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戰後指的什麼時候

歷史戰後指的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3-01-19 01:37:21

『壹』 日本歷史的戰後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日本投降詔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是皇後久彌宮良子的伯父。東久彌宮內閣,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皇族內閣。天皇大命降下,那就是為了穩定變局。當時,東久邇宮內閣中,有前首相近衛文麿任國務大臣、重光葵任外務大臣。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此時,盟軍送來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部要求罷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論的內務大臣山崎巖,東久彌宮內閣於是總辭。成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內閣,壽命五十四日。
東久彌宮內閣倒台後,昭和天皇任命親美英派的幣原喜重郎組閣,昭和二十年(1945)十月九日,幣原內閣成立。幣原令人熟悉的就是二十年代的幣原外交。
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日本社會黨(片山哲書記長)、日本進步黨(總裁町田忠治)、日本協同黨(委員長山本實彥)、日本共產黨(書記長德田球一)也恢復活動。翌年一月,盟軍總部公布公職追放令,所謂公職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戰犯出任公職。
戰後,第一次總選舉在昭和二十一年(1946)四月十日舉行,自由黨得到141席、進歩黨得到94席、社會黨得到93席、協同黨得到14席、共產黨得5席、其餘諸派38席、無黨籍81席。自由黨成為第一黨,鳩山一郎正准備組閣之際,總部的公職追放令也燒到他身上,使他失去組閣的權力,於是他把自由黨以及總理職位暫交給外務大臣吉田茂。
結果,吉田茂成為舊憲法下,最後一個被天皇大命降下而任命的總理大臣。他邀請前首相幣原入閣,與進步黨聯合組閣。戰後在盟軍的佔領下,根據日本國憲法,天皇成為國家的象徵,國民主權與和平主義也在憲法中得到確立。日本國憲法下第一次國會大選,吉田的政黨大敗,以日本社會黨為首的在野政黨勝出,組成以日本社會黨及民主黨為首的聯合內閣,社會黨的片山哲、民主黨的蘆田均相繼出任首相,可惜當時社會黨內部左右派嚴重對立,而且又爆發昭電疑獄事件,這一個「中道政權」就這樣倒台了。吉田茂再次重登相位,連續四次組閣,合共第一次組閣為日本史上唯一的。舊金山和約簽定後,日本恢復了國家主權。
鳩山一郎復出後,與吉田茂對立,最後吉田茂在內外交困下,不得不下台,鳩山一郎以上台後立即解散國會為條件與在野黨妥協組閣,大選以後再次組閣,時已經分裂了的左右社會黨合並,再次結成日本社會黨。鳩山一郎再次結合他的民主黨及自由黨,結成自由民主黨,時稱為保守合同。1955年的選舉,自由民主黨得到過半議席,日本社會黨成為最大在野黨,這一個政治生態一直持續到1993年,稱為「五五年體制」。
鳩山一郎在促成日蘇建交後退下來,由石橋湛山繼任,誰知石橋組閣不久,身體出現重大問題,又不得不辭職,最後由曾被指為戰犯的外務大臣岸信介繼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為此,革新與保守兩大勢力進行最終對決,爆發日本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安保斗爭」。其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自然生效後,岸信介退任,由吉田茂的得意弟子,通產大臣池田勇人繼任。
池田上場後,面對岸信介所留下的社會對立局面,他提出「寬容與忍耐」口號。經濟高速增長(尤其在1960年代池田內閣時期,所得倍增計劃得到實現),還被稱為經濟大國。池田連續三次組閣,甚至與同屬吉田茂門下的佐藤榮作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競爭,最後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辭職。佐藤榮作繼任。佐藤組閣後,把沖澠縣回歸日本,並在池田打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日本的經濟進一步上揚。 佐藤榮作連續四次當選自民黨總裁,並連續三次組閣,任期也超過了恩師吉田茂及明治時代的桂太郎。他宣布引退後,自民黨有五人參選黨總裁,分別是佐藤派的田中角榮、大平派的大平正芳、福田派的福田赳夫、三木派的三木武夫,四人參與總裁選舉。結果只有田中與福田二人出線,世稱為角福戰爭,田中角榮成功拉攏大平、三木以及中曾根(康弘)結果以擊敗福田當選總裁組閣。
