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沒有戰亂最安穩的是哪個朝代
每個朝代都不安穩,只能說是某個朝代的某個時期。像漢唐明清這樣的朝代,存在時間長,中期相對安穩些,但仍有戰。貞觀之治亦有唐與吐蕃的戰事,康乾時期,也有大小和卓叛亂。安穩只是相對的。
㈡ 古代那個朝代百姓過的最好。無戰爭 皇帝好
毫無疑問,肯定是明朝,在魏忠賢以前,明朝皇帝雖然算不上明君,但是也不算昏庸。明朝是歷史上對百姓稅收最少的一個朝代。魏閹以前,說百姓豐衣足食毫不為過。
宋朝不提,雖然很重視農業,但是戰亂太多。百姓可沒過幾天好太平日子。
㈢ 清朝十二個皇帝中,你認為誰最平庸無能呢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1644年入關以來,到1912年清帝退位,共統治268年。若再算上入關之前的後金時期,那麼一共就有12位皇帝。有這么一個說法,那就是清朝無昏君。當然,無昏君不代表沒有庸君,除去清朝前中期的幾個皇帝,後期的皇帝大都平庸至極。我們來對比一下各個皇帝所取得的成就,就可以知道哪些皇帝是非常的平庸無能了。
雍正帝可以說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間針對康熙末年的弊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實行改土歸流、攤丁入畝、養廉銀等制度,加強了對西南的統治,減輕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負擔,大力地整頓了財政。雍正帝還史無前例的創立了密折制度,加強了對於大臣的監視,並且設立軍機處集中皇權。
同時雍正帝吸取了九子奪嫡的教訓,首創秘密立儲制度,讓諸多皇子都不知道誰是繼承人,大家都有機會,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這一系列改革對於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也挽清朝之大廈於將傾。雍正十三年(1735年)勤勞的雍正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將一個呼之欲出的盛世交到了四子弘歷手上。
清高宗乾隆帝
乾隆帝是我國實行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之一,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以太上皇之名掌權三年,直到八十八歲駕崩後才離開他那依依不捨的寶座。乾隆帝的天分沒有康熙帝和雍正帝那麼好,但是也不差,繼位初期也是一位勤政的皇帝,非常重視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同時准噶爾汗國也是在他當政時被滅的,可以說乾隆帝為國家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清朝統一戰爭歷時115年終於在他手中結束了。
可惜其在位後期對於自己取得的成就十分得意,慢慢的變成了只會享樂的皇帝。他修《四庫全書》卻導致大量古籍失傳,數次下江南導致國庫虧空。後期吏治也有些敗壞,多地爆發了起義。在乾隆五十九年自大的乾隆帝又拒絕了英國的通商請求,讓中國錯失了最後一次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不過雖然乾隆帝做了許多錯的為政舉措,但他還是有很多功勞的,功過參半吧,也不能算是庸碌之君。
清文宗咸豐帝
咸豐帝是清朝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與大多數清朝皇帝一樣,咸豐帝繼位初期勤於政事,大力改革,任用賢能,企圖重振朝綱。他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支持其訓練地方團練來鎮壓太平天國。不過此舉也可以看出清朝的中央軍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不過英法聯軍打破了咸豐帝中興大清的美夢,第二次鴉片戰爭讓清朝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咸豐帝為了躲避戰亂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次年咸豐帝於承德駕崩。
雖說咸豐帝有改革之心,但是他卻沒有處理好與恭親王奕䜣的矛盾,還留下了清王朝的禍害——慈禧。指定的顧命八大臣不是慈禧、慈安和恭親王的對手,清朝的政權最終落入了兩宮太後之手。從這一點上看,咸豐帝沒有安排好身後事導致清王朝加速滅亡,可以說是比較無能的皇帝了。
㈣ 中國歷史上哪個皇帝最有水平,當得最好
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酷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家將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奉為賢明帝王的典範。但文帝在位時,仍然存在諸王國勢力過大、匈奴入侵內地等問題。西漢末年的劉向曾對孝成皇帝問,評價文帝「(訟獄)治理不能過中宗(漢宣帝)之世」、「似不及中宗之世,不可以為昇平」
在大多數宋人眼裡,「仁宗盛治」遠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嘉佑四年(西元1059),這時距趙禎駕崩還有四年,以宰相富弼為首的群臣連續五次上表請求給他加尊號為「大仁至治」,但是趙禎都沒有批准。但他死後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給他加上「仁」的尊號了。翰林學士王珪等群臣給他寫謚曰:「臣聞元精磅礴,濟萬物而不昭其跡者,薦名曰天;至德汪洋,澤萬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謚於帝……維其歷古聖賢之君,莫不極所以尊明令顯之稱,又或至於代相襲之。夫仁者聖人之盛德,豈獨未有以當之耶抑當時鴻儒巨學反略於稽求抑又天之所啟、期以克配先帝之廟乎《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此之謂歟惟功以創業為祖,德以守成為宗,皆尊尊之大義也。先帝尊謚,宜天錫之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曰仁宗。」
