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秋瑾為什麼被稱為鑒湖女俠呢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這是《對酒》中的詩句,從詩中可看出作詩者的愛國情懷。而這位作詩者就是辛亥革命浪潮中的一位巾幗英雄,她就是秋瑾。為了尋求救國真理,毅然拋夫棄子,東渡日本。之後,加入了光復會、同盟會等組織,積極投入反清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後因起義籌劃不周密,失敗被俘,英勇就義。
❷ 鑒湖得名的由來
鑒湖的締造者——鑒湖之父——東漢會稽太守馬臻。
鑒湖是在馬臻的主持下築成的,為紹興最終成為富甲江南的魚米之鄉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馬臻卻蒙受冤屈被皇帝處以了極刑。 這就是歷史。即「功也鑒湖,淚也鑒湖」。 原始的鑒湖,水域面積相當於今天的三十個西湖。它南依會稽山,北至人工堤塘,東抵東小江(今曹娥江),西近西小江(今浦陽江),全長56.5公里。 古鑒湖匯聚會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方圓百里一片浩瀚,它既造 就了紹興發達的水產業、有利於平原農業的發展,又造就了紹興地方的獨特風光:稽山鑒水。 然而,由於鑒湖的建成,使得一些官宦豪強的土地和墳墓淹沒,引起了他們的聯名告狀,一大批死人的名字被他們作為聯名告狀人寫上了狀書。東漢朝廷認為馬臻的行為造成了社會的大不穩定,震怒之際鑄成一樁千古奇冤。 當時,一群膽識超群的會稽百姓冒險將馬臻的遺體從京城偷運回來,安葬在了鑒湖之畔。
歷史總會作出公正的評判。數十年後,馬臻的冤案得到平反。唐元和年間,人們便隆重祭祀馬臻。北宋嘉佑年間,宗仁宗取「利民濟世」之意追封馬臻為「利濟王」。歷代文人墨客對馬致對鑒湖的歌詠更是連篇累牘。唐大詩人李白詩雲:「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杜甫詩雲:「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
❸ 蘭亭與那個歷史人物有關鑒湖與那個歷史人物有關
書聖王羲之寫了《蘭亭集序》一文,尤其是該文章的書法價值使得蘭亭聲名鵲起。
鑒湖因鑒湖女俠秋瑾而揚名。秋瑾提倡女權,宣傳革命,反清起義被捕。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就義前有舉世傳頌的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絕命之言。
❹ 蘭亭與那個歷史人物有關鑒湖與那個歷史人物有關
蘭亭與王羲之有關.......鑒湖女俠是秋瑾....
❺ 紹興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說到紹興,就不得不說說我們迅哥兒了。魯迅原名叫周樟壽,後來才改名叫周樹人。魯迅這個名字,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才用的筆名。魯迅是紹興市紹興縣的人,他的祖父是周介孚,翰林學士出身,看《少年閏土》就知道,迅哥兒他們家在當時是紹興大門戶,但是他的祖父因為科舉考試受賄,被光緒帝關了八年,自此,周家就敗落了。魯迅的文學啟蒙,很大部分是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
雖然把迅哥兒放在了首位,但是陸游也是超重量級的人物。陸游是越州山陰人,也就是現在的紹興。陸游生於北宋滅亡之際,這樣看來,亂世出才子是很正確的,陸游是一個很具有愛國情懷的詩人,也是生於名門望族,祖父詩王安石的弟子,反正就是書香門第之家,祖父父親都是極有才學的人。但是正逢亂世,陸游一生遭遇了國家的滅亡,家庭的流離等等的苦痛。以前我們學詩歌的時候,我們老師總教導我們說要聯系歷史,把自己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去理解詩人的感情。但是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卻不能真的體會到詩人的悲痛,不是是幸還是不幸。
蔡元培也是浙江紹興山陰縣人,最開始知道蔡元培是通過歷史課本了解到的,什麼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開「學術」與「自由」之風,後來學的深入一點了,慢慢了解到這個人物,他是中國的政治家、革命家、教育家,他的貢獻不是單薄的一句話就可以一以貫之的。
姚啟聖也是浙江紹興人,是康熙年間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收復台灣起了很大的貢獻。唐琬是紹興人,說來可能不清楚,但是陸游那首《釵頭鳳》我們都是知道的,就是為其所寫。可惜的是,如此情深意切的兩個人,因為陸母的阻礙,最終沒有走到一起。
❻ 鑒湖的相關名人
紹興出了很多名人,它是魯迅先生的家鄉,周恩來總理的故里。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南宋詩人陸游、明代畫家徐渭在此留下過足跡。紹興城內塔山腳下,和暢堂23號,是秋瑾故居。少年時秋瑾曾在此生活、學習和練拳習劍。1906年春,秋瑾從日本回國直到犧牲前夕,這里是她從事革命活動、聯絡革命黨人的場所,並經常到鑒湖聚會。現存孫中山先生親筆提書「巾幗英雄」四字手跡照和1939年周恩來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❼ 秋瑾是哪個時期的歷史人物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鞦韆,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閩縣l(今福州),其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 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❽ 鑒湖的人文歷史
