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過程是合規律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過程是合規律

發布時間:2023-01-17 18:22:47

Ⅰ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

所謂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就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既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有規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形成了人類歷史的規律,社會歷史規律的實現也必須通過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既然如此,人類歷史的發展怎麼會用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在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每一代人開始在社會上生活時,所遇到的都是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每一代人遇到什麼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們必須把前人活動的終點作為自己活動的起點。
第二,人們雖然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並不是說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但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將引起什麼樣的社會結果,他們是意識不到的。這是因為,這種社會結果是由各種社會因素和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種社會力量在形成這種「合力」時都起了作用,但歷史發展卻又不依任何一種社會力量為轉移。每一種社會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這些社會力量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合力」卻體現了歷史必然性。歷史唯物主義的「合力」論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說明了為什麼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而這種自覺活動所形成的社會歷史及其規律卻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三,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出生產關系,並把這種生產關系看作決定其餘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頁)又說,「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同上,第9頁)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有了兩個「劃分」和兩個「歸結」,就把物質決定意識這個一般的唯物主義原理,應用於研究人類社會歷史,說明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也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客觀的東西決定主觀的東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而建立起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Ⅱ 為什麼說社會發展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

共產主義之所以是社會發展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統一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因為:
(1)這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任何社會形態都有其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一個社會形態由於其自身的矛盾,必然被另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所代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否則,社會就不會進步了。雖然人在創造歷史時有其能動作用,但人們不能主觀地取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只能以自己的實踐活動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
(2)資本主義不是永恆的、絕對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從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一個無法克服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雖然當代資本主義採取了一些自我調節的手段,發生了新變化,但從根本上講,這些調節和改良,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占統治地位,越是不斷發展,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鮮明地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指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不是永恆的、絕對的社會制度,而是一種同以往的各種社會制度一樣的過渡性的社會制度。
(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因而能夠解放生產力,能夠以資本主義所沒有的速度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社會能夠自覺地、不斷地高速和改革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和方面,解決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佔主體地位,堅持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資本主義所不能解決的。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必然向其最高級階段--共產主義邁進。

Ⅲ 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請從專業角度回答。 謝謝!

社會歷史發展有無規律的問題一直是西方歷史哲學家們關心的問題。在整個19世紀,西方歷史哲學的主旨是尋找普遍的世界歷史、探求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維科、傅立葉、黑格爾、孔德等人,盡管在社會歷史規律的具體理解上存在很大差異,但他們都普遍承認社會歷史的發展具有某種規律性。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歷史哲學出現了從思辨的歷史哲學向分析的或批判的歷史哲學的轉向,否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傾向逐漸佔了上風,並成為主導思潮。狄爾泰、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克羅齊、科林伍德、波普爾等現代西方分析的或批判的歷史哲學家們都從各自立場出發否認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他們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只有反復出現的、具有重復性的事物或現象才有所謂的規律性。他們認為,在自然界中,事物或現象能夠反復出現,具有可重復性,因而存在著規律;而在社會歷史領域,一切社會歷史現象都是個別的、不可重復的,因而沒有規律性可言。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文德爾班認為,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過兩個完全相同的事件,社會歷史完全是由個別的、偶然的具體事件構成的,沒有任何可「重復性」,也沒有規律。李凱爾特進一步指出,文化領域只有個別的東西,自然領域才有一般的東西。波普爾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中也認為,歷史命題「只是關於某個個別事件或一些這樣事件的單稱命題」。[1]

第二,只有完全客觀的東西才具有內在的規律性。他們指出,在自然界中,一切過程都是在人之外、不依賴於人而自發地發生和進行著的,因而存在著客觀的規律;而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歷史過程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過程,是人的自覺選擇過程,根本不存在什麼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規律。克羅齊認為,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人們不可避免地會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實踐需求融入對歷史或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釋當中,因此「歷史經常是一種藝術作品,如同詩歌和道德意識一樣,無任何規律可循。」胡克也認為:全部人類歷史就是人們不斷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並不是什麼客觀規律的表現,而是人的自由的表現,「是他自己本質的一個獨特的和不可還原的表現。」[2]