「仁」就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這樣評價贊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他的群臣們這樣歌頌「仁宗盛治」:「四十二年於茲,可謂海內大治矣。竊跡羲黃之前,敻乎莫索其詳。自《詩》、《書》之載,未有如茲之盛者也。」
北宋學者邵伯溫這樣贊美「仁宗盛治」: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台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台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范鎮、呂誨雲。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
北宋政論家陳師錫這樣懷念「仁宗盛治」:「宋興一百五十餘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歷、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大文豪蘇軾說:「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佑極矣。」天聖、景佑都是宋仁宗的年號。即使目空無人的南宋宰相秦檜也曾說到:「昔我仁祖臨御,親選天下十有五人崇論宏議,載在方冊。慶歷、嘉佑之治上參唐虞,下軼商周,何其盛哉!」南宋人名人衛徑也稱:「嘉佑之治」振古無及。
在宋代贊美、歌頌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太多太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庄、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1010—1063)四十二年不識兵革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後,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於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寬宏大量。
趙匡胤統一中國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實現了向文官治國的轉變,未殺有功大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匡胤制定了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
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把這個傳統弘揚到最大。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他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
有一次,出使北方的使者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說:這只是國王的罪過。現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百姓。所以最終置之不理。
四川有個士子,獻詩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這不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么·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交給皇帝嚴加懲治。可是仁宗卻道:「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做做吧。就授其為司戶參軍。」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最後病死於汴京宮中福寧殿。遺詔中說:由太子趙曙即位,進曹皇後為太後,喪禮必須從簡。死時訃告送到敵對國家遼國,竟然「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可見趙禎真是無愧「仁」宗的稱號。
明孝宗朱佑樘,漢族,明朝第九位皇帝,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出生(1470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因病英年早逝(1505年),享年36歲。憲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後。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憲宗逝世,太子朱佑樘即位,年號弘治。孝宗即位後,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當時的朝政煥然一新。弘治一朝,名臣輩出,孝宗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使明朝再度中興盛世。後來人們把孝宗統治時期稱贊為「弘治中興」,孝宗去世後,上廟號孝宗,謚號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十八年十月,孝宗被葬於明十三陵之泰陵。孝宗去世後傳位太子朱厚照,即明武宗。更值得一提的是孝宗只娶了張皇後一人為妻!!是歷史上唯一隻有一個老婆的皇帝。
明朝大學生朱國禎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乃吾朝明孝宗也!
大凡中國人,十有八九都知道「千古大變」的商鞅變法。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商鞅變法時的秦國君主是誰,他起到了什麼作用?
古往今來的政治法則:領袖人物是任何國家變革的第一推動力。譬如趙武靈王之胡服騎射、秦始皇之中央集權制、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羅斯福新政、列寧新經濟政策、斯大林主義體制等等,都是以領袖名號為變革標志的。而戰國時代的秦國,發生了如此一場驚雷閃電,改變了天下格局與文明歷史進程,天下竟然皆呼「商鞅變法」,而不冠國君之名,可謂歷史一奇!
