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問答題概括一個材料特點有沒有什麼技巧
★材料分析題五步法(史論結合)
A審題。並總體分析材料,確立材料主題、時代背景。聯系教材知識、引文 、命題人的意圖及設問之間的關系。
B閱讀。總體閱讀論據(資料及事實) 、提煉論點。
C理解。材料細節:捕捉字眼與關鍵字詞 ,把握材料層次,抓住關鍵句子. D提綱。選擇角度,在稿紙上列出答題的關鍵詞或
E作答。多角度答題(尤其是分析原因和評價),先重後輕。注意語言組織,語言盡量書面化,聯系材料與所學知識,同時注意答題的條理性。
★材料題解題原則:1聯系材料,全面反映材料信息 2結合所學知識 3聯系時代背景 ★材料題常見問題
審題不清;脫離材料;知識錯位(時間 地點 史實);
錯別字及臆造歷史名詞;語言表達不順暢. ★歷史知識分析要素:
分析原因類:歷史條件 歷史背景 社會環境 社會狀況 社會背景 社會條件 原因 因素 目的
分析事實類:時間 地點 人物 措施 內容 文件 組織 過程 概況 歷程 現象 結果 評價事實類:作用、影響 地位 特點 特徵 性質 本質 實質
② 高中歷史綜合題歷史材料分析方法
高中歷史綜合大題閱讀時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藉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該怎麼做?我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一、常見的材料類型
在我們歷史考試中,我們發現的歷史材料分析題中的常見材料類型有哪些呢?
01
文字材料
這是最基本、最常見的。
可分為兩類:
一是典籍碑刻類。即從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地方史志、名人文集、報紙雜志、銘文碑刻等文字資料中摘取的片斷材料。
二是文字作品類。即從詩歌、小說、劇本,溫聯、歌謠、傳說等資料中選取材料。
02
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實是文字材料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它以各種項目的數據為主體構成,將文字材料表格化。數據具有說服力強的特點,表格具有簡潔性特點,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達,使人一目瞭然,可以從數字的變化中分析出某些歷史特點。
但是單純的簡單表格題是有局限性的,數據的變化說明了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這是簡單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來的,考生必須用課本知識來回答。而信息量較大的表格則可避免這一局限。
03
圖片材料
把歷史地圖,有關歷史場面的圖畫。漫畫和歷史文物照片等作為材料。這類材料能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具有直觀性強的特點。但純圖片材料題也受圖片的局限,只能借用來考查書本知識的記憶或運用課本知識辨別真偽,繼續增大難度的設問則無法根據圖片回答。
二、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步驟
做好歷史材料分析題可分為四步:審題、讀材料、鏈接、答題。
01
審題
拿到材料首先讀題,不要急於看材料,審題包括該題中有幾個要回答的問題,每個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只有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
02
讀材料
讀懂材料是答好題的前提。一般情況下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段、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內容;第二遍細讀,對材料去粗取精的簡單處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詞,找到材料之間的對比處,即關聯信息;第三遍重點讀,結合前後問題有重點地細讀材料,理解材料與問題之間的關系,閱讀材料正文的同時,還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出處。
03
鏈接
就是將材料與課文所反映的相關知識建立關系,判斷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該內容在教材中怎樣論述的,找准知識點,據此而建立答題的大方向,其次將材料與熱點問題聯系,知識點、材料相結合敘述回答。
04
答題
答題前請寫出簡單的題綱,即在草稿紙上大致寫一下幾個要點。答題時候①②③條列清晰的寫在答題卡上,切不可從頭到尾沒有順序的寫完。
三、歷史材料分析題中問題的四種問法
01
"根據材料回答"
答案根據材料的內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問的是根據這幾段材料回答,請綜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別寫出,不要籠統概括,否則是寫不完整的;
02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
這類問題答案不能全從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須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03
"根據上述材料談自己的看法"回答
將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詞是解答問題的關鍵;
04
"根據所學知識回答"
即從所學知識出發探索歷史問題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內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在語言表達上要准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書寫工整。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
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
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
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
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
③ 高考歷史答題的概括技巧
主要是審題,審題包括審讀題干信息和題目要求。高考文綜和平時的單科測驗不一樣。文綜試卷信息量大而且隱蔽,需要通過審題去挖掘題目當中隱藏的信息。這是獲取題干中隱藏的信息,然後看設問,看看需要答什麼,一定要客觀,題目怎麼要求就怎麼答,千萬不能自作多情!題目一般分三種:一是總結概括材料的 答案全在材料中 二是 結合材料和課本知識的 這就是一部分答案在材料中 一部分在課本上 只有兩方面都答上了 分才能全 還有一種就是答案全在課本上的 答題要學會量分答題 根據分值決定你答題的 詳細還是具體 比如一個只有2分的題 你打了三條甚至更多根本就沒有必要 高考時間緊張 要高效利用每一分鍾 希望我說的能有點用 好運!
