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吳泰伯是什麼官

歷史上吳泰伯是什麼官

發布時間:2023-01-21 16:48:05

Ⅰ 從泰伯是哪個朝代的

泰伯,姬姓,岐山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人,生於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古公亶父之長子。因三讓王位,與弟仲雍託言采葯而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隨鄉入俗,斷發紋身。泰伯德行感人,荊蠻義之,歸附者千餘家,被奉當地君主,自號「句吳」,古時,民以國為姓,吳之為姓始也。泰伯立國後,正值殷末世衰,中原諸侯王屢相用兵,恐禍及荊蠻,故築泰伯城。泰伯城「周三里二百步(約1500餘米),外廓三十餘里(約15000餘米)」在梅里西北隅,名曰「故吳城」。自二十一世夫差亡國後,此城才被廢棄,後被稱為「故吳墟。」至唐代還保存有城內宅、古井等遺跡,因世變滄桑,歷遭破壞,至今,故城遺址已盪然無存。泰伯治國有方,將中原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傳授給吳民,教之識字、耕織,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開鑿運河(泰伯瀆),並逐漸興起了制陶和冶鑄工業,黎庶殷富,國泰民安。泰伯卒於武乙四年,在位49年,上壽9l歲。泰伯生前因自慮有子傳後,會使季歷之子孫不能自安,乃一生不娶,所以無子,故泰伯為吳姓開氏始祖。泰伯卒後葬梅里東之皇山(又稱鴻山,今無錫鴻聲境內)。泰伯之崇高美德,感應後人。東漢桓帝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命吳郡太守麋豹監修泰伯墓,並在泰伯故城中(即宅為祠)建造泰伯廟。晉明帝追封泰伯為「三讓王」,宋哲宗追封泰伯為「至德侯」,後又被宋徽宗追封為王,被明太祖敕封為「吳泰伯之神」等等。泰伯廟、泰伯墓建立至今1800餘年祭祀不斷。每年農歷正月初九為泰伯祭日,「泰伯廟會」習俗沿襲至今。農歷三月初三,為泰伯千古之日(後祭祀改在清明節),來自四面八方的百姓,都要到泰伯墓前設酒祭祀,懷念、祭奠這位三讓天下、開發江南的吳國始祖。 由於泰伯三讓天下,在促進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文化交流,開發江南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為世代吳地百姓所愛戴與崇敬。孔子在《論語·泰伯》贊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列為《帝王世家》之首。唐代詩人皮日休寫了七絕詩雲:「一廟爭祀兩讓君,幾千年後轉清氛;當時盡解稱高義,誰敢教他莽卓聞。」明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樂趕出南京,來到泰伯墓地時感慨萬分,寫了《題泰伯墓東壁》詩八句:「遠隱停騎泰伯鄉,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荊不為君臣義,采葯能全父子綱。八百周基無足貴,千秋俎豆有餘香;深慚今日爭天下,遺笑句吳至德邦。」

Ⅱ 吳太伯一生有哪些功績吳太伯生平簡介

吳太伯是商代末年人士,可能很多朋友還不太了解吳太伯,實際上吳太伯是江南的開發者,也是幫助周文王姬昌建立周朝的功臣。吳太伯被認為是東吳文化的開山之人,他的父親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後來吳太伯父親將位置傳給姬昌,並沒有傳給太伯。吳太伯還是吳國的第一位君主,也是吳氏開氏始祖。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吳太伯的生平事跡,感興趣的就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有十多個朝代,每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長達數百年,有的僅有十多年,其中周朝最久,長達近八百年。

周朝是如何建立的?這個問題並不難,離不開兩大主因,一是周文王的勵精圖治,二是商紂王的荒霪征斂。

其實還有一個人也很重要,如果沒有他,就沒有周文王,更不會有周朝,此人便是吳太伯。

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相比兩個哥哥,季歷賢能有才,深受周太王的信任。

更關鍵的是,季歷的長子姬昌非常出色,自幼聰明早慧,在同輩子弟中尤為明顯。

為了周部落的強大,周太王希望把首領之位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給孫子姬昌。

《史記》有記載,「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

可是,首領之位是長子繼承製,非常忌諱廢長立幼,長兄往往不服而發生叛亂,引起部落騷亂,這種事情並不少見。

所以,周太王一直不敢輕舉妄動,可是看到姬昌一天天長大,逐漸變得鬱郁寡歡。

時間久了,細心的太伯也知道父親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和二弟仲雍就以采葯的名義,逃跑到南方蠻夷之地。

