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浙江的歷史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10000-1300年代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浙江」是錢塘江的古稱,意為曲折的江水。唐代時,分江南東道設立兩浙道,是為「浙」字第一次成為地方政府的名稱,「浙江」之名由錢塘江流域,延伸至北起長江,南至平陽,西倚茅山、天目山,東濱大海,囊括太湖、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鰲江等幾大流域的共同的政治和文化地理名稱。
這一區域在春秋戰國以前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國的本部,又曾被吳國佔領,後又成為楚國的一部分。秦統一中國後,即在這里設立會稽郡,屬揚州。三國時屬於東吳,兩晉南北朝時期屬於南朝。唐宋之際又相繼為兩浙道、吳越國和兩浙路的轄區,因吳越國內設13個州級行政區,故並稱「兩浙十三州」。吳越國主要范圍均為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上海市和福建省北部的建甌、寧德、壽光,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即為今天吳越文化和吳語的占據主導的區域。
明朝初年,設置「浙江布政使司」(初期不含太湖地區的湖州府、嘉興府),治杭州,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區以蒼南金鄉為界,劃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浙江省轄區域。
② 我想請非浙江江蘇人士說下浙江江蘇哪個省給力。經濟政治文化多方面。
我是江西人,淺談下自己的看法。
1、歷史沿襲方面:江蘇南部屬於古吳國所在地,第一代君主為周武王姬發的叔叔,在周立國前就到了蘇州附近開拓立國,為最早開發南方的政權。江蘇北部為古九洲之一的徐州所在地,在周時期有徐國,為嬴姓,在徐偃王時期曾經強極一時,後來因為稱王被周所滅。浙江為古越國所在地,屬於山越民的聚居地,政權形成時間相對於吳國來說更晚,約在吳國中期才有鬆散的政權形式,原來為部落制,歷史沉澱方面不如江蘇。
2、地形環境:江蘇屬於平原地帶,水網眾多,地勢平坦,利於耕種,農業物產豐富。浙江屬於山區地形,可耕種面積少,物產方面落後於江蘇。
3、經濟方面:就經濟物種方面,江蘇強於浙江。就經濟開發方面,江蘇早於浙江,春秋時期,吳國的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實力都優於越國,之所以越能滅吳,這是統治階層的原因,與經濟和軍事實力無關。就現代經濟而言,江蘇的產值也高於浙江,就縣域經濟而言,蘇南更是全國翹楚。工業產值方面,江蘇也強於浙江,大型企業數量也是江蘇強於浙江。只是浙江人善於經商,個體經濟領先於全國,但個體經濟缺點也非常明顯,抗風險能力弱。就長三角經濟比例來看,江蘇比重也要高於浙江。
4、文化方面:在古代,狀元、進士與才子的數量方面,蘇南吳中一帶一直領先於全國,為江南才子的代表,就省份而言,江蘇的總量也高於浙江,古代書院方面也是江蘇更強,是古代文人的聚集地。相較而言,山區眾多的浙江在這一點上面是要落後於江蘇的,特別是蘇南一帶。
5、政治方面:其實這方面沒有什麼比較的,都是在一種政治體治下,如果說政治份量的話,江蘇省政府的份量可能會略高於浙江吧,這是經濟實力在全國所佔比重決定的。
6、軍事地位方面:江蘇因為經濟產值高及地理位置的優越,一直是軍事必爭之地,在軍事戰略重要性方面,江蘇要優於浙江,這也是大軍區設在江蘇而非浙江的原因。
7、人口方面:江蘇的總人口也高於浙江,有人才有市場,有人才能創造價值,人口的多少能直接決定發展潛力經綜合實力。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不管是歷史、現狀、還是未來的發展潛力方面,浙江都不大可能會超過江蘇。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③ 浙江和江蘇哪個好好在哪裡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簡稱浙,省會杭州市。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人口5056萬。
浙江省是中國東部沿海的一個省份。全省轄:11個地級市;32個市轄區、22個縣級市、35個縣、1個自治縣。行政區域內下轄杭州、寧波2個副省級城市,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台州、麗水、舟山9個地級市,
江蘇省地處中國大陸沿海中部和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江蘇,得名於清朝江寧府和蘇州府二府之首字,簡稱「蘇」。省會城市為南京。
江蘇傍江臨海,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11%的土地上,全省常住人口7600.1萬人。連綿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擁抱著約980萬畝的黃金灘塗。江蘇境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在此橫卧,歷史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江蘇歷史悠久。這里是中國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數十萬年前南京一帶就已經是人類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現了原始村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3000多年前,江蘇青銅器的冶煉和鍛造,已達到很高的技術水平。公元3-6世紀,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紀以後,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有所謂「天下大計,仰於東南」的說法,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公元14-17世紀中葉以後,蘇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為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祥地。19世紀末葉,繅絲、紡織、麵粉、採煤等近代工業,在無錫、南通、蘇州、常州、徐州等地陸續興起。此後,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國一直名列前茅。
④ 浙江和江蘇為什麼那麼出名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挖了個小湖泊,弄了點小風景叫做西湖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大家還有點經濟頭腦,人均GDP,GNP大陸各省區第一
浙江省人均GDP超34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陸各省區第一位
浙江省是中國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僅次於上海)
浙江省人均GDP連續10年排名中國各省區之首
浙江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8年排名中國各省區之首
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22年排名中國各省區之首
浙江省的GNP總值超過台灣,居大中華地區之首。
浙江省是中國唯一GNP大於GDP的省份,等於省外再造了一個浙江
