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覺得歷史能教會我們什麼
歷史是唐詩三百首,要讀的朗朗上口。現在畢業之後,離開家鄉來外地發展,思鄉之情與現實不堪,往往夜晚最發矯情,想想這情緒的東西也是強大,千年之前有人此時此刻也有著和你一樣的感慨,那麼遠又那麼近,感覺頗為奇妙,自古文人騷客愁情失落流露抒發在詩詞里,仍就堅韌,古人亦如此,但願我們面對情緒低落時,也有守的雲開見月明的豁達。歷史是課堂上歷史老師講的故事,甚是愛聽,「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一份恩寵,一份尊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樹大必招風,故悲從中來,世事變換莫測,昨天也許還醉在恩寵,明天也許就命喪黃泉,在局勢動盪時代,在生死存亡面前,任你百媚千姿,芙蓉含露,任你之前是他的心上尖,肉中刺,也是白綾賜死,也許這類的女子結局,才有了自古紅顏多薄命。在這個看臉的時代,整容行業泛濫,自古女子都愛美並無過錯,追求適度,不易浮誇亦可,自古雲腹有詩書氣自華,願大家爭做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讀史使人明智,正三觀,明風氣。
B. 通過學習歷史,你有什麼收獲
對歷史、政治和經濟的興趣,將幫助你觀察到發生在一個國家的重大事件如何影響到其它國家。一個國家所發生的大事不隻影響到華爾街,也會對全球原物料和股票價格、甚至整個世界造成影響。
歷史一再告訴我們,戰爭和政治的不穩定可以使原物料的價格上揚,金價也絕對會隨之上升。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不但會驅使金價上揚,幾乎所有的原物料也會跟著騰貴。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歷史總是不斷的重演。我們總是會認為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充斥著各種高科技、互聯網,但是歷史發生的事會換一件衣服再次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
我們人類的身體和思想都保有著極大的慣性,人類進入智人時代也不過幾萬年,與漫長的人類進化相比是短暫的,所以人類學家早有定論:我們的身體還是在採摘時代,我們的大腦還停留在農耕時代。學習歷史可以更清楚地看清現在,把握未來。
(2)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擴展閱讀
大多數學生都會認為歷史發展有其必然性,忽略了其中的曲折的一面。封建社會戰勝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戰勝封建主義,這樣讀歷史難免刻板。多關注一些歷史細節,讓歷史變得豐富,透過歷史的細節再去體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會更有收獲。
學習歷史就是去學習歷史中的人物做了什麼事,他們做的事產生了什結果。歷史的工作不只是還原史實,那更多是考古學做的工作。學歷史更多的是通過歷史中人和事的聯系,找到歷史向前發展的驅動力。
普通大眾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一種系統思考的能力,從多個維度來考慮事情,探尋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思維訓練,同時也更有樂趣。
C. 你從歷史里學到了什麼呢
據《舊唐書·魏徵傳》記載,早在千多年前偉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了原句為:
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太宗對梁公說:“用銅當作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我把這三種鏡子當作寶貝,用來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我們中華民族畢竟是世界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繼承和發展世界歷史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責無旁貸的重任,也是我們國家經濟建設高度發展和社會文明高度進步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一點,從自身學習做起,從教育下一代重視學習世界史做起,創造學習環境和氛圍,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會看到一個更加繁榮強大、文明博愛的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最高點。
D. 看歷史書可以學到什麼
讀歷史可以讓人明白很多事。比如你能看到許多你一生都不會遇到的人,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兒,這些事兒也可能是你一生都不會經歷的。再者你能看到很多的興衰榮辱,對自己的生活就會相對達觀一些。再者,歷史書會告訴你我們現在為什麼會這樣,比如為什麼原來會有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為什麼現在會有禮金這樣的習俗?為什麼我們會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叔叔,小叔子,稱呼妻子的妹妹為小姨子,等等很多事情。
