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設計歷史課堂活動流程

如何設計歷史課堂活動流程

發布時間:2023-01-17 01:30:05

A.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B. 高中歷史教學「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

高中歷史教學「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

歷史的發生具有一定的情境,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抓住歷史課程的特點,創設相應的情境。在選擇史料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精當的資料,將現在與過去聯系起來,實現一種對話,只有結合主題,才能將史料運用得恰到好處。

摘要: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主題式”教學,可以有效打破傳統的課堂現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高效地構建知識體系,提高課堂效率。本文從確定教學主題和制訂教學策略兩個方面,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活動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 主題式”教學;高中歷史;活動設計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學的傳統模式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新課程目標給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程改革歷史教材的編寫以模塊為基本框架和以專題為基本單元,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主題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一、確定教學主題

1.基於課程標准“主題式”教學模式是指每一節歷史課都要制訂相應的主題,只有明確了主題,教學才有明確的目標。主題的確立並不是任意的,而是要與課程標准緊密地結合起來,無論教學模式怎樣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要與課程標准相適應,要時刻以課程標准為基礎與前提。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時,首先要熟悉課標要求,即要求學生掌握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因此這節課的主題就是解讀共產黨宣言、認識馬克思主義的重大意義。只有把握好主題,才能保證課堂不跑題。

2.符合學生需求主題除了要與課標相適應,還要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要充分結合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生學習的規律。在課堂中,學生是主體地位,因此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每一個主題都要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適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二、制訂教學策略

1.以教學主題為中心的情境創設

歷史的發生具有一定的情境,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抓住歷史課程的特點,創設相應的情境。情境的創設對於主題式教學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創設相關的情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主題。在創設歷史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如圖片、錄音、錄像、影視資料等,通過這些資料將歷史情境再現,這種情境具有歷史的滄桑感以及歷史的厚重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切身地感受歷史;充分利用音樂、語言等,營造氣氛;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如在學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主題的指導下選擇多樣的導入方式,如播放音樂《神話》,與此同時電影海報《英雄》播放出來,基於多媒體的導入方式,教師可以對此對學生進行引導,姑且不管電影以及相應的歌曲與主題有沒有很強的相關性,最主要的是通過歌曲、海報讓學生聯系本節課的主體人物——秦始皇。導入的時間不宜過長,避免干擾學生的注意力。

2.以教學主題為中心的活動設計

在歷史的主題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主題,設計相關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多樣的主題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活動的類型要與課堂內容的實際需要相結合。通過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如在學習“美國1787年憲法”的課程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課程的主題內容,將學生分成四個代表團,從而讓學生深刻地感受美國政治家的韜略和智慧。活動的主要形式就是“我是制憲會議代表”,分出的四個代表團都有各自的議題,如如何防止專制、保障民主;如何處理南北方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中央、地方的關系;如何處理州與州之間的關系。每個代表團都要行使自己的權利,拿出相應的草案,並通過自己的辯論來贏得他組的支持,然後進行集體討論,最後投票表決議案。通過這個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

3.以教學主題為中心的史料運用

為了更加的充實歷史主題式教學,教師要在主題的基礎上准備多角度的、多種多樣的史料,史料輔助教學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在選擇史料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精當的資料,將現在與過去聯系起來,實現一種對話,只有結合主題,才能將史料運用得恰到好處。史料要易記易懂,不能艱澀難懂,從而保持學生的興趣。如在學習“拿破崙戰爭”時,教師就可以收集拿破崙的功績,展現拿破崙的風度與風采以及他的氣魄和氣勢。

歷史主題式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需求,通過主題的確定明確了課堂的目標,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效率;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主題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索的慾望,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主題式教學模式的使用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陳瑩靜.高中歷史課中主題式教學初探[J].麗水學院學報,2012(8).

[2]喬儀晴.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設計的研究和探索[J].學周刊,2012(2).

