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把握高考歷史趨勢

如何把握高考歷史趨勢

發布時間:2023-01-21 19:14:44

❶ 快高考了,高考歷史怎麼復習啊~~~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高三歷史復習,是在已經學習了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的,必須防止簡單地進行歷史知識的重復學習,正確的指導思想應當是以能力培養帶動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在基礎知識的掌握方面,復習時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時間、地點、人名、事件的死記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確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歷史發展各階段的特徵和掌握各個單元及各專題的知識結構。與歷史概念、發展線索、階段特徵和知識結構關系密切的知識點,才是考試的重點。如何在高三的復習階段,快速、高效地掌握這些內容,就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復習方法,下面是我們總結出來的高三歷史三輪復習法。
三輪復習法中把高三的復習時間大致分為三段,每段時間里的復習目的各有側重,時間長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約10個月的時間里,科學安排好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約6個月,進行基礎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具體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無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這樣理清重點、難點,夯實基礎,掌握基本的答題方法。第二階段3個月左右,以理清歷史線索並進行知識拓展為重點。第三階段近1個月,進行綜合復習,查漏補缺,強化訓練,注意跨學科綜合、熱點問題等。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檢驗復習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一、第一輪復習
第一輪的復習目標是要重視基礎知識,突出主幹知識。這一階段的核心是「回歸教材」。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在這一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同時配以單元訓練,提高應用能力。掌握基礎知識的具體操作,強調三點:
1、少量多次的不間斷學習
必須保證每天持續不斷地學習,不可一曝十寒,許多天不學習歷史,將大量的學習內容集中在一兩天突擊完成。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們在學習了新知識以後,遺忘速度最快的是學習後的24 小時之內,一半以上的學習內容會在這一時間段內遺忘。每天堅持不斷的學習實際上是克服遺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每天學習一門課程的時間不要太長,以保證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的效率。
2、加強熟讀與記憶,夯實基礎知識
第一階段的復習應強化對歷史教材的熟讀,並牢記其中的重點內容。理解是增強記憶的秘訣。反復琢磨,是加深記憶的好辦法。
( l )通過主動地作用於教材形成記憶。歷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為語法成分和知識成分。所謂主動地作用於教材,就是我們要在學習中去區分教材中的這些不同的成分,知識成分通常是解答問題的關鍵,也是高考閱卷中的「采分點」,應該准確地把握,而語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識成分正確地串聯起來,無須拘泥於特定的說法。因此,在學習中主動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語法成分和知識成分,在這樣的理解和甄別過程中,理解和記憶也就開始形成了。我們通常說的通過理解來記憶,其含義當然比較復雜,包含多方面的問題,但是,我們現在討論的這種方法無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實效的一個操作手段。
我們可以看這樣一個簡單的實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在這句話中,可以作為采分點的內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農民」這三個詞。可以把這樣的詞叫做「核心詞」,這種方法也可以稱為甄別和記憶核心詞的方法。從上例中可以看到,經過甄別以後的記憶內容精煉緊湊,記憶量僅有原先的1/5。
( 2 )通過復述的方法檢驗和強化記憶。復述知識要點的方法是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和提高再認、再現能力的一個有效的手段,復述時可以先確定一個復述的依據,以此為提綱,逐條回憶和落實。盡量不去翻看教材,實在難以回憶起來的知識點,再通過教材來解決問題。
( 3 )其他幾種方法。聯想記憶方法― 既注意不同階段歷史內容的縱向聯系,又注意中外歷史的橫向聯系,培養一種動態時空歷史觀念;濃縮記憶法― 抓住復雜的歷史內容的主要頭緒,緊扣關鍵性字眼,把繁雜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壓縮;圖示記憶方法― 把歷史凝聚成點,化點為面,一目瞭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軌跡;特點分類記憶法― 抓住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自身的特點,把所學知識,按內容性質、特徵歸納分類,使本來分散的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二、第二輪復習
第二輪復習要明確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結構及其知識點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把握知識結構內部之間的聯系。同時進行解題訓練,提高應戰能力。在掌握住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為了提高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必要進行關於知識的整合、遷移和運用的訓練。
關於知識的整合和遷移的方式,大體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1、總結重要的歷史專題
例如:
