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姓氏是
中國最早的「姓」,確切年代其實已無法考證,現在流行的各種說法都是根據古代文獻、傳說和現代學者對當時社會生活發展情況推測的,偽說謬誤極多,目前學界普遍認可且有考古學例證的是「姬」、「姜」等。當然,這已經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不排除母系社會之初人們以「石、林、水、火、風」等自然物為姓的可能。「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根據文獻傳說,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2.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姓氏是嗄
【奚姓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姓】
「奚」因奚仲而得氏,據《姓源》載:夏朝奚仲任車正(掌管馬車的官),其後代以「奚」為姓。早在帝、舜、堯時期,皇帝還沒有姓,但在大禹治水時,有個叫奚仲的人發明了車子,有力地協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車」的典故,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姓氏記載。可見,奚姓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姓。
3. 上哪知道歷史上第一個姓XX的人
黃帝
4.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字的人是誰
恰如俄國學者伊•謝•科恩在《自我論》里所稱,原始人姓名的誕生是古人自我意識萌芽的出現。沒人能確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字的人,但這個人一定是存在過的,從他意識到自己為自己命名的那一刻起,有關起名的爭議和學問就逐漸展開了。
古代聖王堯舜禹的名字分別是伊祁放勛、姚重華和姒文命,但這到底是其真正的名字,還是後世的附會,就如堯舜禹其人是否真的存在過一樣,目前還尚存疑問。但從夏朝開始,古人名字的符號意義就開始被重視,卻是不爭的事實,而最為重視名字的,當是當時的「帝王家」。
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殷商古人多為君主、貴族,在當時,平民大多是沒有名字的,至於奴隸更不會有名字,最多有個諢號,便很「了不起」了。殷商貴族多用天干為名,是很多人的共識,其實對此說法,還是有一定爭議的。太甲、太戊、武丁、武乙等王的名字,應該不是真名,而是類似後世謚號或廟號一類的稱號,但也有其在生前就使用的情況。不管怎麼說,當時的人起名字,大概不會這么刻板單調。比如,商紂王名受,考慮到商王姓子,商紂王的名字應該是「子受」,但約定俗成的說法卻是帝辛、紂王等。
武王伐紂後,史書上依然罕見平民的名字。但起碼在周朝後,姓氏的問題就愈發凸顯了,這大概跟當時興起的祖先崇拜有關。在西周時期,人名大多都是單字名,這大概是因為當時人口較少,不存在太多重名現象,也沒必要用更多的字來起名字。比如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滿,其單字名響亮而易懂。
但有更多的人名,讓人搞不懂什麼意思,甚至十分古怪。比如周昭王南征楚地,乘坐的船到江心卻融化了,自己掉在水裡淹死了。《史記》上記載,當時跳下水試圖救昭王的大力士,名字叫辛游靡。這個名字十分奇怪,無論是名字結構還是用字,都令人十分不解,除了史書上講他是一個胳膊很長的護衛,我們對其一無所知。
從辛游靡開始,史書上的「奇怪」名字越發多了起來。春秋時即使君王,也有一些不避俗物的名字。大名鼎鼎的齊桓公名小白,在今天,寵物狗才叫這個名字。晉文公名重耳,頗有舜帝「重華」的風貌,但顯然耳朵和眼瞳的「地位」不可比。至於黑臀、黑肱、痦生等國君名字,更談不上高雅。
但古人對名字並非不重視。起碼在春秋戰國時,已經有人在論述起名的必要和注意事項了。如《左傳•桓公六年》中所述,「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幣」,古人對名字的避諱首先是政治性的,其次才會考慮避開所謂的低俗。
先秦古人里最讓我不解的人名,大概就是著名的「大陰人」嫪毐了。「毐」是品行不端之義,很難想像嫪毐是其本名,更像是結合其性格後起的諢號,類似《水滸》里的「混江龍」「黑旋風」一類的名字。並非沒有這樣的先例,比如舜的父親叫瞽叟,這顯然也是個諢號,而劉邦的父親名為劉太公,這也只是個尊稱,至於其本名為何,連距離當時並不久遠的司馬遷也說不清楚了。
或許,當時的平民對待名字並不很在意,所以遊走於市井的嫪毐才可以讓人忘記曾經的本名。其更吊詭的是,似乎歷史上也找不到第二個姓「嫪」的人,或許連這個姓都是假的。不過,後來曾考古出土有一件更早的兵器,名為「嫪偭鐮」,或許這個「嫪偭」便是嫪毐的祖先。但這只是後世的猜測,歷史的真相恐怕早就迷失在時光的塵煙里了。
有些「怪名」,今天看起來奇怪,但了解當時的語言用法後,也就可以理解了。比如,漢朝名為「食其」者不少。「食其」讀音為「異基」,《漢書》上講「食」為飲食、飯食之義,「其」為「箕」,「食其」的意思是糧食豐收。在以農為本的時代里,出現酈食其、審食其、趙食其這樣的名字,也就不足為怪了。
東漢三國以「單名」為主,甚至幾乎找不到非單字名的人,當然,像尹大目這樣的諢號、黃承彥這樣的字型大小、沙摩柯這樣的少數民族名字不在其列。只有曹安民、傅士仁、胡車兒、呂伯奢、嚴白虎等個別人是雙字名。
這是為何?傳統觀點認為與王莽托古改制有關,「令中國不得有二名」,以單字名為尊貴。這或許是一個重要方面,但縱觀歷史,從先秦到三國,大多數人名都是單字,我認為這根本上還是因為當時人口較少、重名率低,用單字名完全可以滿足起名需要。
而經過數百年的中原混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和中原人不斷融合、同化,單字名和雙字名的情況都有出現,而仍以單字名為主。