隨後還剪斷頭發,在身上刺紋青,以表示不再進入廟堂主持政務,徹底斷絕繼承部落首領的可能性。

甚至連周太王去世時,太伯和仲雍都沒有返回部落主持喪事。

《史記》有記載,「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

就這樣,季歷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周的首領位置,季歷去世後又將位置傳給了姬昌,這便是後世的周文王。

太伯面對周的首領之位是有很大機會,但他卻做出了三次偉大的退讓。

一是趁著周太王生病,借著采葯的借口跑到蠻夷的南方,這完全是打算不再干涉政務;

二是剪斷頭發刺上紋身,在現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在古代卻是丑聞,不能進入宗族祠廟,更不用執掌政務;

三是周太王去世時,作為長子的吳太伯也沒有回國主持喪事。

太伯的三次退讓,在爭權奪利、斗爭激烈的王侯之家顯得極為難得,為了父子兄弟之情舍棄小我,成就國家利益。

太伯到南方後居住在吳地,此時這個地區還是一片蠻荒,幾乎無人居住。

天下人欽佩吳太伯高尚的品德,紛紛南下歸附他,久而久之,就有一千多戶人家。

人口越來越多,為了便於管理,人們便擁立他為「吳太伯」,吳國就此成立。

周武王滅商之後,派人四處尋找太伯和仲雍的後代子孫,最後找到了周章,他已經是吳國第五代首領。

於是,周武王順水推舟把吳地封給周章,至於周章的弟弟虞仲,則被封到周王室的北部,建立了虞國。

讓人奇怪的是,同樣是血緣至親,兩者地位相差卻極大,吳國君主只是封為子爵,而虞國君主則是公爵。

自吳太伯之後,吳國傳承二十五代,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擊敗吳軍,夫差自殺,吳國自此滅亡。

Ⅲ 吳泰伯是黃帝多少世

吳泰伯一般指吳太伯。吳太伯,又稱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東吳文化的宗祖。

Ⅳ 泰伯和吳文化有什麼關系

泰伯文化是吳文化的開端,可以認為泰伯文化是吳文化。
吳太伯,又稱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東吳文化的宗祖。姬姓,父親為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兩個弟弟仲雍和季歷。父親傳位於季歷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讓,遷居江蘇,建國勾吳。
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弘揚吳文化,是每個文化工作者的應盡義務。

Ⅳ 吳泰伯是"避位讓國"還是"避讓逃亡"之辨析

吳泰伯是"避位讓國"還是"避讓逃亡"之辨析

蘇州胥門外有一座泰讓橋,閶門內有一座泰伯廟,在石路南浩街口矗立著一尊泰伯雕像,這是人們在紀念吳地、吳文化始祖吳泰伯。
吳泰伯,姬姓,名泰伯,也作太伯,周代諸侯吳國第一代君主。因為他「避位讓國」「讓三天下」而被譽為「謙讓至德」的道德聖人。



殷商「武丁盛世」時代,在今天陝西省西部的岐山是周部落的領地,也就是後來的周王朝肇基之地。周部落的首領名亶,尊稱古公亶父,謚號周太王,傳說是軒轅黃帝第十五世孫。按《史記•周本紀》記載,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就是泰伯,次子仲雍(虞仲)、三子季歷。按照「嫡長子繼承」的規制,周太王的王位應由長子泰伯承繼。因為「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摘引自《史記•吳泰伯世家》),因為季歷賢達,尤其是兒子昌(姬昌,即周太王之孫)有聖賢之祥兆,所以周太王想傳位給季歷,「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摘引自《史記•周本紀》)周太王說我們家族如有一代能夠興旺起來的話,恐怕就要應驗在姬昌的身上啦?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知道父王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傳給姬昌後,就一塊兒逃到粗野不開化的南方去了。而且泰伯「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同上)「文身斷發」就是身上刺上花紋,頭發剪短不束冠。按《孝經》的說法「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如此之舉,實為自斷返回周邑繼位的後路,以表明「避位讓國」的心跡。