作為一個變法大臣,商鞅的聲望非但在歷史上掩蓋了秦國君主,而且在戰國當世也掩蓋了秦國君主。如果說,前者尚算正常,那麼後者就太不正常了。若用後世的政治潛規則衡量,這可是一樁「只知有某某,不知有某某」的聲望大罪,立可置商鞅於死地。便是在戰國時代,這種「臣望過君」的罪名殺傷力,也是很厲害的。聲名顯赫的信陵君,便生生倒在了這種名望流言下。大名士范雎首說秦昭王,第一句話也是:而今天下,只知秦有太後穰侯,不知有秦王!僅此一句,秦昭王便驚出了一身冷汗,立即將范雎邀入了密室。
果真如此,商鞅早早該死了,還談何繼續深化變法?
不可思議的是,商鞅非但沒有獲罪,而且在變法大成後統率秦國精銳新軍一舉收復了河西失地;大捷後又爵封商君(領商於十三縣封地),成為真正與秦國君主「分土共治」的最強勢的權臣。聲望滿天下的商鞅,成功超越了權力法則的沼澤地帶。
歷史奧秘的背後,必然有被湮沒的奇人奇事。
兩千多年的歷史煙塵,湮沒了一座雄奇偉岸的文明高原。
這座文明高原,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說不盡的嬴渠梁,實在是中國文明歷史上最為平中見奇的一個領袖人物。
從歷史大象說,嬴渠梁之奇,有一種歷史的幽默感——以不著痕跡的政治天才,將國家航船平穩駛出了戰爭與變法的連綿驚濤駭浪,而使國人與歷史渾然無覺,竟在平穩進展中不覺其險,不覺其難。應該說,這實在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大手筆。
我們來大體看看秦孝公嬴渠梁的奇絕風貌——
奇絕之一,21歲即位,接手父親秦獻公留下的危機四伏瀕臨崩潰的爛攤子。交接危機,歷來是古典政治的最危險環節。而嬴渠梁竟能在沒有貶黜殺戮一個先朝大臣的情況下,順利整合朝野,不動聲色地鞏固了最高權力。以憤青的年齡段第一次施展方略,便表現出如此的權力斡旋能力,實在令人驚嘆。應該說,一輪天才的政治太陽,從此升起在中國文明歷史的天宇。
奇絕之二,即位伊始,立即大膽地從父輩的既定國策中擺脫出來,成功遏制了秦人急於收復河西失地的強烈願望,又成功化解了秦人急於為戰死的秦獻公復仇的酷烈戰心,與最強大的魏國割地議和(包括函谷關在內的驪山以東,全數割讓給魏國),使秦國從連綿戰火中擺脫出來。這一著險棋,竟然沒有引起這個此前只知道死硬拼殺的秦人族群的劇烈動盪,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奇絕之三,國家初步穩定後立即謀求強國,以四海胸襟面對天下,發布曠古奇文《求賢令》。這卷《求賢令》,驚世之處在四點:
第一,面對窮小弱危四大困境的現實,竟然公開宣示要「恢復穆公霸業」,其勃勃圖謀,使山東六國大覺滑稽可笑;
第二,不局限於向本國求賢,竟敢於向整個天下徵集人才,一時成為戰國奇談;
第三,數落歷代先祖缺陷,直面秦國困境危局,使「敬天法祖」的老秦人一時瞠目結舌;
第四,公開向天下承諾,誰能使秦國強大,便與誰「尊官分土」共享秦國!
凡此四點,任何君主但能實現其一,便是驚世明君。嬴渠梁一舉全攬,且畢生全部實踐成功,堪稱古今中外萬千年絕無僅有!