民營資本密集度屬全國之最------浙江資本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會寫點詩詞,畫點鳥獸, 歷史上浙江籍文人中國第一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能考點試,做做八股,明清時候狀元數量全國第一,歷史上狀元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進士,榜眼,探花最多的省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民風比較淳樸,不愛打打殺殺,治安比較好,案件發生數量, 發生率全國省區最低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有一條河的終點在我們這,給北方運點糧食啥的,叫做京杭大運河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那麼幾個小島,湊在一起整了個中國最大的群島叫做舟山群島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看了點書,研究了點學問,院士數量全國第二,院士比例全國第一,工程院士最多,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最多,社會科學院院士最多,兩彈一星功勛獎科學家最多,中國近代著名大學校長最多,數學家最多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農村搞得有點小康,農村社會保障覆蓋率全國第一,人均社會保障金全國省區第一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有那麼點行政能力,國民黨高官出的最多,浙江湖州人就佔中常委的三分之一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相應了大家共同富裕的口號,第一個消滅了貧困縣,90年代中期就沒了這個那個詞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百姓出門都喜歡坐好車,計程車,公交車檔次全國最高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愛賺點外國人的小錢,貿易順差僅次於台灣,居大陸之首,超過全國一半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業余喜歡拍點電影,就搞了個全國最大的影視基地,叫做「東方好萊塢「橫店影視城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會做點小生意,出了幾個富豪,就全國富豪人數第一了,2006年新財富500強共106人上榜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搞教育還行,弄了個浙江大學,就被叫做東方劍橋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環境還行,人民比較容易滿足,全國生態環境第一,全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叫做杭州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人家都愛喜歡來我們這投資,福布斯最佳投資金牌城市有兩個,杭州和紹興,福布斯最佳商業城市縣級市第一名紹興上虞
2006年中國大陸城市競爭力排行前10佔2席——杭州和寧波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農村人也能賺個錢,蕭山區一不小心成了中國農村收入第一的縣級區,浙江全省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百強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還高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搞個開發區有點紅火,一不小心成了中國發展前途最遠達的開發區杭州濱江新城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房價有點嚇人,全國房價最貴的城市包括杭州溫州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愛開好車,名車擁有量寶馬賓士數量全國第一,勞斯萊斯賓利也是全國第一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人比較前衛,中國最早的私人飛機擁有者就在這里飛他自己的小破機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比較善良,有錢愛捐,有中國最大的慈善家團體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出了點特產,全國綠茶出科的二分之一,絲綢產量,出口全國第一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古文化保存的較好,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六大水鄉古鎮中,浙江就佔有其中的三席(西塘、南潯、烏鎮)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比較遵守市場規則,中國銀行不良資產最少,金融環境最優越的省份,超過四個直轄市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愛走出去,中國資金外溢對外投資最多的省份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發展的比較好,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中科院報告)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排行榜里愛擠擠,中國百強縣,千強鎮最多的省份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國家還看得起,是競爭力最強的省份,被國家推薦參與世界競爭力排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研究院(IMD)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表世界經濟競爭排名:中國浙江躋身19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喜歡自己搞名牌,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數量全國第一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政府愛花錢,人均財政支出全國第一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有點小歷史,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兩個,紹興和杭州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蒙大家抬舉,溫州商人叫做東方的猶太人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隨便寫點東西,就出了幾個中國現當代最傑出的文學巨匠,魯迅,矛盾,徐志摩,艾青,余秋雨,金庸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體育項目搞得比較好,每屆奧運會都能為國家貢獻金牌的兩個省之一(還有一個是湖北)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喜歡藏點書,歷史上藏書樓最多,藏書家最多,古代書院最多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近代傑出人才涌現多了點,涌現比例和密度全國第一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歷史有點久,雖然比不上某些省了,全省境內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百處以上,分別屬於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老百姓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全國第一個實現城鄉小學免學雜費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人比較長壽,全國人均期望壽命最高的省份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比較好,全國唯一的一個男女比例正常化的省份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喜歡搞「第一」,這里有中國第一列子彈頭列車----滬杭線
這里有中國第一條五車道高速公路-------滬杭高速
這里有世界第一大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
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
中國第一座垃圾填理發電站——天子嶺垃圾填埋氣體發電站
浙江的自來水普及率全國第一
浙江的互聯網普及率全國省區第一
浙江的汽車普及率全國省區第一
浙江的人均存款全國省區第一
浙江的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全國第一(同時浙江的房價均價全國省區第一)
我們浙江沒什麼可牛的,就是喜歡搞「最」,浙江是沿海省市中外來民工滿意度最高的省份
在全國擁有最多的專業市場
亞洲最大的潮汐電站——江廈潮汐電站
中國最大的風力電站——括蒼山風力電站
亞洲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
亞洲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基地----義烏小商品城
亞洲最大的輕紡集散地-------紹興柯橋輕紡城
中國最大的五金之都------永康五金城
中國最大的家私城---------玉環傢具城
中國最大的皮革批發市場-----海寧皮革城
中國最大的漁業基地---舟山漁場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養殖基地------德清
中國最大的商會團體----浙商
49年新中國建國以來國家投資最少的省份~~!
