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客觀公證地評價歷史事件應遵循哪些主要標准和方法誰
一、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原則(1)必須運用客觀、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必須堅持用實踐的標准。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也是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唯一標准。有的歷史人物的活動的主觀動機雖然是好的,但是實踐效果不一定好。有的雖然主觀動機不好,但是客觀效果卻是誰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進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必須堅持用生產力的標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標准,主要是看這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是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標准。促進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為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當先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或特定的歷史階段)進行考察和評價。首先要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如果脫離了時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時,都應當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2)必須運用全面的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動或歷史事件集中起來,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評價。絕對不能只根據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進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斷定。(3)必須運用「史論結合」的原則。「史論結合法」是我們評價歷史問題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種評價方法。評價時應當有史又有論,而且史實要典型,要有較強的說服力;結論要客觀、公正、合理、准確而精練。二、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2)應當堅持以「階級角度」來衡量,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是一定社會的一定階級的利益的代表,為本階級服務,充分體現了本階級的一些階級利益。我們應當准確地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階級屬性。綜上所述,我們在評價任何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都必須堅持以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基本標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進行全面而准確的評價,從而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科學的歷史結論。
㈡ 中學生探究歷史意義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中學生探究歷史意義應遵循「論從史出」的原則。
首先,歷史事件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我們研究歷史,闡釋歷史,並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以目前的理解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次,對歷史問題的探究,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歷史主義的原則來認識史事的性質、特點及作用。
第三,依據認識歷史的基本原則,辨別史料的價值與真偽是研究的前提和關鍵.
㈢ 從研究性學習中史料與結論的關系看,研究歷史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
歷史研究的原則是「論從史出」,這就決定了辨別史料的價值與真偽是研究的前提和關鍵,歷史主義原則是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一切史學研究,都要從歷史事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歷史進步的立場上研究歷史;都要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要重視歷史的內在聯系,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都要批判繼承地對待歷史遺產。
(3)形成正確的歷史結論應遵循什麼原則擴展閱讀
歷史是層累的歷史,歷史是有取捨的歷史。我們看到的,是後人篩選出來的片斷描繪,而不是全部歷史;加上後人進一步的修辭和拔高,就給一些人造成了這樣一種印象。由此可見,歷史研究者會受到當時人們喜好的影響,或者是為了迎合不同時期政治的需要,或者是為了保持政治正確,或者是為了弘揚正能量、發揚真善美,從而不斷的被修改。
這樣,歷史就被層累地造成了。打個比方來說的話:越是早期的歷史文獻,越「純粹地」接近歷史事實;越是後期的歷史文獻,越「參雜地」接近歷史事實。
㈣ 歷史教學評價有哪些原則
1、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針對評價與目標之間的關系提出的。
它的基本要求是:課程與教學評價要著眼於或有利於課程與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有兩種對立的現象:一是教學評價左右著教學活動並取代了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的要求成了現實的教學目標。
另一種現象是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制約著教學評價的實施。
發展性原則就是基於課程與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各種不同關系而提出的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准則,它要求克服教學評價左右教學活動的現象,使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發揮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教育性功能。
為了貫徹發展性原則,需要樹立新的教學評價觀念。
首先,應確立評價是促進的觀念,即把促進課程與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最高追求。
其次,應確立評價是服務的觀念。
再次,應確立評價是課程與教學的觀念,使課程與教學評價自覺遵循課程與教學規律、符合課程與教學本性。
此外,發展性原則的貫徹還要求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評價的結論,反對用僵化的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和評價學生。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方法,都應科學地設計和安排,應努力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化水平。
它主要是針對課程與教學評價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經驗主義、科學水準不高等問題提出的。
長期以來,人們在如何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
無論是評價標準的確立還是程序安排和結果處理,都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學的方法。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學評價常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科學性失誤,比如:評價標准不具體、不明確、不合理,評價程序不嚴密,評價結果不符合實際,等等。
出現這些偏差,既與人們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理論與技術掌握得不夠有關,也與某些人缺乏科學精神,習慣於憑經驗辦事有關。
落實科學性原則,需要從多方面努力:首先,要整體提高教學評價理論與技術的科學性。
如課程與教學評價論、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等學科自身要加強建設。
其次,應加強理論與技術的傳播與普及工作,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測量、統計、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學評價能力。
此外,也要轉變教育工作者的觀念,弘揚科學精神,為教學評價的科學化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
3、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的要求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准確、全面地收集評價對象的信息,並按照事實進行公正的價值判定。
它關注如何在教學評價中減少評價者個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問題。
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評價主體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情感傾向和人際交往等主觀因素影響著評價的結論,往往導致評價結論的失實、失真。
客觀性原則強調的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努力消除這些主觀因素的干擾,其中特別反對評價者依據個人好惡和需要而故意褒揚或貶低某些評價對象這類不公正的丑惡現象。
客觀性原則追求的是評價結論與客觀事實的一致性。
為了保證課程與教學評價具有客觀性,應該做到:一、確立明確具體的評價標准,並保持評價標準的基本穩定性。