奇絕之四,商鞅入秦,以「三說」(三種治國之道)試探秦孝公。這位年青君主竟能辨識敏銳,對三種不切實際的迂腐治國之道嗤之以鼻,並斷然拒絕。在商鞅痛陳變法強國之道後,又能擺脫俗見,立即重用商鞅;在一場思想政治大辯論後,立即決斷啟動變法。當此轉折關頭,其成熟老辣,其殺伐凌厲果斷,庸常君主連想也不敢想。秦孝公之政治決斷力,千古之下無出其右。
奇絕之五,自商鞅主政變法開始,秦孝公嬴渠梁在國事活動中幾乎消失,史料記載寥寥無幾。這一歷史現象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事實:國君嬴渠梁絕對信任商鞅,從不掣肘,自願居於二線。如此器宇深沉,如此博大胸襟,尋常領袖萬難做到。
奇絕之六,戰國之世大戰連綿,不測的戰爭時時對變法構成夭折的危險。而秦國自變法開始,20餘年間,竟然沒有發生一場足以威脅變法的大戰,堪稱歷史奇跡!秦國獨能成功避險,這是嬴渠梁的領袖之功——全力斡旋國際局勢,不使戰爭危險扼殺秦國變法。此等戰時國際環境的騰挪能力,罕見又罕見。須知,韓國申不害變法的失敗,便是韓昭侯應對國際局勢變化無能,招致魏國猛攻,變法成果一舉被摧毀。
奇絕之七,秦國變法20餘年,舉國族群沒有發生大的動盪。即或是太子犯法、商鞅刑治公子虔,使秦國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最嚴重的政治危機,也被成功消弭。終秦孝公一生,所有反對變法的勢力不敢公然挑釁,保證了秦國深化改革的最終成功。這種無與倫比的政治平衡能力,強大的政治威懾能力,無論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奇絕之八,強大崛起之後獨能審時度勢,只以收復河西失地為作戰界標,而不再對山東六國發動主動進攻,使山東六國一時沒有結盟抗秦的口實。這一折沖,使秦國在新軍尚未達成一定規模的時候,獲得了最為寶貴的成長穩定期。強勢而知進退,只有最為傑出的戰略家才可以把握分寸,嬴渠梁恰恰如此,爐火純青!
奇絕之九,善後之際大破俗套,非但不以鏟除權臣為安定身後之手段,而且授予商鞅「可稱秦王」的巨大權力。此舉被後世的劉備效法,雖不是歷史唯一,但卻是令天下震驚的絕對首創。
凡此等等,尚不足以展現秦孝公嬴渠梁的全部風貌。
依據謚法,「孝」作單字追謚,為「功業德行廣大無邊」之意。秦人以「孝」字追謚嬴渠梁,足見對其崇高景仰,很是得當。後來,無人當得單字「孝」,便以「孝」配合他字,形成雙字謚或多字謚,「孝」字遂演化成一種具體的孝行之德,內涵與「孝」的本意已經相去甚遠了。譬如後來的秦孝文王、趙孝成王等,都是如此。
但在史書資料中,對這位說不盡的秦孝公,卻記錄得很是簡略,歷史評價更是少見。大約只有西漢賈誼的《過秦論》,對這位奇絕人物留下了唯一的歷史評價:「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包括司馬遷在內的後世歷史家,則大多對秦孝公採取了不知可否的態度。此間最為深刻的原因,只能是「非秦」煙霧之下對偉大秦政根基人物的有意識迴避,是一種不甚光明的治史心態。
嬴渠梁,是政治天宇的一輪太陽。
秦孝公爍爍光焰照耀千古,足為領袖之文明標尺
㈤ 誰能舉一個歷史上皇帝平庸無為或者昏庸國家卻興旺的例子
齊文宣帝高洋 (529~559) 北齊第一個皇帝。在位十年。字子進。渤海□縣(今河北景縣東)人。高歡次子。東魏武定七年 (549),大將軍高洋兄澄謀取代東魏,未及實現而死。高洋繼掌朝政。次年,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同年五月,禪代稱帝,國號齊,史稱北齊。高洋統治時期,北齊與北周關系比較平穩,因而得以集中兵力、財力向北方和南方擴張。天保三年 (552)以後連年出塞,伐庫莫奚,俘獲甚眾。四年大敗契丹,虜獲十餘萬口,雜畜數百萬頭。又支持柔然攻突厥。五年擊敗山胡。五至六年連續大敗柔然,築長城自幽州至恆州九百餘里。大量人口、牲畜的虜獲有助於北齊國力的增強。南朝梁正當侯景之亂後,國勢驟衰。三年,北齊兵鋒南抵長江。六年,送降將、梁宗室蕭淵明入建康即帝位,淵明後為陳霸先所廢。齊軍渡長江,佔領石頭城,為陳霸先擊退。七年,齊軍又南下,一度至建康附近。北齊疆土擴展至淮南,終與陳朝以江為界。高洋初即帝位時,比較謹慎,以法馭下,雖勛貴外戚也不寬容,政治清明,人得盡力。軍國大政多獨自決斷,每臨戰陣身當矢石,所向有功。幾年以後,開始以功業自傲,荒淫酗酒,肆為暴虐。以鮮卑族自居,太子殷好學,便嫌他得「漢家性質」,「不似我」,想要廢掉。漢族士大夫杜弼以為治國當用漢人,稱鮮卑為「車馬客」,高洋認為譏諷自己,不久,便殺之。北齊一代出現對魏孝文帝以來漢化政策的反動,鮮卑化占優勢,與高洋很有關系。但他雖昏虐而尚能任用漢人士族,如楊□為宰輔,「維持匡救,實有賴焉」。所以時有「主昏於上,政清於下」的說法,北齊政權得以苟延下去。
解密萬曆:20年不理朝政如何成就太平盛世
