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和珅是怎麼死的
和珅自盡而死。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帝令和珅總理喪事;正月十三日,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銀八億兩。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的稅收,不過七千萬兩。和珅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時人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嘉慶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處所,「賞賜」他白綾一條,令其自盡。和珅看到白綾後,提筆寫下了一首絕命詩。賦詩完畢,和珅拿起白綾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懸梁自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終年50歲。
和珅「跌倒」後,他的府邸被轉賜給恭親王,成為人們所熟悉的恭王府。由於清朝與現代的時間最接近,因此和珅成為中國史上最著名的貪官。
據《清朝野史大觀·和珅家財》等野史記載,和珅總財產是「二十億兩有奇政府歲入七千萬,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稅(歲)入而強」。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提供的數額是二億三千萬兩。
副都統薩彬圖力陳「和珅家產甚多,斷不止此查出之數」,要求嚴刑審訊「和珅家掌管金銀內賬使女四人」,對和宅院附近進行挖掘,尋找「窖埋金銀」以及查清和家帳本和各大銀號,以求徹底查清。他的府邸裝潢勝似皇家園囿,其華貴為其他大臣府邸所不及。
和珅「跌倒」後,由於清朝與現代的時間最接近,因此和珅成為中國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稅收被和珅貪掉了一半;2001年,入選《亞洲華爾街日報》世界級富翁行列。
雖然貪污是他的最大的過錯,但他的才華還是應該得到認可。有人將他與劉墉和紀曉嵐並列為清乾隆時期三大中堂。雖然劉墉和紀曉嵐均未入軍機處,但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正一品),紀曉嵐官至協辦大學士(從一品),按職級標准而言,稱為中堂是合理的。
《清史稿》說「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故稱為劉、紀為中堂還可以,宰相則不沾邊了。他雖然聚斂,但他確實善於理財。前幾任都因辦不到,而被罷職。之後,由於要花錢辦事,所以,還得靠和珅來弄錢。
⑵ 歷史上和珅是怎麼死的啊
歷史上和珅是在自己家用白綾自殺死的。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帝令和珅總理喪事,正月十三,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銀八億兩。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的稅收,不過七千萬兩。和珅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時人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正月十八,廷議凌遲,不過,固倫和孝公主和劉墉等人建議,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應改賜和珅獄中自盡。最後賜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綾自殺。其長子豐紳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得免連坐。
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進行報復,劉墉向嘉慶帝建言應避免案件擴大化,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發布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不大規模地牽連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2)歷史上和珅怎麼殺錢峰的擴展閱讀:
和珅的故事:
1、把《孟子》原文和朱熹註解一字不落地背出來,得到乾隆皇帝贊賞。
有一天,乾隆在圓明園看朱熹注的《孟子》,註解用的是小字,乾隆看得費力,便讓和珅看燈,和珅靈機一動,將乾隆看的那一句的註解一字不差背了下來。
並進而將《孟子》全文的朱熹註解全部背給乾隆,此事讓乾隆對和珅的才學大加贊賞,認為是科舉遺珠,特下恩旨讓其踏上仕途。
2、因為熟讀論語,和珅是唯一能和乾隆交談的侍衛,從而借機上位。
和珅得以接近乾隆純屬偶然。一次乾隆隨口引了句《論語》,表達對朝臣不滿,此時一個容貌清俊的侍衛介面就答,不但領會了乾隆意圖,而且應對十分妥帖。這個侍衛就是和珅。
從此,乾隆對和珅刮目相看,退朝後,就愛找說話解悶,因為在侍衛和太監中只有和珅是熟諳經典,和乾隆對得上話,而且又遠比與朝臣的奏對程式來得輕松。
3、在學堂時便刻意模仿乾隆字體,心機之深讓老師吳省蘭嘆服。
和珅十多歲時在咸安宮官學念書時,就顯示遠超他的八旗子弟同學們的心機和城府,甚至刻意下苦功臨摹過皇帝的字體——以求將來仕進寫奏章時獲取皇帝的好感。
這絕非一般十三四歲少年所能想到且做到,而他老師吳省蘭在看到他的心機後,不由暗暗嘆服,主動與其結交,對其傾囊相授。
4、買通太監,輕而易舉地將乾隆的女人收為己有。
和珅位極人臣後,對女色的慾望愈加熾烈,甚至連乾隆身邊的女人也想染指。乾隆進入耄耋之年,已無力臨幸宮嬪,身邊的美人大多成了擺設,卻讓和珅垂涎不已。
於是和珅買通太監,將他看中的宮女寫入明春遣返出宮的名單,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將皇上身邊的女人順出宮廷,納入府中。
5、和珅兩句話,救了乾隆的寵妃,為兒子迎娶十公主埋下伏筆。
乾隆晚年最寵愛的惇妃恃寵驕橫,經常打罵下人,一次竟為小事杖斃宮人,氣頭上的乾隆一怒之下便要廢了惇妃的名分,惇妃急忙搬來救兵和珅。
和珅察言觀色,料定乾隆只是一時之怒,日後必定後悔,於是便以惇妃之女十公主尚在襁褓須母親照顧,雖然有罪可以降妃為嬪。
於是保住了惇妃名分。事後,惇妃果然重獲恩寵,便以十公主與和珅之子豐珅殷德定下親事作為給和珅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