( l )中國古代政治軍事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中國古代賦稅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戰事。
( 2 )中國古代經濟史:古代生產技術的進步,江南經濟的開發,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貨幣的發展。
( 3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歷代各少數民族的演變,中央對周邊地區的管轄,民族融合的發展,少數民族的重要制度。
( 4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中國古代與古代各個朝代與周邊國家的位置關系,交通路線,友好交往的史實,相互間科技文化的影響。
( 5 )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國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發展史),科舉制度發展史,文學藝術發展史,政治經濟背景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將教材上的知識依據一些專題重新組織起來,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賬的樣子,高考不會出那樣低水平的問題,應該根據歷史發展的內在特點,找到發展的重大階段和規律性的東西。
也可以把中國近現代史分為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世界近現代史部分分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國際關系、國際共產主義史等專題。
2、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會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來,這些階段性呈現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歷史橫斷面,這些橫斷面既是我們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相應的也就會成為考查我們歷史知識和對歷史現象認識的重要切人點。與考查歷史發展的線索相比,考查一個歷史橫斷面在命題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說命題者在這種命題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選擇的餘地,同時,多數這類題目的難度也要高於依據歷史線索形成的題目。
這一階段的復習主要是要求我們正確的劃分歷史階段,然後根據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不同特點來確定應該從哪幾個領域分析其特徵。
中國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文化五個方面。中國近現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可以從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中國人民的救國和革命斗爭三個方面來分析;建國以後部分主要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現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條線索:資本主義發展史、殖民地問題和民族解放運動、社會主義運動;而其中的資本主義發展史涵蓋了世界近現代史的大部分內容,在每一個階段,可以根據情況涉及政治、經濟、國際關系、科技文化幾個方面。
3、把握熱點與歷史知識的有機聯系
一方面要聯系時政熱點,以史鑒今,史為今用,以歷史知識、觀點為基礎,使熱點和歷史知識之間做到有機的聯系;另一方面應針對題型變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趨勢,在具備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加強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通過剪報、閱讀、摘記、寫概要等方法擴大知識面,拓寬視野,開闊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第三輪復習
進人第三輪復習,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沖刺階段復習。這一階段的復習過程中,應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具體到歷史科的復習就應該:
1、越是臨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礎知識,將「應該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會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後為丟了「應該拿的分」而捶胸頓足。這些應得分題,依據考生的實際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對,但若考生對其中的基礎性知識識記欠准確,也極有可能丟分。因此,沖刺階段仍然應該以基礎知識為主,多做一些背誦和基本概念、基本定義方面的梳理工作,將掌握得不是很准確的內容記准記牢。
2、有針對性、計劃性做地練習題,一定要講究實效。要在老師指導下,針對教材的重點,易考的熱點,自己的薄弱點,加強針對性訓練,做到缺什麼補什麼。側重對選擇題的訓練,因其不用書寫,可以在短時間內做相對較多的試題;選擇題是分數最大的題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類型的試題,則需要有選擇地做一部分。為了節省時間,簡答題只要寫上三言兩語的要點。問答題可只寫審題角度,歷史小論文也要練習,但寫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過多精力。
3、完整地做幾套近幾年的歷史高考題。「熱身賽」對考生很有幫助,一方面,能夠幫助大家進一步掌握答題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於考生熟練把握答題節奏。此外,考生還可以通過實戰積累心理調適的經驗,如遇到不會做的題怎麼辦、遇到模稜兩可難以選擇的題怎麼辦、怎樣化解緊張情緒等。
4、時間安排上也應該有個計劃。考慮到歷史高考一般都在上午舉行,因此做題時最好也在上午訓練,並且注意限時,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來。
5、整理筆記,仔細閱讀以前做的練習試卷。這些筆記和卷子記錄著你的學習過程,從中可以回顧史實,調整視角,了解如何審題,如何解答。對筆記中的特別記述要再認知,對做錯的習題要多加審視,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❷ 高考歷史怎麼復習