二、應規定嚴密合理的評價程序,並在評價過程中切實遵循程序公正原則。
三、要提高評價主體的職業道德修養,弘揚公正評價觀念。
㈤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
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事件應遵循的主要標准和方法: 1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2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 3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 4把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主觀目的和客觀作用分別評價 5具體歷史事件具體分析 6全面的觀點,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歷史人物的功過(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歷史評價的基本原則 歷史評價,是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歷史事件、人物、觀點等進行分析、評判,作出正確的、符合客觀規律的論斷。在評價歷史時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一、堅持一個標准。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最根本的標准。在歷史上,凡是促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人和事都是進步的,反之,則是消極的落後的。 二、運用兩個觀點。一方面要用歷史的觀點,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考查、評論,不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辯證的觀點,全面的、一分為二的去考查、分析評價對象,講清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和消極性、進步性和落後性。 三、注意一個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評價歷史不能空穴來風,不能主觀臆斷,所有的結論都要來源於事實,堅持「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觀、合理的結論。 ◆歷史評價的基本層面 1.性質: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所具有的特性 2.實質:事件、現象反映的根本性問題(即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3.消極作用:從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4.積極作用:通常又稱之為意義 ◆歷史評價的基本方法 歷史人物評價: (1)定性評價即整體評價;---康梁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毛澤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2)定量評價,即以史實說明。 (3)一分為二和看主流相結合。 歷史事件或現象評價: (1)根據要求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 (2)需要結合背景、特點、作用、影響等等,看評價角度。 歷史評價的原則 一般而言,歷史評價首先應該恪守求真的原則,即該評價應客觀如實,應符合對該人該事的總體描述。為達到這個目的,歷史主義地看問題,即發展變化地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看問題是必需的。以此為前提,歷史評價總體上說有歷史評價尺度和道德評價尺度。 歷史評價或評價上的歷史尺度,指的是把所評人或事放在較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看其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大趨勢,重在考察其較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道德評價或評價上的道德尺度,指的是用一般善惡標准來衡量所評人或事。比如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道德尺度出發,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死於非命,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顯然是一件壞事;從歷史尺度出發,它破壞和平,逆歷史潮流而動,致使歷史發展出現停頓甚至倒退,因此應給予它否定性的歷史評價。但是,評價上的歷史尺度和道德尺度也會出現矛盾,如秦修長城和隋修運河,都造成數以十萬計的人民死亡,並成為大起義的導火線,道德評價是不好的;但前者有利於國家疆域的穩定、農業生活有了保證,後者則成為溝通南北的經濟命脈、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故於歷史評價是好的。在此種情況下,我們雖應把上述兩方面都一一指出,但二者間應尤重歷史的評價,因為歷史的評價是較為長期的、比較客觀的,而道德尺度是因時因地而變的、主觀性較強的。
㈥ 高中歷史:你認為在運用史料進行研究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哪些方向或原則
方法或原則: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選取客觀、正確的史料;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合,等等。(2分,只要答出史料的真實性、客觀性、合理使用史料、史論結合即可。)
㈦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
個人認為:評價歷史事件的原則有:
A、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評價
B、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評價
C、用辨證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評價
D、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評價
㈧ 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應堅持哪些原則
正確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六大原則:「向前看」原則; 「宜粗不宜細」原則;「有錯必糾」原則;客觀性原則;分析個人責任與分析復雜背景相結合的原則;總結成功經驗與汲取失敗教訓相結合的原則。
歷史遺留問題是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未得到及時化解而積留下來的問題。歷史遺留問題普遍具有時間跨度長、牽扯范圍廣、處理難度大的特點。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思維:
1、法治思維。
強化法治思維,堅持依法執政,既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首要原則,也是今後思考問題和做出決策的「中心點」。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歷史遺留問題真正成為「歷史」,不再發生。
2、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上有明確的基本內涵—— 保證國家利益不流失、企業合法權益不受損、人民群眾利益不被侵犯。守住了兼顧國家、人民、企業三方的合法權益,就是守住了底線;守住「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就是底線思維。
3、政府主導思維。
應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工作機制,在「疑難雜症」面前勇於擔當,敢於拍板,推動問題有效解決。尤其要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和相關法規政策,發揮政治途徑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優勢,做到妥善處理。
㈨ 歷史評價遵循什麼原則
首先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以及社會背景,其次要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用唯物辨證法看待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是否推進生產力發展和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兩條標准來評價,然後是我們從中得到了什麼樣的教訓或啟示。
㈩ 中國歷史研究應當堅持什麼原則
歷史研究的原則是「論從史出」,這就決定了辨別史料的價值與真偽是研究的前提和關鍵.
歷史主義原則是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一切史學研究,都要從歷史事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歷史進步的立場上研究歷史;都要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要重視歷史的內在聯系,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都要批判繼承地對待歷史遺產。
政治學家一般都承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承認歷史的態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基礎。歷史研究法曾經是政治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國古代,許多有關政治制度的著作都是由歷史學家撰寫的。在西方,採用歷史研究法有影響的學者,有法國的孟德斯鳩、德國的沙維格尼、英國的S.H.梅因。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其演變趨向。但不是斷章取義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現狀,而是系統地研究它們以往的發展及其變遷的原因。歷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發展歷史,從各種事件的關系中找到因果線索,演繹出造成制度現狀的原因,推測該制度未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