④ 答歷史材料題該全面詳盡還是概括簡潔
1.歷史材料題不會直接呈現知識點的名稱什麼的,需要你去概括,而且要層次鮮明的去概括
2.歷史材料題根據我以前學習的記憶,也是分幾問來要求回答的吧?有一些比較聯系引申的問題,所以回答起來要注意是澄清歷史事實還是羅列一些事件或者人物或者回答它的影響和意義
3.考試,尤其是初高中的考試,考試目標跟研究生考試等等截然不同,需要鍛煉你的概括闡述能力,時間有限,所以你一定要言簡意賅,切中題意,盡量把題中的字眼和自己引述的課本上的知識觀點結合起來,千萬不可以脫離材料泛泛而談
4.有史有論,史論結合,史是論的骨架,論是史的升華,這是一般的歷史材料題甚至歷史論述題的答題要求.
5.祝賀你考出好成績!
⑤ 歷史概括題目怎麼做
第一步是你必須看懂材料所說的是哪個知識點,否則的話答再多也沒用。這取決於你平時對於課本知識的熟悉程度與理解程度;如這句材料:「向國王請願,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願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你得根據「國王」,「權力」這些詞語判斷出這是來自《權利法案》。
第二步是你得看出哪幾個詞語是體現了這個知識點,重點標記,然後用把這幾個地方用直白的語言解釋,然後結合書上的知識點表述。如上面這個例子中立刻得想到權利法案的內容和意義,然後根據材料本身回答這個問題
第三步一般材料題有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看清楚他們的關系。最有可能是遞進。如洋務運動一則,戊戌變法一則,辛亥革命一則,那麼你就得看出這是政治現代化的過程
⑥ 怎麼總結歷史資料
如何做好歷史材料題中的總結材料題
第一點:全面掌握材料
在做歷史材料題的時候,同學們一定要在材料中劃出比較重要的點,這樣才會使同學在閱讀完材料後不遺忘重要的關鍵點,在對題目的做答的時候要充分的把各個要點都要羅列出來,讓閱卷人一目瞭然,從而才會使同學們在材料題的做答中能夠不丟分。
第二點:善於找重要的答題點
對於材料題的考察總會有重要的點和一般的點,因此同學們在閱讀完材料後,要對材料進行整合,對重要的點准確,全面的描寫出來,對於一般的點要簡明扼要的寫出來,通過層次分明的答題點羅列,才可以使同學們的答案能夠趨於完美,在材料中關鍵詞後面的和省略號前後的內容一般都是重點,需要同學們能夠掌握此類的重點技巧,幫助同學們做好材料題。
第三點:切忌多答
面對材料分析題,同學們切勿抱著點點俱到的思想做題,把題目涉及沒涉及到的答案都羅列在試卷上,這樣不僅導致做答的卷面混亂不堪,影響卷面成績,還會導致正確的答案淹沒在無關緊要的答案中,從而閱卷老師看不出得分點導致歷史材料題的得分降低。因此同學們在做材料題的時候要找准點,切忌多答。
⑦ 高中歷史大題怎麼概括
概括:就要根據平時背的積累的,用稍微專業點的詞彙結合材料,把要表達的東西提煉出來!分清條目,不管給什麼材料都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方面來分析下手!