E. 從歷史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度,歷朝歷代都有歷史記載的優良傳統,數千年以來對歷史的記錄連綿不絕。從有確切紀年的共和元年(前841年)開始算起,約3000年的歲月中,涌現了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紀事本末體等多種歷史體裁,《左傳》《國語》《史記》……等等史書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而且中華民族的史家傳統向來都是秉筆直書,前有著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太史公司馬遷,後有「發奮讀書誓為文化人,教育報國編著近代史;著書立說問鼎史學界,歷史遺著笑談場記」的陳功甫,使我們的歷史具有無聲的強大力量。
向來愛看史書的我,每次看完史書都感覺有所得,但又難以匯總凝練出來,無法清楚描繪自己從中到底學到了什麼?一直對自己問這么一個問題:「這么多歷史故事,我們能學到什麼?怎麼學?怎麼用?」
知名專欄作家陶短房先生在其著作《從歷史中我們能學到什麼》中給出了他的答案。
該書從史事出發,夠把眾多歷史事件進行橫向、縱向對比,把異同之處一一「肢解」出來,結合現代管理理念剖析如何借鑒使用相關知識。小至公司治理,大至國家管理,都談得通透暢達。
全文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關注公司的股權分配,第二部分主要談企業人才問題,第三部分涉及公共事務的管理,第四部分著重說領導藝術。各篇文章選擇的角度新穎,富於啟發,對歷史愛好者、企業決策者更好地理解歷史、理解當下,都會有幫助。比如,從劉秀燒信「令反側子自安」,來談如何處理部下有意跳槽的問題;從文彥博的「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談如何減小、沖破改革阻力;從桓溫北伐,談新官上任搞「標志性工程」的得與失……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文中對「九品中正制」和「唯才是舉令」的分析。不少人都是十分認可曹操先後下過的三次「唯才是舉令」,覺得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歷史的倒退。真是如此嗎?
陶短房先生認為,三次發布「唯才是舉令」之時,都是曹操最需要人才,而人才最不待見曹操的緊要關頭。曹操圍繞「特定人群」制定「唯才是舉令」,就是為了為了最大可能成批爭取到的、最好用的人才。而「九品中正制」的出台年份是公元220年,此時曹操剛死,曹丕正忙著逼漢獻帝退位。「九品中正制」同樣是針對「特定人才群體」(門閥群體),目的也同樣取悅那些「最好用的人才」。
之所以區區幾年後,父子二人的用人標准截然不同,只不過因為世易時移,兩人身份不同,大環境不同,「人才」的對象不同而已。落到當下的環境中,具體的運用其實就是企業或單位如何根據形勢變換,去找人才、選人才、用人才罷了。哪個單位沒遇到這個問題?哪個HR不思考如何處理?
歷史不斷重新,從未遠離你我。
古人雲,「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通鑒所以資治」。雖然現在已經是新常態了,跟以往的歷史都不同了。過去的歷史都是一個個獨一無二的事件,過去的知識不一定能幫助我們預知未來。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之中去尋找當下的影子,借鑒古人的智慧,尋找我們的答案。
F. 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學到些什麼
對高中歷史書的印象,除了需要背誦的各種年份以外,對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寫的特別清楚的,愛憎分明,除了應付考試以外,倒也沒有什麼太多興趣。很多時候,書中的評價,就好像幾十年前的電影一樣,濃眉大眼的就是好人,賊眉鼠眼的就是壞人,太片面、太絕對,完全不夠立體。作為十來歲的少男少女,被這樣的書洗腦之後,形成了思維定勢,認為有些事情、有些人就應該是那個樣子的。直到工作以後,再去看更多人寫的更豐富的歷史,彷彿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啊,事情竟然是那樣子的,這個人完全不是我想的那麼回事兒,有太多讓人驚掉下巴的事情了。太宗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那麼我們又從歷史中學到了,些什麼呢?
1.了解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人們從歷史中了解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再通過歷史來反復驗證客觀發展的規律。
2.了解人性。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之間復雜的關系,造就了錯綜復雜的歷史。通過歷史我們學會了了解人性,人性也並非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而是復雜的、多面的。
3.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需要通過歷史的眼光去看待,用我們今天的價值觀去評判很多時候是不合理的。歷史人物無法超出自己所處的時代去做出,不合常理的事情,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也是難念的。
4.學會獨立思考。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往往是勝利者書寫的,中間會有粉飾和顛倒黑白的成分。但歷史不是一個人書寫的,還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史料的互相應證,可以通過我們所了解的規律和人性去分析推理,去大膽猜測、小心求證。在這其中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可以兼容並續,去偽存真,同時撥繭去尋找歷史的真相。
5.學會看淡很多事情。
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在以後的歷史書中,會被怎樣的描述呢?會是一筆帶過,還是濃墨重彩?今天發生的一切事情,以後都會成為歷史,很多事情看淡一些吧!