可以說 我們浙江有今天 幾乎沒拿過國家什麼東西 都是靠自己雙手做出來的
國家不給錢 土地不給資源 和那些國家大把大把地投入卻出現大量大型國有企業倒閉 資產流失相比 我們浙江是沒什麼可牛的~~!
我們浙江真的沒什麼可牛的,浙江的父老鄉親們,出去千萬要低調!謝謝
⑤ 中國文化大省當中,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的是哪個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歷史文化遺存,都對華夏文明的進步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我們來看下中國的這幾個歷史文化大省。
⑥ 江蘇和浙江作為東部省份,哪個地方的旅遊資源更多
江蘇和浙江這兩座省份旅遊資源更有千秋,如果論文化差別的話,江蘇南北的差距更大,每一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民俗民風都有一些不同,而且有不少歷史文化名城值得一去,比如說揚州,蘇州,南京,但是論自然風景,江蘇是不如浙江多元化的,浙江除了杭嘉湖平原的水鄉風貌以外,還有杭州,紹興的歷史古跡,以及舟山群島和各種名山,畢竟浙江主要以丘陵為主,自然風景會更多一點。
特別是蘇州,在明清時期蘇州就非常富裕了,蘇州也是吳越文化的發祥地,蘇州的園林和小橋流水風貌也讓很多遊客流連忘返,南京更是以厚重的歷史底蘊吸引遊客前來游覽,南京的夫子廟,雞鳴寺和明孝陵,也是著名的歷史遺跡,雖然江蘇面積不大,但是江蘇南北文化差異卻很多,包括方言和飲食,這一點浙江反而比較的統一,都屬於吳越文化,而江蘇南北包含了北方,江淮和吳越,每個城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之處。
⑦ 江蘇和浙江,哪一個省份的旅遊資源更豐富
這個沒法比較,江浙兩個省份是完全不同的景色,雖然都處於東部沿海地區,面積也差不多,並且經濟實力都不差,但是江蘇省主要都是人文景觀,江蘇省的歷史非常厚重,每個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味道,而浙江省雖然人文底蘊也很強,但是自然風景要比江蘇多得多,江蘇主要都是以平原地形為主,所以沒有什麼山地的風景,這一點浙江就要比江蘇強了,哪怕是省會杭州,附近也有很多自然風景區。蘇州也是一座相當成熟的旅遊城市,蘇州緊鄰上海和杭州,交通也是非常的方便,蘇州園林甲江南,可以說蘇州的拙政園,獅子林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以及揚州的瘦西湖,也是江蘇非常著名的一個風景區,在江蘇,還有不少美食可以品嘗,比如秦淮的小吃,還有蘇幫菜,這些都是有著悠久的底蘊,江蘇也是一座科教實力非常發達的省份,總體來說這兩個地方都值得一玩,准確來講蘇南和浙北這一塊區域是江浙的精華所在。
⑧ 中國各省歷史文化排行
第一名:山東 山東又稱齊魯(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其地),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里表現最優異並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現了一大批至今仍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影響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孫子、墨子等等,他們為奠定中華文化的基脈貢獻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鄉,其地儒家學說思想淵源流長,亦素有「禮儀之邦 」 的美譽 。宋代蘇軾詩雲:「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齊魯學風為士夫文人所景仰,從中可見一斑。故有人稱,山東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源,山東是中國的一個縮影;並且在隨後(指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中表現雖有些起伏,但總體上可稱上佳。宋之前,其綜合表現僅次於河南;北宋中後期之後,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風光不再,山東人文狀況卻較之其隋唐五代時期的相對低迷而有著顯著的改觀,並在北方諸省中,表現一直最出色、最穩定(即使是元代以來,長期作為都畿之地、挾政治優勢的河北亦不能駕其而上),像「智神」諸葛亮、賈思勰、「書聖」王羲之、劉勰、顏真卿(祖籍山東)、王禹、張擇端、辛棄疾、李清照、戚繼光、馮惟敏、李攀龍、宋琬、王士禎、蒲松齡、孔尚任、趙執信、劉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東。所以,五個文化大省山東理應佔有一席。 第二名: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其在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表現也很突出,比如老子、莊子、范蠡、商鞅、李斯、蘇秦、呂不韋、石申等也堪稱那一時期出類拔萃的人物,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河南的人才從總體質量及對後世影響上雖然稍遜於山東,但在人才數量上卻佔有一定優勢。