⑧ 如何培養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概括能力
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再結合課文內容,准確、簡明扼要地回答思考題,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如《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這一課中秦始皇設立的地方制度郡縣制的插入課後的解析與探究的問題,王綰和李斯關於地方制度的爭論?秦始皇採納了誰的建議等三個思考題?學生經過認真閱讀、思考,分析得出了秦始皇採用郡縣制原因,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不僅如此,而且還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把握歷史問題本質的能力。在學生閱讀中教師因時利導,指道提取和概括歷史信息。針對課文中的小字部分需要我們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來歸納回答。如《五四愛國運動》關於袁世凱和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內容,我設計了幾個問題,「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原因;袁世凱急於接收二十一條的原因什麼;這個二十一條為何是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呢,那中國人做和反映呢?」讓學生思考理解所學內容,鍛煉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另外圖片表格也是教材中隨手可見的最好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解析表格材料題的能力。鴉片戰爭這一課時可以插入英國向中國運入鴉片的柱狀圖分析為何英國人要輸入鴉片呢?對中國有何影響?第二次戰爭爆發前中國和英國的棉布銷量的表格柱狀圖,為何英國人在中國的棉布銷量不好呢?那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學生讀懂了表格讀懂弄懂表格數字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回答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解析表格材料題的能力。
第二創設情景,增加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歷史課有時候很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睡覺。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呢?如何把學生從周公的聊天中拉回來?這是一重要的問題。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途徑之一」學生的興趣是學好歷史的的葯引,是我們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他不感興趣,就像那頭倔強的毛驢始終不肯前進。我經常創造一些胡蘿卜如採用數字,圖片,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或對聯、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感覺、發現、體驗,濃厚的興趣、這樣活躍的思維狀態,如講到近代前夜的發展和停滯這一課是引入:單膝跪還是雙膝跪。乾隆年間,英國大臣馬格爾尼來華的故事,設問乾隆皇帝態度怎麼樣呢?乾隆皇帝為何會這么牛呢?那馬格爾尼是什麼態度呢?那這樣的態度對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幾十年後的一個當時隨行的小男孩後來做了什麼給中國帶震驚?帶動學生去思考明清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但是也暴露了中國統治者的夜郎自大的特點。還比如在講商鞅變法這一內容時,就是以故事引入的。即:在古代,我國有一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法令這前,擔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城南門豎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給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只是觀望著,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去了,他果然獲得五十金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決執行。同學們知道這位改革家是誰嗎?學生很快答出是商鞅,且興趣盎然,我利用這一時機,引導學生思考,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實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和結果怎樣?商鞅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何被施以車裂之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效力就高了,還從故事中培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第三收集經典題型,加強相關的材料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對歷史作業的態度是:只做選擇題,看看問答題。遇到老師要檢查了,就抄抄問答題。對問答題中出現的史料很少有認真閱讀並做出解答再對照答案進行分析的。真正到了考試,學生看到材料往往在材料上花上數十分鍾,而不知下筆呢。由於平時接觸的史料少,真正訓練的時間少,所以,大部分學生形成了一個習慣:畏懼史料。一看到一堆的史料就開始害怕,尤其是古代史中的一些古文史料就更不用說了。而高考的落腳點是學生答題的能力,也就是論述和論證的能力。面對此情況,我在教學中的又一個重點是:從學生面對試題的最弱處下手,廣泛搜集新型綜合題,運用縱橫、歸納、小結等方法,加強課後新題型的訓練,每天布置一個綜合題或材料題,由教師引導、歸納答案。另外利用好學生手中的已有的復習資料。嚴格要求學生完成作業,從作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材料的能力。並將材料的相關答案收起,定期抽出部分題目進行分析解答。去年我帶的一位高三的學生,在高考中成績不錯突破了700分,在高三下學期查缺補漏是給他們出了很多思考題,每次都叫他拿來我看檢查他的完成情況,效果不錯。