湖東岸有馬臻之墓,當年他發動民眾興修水利,卻得罪了豪紳,被誣告致死,後來會稽百姓設法把他的遺骸運回,安葬於鑒湖之畔,建墓立廟,永久祭掃。墓在鑒湖東跨湖橋下,後依鑒湖,前臨曠野,墓前有石坊一座,上刻「利濟王墓」(「利濟王」為北宋仁宗所賜)四個大字。墓碑上刻有:「敕封利濟王東漢會稽郡太守馬公之墓」,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墓時所立。墓東側有
馬太守廟,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現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廂,為晚清建築。大殿面闊11.62米,進深11.98米,分3間。宋代王十朋有詩雲:「會稽疏鑿自東都,太守功從禹後無。能使越人懷舊德,至今廟食賀家湖。」
鑒湖又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故里,如今這里還有快閣、三山遺址可去。快閣地處東跨湖橋以西的鑒湖北岸,是陸游中年時賦詩讀書處,後改為陸放翁祠,現尚存清代建築數間。對岸有山陰道直通蘭亭。快閣向西行數里,就是陸游的故里三山,這是行宮山、韓家山、石堰山三座小山之間的臨湖小村,古名西村。現在故居雖廢,風景依舊,一派江南湖光山色,使人流連忘返。
王羲之「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所言無虛。袁宏道之詩:「錢塘艷若花,山陰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亦非誇張。賀知章、陸游都愛此「湖山奇麗」而終老此鄉。鑒湖水質特佳,所產紹興酒馳名中外。湖畔有萬年戲台,坐西朝東,兩面環水,面臨鑒湖,再現了魯迅筆下的社戲風采。
今湖塘、容山湖、白塔洋皆是遺跡。湖上堤橋隨設,漁舟時見,遠山四圍,水清如鏡王羲之「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言下無虛。袁宏道:「錢塘艷若花,山陰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亦非誇張。賀知章因愛此「湖山奇麗」而終老此鄉。柯岩景區由因人們長期採石留下的成群的峭壁、深邃的岩洞和清澈的水塘組成,以石景最為奇妙,有聞名遐邇的大佛岩、雲骨等。
❾ 鑒湖的歷史沿革
為浙江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一處適合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的江南水鄉型風景名勝區,由東跨湖橋、快閣、三山、清水閘、柯岩、湖塘6個景區和湖南山旅遊活動區組成。鑒湖原名鏡湖,相傳黃帝鑄鏡於此而得名。鑒湖還有長湖、慶湖、賀家湖、賀監湖等別名。鑒湖水質特佳,馳名中
外的紹興老酒,即用此湖水釀造。鑒湖湖面寬闊,水勢浩淼,泛舟其中,近處碧波映照,遠處青山重疊,有在鏡中游之感。
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發動民工,築堤瀦水,總納山陰、會稽兩縣36源之水,溉田九千餘頃,民享其利甚巨,為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東起蒿口斗門(今上虞蒿垻鎮),西至廣陵斗門(今紹興縣南錢清),全長56.5公里。湖在集雨時面積610平方公里,湖總面積189.9平方公里。後因水土流失,在唐中葉以後逐漸淤積,又從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開始有豪紳在湖中建築堤堰,盜湖為田,湖面大蹙。今鑒湖面積約30.44平方公里,其主幹道東起亭山,西至湖塘,長22.5公里,形如一條寬窄相間的河道,鑲嵌在紹興平原之上。
❿ 關於鑒湖情況介紹
鑒湖位於紹興城南,經緯度N29°58ˊ, E120°14ˊ,是我國長江以南著名的水利工程,古鑒湖淹廢後的殘留部分。俗稱長湖、大湖、慶湖,雅名鏡湖、賀鑒湖。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會稽太守馬臻利用當地地形和水系特點,相形度勢,主持興建了古鑒湖,湖面面積逾200.0km2,周長179.0km,匯納會稽山麓諸河來水於湖內,灌田九千餘頃,民深受其利。後因會稽山區森林被毀,水土流失嚴重,水利失修及豪強圍墾掠奪等原因,於南宋時,湖被湮廢。現殘留之鑒湖,湖面東起亭山,西至湖塘,長約23.0 km,平均寬108m,最寬300餘米,形似河流。湖面面積僅有2.4 km2,平均水深2.77 m。
鑒湖一帶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湖上橋堤相連,漁舟時現,青山隱隱,綠水迢迢。王羲之詩:
「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
烏蓬船
鑒湖水質清澈,含有豐富的Ca和微量元素Li,是釀造「紹興黃酒」的極佳水源。由其釀造出來的紹興黃酒醇香撲鼻,馳名中外。
鑒湖所在的紹興,距杭州東南60km2處,其歷史悠久,春秋時為越國都城,稱「越池」。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南逃,曾在此暫住,取「紹祚中興」之義,改越州為紹興,而得名至今。
紹興出了很多名人,它是魯迅先生的家鄉,周恩來總理的故里。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南宋詩人陸游、明代畫家徐渭以及晚清女革命家秋瑾都在此留下過足跡。
蘭亭
紹興城內塔山腳下,和暢堂23號,是秋瑾故居。少年時秋瑾曾在此生活、學習和練拳習劍。1906年春,秋瑾從日本回國直到犧牲前夕,這里是她從事革命活動、聯絡革命黨人的場所,並經常到鑒湖聚會。現存孫中山先生親筆提書「巾幗英雄」四字手跡照和1939年周恩來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