一、 熟悉高三歷史三輪復習思路
第一輪按專題模塊加通史復習,側重專題模塊。
主要目的是夯實基礎。意思是說緊扣課標和考綱,按教材進行單元復習,適度關注通史。我們制定的目標是「全面、細致、系統,扎實,注意基礎知識落實」,我們把它稱為「地毯式」掃描。時間比較長。第一輪復習是基礎,是學生高考成功的關鍵。
第二輪主要根據考試說明的順序,通史加專題復習,側重通史。
主要目的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二輪復習時,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徵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三輪搞強化訓練,側重練、講、評和回歸教材。
目的是提高解題能力,查缺補漏。我們提出了「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要求學生抓好兩條復習主線,一方面是對照《考試說明》看教材和教材的標題,注重基礎知識,把握階段特徵;另一方面是對照試卷看題目,查漏補缺,以適度緊張的平常心、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強烈的自信心。例如我們要求學生結合《考試說明》,最後落實每一個考點,個個過關。
二、 學生第一輪自主復習方法
第一、制定出復習計劃和抽出固定的時間復習
計劃就是一輪,一個月,一個星期,一天,要復習哪些。學好歷史和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於40分鍾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可安排在早讀之前,晚自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後,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幹知識,又不至於因精力過於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第二、 指導思想:根據考試大綱、課標和福建省的《考試說明》抓雙基。
「雙基」就是歷史基礎知識和學習歷史知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歷史基礎知識: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基本線索、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制度和歷史現象;既有規律性的認識,也有具體史實,是史論結合的。組成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和事。基本能力,《考試大綱》中有明確規定。
第三,認真落實讀、記、聽、寫、練五個環節。
1.讀——精讀教材。
認真細致地閱讀,不留死角。通過閱讀,使全面、系統、准確、牢固地掌握歷史基本理論。具體來說,精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目錄。便於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有利於把握階段特徵、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
(2) 引言。引言部分往往包含了本章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影響等等,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
(3正文。正文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把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
(4) 小字。這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閱讀小字部分可以幫助了解歷史事件的全過程,掌握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等。
(5) 地圖、圖片。近年來高考中屢屢出現,而且分值呈增長趨勢,特別新課改,地圖成為歷史和地理學科的交叉點,精讀地圖尤為必要,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地圖中的隱性知識,鞏固教材知識。
(6) 材料。認真閱讀、理解,有些材料,尤其是標有*號的材料,在高考中有可能出現。(7) 注釋。教材下面的小字,也屬高考知識考查范圍。
(8)課後的知識鏈接,及習題。
(9)大年事表。按時間順序排列歷史大事,便於比較、記憶。
總之,把握教材要全面掌握、重點掌握、多層次掌握
1)全面掌握:教材 = 主幹知識+隱性知識
教材 = 目錄+引言+正文 + 黑體字+小字+ 圖表+注釋+課後的知識鏈接+習題+大事年表
2)重點掌握:主幹知識 = 歷史事實 + 歷史結論+歷史線索+階段特徵
重點知識 = 考綱要求 + 時事熱點
重點知識 = 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現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3)多層次掌握:歷史事實 =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
歷史結論 = 背景、目的、原因、特點、性質、實質、影響、意義
2.記。記憶,但須知遺忘規律,理解後記憶,找規律特點,秘籍是反復再反復,反復過程中多放電影。識記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很多,如機械記憶法、邏輯記憶法、規律記憶法、諧音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類比記憶法等等。
如類比記憶法,我們可以將歷史教材中類似的知識綜合到一起,通過比較概括後再進行理解識記,將更能提高熟記的程度,提高運用史實的能力。例明朝的內閣制和英國近代的內閣制。
如對比記憶法 :中國近代史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如圖表記憶法:藉助多樣化圖表,充分調動視覺功能,提高記憶能力。
如規律記憶法: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朝文化發展的原因時按邏輯記憶::①政治清明、社會安定;②經濟發展、社會繁榮;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等。按時間順序勾勒題綱:①鴉片戰爭前資本主義萌芽;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③甲午戰爭後初步發展;④辛亥革命後迅速發展;⑤20世紀30—40年代陷入困境。
如簡化記憶法:抓關鍵詞,速記知識要點。此法適用於記憶量較大的歷史知識,如某一歷史事件的背景、內容、意義等。比如科舉制創立的進步意義,記住沖破了……,擴大了……,提高了……,加強了……等。
3.聽 :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更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才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課堂教學聽講來摹仿老師分析教材和宏觀駕駛教材。
4.寫——作好課堂筆記。盡量課後去整理。抄下板書,而不是記下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還應該在筆記本的每頁留下一處專門記錄老師課上口述的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歷史知識,或將易混淆的歷史知識點記在一起。
5.練——合理訓練。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平時不訓練,考前搞突擊;另一種是忽視教材,過多地使用復習資料,搞題海戰術。試題的訓練應注意以下方面。
1)明確練習前提:練習必須在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前提下進行。也就是說先看書,後做練習。
2)清楚練習要求:著眼於方法、能力,通過練習掌握方法。平時注重以下五個方面的訓練:
一是審題訓練,要求認真審讀材料及設問要求,特別要注意設問的規定性條件如時間、空間、中心問題等等。切忌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1999年高考歷史問答題第41題要求結合唐朝前期百餘年的用人史實說明「得入者昌,失賢者亡」的觀點。部分考生因未認真審題,把「唐朝前期」誤看作或誤解為「唐朝以前」而後悔不迭。
二是信息篩選的訓練,找准關鍵詞,它們是答題的依據和切入點。
三是尋找試題與己有知識關聯點的訓練,這是作為解題的依託。
四是答題速度的訓練。在平時訓練中限時,不僅要做到「會」,而且要「快」。
五是組織答案的訓練。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①精析題意,堅持問什麼、答什麼,有幾問、答幾問的原則。切忌答非所問,文不對題。②根據分值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做到詳略得當。
③簡列提綱,全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闡述,防止要點遺漏。
④觀點明確,具有條理性。⑤語言准確,精煉,歷史術語。
③不留「空白」。⑤保持卷面整潔美觀。
具體題型要求:單選題——要求:盡量不要翻書做,依靠自己的預習和課堂理解完成。非選擇題——規范解題格式、解題思路及基礎知識運用的訓練要求;獨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實在不行,看完答案後要思考為什麼要這樣答。
3)用好練習資料。練習題以輔導書《導與練》、老師分發的試題,特別是近五年的課改省份高考題為主。
第四,強化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
l.縱橫聯系。在復習中作分析、歸納和綜合時要注意縱橫聯系。
「縱」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形態、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民族等。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點。
「橫」是指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歷史的各個側面在同一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2.中外聯系。復習時一定要中外結合,尤其要把中國歷史放到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將中外歷史真正融合為一體。如三次科技革命與中國等。
3.史論聯系,史觀結合。歷史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復習時要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用歷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論去分析歷史現象和本質、共性和個性、繼承和發展、偶然和必然等歷史現象,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史觀有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革命史觀,社會生活史觀等。
4.與時政熱點的聯系,與學科間的聯系,適度關注福建地方特點。
第五,注意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在建立知識結構方面,首先,我們應高度重視建構章節知識結構。在建構知識結構時,可採用結構圖,高屋建瓴,對主幹知識進行復習。由於單元章節知識結構,一般都有比較好的落實,這里不舉例贅述。在章節復習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注意建立小專題的知識結構圖示。
第六,重視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的培養
對課本上的基本事實、基本結論和基本歷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培養自己靈活運用的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是平時復習中,對已經形成的歷史結論、歷史現象、階段特徵、相關材料等多問「為什麼」,多將句號變問號。