多和學生進行交談心理的指導,讓學生不再害怕史料。平常下課或上課前提前到教室里主動找學生聊聊,會有收獲不小。現在的小孩子他們思想特立獨行,接觸的社會很復雜,他們的感興趣的點也不一樣,但他們也渴望老師的關愛,尤其是一些想學習而不知道怎樣學習的學生。多聊天後減輕他每們的壓力。
第四,改變教學方法,呈現不同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長期單一的教學模式會很枯燥無味的,好動的學生他們忍受不利這么長時間的寂靜的,慢慢就進入和周公聊天的狀況了。我在教學中也遇到這樣的狀況,上課時他們有疲勞時,我講的少,結合本課給他們出幾個思考題,如戊戌變法這一課時,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有何異同呢?提示他們從經濟,政治,文化,性質比較?西鄉隆盛和康有為的命運如何呢?思考把學生的興趣帶動起來,改變了沉悶的氣氛,課堂效力也就會高一點。
第四、掌握做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其實這個歷史材料解析要求學生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將材料閱讀中提取的新信息和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機結合,形成新的知識結構,說白了就是考查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要求學生拿到歷史資料題時不要急於看那長長的材料,而是先審題---看材料後的問題。審清題意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拿到題後,必須默讀三遍,抓住題的格式和關鍵詞語,是分析,還是比較,是敘述,還是概括,是評價引語,還是現實熱點。讀懂及審清楚這個題中有幾個問題,每個問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換言之就是要弄懂題目的關鍵詞,再帶著問題去讀材料,這樣很容易回到教材提示學生這一知識點在哪裡?知識點有幾個。
在回來仔細閱讀材料找有用信息。了解了問題明確方向後,帶問題去讀材料。歷史材料分析反映了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特徵,它是答題的前提,做好這一步的關鍵是首先數句號,看看材料有幾句話就有幾層意思,為歸納打基礎。其次仔細閱讀材料,挖掘有用信息:閱讀材料正文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後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標題或出處,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後,在帶著問題讀材料。讀時要找關鍵詞,及材料的有用信息,可以用鉛筆劃一下。但是不要全部劃起來,那浪費做題的時間。注意關鍵詞還有在句子的符號還有分號(意思分層),括弧(解釋),破折號(解釋意思省略),省略號(意思省略)及關聯詞(並且,而且,但是),他們是了理解材料的關鍵。而且每個段落都有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表達了該段的主要意義,其它句子都是圍繞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分析表述的。因此,找出段落中心句,就能把握段落核心。段落中心句有的明確出現在材料正文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段首、段中、段尾等位置,找出關鍵詞句,抓住中心句。有的隱藏在字里文間,潛伏在整個段落之中。這種隱性的中心句需要學生在整體把握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比較、進行精確的概括提煉。當然,有的段落有多個中心句,這就要求學生反復訓練,通過准確劃分段落的層次,來逐個提煉出中心句。在概括段落中心句的基礎上,將各段落的中心信息,進行組合加工,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幫助你明白材料意思後你回答就小菜一碟了。
其次需要回到課本中去。材料與課文反映的知識一般會有密切聯系,你可以從材料中判斷出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歷史事實。聯想該內容在教材中是怎樣論述的,據此建立答題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都離不開課本知識,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最後在組織答案,組織答案很重要的一步,也是解題的最關鍵的一步。11年我們歷史高考的學生反映說知道材料信息但是表達不清楚扣了很多的分,有好大一部分是根本不知道材料在講的信息,這部分考生考試成績很差。組織答案是要注意一不要照抄材料,而是不要搬材料文不對題及置材料於不顧一味回歸教材,三是堆積辭藻、白話連篇,不注意語言的表達。
在你答題的時候要注意序號化、規范化、段落化、精煉化。因此,教師一定要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答案的准確性。首先,要讓學生准確審題,按照所給分數多少,判斷問題的主次,區別作答。其次,加強知識的遷移訓練,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再次,強化學生高度概括能力的訓練,答案力求簡約,語言精練、表達准確,關鍵字詞一定要突出。最後,答題語言一定要按照題目的要求表述,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答案做到要點化,序列化。還要駕馭好史實和文字,繁簡適當,運用歷史術語,答出「歷史味」,突出本學科的特點,不答「外行話」,不誇張,不犯花哨病,不羅嗦,字要寫的工整而迅速。答完後切忌過早輕松高興,還需要仔細默讀一兩遍,反復修改。
以上以上幾點是我個人在利用教材培養高一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一些粗淺嘗試,今後要求我們歷史教師要善於收集資料做有心人,利用各類材料題,設計一些精彩而又切實的思考題,並豐富我們的歷史教學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從高一年級開始打基礎培養。總之,只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有效的訓練,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還是大有希望的。