第三,根據規律,人們可以做出准確的預言,也就是說,規律能夠使人們准確地預測未來事件。他們強調,在自然界中,人們無疑可以根據自然規律對物體的運動和變化做出准確預言;而在社會歷史領域,預言是不可能的,這也來說明社會歷史領域不存在什麼規律。波普爾認為,人們對自然界的事物所做出的預言並不會直接影響自然過程本身,不會引起自然過程的改變;而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人的預言卻不可避免地會對被預測事件產生影響,促使被預測事件出現或阻止、延緩被預測事件的發生,這也是他所說的「俄狄浦斯效應」。基於這一事實,社會歷史領域沒有歷史決定論者所說的那種規律,對社會歷史事件的真正科學的預言也是不可能的。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圍繞著社會規律與人的活動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我國學術界也展開了熱烈而持續的討論。盡管人們在某些具體問題的理解上還存在不少分歧,但普遍承認社會歷史領域中是存在規律的。國內學者針對西方的歷史學家,提出三項主張:

第一,社會歷史領域存在著具有可重復性的東西。社會歷史規律不同於社會歷史事件,社會歷史規律是社會歷史的深層結構,它隱藏在社會歷史事件的單一性的背後,體現社會歷史事件背後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因果聯系。雖然社會歷史事件不可重復,但社會歷史規律及其作用卻具有可重復性,而且社會歷史規律及其作用的這種可重復性正是通過一個個不可重復的歷史事件表現出來的。例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辛亥革命等都是不可重復的社會歷史事件,但這一系列不可重復的社會歷史事件體現了資產階級必然代替封建地主階級的社會歷史規律及其作用具有可重復性。西方歷史學哲學家因為社會歷史事件不具有重復性而否認社會歷史規律,實際上是停留在社會歷史現象的表層看問題,並且混淆了社會歷史現象與社會歷史規律之間的區別。

第二,社會歷史過程具有客觀性。強調社會歷史過程和社會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並沒有否認人在社會歷史過程中的作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既是一個合規律性的自然歷史過程,又是合目的性的主體能動創造的過程,還是主體自我認識的過程。承認社會歷史過程和社會歷史規律的客觀性與承認主體能動創造、自覺選擇在社會歷史活動中的作用並行不悖,因為社會歷史主體的能動創造、自覺選擇並不是主體純粹主觀任意的,它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總是在社會歷史發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間」中進行的,而且在社會歷史活動中,主體經常會面臨「別無選擇」和「不可避免」的情況。現代西方一些歷史哲學家們否認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性並進而否認社會歷史規律,實質上是把人的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混同於主觀任意性,把社會歷史過程的選擇性與社會歷史的客觀性絕對對立起來的結果。

第三,社會歷史領域中不僅存在著規律,而且人們還可以根據對這種規律的認識對社會的未來發展進行預測。對社會歷史過程進行預測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責任。在社會歷史領域,預言能夠引發人們的行動,從而能避免、延緩或者加速被預言事件的實現。預言所引發的這種趨利避害的行為,不僅說明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人們可以根據某種規律作出預言,而且它本身就是預言起作用的表現。因此,對社會歷史過程的預言是完全可能的,只不過是它的實現方式較之對自然過程的預言有所不同罷了。以社會歷史領域中預言實現方式的特殊性而否認在社會歷史領域可以作出預言,並且將其作為否定社會規律的根據的做法,是完全沒有理由的。

自然規律是自發實現的,社會規律要通過人們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

: 自然規律存在於自然界,社會規律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人類社會之後才產生的,它存在於人類實踐活動之中

