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如何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教學
一、必須做學生喜歡的歷史教師
⒈從師生平等做起,培養師生民主
當今的學生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學習心理需求十分強烈,教師要積極開展民主教學,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滿足學生這一心理需求,並在此基礎上培養民主親和力,塑造平易近人、易於接近的開明教師形象。教師要走下高高的講台,和學生打成一片。
⒉從儀表氣質做起,培養師生人格
學生歷來對教師外在形象格外注意,教師任何不值的談吐、不當的裝束和體態都會招致學生的議論、模仿和反感。因此,教師應以得體的儀表、良好的言行塑造有個性、有氣質、有吸引力的新形象。
⒊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
因為孩子總是認為自己的好嗎。善待每一個學生,做學生喜歡的教師,師生雙方才會有愉快的情感體驗,一個教師,只有當他受到學生喜愛時,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
⒋從教學本身做起,培養師生教學個性
一個教師最能吸引學生的是他的教學藝術,教師的教學藝術風格最能體現教師的個性魅力。在課堂上,教師既要恰當發揮自己的才智,又要尊重學生,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才能使學生更喜歡你。
⒌教師要放下架子,把學生放在心上。「走下講台給學生指導」;關心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感覺到被關懷的溫暖;自覺接受學生的評價,努力做學生喜歡的教師。
⒍教師要學會寬容,寬容學生的錯誤和過失
每當想起葉聖陶先生的話:你這糊塗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身為教師,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職責的神聖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二、精心備課,做好課前充分准備,優化教學方案
要構建高效課堂,充分利用課堂的四十分鍾或四十五分鍾,充分的課前准備顯得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課前要精心備課。備課是教學的前期准備工作,是教師從事教學的基本功。有效備課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物質)之下,形成有個性、有亮點、有創意、有拓展的教學設計。備課除了寫教案常規要求外,還應從教師自身、教材、學生等角度入手,有效地開發和整合這些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方案。
教師還要有意識地選擇案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案例」可以是課本上某一段內容甚至某一句話,也可以是與教材有關的史料,然後要求學生就「案例」去發現和提出問題。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有位老師講到對外開放時,先讓學生仔細看書,然後問,你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學生很快就回答:這些開放地區與歷史上的通商口岸從地域上十分相似。再讓學生看這一部分內容提問。學生再次思考,提出新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對外開放地區與歷史上的通商口岸如此相似?再要求學生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經過熱烈的討論後,學生們從這幾個方面來說明這一問題:(1)地理因素:因為這些地方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有利於吸收外資和技術;(2)歷史因素:正是因為歷史曾經被迫開放過,所以這些地方的經濟基礎相對較好;(3)其它因素:為此地方的人才資源、素質、觀念等比較先進,等等。這樣在反復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慢慢地養成對課本質疑問難的習慣,並且活躍了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三、優化教學方法,重視教師主導,突出學生主體
實踐證明,缺乏有效指導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有將教師合理有效的指導或引導與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才可能創造出高效的學習成果。
1.從師生互動層面看
(1)堅持高效講授與自學指導相結合。教師高效講授,是指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基礎上,講授的內容要做到精、新、深。「精」即精講,側重重點、難點和疑點;「新」是指教師適當補充新內容(或材料),有選擇地介紹新觀點、新的研究成果或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思考問題;「深」指教師在學生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講授內容要有一定深度(並非無限拔高)。而對學生的自學,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才更有效。
(2)教師引導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就某一課而言,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科學地設計疑問,有目的地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堂討論。這些疑問必須是學生的興奮點,它既要概括教材的知識點,更要切中教材重點難點,能喚起學生應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慾望;同時疑問要確保有梯度,適用不同水平的學生;當學生在探索中出現了疑難時,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點撥,讓學生聯想已有知識,各個擊破。
(3)教師引導與學生個性相結合
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存在著不同的個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存在著認知的差異,有接受能力的差異、有理解程度的差異、學習習慣的差異。意志品質的差異等等。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特點,正視這些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設計。
例如:一位教師在課上組織學生討論明治維新時期「富國強兵」思想的影響。
有的學生認為,富國強兵思想有利於日本經濟、軍事力量的增強;也有學生認為,富國強兵思想有利於日本擺脫半殖民地的危機,有利於深化改革;還有學生認為,富國強兵思想也推動了日本對外侵略,奴役和掠奪其他民族。學生的不同認識,反映了不同層次學生對富國強兵思想理解和認識的差異,是各自個性彰顯的體現,也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探尋後的「發現」。
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認識,並加以適當的方法指導,自然會得出初步的共識,即日本的富國強兵思想既有進步性,又有局限性。因此,教師引導與彰顯學生個性相結合,不僅有利於使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他們體會到獨立思考的價值,而且也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博採眾長」,掌握學習歷史、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2.從生生互動層面看
堅持教師引導與學生間合作的結合。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即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學習的情境。著名合作學習理論家約翰遜指出:「合作學習是這三種學習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種學習情境,但目前卻是運用得最少的一種學習情境……從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課堂活動的主流應當是學生的合作活動。」可見,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不僅有利於學生集思廣益,提高課堂績效,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行為,形成良好的品質。
四、加強檢測,及時評價,鞏固提高