;

C. 如何進行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設計的中心任務,是以系統理論作指導,對教學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以及學生的狀況與教師自身的條件等,在此基礎上擬訂教學方案,以達到教學的優化組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明確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及其作用

所謂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在學完某一教學單元(或一課)後能做什麼的具體而明確的表述。教學目標表明了在特定的教學中期望學生達成的行為或表現。

教學目標是行為科學在教育科學領域中的具體應用。目前,闡明教學目標已成為教學實踐中的普遍要求,同時也是教學設計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

在這里需引起注意的是,教學目標與教學目的的關系。一般說來,教學目的比較抽象,是教學的普遍性、統一性、終極性的宗旨或要求。而教學目標則具體得多,是教學活動特殊的、階段性的要求。教學目的的最終實現有賴於一系列具體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目的的內涵貫穿於各個具體的教學目標之中。

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中第二部分「課程目標」列出了總目標,以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要求。總目標高度概括地提出了本門課程的教育任務,或者說是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三方面的要求是對總目標的進一步說明,是總目標具體化和細化性的規定;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把總目標歸納為這三方面的要求。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設計,若是對某一單元進行教學設計,那麼需明確該單元的教學目標。通常情況是對某一堂課進行教學設計,那麼就要明確該課的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依據教學目標,師生之間、學生相互間可以明確地交流自己所教、所學的東西;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學評價人員有了統一的評價教學的依據。

第二,教學目標清楚地向學生闡述了所要學習、掌握的基本內容,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一堂課、一個單元,甚至整門課程和要求,使學生心知肚明。

第三,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定恰當的教學策略,選編合適的教學資料,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從而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第四,教學目標代表著大多數學生應該獲得的最低水平的行為表現。因此,大多數學生如果專心學習,並得到適當的指導,那麼他們都能達到目標,從而促使學生滿懷信心地學習。

制定、明確教學目標的作用需充分肯定。但也有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利教學的情況,如教學過程喪失彈性;目標的設定面向大多數而不能顧及個別差異;尤其是一些學習活動的結果不能完全通過行為外顯出來,像一些較高層次的思維、較深層次的價值觀因素。

針對這些不足之處,在確立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目標時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彈性。在擬定的教學目標中除了有外顯行為部分,有關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因素也需考慮在內,以便全面落實各方面的任務。

2.教學(教育)目標分類

教學目標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目標之中涵蓋著教學目標。為了方便,在不存在分歧的前提下,這里對兩者不予區別。

教育目標的分類學說可以上溯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博比特在課程編制領域掀起的追求效率的活動。以教育目標具體化、標准化為特徵的這場課程科學化運動,在實踐中遇到一個實際問題:當時的教育目標通常是由州教育廳確定的,教師只有做出選擇的機會。因此,當時的課程編制被人們看成是「膚淺的、輕率的」。後來有「行為目標之父」之稱的美國教育家泰勒明確指出:「教育是一種改變人的行為方式的過程。」但泰勒對「行為」的理解與眾不同,既包括外顯行為,又包括「思維」「情感」等內隱行為。

泰勒的學生布盧姆1948年研究教育目標分類,對之歸納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在1956年、1964年和1972年與他人合作相繼出版了三個領域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使教育目標明確化、系統化、具體化,是美國教育研究的重大成果,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986年布盧姆應邀在我國進行了一系列講座,他的學說對我國教育界影響很大。

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加涅致力於學習分類的研究工作。1965年他出版了《學習的條件》一書,並在1970年、1977年和1985年三次修訂,是對學習進行分類研究的經典著作。原先,加涅把學習由低級到高級分為八類,在修訂中加涅提出五種學習結果的劃分。

第一,言語信息,指能陳述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知識;

第二,智慧技能,指運用符號辦事的能力;

第三,認知策略,指對內的、控制與調節自己的認知活動的特殊認知技能;

第四,動作技能,指習得的、協調自身肌肉活動的能力;

第五,態度,指習得的、決定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

這五種學習又分為三個領域:前三種學習結果屬於認知領域(包括知識、技能和策略);第四種學習結果屬於動作技能領域;第五種學習結果屬於情感領域。把人類的學習結果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幾乎成了一切學習和教育心理學家的共識。加涅的五種學習結果分類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認。由於學校教學目標也就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因此這一學習結果對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

把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與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兩個分類的大框架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加涅和布盧姆等都把學生的學習結果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

3.本課程教學目標的擬定

擬定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課程總目標的具體化。歷史與社會課教育總目標的實現,有賴於教學的整個過程,每節課的積累。擬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使之既明確具體,又在實際教學中努力達到之,這是完成總目標、落實總任務的基礎與保證。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依據,同時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和准繩。因此,是一節課教學設計的核心。

怎樣擬定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目標呢?首先,明確擬定一節課教學目標的基本原則。