❸ 2011年廣東省高考歷史命題的趨勢,有什麼會改動或是新添。重點復習哪些重點考點。如何應對今年的歷史高...

倡導制度創新,倡導社會改革,倡導理性愛國,倡導社會保障,倡導建立有效政府,倡導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為目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此外,倡導民主共和、倡導生態文明、倡導民族團結、倡導和平與發展尚未考過。

❹ 快高考了,高考歷史怎麼復習啊~~~

我覺得錯題本沒啥意義,本人從沒搞過什麼錯題本。雖然我是吉林的考生,但是我覺得學習歷史的方法還是想通的。
話說大家都認為歷史就是「背功夫」其實不然,歷史在背的基礎上,還需要理解。一個歷史事件,你把它發生的時間、參與的人物、發生的背景、它的影響、意義、教訓都能夠串起來想明白「啊,原來就是這么回事啊!」的時候,做題的時候自然就會幫你濾掉至少兩個以上的錯誤選項了,剩下的一個或兩個答案,一般就是在考你的記憶力了。用理解的深刻意義去排除錯誤選項,答案的正確率也會更高一些。前提是你的理解是正確的,更通俗的講就是課本上要傳達給你的、老師要傳達給你的。我的個人經驗就是學歷史不能光靠背,背是死記,而理解才是活記,理解了之後,即使答案並沒有完全照搬書上的原話,但是你的理還是在的,不至於沒記住的知識點寫不出來造成一分沒有的情況了 。
除此以外,建議你平時多翻書,要是可以做到哪個歷史時間哪個人說的那句話在書上的哪一頁出現過的話,你就贏了。絕對是經驗之談哈!