尤有甚者,自秦漢以後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裡,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穩居中國文化中心的位置,晉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的說法;並且在盛唐時期達到其輝煌的頂點,錢仲聯曾雲:「唐詩大家胥出中州」可為印證之一。雖然北宋以後中州人才下降的趨勢明顯,但相對北方諸省,仍在高位上運行。先秦以後其地出產的代表人物有晁錯、張仲景、張衡、向秀,阮籍、謝靈運、謝眺、庾信、鍾嶸、玄奘、一行,「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一代文宗」韓愈、劉禹錫、岑參、白居易與元稹、李賀、元結、李商隱、程顥與程頤、岳飛、許衡、王鐸、侯方域以及近代的馮友蘭等等難以勝數。中州名人見於《二十五史》,事跡可查者不下5000人。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時期河南人才數量曾長期穩居前三(絕大多數時期列第一,總人數列第一)。亦可參觀丁文江對《二十四史》辟有列傳的歷史人物進行籍貫考證提供的人物分布資料。這樣一個人才輩出省份入選五個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名:江西 號稱「文章節義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吳澄、虞集、羅貫中、羅欽順、湯顯祖、宋應星、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 、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第四名:浙江 「江浙」常並稱,也為更好地說明問題,筆者先將其視為一整體加以論述,作為宋元至明初文化重心的江西,在長時期興盛之後,大致在明代成化年間跌落較大,而宋元以來人文表現也一直很優秀的浙江,就在這時,終於大大地凌駕於江西之上了,加之,稍後的江蘇人文狀況也一路高歌猛進,先後邁越閩贛;從此,江浙互相頡頏,迭為雄長,開創了中國文化史江浙時代,成為中國文化中心,並一直保持至今!分論之:用人才輩出、經久不息來形容浙江決不為過,其文化起步遠早於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踐、褚遂良、虞世南、駱賓王、賀知章等。宋元時期表現也相當優異,甚至人才總數上還超過江西,但其學術不佔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頂級人物也遠不如江西多。這一時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彥、陸游、呂祖謙、陳亮、葉適、吳文英、張炎、趙孟l、王冕、陶宗儀等。明前期即可與江西並駕齊驅,中期以後則大大超越,直至江蘇崛起前,還獨領風騷了一段時期。明清以後人物有劉基、方孝孺、於謙、徐文長、施耐庵、黃宗羲、袁枚、章學誠、龔自珍、吳昌碩、沈曾植、王國維、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魯迅、豐子愷、潘天壽等數不勝數。是故,浙江堪稱名副其實文化大省。 第五名:江蘇 江蘇與浙江相較,宋之前,江蘇略勝(尤以兩晉及南北朝時期表現更為明顯)。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顧愷之、陸機、陸雲、蕭衍、劉義慶、鮑照、張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諸省中表現最優異。但宋元時期有一段低谷(與自身比較),遠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陳後山、范成大等少數幾人可躋身於名家之列。不過,明中晚期以後其文化又重新崛起,並最終駕浙江而上成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然近代以後浙江又有反超的跡象)。明清時期江蘇文化名人有高啟、王世貞、顧憲成、徐霞客、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吳承恩、歸有光、馮夢龍、陳子龍、鄭板橋、金聖嘆、顧炎武、錢謙益、趙翼、劉鄂、徐悲鴻、梅蘭芳,真可謂群星璀燦、不勝枚舉。所以,五個文化大省裡面不能沒有江蘇。 第六名:湖南 古稱「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遠遜於中原及東南地區,乃不爭之事實。所謂「湖南人物,罕見史傳」,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實寫照。150 前漫長歲月里,湖南只有唐時歐陽詢、懷素,宋時周敦頤,元時歐陽玄,明時李東陽,清初王夫之等少數人可躋身於文化名人之列。19世紀後半葉,湖南人物憑籍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而成為軍功時代的弄潮兒,由軍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強,可謂人文蔚起,曾國藩、程潛、毛澤東(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強勢之關鍵人物)、何紹基、王]運、楊度、譚嗣同、沈從文、瓊瑤、龍應台、曾熙、譚延]、齊白石、賀綠汀、黎錦暉、譚盾、田漢、歐陽予倩、向達、蔣廷黻、蔡儀、李澤厚、方克立、黎錦熙、陳子展、劉大傑、楊樹達、余嘉錫、周b生、曾昭掄、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稱之為名流輩出,決不為過。