一節課是相對獨立的整體,同時又是整個課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從大處著想,從具體實際出發,是擬定一節課教學目標的基本原則之一。從大處著想,就是要有整體觀、全局觀,把一節課置於一個單元、一冊課本,甚至全部課程之中來考察。從具體實際出發,即從一節課的地位作用出發,從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出發。擬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狀況。擬定一節課教學目標,要認真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一節課要注意教學目標、教育任務的全面落實與完成。因此,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是擬定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目標的另一基本原則。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不能光顧知識教學而不及其餘,也不能因突出能力培養而忽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應該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和其特點來考慮各項任務的落實。

其次,確定擬定一節課教學目標的基本步驟。

第一,認真鑽研課程標准和教科書,並對學生現有實際狀況進行充分的了解。

第二,對本節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理清事物、現象、事件、人物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進而提出知識教學的基本要求。同時,結合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考慮或提出能力培養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三,用准確、具體、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表達出來。能否正確表述教學目標,是對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能否真正把握的一個標志。並且教學目標是為了指導教學、檢查評價教學效果而擬就的,表述不符合要求就會失去作用。

再次,檢查擬定一節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目標是否有偏差。教學目標的擬定經常會出現一些偏差,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若干種情況:過於籠統,流於一般化,因而不具有可操作性;過於繁復,以教材分析作為教學目標,統得過死;要求或高或低,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尚有差距;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要求相分離。

在這里需強調指出,在擬定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從本課程的實際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加涅與布盧姆提出的目標分類學說。

加涅與布盧姆的目標分類是關於學校整個教育的,帶有普遍性;又是首創性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在制訂《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時,把課程目標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部分。在知識與技能方面,注重的是知識的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掌握與運用。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注重的是愛國的情感、崇尚科學的態度、終身學習的願望,以及作為一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民主與法制觀念、社會責任感等。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值得注意之處有三:

其一,關於知識與技能,把「會用多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收集、保存、處理和評價社會信息」作為一項最基本的要求提了出來。這是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需高度重視學生掌握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把這一能力視作與讀、寫、算同等重要的新的終身有用的基本能力。

其二,關於過程與方法,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學科學習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更為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其三,關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前這一方面的要求我們往往是以思想教育來表述的。現在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從學生人格發展的視角提出來的,而不是從教育工作者的視角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而不僅僅關注學習的結果。因此,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來替代思想教育,更切合歷史與社會課的實際情況,也符合課程改革總體要求。

總而言之,表述明晰、精當的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目標,應是關於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應力求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並可作為評價的依據;應全面反映學習的結果,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而不能局限於知識的掌握。我們更應注意課程改革的動向與教學目標的發展趨勢,在強調學習結果的同時更為關注學習的過程。

(二)了解、分析學習者(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才能取得成功。了解、分析學生,其目的是為教學設計提供依據。

首先,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興趣愛好和思想狀況,以便對學生基本狀況有所了解。初中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歷史與社會課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歷史與社會課教師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了解、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是學生進行新的學習的基礎。教學設計中具體方案的難易程度,要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相適應。若難度過大,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若太簡單了,學生學起來會提不起興趣。在設計教學時要把握好「難與易」這個「度」。

由於歷史與社會是綜合性課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較多,知識面甚廣,因此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與認知狀況,是學習本課程的一個關鍵性前提條件。歷史與社會課教師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處,尋找其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

在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時,既要了解大多數學生,也要了解程度較好的與較差的學生。所制定的教學方案,需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但也要兼顧兩頭。

最後,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得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了解了他們的學習情況、學習方式,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針對其薄弱環節,加強學習指導,加強學習方法的訓練。

