴杜房:常言,房謀杜斷,二人為貞觀之治的建立添磚加瓦。
三鏡勘正誤: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作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作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水舟論興亡: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沒。
若問貞觀事:如果想知道貞觀之治能夠產生的原因。
兼聽垂拱王:(原因就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垂拱稱王了。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唐太宗問宰相魏徵:「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㈢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書課本知識

我們學習蘇教版 七年級歷史 課本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使用。我整理了關於蘇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書課本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書課本知識1-8課

第一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隋朝 建立者:楊堅(隋文帝) 建立時間:581年 年號:開皇

統一:589年 意義:是繼秦漢之後,又一次統一。

隋朝實現統一的條件:客觀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的發展;②長期的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③南方陳政權統治的腐敗。

主觀上:①隋朝建立後,勵精圖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

②隋為滅陳做了充分准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大運河 開鑿原因:為大大加強南北政治、經濟、 文化 聯系和交流。

開鑿時間:隋煬帝時期

概況:以洛陽為中心,北抵諑郡,南至餘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開鑿大運河的影響(意義、作用):

①大運河通航後,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

②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③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

④此後,歷朝對運河不斷疏浚、改造,使它持續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

第二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隋朝滅亡的原因:統治者推行暴政,導致農民起義,最後被推翻。

唐朝 建立者:李淵(唐高祖) 建立時間:618年 都城:長安

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時間:626年,627年改年號「貞觀」。

魏徵:著名諫臣,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

貞觀新政 主要內容:①在賦役制度方面,唐朝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使人身關系束縛逐漸鬆弛;②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礎上,多次修訂法令,刪繁就簡,化重為輕。

《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太宗統治時期,被譽為「貞觀之治」。

第三課 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武則天:原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謀善斷,受到高宗的寵愛和倚重。

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的統治 史稱「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①統治前期,重用酷吏,藉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壟斷高官的局面;②改《貞觀氏族志》為《姓氏錄》,以此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③大力發展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武則天還創立了殿試制度,親自 面試 考生;④注重減輕農民負擔,採取各種 措施 促進社會生產繼續發展。★

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的前期,年號「開元」,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姚崇 :被譽為開元初年的「救時之相」。

唐朝的經濟高度繁榮表現:

① 在農業生產方面,曲轅犁和筒車灌溉技術的發明、使用,促進了土地開發,增加了糧食產量;②唐手工業在產品種類、生產規模、工藝技術方面都超過了前代;③唐初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萬戶,唐玄宗時增至一千多萬戶;④唐朝最盛時,疆域東至安東,西迄安西,北達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四課 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

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明經科主要測試考生記誦儒家經典能力,比進士科相對容易些。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後來雜文專考詩賦。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處理政事的能力。因此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科舉制度的作用:①便於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②讀書人可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③19世紀英國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舉制度的。

衣食住行時尚:① 飲茶 習俗在唐代風靡全國,茶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還好吃麵食;②唐人喜好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③唐代社會經濟的繁榮使居住條件大大改善;④唐代,騎馬出行變得普遍而富於情趣。

原因:①盛唐時期國運鼎盛,政局安定;②科舉選官等一系列制度革新,為社會發展注入了生機勃發的活力。

表現:體現胡漢交融和中西貫通的特點,展示了博大宏放、匯納百川與充滿時代創新活力的時代精神。

第五課 「和同為一家」

天可汗:西北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尊稱。

唐朝的民族政策:平等開明的民族政策 具體做法:在東突厥當地設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貴族進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習慣與生活方式;與吐蕃和親等。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①帶去許多工藝品、穀物、菜籽、葯材、茶葉以及歷法、生產技術與各種書籍,,大大催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②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第六課 開放與交流(對外政策)

譴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

鑒真:唐朝高僧。唐玄宗時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最後雙目失明,貢獻: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時期,為求取佛經精義,前往佛教聖地天竺,歷盡九死一生。 貢獻:促進了中國與天竺的經濟文化交流。