但隨著時代性質的改變,湖南人文能否將強勢繼續下去確實是一未知數! 第七名:山西 宋元之前,古老三晉亦稱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現過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況,著名文藝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渙、王維、盧綸、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祖籍山西)、溫庭筠、司空圖、張彥遠、司馬光、米芾、元遺山、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謂群星燦爛、光芒耀眼,由此,也永遠定格了山西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比較高的地位。但宋元以後,受日益熾熱商業風潮影響,致全民皆商,斯文掃地,晉地文化事業從此一落千丈而幾成文化沙漠。拿句時髦話來概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沒能協調發展(人家徽州地區就處理得相當完美)。第八名:福建 福建是文化起步時間與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時期也在兩宋。理W四大學派中閩有其一,即閩派。宋時,閩地出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柳永、 r、朱熹(徽州人,生長於閩地)、元幀⒖飼f、烙稹⑧樵、袁小⒉滔宓取W艿乃道矗盡管其時福建傑出人物總數上不及浙江,影響上遠不如江西,但與贛浙並列一甲還是可以的。元代時,與贛浙相較即黯然失色。明時雖有起復,但給人印象是名家眾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無足道。元至清中前期,這600年中閩地能稱得上傑出人物者只有楊榮、李贄、李光地以及不甚光彩的貳臣洪承疇等少數幾人。晚清後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則徐、沈葆禎、嚴復、陳衍、陳寶琛、鄭孝胥、林語堂、冰心等等皆一時之俊才,共同譜寫福建人文之新篇章。 第九名:河北 自古燕趙之人俗重氣狹,好結朋黨。故前有荊軻、高漸離、樊於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後有劉關張趙(除關外均為河北人)結義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華夏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且其南部為中原之一部),宋以前,各時期人才數列位均在前五名(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其綜合排名列於豫魯陝之後,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數量雖多,真正影響大的極少,甚至遠不如其隔壁鄰居――綜合排名列於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著名文化名人有,扁鵲、董仲舒、劉琨、祖沖之、酈道元、盧照鄰、高適、劉長卿、賈島等。兩宋時,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於十名開外。後由於長期建都北京,作為畿輔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數在北方諸省中,始終保持前兩名之位置(元代時,甚至居於各行省第一)。元之後,河北所產傑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馬致遠、顏元、紀昀、翁方綱、張之洞、李大釗等等。 第十名:湖北 作為古荊楚文化區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幾乎與中原同時,先秦時,楚地即出現過屈原(中國最早的偉大詩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諸省中,絕無與之比肩者。只可惜後勁不足,在以後各時期的表現都難以稱為上乘。秦漢至清末,其貢獻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陸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參(生於)、皮日休、宋祁、張居正、李時珍、袁宏道、楊守敬等少數幾人。也難怪,近代大學者梁任公會給湖北貼上:「學者無聞」、「學者希焉」的標簽。只不過,清末以後,得能吏張之洞苦心經營之利並沾民國首義區之光,使得其經濟與政治地位明顯提升,人文環境亦隨之改觀。黃侃、熊十力、王世傑、李四光、湯用彤、李濟、聞一多、徐復觀、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現也足以使鄂省人文狀況在全國的位置前移,但願不會是如往常一樣的曇花一現(有人總結:湖北文化發展的速率恰與我國統一發展的速率成反比,即當國家統一並快速發展時,湖北便無生機,但當國家分裂或變革之時,湖北便興旺發展。對此,我深有同感)!