D. 如何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情境

人類的過去,它反映的是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客觀事實。因此,過去性成為歷史知識特點之一。歷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轉性,使它不能再現,也不會重演,與學生的距離遙遠,很多東西對學生來說太抽象了,沒有直觀感覺,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這就增加了教學難度,相應的提高了教學要求。那麼怎麼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呢?師生怎樣才能合作完成教學任務,使教學過程和諧發展呢?我在幾年的教學中有一點點思考和認識,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景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有效途徑之一。什麼叫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景呢?最佳歷史課堂情景即在45分鍾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認知特點,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語言、掛圖、圖片及錄音、錄象、電影、電視、微機等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環境和氛圍,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喚起學生的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最佳教學情境,是運用情感與創設環境的和諧統一、相互映襯的最佳組合的情景整體。起最大的特點是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注意主體的感受與體驗,注意起感受能力與感受慾望,在情感與意境的最佳組合情境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情感與審美體驗。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求知慾和心理認知特點,符合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1、有利於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是學生學習最活躍的因素,是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對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心理學的理論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都揭示了一中規律,既人對有興趣的事物,干起來總是心情愉快、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因而也容易干好。學習也一樣,學生對某一學科興趣如何,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有人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智慧和成就的起點。要學生學好歷史,就必須使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激發興趣是中學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自我教學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即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不僅僅是作為觀念形態的認知活動,它要求學習者必須發揮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收效大小,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的心理基礎直接相關。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實際上講就是這個心理基礎,而突出的要求,是一個「樂」字,也接受這里的興趣。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注重課內知識點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學習興趣。因為那些歷史離他們畢竟太遠了。而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器官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教師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並發出模擬、模擬的槍炮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她是哪次戰爭中首先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聲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有利於掌握、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質
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學最基本的任務。藉助與最家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
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對於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制度示意圖掛出,並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後教師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進行激烈的辯論的美國的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焦點展開辯論。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門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充分掌握理解了知識的內涵,實質,既為什麼南北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
3、有利於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歷史科的教學任務之一,其中愛國主義是歷史教育永恆的一主題,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從含恨投湖的屈原,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而樂而樂」的范仲淹,到「人生自古誰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虎門硝煙的林則徐,到戰死沙場的關天培;從寧死不屈的劉胡蘭,到視死如歸的-。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學生一次一次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沖擊,可他們離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來講,畢竟遠了一點。愛國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如果我們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教學手段,創設出最佳的歷史課堂教學情境,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利於強化學生的情感,運用現代技術及語言,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學生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如我們在教學「南京大屠殺」時,如果教師只是空洞地講述日本帝國主義殘酷地殺害我同胞三十萬人,學生會抽象,似信非信,不會有多少情感體驗,對日本的殘酷性沒有深刻的體會,如果教師剪輯一些抗日戰爭時的電影,日本屠殺我同胞的場面,這樣學生就能深刻地體會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眼,屠-數之多,引起學生的共鳴,不忘國恥,努力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不能讓歷史重演。這樣就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歷史教學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就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情感,通過多媒體等,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4.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歷史教學不僅只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出更多創造型人才,因此歷史教學還應該教學生掌握認識歷史過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用歷史的觀念考察社會和認識社會的能力,以及用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設計,個人情感的真誠投入,創造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問題,就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與性質,教師在運用電腦設計的戰爭形勢與戰爭路線圖及展示了戰爭的局面後,向學生提出假想:根據當時戰爭的形勢分析,一戰的結果是必然的嗎?如果你是德國的總參謀長,你是否有辦法來贏得這場戰爭?可從戰略上、外交上考慮。然後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國的統帥,你將如何對付這位德國總參謀長?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得非常熱烈,想出了很多的辦法,提出了很多設想。最後教師指出,戰爭的結果不是必然的,但無論哪一方勝利,都不能改變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通過這樣的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表達與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又如在講授《美國的霸權政策》這一課,聯系中美撞機事件,當時舉國上下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義憤填膺.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討論題:「美國的霸權是怎麼回事?」要求學生去查找資料,用事實來揭穿美國的霸權嘴臉。