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發布時間:2023-01-14 19:45:49

Ⅰ 如何在歷史學科增強愛國主義精神800字

印度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一個命運」。

這句話道出了育人的意義,也道出了教師的神聖職責。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而歷史課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強,它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何在歷史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以歷史名人為典範,樹立民族氣節,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師以豐富的感情和生動的語言講解歷史,講述故事,在故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比如,在講《甲午戰爭》一課時,以講故事的方法給學生講了中日黃海大戰的經過。

重點講了著名愛國將領鄧石昌指揮致遠艦全體船員浴血奮戰,痛擊日本敵寇,最後壯烈犧牲的動人事跡,使學生在聽故事中受到教育,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憾,去逐步地體會到一種悲壯、崇高的美感,從而使學生聯想到,假如我處於祖國危亡的緊急關頭,也應該像他那樣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建功立業,使學生的情感達到升華增強他們的愛國意識。

(二)以民族先賢為楷模,弘揚中華美德中華民族是文明禮儀之邦,有著優良的傳統美德。

我們的先人在為民族團結統一、國家獨立富強和社會繁榮進步的斗爭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和豐富的嘉言懿行。

這是我們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極好教材。

如諸葛亮為治理國家而「鞠躬盡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顧憲成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志向;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懷,是能讓我們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以此教育學生可以培養學生樹立面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民族。

如孫臏雙膝被殘而作《孫臏兵法》;司馬遷受迫害被處宮刑後發奮著成「史家之絕唱」的《史記》;王羲之練字洗筆成墨池;祖沖之歷經萬次演算得到圓周率數值到小數點後第七位等。

加強對這些人物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對他們所處的時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進行了記憶,而且也讓學生體會到立志勤學是人材成長必須具有的精神;自強不息,奮勇進取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盡艱難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科學,堅持真理。

如堅持「直筆」修史,正確評價人物的司馬遷;著《論衡》要對古往今來的學說進行秤量和品評,而後區別是非真假的王充;拒絕高官厚祿引誘,絕不放棄自己的《神滅論》主張的范縝等等。

加強對這些人物的教學,不僅在智能上使學生明白了他們的真理觀點出現在當時的進步性,理解了他們的學說內容,學說出現的背景,統治者為什麼迫害他們的原因,而且在情感上也使學生對他們勇於堅持真理精神產生崇敬之心。

(三)以典型的反面人物為教材,弘揚正氣,反對邪惡

歷史教材中,列舉了許多危害一時,為後人所不齒的反面人物。

如甘當兒皇帝的石敬瑭;善於拍馬屁,裝孝心、暗藏奪權野心的安祿山;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貴族,後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的秦檜;「貪污之王」和坤;貪於權勢,對內鎮壓太平天國、維新志士、義和團,對外一味賣國的慈禧等等。

將這些人物的丑惡言行盡量地揭露出來,使學生不僅對他們產生了憎恨感,也使學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揚了正氣。

(四)通過分析比較,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講《辛丑條約》時,引導學生將已經了解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從時間、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意義上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使學生了解了軟弱無能的清 *** 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再通過這三次條約的賠款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深淵,人民受苦受難,生活在深水火熱之中。

通過這樣的分析比較,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增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並從分析比較中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名言品析激勵法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歷史上的名人名言。

這些簡潔精闢的名言警 句含義深刻,富有哲理。

教師如能正確引導學生品字析句,不但有利於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還能深化思想教育。

比如在講《唐太宗納諫》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品析了李世民說魏徵之死,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這段話。

使學生領會這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夠聽取臣下的意見,所以他把忠心向他納諫的魏徵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

通過品析,學生不但掌握了較全面的知識,而且從中受到了啟示:做人應該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會少做錯事,少犯錯誤。

(六)情境感染、潛移默化

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課文的主要內容,有目的的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

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和圖片,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電視電影和文藝節目,來提高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水平。

還通過其他各種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追答

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我引導學生觀察了長征路線圖和飛奪滬定橋的材料,使學生形象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經歷了一個極端艱苦的歷程,這在世界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這充分證明了中國 *** 和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長征精神鼓勵了學生,他們好好學習,刻苦讀書,樹立了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堅定信念。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老師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Ⅱ 如何在歷史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印度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
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
去,收獲的將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一個命運


這句話道出了育人的意義,也道出了教師的神聖職責。作為一名歷史教
師,而歷史課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強,它在對學生進
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何在歷史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
方面進行:

(一)
以歷史名人為典範,樹立民族氣節,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師以豐富的感情和生動的語言講解歷史,講述故事,在故事中滲透
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講《甲午戰爭》一課時,以講故事的方法給學生
講了中日黃海大戰的經過。
重點講了著名愛國將領鄧石昌指揮致遠艦全體
船員浴血奮戰,痛擊日本敵寇,最後壯烈犧牲的動人事跡,使學生在聽故
事中受到教育,
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憾,去逐步地體會到一種悲壯、崇高
的美感,從而使學生聯想到,假如我處於祖國危亡的緊急關頭,也應該像
他那樣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建功立業,使學生的情感達到升華增強他們
的愛國意識。

(二)以民族先賢為楷模,弘揚中華美德

中華民族是文明禮儀之邦,有著優良的傳統美德。我們的先人在為民
族團結統一、國家獨立富強和社會繁榮進步的斗爭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和豐富的嘉言懿行。這是我們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極好教材。如諸葛亮為
治理國家而

鞠躬盡瘁

;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主張;顧憲成的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的志向;顧炎武的


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情懷,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懷,是能讓我

們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以此教育學生可以培養學生
樹立面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民族。如孫臏雙膝被殘
而作
《孫臏兵法》

司馬遷受迫害被處宮刑後發奮著成

史家之絕唱


《史
記》
;王羲之練字洗筆成墨池;祖沖之歷經萬次演算得到圓周率數值到小
數點後第七位等。加強對這些人物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對他們所處的時
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進行了記憶,而且也讓學生體會到立志勤學是人
材成長必須具有的精神;自強不息,奮勇進取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盡艱難而
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科學,堅持真理。如堅持

直筆

修史,正確評價人
物的司馬遷;著《論衡》要對古往今來的學說進行秤量和品評,而後區別
是非真假的王充;拒絕高官厚祿引誘,絕不放棄自己的《神滅論》主張的
范縝等等。加強對這些人物的教學,不僅在智能上使學生明白了他們的真
理觀點出現在當時的進步性,理解了他們的學說內容,學說出現的背景,
統治者為什麼迫害他們的原因

而且在情感上也使學生對他們勇於堅持真
理精神產生崇敬之心。

(三)
以典型的反面人物為教材,弘揚正氣,反對邪惡

歷史教材中,列舉了許多危害一時,為後人所不齒的反面人物。如甘
當兒皇帝的石敬瑭;善於拍馬屁,裝孝心、暗藏奪權野心的安祿山;口蜜
腹劍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貴族,後以

莫須有

罪名殺害岳飛的秦檜;


污之王

和坤;貪於權勢,對內鎮壓太平天國、維新志士、義和團,對外
一味賣國的慈禧等等。將這些人物的丑惡言行盡量地揭露出來,使學生不
僅對他們產生了憎恨感,也使學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揚了正氣。

(四)通過分析比較,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講《辛丑條約》時,引導學生將已經了解的《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從時間、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意
義上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使學生了解了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
制度。
再通過這三次條約的賠款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深淵,人民受苦受難,生活在深水火熱之中。通過這樣的分析比較,拓寬
了學生的視野,
培養了學生分析思維能力,
增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
憶,並從分析比較中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名言品析激勵法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歷史上的名人名言。
這些簡潔精闢的名言警句含義
深刻,富有哲理。教師如能正確引導學生品字析句,不但有利於對教材的
深刻理解,而且還能深化思想教育。比如在講《唐太宗納諫》一課時,我
引導學生品析了李世民說魏徵之死,
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這段話。
使學生領
會這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夠聽取臣下的意見,
所以他把忠心向他納諫的魏徵
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通過品析,學生不但掌握了較全面的知識,
而且從
中受到了啟示:
做人應該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就會少做錯事,
少犯錯誤。

(六)情境感染、潛移默化

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課文的主要內容,
有目的的創設情境,
能夠激
發學生的思想感情,
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因此,我在
教學實踐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和圖片,
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看有關
的電視電影和文藝節目,
來提高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水平。
還通過其他各種
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收到了良好
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我引導學生觀察了長征路
線圖和飛奪滬定橋的材料,
使學生形象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經歷了一個極端
艱苦的歷程,
這在世界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和
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長征精神鼓勵了學生,
他們好好學習,
刻苦讀書,
樹立了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堅定信念。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老師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利用豐富多
彩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
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健
康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Ⅲ 歷史課怎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已經進入瞬息萬變的高科技時代。作為歷史學科的老師,如何適應時代變化發展的要求,培養新形勢下新一代的接班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實施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當前做好歷史教學工作的重要體現。為迎接全球化挑戰,歷史學科必須肩負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傳統美德、革命傳統、開放精神、全球意識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負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相結合,增強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充分利用歷史教育素材
二、密切結合現實政治生活