重名現象不是今天才有的,如果說在漢代之前,重名現象還不普遍,從漢魏六朝開始,此問題開始得到時人的關注。
由於前文所述的單字名的流行,讀史時常常會遇到讓人糊塗的地方。比如,王莽改制前後,活躍在史書上的3個王匡,2個王興,3個王鳳,其中有些是王莽陣營的,還有人是王莽敵對陣營的,至於王莽這個名字,在漢武帝時期也有一人叫王莽,只是新皇帝王莽名氣太大,讓人淡忘了前面的王莽。連名人都是如此,普通人就更難避免重名問題。
翻閱史料可知,南梁元帝蕭絳曾寫過一本《古今同姓名錄》,他所搜集到的資料顯示,歷史上有3個董仲舒,3個孔子,3個周瑜,3個王羲之,4個劉秀,9個張衡,9個張良……這還是在當時能留下名字的人,加上難留名字市井百姓的,重名者肯定更多。
到了隋唐以後,名字的避諱現象更加凸顯,或許是考慮到使用的麻煩,從唐代開始的皇帝名字(尤其是出生在深宮中的太平天子),名字用字愈發冷僻,這點在南宋和明代皇親國戚的取名中也格外明顯。
出於避諱考慮,貴族不與百姓生活用字「爭字」,倒也是文明進步的表現。如果所有的帝王都用「世民」這樣的字,恐怕會干擾到日常用字,畢竟避諱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甚至連古人都會「搶占」今人的使用權。比如,李家奪定天下後,先祖李虎的「虎」字也要避諱,史書上的隋代名將韓擒虎只好「改名」為韓擒或韓擒豹。此類例子比比皆是。
除了重名與避諱現象,「熱門字」現象在後世依然留存。五代十國時期,名字里帶「彥」字者甚多,可見當時的人對這個字的偏愛。《爾雅·釋訓》有言:「美士為彥」,「彥」字有豐富的美好內涵,但這依然不能解釋五代北宋人為何偏愛「彥」字。
據清代大學者趙翼在《廿二史札記》里統計,五代以「彥」為名者多達145人,如王彥章、楊彥溫、張彥超等,而不列入史籍的名「彥」者就更不可計數了。畢竟,只有貴族和名人才能在史書上留名,但平民百姓未必不熱愛「彥」字。
宋代文人對內傾和自省式的文化思維更加迷戀,取名也更加雅緻,且雙字名開始成為主流。金朝、元朝時多民族混雜,出現了燕帖木兒這樣的混雜名,還有石抹狗狗、完顏驢糞等頗為生猛的名字。
從明代開始,傳統的崇尚文雅的取名風氣復歸,明清兩代,堪稱知識分子取名花樣的巔峰期,大多數名留史書者都語出有典故,取名所謂「男楚辭,女詩經」的說法大概就是那時候流行開來的。
清代取名的學術文雅氣一直保持到了民國。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數民國人物的名字,和今天很不一樣,一方面,重名率較低,雙字名多;同時,名字多有豐富寓意,但上流社會取名和老百姓很不一樣,這點比較復雜,就不展開敘述了。
共和國成立後,「建國」「建軍」「國慶」「兵」「紅」等帶有明顯政治意味的「新詞」成為取名的主流,這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名現象。80年代後,家長給小孩取名,開始去政治化,但對單字名的「迷戀」,同樣造成80後和90後重名者甚多,「張偉」「李偉」「李明」「李華」等名字高居同齡人同名榜首,也就不奇怪了。
從對政治和國家概念的追逐,到復歸個人、家庭「寄託」,當代國人的名字特徵的變化與時代保持了有趣的關系。到了00後的孩子們,據說起名用字最多的是「子軒」「紫萱」「涵」「欣」「梓」等頗有瓊瑤風的名字。
有些名字今天看來十分「新潮」,但可能只是錯覺,如果大多數人都認為它「新潮」,那麼將來它會成為重復率很高的名字。當我看到唐太宗有個皇子也叫「李明」、唐代有個文人也叫「李華」的時候,並不覺得這名字用濫了,因為在古代,這樣的名字十分少見,盡管在今天十分普遍。
如果要標新立異,崇尚個性,還是要避開時代風潮,晉代的「之」、唐五代的「彥」,建國初的「建國」,未來的「軒」,這些都是當時時代愛用的字,長遠來看還是要有「逆向思維」。
5. 中國人最初的姓是什麼
一
首先,針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姓氏,存在多個觀點。其中,第一個觀點認為「風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姓氏。風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姓氏。根據《帝王世紀》和《竹書紀年》的記載,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的父親燧人氏就是風姓。燧人氏(生卒年不詳),風姓,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
四
最後,和姬姓出自黃帝相對應的是,姜姓則是炎帝神農氏的姓。根據史料記載,炎帝生於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在北宋時期的《百家姓》中,姜姓排在第32位。從古至今,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比如呂、許、謝、紀、丘、盧等姓氏。在此基礎上,姬姓和姜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因為繁衍出眾多姓氏,所以被譽為「萬姓之祖」。
6. 中國歷史記錄有名有姓的第一個人是誰
伏羲
伏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領袖人物。其實他是一個歷史人物,因為出現的太早了,地位又太高了,所以才被神話。
其實你問的很別扭,歷史記錄,哈哈前不可追古人,還不可追來者啊。具體說哪本書比較合適。
7. 中國第一個姓氏是什麼
人之初,性本善
所以應該是「善」
8. 中國古代出現的第一個姓氏是哪個