⑨ 江蘇和浙江的來歷,誰能幫我解決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稱"文物之邦".歷史悠久, 積儲深厚.從考古資料看,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間,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
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筆者針對浙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點初步羅列了遺產中的合理因素:
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鼓舞:久遠而光榮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留下濃重一筆。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治水英雄大禹可謂大智大勇,公而忘私,制服了兇猛的洪水造福黎民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千古美談;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在浙江任職勤政為民,澤被後世;海瑞在淳安剛正不阿,敢於冒犯權貴,人稱「海青天」。杭州有幸埋下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的忠骨;陸游念念不忘收復失地,「位卑未敢忘憂國」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名臣於謙以自身行動實現《石灰吟》的絕唱。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報仇雪恥;孫堅父子乃一代梟雄,威震江東成就霸業;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江招募和訓練「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倭患。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豪氣沖天,不愧為巾幗英雄。浙江兒女的英名偉業真是不勝枚舉,永遠鼓舞我們自尊自信,愛國愛鄉,自強不息,從中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深厚的思想之涵養:浙江先民把一個落後貧窮的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全國領先的膏肓省區,不僅摘掉「南蠻」帽子,而且維持千餘年的前列地位,豐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筆者認為所蘊涵的精華主要有 :⑴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先秦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吳越地域文化,後來在學術上自成一家,「浙東學派」長盛不衰。首先或在文章體裁獨創一格,另闢蹊徑,例如王羲之的書法、黃宗羲的《明儒學案》、魯迅的雜文,蔡東潘編撰二十四史演義的宏篇巨著;其次或在思想體系或文學藝術流派上推陳出新,代有高峰,哲學、史學、繪畫、戲劇中各學派影響深遠,少有亦趨亦步,故步自封的因循守舊,地方戲曲百花齊放,有越劇、婺劇等藝術奇筢。⑵思想解放精神,浙江先民總以開闊的胸懷開風氣之先,少受習慣惰性的束縛,這與臨近海洋環境相關,梁啟超先生有精闢的見解:「海上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能使起精神曰以勇氣,曰以崇高,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於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如從哲學上東漢的王充大膽批判正統的董仲舒「天人感應」謬論;南宋的陳亮、葉適等開創「事功學派」與程朱理學針鋒相對;浙江是中世紀後期批判哲學和啟蒙思想的搖籃,它總是緊貼時代脈搏,從王陽明的心學繼承了先賢們的主體與現實精神,訴諸良知,注重踐履,沖出壓抑人性、束縛思想的泥潭,促進人們突破經學和理學的藩籬。進而誘導了明末清初啟蒙思潮的異軍突起;以黃宗羲為首章學誠殿後的浙東學派承接王學之餘緒,革新士林習氣,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學術界;龔自珍在萬馬齊喑的沉寂中發出「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吶喊,拉開近代化的序幕。後來更受到洋務思潮、維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的熏陶,成為推進歷史文化前進的動力,章太炎、魯迅堪稱一代宗師。在文學界南宋文壇陸游、李清照、陳亮以表現亡國之恨,渴望收復河山的豪放派詩篇占據主流;封建末世的文藝領域里,呈現明顯的世俗化和自由化傾向,人性的解放左右了創作主流,李漁、洪升等享譽海內;「五四」時期新文學大軍中有魯迅、朱自清、錢玄同、陳望道、徐志摩、張修人等。⑶開放融會精神:由於北方的戰亂、南方相對穩定,加上自然環境優美,使大批北人南遷,包括相當部分的知識分子,王羲之、謝靈運等都是名士,因而極大改變了浙江的社會和文化結構。從秦漢時的「有罪吏民」的流放地,經東晉南朝的開發,隋唐時大運河開通後奮起直追,兩宋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並保持至今。何況因經商和出仕而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古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的佳話,「紹興師爺」、「寧波幫」名揚天下,故信息暢通,文化交流頻繁。我省不但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而且不失時機抓住西學東漸的契機,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科技,浙江學者對此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如李之藻、楊庭筠、李善蘭學貫中西,開啟東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唐宋以後華僑大量出海謀生,人數位居前列,特別是近代留洋學生熱潮迭起,涌現燦爛的科學群星。顯然浙江文化包含的拿來主義精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例如王充雖然批董但還肯定」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他寫過《問孔》、《刺孟》、《道虛》等可不排斥儒、道、佛的成分;王陽明雖是儒家,卻吸取了佛教、道教的養料等可見一斑,難怪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正因為海納百川,博採眾長,才名流雲集,通過更新自我,不斷輸入新鮮的血液,始終煥發無限的生機和活力。