❺ 備戰高考:關於高中歷史知識.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舊民主主義革命

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產階級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79年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英法聯軍劫焚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聯軍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搶劫三天。這群貪婪兇殘的強盜,把園內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凡是搬不動的就棒打棍敲,任意毀壞。英國《泰晤士報》的隨軍記者從北京發回的通訊寫到:「在場的每個軍人都掠奪很多。在進入皇宮的宮殿後,誰也不知該拿什麼東西。為了拿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為了拿鑲有珠玉的時計和寶石,又把金子丟了,無價的瓷器和琺琅器,因為太大不能運走,竟被打碎。」一個名為赫里斯的英國軍官,第一次搶到一個縷金花盆,盆中栽著一株高1英尺的黃金樹,樹上掛著以紅玉為核心的藍寶石果子。他將這個金花盆和其他寶物,裝了七大筐,歸為己有。第二次,他又搶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寶物。10月11日,英國侵略者又組織了一支1200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的龐大搶劫隊,再次洗劫圓明園。10月18日清晨,英國騎兵團3500人,開進圓明園,手執火把,到處縱火。據當時記載:「傾刻工夫,幾十處地方,都冒出了一縷縷的濃煙密霧,……不久這縷縷的煙,聚成一團團的煙,後來又集合為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千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庄嚴之物,其收藏著的歷代富有皇家風味的精美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命題不拘泥於教科書,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解讀:不拘泥於教科書,意味著教科書僅是高考命題的參照或依託,試卷將大量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以考查考生依靠已有知識和素養獨立地認識、分析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其實這里突出了歷史學科的特徵,隱含著「材料第一,論從史出」的命題原則。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則強調了歷史的整體性和學科體系,體現了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和新史學的一些基本理念。

❻ 歷史高考答題技巧

在高考試題中,歷史解答題常常以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就一一介紹六種題型考法,以及答題技巧有哪些~

六種題型

1、敘述型

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

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

說明型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

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

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

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

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解題技巧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要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

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

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

(1) 生產力標准;

(2) 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 階級的觀點;

(4) 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

(5) 不要以偏概全;

(6) 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 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學會自主概括和歸納材料的能力。

❼ 高考歷史答題如何結合歷史觀

歷史觀點評論型問答題的特點在於評價的對象不是具體的歷史事物或歷史現象,而是歷史觀點。歷史觀點是指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評價。它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主觀評價,可能與客觀對象存在某些不符,因此還需要對歷史觀點進行再「評論」。這種題型非常富於「歷史味」,因為歷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知古鑒今,歷史觀點就是連接古今的橋梁;只有正確的歷史觀點才能發揮借鑒作用,如果是錯誤的歷史觀點,很可能導致謬種流傳。因此,這種題型很受命題者的青睞,在高考試卷中屢屢出現。對於考生而言,掌握這種題型的解題步驟和解題技巧是有必要的。