在明代歷史中,神宗經常被過度地描寫成一個荒唐、好色、懶散的皇帝。從萬曆三大征看來 ,神宗絕不是一個平庸的皇帝。雖然,我們可以說他是好大喜功,但是不要忘了,他在給朝 鮮國王的信中始終強調朝鮮要力求自保的事實。實際上,神宗對於每一次軍事行動,似乎都 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而且,在戰爭過程中對於前線將領的充分信任、對於指揮失誤的將領 的堅決撤換,都顯示了神宗的膽略。當然,神宗的荒怠、好色,也是不容否認的。晚年的神 宗,對於朝政的興趣,顯然沒有對斂財的興趣濃厚。在他親政的後20年,他基本上是一個不理朝政的皇帝。因此,萬曆後期朝政的混亂,直接導致了萬曆四十七年(1619)明朝軍隊在 與努爾哈赤軍隊的薩爾滸一戰中喪師10萬,從而喪失了明軍對後金軍隊的優勢,間接導致了 明代最終被清朝取代的結局。
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講義》內稱神宗晚期為「醉夢之期」,並說此期神宗的特點是「怠於臨 朝,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那麼,神宗是什麼時候從一個立志 有為的皇帝變成一個荒怠的皇帝呢?又是什麼東西讓皇帝墮落得如此厲害呢?雖然,按照晚 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說法,神宗怠於臨朝的原因,先是因為寵幸鄭貴妃,後是因為厭惡大臣之間的朋黨斗爭。但是,學者們也以為,神宗之怠於臨朝,還因為他的身體虛弱的原 因。當然,身體虛弱的背後,是酒色財氣的過度。
萬曆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評神宗縱情於酒、色、 財、氣,並獻「四箴」。對皇帝私生活這樣干涉,使神宗非常惱怒。幸好首輔大學士申時行 婉轉開導,說皇帝如果要處置雒於仁,無疑是承認雒於仁的批評是確有其事,外面的臣民會 信以為真的。最後,雒於仁被革職為民。在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神宗曾召見申時行等人於 毓德宮中,「自辨甚悉」。神宗對內閣大學士們說:「他說朕好酒,誰人不飲酒?……又說 朕好色,偏寵貴妃鄭氏。朕只因鄭氏勤勞,朕每至一宮,她必相隨。朝夕間她獨小心侍奉, 委的勤勞。……朕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財皆朕之財。…… 人孰無氣,且如先生每也有僮僕家人,難道更不責治?」看來,神宗根本不承認雒於仁的批 評。的確,明末社會好酒成風。清初的學者張履祥記載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習:「朝 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又無群飲之禁,至於今日,流濫已極。……飲者率數升,能者無量。……飲酒或終日夜。朝野上下,恆舞酣歌。」意思是說,明代後期對於酒不實行 專賣制度,所以民間可以自己製造酒,又不禁止群飲,飲酒成風。喝酒少的能喝幾升,多的 無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神宗的好酒,不過是這種飲酒之風的體現罷了。神 宗在17歲的時候,曾經因為醉酒杖責馮保的義子,差點被慈聖太後廢掉帝位。這件事他倒是 承認。至於說到好色,神宗雖然似乎不及他的祖父,但卻一點也不遜色於他的父親。他在萬 歷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 嬪」。而且,神宗竟然還玩起同性戀的勾當,即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當時宮中 有10個長得很俊定陵出土的刺綉百子女夾衣秀的太監,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 卧起」,號稱「十俊」。所以,雒於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開騙門」的批評。這一點,神 宗與當初荒唐的武宗有一點類似。至於貪財一事,神宗在明代諸帝中可謂最有名了。他在親 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 錢財,他派出礦監、稅監,到各地四處搜括。
酒色的過度,使神宗的身體極為虛弱。萬曆十四年(1586),24歲的神宗傳諭內閣,說自己 「一時頭昏眼黑,力乏不興」。禮部主事盧洪春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虛則頭暈目眩,腎 虛則腰痛精泄」。萬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稱「腰痛腳軟,行立不便」。萬曆 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為病情加劇,召首輔沈一貫入閣囑托後事。從這些現象看來,神 宗的身體狀況實是每況愈下。