長安:唐朝都城 是當時國際性的大都市。

第七課 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

雕版印刷:唐朝初年發明,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是《金剛經》。

火葯:孫思邈書中記載,在唐初發明,開始運用於軍事上是在唐朝末年。

趙州橋 :(地位)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譽為「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設計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

第八課 璀璨的文學藝術

唐詩 李白,人稱「詩仙」,創作風格是豪邁奔放, 想像力 豐富。

杜甫,人稱詩聖,詩被人稱為「詩史」。創作風格是語言精練細膩,感情真摯動人。

唐詩興盛的原因:①唐代確立了科舉取士制度,實行比較開放的文化政策;②唐朝帝王大都喜愛或能創作詩歌,進士考試也以詩歌為重要內容。

樂舞 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和唐玄宗的《霓裳羽衣舞》

敦煌莫高窟 以佛教 故事 為主,是中國古代藝術成就最高的石窟藝術。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書課本知識10-16課

第十課 遼、西夏與北宋並立

遼 建立者:耶律阿保機(遼太祖)建立民族:契丹族 建立時間:916年 都城:上京 北宋 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 建立時間:960年 都城:汴京

西夏 建立者:元昊 建立民族:黨項族 建立時間:1038年 都城:興慶

澶淵之盟:北宋與遼實力均衡的產物,每年送歲弊,加重了北宋人民負擔(消極影響); 南北貫通,互市不絕,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雙方的經濟和文化都呈現出繁榮的景象(積極影響)。

榷場:我國古代由國家為征稅而設立的邊境貿易場所。

楊家將:北宋抗擊遼的代表

第十一課 宋金南北對峙

金 建立民族:女真 建立者:完顏阿骨打(金太祖) 建立時間:1115年 都城:會寧 先後滅掉遼,北宋

南宋:建立者:趙構(宋高宗) 建立時間:1127年 都城:臨安

靖康之變 1127年,金軍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宗,宣告北宋的滅亡。

南宋軍民的抗金斗爭

岳飛:南宋著名抗金將領,他領導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受人民的愛戴,被稱為「岳家軍」。

郾城大捷 1140年,岳飛取得的一場對金軍的大勝。

岳飛抗金的意義:有效地遏制了金統治者發動的掠奪性戰爭,使南方地區相對穩定,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

宋金南北對峙 1141年,宋金訂立和議,由此形成雙方的南北對峙局面。

金朝變革女真習俗 目的:加強統治

措施:①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權行政機構;②將女真人大規模南遷至中原地區,積極恢復發展農業,推動手工業,商業的發展;③鼓勵女真族和漢族通婚,在生活習俗方面進一步向漢族靠攏。

第十二課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

經濟重心南移 趨勢:魏晉南北朝以來 完成:南宋 原因:兩宋時期,中原軍民英勇抗擊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區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環境,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蘇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經濟發展的表現:

① 農業:占城稻,原產於越南,北宋時期引進,得到迅速推廣,水稻逐漸躍居糧食產量首位。

② 手工業:煤,稱石炭,開采量世界第一(北宋);鐵、銅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陶瓷成為暢銷世界市場的產品;著名的制陶點有五窯,景德鎮。

③ 商業:高度繁榮,為適應商業的發展,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④ 海外貿易:得到政府的鼓勵,發展興盛,有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機構(廣州、杭州)

泉州在南宋時期,成為全國第一大港。

第十三課 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士農工商 士:主要指當時的讀書人,地位最高,相當部分官員來自這一階層。

農:大部分農民是擁有少量田產的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另一部分是租種他人土地的佃戶。人身依附關系較為鬆弛。 工:身份相對自由。 商:行商(賣眼葯圖)和坐商,他們的經濟活動對城鄉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

鄉村生活 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有 元旦 、寒食、 冬至 。

城市風貌 瓦舍:宋代城市固定的娛樂場所。 蹴鞠:類似現代的 足球 運動。

第十四課 元帝國拓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業

鐵木真:又稱「成吉思汗」,蒙古族的傑出首領;主要貢獻有建立蒙古族政權,實行軍政合一的國家體制,創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元朝 建立民族:蒙古 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 建立時間:1271年,實現全國統一的時間:1276年