下面筆者以三道習題為例,分析這種題型的解題步驟和解題技巧,並從中提煉出規律性的認識。
例1: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說:「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結合你對唐朝由盛轉衰原因的認識,分析評論趙翼的這一觀點。
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歷史觀點評論型問答題。要分析評論趙翼的觀點,前提是找准靶子,弄清楚趙翼的觀點是什麼。按照前面所述歷史觀點的定義,可以這樣概括:趙翼(人)對唐朝由盛而衰原因(客觀對象)的認識是,楊貴妃導致唐朝由盛而衰(主觀認識)。提煉觀點時注意分兩步:一、評價的客觀對象是什麼(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而非楊貴妃)?二、主觀認識是什麼(楊貴妃導致唐朝由盛而衰)?
找准觀點,就可以判斷表態了:趙翼把這說成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
既然趙翼的主觀看法是錯誤的,那麼客觀事物的真相是什麼?引導學生回顧史實: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後期中央政治腐敗,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導致「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戰亂和割據削弱了中央的統治,破壞了社會經濟。在敘述史實的時候應該注意,評論的要求是精選論據(史實),而非全面敘述。
趙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認識呢?楊貴妃受寵愛,唐玄宗沉湎酒色,這只是中央政治腐敗的表現之一。這一表現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趙翼把責任加在楊貴妃頭上是不對的。趙翼的根本錯誤在於誇大了楊貴妃個人對唐朝由盛轉衰的影響。其實,趙翼的錯誤除了誇大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外,還混淆了現象(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和本質(唐朝政治腐敗)、主要矛盾(唐玄宗應負主要責任)和次要矛盾(楊貴妃應負次要責任)、全面(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復雜的)和片面(楊貴妃一人的原因)之間的辯證關系。另外,趙翼之所以認為楊貴妃是「女禍」,是和封建社會歧視婦女的大環境分不開的(即時代偏見)。在中國古代社會,往往把一個朝代的滅亡歸結為婦女(妲己、妹喜、楊貴妃、陳圓圓等)、太監(魏忠賢等)、奸臣(秦檜等)等,這主要是出於時代偏見;而且,在封建社會,由於三綱五常的限制,人們也不敢將原因歸結到皇帝身上。
例2: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試評論顧炎武這一觀點。
此題難度大於上題,其關鍵在於判斷它是什麼題型。很多考生將它誤作為比較題來答,結果就偏離了方向。這主要是因為沒有正確地提煉觀點。本題的觀點是什麼呢?答案是這樣表述的:顧炎武這句話是對科舉八股考試的尖銳批評。很多同學認為顧炎武的觀點是八股取士同焚書坑儒一樣糟,甚至更糟。這種看法不是沒有道理。但是,顧炎武的側重點並不是二者的比較。顧炎武是明末清初人,他把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與秦朝的焚書坑儒相比,目的在於否定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因此,他評價的客觀對象是八股取士的影響,而非八股取士與焚書坑儒的異同點。八股取士在禁錮思想方面與焚書一樣,在敗壞人才方面甚於坑儒,這是兩個小論點,它們共同證明「八股取士應該被否定」這個總論點。因此,在敘述客觀事物的真相是什麼的時候,我們主要是敘述八股取士而非焚書坑儒。如果是比較題,則要將焚書坑儒和八股取士二者平分秋色。從這道題我們應該明白,正確地提煉觀點決定著整道題的答題方向,不可不慎。
例3:董仲舒說上曰:「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蘇軾在給宋神宗的上書中說:「惟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驟至富強,亦以召怨天下…… 雖得天下,旋踵滅亡。」試結合史實說明董仲舒、蘇軾對商鞅變法的評價,哪些方面是客觀的?哪些方面是錯誤的?並分析兩人作出這種評價的出發點。
此題較上題更難。難點一在於本道題的歷史觀點有多個,而且董仲舒的總論點還是隱性的觀點。商鞅變法的影響很復雜,主要是積極作用,但也有消極影響,董仲舒只挑選了一個「導致土地兼並嚴重」,實際上已經隱藏著對商鞅變法的否定。蘇軾則直接指出商鞅變法全部(或主要)是其消極作用(因為商鞅變法「導致秦朝滅亡」)。
難點二在於分析兩人作出這種評價的出發點。董仲舒和蘇軾都離戰國時代很遠了,二人為何都關注而且都否定商鞅變法呢?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此可以推斷,董仲舒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然詆毀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變法。蘇軾屬於大地主官僚階層。同時期北宋在進行王安石變法,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二人都是以古諷今。
題目做完了,就該總結經驗教訓。由上,我們可以歸納出歷史觀點評價型問答題的解題步驟大概是:
(1)提煉觀點。主要是弄清幾個問題:評論的客觀對象是什麼?評論者的主觀認識是什麼?有幾個觀點?各觀點之間是什麼關系?
(2)判斷表態。這又分四種情況:正確的,錯誤的,對中有錯的,錯中有對的。
(3)客觀對象的真相是什麼?用事實說話,最有說服力。
(4)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主觀認識?上升到理論層次。歷史觀點是指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評價。它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主觀認識。由於歷史觀點是人們主觀思維活動的產物,必然會受到階級、時代、環境和個人素質等方面的限制,從而導致與客觀事實有所偏差。從歷史觀點產生的根源來講,大致可以歸結為社會偏見(例1)、態度傾向(例3)、階級立場(例3)、方法論(例1)等幾個方面,甚至還會可能混淆事實,顛倒黑白。
在解這種題型的時候,應該根據這種題型的特點注意以下問題:
(1)精選史實。因為這是「評論」,不是敘述,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但絕對要求精選。
(2)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情境中進行評論:歷史觀點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痕跡。因此,應該學會將歷史觀點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
(3)歷史觀點是人主觀思維活動的產物,既是主觀看法,就有可能產生錯誤。人的主觀看法是由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決定的,具體來說,就是社會偏見、態度傾向、階級立場、方法論等幾個方面。
(4)開放性:允許一定程度的發揮,因為對歷史觀點的評價的最終結果是產生自己的歷史觀點,而歷史觀點是人們主觀思維活動的產物。這種題型的評分標准都體現了一定的靈活性,對考生中言之有理的新觀點一般都給予肯定和鼓勵。
由此可見,歷史觀點評論型問答題的解題步驟和解題技巧是由這種題型的特點決定的。