⑷求實經世精神,我省許多思想家強調理論上實事求是,行動上經世致用,主張治學務必講實理,求實效,並在實踐中驗證其是非,反對脫離實際的空談,譬如王充在《論衡》中有《實知》、《知實》中提出「實事疾妄」、「事有證驗,以效實然」等命題;陳亮、葉適的「義利雙行」、「以利和義」命題;呂祖謙有「育實材而求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黃宗羲的「經世應務」等;章學誠的「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觀點。浙江先民注重文化為國計民生服務,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物產,長期從事經商活動,越國大臣范蠡棄官從商,經營有方而富甲天下;唐代有大商人李德鄰、李延赤、張支信和李處人等往返於日本與寧波、溫州之間;興盛一時的永嘉學派和永康學派受浙東繁盛的商品經濟之感染,標新立異地講究功利,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黃宗羲進一步突破了根深蒂固的「重農邑商」傳統觀念,提倡「工商皆本」,反映了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處處表明浙江人大多擁有頭腦靈活精明,長於思考,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特質。
三興學重教和耕讀傳家的民風之陶冶:古代私塾和書院星羅棋布,宋代就有書院167座,地方學校遍布;清代有496所;近代新學更是開風氣之先,1897年求是書院(浙大前身)由廖壽豐創辦;經亨頤先生組建的春暉中學與南開齊名,名師薈萃;解放前浙大由馬寅初、蘇步青、竺可楨、錢三強、談家楨等主持,已獲得「劍橋第二」的大名;西冷印社籠絡大名鼎鼎的美術大師,師資陣容蔚為可觀。同時勾踐的卧薪嘗膽精神激發後人發憤苦讀,民間期待成龍成風,崇尚知書達理,全家含辛茹苦,學子們也安貧樂道,好學上進,形成「好學篤志,尊師擇友,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的濃厚氛圍,故紹興人以讀書求功名盛況空前,以出足智多謀的師爺龐大群體;東陽有「教授鄉」、「博士縣」的桂冠而聞名全國;金華有「小鄒魯」的別名。進而社會各界紛紛慷慨頰囊,集資辦學蔚然成風,包玉剛、邵逸夫等斥資助學功在千秋,正是說明重教傳統世代相傳,在當今發揚光大。還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藏書堪稱一絕,建立藏書樓重於儲存金銀珠寶,自晉至清藏書家約400餘 ,有天一閣、文淵閣、嘉業堂等,人們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因而在優良文化氣氛的潛移默化下,浙江具備全國首屈一指的人才庫,二十五史中南宋列傳人物佔全國12‰;明朝佔14‰‰;清朝佔19‰,杭州、紹興是盛產狀元,對此梁啟超、丁文江先生都有詳細考證。
四人文旅遊資源之優勢:首先,文物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全國第一批歷史名城中杭州、紹興、寧波榜上有名;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六處。其次古跡不計其數,比如六和塔、蘭亭、禹陵等,佛教名剎如靈隱寺、國清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再次園林建築佔一席之地,,杭州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遺留至今;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卦村、武義俞源太極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標本。再次工藝美術特產名聞遐邇,一方面絲綢、茶葉、瓷器、中葯製作工藝精良,如紹興黃酒、金華火腿等自古為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另一方面杭州織錦、寧波綉花、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青田石刻、浦江剪紙等名不虛傳,能工巧匠層出不窮。另外,浙江人還培植了眾多農副產品,如龍井茶、金華佛手和茉莉、茶花;黃岩柑橘、磐安香菇、浙北湖羊等。最後烹飪技藝精湛,風味獨特,五味調和,成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杭州、寧波、紹興菜又各有千秋,沈括、李漁、袁枚等都論述了烹調藝術,蘇東坡不愧為美食家 ,「東坡肉」揚名四方,杭州的樓外樓令人留連,飲食文化大有學問。現在亟待對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加以清理、保護,使古老瑰寶重新煥發青春。
五人文與科學和諧發展之同步:只要粗略統計一下浙江人才分類,就顯而易見,不禁發現這不僅出類拔萃、色彩紛呈,而且數量之多、門類之齊、成果之豐實屬罕見,筆者僅以兩宋為例,有哲學家「四明慶歷四先生」和「永嘉元豐九先生」;金華、永嘉、永康學派等,文學家中詞人周邦彥、詩人陸游等,史學家有王應膦,畫家劉松年、夏圭、李嵩等,科學家沈括,發明家畢升,數學家揚輝等。也可以清朝前期為例,思想家有黃宗羲、朱之瑜、龔自珍,詩人朱彝尊、袁枚,戲劇家李漁、洪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發明家戴梓,建築家俞皓,水利專家陳潢等。因而近代、現代無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都人才輩出,在全國獨占鰲頭,只有科學與人文的比翼雙飛,才確保了浙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興旺發達。
香港學者金耀基在《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中有過精闢見解:「中國的現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極地對傳統的巨大摧毀,而是積極地去發掘如何使傳統成為獲致當代中國目標的發酵劑,也即如何使傳統成為發生正面的功能」。浙江文化全面輝煌,經久不衰,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迎接科教興國的挑戰,我們有志氣,有能力,不斷開拓進取,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梳理、、揚棄和抉擇,在這片產生了無數棟梁精英的土地上再創輝煌,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http://www.teachcn.net/e/print.php?id=5462