《史記正義•卷三十一》說:「以太王病,托采葯於呉越不反,太王薨而季歷立,一讓也。」以周太王有病為由,泰伯、仲雍托詞到南嶽衡山去采葯,從岐山南下吳地,再也沒有回去。後來周太王辭世,三子季歷繼位,此為一讓;

「季歷薨而文王立,二讓也」(同上)季歷故世,其子周文王(姬昌)繼位,此為二讓;

「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讓也」(同上)周文王故世,周武王(姬昌之子)繼位,此為三讓,於是就有了吳泰伯避位讓國、三讓天下的千古佳話。

周太王逝後,季歷繼承王位,季歷逝後傳位給姬昌。姬昌是周朝的奠基者,史稱周文王,其子姬發就是「滅商紂,立西周」的周武王,成就了800年的周天下。所以泰伯的「避位讓國」就更顯居功至偉,他的「三讓天下」就更加光芒閃爍,故而被譽為「讓以至德」「崇德至上」「至德至聖」,被萬世景仰。

(吳李才註:按《竹書紀年》記載:周太王亶父卒於武乙二十一年〈公元前1139年〉,周季王季歷卒於文丁十一年〈公元前1114年〉,周文王姬昌卒於帝辛四十一年〈公元前1062年〉)

為突出其心至誠的謙讓之德,歷代史家學者除了著意落筆在「避位」還刻意渲染「三讓」。

《史記正義》還記載了另一種說法:「太王病而托采葯,生不事之以禮一讓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歷主喪不葬之以禮,二讓也;斷發文身,示不可用,使歷主祭祀不祭以禮,三讓也以避季歷。」《史記正義》的這兩種說法雖然都保持了早之1000多年前成書的《竹書紀年》「終身不反(反同返)」的記載,但是將細節演義了一番,以突出「三讓」。

《吳越春秋》記載說「古公卒,太伯、仲雍歸,赴喪畢,還荊蠻。」周太王故世,泰伯、仲雍回去奔喪,喪畢即歸。《論衡》記載說「太王死後,太伯歸來,王季就避開祭祀宗廟社稷的主位。太伯兩次謙讓,王季不聽從。太伯第三次謙讓……」周太王死後,泰伯回去奔喪,季歷避開主持祭祀的宗廟社稷主位,而泰伯兩次謙讓,季歷不聽從,泰伯第三次謙讓。這兩個版本就不再拘泥史實,使「三讓」更顯生動了。

清人齊彥槐撰楹聯「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辟,一抔萬古江南。」說泰伯建立勾吳國後讓位給二弟仲雍,是為「三讓兩家天下」。

……

2011年,無錫江南大學學報載文《走出泰伯「三讓兩家天下」的誤區》,列舉了自古至今大量的文獻典籍記載,力證此說謬誤。查《史記•吳泰伯世家》,其明載:「泰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泰伯無後,去世後由二弟仲雍繼位,就是吳王仲雍。今年初,吳氏後人吳成瑜著《吳國歷代君王生卒年、在位時間以及吳國起訖年代等問題之辨析》一文,按其考證析辨,泰伯生於公元前1211年,公元前1121年卒,公元前1169年自立為王,在位49年;仲雍生於公元前1207年,公元前1120年繼位,時年88歲,在位5年。(吳李才註:我推求的泰伯生年為公元前1182年〈祖甲23年己卯〉,卒年公元前1092年〈帝辛11年己酉〉,享年91歲,在位47年;仲雍生年公元前1178〈祖甲27年癸未〉,卒年公元前1087〈帝辛16年甲寅〉,享壽92歲,在位5年;載自《華夏吳氏網》2015-4-20,《尊重史實去偽存真》,僅供參考。)如此說,泰伯無後按「兄終弟及」的規制,仲雍繼位就談不上是泰伯的「謙讓」,再說既然無後不讓兄弟繼位又何如?說吳泰伯讓「周」又讓「吳」實在牽強,不免有「為尊者褒」之嫌疑。