田中角榮最重要政績,也是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日本列島改造計劃。同時田中被指責的是金權政治。自此自民黨走入一連串的弊案之中。昭和四十九年(1974)十月,文藝春秋刊出「田中角榮研究他的金脈及人脈問題」,引來黨內及國會的追究。田中在同年十一月宣布辭職。
自民黨副總裁椎名悅三郎召見大平正芳、福田赳夫、三木武夫、中曾根康弘。指定由三木武夫繼任總裁,世稱椎名裁定。三木武夫組閣後,美國白水門案所引發的餘波,揭發了洛瓦希德事件。田中涉及貪污丑聞。三木武夫企圖拿此事向田中角榮開刀。結果引來黨內大派系組成舉黨協,推舉福田赳夫為繼任總裁,結果在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大敗,三木辭職,由福田赳夫繼任。
福田赳夫原本與大平正芳有密約,福田把黨務交給大平,許諾只做一任,會讓給大平。但福田背約競選連任黨總裁,大平參選。結果在初選中壓倒性擊敗福田,福田宣布退選。大平組閣。
翌年眾議院選舉,自民黨由於一連串的丑聞落敗。福田、三木、中曾根三派要求大平辭職,大平得到田中派支持而拒絕,引發四十日抗爭。昭和五十四年(1979)十一月,自民黨創黨以來,首次在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自民黨黨總裁與黨員同時參與選舉,結果大平在田中派以及小黨新自由俱樂部支持下,在決選投票中擊敗福田赳夫組閣。
昭和五十五年(1980),日本社會黨、公明黨、民社黨提出內閣不信任動議,非主流派組成黨風刷新聯盟。要求整頓綱紀。但領導層的回復不完整,結果非主流派態度強硬,結果在非主流的支持及缺席下,不信任動議以243對187通過,大平被迫解散國會,在選舉中大平突然死去,由於大平之死,自民黨大勝。最後由鈴木善幸作為過渡人物組閣。
兩年後,鈴木善幸不連任,結果中曾根康弘當選黨總裁組閣,中曾根帶領自民黨再次走向高峰,總裁任期也曾被延長一年,直指1987年宣布辭職,指定竹下派的竹下登繼承總裁及組閣。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公元1989年至今)。
自民黨受到瑞克魯特弊案所影響,竹下登內閣受到嚴重沖擊。竹下登被迫辭職。由外相宇野宗佑繼任。但由於宇野宗佑上任後被爆出與藝姬桃色丑聞,加上民眾不滿瑞克魯特弊案及自民黨政府施行消費稅,三大問題嚴重沖擊,結果在當年七月參議院選舉大敗。自民黨當選席次創歷史性新低。結果宇野內閣倒台。由海部俊樹繼任。
1991年末,海部俊樹放棄連任,由宮澤喜一繼任首相。翌年末,自民黨竹下派的會長金丸信因案辭去竹下派會長之職,為了繼任人的人選而分裂成為小淵派及羽田派。
1996年,村山富市下台,由自民黨新總裁橋本龍太郎繼任。社會黨改名為社民黨,改為於閣外合作。兩年後,橋本內閣因為參議院選舉大敗而倒台,由小淵惠三繼任。小淵惠三拉攏以前同一派系的小澤一郎(此時小澤已經建立自由黨)與新公明黨合作。
2000年,自由黨脫離執政聯盟,同時分裂出保守黨繼續留在執政聯盟。小淵惠三中風入院未幾死去,由幹事長森喜郎在黨內高層協議下繼任。森喜郎任內形象低落,時常失言。宣布不再連任,小泉純一郎與橋本龍太郎爭奪自民黨總裁,結果小泉勝出,開始了五年多的小泉時代。
2003年,小澤一郎的自由黨與民主黨合並,在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奪得過半,而合並後的民主黨在選舉大有斬獲。翌年的參議院選舉中,民主黨更越過自民黨成為第一黨。顯示小泉的改革受到挑戰。但2005年小泉的郵政改革案未被參議院通過後,解散眾議院。成功把所有反對者打成反改革,自民黨加上公明黨奪得議會三分之二席次,穩奪國會的控制權(盡管參議院否決法案,但眾議院三分之二再通過即為國會之決議)。
2006年,小泉不再連任,由官房長官安倍晉三當選新首相。安倍雖一反小泉反華的政策,但由於多位農林水產大臣身陷弊案,引致自民黨在2007年參議院選舉中受到空前慘敗,當選數與1989年的參議院選舉一樣,更被在野民主黨控制參議院。盡管內閣及黨領導層改組,但狀況百出,結果不得不下台。
福田赳夫之子、前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當選自民黨總裁,以老成持重舉黨一致執政,但執政一年,內閣仍無法提振民意支持度,來屆眾議院選舉只餘下一年不到,宣告倒台,由四次參選黨總裁選舉、曾在安倍及福田時代出任幹事長的麻生太郎以在國民的人氣得到黨內支持而當選組閣。
自2006年至2012年,由於日本內部政局混亂,已先後有6人出任7屆首相,分別為安倍晉三 (2006-2007)福田康夫 (2007-2008)麻生太郎(2008-2009)鳩山由紀夫(2009-2010)菅直人(2010-2011)野田佳彥(2011-2012.12 )安倍晉三(2012.12-今)。
到了平成時代,經濟泡沫爆破,陷入低迷。長期的不景氣下,失業率增加,貧富懸殊加劇,這個90年代被稱為「失去了的十年」(失われた10年)。在這段時期,中國、韓國等鄰近國家經濟急速增長,日本經濟實力相對地下降。
其後,雖然推出了正式的改革,但在改革下未能受惠的以低收入階層卻存在著不滿。有人說,這些不滿轉而至海外,就像昭和初期所出現的民族主義再次活躍起來。