因此,神宗親政期間,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 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征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 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征結束之後,神宗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復,似乎 更不感興趣了。所以,神宗荒怠的情形,還真有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不願意上朝聽政 ;後一階段是連大臣們的奏章也不批復,直接「留中」不發。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定陵寶城 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決策者。一旦皇帝不願處置但又不輕易授權於太監或大臣,整個文官 政府的運轉就可能陷於停頓。到十七世紀初期,由於神宗不理朝政,官員空缺的現象非常嚴 重。萬曆三十年(1602),南、北兩京共缺尚書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撫3名,布政使、 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按正常的編制,南、北二京六部應當有尚書12名,侍郎24名, 這時總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萬曆四十一年(1613)十一月,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14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時必須由一個縣的知縣兼任鄰縣的知縣。由這樣的情 形,我們可以想見萬曆後期政府運作的效率。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這就是萬曆朝 後期的官場大勢。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 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整個政府陷於半癱瘓狀態。正如梁啟超說,明末的黨爭,就好 像兩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這樣的惡果,未嘗不是由神宗的荒怠造 成的。所以,《明史》對於明神宗的蓋棺論定是這樣表述的:「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鈞病逝,十月葬於定陵。300多年以後,他 的墳墓定陵被發掘。1958年,在考古學大師夏鼐的指揮下,神宗的梓宮(棺槨)被開啟。在 厚厚的龍袍下面,掩藏著神宗的屍骨。屍骨復原後的結論是:「萬曆帝生前體形上部為駝背 。從骨骼測量,頭頂至左腳長1�64米。」1966年8月24日下午,「地主階級的總頭目」神宗 的屍骨被砸爛、焚燒。這位曾經統治中國48年的駝背皇帝,終於化作一縷青煙遠去。
㈥ 歷史上,哪個皇帝不出名而且還沒有與其他國家產生戰爭
西漢平帝劉衍
東漢質帝劉纘
唐殤帝李重茂
明穆宗朱載垕
...按照你的標准,人數很有限啊...
基本上也就不多了...
㈦ 歷史哪個朝代最鼎盛太平
宋朝吧,雖然宋朝的軍事實力不強,但是經濟、科技的發展達到了我國古代的高峰時期,並且統治者很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古代很多有名的著作和發明發現都在宋朝,並開創了我國古代比較齊全的社會福利制度,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南宋理宗時才因戰亂而無法實行而取消,比如,宋朝開創了在災荒時期開放城池和所有旅店供災民使用,政府統一承擔一切開支等等制度,這在古代是很難得的,而且在宋朝統治期間除了北宋滅亡和南宋滅亡外,沒有很大的戰亂,沒有宦官專政,沒有武將擁兵自重,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㈧ 歷史上哪位帝王一生戰無敗績,被稱「人類帝王」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還是比較多的,有一些帝王的名字,一直被大家深深的記住,成吉思汗就是一位特別厲害的帝王。成吉思汗一生進行了60多次戰爭,不過在十三翼之戰中,因為人比較少,成吉思汗帶著軍隊主動撤退,沒有取得戰爭的勝利,除此之外,其餘的戰爭無一敗績,他被美國的作家稱為「人類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