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有什麼比較沒有人性的實驗
歷史上最殘忍的“小艾伯特實驗”,毫無人性,把新生兒當作實驗的犧牲品!
二十世紀初,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想認證“恐懼的情緒,通過條件反射是可以後天得到的”。為了做這個實驗,他需要一個新生兒。這項實驗引起了許多爭議,對小艾伯特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而且華森並沒有做任何心理治療讓小艾伯特回到原本的狀態,沒多久小艾伯特就出院了。實驗結果在1920年刊登在心理學實驗期刊。
在1925年的時候,6歲的小艾伯特離開了,到死也沒等到約翰·華生的道歉。如果當初他媽媽知道這個實驗是這樣的慘無人道,應該不會為了一天一美元的酬勞,放棄自己的孩子吧?
⑵ 中國歷史上哪個人物最值得你贊同(只說一個,說說理由跟他的歷史事件)
以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曹操,個人通過看那麼多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對曹操這個人物感慨頗多,從一開始的單純的認為是一個惡毒小人,到後來,用易中天老師的話來說,可愛的奸雄,說實話,我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不是書上說得都可以信,俗語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應該客觀的認識歷史人物!
還有孝庄太後,康熙,多爾袞等等人物都是可圈可點的人物啊,多多認識歷史
⑶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性實驗
歷史上著名的人性實驗有:定時炸彈,小阿爾伯特實驗,拉繩試驗等
⑷ 哪些歷史人物或事件讓你看到人性的光芒,感受到讀史的意義所在
個人認為是司馬懿。最近有一部電視劇,非常的火,叫做軍師聯盟,我也全程追完了這部劇,其中讓我真的非常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司馬懿這個人物。我其實不太喜歡看歷史書,覺得太過枯燥乏味,看得最多的歷史書籍,古代文集就是在高中或者初中時背的那些文言文了,那時候也就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去背的,也沒有感覺到特別哪個人物有特別大的歷史光環。
這樣的解釋我覺得才是合情合理的,這樣一個對歷史的重新的解釋,這樣一個對歷史重新的概括,從此之後,我覺得我就是應該多看些歷史書去了解在那些條件下,在那種歷史環境下,人物的內心是如何想的,去揣摩他們的心思,對於我日後的發展也是很有好處的。
⑸ 歷史上提出人性本善的哲學家有哪些
1、哲學家康德主張,人不分聰明才智、貧富美醜都具有理性。
2、孔子、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所以進一步又加了一句,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
3、柏拉圖
4、蘇格拉底
5、盧梭
6、洛克
⑹ 歷史上最了解人性的古人是誰…
莊子
-----------
這個人知道一個人在人的一生中該享受什麼,他和孟子都是梁惠王的好朋友,孟子中記述了大量孟子向梁惠王誇誇其談的片段,但梁惠王實行的是【仁政】嗎?只是熱情虛假的敷衍而已,是給大臣和百姓演的一場賢君鬧劇。而此時的莊子在田地的泥濘中干著農活,傍晚趴在炕頭寫著【逍遙游】,梁惠王請他做丞相,他只是以朋友的身份拒絕了。
莊子做過官,被梁惠王逼急了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他把縣衙的牆拆掉好多,只數天政府運轉效率就有明顯改觀,就是現在的透明化辦公的前身吧。然後瀟灑的掛印而去。
莊子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離別,送別親人時的不羈,之後的鰥寡都以恣意的形象展示給旁人。
老子是個沉默的學者,莊子是個浪盪人間的遊客,都在默默的看著這紅塵的紛擾變幻。
打了一上午,希望給分 2010-5-23 09:49
---------------------------------
你問的是公僕的類型?還是能吏?