「謙讓之德」是中華美德中最為值得贊賞的,所以孔融讓梨、清代宰相張英讓地三尺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但泰伯的這一「讓」實在是無可比擬,所讓之物實在太稀貴,故而所讓之舉令世人仰望不及,感嘆不已。無論是「三讓固是周天下」還是「三讓兩家天下」,總之,「避位讓國」「三讓天下」讓吳泰伯成為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道德楷模,也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樂於尊奉的「至德至聖」。

泰伯到吳地後和當地百姓打成一片,他引進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傳播中原文化,「數年之間,民人殷富。」(摘引自《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第一》)可是,相對於吳泰伯造福一方百姓所體現的社會價值,史家們更樂於傳頌他的「避位讓國」尤其是「三讓天下」。


那麼,泰伯當年真的是「避位」「讓國」的嗎?最早記載有關泰伯的是成書於春秋時期的《春秋》《左傳》以及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盡管已經距離泰伯時代六七百年,但總還是最為接近那段歷史的,其可信程度應該是最高的。但是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情況,這些史料中有關泰伯的一些重要史實被先秦以後的史家學者隱沒和竄改了。盡管古史茫昧、文字艱澀,且斗轉星移,背景和現實的差異會讓我們難以求真,但應該還是能從雪泥鴻爪中看出一些端倪。

有關泰伯的史料記載中,成書最早的是由孔子修訂而成的《春秋》。在《春秋•宮之奇諫假道篇》中記載的是:「(宮之奇)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這里的大伯即泰伯,虞仲即仲雍,大王即太王,「昭」是宗廟次序,始祖後的第一代為昭,「從」作依從解,「嗣」是繼承。宮之奇對虞王說,泰伯和仲雍是周太王的長子和次子,泰伯不從父命,所以沒有繼承王位。這記載的是「唇亡齒寒」的出典,春秋時「假道滅虢」的事。是虞王的臣子宮之奇進諫時講虢國和周朝的宗親關系時講的一段話,雖然不是專題但披露出「所以沒有繼承王位是因為泰伯不從王命」的史實。

作為對《春秋》進行補充和闡發的《左傳》在僖公五年篇中也原文相襲沿用了。

晚於《春秋》(吳李才註:〈周〉左丘明,《春秋左傳註疏》,卷十,「……知其父欲立季歷故讓位而適吳」)而遠早於《史記》成書200餘年的《竹書紀年》是「現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學的系統,是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有不少地方與傳統記載大異,比較接近史實。」(摘引歷史學家李學勤語)它在西周篇中記載道:「太王曰:『吾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季歷之兄曰泰伯,知天命在昌,適越,終身不反,弟仲雍從之」(吳李才註:〈清〉徐文靖,竹書統箋〈南北朝〉,卷七),因為周太王將家族之興寄望予其孫姬昌,所以要傳位給小兒子季歷,長子泰伯「知天命在昌」於是「適越」並「終身不反」,次子仲雍跟他一道去了。「適越」的「適」在古文里寫作「適」,作動詞是「到」或「適合」的意思。「適越」可作「到吳越」解,也可以理解為「到吳越去」是泰伯做的一個合適的選擇。這個「適越」的語義有點模稜,但「終身不反」這一句明確記載了泰伯南下吳地後再也沒有回過周邑岐山的史實。應該講從以上的史籍中我們能夠了解到的「是以不嗣」是因為「泰伯不從」和「天命在昌」以及「終身不反」的史實文字資料。另外,無論是在《春秋》《左傳》還是《竹書紀年》里,都沒有看到有關「『讓』國」以至「『三讓』天下」的具體文字。只是在《論語》的泰伯篇中孔子突兀地說了一段話:「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關於「泰伯不從」,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泰伯第八》做了一個注腳。

朱熹說:「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從,大王遂欲傳位季歷以及昌。泰伯知之,即與仲雍逃之荊蠻。」「大王」即周太王。這是說泰伯不依從周太王攻打商朝(翦商)的主張,於是周太王想「傳位給季歷以及昌」,泰伯知道後立即和仲雍逃到荊蠻。