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鞏固練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中,鑒別歷史經驗和教訓在現實中的作用。課堂上,教師應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對練習的內容、形式,事先應精心設計。同時也可以布置一些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引導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給學生更多動腦、動手的機會,對於課堂檢測要及時反饋、矯正。課後練習可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旨在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設計練習題要遵循以下原則:
①具有針對性,形式靈活多樣。
②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層次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
③緊扣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有利於理解、鞏固和提高。
④習題內容要有啟發性和思考性,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要目的。
五、養成反思習慣,不斷自我完善
要構建高效課堂,我們還要養成反思的習慣,課前備課要反思,課後更要反思。
首先要從教師自己本身進行教學反思。課後靜心的想一想:這節課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問題的原因在哪兒?等等。除此之外,單元考試後要進行單元反思,期中、期末考試後要進行期中、期末反思;在反思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益。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才能讓自己的專業快速成長。
其次,還要讓學生養成反思習慣。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是要達到不需要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指導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尤其是每次練習每次考試後都要進行認真反思,找出存在問題,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讓自己學會學習。
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如下:
1.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歷史教師在與課堂教學相關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及其效果。具體可以從如下一些方面進行反思: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特別要反思是否把時間用在主幹知識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上;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情況;提問設計的質量如何,問題是否恰時恰點;學生是否有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是否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否滲透和強調了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素是否充分挖掘;教學媒體使用是否得當;教師語言、行為是否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有什麼反應;課堂練習的質和量的控制是否合理等等。
2.學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行為表現,分析其成因,並據此反饋到教學設計的改進中。具體包括教學設計是否符合現階段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狀況及其原因,學生行為表現、語言表達及其原因分析,對課堂中學生思維活動特徵的分析,對學生練習情況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六、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專業知識水平
作為歷史教師,應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充實與提高自身的歷史專業知識,多讀些專業書籍、報刊雜志、收集廣播電視中的有關信息,做好讀書筆記和卡片,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合理地吸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七、要探究課堂上師生對話的策略
在歷史課堂中,開展多向對話意義重大,不過必須在規律的尋找中落實課堂師生對話的實際效應,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不斷探究課堂師生對話的策略,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1.傾聽心聲:激發對話,深化目標。
2.適時追問:激深對話,拓展目標。
八、其它方面
1.要善於把握最佳時間。
據心理學家研究,一節課學生思維的最佳時間是上課後的前5分鍾到20分鍾。所以,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時間分配,可根據不同課型安排教學過程,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並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要調整教學方法,保證在最佳時段內完成主要任務、解決關鍵問題,然後再通過精心設計的練習或討論等,使教學過程一直向著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方向進行。保證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內均有所獲。
2.准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動」是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解答、討論。)靜(教師講,學生安靜的聽)互補。
3.充分利用資源
教師應要盡可能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落後狀況,多利用現代教具。如小黑板、掛圖、投影儀、錄音機等,這樣既可節約板書,有關內容簡介等課堂教學時間,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利於學生立體思維。其中教材上圖文並茂的插圖常是教師教學疏忽的一個地方,需要我們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見重視教具及課本插圖的作用,也不失為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4.要珍惜課堂每一分鍾
珍惜時間不是教師急不可待地把課堂內容講完,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切實實現課堂教學中「主角」與「配角」的轉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也就是說要縮減教師「表演」的時間,多給學生時間思考,多給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表現,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探索,才能跨越模仿,提高效率,發揮個性,走上創造之路。同時要善於運用教學機智處理好課堂中出現的意外問題,做到保護學生積極性與有利於全體學生共同提高相結合。
5.要科學提問
問題太簡單,不僅不利於學生的思維訓練,而且還容易浪費課堂時間。在聽課過程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老師把題目分析得一清二楚,之後再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這種提問的必要性暫且不說,只從學生異口同聲地喊「是」或「對」即可知其效果:看似學生都會,實則是「花架子」,把學生當成聽課機器,根本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還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後根本不留時間給學生思考,不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大多數學生感到困惑。如何才能科學地組織問題呢?
