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辯論賽,我們是看淡歷史是一種逃避,對方是看淡歷史是一種超越,求助求助,怎麼辯才能比較有利於我們.......
呵呵,很新穎的辯題。我感興趣,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什麼叫做看淡歷史。看淡歷史,顧名思義就是要看淡自己的過去,也就是不要在乎過去發生的一些事對自己的影響。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說呢看淡歷史就是不要受過去的影響,當然也有超越過去的意思,但是無可辯駁肯定也有淡忘歷史不汲取教訓的含義,這就有得辯論了。
首先,不管是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歷史,這段歷史可能是屈辱史、可能是奮斗史,也可能是繁榮昌盛史,等等……很多很多種可能,看淡歷史,固然是好的,那些悲傷的、艱辛的、屈辱的歷史誰不想忘記呢?如果只有看淡那些曾經的失敗、屈辱給人的打擊挫折的歷史才能超越自己而成功誰敢這么說?我遍閱書籍,我發現人人都想淡忘歷史而獲得超越,但是就算自己淡忘了別人也提起了,超越自己而成功的人,並不是淡忘了歷史,反而是以歷史為鑒奮發圖強,而那些真正所謂看淡歷史的人卻最後卻墮落了。
呵,我彷彿看見牧羊的蘇武正是因為不敢忘記自己是漢子民這一過去在苦苦堅守;我彷彿看見受腐刑的司馬遷因為含辱忍垢而奮筆疾書;我彷彿看見卧薪嘗膽的勾踐時刻不忘自己亡國的教訓二砥礪奮進;我彷彿看見曾國藩因不忘失敗而屢敗屢戰終事業有成的身影……
看淡歷史,我彷彿看見那個……自己先想想,下班了不好意思
2. 求事實不一定勝於雄辯的例子
禪宗有言:「以手指月,指並非月」,手指頭只是指導我們看清月亮的手段,而非月亮本身。而人的語言和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介當然也不是事實本身。但在一個信息不暢、媒介有限的世界裡,媒介就壟斷性地決定了事實真相。
所以,「事實」,有時候不一定勝於雄辯,因為確確實實有「雄辯」者,壟斷了事實真相,製造輿論,用雄辯擊敗過事實
盡管我們很不願意,盡管我們很明白事實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很希望凡事都能讓事實來說話。
但是,我們不得不痛心地承認,在歷史上,「事實不一定勝於雄辯的例子」實在太多,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在這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面前,確實「雄辯」沒有用武之地……
(看似在承認對方的「事實勝於雄辯」,但,實際上,要記得提醒大家,只有「事實」被「眾所周知」了,也就是必須滿足很高的條件、要求,才能勝於雄辯)
如果您有興趣,去《戰國策》找找,遍地都是「雄辯勝事實」的歷史案例,在那個時代,是類似蘇秦張儀這樣的雄辯家縱橫的時代
============
幫人幫到底,我花時間去找了幾個歷史故事,也許你能用得上
第1個故事:同一個事實,雄辯者如何解讀,決定了所謂的「真相」
秦國派樗里疾率領100輛馬車去訪問西周,西周君用100名士卒的盛大儀式出城歡迎,儀式隆重,非常重視和尊敬樗里疾。
楚王知道以後大為憤怒,嚴詞責難周君不該這樣重視秦國使者。
周臣游騰就對楚王解釋說:
「以前晉的智伯要討伐仇由時,先贈送由一口大鍾,仇由為了能用大車運這口大鍾,就特別修了一條寬廣的道路。誰也沒料到智伯卻乘機由這條道路進兵攻擊仇由,仇由終於因此而滅亡,這主要是因為仇由沒有防備的緣故。齊桓公攻打蔡國時,表面上聲稱去攻打楚國,實際上卻是討伐蔡國。
如今秦國是一個虎狼之國,貪得無厭,兇猛無比,還有吞滅周朝的野心,秦國派樗里疾率領100輛戰車到西周時,周君當然非常害怕,於是心裡以當年的蔡國和仇由的事情作為警戒,在歡迎儀式上派手持長柄武器的士兵走在前面,派手持強弓的士兵走在後面,名義上是歡迎、保衛樗里疾,實際上是圍住他。周君難道不愛他的國家嗎?惟恐一旦被滅,對您楚國也不利,這是為了大王擔憂啊。」
楚王這才高興起來。
(不管西周君是歡迎樗里疾還是防備樗里疾,整個儀式是完全可以有多種解釋的。
事實在於你如何去傳播它,語言作為一種傳播方式,對事實本身甚至會起到支配、調遣和改變的作用。)
第2個故事,大家熟悉的群英會
事實的真相是:周瑜要借刀殺人,除掉曹操的水軍統帥,「雄辯」的方式很簡單,一封假的書信。美周郎不發一言卻能迷惑對手的才能,掩蓋了事實的真相……
為什麼「好人」利用「掩蓋事實迷惑真相」的手段,人們就稱其為「妙計」;而「雄辯」者採用同樣手段,我們就不能接受呢?
在這個虛構的故事裡,周瑜就是那個用「雄辯」戰勝了「事實」,並且受到廣泛稱贊的人……
(不要認為,雄辯,就一定要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雄辯的目的,就是左右別人對某個「事實」的判讀)
3. 辯論賽:現實比歷史重要(正方)
1。看清楚現實狀況,才可以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加努力地開拓創新、努力拚搏。
2。懂歷史只是讓我們更加明智,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放眼未來。
3。歷史已經成為過去,而現在能抓住的只有現在。
如果沉溺於歷史中不能自拔,那麼社會絕對不能進步,面對的只有時代的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