G. 讀歷史類小說,你能學到什麼呢
H. 讀歷史的好處有哪些
1、從歷史中學習前人的優秀思維
中國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等正史書籍,可以說是「帝王將相史」。
這些人的一句話、一件事,很有可能就是現代所缺乏的一種思維。《史記》中有很多人生模型,也有很多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歷史人物對問題的處理,可以直接看到結果,很多時候可以省去再去實踐的成本。讀史可以明志,其實就是在說讀史可以學習前人的優秀思維。
2、以史為鑒,不走彎路,不掉坑
讀讀歷史,歷史其實也是一部「相斫史」「斗爭史」,從中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人與人的矛盾,與處理矛盾解決矛盾的方法。多讀歷史,可以培養一種見微知著的能力,看到端倪就可以判斷以後的發展事態,這其中有一定的規律,但需要細細體會才能慢慢掌握。
3、讀歷史增加知識量,聊天有談資
閱讀歷史,不光是看一些人和事,還有大量的知識融匯在裡面,既學習了歷史知識也學習了地理知識。除了地名之外,諸如思想、政治制度、軍事、經濟、風俗等等都包含在內。所以說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學習過程中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識。
(8)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擴展閱讀:
學好歷史的方法:
1、首先就是要上課認真聽講,作為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是必須的,不論什麼課程,上課的時候都要認真聽講。在課堂上,老師會講到很多事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所以不是說死啃課本就行的事。
2、在心理上,不要覺得這是在上課,不要有一種任務感,歷史課,就當成聽故事就行,講的都是歷史上的小故事,心情放鬆,把課本內容變成故事,這樣很容易就能記著。
3、書本上的小字體,不要忽略。小字體一般是故事,典故,或者和當前內容相關的一些奇聞異事,雖然是非課綱重點。但是要看,尤其是小故事。死記硬背的東西,不一定好記,但小故事你一定會有印象,有印象後,就能延展開,慢慢把重點填充進去。
I. 學習《中國歷史》以後 你有哪些收獲
學習《中國歷史》以後收獲是:解過去有利於更好的發展,繼承和發展我國優良傳統,以史為鑒,努力前進。了解歷史線,對未來的歷史學習考試有幫助外,還收獲了這些意外的好處:
第一:大量成語、典故的透徹講解。作為中國語言精粹的成語、典故,其實都是來自各種歷史故事,還有比前因後果鋪墊十足地講解這些故事更有助於了解這些語言。一鳴驚人、老馬識途、唇亡齒寒、病入膏肓、圍魏救趙、四面楚歌、千金一笑、退避三舍。
第二:掌握到多種多樣的人生套路。我有時候問閨女們「歷史故事好聽,還是童話故事好聽」,答曰「歷史故事好聽,因為童話故事太無聊了,就是公主王子過上了幸福生活,要不就是沒兒沒女老夫妻有了個神娃!」我的乖,原來是嫌童話故事套路化,不新鮮。
然而,「一切都是套路」,歷史也一樣是有套路的。破釜沉舟的套路玩過好幾次,忍辱負重的套路玩過更多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開國皇帝都在玩啊!韓信哭著說「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的時候不會想到,後面還有前仆後繼的功臣被殺掉。
歷史總是驚人的重復,孩子們聽到東漢,已經知道在信不過的人面前永遠不要流露真實情感,在敵人說「來呀來呀」的時候一定不要追上去。因為這是歷史,是真實的,不是被大灰狼吃了以後還能剖出來的故事,所以才是真正可以借鑒的。
第三:感受千樣人生。人這輩子,只能活一次,但在書中,卻可以活千百次。我們自然不願意讓孩子去經歷亂世,那麼也就失去了體會英雄輩出快意江湖年代的機會;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是平凡普通人,那麼也就沒有感受王侯將相英雄美人情感的可能。
幸好我們還有書,有真的來過這個世界,真的拼過、愛過、哭過、笑過的人的故事可看。我家老大聽故事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勝利者的立場上,先問最後誰贏了,然後選擇一個「她向著」的人,為的是最後不為角色傷心。然而隨著故事的展開,人的情感往往自己說了不算。
孩子會跟著故事情節走,跟著喜怒哀樂、患得患失,或得意忘形,或懊惱後悔,或意氣風發,或傷心落淚。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在渲染了半個多小時的悲壯氣氛下,早早就說要向著劉邦的大寶最終忍不住哽咽流淚。
第四:正三觀,練思考。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是說,呈現在後人眼中的史,往往是經過主觀修飾加工的。雖然值得商榷,但歷史的主觀性,無論是記載的主觀性,還是解讀的主觀性都是毫無疑問的,關鍵在於每個人自己的取向。
我個人認為林先生的三觀基本上是很端正的,既不腐朽過時,也不矯枉過正。如果說讀史讀史,讀讀熱鬧過去了,未免可惜。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加以妥善的引導發揮和提問討論,孩子們便可以藉助歷史故事,奠定非常端正積極的三觀基礎。