6.要優化板書
過繁的板書容易造成時間的浪費,因此,板書要提綱挈領,克服冗長。對於的確需要板書且量又大的內容要提前寫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以節約時間。
7.要調控紀律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形式更加靈活,提倡多讓學生進行合作探討。一些教師為保護學生探討問題的積極性而不敢限制學生紀律,其後果導致課堂紀律失控,學生不但沒有因之增長能力,反而造成學習效率不高。課堂紀律應該做到嚴而不僵,活而不亂。即使在學生交流、討論過程中也要把握一個「度」,要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又能使班級整體學習氣氛高漲。
8.要調節情緒。
人不可能總是處於良好的情緒之中,教師不能因一時的情緒低落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有的教師課堂中總是提不起精神,低聲慢語,不僅造成學生聽不清,還會導致學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也有的雖精神十足,但語速過快,學生根本就反應不過來,教師說了也是白說。因此,教師要合理調節情緒,保持良好教學心態,始終給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模範影響,高效組織學生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
9.要勞逸結合
古話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我們只有保持時間運籌上的彈性,才能更有效率,才能持久。為了不讓學生出現腦力疲勞,我們要調動學生課下充分體息,讓學生理解「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建議學生在課間到室外去活動,散散步,聊聊天,以便為下一節課的高效學習打基礎。
㈡ 如何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情境
人類的過去,它反映的是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客觀事實。因此,過去性成為歷史知識特點之一。歷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轉性,使它不能再現,也不會重演,與學生的距離遙遠,很多東西對學生來說太抽象了,沒有直觀感覺,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這就增加了教學難度,相應的提高了教學要求。那麼怎麼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呢?師生怎樣才能合作完成教學任務,使教學過程和諧發展呢?我在幾年的教學中有一點點思考和認識,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景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有效途徑之一。什麼叫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景呢?最佳歷史課堂情景即在45分鍾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認知特點,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語言、掛圖、圖片及錄音、錄象、電影、電視、微機等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環境和氛圍,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喚起學生的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最佳教學情境,是運用情感與創設環境的和諧統一、相互映襯的最佳組合的情景整體。起最大的特點是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注意主體的感受與體驗,注意起感受能力與感受慾望,在情感與意境的最佳組合情境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情感與審美體驗。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求知慾和心理認知特點,符合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1、有利於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是學生學習最活躍的因素,是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對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心理學的理論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都揭示了一中規律,既人對有興趣的事物,干起來總是心情愉快、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因而也容易干好。學習也一樣,學生對某一學科興趣如何,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有人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智慧和成就的起點。要學生學好歷史,就必須使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激發興趣是中學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自我教學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即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不僅僅是作為觀念形態的認知活動,它要求學習者必須發揮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收效大小,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的心理基礎直接相關。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實際上講就是這個心理基礎,而突出的要求,是一個「樂」字,也接受這里的興趣。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注重課內知識點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學習興趣。因為那些歷史離他們畢竟太遠了。而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器官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教師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並發出模擬、模擬的槍炮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她是哪次戰爭中首先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聲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有利於掌握、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質
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學最基本的任務。藉助與最家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
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對於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制度示意圖掛出,並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後教師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進行激烈的辯論的美國的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焦點展開辯論。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門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充分掌握理解了知識的內涵,實質,既為什麼南北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
3、有利於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歷史科的教學任務之一,其中愛國主義是歷史教育永恆的一主題,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從含恨投湖的屈原,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而樂而樂」的范仲淹,到「人生自古誰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虎門硝煙的林則徐,到戰死沙場的關天培;從寧死不屈的劉胡蘭,到視死如歸的-。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學生一次一次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沖擊,可他們離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來講,畢竟遠了一點。愛國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如果我們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教學手段,創設出最佳的歷史課堂教學情境,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利於強化學生的情感,運用現代技術及語言,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學生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如我們在教學「南京大屠殺」時,如果教師只是空洞地講述日本帝國主義殘酷地殺害我同胞三十萬人,學生會抽象,似信非信,不會有多少情感體驗,對日本的殘酷性沒有深刻的體會,如果教師剪輯一些抗日戰爭時的電影,日本屠殺我同胞的場面,這樣學生就能深刻地體會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眼,屠-數之多,引起學生的共鳴,不忘國恥,努力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不能讓歷史重演。這樣就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歷史教學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就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情感,通過多媒體等,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4.