忽必烈改制 原因:鞏固統治 具體內容:①政治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建立行省制度。②經濟方面,推行重農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 影響:忽必烈的改革有利於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人分四等:蒙古貴族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把各族人分為四等,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元朝的民族政策有悖於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歷史發展趨勢)

回族: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國人通婚的產物,信仰伊斯蘭教,產生於元朝。

第十五課 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 發明時間:北宋 發明者:畢升 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 意義:對傳播知識和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南針 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叫司南;北宋時期,加以改進變成指南針;意義:一經發明很快應用到航海上。南宋時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環球航行和新大陸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葯 唐朝就已經發明;宋代時期,得到改進後,廣泛應用於軍事戰爭。後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震動。

綿紡織技術革新 革新者:黃道婆 革新時間:元朝 重要發明:紡車,能同時紡出三根紗。意義:松江地區逐漸上升為江南綿紡織業中心;棉布取代絲麻成為廣大民眾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十六課 繁榮的宋元文化

《資治通鑒》 成書時間:北宋 作者:司馬光 體例:編年體通史 地位: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具體內容:按年月日的順序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分晉至五代末共1362年的歷史。

意義:對中國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宋詞 一種新的詩歌體裁, 句子 長短不一,又稱長短句。出現於宋代。

代表人物:蘇軾 北宋豪放派詞人,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 兩宋之交著名婉約派詞人,代表作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聲聲慢?尋尋覓覓》

辛棄疾 南宋豪放派詞人,又是著名抗金將領,有《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元雜劇 著名作家有關漢卿,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關漢卿生活於元代,1958年被確認為世界文化名人,東西方各國普遍舉行了紀念他戲劇創作700周年的活動。

>>>下一頁更多精彩「蘇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書課本知識」

㈣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課「貞觀之治」 各位親們幫幫忙 只要地點- -其他無需

宇文化率軍士發動兵變,沖入江都宮中,用綢巾將楊堅(隋煬帝)縊死。
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自稱大將軍,由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任左右領軍大都督,稱兵士們為「義士」,大舉進攻長安。

㈤ 初一下歷史第二課知識點

第二課 知識點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滅亡)(1)原因: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終於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

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陷於瓦解。

(2)滅亡情況: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知識點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 *** 要輕傜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於政事,善聽正確意見;大臣要廉潔奉公,統治才能鞏固。

2.(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1)經濟: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同時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

(2)政治: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3)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

表現:唐太宗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段大事的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

他還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

魏徵前後向他進諫兩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諫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

知識點三:女皇武則天

1.(從皇後到皇帝)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他本是唐高宗的太後,逐漸掌握實權,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2.(武則天的統治)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

3.(武則天統治的影響)武則天統治時,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1.閱讀下列材料:

貞觀初年,唐太宗在洛陽修建乾元殿。

大臣張玄素上書極力反對,說天下剛剛平定,就修宮殿,勞民傷財,恐怕您比亡國之君隋煬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時接受不了,生氣地問:「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比歷史上的暴君桀、紂如何?」張玄素說:「若是這座宮殿修成,您和桀、紂差不多了。」唐太宗聽後十分震動,終於接納了張玄素的意見,罷修乾元殿。

請回答:

(1)在罷修乾元殿問題上,唐太宗和張玄素取得的共識是什麼?唐太宗罷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麼?

(2)基於上述目的,唐太宗採取了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樣的局面?

新的真理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尤其對當權者來說更是如此。

——喬•赫伯特

2.讀右圖,請回答:

(1)此人是誰?她在晚年稱帝,改國號為什麼?

(2)她當政期間,採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什麼效果?

(3)人們稱她的統治為什麼?