要解析泰伯「逃到荊蠻」的行為邏輯,看下面的一段文字或許能有助於參考。

《左傳·閔公元年》士蒍曰:「太子不得立矣……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為吳大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吳大伯」即吳泰伯。這里說的是晉獻公十六年,謀士士蒍斷定太子申生不僅不能繼位而且性命堪憂,於是就對太子說:「你不能做繼承者了……與其等著大禍臨頭,不如逃走,以免罪名到來。做一個吳泰伯式的人物,不也是很好的嗎?這樣既能避禍又能獲得清名。」晉獻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東周春秋時代,已是吳泰伯建立吳國以後500餘年,其時,他早已是口耳相傳名揚天下的歷史人物。士蒍是用古人吳泰伯在知道將失去王位時所做的明智之舉來開導太子。可惜士蒍的勸說沒有被採納,晉獻公的寵妾驪姬為使其子繼承王位而百般詆毀和陷害,最終太子申生自縊而亡。

要了解泰伯「到荊蠻」的動機和心態,看幾位史家的遣詞著墨,或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寫作「亡如荊蠻」,《竹書紀年》用了一個「『適』越」,朱熹乾脆寫成「『逃』之荊蠻」,左丘明則記作「士蒍贊譽為『猶有令名』」的明智之舉,我想出自這幾位落筆千鈞的史家之手,不會是隨意而為的吧。

綜上所述歸納如下:

一、無論是「泰伯不從」而「大王遂欲傳位季歷以及昌」,還是本要「傳位季歷以及昌」加上「泰伯不從(周太王的『翦商之志』)」,總之,作為嫡長子的泰伯已經沒有繼承王位的可能。

二、沒有足可採信的史料文字證明泰伯「三讓天下」,從史實和邏輯上分析,失去儲君地位的泰伯也沒有國或天下可讓。

三、從以上二點看,「終身不反」和「讓國」沒有必然的聯系。

四、泰伯離開周邑是「逃」「亡」。其原因有兩種可能:一是由於宮廷斗爭殘酷,嫡長子在失去儲君資格後,面臨不利甚至生命受到威脅而採取的自保。二是由於不能接受失去儲君地位的現實而另謀出路所採取的逃離迴避。總之,此舉是被迫的,也是明智的。

結論:泰伯被迫逃避;所謂「避位」「讓國」甚而「三讓天下」之說無法成立;「終身不返」是對現實的一種不滿情緒。

Ⅵ 吳太伯的人物生平

吳太伯,亦作吳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的母親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歷。
季歷和他的兒子姬昌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歷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太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於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荊蠻之地,文身斷發,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
據說途中曾經經過太行九泉山(今晉城市吳王山),後世為紀念更名為吳王山。
太伯與仲雍同避荊蠻後,定居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土著居民認為太伯有德義,追隨歸附太伯的有千餘家,並擁立太伯為當地的君主,尊稱他為吳太伯,自號「句吳」。 不過太伯兄弟有沒有到達江南,這是一個沒有定論的說法,將梅里定在無錫,是南朝無錫縣令劉昭在注《後漢書·郡國志》時開始這一說法的。以前古籍所說的梅里究竟在哪裡,至今一直難以確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區侯王用兵頻繁,太伯深恐兵禍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築城郭名為「故吳」,但這一說法沒有歷史記載,在當地也無古城遺址,只是無錫今天有人這樣推測。相傳太伯定都梅里後,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曾「穿澮瀆以備旱澇」。相傳太伯開鑿伯瀆河,它流經坊前、梅村、盪口,直至漕湖,全長43公里,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河流。無錫清名橋一段俗稱「伯瀆港」,一作百瀆港。伯瀆河的開鑿,使當地百姓世受其利。但黃土高坡的人怎麼會水利,剛到南方怎麼能調動大量當地人力開河,這實在使人難以置信。孔子在《論語·泰伯》中雲:「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太伯三讓天下和開發江南的功德,受到後世所敬仰。
太伯無子,死後由其弟仲雍繼位。太伯葬於梅里東(今鴻聲鎮)的皇山(後名鴻山)南麓。周武王滅商後,派人找到仲雍的後人周章,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國君主。太伯被後世奉為吳文化的鼻祖。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吳泰伯是什麼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