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歷史教學不僅只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出更多創造型人才,因此歷史教學還應該教學生掌握認識歷史過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用歷史的觀念考察社會和認識社會的能力,以及用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設計,個人情感的真誠投入,創造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問題,就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與性質,教師在運用電腦設計的戰爭形勢與戰爭路線圖及展示了戰爭的局面後,向學生提出假想:根據當時戰爭的形勢分析,一戰的結果是必然的嗎?如果你是德國的總參謀長,你是否有辦法來贏得這場戰爭?可從戰略上、外交上考慮。然後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國的統帥,你將如何對付這位德國總參謀長?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得非常熱烈,想出了很多的辦法,提出了很多設想。最後教師指出,戰爭的結果不是必然的,但無論哪一方勝利,都不能改變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通過這樣的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表達與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又如在講授《美國的霸權政策》這一課,聯系中美撞機事件,當時舉國上下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義憤填膺.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討論題:「美國的霸權是怎麼回事?」要求學生去查找資料,用事實來揭穿美國的霸權嘴臉。於是學生紛紛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然後推選出本組的發言代表,為討論課作了充分的准備。討論課從一開始就非常熱烈,學生們從中美撞機事件到北約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再到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從美國侵略朝鮮到發動越南戰爭;從海灣戰爭到北約轟炸南聯盟;從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廢除《京都議定書》到極力推行的國家導彈防禦體系(NMD)。學生所舉的例子已遠遠地超出了教材的內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緊接著我又提出了兩個問題:「為什麼美國如此霸道?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呢?」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國戰後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冷戰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討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一種啟發和引導的作用,把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學生既學到了系統的歷史知識,又擴大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潛能和聰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及個性特長等等都得到了應有的施展。這些對於他們將來成為創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歷史教材及歷史知識的特點也為情境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場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現,事件的來龍去脈,時空的倒置,歷史的進程等,都可以通過語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誠投入,實物、圖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微機軟體的進入課堂,使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有了可能。現代教學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歷史場景,最生動、自然、客觀得反映歷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饋。
怎樣創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1、 運用語言與情感等,創設氛圍
在歷史課堂教學這個大「舞台」上,歷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共演一台戲。教師的功夫在於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一個輕松活動,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教學語言的隨意性與教學語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重視語言的能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歷史教學中,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真摯、飽滿的情感,生動的描述歷史長河中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慷慨悲壯,感人肺腑的人物命運、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等,把歷史本身的魅力,藉助教師的情感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去吸引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引導學生將感性上的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2、 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展示直觀教具
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時,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再現歷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運用圖片、實物、模型、投影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知識;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於理解;它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愉快地學習。歷史敘述的過去的社會生活的現象,教師的敘述無論怎樣形象生動,如果學生沒有視覺上的感受,就會印象不深,不會有深刻的情感體驗。藉助直觀教具,幫助再現歷史現象,就顯得十分重要。實物和模型不僅能形象的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情況,而且是許多重要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在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圖片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它可以把歷史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感觀的刺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而和想像,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3、 運用微機、錄音、錄象等,再現情境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用於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音、錄象、微機的演示,擴大和改變視覺和聽覺的途徑,提高視聽效果。再現歷史場景與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圍中,感知歷史,陶冶情操,激發情趣,活躍思維。尤其是計算機程序教學,可將教師的思維過程用計算機的畫面和文字體現出來並形成教學軟體。它通過剪輯電影、電視畫面、動態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於學生,在他們的大腦皮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質量。現代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對提高教學質量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4.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歷史雖然是過去的東西,但歷史又是過去和現實永無休止的對話,是對過去和現在有著某種深刻聯系的一門學科;是人們了解自己的社會,理解變化與延續的唯一途徑。在形式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瀑布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既能教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的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這是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
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情境可在課前引言,也可在課中以及在課後知識小結,視事實情況而定,根據教學內容是需要適時引入。可以由教師直接引入,也可以由學生的提問來引入。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不斷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導入圖片、錄象、聲音等各種資料,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立足於課本,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發「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在引言設計就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熱點」問題,美日模擬奪取釣魚島聯合軍事演習,等等引入新課。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滿腔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學生帶入預設的課堂情境,激發了學生對日本滿腔憤怒的情緒,愛國主義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迫切想知道日軍的侵略罪行,這樣就順利成章地進行新課教學。
