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的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建國時間1776年7月4日,距今244年。美國的歷史並不長,至少相對於五常中其他的四個國家,美國的歷史底蘊實在是不足。總所周知,美國最初是英國的一個殖民地,經過獨立戰爭成功建國,在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之後美國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成為超級大國。由於篇幅問題,這里只簡單介紹幾個重要的事件。
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本土經濟大蕭條,雖然羅斯福開始了他的新政,但卻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真正讓美國經濟走出大蕭條的契機是日本突襲珍珠港,這讓美國直接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對抗軸心國,由於戰爭的出現,美國軍工行業復甦並且帶動了一大批產業。二戰勝利之後,世界只剩下了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由於彼此意識形態的差距,雙方之間開始了長達44年的冷戰,最終以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而告終。
② 談談對美國歷史文化的一些看法~~最好是原創的
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歐洲移民給北美帶去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近代文明,13個殖民地基本上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框架上發展起來的;經過100多年的開發,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英語成為通用語言,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然後1773年美國爆發獨立戰爭1783年戰爭結束,英美在巴黎簽訂合約 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獨立,密西西比河以東為美國領土。
根據第二屆大陸會議在1777年通過的《邦聯條例》,美國獨立後實行邦聯制度。(這種體制使新生的美國政府無力償還在獨立戰爭期間發行的大筆債務,也不能有效的促進國內外貿易)
為了加強國家機器,1787年制定了《合眾國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體制。新的聯邦政府按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構建。
美國聯邦制度的確立,解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以及聯邦政府各種權力分配問題,使美國以後的政局得以長期保持相對穩定,有利於其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張。
19世紀上半葉,美國藉助移民拓荒,以強占、購買和侵略等手段,最終成為一個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的兩洋國家。在美國領土擴張中,美國政府對土著印第安人採取驅趕和殺戮政策。
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工業革命開始,主要在美國的東北部地區展開。
然後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19世紀中葉,南北經濟差距不斷擴大,1861年擅自宣布脫離聯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內戰。1863年7月,葛底斯堡戰役的勝利為南北戰爭的轉折點。1865年4月,南部聯軍投降,南北戰爭以聯邦政府的勝利而結束。
南北戰爭消除了國家分裂的危險,維護了美利堅民族的統一。戰爭期間,美國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決了農民土地問題,並在法律上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為此後美國的發展壯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然後1914年一戰爆發,到1918年戰爭結束,美國和日本崛起!美國因為一戰而成為很多國家的債權國,並且發了大財~
然後1929年到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發展迅速。史稱「柯立芝繁榮」。但浮華背後,社會貧富差距加劇,市場的供需關系嚴重失衡。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交所的股價暴跌。這一天後來被稱為「黑色星期四」。美國的經濟危機隨即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形成了世界性的危機,因為一戰後,世界市場對美國的依賴性極強,而且當時世界經濟正趨向一體化。
危機爆發後,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開始通過國家干預和調控推行反危機措施。美國的改革調整被稱為「羅斯福新政」。從1933年開始推行,1941年結束,使得美國走出了經濟危機。
後來二戰爆發,(以後的歷史還沒學到,這些你先湊合著看吧。。。)我好像記得美國開始是保持中立的,後來怎樣就不是很清楚了。。
③ 美國人如何看待美國的歷史