3唐及以前學習的漢朝為何會出現盛世局面?從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對官吏規定了比較嚴格的考核和獎懲制度,即使是皇帝寵臣犯法也不庇護,他還重視地方官的人選。」因此,在他的統治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材料二:「自楊貴妃入宮後,便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不理政事,揮霍無度。

……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匠就達7.00人,貴妃三姊妹每年的脂粉錢就上百萬。

貴族外戚風行向皇帝進食,有時一次送幾千盤,一盤的價值抵得過中等人家的資產。」

回答:

(1)上述兩則材料反映的是誰統治時期的情況?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做法對當時各產生了什麼影響?為什麼同一個人前後會有兩種不同的做法?請你結合所學的知識談一點想法。

9史稱:「得人者昌,失賢則亡」。

試結合唐太宗至唐玄宗百餘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並總結其經驗教訓。

9. 閱讀下面材料:

材料一:唐朝時,由於應舉者多,錄取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年輕,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居大多數。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形象地刻畫出進士登第的難度。

材料二:唐太宗常到國子學、太學視察,關心學校教學。

在他支持下,增築校舍1200間,增加生員至326.0人。

於是, 國學之內八千餘人, 「國學之盛,近古未有」,長安由此成了國內教育中心和文化傳播基地。

回答:

(1)結合材料一分析,科舉制度對封建統治者有什麼作用?

(2)通過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如何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的?

(3)你認為唐太宗的做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鑒?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有哪些弊端應該克服?

10.科舉制的影響有哪些?追問

哦,有答案嗎、

追答

有的,多久要啊?

㈥ 初一下冊歷史必考知識點歸納 期末高分必備

距離初一期末考試沒有多長時間了,初一下冊歷史必考知識點有哪些呢?下面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初一下冊歷史教材目錄

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第3課:盛唐氣象

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初一下冊歷史重要知識點整理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2000多公里。

2、開鑿的目的:① 加強南北交通 ② 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四、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五、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六、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七、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八、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九、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十、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①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②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③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㈦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

初一下冊歷史的學習中同學們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是有很多的,所以同學們在這個學期的學習中需要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整理總結。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希望可以幫到你!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第一單元

第一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P2-5)

隋文帝:楊堅(北周外戚)

1.建立隋朝(581年,都城長安)

2.滅陳,南北重歸統一(589年)

3.勵精圖治

隋煬帝:楊廣

1. 開通大運河(605年開始)

一. 南北重歸統一

1. 國家出現統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經濟繁榮,人口有大幅度增長,據史書記載大倉庫的糧食、布匹,可以供應政府五六十年的開銷。

二. 大運河的開通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意義: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1.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

隋統一條件:

客觀上: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的發展

②長期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

③南京陳政權的腐敗

主觀上:

①隋建立後,勵精圖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②隋滅陳作了充分准備,戰略戰術得當

2.大運河:

三個點:洛陽、涿郡、餘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第二課 貞觀之治(P7-10)

一.李淵(唐高祖)建唐(618年 長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

1.關於貞觀之治:一是貞觀、太宗年號是唐太宗時期,二是“貞觀之治”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

1. 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

措施:

1.吸取隋亡的教訓(政治)

2. 輕徭薄稅,發展農業(經濟)

3. 勤於政事,善聽正確意見(政治)

4. 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經濟)

5. 同時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經濟)

6. 他還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政治)

7. 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政治)

善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

敢於直言的魏徵(著名的諫臣)

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1.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上

2. 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3. 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4.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第三課 “開元盛世”(P12-15)

開元之治

1. 任用賢才,勵精為治。

2. 整頓地方吏治。

3. 提倡節儉。

(書P12)

盛世(經濟繁榮)

1. 農業:曲轅犁、筒車、

2. 手工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 商業:長安

盛世經濟的繁榮

1. 唐玄宗時期,共建了四十多處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栽培,茶葉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2. 唐朝的農民還改進犁的構造,製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3. 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4. 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5.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6. 907年,唐朝滅亡。

第四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 科舉制的誕生

1.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2. 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二.科舉制的完善(唐)

1.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大國學的規模

2.武則天:創設殿試和武舉

3.唐太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1.唐朝科舉制的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三.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改善了用人的制度,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文學藝術的發展。

1. 科舉制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犁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1905)

第五課 “和同一家人”(P22-26)

民族關系

一. 民族政策

1. 唐太宗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與突厥(新疆)