三、自然融入愛國情感態度
四、深刻認識改革開放成果
五、積極開展歷史課外活動 ~

Ⅳ 淺談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1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近年來一些歷史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領導、班主任的責任。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只重視歷史知識教學,沒有認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歷史教師不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師的一大錯誤。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喜聞樂見,很想了解過去和未來。為此,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更要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如我在初二歷史教學時,組織了以愛我中華為主題的「歷史故事會」和以贊頌民族英雄為主題的「講演比賽會」等。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百聞不如一見」,我在講甲午中日戰爭歷史時,利用多媒體放映了民族英雄鄧世昌的衣冠冢和雕像,一邊觀看一邊講述當年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率領致遠號全體官兵壯烈殉國的英雄事跡。學生情不自禁地就流下了激動的熱淚。利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既加深了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理解,同時又深化了學生愛國主義教育。2把握歷史信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教育歷史信息源源不斷,尤其是近百年歷史中更為突出。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要把握好有效的歷史信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講述鴉片戰爭歷史最有效的歷史信息就是林則徐禁煙講述甲午中日戰爭史,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就是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號撞擊,中魚雷沉沒,全體官兵壯烈殉國。講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就是孫中山為救國奔波於海內外,奮斗終身等等。我在利用這些最有效的歷史信息過程中,特別把握好三個環節:(1)在課堂上分析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和作用。(2)讓學生發表意見,補充與這些歷史事件有關的資料。(3)讓學生在課後寫短文評價這些事件中主要歷史人物的愛國之舉。通過三個環節的教學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對學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Ⅳ 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中學歷史滲透德育的特點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蘊含性、漸進性、多樣性、評判性等特點。了解這些特點,把握這些特點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知道,世上事物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的內部聯系。不了解這一點就無從確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體從物質微孔中透過一樣,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於、寓存於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的。「政治」憑其科學理論說服人,文學依託人物、情節的描寫感染人,歷史則以事實為基礎上的評價啟迪人。由於歷史事實是不依賴任何人的意識而存在,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因而,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失去其科學性,也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的是事實勝於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滲透」就成為空話。
(二)蘊含性。又可以說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不可否認,它也可像政治學科那樣公開、正面宣傳灌輸教育,但是,這畢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歷史教學准確完成明確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有意識地但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那種「同學們要這樣」、「同學們要那樣」硬貼「標簽」和口號式的教育或許氣勢磅礴,但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滲透」,也難收到滲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含性教育中受啟發、得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來得迅猛強烈,但是,一旦領悟,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漸進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課教學、某一歷史內容教學的事。應該說,任何時候、任何內容的歷史教學都蘊含有相應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這種一點一滴點點滴滴不間斷的積累過程,就構成德育滲透的漸進性。它告訴我們,每一堂歷史課教學,從滲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沒有,同時也告訴我們,難以過多。純粹講述歷史,就事論事,不承認或不屑於德育滲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題發揮、喧賓奪主乃至空洞說教也是不可取的。漸進性的特點決定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忌諱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韌性,鍥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歷史事件進行滲透歷史是由歷史人物創造的,然而歷史也是一幅由一個個歷史事件所串聯成的優美的畫卷。偉大的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心靈為之震撼,而著名的歷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並最終打動和征服他們的善良和正義之心。女媧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秦滅六國、長平之戰、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垓下之圍、匈奴西遷、昭君出塞、三國鼎立、三顧茅廬、黃袍加身、蒙古西征、鄭和下西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這些生動的歷史事件一定能讓學生在聆聽中洗滌靈魂。
二、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基本內容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於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天下為公的愛國奉獻精神、勤勞儉朴的艱苦奮斗精神、不畏強暴的自強不息精神等道德內容在歷史教科書中都可找到鮮活的事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節約標兵」雷鋒等等。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於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並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應有貢獻。
(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奮斗史、探索史。翻開歷史的書卷,從遠古到現代,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我們應該牢記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表現出的忠貞的民族氣節;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他們豪壯的愛國義舉;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他們表現出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各階層的愛國志士,自覺地承擔起挽救中華民族、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個獨立、自立的新中國。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都是極好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而這一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跡,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可尊可敬的優秀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他們的名言、名句、名聯,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我們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但歷史史實中既有正義的、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優秀歷史人物,他們的剛正不阿、堅貞不屈、凜然大義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導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棄義為人們所唾罵的,懦弱的民族敗類,對此我們可以提醒我們的學生明辨是非善惡並引以為戒。引導我們的學生在對待歷史人物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這些內容的講授,不僅要讓學生繼承、弘揚祖國燦爛的文化、優秀的傳統並發揚光大,更是要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膽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產,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識和強烈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現代公民。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極其事跡的講授,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充分利用課堂、歷史教材及地方史來對中學生進行滲透德育
(一) 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比較法的教學,要求學生將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明清以來中國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後狀況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增強學生為祖國振興而發奮讀書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在講述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時候,要求學生歸納近百年來中國各階級的救國道路及其結果,在培養學生歸納問題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認清中國的國情。因此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生的自我教育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成為了所謂的「副科」,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課前五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演小品,圍繞著德育教育的主題,素材都由學生自己尋找,學生通過自己看教材、看課外書、找資料,自編自導,講故事、演小品,在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又完成了自我教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方向盤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歷史的資料、信息
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這些歷史信息,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物、古跡、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順昌大捷、阜陽四.九暴動等。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
(五)組織積極有趣的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對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歷史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來臨時,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功能,同時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或專題報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級或全校學生開展,可以舉辦圖片展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所需圖片可由學生自行收集。(2)播放錄像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時,對中華的石窟藝術,可以播錄像片,把石窟藝術的雄奇,精美展觀在學生面前彷彿使他們融入到藝術的海洋里,還播放了《七七事變》、《長征》、《南京大屠殺》以及抗日戰爭的影片。這樣的形式學生深受喜愛。(3)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教師要求學生在仔細研讀教材和課外書籍的基礎上,對某個重要歷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動進行專題探討,然後以撰寫人物小傳的形式,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並對其功過進行客觀評價。例如寫秦始皇、曹操、陳獨秀、拿破崙等的小傳。(4)開展專題讀書活動並撰寫讀書報告。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歷史著作、人物傳記、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包括介紹所讀書籍或文章內容、作者觀點的讀後感(5)歷史故事報告會或演講會、歷史成語故事會等。可以分組,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感到為集體爭榮譽。這項活動富於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深受中學學生的喜愛,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這種教學效果很好。(6)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這些紀念活動,組織專題報告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這些歷史情景,如有勿忘國恥「九一八」,中國共產黨誕生,香港回歸,辛亥革命等,特別是關於抗日戰爭史實,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社會現象可以對學生進行政治和階級觀點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跡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品德教育,這些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至於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在全部歷史課程的每個課時以至每個環節之中。
要實現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創新和嘗試,但是一定要構建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只有將滲透德育教育置於歷史規律之中,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准確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德育教育目的。