附參考答案:
例1:
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後期中央政治腐敗,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導致「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戰亂和割據削弱了中央的統治,破壞了社會經濟。楊貴妃受寵愛,唐玄宗沉湎酒色,這只是中央政治腐敗的表現之一。趙翼把這說成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這一表現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趙翼把責任加在楊貴妃頭上是不對的。趙翼的根本錯誤在於誇大了楊貴妃個人對唐朝由盛轉衰的影響。
評分標准:本題旨在考察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評分時應注意:
1.能把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封建社會內在矛盾的,加1分。
2.凡能明確地從全面和片面、現象和本質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角度進行分析評論,並言之成理的,加1分。
例2:
顧炎武這句話是對科舉八股考試的尖銳批評,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明朝沿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吏,但政府規定,命題只限於四書五經,答卷的文體必須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個部分,即八股文。這樣的考試,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結果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他們做了官,就成為順從皇帝的奴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明代實行八股取士也是出於同一目的,只是這時封建制度已趨衰落,統治者為強化專制主義統治,更不允許有任何「越軌」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適應這種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它失去了科舉制度在初創時期的積極意義。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書一樣,起了禁錮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發展的影響則比坑儒更加惡劣。
評分說明:本題答案允許有一定的靈活性,不一定拘泥於以上的表述,但請注意:
①必須肯定顧炎武的觀點是正確的。
②如果沒有聯系八股取士產生的背景,只從八股取士的規定和後果來論證,本題總得分不得超過10分(本題總分12分)。
③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的扣1分。
例3:
董、蘇二人議論的中心內容是商鞅變法的作用,二人都對商鞅變法持否定態度。
歷史上,商鞅變法促進秦國經濟發展和封建制度形成,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趨勢。董、蘇二人抓住商鞅變法過程中非本質、非主流的某些消極現象,無限誇大,是錯誤的。
董仲舒指出商鞅變法後,隨著土地私有、土地買賣的進行,秦土地兼並嚴重,貧富懸殊。這是客觀的。秦經過商鞅變法,封建經濟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最終實現統一。蘇軾認為商鞅變法使秦國驟至富強得天下,這是客觀的。
董仲舒只強調商鞅變法後農民的貧困,認識不到商鞅變法對秦統一的重要作用,這是不正確的。秦統一後,賦稅、徭役繁重,刑罰嚴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秦被農民起義推翻。這是秦施暴政的結果。蘇軾把秦滅亡的原因歸咎於商鞅變法,這是錯誤的。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為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實現思想上的統一。所以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否定商鞅變法。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其變法措施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都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蘇軾站在大官僚的立場上,借口說商鞅變法「不顧人言」,導致秦「旋踵而亡」。

❽ #高考提分#我現在歷史只考30多分,,應該怎麼辦

對於歷史:
1.夯實基礎知識的根基,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運用。
2.專題復習,也就是圍繞某一個問題縱向歸納並深層次分析。
3.突破習慣思維的定勢,教材並非「絕對權威」,需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維定勢。
4.深化教材的重點知識。對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背景、起因、性質、特點、實質、意義和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深力發展,力求全面准確地理解和表述。