『貳』 戰後史學是什麼

在20世紀上半葉,新史學與傳統史學處於新舊交替的狀態。新史學不斷得到壯大。大致到戰後50年代中期,新史學開始在西方國家逐漸占據上風,成為史壇的主潮。這個過程在西方國家並不完全同步,德國要稍晚一些,但在總的發展趨勢上是一致的。最主要的流派有:法國年鑒學派、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或稱新社會史學派、美國的社會科學史學派或稱克萊奧學派。此外,德國的比勒菲爾德學派也有影響。但對新史學發展影響最大的當數法國年鑒學派。不過要注意的是,在新史學成為主潮以後,傳統史學並未壽終正寢,而是繼續存在和發展,並與新史學相對抗,不過終究大勢已去。因此,戰後的西方史學需要注意的正是新史學的發展變化。這就說到了第二點。

從50年代中期起,特別是在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新史學發展迅猛,特別是法國年鑒學派,成績尤為顯赫。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新史學的凱歌行進時期。或許是由於這時的新史學需要在發展中不斷排除障礙,鞏固壯大自己,因而各流派之間顯示出的共同點比較突出。我們大致可以指出以下幾點:首先,這時的新史學特別重視方法論的探討和建設,主要是對在史學中影響頗深的實證主義方法論進行根本性的審視和修正。其次,對適合新史學范型的各種新方法和研究課題進行探索。這個時期也就被稱為「後實證主義時期」,而六七十年代則被譽為實行「方法論革命」的年代。

在新方法論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跨學科方法特別值得一提。如果說,過去各學科處於分割狀態,彼此之間至多隻是借用一些結論的話,到了六七十年代各學科都感到有統一的必要,都需要有能融合各學科優勢的跨學科方法。這是由於對歷史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的看法有了改變。這樣就出現了跨學科的「黃金時期」。其特點是在對社會進行完整的跨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社會歷史科學。而在此過程中,各學科是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六七十年代的跨學科研究是有新意的,其表現是:不只是從其他學科借用資料和方法,而是各學科研究對象的統一,甚至是構建跨學科的研究對象。

在60年代,大致說來,對新史學產生較大影響的有社會學、社會人類學、人口學、計量方法等。這就涉及到另一個特點,即這時期的新史學要構建的是一種分析的跨學科史學。它從社會科學中汲取理論模式和研究技術以豐富自己。這種分析性的史學並不是要追求一種普遍歷史理論,而是立足於探求分析的科學原則和標准,並在歷史研究中運用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模式和概念。這里反映出一個重要傾向,即這時的新史學雖然對19世紀史學的實證性表示不滿,對19世紀科學主義的一統天下也有懷疑,但自20世紀初葉以來新史學家將社會科學方法引進歷史研究中來的努力,此時並未減弱,反而有所加強。美國的社會科學史學派、德國的「歷史的社會科學」就是明顯的例證,而年鑒派更在這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代表人物就是布羅代爾。

布羅代爾不僅是進行跨學科研究和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的傑出代表,而且也是成功體現年鑒派「總體史」思想的巨匠。他的巨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使他聞名遐邇。他在時間觀上的創新使他成為新史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可以這樣說,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布羅代爾等同於新史學。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就在新史學獲得重大發展的「布羅代爾時代」,新史學的弊端已逐漸暴露出來,從而受到來自新史學內外的批評和質疑。我們不妨以布羅代爾為例作些分析,以窺見新史學弊端之一斑。布羅代爾構建的總體史,結構獨特,資料宏豐,但卻存在兩個無法迴避的弊病:一是過分強調超越個人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物質經濟結構對歷史發展趨勢的決定作用,而完全忽略了歷史中的人;二是過分強調表示上述結構變動的長時段和表示節奏稍慢的歷史趨勢的中時段,而忽略了表示歷史突發事件的短時段。這些弊端的一個集中表現就是,歷史學中的「社會的轉變」使歷史學的特性變得模糊起來。可以設想,「沒有人和事件的歷史」如何體現歷史學的特性?因此,到1968年布羅代爾辭去《年鑒》雜志主編以後,法國的新史學就出現了一種力圖克服弊端而新見迭出的紛繁多樣的局面。