又如在學習本課的最後一目「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時,我引入了當今的熱點「台灣問題」,中國的統一政策與台獨勢力的斗爭,國際-勢力的干擾。激發了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台灣問題,我就因勢利導談到中國的統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課結束後,我引導學生對比近代中日兩國,十九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境遇相似,為何幾十年後的十九世紀末兩國情況卻大相徑庭呢?提出討論問題:談談你眼中的大和民族,這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大和民族進行客觀正確的評價。
但是引入「熱點」不能喧賓奪主,必須立足於教材內容,還要隨時捕捉學生是閃光點,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這種方式必須關注時事動態,關心國內國際大事。在平時積累素材,才能在課堂上隨機提取。
創設最佳課堂情境不僅局限於以上方式,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有時聽到學生唱歌,能與課文內容相映襯的也能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引入課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合理安排,激發學生情感上的波瀾,豐富想像,愉快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㈢ 如何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
從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看。歷史具有客觀性和過去性的特點,有著時間、空間、人物等特定的場景。然而今天現實的課堂缺失了情感,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想學,這樣的課堂怎麼能有生命的激情!更無法展現歷史的生命力。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人性都被忽略殆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資料,豐富歷史內涵。
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歷史情境化,再現具體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再現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引導學生追溯歷史。學生只有充分感知了歷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歷史知識,才能不知不覺神入歷史,達到學習效果最佳。
請大家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1: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王掃六合》情境創設實錄
教師模擬豐富的內涵的歷史故事引入本課,很有深意,其目的是為突破「三統一」的背景而設計: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你們講這樣一個故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傳達始皇的命令。可他坐著馬車,一出咸陽驛道就變窄了,馬車便不能再繼續行駛,於是他改為步行,天快黑時他到了洛陽。他又餓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結果老闆不要他的銅錢,他以為是老闆嫌少,又加了許多銅錢,那老闆還是不要,並從自己櫃台下拿出幾把小刀(實為刀形幣),那使臣嚇了一跳,以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終於趕到了大梁,卻遇到了更大的麻煩:那長官不認識秦國的文字,竟說他假傳聖旨,差點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沒有分文,肚子餓了時只能沿途偷幾個紅薯充飢。使臣很狼狽地回到咸陽,向秦始皇復命。
師:同學們,假知你是秦始皇,你聽了使臣的稟報、會採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呢?
這個情境創設故事很有趣,那麼大家說說這個案例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呢?
它極大地豐富了歷史的內涵,使久遠而陌生的歷史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容易理解一個國家在文字、貨幣、語言、度量衡等諸多方面進行統一的必要性。
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它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豐富歷史內涵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學習歷史。
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助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培養能力)
從青少年心理特點來看,初中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角色扮演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現法,是讓學生先感受、體驗,再用語言表達。在感受體驗時,大腦右半球興奮;在用語言表達時,左半球興奮,這就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力,使學生始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請大家再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2: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情境創設實錄
創設情境:《一個奴隸主的煩惱》
為了突破封建制度確立的歷史條件,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我設計了充滿想像力的情境歌謠《一個奴隸主的煩惱》,以詼諧的歌謠交待了這個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以大化小,以小見大。使學生們通過幫助奴隸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層層深入,抽絲剝繭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
我是一個奴隸主,受封300畝。役使奴隸500個,納貢上千斗。剩餘不夠我揮霍,日子長悠悠。鐵器牛耕初推廣,正是好時候。大家幫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問題一:原來500人耕種的土地,現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夠了,剩下200人我應該讓他們做些什麼呢?我可不想讓他們白吃飯不幹活呀!
問題二:哈哈,我現在有兩種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納貢賦的;另一部分嘛,不讓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從這些土地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呢?
問題三:我還偷偷吞並了一部分公田,其餘的公田我也無心答理,長滿了荒草,上面無利可圖,可是我越來越富有。但是私田面積越來越大,奴隸們勞動強度更大了,他們怠工、逃跑、破壞工具;這可影響了我的收成,我該怎麼辦?
問題四:這下我可省心了,奴隸們很高興,他們一家一戶賣力地幹了起來,每畝地還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給他們的,我的嘛------保密!他們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還有煩惱,我的煩惱是什麼呢?(私田合法化)。
教師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興地主的心聲。
通過這個情境創設,學生對大變革時期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有了切身的感性認識,對封建制度的誕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二個作用就是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人,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為學生再現歷史畫卷,從「過去」走向「現實」, 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目睹「歷史的真實」,構建起學生通過圖像認知史實的境界,構成百聞不如一見的視覺感知。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這樣就能引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而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是最好的教師,是新知的增長點。
教師可採用設疑等多種手段,使歷史情境再現,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已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案例3:七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情境創設實錄
方式一:創設情境:多媒體展示虛擬漢武帝招賢令:(也可以學生根據教材自己設計招賢令)
招賢令
我大漢王朝,歷經幾代先皇的休養生息,現民殷國富,兵強馬壯。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為保境安民,徹底根除匈奴大患,擬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現招募有膽有識,果敢中義之人,代表大漢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後,良田美宅、黃金萬兩。如有勇者,速來報名,欽此!
下面設置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招賢令」所招募的使者必須完成什麼任務?
