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步成詩的歷史人物是誰
七步成詩的歷史人物是曹丕和他弟弟曹植。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譯文: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作不出的話,就要動用死刑。曹植應聲便作成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聽了深感慚愧。
寓意:
七步成詩,漢語成語,拼音是qībù chéng shī,意思是七步內就能完成一首詩。
比喻人的才思敏捷,知識淵博。
② 古人都是出口成詩的嗎
古人並不一定出口成詩..因為當代文學不一....古人對古代文學造詣是耳喧目染..
...有的經過修改..例賈島的推與敲
③ 七步成詩的歷史人物是誰
主人公是曹丕和他弟曹植
典故
本則故事寫魏文帝曹丕稱帝後為了加害親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讓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否則「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見曹丕是多麼狠毒.但曹植「應聲便為詩」詩中既有凄苦含淚的抱怨,又有對皇兄的諷喻,讀來實在感人肺腑!所以,連心胸狹隘,殘忍自私的曹丕聽了這詩以後,臉上也露出了羞恥的表情. 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故事贊揚了曹植才思敏捷,並揭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相互殘殺的黑暗.
④ 「七步成詩」里的主要歷史人物是誰
主人公是曹丕和他弟曹植
典故
本則故事寫魏文帝曹丕稱帝後為了加害親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讓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否則「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見曹丕是多麼狠毒。但曹植「應聲便為詩」詩中既有凄苦含淚的抱怨,又有對皇兄的諷喻,讀來實在感人肺腑!所以,連心胸狹隘,殘忍自私的曹丕聽了這詩以後,臉上也露出了羞恥的表情。 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故事贊揚了曹植才思敏捷,並揭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相互殘殺的黑暗。
⑤ 出口成詩,古代名人是誰
最有名的就是曹植的《七步詩》了吧。
⑥ 出口成詩的主人公是誰
曹操死後次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故事贊揚了曹植才思敏捷,並揭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相互殘殺的黑暗。
⑦ 七步成詩歷史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誰
七步成詩歷史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誰
主人公是曹丕和他弟曹植。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譯文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作不出的話,就要動用死刑。曹植應聲便作成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聽了深感慚愧。
⑧ 七步成詩有關一個歷史人物
七步詩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記載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四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台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⑨ 七步成詩的主要歷史人物是誰
曹操次子曹植。。。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⑩ 歷史上有一位三步就能成詩的人是誰
北宋寇準三步成詩。
1、寇準自幼聰穎過人,吟詩作對,鋒芒畢露。一天其父宴客,酒過三巡有客提議讓寇準作詩一首,小寇準果然了得,他在眾賓客面前踱步思索:一步,兩步,剛邁出第三步,一首五言絕句脫口而出。詩雲: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意思是華山高聳入雲,沒有其他的山能與它齊平。抬起頭就離太陽很近了,回頭看連白雲都在自己腳下。
寇凖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三十二歲時拜樞密副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澶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
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斗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並親於碑首撰「旌忠」字,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謚號「忠愍」,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寇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寇凖主要成就在於遼軍圍困時力勸宋真宗親征,擊退遼朝的進攻。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軍南下的消息傳到開封,邊書告急,京師震動,宋廷君臣驚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張遷都以避風險。不少人主張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
寇凖力排眾議,堅持真宗皇帝親征。寇凖推舉參知政事王欽若鎮守天雄軍(治今河北大名東北),雍王趙元份留守汴京,朝中文武隨軍出征。
宋真宗親自到澶州城,但不敢過河。寇凖與高瓊力促真宗渡河,命令衛士把皇帝車駕駛向澶州北城。宋真宗到澶州北城時,北宋軍民士氣大振。宋真宗象徵性地巡視後即回到南城行宮。寇凖在北城負責指揮作戰,直至迫使遼國停戰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