簡單說來,這時的變化可用「人類學的轉變」來概括,這種變化並非偶然。從方法論上說,布羅代爾時期盛行的用來分析結構和過程的社會學理論難以研究歷史上的個人和群體的行為。而業已存在的注重構建不同時代人們的「世界圖象」的心態史卻為此提供了可能。心態史是一種「從內部研究的歷史」,著重研究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研究決定他們個人行為和行為的價值體系和思維方式。歷史人類學就是由心態史發展而來的。這個新流派不研究客觀結構和過程,而是研究歷史上人們日常意識的現實內容、心態現象、符號系統、習俗和價值觀,研究心理目標、理解定式和行為模式。一言以蔽之,以人類學來解釋文化。在法國,不少成功的用歷史人類學方法研究歷史的著作相繼問世。法國的變化,不同程度地在西方其他國家大多也有反映。

這一時期新史學的發展和更新,擴大了史學的認識能力和研究領域,導致了歷史學新分支的出現和重組。除了傳統流派外,此時流行的是歷史人口學、歷史地理學、歷史生態學、民族史、歷史人類學、歷史心理學、歷史社會學等。然而,圍繞著新史學的爭論不僅沒有停息,反而越演越烈。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史學發生危機的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大致從這時開始,戰後的新史學進入了又一個時期。

『叄』 戰後初期指什麼時間范圍

戰後初期一般是指戰爭結束後,處理一系列戰爭遺留問題,規劃新的秩序並恢復社會穩定的一段特定時間

有時候,戰後初期也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後初期,這段時間在學術上沒有統一的概念,我個人認為是指從二戰結束(1945年8月5日)至上世紀50年代末

在這段時間內,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起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即雅爾塔體系。並在雅爾塔體系的基礎上,美國與蘇聯各自成立了「北約」與「華約」軍事組織,基本確立了美蘇兩極爭霸的國際戰略格局。

以上都是我個人組織的回答,希望能讓樓主滿意

『肆』 德國歷史,有時間劃分的

1、日耳曼時期(約70萬年前-476年)

公元前58年,古羅馬軍隊與日耳曼人在萊茵河以西數十公里處廝殺,那場戰斗以日耳曼人的失敗告終。公元9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2、法蘭克人時期(477年-813年)

從509年開始,法蘭克人分為3個部族:薩利安人、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公元800年羅馬教皇利奧三世為日耳曼頭領查理曼加冕,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3、德意志立國(814年-919年)

公元814年,查理曼去世後其三個兒子把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成為後來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其中東法蘭克相當於現在的德國西部,地理上稱德意志,因為這里的人講德意志語。

公元919年,東法蘭克王權落入了薩克森公爵亨利手中,他把東法蘭克王國改成了德意志王國,這就是德意志歷史的開端。

4、神聖羅馬帝國(910年-1806年)

公元962年,亨利之子奧托一世加冕教皇授予羅馬皇帝稱號,德意志王國便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1806年,拿破崙的軍隊佔領柏林之後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

5、普魯士時期(1807年-1870年)

1815年歐洲各國聯軍打敗了拿破崙,德意志各邦組成了鬆散的德意志邦聯,由38個幫聯成。1870年7月14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歐洲各國保持中立,普魯士獲勝。

6、德意志帝國(1871年-1932年)

1871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典禮,宣布了統一德意志民族國家的誕生,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1919年6月簽訂的《凡爾賽合約》,迫使德國割地賠款。

7、納粹德國時期(1933年-1945年)

1933年1月30號,阿道夫希特勒上台開始了納粹專制統治,史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二戰結束。

8、戰後德國(1946年-)

戰爭結束後,美、蘇分區佔領德國,分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

(4)歷史戰後指的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從l990年5月5日開始,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6國展開了多輪談判,最終於1990年9月12日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國際條約》。

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對德國的佔領狀態徹底結束、放棄所有特權,德國統一的所有政治、外交障礙被掃除。

統一之後德國政府以龐大的財政支持包攬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改革,從1991到1999年,西部向東部「輸血」高達7740億馬克,為東部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全面實現了經濟轉型。