問題二:為什麼漢武帝時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漢武帝以前,漢朝和匈奴是如何相處的?
方式二:設計模擬對話:利用教材中敦煌壁畫——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和張騫對話。(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
通過這兩種方式的情境創設,學生的注意力會被教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積極熱烈、充滿興趣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可見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情感教育的培養
如果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知識而沒有「思想」,我們不僅不可能指望實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價值,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根本性的方面獲得長足發展,甚至就連最起碼的對歷史知識的識記這一最淺層的基本要求也難以達到。應該意識到沒有情感的投入很難識記,記住也忘的很快。
歷史學科「過去性」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的講課必須生動形象,富有感情,引人人勝,才能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才能在學習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語言描繪,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
㈣ 如何創設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發展,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成為一大亮點。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是運用情感與創設環境的和諧統一、互相映襯的最佳組合的情境整體。
一、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創設物具情境在歷史教學中所謂的物具是指具有歷史教學價值的歷史遺留下來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錢幣、古器皿等歷史文物;還包括文物的贗品,歷史人物或歷史物景的模型等。
㈤ 如何打造高效活力的歷史課堂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引,全面落實新課
程理念,積極探索自主、高效、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真正實現「高效課堂」,是我們歷史組一直的工作重點。經過集體討論,針對我們的生源情況,採用下列措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做足課前准備,強化集體備課。
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准備功夫。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體系、脈絡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把握課程整體目標和階段目標。在此基礎上,能夠細讀當前所教年級教材,吃透教材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作用,能夠對教材進行靈活的加工處理,逐步讓每一節備課都能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線索清晰、方法得當、內容精當,形成有個性、有創意的教學設計。
1、備內容:要把教材看作是一個範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內,吃透教材,把握重點、難點,同時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個例子,不唯教材,力圖出乎其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與課本對話,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內在意蘊。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提煉出簡練而有效的教學主線,層層推進。
2、備學生:教師在課前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根據「學情」有的放矢地進行備課。
3、備訓練: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教師必須先做,去粗取
精,去偽存真,要做到講練結合、精講精練、當堂訓練、快速反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師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再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製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具或課件、學生操作的學具等。
加強集體備課。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個人獨立備課的傳統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它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實踐提出了挑戰和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師間的討論和合作,發揮「集體效應」的優勢,集思廣益,取長補短。
為此,我們歷史組制定了詳細的集體備課計劃。以備課組長為中心,規定了每節課教學內容,學案的設計,作業的選編。
集體備課前:教師先鑽研教材進行自備,寫出簡案,為集體備課交流做好准備。
集體備課時:備課組長首先檢查個人備課的情況,然後按課時一項一項的研究,隨機指名教師進行發言,其他老師再討論補充。
集體備課後: 由各教師根據集體備課情況對自己的備課進行復備 ,最後主備教師要負責把列印好的教案分發到各個老師手中共享。
集體備課做到了六個統一:A、統一劃分課時;B、統一確定
學習目標;C、統一自學指導;D、統一每節課的幾學幾教 ;E、統一課堂作業;F、統一日日清、周周清作業。
為了認真落實集體備課,教導處准備加大督查力度,對各備課組的備課時間、備課地點、備課資料均予以定期檢查。學校還將檢查各組負責領導的參與情況,負責領導要監督備課組長,並認真參與每次活動,這樣逐層落實,確保集體備課不流於形式。
(二)營造和諧理想的學習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學生學習的效果。在和諧的氣氛中,在充滿自信的時候,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課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師要通過情感化的教學、科學設置建設性的課堂環境、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等途徑,營造人性化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有利於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有利於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有利於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到學校,喜歡在課堂,覺得在學校、在課堂輕松愉快,是一種樂趣。為此,教師應充分掌握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智慧,啟發學生思維,給以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查資料、動腦思考、動手操作、集體討論、自我展示、及時反饋信息、及時調控,使師生、生生合作和諧、默契,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
同時,教師還要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單向的教學互動,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多
層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動、交流,讓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為此,教師要經常聽取學生對於本學科學習的建議,並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要盡最大可能地尊重學生意願選取學習方式。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不要挖苦諷刺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要以真誠的眼光注視學生,親切的語氣教育學生,信任的心態引導學生。
(三)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優質課堂流程:①預習交流,確定目標;②分配任務、立體教學;③完成任務,合作探究;④展現拔高,師生互動;⑤穿插鞏固,全面掌握;⑥達標測評,檢查驗收。
優化課堂教學就是按照有效學習的目標,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從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上考慮,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科學安排。新課導入、情境創設、遷移過渡、操作安排、練習設計、活動組織等都應精心准備,周密布置,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背景,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和信心,使創設的情境達到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解題探索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高效化,從多個層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力求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鍾都發揮最大效益。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
(四)善於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師來說,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
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在多方面解決傳統教學手段無法解決的問題,其顯著的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教學容量,尤其是歷史,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更直觀和全面。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的例子,也不必使老師花大量的時間用於板書。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