J. 讀史.我可以學會什麼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讀歷史?
耗時50年的鉅著,用一本200頁的結論告訴你為什麼。
本書是世界知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用50年時間、周遊世界各國完成的《世界文明史》最終結論 。他因這部大書獲得普利茲獎,本書英文版在這50年間不斷再版,成為不朽作品。
《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是二十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一套歷史著作,因為淺顯易懂卻又見解深入,被推崇為「二十世紀的《史記》」、「評論人類文明的《離騷》」這部鉅著多達11卷,涵蓋了每個時代、從東方到西方各國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領域。
你當然沒有時間、甚至不可能看完這整套書(世界文明史目前已沒有繁體中文版),但是你絕對可以很快讀完這套鉅著的最終結論--就是本書。
作者以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在本書一開頭即點出:學歷史的人在完成研究工作後,通常得面對下面這個挑戰:
「研究歷史有何用處?只是聊些城邦興亡、理念的消長,並重述些君王崩殂的悲慘故事」嗎?對此,威爾.杜蘭指出:
「比起那些很少看書、光聽街談巷議就自認對人性了解一二的人,你有沒有更透徹的領悟?你能否藉歷史燭照出現今的情勢?藉歷史之見做出更好的判斷及決策?進而預測人類未來的動向或一個國家未來的興衰?」
《世界文明史》原本不含本書,本來想寫十三卷,但在這本簡介兼結論寫完之後,威爾.杜蘭就此停筆,原因為何留給後人許多推測。威爾.杜蘭撰寫這套書的目的已經在這本「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the lesssons of history」充分表達了嗎?你必須自己來看看,這本書對於我們了解現今的世界,有多大功用:
地理是歷史之母:地質會影響歷史,但創造文明的是人類,不是地球。
誰生育率高,誰就寫歷史:知識份子是個別教育、機會與經驗的結果,沒有證據顯示這會經由基因來遺傳。
人性改變歷史,但歷史並未改變人性:看看叛變者,他們在成功之後,卻仍採取他們先前所譴責勢力的行事風格。
道德標准一直在變:好鬥、殘酷與貪得無厭,可能是人類興起的遺跡,而非墮落的污點。
宗教是史冊里的不死力量:只要貧窮存在一天,上帝就存在一天。
經濟幫我們看清歷史:所有經濟史其實是社會的緩慢心跳,財富集中是收縮,強制分配是舒張,在關鍵時刻,人們會立法重新分配財富,或來場革命導致均貧。
戰爭是歷史常態,和平不是:有些沖突根深蒂固,很難用協商解決。世界秩序靠的是某一強國的重大勝利。
本書由幾個主題--地球、生物、種族、人性、道德、宗教、經濟、政治、與戰爭--來探究歷史對人類天性、行為、及未來的看法。
作者認為,面面俱到的觀點並不存在。畢竟我們無法全盤了解歷史,因此我們得有「歷史是片面」的認知,我們必須「暫且安於目前臆測」的態度;對於歷史,也該和科學、政治學、相對論和其他法則一樣,抱持懷疑的態度,然後以自己多方思考的方式來驗證。
這是一種必須抱持的人生態度。讀史,可以幫我們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