『伍』 巨大的求助!!關於日本戰後的歷史

一、日本戰後改革

(riben zhanhou gaige)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在美國佔領當局主導之下進行的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司法等廣泛領域的民主主義改革。主要包括:第一,為打擊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採取如下措施:解散日本全部軍隊;逮捕東條英機等140多名戰犯,並組織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進行審訊;廢除《治安維持法》和《治安警察法》,撤銷特高警察;解散右翼法西斯團體;解除軍國主義分子的公職;神道和國家分離;釋放共產黨人在內的全部政治犯等。第二,根據美國佔領當局意旨修改憲法。修改後的《日本國憲法》於1946年10月7日經貴族院和眾議院通過, 11月3日正式公布,從1947年5月3日起生效。新憲法規定:「主權屬於國民」,廢除天皇的絕對統治大權,「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日本為議會制國家,內閣對國會負責,行政權由內閣執行;「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新憲法使日本成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國家,實現了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第三,解散財閥。美國佔領當局首先指定三井總公司等83家為持股公司,指定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十大財閥的56人為財閥家族。這些被指定者的所有股票須交給「持股公司整理委員會」處理。解散持股公司,勒令財閥家族及財閥公司負責人一律辭職,十年內不許復職。在此基礎上又制定《禁止壟斷法》和《經濟力量過分集中排除法》,禁止卡特爾的共同行動,劃小經濟力量過分集中的企業。此項改革遠未達到預期目標。被指定的83家持股公司只解散28家,原指定為經濟力量過度集中的325家企業中,實際上被劃小的企業只有8家。解散財閥雖不徹底,但鏟除了日本財閥的封建統治形式,促進了戰後日本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和企業管理的現代化。第四,農地改革。先後頒布兩次農地改革方案,主要內容有:凡在村地主超過一町步的出租地和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土地由政府強制收買,出售給無地或少地農民。全國原230萬町步出租地征購了190多萬町步,其中180多萬町步廉價售給佃農。農村90%耕地變成自耕地,90%左右農戶成為自耕農或半自耕農。封建地主制基本上被消滅,形成以自耕農為主體的新的土地所有制關系。此外,日本還對文化教育、勞動立法、公務員制度、警察制度、家族制度等進行改革。戰後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民主改革,解決了明治維新遺留下的歷史任務。日本由軍國主義法西斯國家轉變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國家,為戰後經濟恢復和高速增長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分析戰後日本經濟基礎、美國的扶持政策、朝鮮和越南戰爭的機遇、國防開支的減少與軍事負擔的減輕及有利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揭示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是曾經獲得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和重大機遇所致.

二、日本戰後經濟

二戰結束時,日本經濟陷於癱瘓和崩潰邊緣。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1949年報告中統計:日本物質財富損失總額為1057億日元,相當於1944年全部國家財富的35%。1946年,日本工礦業生產指數僅為1934—1936年平均水平的30.7%,農業生產降至戰前的60%,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及戰前一半。就連美國國佔領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都說:「由於這次戰爭,日本已降為四等國。」

經濟崛起原因之一:美國的扶持。二戰後,世界分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為抗衡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廣泛的結成軍事或經濟同盟。由於二戰的摧毀,西歐國家及日本等傳統資本主義強國都是百廢待興。因此,為抗衡蘇聯,美國開始扶持這些國家,幫助他們恢復經濟。在東亞,扶持日本便成為了制約蘇聯及新成立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有效方法。