於是學生紛紛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然後推選出本組的發言代表,為討論課作了充分的准備。討論課從一開始就非常熱烈,學生們從中美撞機事件到北約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再到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從美國侵略朝鮮到發動越南戰爭;從海灣戰爭到北約轟炸南聯盟;從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廢除《京都議定書》到極力推行的國家導彈防禦體系(NMD)。學生所舉的例子已遠遠地超出了教材的內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緊接著我又提出了兩個問題:「為什麼美國如此霸道?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呢?」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國戰後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冷戰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討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一種啟發和引導的作用,把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學生既學到了系統的歷史知識,又擴大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潛能和聰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及個性特長等等都得到了應有的施展。這些對於他們將來成為創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歷史教材及歷史知識的特點也為情境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場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現,事件的來龍去脈,時空的倒置,歷史的進程等,都可以通過語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誠投入,實物、圖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微機軟體的進入課堂,使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有了可能。現代教學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歷史場景,最生動、自然、客觀得反映歷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饋。
怎樣創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1、 運用語言與情感等,創設氛圍
在歷史課堂教學這個大「舞台」上,歷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共演一台戲。教師的功夫在於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一個輕松活動,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教學語言的隨意性與教學語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重視語言的能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歷史教學中,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真摯、飽滿的情感,生動的描述歷史長河中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慷慨悲壯,感人肺腑的人物命運、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等,把歷史本身的魅力,藉助教師的情感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去吸引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引導學生將感性上的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2、 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展示直觀教具
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時,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再現歷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運用圖片、實物、模型、投影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知識;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於理解;它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愉快地學習。歷史敘述的過去的社會生活的現象,教師的敘述無論怎樣形象生動,如果學生沒有視覺上的感受,就會印象不深,不會有深刻的情感體驗。藉助直觀教具,幫助再現歷史現象,就顯得十分重要。實物和模型不僅能形象的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情況,而且是許多重要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在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圖片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它可以把歷史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感觀的刺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而和想像,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3、 運用微機、錄音、錄象等,再現情境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用於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音、錄象、微機的演示,擴大和改變視覺和聽覺的途徑,提高視聽效果。再現歷史場景與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圍中,感知歷史,陶冶情操,激發情趣,活躍思維。尤其是計算機程序教學,可將教師的思維過程用計算機的畫面和文字體現出來並形成教學軟體。它通過剪輯電影、電視畫面、動態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於學生,在他們的大腦皮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質量。現代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對提高教學質量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4.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歷史雖然是過去的東西,但歷史又是過去和現實永無休止的對話,是對過去和現在有著某種深刻聯系的一門學科;是人們了解自己的社會,理解變化與延續的唯一途徑。在形式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瀑布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既能教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的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這是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
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情境可在課前引言,也可在課中以及在課後知識小結,視事實情況而定,根據教學內容是需要適時引入。可以由教師直接引入,也可以由學生的提問來引入。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不斷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導入圖片、錄象、聲音等各種資料,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立足於課本,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發「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在引言設計就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熱點」問題,美日模擬奪取釣魚島聯合軍事演習,等等引入新課。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滿腔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學生帶入預設的課堂情境,激發了學生對日本滿腔憤怒的情緒,愛國主義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迫切想知道日軍的侵略罪行,這樣就順利成章地進行新課教學。
又如在學習本課的最後一目「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時,我引入了當今的熱點「台灣問題」,中國的統一政策與台獨勢力的斗爭,國際-勢力的干擾。激發了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台灣問題,我就因勢利導談到中國的統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課結束後,我引導學生對比近代中日兩國,十九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境遇相似,為何幾十年後的十九世紀末兩國情況卻大相徑庭呢?提出討論問題:談談你眼中的大和民族,這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大和民族進行客觀正確的評價。
但是引入「熱點」不能喧賓奪主,必須立足於教材內容,還要隨時捕捉學生是閃光點,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這種方式必須關注時事動態,關心國內國際大事。在平時積累素材,才能在課堂上隨機提取。
創設最佳課堂情境不僅局限於以上方式,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有時聽到學生唱歌,能與課文內容相映襯的也能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引入課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合理安排,激發學生情感上的波瀾,豐富想像,愉快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E. 如何在歷史課堂有效的落實五步十環節教學法