[編輯本段]姓氏概述 伏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首領,不僅被列為三皇之首,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死後亦葬於陳。淮陽自古就稱「太昊之墟」,就是傳說中的陳都。伏羲氏貢獻頗多,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會之初,人們群居雜婚,難免近親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認識到這種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實現優生繁衍。姓作為「遠禽獸,別婚姻」的符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記,經過數千年的分衍發展,至今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姓氏已有2.2萬多種,這些姓氏有的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絕大部分代代相傳,延綿不斷,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紐帶。可以說中華萬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陽,正是中華姓氏最初的發源之地,濫觴之地。《三墳》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此「風」為中華第一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封地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③以官名為氏。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也是此類。 ④以職業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為氏。魯庄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諸如東郭、西門、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系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貴族之姓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比較穩定;氏為貴族得自與自己血緣關系較親近的先人,而且還會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如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後,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別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氏」在遠古時代是男子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是紀錄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的圖冊,所以家譜、族譜的題名用某氏
9.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姓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姓是——風。
1、風織女,是第一個叫風姓的人,是華夏(漢)族最早的女首領。
弇茲朝:君主織女氏風織女,立都天墉城(昆侖氏築城),約1萬5000年前-公元前7724年,紀元為女帝元年,以鳳為圖騰,弇茲朝為燧明朝分裂後燧人氏與弇茲氏合婚後建立的中古文明時代第一朝。弇茲朝分弇茲氏朝和弇茲帝朝,弇茲氏朝時間約1萬5000年前-約公元前8000年,弇茲帝朝時間約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7724年。織女氏自立姓氏為「風」,共分風姓十部。弇茲朝約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一萬三千年時把北極星命名為織女星(全稱太乙織女星)。弇茲朝與燧明朝一起研創了十大發明,弇茲朝第一次誕生了以薴麻為材料製作的原始華服。弇茲朝的婚姻制度禁止人與獸通婚,始建「人道」的血緣婚姻制度。有文字元號記載始於弇茲朝末期,距今約九千年的文字文明記載由此開始。此朝人類可以稱為新人類。
2、風伏羲,是最有名的一個叫風姓的人,是華夏(漢)族的首領。
鳳女媧,本來姓鳳,隨夫也姓風,故又叫風女媧,在風伏羲死後是華夏(漢)族的女首領。
伏羲女媧朝:第一任君主青帝風伏羲,立都陳倉城,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紀元為羅奉元年。第二任君主鳳女媧,紀元為女皇元年,以青龍和白蛇為圖騰,立朝78位帝王。女皇二年(丙申,公元前7705),共工氏不肯聽命於女媧,欲自立為帝,女媧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擊敗共工氏,此戰中女媧被尊稱為聖母。女皇十年(甲辰,公元前7697),女媧宣布廢除舊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為主體的對偶婚姻,首創一夫一妻婚姻,開婚姻法之先,以獸皮為婚姻信物,開婚禮之先。
10.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姓氏是哪個
據古文獻記載,傳說在伏羲氏時期已經確立了姓氏的定義,姓的本義是表示血統,但傳遞方式明確為父系,由男子繼承。文獻中第一個姓是風姓,而不是帶女字邊的姓,姬、姜等姓均晚於風姓。在伏羲氏時期之前,沒有發現一個能表明母系傳遞的姓的任何記載和傳說。
可以這樣認為,至目前所看到的古文獻證明,我們所知道的全部中國人姓氏都是父系傳遞的,中國人姓氏歷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至於有關中國姓氏起源於母系社會的說法,目前僅僅停留在理論推理上,還缺乏明證實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