原因之二:戰爭的刺激,即朝鮮戰爭及越南戰爭。從1945年至1949年是戰後日本重建的「蝸牛爬行」階段,經濟恢復速度緩慢。到1948年初,盡管通貨膨脹稍有抑制,但整個經濟形勢仍不景氣。1949年2月,日本在美國幫助下實施以「緊縮通貨、平衡預算」為核心的「道奇路線」。經過整頓,到1949年底,日本的通貨膨脹得到有效遏制,稅收增長40%以上。但道奇路線在另一方面又造成貨物大量積壓,工廠相繼倒閉,失業增加,銀根緊縮,出現所謂「穩定恐慌」。到1950年初,日本經濟陰雲密布。恰在此時,朝鮮戰爭爆發。它宛若久旱之後的甘露,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戰後「第一次軍需繁榮」。
朝鮮戰爭對促進日本經濟在1950~1955年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朝鮮戰爭給日本帶來了大量的軍事「特需訂貨」。據統計,3年戰爭期間,日本直接向戰場美軍提供的「特需訂貨」達13億美元;而外國官員在日本購物以及外國有關機構支付款項的「間接特需」達23億美元之巨。美國的「特需訂貨」動員了日本各部門的經濟力量,在侵朝戰爭期間,日本電力的70%,煤炭的80%,船舶和陸地交通的90%的上部直接或間接地為美軍服務。日本成為美國的「兵工廠」。「軍需訂貨」的源源而來,為日本經濟注入了起死回生的「強心劑」。
其次,朝鮮戰爭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出口貿易的增長。僅1950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日本出口額增加55%。而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對外貿易總額增長達2.8倍。隨著對外貿易的增長,日本的外匯儲備迅速增加。1952年,日本「特需收入」為8.2億美元,占該年外匯收入的66.8%。
再次,「特需訂貨」和出口增加使日本的商業迅速恢復了生機與活力。日本有近1500億日元的積壓商品頃刻間被搶購一空。許多百貨大樓拔地而起;衣料、糧食的配給制被取消;工農業生產指數迅速回升。工礦業生產在1950年10月已達到戰前水平。農業生產1952年已達戰前水平的111.2%。國民生產總值1951年達152億美元,為戰前水平的119.4%。
最後,朝鮮戰爭使日本企業界獲得了高額利潤,反過來又促進了壟斷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例如日本棉紡織業十大公司在其間利潤增加9~19倍之多。其中90%的利潤都留在企業內部用作積累資金,這就保證了有充足的資金來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設備,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其國際競爭力。例如在薄鋼板方面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帶鋼軋機代替過去的遞回式軋機,使生產效率提高了1000倍。煤炭、電力、造船、電子等方面都採用了現代化的新技術。
三年朝鮮戰爭為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提供了契機。軍事「特需訂貨」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貿易;工農業生產指數大幅回升;企業利潤大幅度增加,又反過來促進了壟斷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這一系列的良性經濟運行循環使戰後步履維艱的日本經濟很快走出了「死胡同」。1956年日本政府發表的《經濟藍皮書》正式宣布「以恢復為杠桿的成長已經結束」,提出要由現代化來支撐以後的經濟發展。從此日本經濟入了以實現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的高速或超高速增長時期。而1950~1955年,日本經濟的復甦恰恰為1956年後日本經濟持續18年高速增長奠定了堅實根基。
總之,朝鮮戰爭成為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分水嶺。正如日本資產階級政客所津津樂道的那樣:朝鮮戰爭「真是天佑神助、起死回生的妙葯」,是「一股神風」。
同樣,越南戰爭為日本帶來了「第二次軍需繁榮」。日本沒有直接參加越戰,也沒有直接從越戰中獲得太多的好處,但越戰為日本消化設備投資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美國經濟服務於越戰以後,民用品的生產讓出來了一大塊,日本的設備投資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整個越戰期間及越戰結束後美國休養生息期間,是日本向美國提供了美國市民日常的生活用品。1965年日本對美出口為24億美元,70年增加到了59億美元。
越戰期間,美國為了安撫越南周邊國家,在經濟上予以了很大的支援。越南周邊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需要大量的生產設備,在美國沒有能力提供的時候,是日本負責提供的。1963年日本對越南周邊國家的出口僅有13億美元,70年為36億美元,增長幅度大大地超過了對美國的出口。