⑨ 做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
歷史大題中,對於歸納材料式的答題,一定要有語言的概括性,史實的精確性,高考就要來臨了,我在此整理了做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目錄▼▼
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
高中歷史事件記憶小技巧
高考歷史怎麼提分
● 做 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
首先列出題目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 總結 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 經驗 ,認識到大豆對於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 種植 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製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乾旱地區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葯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
——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12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8分)
(3)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5分)
41題第一問,實際上有兩個小問:種植特點和種植作用。
我們來根據標准答案來對答題要求來進行一個探究。
根據「猿題庫」軟體和網路題庫軟體及學霸等軟體上提供的答案,41題第一小題標准答案有如下特點:
(1)我國人民最早種植、馴化。
(2)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種植范圍廣。
(3)開發出各種豆製品。
(4)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推廣,政府的推動。
作用:
(1)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
(2)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是重要的備荒物資。
根據41題第一小題的標准答案,首先學生在做「特點」這一小問時要從材料中「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大豆的記載」這一句中提煉和概括整理出答案所寫的「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這一層的關鍵信息。
然後根據材料中「先秦時期,大豆種植主要在黃河流域和唐宋時期相關文獻記載的江南嶺南地區的推廣種植」這一段話中提煉和概括出答案所給的「種植范圍從中原到南方,種植范圍廣」這一信息。
繼而從「《齊民要術》通過對勞動人民的總結……到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推廣到」這一段話中提煉和概括出「中國古代大豆種植受到相關農業書籍的經驗總結和政府的號召推動。」
從「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大豆製品都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這一句可提煉和概括出另一條答案「開發出各種豆製品」。
學生在做「作用」這一小問時,也要首先從「送到南方救災、備荒」等相關材料中提取出大豆在中國古代是作為「備荒和救災用品」而發揮作用的,繼而從「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大豆製品……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這第一段材料的最後部分提煉和概括出答案所要求的「是中國古代人民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更合理。」
材料所給的信息是充裕的,關鍵是要學會提煉概括和聯想。這裡面,當你看到材料中說到「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就有大豆的記載」時,馬上要能提煉和概括出:中國是最早種植和馴化大豆的國家,概括出之後還能要從腦中聯想出相關史實論證:
比如「發達的中國古代農業」,還有「五穀」中的菽就是大豆,這兩條相關知識來佐證材料。還有要從一般特徵中歸納整體特徵。
比如材料中提到「《齊民要術》通過對勞動人民的總結……到朝廷……推廣」,這里要知道,《齊民要術》這本書只是一部相關農業的代表,因為我國古代的但凡是科學性著述,基本上都是對於當時和前代相關領域的總結,《齊民要術》這本書出現在題目材料中,其實是想說明以《齊民要術》為代表的相關農業典籍對於材料中大豆種植的推動。還有,看到材料中的「救災」,要的明白在中國古代社會,大豆是可以作為救災備荒物品而大面積推廣的。
另外,要注意問題中的主語 和賓語 都分別是誰,比如41題第一問的第二小問,問作用,這時候你得要知道:這裡面有一個時間限定——中國古代,主語是大豆種植,賓語則是中國古代社會還有中國古代社會的人,所以它這一小問完整的問題應該是「在中國古代,大豆種植對於中國古代社會和人的作用。」還有要注意答案與答案之間的一個相關邏輯性,人家標准答案裡面是先指明了「大豆以及相關豆製品是中國人民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然後才說明「是重要的備荒物資」,這裡面是有一定的邏輯的,假設一個食物你連吃都不吃,你怎麼指望儲藏起來當救濟糧,你怎麼不儲蓄乾草給人吃呢?這就是:答案與答案之間的一個相關邏輯性,其實就是應該有的一個答案的先後順序。
我們再看41題第二問,標准答案為:
(1)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
(2)大豆是一種優良的作物,適宜種植。
(3)科學技術的進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
首先,作為一個古老的東方作物能被引入美洲,肯定是因為新航路開辟,地理大發現之後,新大陸和舊大陸之間的物種流動,不要光記著從美洲來的草泥馬,番茄、苞米棒子(玉米)、辣椒、煙草、梅毒,也要記著舊大陸也能把咱們這邊獨有的物種帶到美洲,比如「流感」、「天花」、馬匹、戰犬,還有各人種以及他們自己民族獨特的 文化 和作物。