在課堂教學中,對於一些歷史人物的圖片和簡介、大型歷史事件的視頻資料、文字量多的總結、以及練習中的材料題、選擇題等等都可以藉助於電腦課件來完成。
(五)倡導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水平。
「教」的反思是指導教師的反思。教師要寫好課後記、單元後記、學期總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學。教師要整理自己反思內容,提高教研水平。「學」的反思指學生的反思。要指導學生及時的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改進學習方法,學生的反思要形成文字,要有改進的措施。加強師生雙方的反思將會使教學沿著正確的軌道快速前進。
總之,只要我們加強集體備課,深挖教材內涵,拓展教師視野,改進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做到讓學生願意學習,喜歡學習,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㈥ 怎樣激活歷史課的課堂活躍氣氛
歷史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歷史課堂教學是歷史老師運用課堂教學藝術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教師只有通過課堂教學這個組織形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才能發展教學藝術,不斷提高教學效果。那麼,怎樣能把歷史課變為開心課堂,讓學生感到學習的趣味性?
一、故事導入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的導入也是這樣。教學內容不同,教師的素質和個性不同,導入的技法也就各異。而通過寓言、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典故、傳說等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方法,則更易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情境,叢一開始就緊緊的吸引住學生。比如在講授春秋五霸一課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老馬識途的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率軍攻打山戎,中了孤竹國大將黃花的詭計,在一個叫做迷谷的地方迷了路。當時正值冬天,北風凜冽,且迷谷里遍布黃沙,沒有水源,將士們飢渴交迫,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這時管仲想出了一個主意,挑選幾匹當地的老馬為大家領路。果然,老馬認識道路,引導大家走出了迷谷。「老馬識途」的成語也由此而來。學生聽到此處,頓時對出此計謀的管仲大感興趣,急於知道他的其它事情。這時,我就適時的引出春秋五霸的歷史知識,學生們自會聽的津津有味。
二、內容串聯法
在授課時要注意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每一個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前後相承的。歷史教學必須緊扣這一歷史的客觀存在,根據歷史發展線索,講明歷史的來龍去脈。比如我在講授儒家思想這一部分內容時,先講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修定了《詩》、《書》,《禮》、《樂》、《春秋》等典籍,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為「聖人」。然後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講戰國時期的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再往後是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建立起新儒學。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宋代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明清時代至到今天都有不同的傑出人士對儒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儒學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甚至影響到日本、韓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701年,日本開始祀孔。這一切歷史知識都有縱橫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既有本國史的縱向聯系,又有中外歷史的橫向聯系。有因有果有發展,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覺得不枯燥,不單調。
三、多媒體教學法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展,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正在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變革。同樣,多媒體技術對教學也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應,能為學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圖文聲像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可以從多個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比如在講授大唐盛世時,為了體現長安城裡「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景,我從大型電視紀錄片《望長安》中摘取了與之相關的片斷:來自西域的商人,日本、朝鮮的留學生以及學問僧來往於中華大地,而各國「入居長安者近萬家」,文化因此而多元、交融、創新。精美的紀錄片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緊緊的吸引住了每個人。
四、集體討論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某一問題開展積極的討論,各抒己見,互相責疑,互相啟發,以求弄懂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現實感強,思維活躍,勇於探索,善於質疑以及求新、求變、求實等心理特徵,因此,他們不會滿足於灌輸的教學形式和現成的教條答案。討論法正是適應學生這些心理特點,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滿足學生求知探索的心理需要。比如在講授一代女皇武則天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武則天是一個好皇帝嗎?理由是什麼?問題一出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有查課本的,有記錄的,很快就形成了答案。通過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們掌握了唐朝的外交政策,經濟發展狀況等知識。
五、組織歷史知識小競賽
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競爭意識,為了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適時組織歷史知識小競賽。初中歷史對學生運用知識點的能力要求不高,但是,教材上的知識點比較繁雜,需要學生花功夫進行識記。教師可以根據初中歷史的這一特點,有效地組織歷史知識競賽。
為了贏得競賽,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課下學生積極備戰,學生了解的歷史知識越來越多,學生變得越來越自信。在比賽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取得競賽勝利的學生,受到極大鼓勵,對歷史學習更有興趣;在競賽中沒有取得勝利的學生,暗下決心,努力學習,爭取在下一次競賽中得勝。通過歷史競賽,不僅調動了初中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團隊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巧用分層教學法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不感興趣,學生的歷史基礎差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初中學生之所以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主要是對歷史知識的積累比較少,在聽課的過程中會出現理解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採用分層教學法,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歷史素質來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好、中、差三個層次,對歷史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在引導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可以指導學生對一些歷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對於歷史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基礎知識學習著手,慢慢積累,逐步提升。通過對分層教學法的有效運用,具有不同歷史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學生整體的歷史素質得到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越好,越能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教無定法,但要得法。」在歷史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既有利於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也將有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㈦ 如何打造歷史教學的高效課堂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在課堂上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高效課堂應該做到平實、真實、豐實、扎實,這四實是衡量課堂教學高效的重要標志.我認為,高效課堂就是減負增效的課堂,即在四十五分鍾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激發學生思考,以期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形成更多的思考.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有著很深的體會,要給學生減負,教師就得增負;要張揚學生的個性,教師就要增加工作和學習的投入.它要求教師要具備深厚廣博的學識、精妙的表達、高明的調控,同時還要善於發現和把握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以及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反思.