原因之三:日本自身的努力,即根據本國實際,適時調整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表現在: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科學技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開創了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新紀元。
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時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運用的關鍵時期,更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日本趕上了機遇,更抓住 了機遇,在確立外向型經濟妥展戰略的同時,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進行消化後使之轉化為生產力。從1950—1972年共引進11786項新技術,使日本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據統計1956—1964年,日本經濟全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其中因技術而增長的部分為48.5%。可見運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2、制定「高度經濟成長」政策。
1956年日本政府制訂《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從此,日本進入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時期。1960年池田內閣制定了「高度經濟成長」政策,即《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預計劃在十年後的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為了「高度成長」,政府給國家財政進行巨額投資和金額貸款,採取對公司企業減稅及其他財政措施,以增加資本積累,增加出口貿易。為了「高底成長」,工業生產在大規模設備投資下,以技術革新為中心,進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繼續增長。
1964年佐滕內閣執政,繼續執行「高度經濟成長」政策,1965年至1970年,出現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17.2%的十年裡日本工業生產水平年平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超過了美國2.69倍,英國4倍,聯邦德國2.4倍,國民生產總值,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盟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國」。
3、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化計劃。
為了擴大出口,增收外匯,加速經濟發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訂了《貿易、外匯自由化計劃大綱》,同時恢復日元對美元的交換性能。池田內閣執政後,1961年7月,進一步制定了《促進自由化計劃》。1962年內,包括石油、煤炭在內,日本實現了產品88%的自由化。1964年6月,日本政府發表《貿易匯兌自由化計劃大綱》,8月,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八條所規定的國家。接著又加入了當時以開發「後進國」為名的歐洲合作組織(OEEC)這些標志著日本「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系列計劃的實施,是日本的對外貿易呈迅速上升勢頭。
4、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70年代以後,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隨其經濟的發展,地位的提高,開始改變其向美國「一邊倒」的對外政策方針。為了獲得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日本政府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為發展經濟服務。先後出台了「等距離多邊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選擇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內閣同中國恢復邦交,邁出了「多邊自主外交」的第一步。1973年9月田中首相訪問西歐這是日本與西歐關系的轉折點,奠定了日本與西歐「確立夥伴關系」的基礎。1974年三木武夫組閣後,推行中蘇兩國不偏不倚的「等距離外交政策」,福田赳夫任首相銜後修補了上述政策,推行「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1977年8月福田出訪東南亞各國,表示向東盟提供10億美元的援助,擴大了日本對東南亞的影響。鑒於蘇聯威脅的增加,福田內閣末期於1978年8月同中國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從此中日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
日中友好,為日本經濟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兩國貿易迅速增長,1981年貿易額達100億元,為復交前1971年10億美元的10倍,1991年中日貿易額超過200億美元,為復交前的20倍,日本在華投資企業已達1500多家。這些無疑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5、多次採取「反蕭條對策」。第四產供銷中東戰爭爆發,由石油危機而導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深刻的經濟危機之中。日本從60年代開始,就以中東的廉價石油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中東的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受到劇烈的打擊,日本的經濟也進入戰後最嚴重的危機中。從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工礦業生產指數從最高點下降20.6%,倒閉企業達11681家,失業人數達112萬15、元人,197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第一次出現0.5%的負增長,日本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了低速增長的時期。
為了緩和危機,刺激經濟的復甦,從1975年開始日本政府多次採取「反蕭條政策」,主要對策有:「⑴增加財政開支,擴大公共投資。⑵對壟斷資本減稅,以刺激擴大生產。⑶松動銀根,降低利率,增加企業利潤。⑷發行赤字公債。⑸制訂修訂種種法律,為壟斷資本擺脫尋找出路。上述措施,促進了日本經濟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從1975年至1978年連續4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5.5%的水平上。這次經濟的回升,主要是靠政府空前干預和企業「減量經營」實現的,同時也是實行產業合理化的結果。

原因之四:重視教育,加速人才的培養。
1、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體系完善。日本較早的推行義務教育制度,戰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義務教育,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達23.6%。同時還有配套齊全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一句話「因材施教」,讓每個人都能享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機會。
2、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
日本政府重視教育,還表現在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間,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的比例就達20—33%;1978年教育經費占國民總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經費相當於1950年度的51.46倍。
3、提出「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發展戰略。為了振興日本經濟,適應「高度經濟成長」的政策,1962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戰略思想。「造就人才」實質是美國的「開發人類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經濟上的生產力,因教育投資來開發這個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結合的暗物。「建設國家」就要造就「熱愛民族、國土和文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見識,在國際上也是以贏得依賴和尊敬的日本人」。
為了實現「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發展戰略日本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⑴進行「學力測驗」,建立早期優秀學生選拔制度,建立優秀學生跟蹤檔案,確保成才。
⑵頒布《教科書免費分配法》,對義務教育期間的中小學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境貧窮的學生提供助學金和中餐補貼制度。
⑶建立「光榮母親」評選制度。
為了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重視教育的氛圍,日本文部省在全國推行「光榮母親」評選活動,對那些教子有方、愛女有道的突出母親或父親政府授予「光榮母親」(父親)的榮譽,給予獎勵,登報表彰,通過評選,涌現了一大批「光榮母親」(父親),使尊師尊教成為日本國民的自覺行動。
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日本國民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發展經濟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了較充分的保證。

原因之五:「經濟第一」,勤勉勞作的精神。
戰後的日本,在學習西方尤其是學習美國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反省」戰前的「軍刀政治」、「版圖擴張」的富國強兵文化,認識到「軍事第一」絕不能使日本通向幸福,從而確立了「經濟第一」、「勤勉勞作」的新的經濟文化觀點。
1、國內建設中,信奉「經濟第一」的原則,他們在狂熱的軍事熱情遭到破滅後,所幸福的希望完全建立在國內經濟發展上,經濟成為戰後日本所關心的唯一國策。發展經濟,努力生產,成為有志青年的獻身目標,大批優秀的人才開始由軍事轉向企業界,科學、教育和工程人員的奮斗歸宿只有一點,那就是推動日本振興。
2、國際事務中,堅持「經濟第一」的原則。
在國際事務方面,日本也堅持「經濟第一」的原則,一切以日本的經濟發展服務為基點,對戰後冷戰、地區沖突堅持保持中立的消極態度,使得日本經濟在國際交往中避免了許多 不必要的「封鎖」和「干擾」,以至今天日本仍有「經濟動物」的雅號.
3、樂於奉獻的「勤勉勞作」精神。
與「經濟第一」相共存的是日本人的「勤勉勞作」精神。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吃苦耐勞、樂於奉獻、勤勉勞作同樣成為日本民族的精髓。日本人為了家庭、為了妻子兒子,為了幸福的生活,自覺地加倍工作。他們堅信勤勞就會幸福,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資。日本人效忠企業,以廠為家。真正樹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企業競爭意識,正是這種樂於奉獻的勤勉勞作精神,創造了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奇跡。塑造了日本民族深邃的靈魂。