你要問公僕的話我的回答就很遺憾了,要說高風亮節有海瑞、有文天祥,但他們的初衷是好的,辦事能力就提不上來了……
要是能吏我能說出好多,有商鞅、孔明、魏徵、白居易,他們都極大的推動了一個地區、甚至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但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統治,只是盡了一個忠臣的本分,清廉正值而已……當然,你認為他們悲天憫人毅然從仕也可以……
⑺ 中國歷史上最能體現出人性本質是哪個朝
人性本質
我告訴你,歷史上在商周到五代十國這一段時間人的人性本質都是朴實、自然的。
從五代十國以後到近代史,人的人性本質是貪婪而且奸詐的。
現代的人性本質是虛偽、做作、充滿惡欲的。
⑻ 歷史上關於人性論的觀點
關於人性論,我國古代的思想里有兩大派別,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關於人性善惡的問題自古以來很多學者都曾經深入地討論過。告子認為人性無善無惡,全憑外界因素影響,而周代的世碩認為人性有善有惡。而漢代大儒董仲舒的人性論,則是試圖調和善惡之間關系的一種嘗試。從這個路子出發,後人又多有論述,比如韓愈的先天性三品論,就是建基於董仲舒的三等人性論。可以說,董仲舒對人性論的貢獻,是基礎性的。
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三等:"聖人之性""斗筲(shāo,1.古時盛飯的竹器。現稱淘米用的竹器為筲箕。2.水桶。)之性"和"中民之性",而以"中民之性"為主要研究對象。他說:"聖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實性》)因為"聖人之性"是先天至善的,不必教化;"斗筲之性"是先天至惡的,不可教化,所以兩者都不是研究的主要對象。大多數人屬於所謂"中民之性":既不是至善,也不是至惡,而是"有善質,而未能善"(《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有善質"因而有可能通過教化使之向善;"未能善"因而必須進行教育才能使之向善。
董仲舒的人性論可以說是孟子、荀子人性論的綜合和發展,與孟子、荀子的觀點都有同有異。在"天人感應"思想體系中,人是天的副本,人的一切都來源於天,人性也來源於天。這與孟子講人有"良知""良能",盡性可以知天有一致之處,而與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不同。但董仲舒進一步闡述了人性怎樣從天命而來,又是孟子所沒有論述的。在對人性的具體看法上,董仲舒的觀點則與孟子不同,而與荀子接近。他從文字學的角度解釋說,"性"就是"生","生之自然之質謂之性"。所謂"生之自然之質"是什麼樣的呢?他解釋說,性猶如禾、繭、卵,善猶如米、絲、雛。善出於性,猶如米出於禾,絲出於繭,雛出於卵。兩方面有聯系又有區別,性是天賦予的,善是人為的,所以說"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於外,非在天所為之內也"。董仲舒在強調對"自然之質"進行人為加工這點上,與荀子強調"性偽之分"有相似之處。
⑼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性實驗
歷史上著名的人性實驗有:好撒馬利亞人實驗、旁觀者冷漠實驗、米爾格倫實驗、人種歧視實驗、虛假共識實驗。
1、好撒馬利亞人實驗
好撒馬利亞人出自《聖經》的一篇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猶太人因為被打劫而受傷躺在路邊,然而,路過祭祀和利末人並未救助他,最終,是一個和猶太人有著隔閡的好撒馬利亞人救助了他。
根據這個故事,心理學家約翰達利設置了一個心理學實驗,他找到了一些神學院的學生,其中一組給他們講述了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另一組則並未講述。
但是他們都被要求前往另一處地點進行神學的佈道;在他們道路途中,心理學家設置了一些假裝受傷需要救助的人,看看這些神學院的學生是否會放棄自己佈道的機會選擇救助他人。
結果卻令人失望。只有10%的人學生選擇了救助受傷的人,當然,他們為了趕時間和得到佈道的機會,有著各種各樣不救助的理由。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大義凌然的批評著他人,但是當我們遇到此類事件時,我們卻可能會給自己找到各種理由來迴避那個我們無法忽視的事實。
2、旁觀者冷漠實驗
很多人都聽過一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這個實驗便是驗證。心理學家設置了一對一以及多對多的對話環境,但是,這些被試都被設置在不同的房間之內,他們並不能見面,只能通過對講機進行對話,並且,這些對話內容多是涉及隱私的話題。
而在這些對話者中,其中一位便是實驗人員。當這位實驗人員假裝哮喘發作需要救助時,一對一環境下,有85%的人都選擇了救助,而多對多的環境下,只有35%的人選擇了主動救助。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遇到此類事件,當我們發現需要救助的人群時,如果人群眾多,反而救助的反應時間會比較長,甚至被救者到底也沒有得到幫助,而當我們獨自面對這類事件時,幫助他人的勇氣便會大大提升。
但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是,無論人多人少,在保證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我們都應當做一個幫助他人的人。
3、米爾格倫實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作為軸心國在多個國家施行了殘忍的實驗和屠殺,在最終審判時,很多人卻並不認為自己有罪,他們只是執行了命令而已,但是,一個權威者下達的命令真的可以超越人性嗎?