以下五步:1)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課題,情境必須與實際經驗相聯系,使學生產生要了解它的興趣;

(2)給學生足夠的資料,使學生進一步觀察、分析,研究該課題的性質和問題所在;

(3)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或暫提出一些嘗試性的不同的解答方案。

(4)學生自己根據設想,進行推理,以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案;

(5)進行實驗驗證,學生要根據明確的假設方案親自動手去做,以檢查全過程所達到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的目的。在做的過程中,自己發現這些設想、假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F. 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一)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植學生熱心求知心向
興趣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成功教學不可缺少的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明確教學目標,科學實施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的細化,具體化,既有指導教學的實踐的導向功能,又是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歷史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能否體現新課程關於教學目標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成敗。只有充分正確認識有效教學的教學目標定位,當教學目標發生深刻、實質的變化,才能在充滿確定和不確定性的課堂教學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滿足不同學生的的個性需要,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設有效學習歷史的條件
所謂有效學習是學會學習,發現學習,是知識的構建。構建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離開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就不可能發生,新知識便是孤立的,無法被理解了,並迅速被遺忘。所以新知識的教學必須深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或經驗中去,當然原有知識或經驗貯存於學生的長時記憶中,不會自動與新知識相連,需要一個激發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條件,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如老師、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個人的經驗世界相對照,對學習材料給出合理的「假設」或「解釋」,從而構建出客觀對象的個人意義。
一堂歷史課要重視師生互動,在教學中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達到「學會歷史」。歷史教師應優化課堂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要有新穎益智的導入,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教學過程中要有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和啟迪思維的問題設計,創新性的練習題設計,注意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有精彩的課堂小結。這些都是一堂好課所具備的,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歷史教師在學法指導上,應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習慣的培養,如預習、聽講、復習、作業等方面的習慣;二是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切實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學好歷史。
此外,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直觀、形象,使學生用較短的時間獲得清晰准確的認識,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縮短了教學時間,如在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歷史圖片,歷史視頻等媒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加大課堂教學密度,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要作用。

G.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過程

一、教學活動的要素

  1. 教學活動目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教學活動的層次(難易程度,適合哪個層次的學生)

3.教學活動的步驟(一個活動需要哪些環節或步驟?活動參與者(誰做什麼?誰或誰與誰做了什麼?活動形式多樣變化,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4.明確的目標;

5.在教學內容上,也要把握好它的數量和程度;3所示。從具體的程序來看,比如老師明確的指示,組織方法的選擇,時間和角色的分配等具體問題都要考慮。

6.如何設置活動目標

首先,應該明確活動是基於知識還是基於技能,還是結合知識和技能。

第二,這個活動屬於你的班級的哪一部分,或者哪一大步。你正在展示新知識的過程中嗎?還是在訓練部?還是在復習中鞏固和完善聯系?每個鏈接的功能是不同的。

呈現新知識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和理解,自始自終興趣盎然。

如《變色龍》的教學,如果教師死抱課文,逐段分析,學生就會索然無味,提不起興趣。但如果抓住一個「變」字,將奧楚蔑洛夫審案,態度前後進行對比。赫留金的手指被狗咬傷,合情合理,狗卻依仗人新的語言知識。練習時,應以學生練習為主,具有交替性。如果你正在練習,它的目的是成為精通。如果是復習、鞏固和完善的環節,要綜合運用。因此,如果有一個活動,它是一個單元的第一課,第一個是展示新知識。如果要求學生掌握任何句型和詞彙,目標就太高了。

教學目標寫作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取捨;接下來,學會脫穎而出,突出活動,它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如何實現合理的設計

學習教材、學生的需要、教學本身的要求、教學條件、教學環境、活動內容和形式都是必要的。講解時,要明確活動方式、操作步驟、活動時間、學生反饋形式等。什麼是正確的時間。

例如,在展示新教材時,老師基本上是一個領導者。他會教一些知識和如何讓學生學習,所以這次要號召所有的學生參與,互動。當涉及到學生的實踐時,教師應該密切關注他們的表現,並在組織工作後及時調整他們的教學。

當涉及到學生使用這些語言做事情時,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綜合情況。錯誤的上下文在哪裡?或不參與?他參與其中有什麼困難?我們應該注意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然後及時調整以彌補,或者在下一節課中彌補。評價和反饋

然後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欣賞學生。作為觀眾,老師應該坐在觀眾席上欣賞他們。評價的內容和形式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去思考。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開始、發展、變化和結束的過程結構。

人們對教學過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過程和社會化過程。因此,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認知過程、心理過程和社會化過程。

(7)如何設計歷史課堂活動流程擴展閱讀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實施課程計劃的主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我們在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教學方法,探討「面向全體,主動發展,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明確教學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

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明確教學目標。如果目標不明確,課堂教學就無法談優化。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加強對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的研究,做到三個熟悉:

一是熟悉教學大綱,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學生。弄清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知識和能力「訓練要求」有108項,初中語文教材172課,課文中「訓練點」有185個。在此基礎上,要將108項「訓練要求」和185個「訓練點」落實到每一個學段、每一冊教材、每個單元、每篇文章乃至每節課中,然後分析其中的「訓練要求」和「訓練點」哪些是淺易、低層次的,哪些是准層次,哪些是難度較大、高層次的。