三、啟示:

通過戰後日本經常濟的崛起原因的初探,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日本能在短短的50年時間,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創造日本經濟騰飛的奇跡,一躍成為世界矚目的經濟強國,絕非偶然,從上面的探索中,我們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日本經濟崛起,得益於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益於吸收消化歐美先進的文化科技技術。日本1960—1970年十年裡,工業生產水平保持16%的增長速度,其中增長的80%都是靠吸收轉化科技成果而獲得。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諄諄教導我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今天我們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就要有日本當年那種敢於引進,善於引時,甚至不惜「錯誤」引進的決策和膽識。充分利用、吸收消化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為我所用,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所用。
啟示之二:日本經濟崛起也得益於政府政策的靈活性和實用性。為了發展經濟,日本不惜以允許美軍駐軍為代價,來換取美國的「保護」和支持;為了發展經濟,日本能夠主動改善鄰國的關系,包括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關系,化敵為友,贏得安寧的國際環境;為了發展經濟,能夠依據需要制定適應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包括暫時「不平等」的政策。這些對我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鄧小平同志也曾說過:「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日本經濟發展的過程不正有力證明鄧小平「貓論」的無比正確嗎。在大力發展經濟的今天,只有對我們建設有用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大膽嘗試,不要怕「吃虧」,今天的「吃虧」就是為了明天的崛起。
啟示之三:日本經濟的崛起還得益於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培養。無論是戰後困難時期,還是六七十年代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成了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杠桿。有人說,21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下一個世紀即將到來,我國要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各級政府都必須要向日本那樣,真正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來抓,真正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決不能以經濟困難為借口而忽視教育壓縮教育經費的投入。全教會剛剛落幕,《教育發展十年綱要》已經頒布,我們有理由相信教育發展的春天就要到來。
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咬定發展經濟不放鬆,藉助日本成功經驗,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日本今天的富強,就是我們明天的現實。

『陸』 冷戰後具體是指什麼時候

從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美國總統杜魯門陪同下抵達密蘇里州富爾頓,在杜魯門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開始。1989年馬爾他會晤標志著美蘇「冷戰」的結束。這樣,從1990年初就可以算作冷戰後時代,一直至今。不必從蘇聯解體開始算,因為從1989年蘇聯開始收縮,這個紅色帝國的崩潰就只是時間問題。你這本書其實從第九章我看就可以算作冷戰後時代。

『柒』 簡述戰後世界發展觀與發展戰略的歷史演變

傳統發展戰略、綜合發展戰略和持續發展戰略是戰後發展戰略演變的三個主要階段。

一、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 傳統發展戰略」
所謂「 傳統發展戰略」 是指在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支配下形成的發展戰略。它盛行於上世紀50至60年代。它存在著一系列的弊病和問題:首先,經濟增長並沒有直接消除貧困,也不可能真正消除貧因。其次,經濟增長並不自動導致實現其他社會目標。第三, 傳統發展戰略未能考慮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造成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
二、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綜合發展戰略」
世界進入70年代以後,經過全面、深入的反思,出現了各種替代發展戰略, 如「基本需求戰略」、「科技發展戰略」、「生態發展戰略」,這一時期的新的各種替代發展戰略本質上是一種綜合發展戰略。它包括以下兩層主要思想:第一,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第二,強調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以人類整體利益為核心的「持續發展戰略」
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有:第一, 強調人類追求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應當是堅持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而不能憑借人們手中的技術和投資, 採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來迫求這種發展權利的實現。第二,強調當代人在創造與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的時候,應承認並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與後代人的機會相平等,不能允許當代人一味地、片面的、自私地為了追求今世的發展與消費,而毫不留情地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享有的同等的發展與消費機會。

三種不同的發展觀與發展戰略的演變,反映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展道路土的不懈努力, 是人類在發展問題土認識的不斷深化與拓展。

閱讀全文

與歷史戰後指的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