還有材料最後說道:「美洲的農田和中國的餐桌發生聯系」,這明顯的就是用世界市場還有全球化的相關知識來回答,我們知道新航路的開辟標志著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徹底形成,但是不管是新航路開辟還是現代全球化浪潮,我們都可以用一個世界市場的歷史語言來予以回答,所以標准答案為「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
像這第一條的回答,就需要進行一個知識性的聯想。大豆能從舊大陸的古老東方出發在陌生的新大陸落地生根並發展壯大,除了人類對於它的引入和種植也與其自身的容易養活的特性相關,容易養活,如果用專業術語就是答案中「大豆是一種優良的作物,適宜種植。」這個答案用的也是 推理法,不好活根本不可能得到大面積推廣。
第三條答案基本是出於對於材料的總結,是對材料中提到的「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做飼料和綠肥」,他表述的意思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大豆在北美做飼料和綠肥,隨後材料中提到「19世紀60年代……做啥啥啥」,「19世紀末……做啥啥啥」一直到1954年,大豆在美國做啥啥啥,時間跨度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別的不說,至少是科技在進步吧,所以第三條說道「科學技術的進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
總結:歷史大題中,對於歸納材料式的答題,一定要有語言的概括性,史實的精確性,知識的發散性和聯想性,還有段落性和分條性,如若不然,學生的答題是偏離高考要求的,當然,段落性和分條性好解決,這基本屬於格式問題,不像前面的問題,屬於思維問題,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個長期的訓練和持續的要求。
各位考生要切記: 高考是有相應的答題要求的,切不可將自己平時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養成的不符合高考的答題要求帶入高考答題中,否則,吃虧的只能是自己。從現在起,樹立符合高考要求的解答歷史大題的相關思維和模式,時間還來得及。
>>>
● 高中歷史事件記憶小技巧
高中如果你想要學好歷史,找到一個好的 方法 是很重要的。學習歷史並不是你死記硬背就可以學會的,他需要我們各方面知識的綜合並且需要我們用心去學習才可以把歷史學習好。學習歷史有很多知識也是需要我們去理解的,並不是死記硬背就可以學會的。
學習歷史的時候,你上課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聽,下課後多記筆記、然後對於老師已經講了的知識你要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比如說學到了某個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了解,然後把我們要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和影響等,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方便了我們的記憶。
平時我們也可以多閱讀一些課外書,做到理解記憶。有時候書本上的知識並不是全部,所以我們可以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這樣可以更好的增長我們的見識,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歷史課文。
其實學習高中歷史還是需要我們來記憶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對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斷地記憶和思考,這樣可以增加我們對歷史知識的記憶,還可以鍛煉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說我們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 故事 中涉及歷史,我們就可以馬上想起他是有什麼歷史知識有什麼背景。
我們也可以針對歷史問題裡面會出現的一些比較多的問題,做一個合理的整理,我們可以把教材中哦哦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整理出來,這樣會更好的方便我們去消化去學習和記憶。
>>>
● 高考歷史怎麼提分
掌握一套既定的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習裡面其實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條"或"兩條"來總結,比如說了解一個事件我們通常是從"背景(原因),內容(經過),影響和意義(結果)"來記憶,分析問題我們總是有"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來思考,分析背景時我們會分"國內環境,國際環境"來進行,評價意義時我們有"正面(積極)和負面(消極)"兩個方面……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你在答大題時就會輕松地發現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迅速幫助你理解題目和入手分析,至於這些既定的方法你可以自己在學習中很容易地提煉出來
>>>
做高考歷史題提煉概括資料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大綱題型解題技巧介紹
★ 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及套路
★ 高考歷史大題解題套路總結
★ 高三歷史專題復習資料總結
★ 高考歷史材料題專項練習附答案
★ 高考歷史高分技巧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模板整理資料
★ 高中歷史材料題答題思路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⑩ 中國近代史概括中國近代史概括如何概括
1、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2、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3、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