❾ 如何看待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的考試命題方向和趨勢

1.起點很高,高屋建瓴,落點較低
物理化學等理科類試題有的是尖端科研課題、甚至是獲諾貝爾獎的問題內容,起點很高,但答案不會超越高考評價體系要求,落點很低。
要求考生:懂得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應用。
2.弘揚時代精神
方向明確,立意鮮明,情景新穎,貼近實際高考命題應體現時代主題,弘揚時代精神。試題要用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的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將考查內容進行包裝,堅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則。
3.學過的知識點都可能被考到
重點必考,主幹多考,次點輪考,補點選考重點知識重點考,重點知識年年考,非重點知識輪流考。高考命題首先設定考查的重點內容和層次要求,使支撐學科的主幹知識保持較高的考查頻率,新考綱補充的考點要選擇性地考,以此為基調展開考查網路,拓寬考查空間。
4.同一考點變化考
考查基礎,變換情景,設問科學,注重創新高考試題具有「重基礎、重應用、重時事、重生活」的特點。每年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而且起伏不大,變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設問角度。同樣的考點知識,今年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這樣問,明年那樣問,標新而不立異,交叉而不偏離,年年創新,常考常新。
5.多從探究性開放性,體現創新性出題
共性好考,個性難考,試題開放,探究創新高考也要注重共性與個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較容易,個性考查難度較大,因此高考試題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擴大開放性,體現創新性,從獨特的角度對學科知識進行多方位、深層次的考查,體現考生的個性品質和創新意識,鼓勵有獨特見解、有思想水平、有創新精神的答案。
6.考察思維,解題容易
入易出難,路多口小,層層設卡,步步有難。高考為了保證選拔功能,試題必須具有良好的區分度。較難的題目,考生一般入題較易,之後會發現解題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寬,但越走越窄,越來越難。試題層層設卡、環環相扣,每一問都要攔住一批考生,只有最優秀的才能走到底。
7.考察考生思維穿透力
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見大,思維穿透試題往往從比較小的一點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擾,小中見大,透過表面現象,從本質上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實際上是對思維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試卷中除了基礎題以外,其餘的都需要較大的思維量去穿透表面,觸及本質。
8.課外和課堂結合考察
材料在外,答案在內,考查思維,體現能力高考命題不留教材版本痕跡,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書里沒有的,但考點知識都是考綱要求內容。考生在考場上看題時間少,做題時間少,想題時間多,「想」就是思維,高考試題就是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程序和思維方法,進而體現考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
9.考查知識的「應用性」
掌握理論,學以致用,學科價值,重在應用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學有所用,高考試題的學科價值在於考查知識的「應用性」,用知識解決問題,正是命題的目的所在。人文學科要與社會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熱點問題相結合,自然學科要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和科學技術發展,使本學科試題更加具有實際性、應用性和學科性。
10.以生考熟
體現國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擊軟肋。命題者在編制每一道試題時都要考慮我國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對每一位考生都公平。所謂「以生考熟」,就是用陌生的問題情境考查熟悉的知識,大家都沒見過、沒做過,老師也沒講過,這類問題能考查學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體性「軟肋」。
02 2023年高考命題趨勢
《報告》對2023年高考趨勢作出了幾點判斷。《報告》認為,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融入高考試題命制中,是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鮮明特徵和堅定方向,這在過去幾年的高考命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也將是2023年高考命題的核心要旨。
新高考試題歷經多年積累,試題不再迴避熱點,而是直接面對熱點,在引導課堂教學與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現實熱點和生產生活實踐。從2022年高考命題立意來看,2023年命題將延續這一風格,聚焦時代重大現實問題、關鍵歷史事件、社會熱點話題、科技前沿進步、偉大建設成就等,著重考查學生的家國情懷、奮斗精神、責任擔當與理想信念,以及美育、體育、勞動等領域的道德品質。
《報告》判斷指出,聚焦關鍵能力考查,突出思維品質與創新精神,實現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的轉變,是近年來高考命題改革最顯著的特徵,也是高考綜合改革最大的創新之處。高考試題考查的關鍵能力包括但不限於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2023年高考命題也將圍繞上述關鍵能力進行加強和優化。
03 未來高考命題基本方向
關於2023年高考命題,《報告》還判斷認為,新高考背景下,未來高考命題的基本方向包括:不論是全國統一命題還是分省命題,高考評價體系是高考命題的根本指南;以「三線(核心價值金線、能力素養銀線、情境載體串聯線)」為框架,命題呈現出「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的典型特徵;堅持穩中求進,加大試題區分度,增強高考選拔功能;有效引導教學,打破「以綱定考」,實現「教考銜接」。因此,有效應對新高考的策略應該是「授人以漁(加強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訓練)」而非「授人以魚(傳授解題套路和題海戰術)」。

閱讀全文

與如何把握高考歷史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