最後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進行測試,同時對學生的思想、性格、習慣等進行了解,做到胸中有數。這樣有利於根據「訓練要求」和「訓練點」的難易和學生的實際,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如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十九課《懷疑與學問》的教學目標:

二激發學習興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產生於認識和需要,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的濃厚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能動性。因此,激發興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前提。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語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動活潑而又最豐富多彩的學科。語文教學關鍵在於教師不要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是課端激疑。

上課伊始,通過教師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如同行已探索出的背景介紹式、故事引路式、懸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課端激趣方法,教學中可靈活運用,同時加以改造。二是課中持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勢,安然無恙。「狗帳人勢,欺壓百姓」的沙皇走狗奧楚蔑洛夫最後裹緊大衣揚長而去。可以說這條「哈巴狗」遇見窮人就狂吠,遇見富人就搖尾。這樣就可讓學生「窺一斑而全豹」。

從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媚上欺下,了解了18世紀末期社會是非顛倒,沙皇統治的反動,社會的黑暗。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會產生濃厚興趣,為優化課堂教學創造條件。三是課尾延趣。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教師要注意誘導性,意在言外,給學生留下充分思索餘地,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興趣。

三改進課堂教學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途徑

針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不利於學生素質教育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弊端,我們根據「目標明確,量度適中,節奏合理,方法得當」的基本要求,吸收目標教學和嘗試教學的精華,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初步探索出「目標嘗試式」的教學模式。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探索新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教師適當點撥,或引導學生再探究,尋找到結論,發展智能。

使課堂教學過程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向教師積極啟發誘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的過程轉變,努力構建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特色,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其操作步驟是:

1.展標定向。即課前出示目標,使師生共同明確教學方向,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這個環節一般在導入新課(2分鍾左右)後,可以採用幻燈、小黑板等出示,學生齊讀,增強共識。明白這節課要學習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時間3分鍾左右。

2.嘗試自學。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難點和知識要點,設計出導學要點(或問題),為學生嘗試自學打下基礎,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率。導學要點(或問題)出示後,學生即可嘗試自學,通常採用速讀法,迅速找出導學問題的答案。時間5--10分鍾左右。

3.組織討論。即根據導學要點及自學體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爭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度。因為學生自學理解的知識不一定完全准確、全面,因此組織學生分組(一般前後桌4人為一小組)討論,每人都要充分發表意見,不重復地回答出一個問題。時間5--8分鍾左右。

4.答疑解疑。即師生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信息雙向交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自學討論中尚未不能自行解決的疑難問題,進行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啟迪思維,使他們對所學知識形成理性認識。

一般採用初讀明文(即學生初步感知教材後,明確課文主要寫了什麼)、精讀明理(即在學生感知教材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答疑解疑,解決為什麼寫的問題)、品讀明法(即通過慢嚼細咽,弄清作者是任何寫的)。答疑解疑一是要堅持教師答疑解疑與學生答疑解疑相結合,可採用全班學生討論解答,這樣訓練面大、受益面廣,學生都不能回答的再由教師解答。

二是要堅持集中答疑解疑和分散答疑解疑相結合。三是堅持直接答疑解疑和提示性答疑解疑相結合。四是堅持及時答疑解疑和延遲答疑解疑相結合。時間在15分鍾左右。

5.檢測總結。即通常所說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也叫形成性檢測),它不僅是鞏固知識、信息反饋的過程,而且是查缺補漏的過程。就閱讀課而言,形成性檢測一般包括:對課題的理解程度、對重點字詞句段的理解程度、對整體結構的把握程度以及課文重難點、特點的掌握程度等。最後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發人深思,餘味無窮的結尾。時間5--7分鍾左右。

四滲透學習方法指導是優化課堂教學的落腳點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掌握學習方法,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是創造型人才所必須的,如何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是我們「目標嘗試式」教學模式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為此,我們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是協調教法與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矛盾統一體。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學生「如何學」。

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學習心理發展的規律,研究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教學方法,使教法與學法協調同步,從而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

二是加強指導與訓練。教師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教師特別注意做好示範,與學生一起學習,引導學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同時教師注意學習方法的訓練,促使學生動腦,學會獨立思考,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動口,提高表大能力;促使學生動手,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促使學生動眼,提高觀察能力。

參考鏈接:優化課堂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中國教育信息網

閱讀全文

與如何設計歷史課堂活動流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