能否使歷史課堂實現高效生態,關鍵還在於課堂教學的組織環節,教師必須認真組織處理好以下環節:
一、激情導入
歷史課堂教學導入環節異於其他學科,作用尤為重要.它要求教師能夠迅速地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中去.構建高效歷史課堂教學,首先就是要有精心設計的導入,我認為最重要的應抓住以下三點:第一,導入要緊扣主題.第二,要激發學生的情趣.第三,導入要精煉.好的導入我認為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發揮最佳的效果.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因人而異,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也可以利用詩歌、歷史圖片、名人名句、傳統歌曲、歷史典故、甚至是簡單而有趣的問題導入,現實中發生的焦點事件和學生身邊發生的真人真事,作為導入的話題更是十分有趣而高效的.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索,激發學生主動地進行創造性學習,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這是構建高效生態歷史課堂的中心環節,也是高效歷史課堂的高潮.寬松的課堂環境是自主學習的沃土.教師要營造這樣的氛圍,應充分尊重學生人格,多鼓勵少指責,要一視同仁,不歧視差生,使課堂真正開放.每個學生都是小老師,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問題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同位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應顯現為立體交叉的形式.學生在自主地探索或者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教會學生,抓住課文關鍵字詞,理解掌握重要結論、意義影響的方法和識讀歷史圖片、歷史材料的基本方法.教師對於學生的見解要以欣賞的姿態去評價,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
三、激情互動
上課時以學生為主人.新課程認為,學生並非學習的奴隸,也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他是獨特的、發展的、有著巨大潛能的人.要讓學生真正成為主人,首先要構建民主的課堂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能活躍人的思維,發揮人的智力潛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離不開新型的師生關系.新課程倡導一種相互尊重、真誠交流、共同進步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尊重、理解、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成為學生的精神上的導師,生活中的朋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發號施令者,而是合作者、交流者、啟發者、鼓勵者.
讓學生真正成為主人,就是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表現在學生能夠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在學習活動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行為進行自我審視、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之後,能夠對自己及同學的學習結果進行檢查、總結和評價.
俗話說: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若學生學歷史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會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所以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創造高效課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為了教學生會學歷史,我們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
四、魅力精講
精講是一堂課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有助於學生從總體上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減輕學生的負擔.在這點上我特別注重,一般在單元初有個總結,我都會在學習這一單元時讓學生先讀一下,然後我粗略的解讀一下.這一單元學完後,我們重溫一下單元回眸,學生就會加深理解了.例如:學習八下第二單元時我會先讓學生看第二單元的,先知道這一單元所講得是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讓學生明確探索就說明前面沒有現成的路,並且是在建設領域進行探索,探索過程中難免出現失誤.5課講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6課講得是經濟領域中出現的失誤,7課主要講政治領域中的失誤,8課是文革動亂中的國民經濟.
五、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編製成測試題,在教學任務完成後進行目標達成測評.測評試題要緊扣重、難點,兼顧知識面,要明顯體現差異、梯度;要角度新穎、形式多樣;要在知識測試中,融入情感熏陶和技能訓練.測試可以採取互評、互問、互測等形式.根據達標測試中學生反映出的問題,師生共同進行矯正,最後達到預設目標的要求.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歷史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
當前,我們的課程改革確實處在兩難之中,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要減輕過重負擔;既要打好學習基礎,又要保證全面發展;既要滿足群眾願望,又要達到國家要求.高效課堂的提出,對於破解這個難題,不失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思想,而且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