1.(唐太宗)安西都護府

唐朝政府在邊疆地區設置機構,加強管轄。

安西都護府:唐太宗

北亭都護府:武則天

三. 唐與吐蕃(西藏)

1. 七世紀(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2. 八世紀(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1. 吐蕃人是藏族的先祖,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有的以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他們的紡織業和冶鑄業的水平也很高。

2. 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羅些。

3. 文成公主入藏的影響: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四. 回紇的勃興

1. 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游牧於色楞格河流域。八世紀中期,回紇建立汗國,唐玄宗封其首領為懷仁可汗,雙方關系友好,後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五.“車書本一家”

1.隋唐時期,我國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生活著靺鞨族,有“海東盛國”之稱。

2. 隋唐之際,雲南洱海間一帶發布著六詔。六詔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後來,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邊的南詔統一了六詔,唐玄宗封其首領為雲南王。

第六課 對外友好往來

兼收並蓄

一. 遣唐使

1. 貞觀年間開始,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是多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

2. 使團規模龐大,少則二百多人,多至五六百人。

3. 遣唐使會過後,很受重視。他們一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他們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

二.鑒真東渡

1.唐玄宗是,鑒真應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設計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樣優美,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三.唐與新羅的關系

1.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

2.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3.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4.朝鮮的音樂也傳入中國

四.玄奘西遊

1.貞觀年間,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險,前往天竺。

2.還以親身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第七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築水平

1.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七百多年以後,歐洲人才建成類似的橋。

2.唐都長安規劃整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宮含元殿,氣勢宏偉,富麗堂皇。

二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

2.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集等。

3.唐朝印刷的《金剛經》(印於868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術品

三 光耀千古的詩壇

1.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李白:性格豪放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他的詩,既豪邁奔放,有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

詩仙

3.杜甫:生活在唐朝有盛轉衰的時代

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那個復雜、動盪的歷史年代

三吏、三別 詩聖

4.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樂府》

他提倡詩歌要更多的反映現實生活,達到教育目的。

他的詩:諷刺社會,同情人民,直白如話,通俗易懂

第七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 燦爛奪目得到書法和繪畫

1.顏真卿:創立了雄渾敦厚的新書體,人稱“顏體”

他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

2.柳公權:自成“柳體”

他的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

在書史上留下“筆諫”的美名

3. 後人把柳書和顏書並成為“顏筋柳骨”

4. 閻立本:擅長人物故事畫

《歷代帝王像》《布輦圖》

5. 吳道子:畫技高超,後世稱他為“畫聖”

《松子天王圖》

二 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

1.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2.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三 盛大歡騰的樂舞

1.唐太宗:《親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

第二單元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第九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一 契丹族的興起和陳橋兵變

1.10世紀初,契丹傑出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2.那時候,唐朝已經滅亡,出現犁割據混戰的局面。黃河流域相繼由五個朝代統治,合稱“五代”(五個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3.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手下的將士把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高呼“萬歲”

4.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取代後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

5.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後,陸續消滅割據政權,結束了分割局面。

二 遼、宋、夏的和戰。

1.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宋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

2.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後很長時間,遼宋保持和平局面。

3.那時候,西北地區的黨項族勢力崛起。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元昊向宋陳稱臣,送給西夏歲幣。

4.西夏設太學,譯漢文書,積極吸取中原文化。

5.12世紀初期,女真的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接著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

6.金先滅了遼,又於1127年滅亡北宋。北宋皇帝欽宗的弟弟趙構,於同年登上皇位,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7.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收復了許多失地。宋高祖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威脅他們的統治,就向金求和,並令岳飛等人班師,解除他們的兵權。秦檜還以所謂的“謀反”罪殺害了岳飛。

8.岳飛班師以後,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後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

第十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 南方農業的發展

1.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人手

2.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逐步超過北方。

3.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新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

4.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5.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

6.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

7.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辟了許多茶園。

8.重要原因:北人南遷

二 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 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從海南興起的棉織品,南宋是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2.宋代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器(南宋)。

3.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

4.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三 南方商業的繁榮

1.那時候商業都市很多,最大的是開封和杭州,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臨安人口多達百萬,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 “買賣晝夜不絕”。