邁克爾·朱克曼(Michael Zuckerman)是位別具一格的學者。他曾說自己是一個「無可救葯的美國人」,卻又頻繁往來中美之間,前幾年來過北京,不久以前又去了上海、西安和成都,退休以後,還慷慨地將大批藏書捐贈給中國高校,以推動美國早期史研究在中國的發展。他的第一本著作《寧靜的王國》(Peaceable Kingdoms, 1970)採用社會政治史的路徑探討十八世紀的新英格蘭村鎮;此後,他繼續沿著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路徑,寫過關於美國身份、憲法、宗教、兒童心理等方面的著作,前兩年還來紐約介紹他關於重新解讀美國革命的新作。
在哈佛攻讀博士時,朱克曼是伯納德·貝林(Bernard Bailyn)的弟子,然而他始終不喜歡哈佛,對那段經歷似乎也耿耿於懷,畢業後又成了師出同門的戈登·伍德(Gordon Wood)的「對頭」,兩人數次在公開場合爭得面紅耳赤——他的學術觀點和主張,與貝林、伍德截然不同。朱克曼如何看待中國的美國史研究?時隔多年,他如何評價貝林和伍德關於美國革命的觀點?他又將給中國的美國歷史學人提出怎樣的建議?2015年秋天裡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與時在賓大訪學的陳志宏一起,從費城出發搭乘小火車,抵達新澤西首府特倫頓,造訪他的府邸,完成了下面這篇訪談。
訪談中最耐人尋味的部分,或許要數朱克曼教授對伍德的批判,這顯示了兩人研究旨趣上的根本區別。朱克曼在哈佛的經歷一點也不愉快,對貝林也頗有微詞,而與之相反,伍德則在前兩年發表的一篇評論中,對貝林學術生涯的深度和廣度給出了最高的評價。伍德認為,今天的學者總是懷揣當下的道德標准對建國之父們妄加指責,實際上是丟失了GPS以至迷途不返,而沒能效仿貝林的榜樣,設身處地地深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伍德這一批評的矛頭直指引領美國早期史學術風向的《威廉瑪麗季刊》(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對此,該刊一位主要編輯不得不硬著頭皮撰文回應,指出今天人們對早期史的興趣早已從建國之父的神壇,轉移到了黑人、印第安人和女性等這些長期以來被革命敘事遺忘的群體,如今這類題材才是美國早期史研究的正途。朱克曼顯然站在《威廉瑪麗季刊》這一邊。這次訪談之後,我曾再赴費城,與朱克曼教授見面。我至今記得,在咖啡館里閑聊時,談及伍德的經典之作《美利堅共和國的締造》剛剛問世的中譯本,朱克曼教授對伍德語帶譏諷的「贊美」:「這本書寫得如此精妙,如此權威,如此完備自洽,以至於我對此實在沒什麼可評論的,只等著高呼萬歲了!」美國早期史學界近些年來的這些論戰,或許也能從當時我與志宏在朱克曼教授府上所聞之中窺得一斑。
外國人研究美國歷史,與美國人研究自己的歷史,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托克維爾當年在巴黎發表《論美國的民主》,目的是為法蘭西的民主發展勾畫一個政治藍圖,從而影響歐洲的民主發展進程,因此他在寫作過程中也無時無刻不在有意識地比對歐洲和美國不同的社會民情。他成為外國人研究美國制度之典範。當然,想要成為另一個托克維爾,絕非易事。您如何看中國學者的美國歷史研究?
朱克曼:大約七八年前,我第一次到中國,那時擁有語言天賦、有能力拋開翻譯直接以英文文獻做第一手研究的年輕歷史學家,數量正在遞增。在天津舉辦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許多中國學者竭力向外國學者表達工作的艱難:圖書館只有一些最基本的二手資料,館藏的原始文獻更是少得可憐;很多文獻都已經電子化了,但只有少數經費非常充足的大學才有能力購買;而將中國歷史學家送到美國檔案館做研究本身,也難以解決中國美國史發展的實際問題,畢竟出國深造機會難得,花費又高,是一種少數人享有的特權。這些問題帶來的結果是,在天津的學術會議上,中國學者因為無法獲取第一手的基本文獻而為此吃盡苦頭,即便論文有精彩的洞見,少得可憐的材料並不足以支撐他們在論文中所表達的基本觀點。
而如今,我卻開始為中國的美國史學者引述文獻的深度和廣度深深折服。盡管我讀不懂中文論文,但從你們所運用的腳注和參考文獻都是大篇幅的英文論著,我就可以做出判斷。相比數十年前,今天學者的著述旁徵博引,引述也更為系統、恰當。除此之外,互聯網的發展和便利已經改變了一切,大部分的美國學生和歷史學家也都利用網路開展工作。就這方面而言,你們所運用的基本工具與他們並無分別。
至於托克維爾,只要論及美國以外美國史研究的傳統,他就是一個無從繞開的精彩案例。作為一個外國人,托克維爾對美國制度做出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刻的剖析。這位法國貴族是想法別具一格的天才,他從美國民主的角度來看待他的貴族生活,又從貴族的角度來理解美國的民主,舉凡這些特殊的眼光都造就了他的成功。托克維爾既試圖將美國作為一個新的國家來理解,又站在法國貴族的立場看待美國,因而他得以捕捉到普通美國人所難以把握的要點。中國人、阿拉伯人、巴西人或俄羅斯人學習美國歷史的優勢,就在於他們有機會看到我們美國人所看不到的一些東西。這是一個充滿挑戰性、令人興奮的機會。托克維爾寫《論美國的民主》時,對本國情形的關注,並不少於他對美國社會狀況的關注。同樣地,我想中國的學生可以用中國的視野來理解美國社會,並用美國的情形反觀中國的現象。
④ 對美國歷史和文化的看法
歷史就是一步進化史,不停擴張,然後又出現問題,然後又不挺的解決問題,美國是由一群歐洲的探險者和罪犯這種流浪者建立的,這些人有野心,有能力,而且有些時候很團結,當他們踏上美洲大陸,不管你在歐洲是什麼地位,大家都要團結在一起,為了大家共同的權利而斗爭,這是一群渴望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成為了美國一個口號。隨著歐洲販賣黑奴導致美國的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黑人,印第安人,白人,導致了美國出現一些很嚴重的社會矛盾,隨著奧巴馬成為總統,這個問題也在慢慢的被解決了。美國的歷史就是一個不停添加佐料的過程,就如一棵樹不停吸收外界的養分,茁長成長。當他吸收到了一些危險成分那就有危機產生,而這個樹的根基確比較牢靠,導致其抗風險能力也在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