江蘇,得名於清際江寧府和蘇州府二府之首字,簡稱「蘇」。是我國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江蘇在春秋時期,分屬吳、宋等國,戰國時為楚、越、齊國的一部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分屬九江、會稽等郡。西漢時分屬徐州郡和揚州郡。三國時,蘇南屬吳,蘇北歸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宋代屬江南東路的一部分。元朝時,蘇北屬河南省,蘇南屬江浙省。明朝,建應天府,直隸南京。清朝初年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省轄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江寧府、蘇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其范圍大致與現在相同。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6月2日,江蘇全境解放,分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1953年1月,兩署一市合並,成立江蘇省人
民 政 府。1955 年2 月 舉 行 的 江 蘇 省 第 一 屆人 民 代 表 大 會 第二
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1966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8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
正式恢復辦公。
江蘇地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從遠古時代起,在江蘇這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四五十萬年以前,江蘇境內就生活著丹徒「高資猿人」;在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泗洪下草灣人」、「丹徒人」、「溧水人」、「宜興人」等遠古居民,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廣大區域,分布著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從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炭化小米,吳縣草鞋山文化跨越中發現的炭化秈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纖維織成的羅紋葛布線片以及「桿欄式」房屋建築遺存,崑山千墩、吳縣張陵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來看,江蘇境內古人類創造的文化位居當時其他地區的前列。
江蘇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春秋時期,吳、青銅器的冶煉和鍛造,已聞名遐邇。吳王夫差特辟冶城於今南京朝天宮鑄造寶劍。西漢時,蘇北已開始牛耕。三國以後,南京曾為六朝古都,吳、東晉、宋、章、梁、陳皆建都於此,成為南方的經濟文化重心。隋唐以後,全國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天下大計,仰於東南」,「賦之所出,江淮居多」。大運河的開鑿,淮北鹽場的建灘,繁華的揚州城應時而起,成為東南財賦、漕運、鹽鐵轉運的中心。唐、宋時期,「蘇常熟,天下足」,江蘇經濟在全
國舉足輕重。宋、元之間,松江府的勞動婦女黃道婆,從海南島學來的種植木棉和紡紗織布的技術,在蘇州、松江一帶廣為傳播,促進了蘇南地區手工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明代中葉以後,蘇州、松江、南京等地,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必祥地之一,在這些地區產生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新型階級關系。當時的蘇州是絲織業、棉織業、染坊、踹坊的中心。鴉片戰爭後,外貿中心自廣州移至上海,刺激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十九世紀末葉,繅絲、紡織、麵粉、採煤等近代工業,在無錫、
南通、 蘇州、 徐州等地陸地興起。
與經濟繁榮相適應,江蘇又是文化發達的省區之一,歷史上素享「人文薈萃」之佳譽。在江蘇這塊土地上,哺育過象華佗、葛洪、陶弘景、祖沖之、沈括、黃道婆、徐光啟、五錫闡那樣的傑出的科學家、技術家、發明家;產生過象顧愷之、米芾、米友仁、倪瓚、唐寅、祝允明及以鄭板橋為代表的「揚州八怪」和以龔賢為代表的「金陵入家」那樣的著名的書畫大家;《七發》的作者枚乘、「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昭明文選》的主編者蕭統、南宋的大詩人范成大、《水滸》的作者施耐庵、《西遊
記》的作者吳承恩、《三言》的編輯者馮夢龍,這批大文豪的幫鄉都是江蘇;著名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徐霞客,分別是無錫人和江陰人;江蘇還出現過知名的史學家劉知幾、趙翼,負有盛名的間韻訓詁家王念孫、王引之、錢大昕等;著作宏富的愛國學者顧炎武是崑山人。南京人鄧廷楨,在兩廣總督任上曾與林則徐一起,整頓海防,查禁鴉片,嚴厲打擊來犯之敵;民族關天培,任廣東水師提督時,支持林則徐禁煙,在穿鼻海的海戰中重創
英 侵 略 軍, 又 在 虎 門 戰 役 中 與 英 軍 浴 血 奮 戰, 直 至 為 國捐 軀。
現代史上,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周培源,橋梁專家茅以升,散文家朱自清,詩人柳亞子,著名畫家徐悲鴻等都是江蘇歷史上的傑出人物。
江蘇是富於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之一。在這里,曾有無數志士仁人、民族英雄、革命烈士、進步思想家譜寫了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不朽詩篇。在現代史上,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張太雷、瞿秋白、惲代英。南京是辛亥革命臨時政論所在地,孫中山先生曾在這里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大批革命志士在江蘇大地上進行過預期卓絕的斗爭,南京雨花台下灑遍了他們的鮮血。抗日戰爭時期,江蘇成為新四軍的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部重建於鹽城,陳毅同志任代理軍長,劉少奇同志擔任華中局書記兼任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江蘇境內取得了著名的黃橋之戰、蘇中戰役、宿北大戰的勝利。在1948年聞名中外的淮海戰役之後,1949年4月,中國
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解放,江蘇新生。
http://www.zhongguook.com/public/web/lywh/lyls/2003-10/1065690926.html
⑩ 江蘇浙江上海三地文化有什麼差別
蘇南浙北和上海都屬於江南文化,都講吳語,上海么還加了點西洋因素。
蘇北屬於北方文化
浙南屬於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