2.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3.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強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那時候,市場上流通的仍是金屬貨幣,人們攜帶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5.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

6.從唐朝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

7.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也是“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的解釋)

8.六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十一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一 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北宋初年,崇尚節儉,衣帽上不得綴飾珠玉,對各級官員的服色都有嚴格的規定,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到後來,奢侈之風盛行,統治者的衣服精美華麗。受北方人的影響,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南宋有的學者認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2.由於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腳的陋習也逐漸傳開。這反映婦女受到的封建束縛越來越嚴重。

3.那時的飲食相當豐富,東京城裡的食品有兩百多種,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還有冷飲。

4.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為多,南宋的羊肉價格較高,一般人吃不起,南方人吃魚多。
初一歷史期末復習計劃
一、復習時間

大約有四周的復習時間。第一周每班每周2節課,後三周每班每周3節課,這樣算下來,每班大約能有11節課的復習時間。

二、復習任務

初一第一學期歷史共有四個單元,24課。

三、復習措施

我們把短暫的復習時間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鞏固基礎知識。計劃用8節課,課堂上老師領著復習,把基礎知識再強調一遍,照顧那些學困生,至少讓他們也知道基礎知識“是什麼”,使那些好學生再加深印象,達到熟練的程度。然後跟配套練習題,課堂上限時限量閉卷完成,再自己動手校正答案,題型包括填空、選擇和連線。最後,對於那些沒有現成答案,側重於理解的問題,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共同解決。

通過這一階段的復習,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基礎知識,拿到佔六成以上的基礎知識分。

第二階段,主要是解決重點難點。計劃用3課時,這一階段需要老師一專題的形式,引領學生把相關聯的知識點有機的聯系起來,強化記憶和理解;然後再配相關練習題加以鞏固應用。

通過這一階段的復習,學生更夠更好的應對材料解析題的考察,能力會大有提高。

四、復習目標

通過這一階段的復習,我們的目標是使學生的優秀生人數在期末考試中升至平均數以上。雖然難度很大,但是我們會盡力、會盡最大的努力。並相信我們的努力會有相應的收獲!
初一歷史學習難點與對策
難在記憶——內容繁多,難理頭緒,記不住,容易忘。

具體對策:硬背不如巧記,貴在每日堅持,切忌考前突擊。

實用舉例: ①奇數法記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爭和新文化運動、1917張勛復辟、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對比法:1939--1945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③因果推導法:市場(根本)——走私鴉片——銷煙(直接)——鴉片戰爭 ④濃縮轉化法:戊戌變法——“變”(政治:君主立憲;經濟:發展資本主義)

難在答題——題能看懂,答案難做,容易失分。

具體對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二找”,按照題意,回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三規范”,答題語言規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實用舉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綜卷•歷史部分》的三道題目解析。 ①列舉: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件事(3分)1927:領導南昌起義;1935:參加遵義會議,支持毛澤東正確主張;1936: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敘述要簡單、准確 ②材料解析:大國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將材料中的語句加以概括和轉化出對內改革(依據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對外學習借鑒他國經驗兩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紀最後30年的時代特徵?(4分) 應包含政治(總趨勢——和平與發展,國際關系特點——美蘇爭霸到多極化)、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科技(高科技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難在復習——書有幾本,題海無邊,難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體對策:文明史,歷史復習的新角度; 專題化,歷史考試的總趨勢;重基礎,體現基本能力要求;重現實,適度結合熱點命題。 實用舉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選擇題引發的爭議;謚號、廟號、帝號、年號的差別——文科更注重積累。 ②《大國崛起》熱映引發的出題熱;從整體設問:共同原因、經驗、共同目標、啟示等;從單個國家設問: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響(啟示);關系:個別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觀在命題中的體現和做題的要求。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命題更關注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大事件,如生產工具變革、三次工業革命等。

猜你喜歡:

1. 初一歷史知識點大全

2. 人教版七年級下歷史知識點梳理

3.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4.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重點總結

5. 初中歷史知識點全總結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