Ⅵ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要充分利用鄉土教材。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家加里寧曾經說過:「關於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的。」故鄉是學生成長的地方,學生對本鄉本土的歷史人物、事跡、文物遺址多少有些了解。講授歷史時聯系他們從小耳聞目睹的鄉土教材,將使學生備感親切,產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光榮感,從而激起對祖國的熱愛。

Ⅶ 怎樣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世界史教學中,注重挖掘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教材、對比中外同類歷史事件,會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啟迪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設自己國家的決心;培養學生樹立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統一的觀點,從而使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永恆主題獲得進一步升華。
一、通過中外歷史對比,使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產生認同感。
在講到世界古代史時,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人類祖先最早發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倫一起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卓越貢獻,中國文明帶著她自己的獨特風格,一個高峰接著一個高峰,直至今日仍是奮斗不息,前進不止!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四千年之久,我國不僅歷史悠久還有燦爛的文化,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就應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讓學生了解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知道今天的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而且,中華民族的文化對全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開辟了世界先進文明的先河,中國的四大發明為世界人民所學習。另外,通過對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傳統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進行忠於祖國,維護祖國獨立和統一的愛國教育。
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條件,也一直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從古到今都為這一主流和不受外來侵略,進行著長期的英勇卓絕的斗爭。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對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一點上世界各國是相通的。
在講到世界近代史第四課《為民族獨立而戰》中,通過北美人民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從而取得民族獨立的學習當中,引導學生自然而然聯繫到中國近代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和愛國熱情。
再如講到世界近代史第十五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時,通過對美國內戰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維護國家統一對一個國家發展的作用,從而引導學生聯系台灣問題,激發學生的民族凝聚力,進而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為民族振興而發奮圖強的決心。
三、以史為鑒,對學生進行競爭和憂患意識教育。
讀史使人明智。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世界現代史第十九課《機遇與挑戰》的學習中也提到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紀,和平與發展是主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是潮流,還有當今人類面臨的幾大問題,如不具備新形勢下的綜合素質,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肯定受到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麼怎樣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學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見,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當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學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善於與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更談不上如何理解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觀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後,自然就知道愛國了。
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我們教師更多地是結合中華古代領先於世界的文明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同時,我們還應藉助世界歷史讓學生了解世界形勢。知道我國現在所處的世界地位:發展中國家。從而樹立憂患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心繫祖國,榮辱與共。
總之,利用歷史這一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通過各種途徑把它滲透到歷史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