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就於這種現象做了一次實驗,在這個實驗場景中,他設置了一個學生角色(實驗人員扮演)、一位老師角色以及一位指導實驗的人員。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每當學生回答錯誤一道題時,老師便按下電擊按鈕,隨著回答次數的增多,電壓也就逐漸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老師的被試聽到學生被電擊時難受的反應也是恐懼的(實際並未有真正的電擊),但是,在實驗指導人員的鼓勵下和慫恿下,有80%的老師都按下了最終的電擊按鈕,而那個按鈕的電壓高達300伏特,甚至有扮演老師的被試聽到學生被試痛苦的聲音而笑出了聲音。
最終,這場實驗也證明了,當我們面對權威時,有時候,服從會引發人性最黑暗的時刻。
4、人種歧視實驗
1968年,在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害之後,一個名叫簡·艾略特的教師試圖在她所執教的愛荷華州萊斯維爾一所學校的三年級學生中引起大家對種族歧視和偏見、歧視的討論。
由於班上的孩子都是白人,所以艾略特把孩子分成了「藍色眼睛」和「棕色眼睛」兩類。
實驗開始後,首先是藍眼睛的19名兒童好孩子組,而另外19名棕色眼睛為壞孩子組;好孩子組可以優先享受午餐和玩具,而壞孩子組不僅沒有優先權,更不能使用水池,也不許和藍色眼睛的孩子玩,而且身上被做上了明顯的標記。
實驗開始後,好孩子組的19名兒童明顯的開始對棕色眼睛的孩子產生敵對性和一些攻擊行為,語言上也由平時的稱呼改為了帶有歧視性的語言,這是所有人都非常震驚,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要這樣做。
第二天,實驗組對調,結果依然如此,而且對調後的棕色眼睛組的孩子更有報復性!
在實驗過程中,有一點影響也值得思考,就是被判定為好孩子的一組在考試和智力水平上要明顯的高。
實驗結束後,珍妮向孩子們講明了實驗的目的以及希望他們懂得的道理。在這場考驗人性的實驗中,孩子們確實感受並理解了受人歧視的感覺,但是,在分組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的攻擊性也讓人深思。
這個實驗也說明了,當一個人的權威足夠強大時,是能夠左右人的思想的。如果領袖教人行善,他也許會成為釋迦摩尼;當領袖教人邪惡時,他也會成為希特勒。
5、虛假共識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會詢問大學生,他們是否願意在校園里散步30分鍾,身上掛著一個寫著「在Joe家吃飯」的三明治形狀的板子。
然後研究人員會詢問這些大學生,他們覺得其他人會不會同意背著這塊板子在校園里走?
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同意扛著板子的學生,都覺得其他人也會同意帶著板子去做廣告。
結果證明心理學中存在一種虛假的共識效應,無論我們的信仰,選擇或者行為如何,我們的傾向於相信其他大多數的人都會同意我們的行為,或者和我們採取一樣的行動。
人性:
人與其它動物相區別的,使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部分便是人性。
無論是人的本質心理屬性,還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屬性,由於它們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屬性,那麼這種屬性也就不可能是後天的結果,只能是人類天性,屬於無條件反射。
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也」,以此而得以將人性劃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自古至今,就人性的爭論很多,中國古代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惡無善論、有善有惡論等,外國古代雖然未見有如中國古代就人性善惡的爭論,但對人性善惡的見解又會廣見於宗教理論、心理學思想與管理學理論之中。
⑽ 考驗人性要慎重,歷史上有哪些故事告誡人們不要考驗人性
歷史上考驗人性的事情可多了,但是基本上都是記載在野史裡面的,僅有少量比較正面的事會被記錄在正史里,所以如今我們看到的都比較片面,但可謂是真正的人性。
後燕皇帝慕容熙,在他最寵愛的苻皇後去世後,在靈前哭了一通,哭著哭著,看到苻皇後和生前一樣面容嬌美,竟然爬進棺材裡和死人啪啪。這可真是男人的本質,連死人都不放過。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干也干過這事。這貨在自己的愛妾死後根本就不下葬,藏在一個屋子裡,想起來了就去啪啪,直到後來被人發現,才葬了這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