歷史是具有社會性質的,是在與人的結合以及有人創造的一種事物。歷史規律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自然規律體現的是一種必然性很強(或者說全部理解為必然趨勢)的客觀規律,它具有穩定性、客觀性、反復性、必然性等特點。而人類的歷史則具有很大偶然性的特點。正如所說:歷時要是沒有偶然性因素,那會變得很具有神秘色彩。正是再說其中的人為的社會因素的偶然性起作用,使得一個歷史通過偶然的事件來引起和代表,否則會變成一種因為要這樣所以要這樣的趨勢。這就是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社會性。

Ⅳ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和主體

①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決定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②人們的歷史選擇性體現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規律性,歸根結底要通過人民群眾的選擇和實踐表現出來。
總之,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

Ⅳ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開放性。

1、重復性。這是歷史發展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

2、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3、層次性。某些歷史規律適用於幾種社會形態或整個人類社會,而更多的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即所謂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其他具有規律性的現象、事物都是特殊規律,都具有偶然的因素;而在它們各自的層次上,又都是必然的規律。

4、開放性。因為歷史規律的不確定性,歷史規律的被認識有可能被修正、被限定范圍,甚至被否定;同樣,還有可能不斷揭示出新的歷史規律,並在更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加以驗證。

5、不確定性。由於人的主觀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確是歷史規律。

(5)如何理解社會歷史過程是合規律擴展閱讀

歷史科學性規律: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規律

Ⅵ 如何理解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和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
1,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范圍和實踐活動的幅度、空間。
2,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
3,人們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歷史的發展、社會形態的更替的規律,歸根結底會通過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選擇表現出來。

Ⅶ 如何理解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Ⅷ 為什麼說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社會歷史同自然歷史一樣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以動物的意志為轉移和它對整個社會歷史過程具有的決定作用。動物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每一代動物只能從前一代動物那裡獲得既定的社會生產力,他們可以發展這種生產力,但這種發展必須以現有的生產力為基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動物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具有連續性。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的連續性決定了動物在生產過程中各種活動的連續性,決定了動物在生產活動基礎上所進行全部社會生活的連續性。物種的延續是社會歷史連續性的生物學前提,動物活動成果的積累和傳遞是社會歷史連續性的社會條件。各代動物在進入歷史活動時,總要繼承前輩動物的活動成果,並通過自己的活動創造新的成果。動物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成果積累表現為物質文明史,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積累表現為精神文明史。整個社會歷史就是動物的活動及其成果的這種繼承和創新、積累和傳遞所形成的綿延不斷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的連續性是通過不同階段的聯系與更替實現的。社會歷史的發展經歷著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只發生數量和規模上的變化,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時,屬於同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引起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的急劇變動,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時,社會歷史就由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這兩種情況的交替出現就造成了社會歷史階段性的發展,使社會歷史在總體上區分為彼此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歷史時代。社會歷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是辯證的統一。
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是單純的直線的前進過程,而是一個曲折的前進過程,有時還會伴隨著局部的倒退。由於動物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不同、各種具體的社會條件不同,各個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也必然存在著差異,以至在同一時期內不同的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分別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則是朝著同一的根本方向前進著的(見社會進步),不管今天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部族、不同國家處於怎樣不同的歷史階段,將來都會進入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目前蜜蜂和螞蟻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Ⅸ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也像自然界一樣,是一個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其內容主要是:
(1)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都是客觀的物質體系.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2)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運動過程,是一個特殊的物質實體和物質運動形式,其物質承擔者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過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尺度.
(3)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社會基本矛盾不斷運動和發展的歷史;人類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就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表現.

Ⅹ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1、從人類社會的起源和存在基礎看,人類社會同自然借一樣,再本質上是一個客觀體系。
2、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本質上是一個不宜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合乎規律的辨正發展過程。
3、人們有可能像自然科學研究自然那樣,以精神性的眼光來研究人類社會及其發展。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社會歷史過程是合規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