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背水一戰是哪個歷史人物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這時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❷ 背水一戰的歷史人物
背水一戰的故事,發生在秦朝滅亡之後,西漢開國之前的歷史階段。
此次大戰,主要人物有:漢軍名將韓信,趙軍主帥陳余。
背水一戰,軍事家韓信巧妙地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❸ 背水一戰和那個歷史人物有關
漢將軍韓信。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拚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❹ 背水一戰歷史人物是誰
中國歷史上能用背水一戰這種計謀取勝的,只有秦漢時期的韓信能夠做到取勝,在後世的朝代中,敢用背水一戰迎敵的將領都不多見,更別說用背水一戰取勝了。
背水一戰,簡單地說就是背靠水源,正面迎敵,使用這種計謀是沒有退路的,雖然目的是激發自己一方將士必死的奮戰之心,只有擊敗敵人,才能生存下來,如果擊不敗敵人,那麼自己一方不是被被敵人擊敗,就是被敵人趕到河中淹死,換句話說,背水一戰是一個險計,取勝的難度大。
所以說,背水一戰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會傷了自己,那麼韓信為何能用背水一戰這種計謀取勝,這是巧合,還是韓信的運氣實在太好?
韓信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韓信做到了,可陳餘完全不了解韓信,落入了韓信一系列的計謀當中,可以這么說,井陘之戰的一系列計謀就是韓信量身為陳餘定做的,正是因為對陳餘的足夠了解,所以韓信敢用險招,敢用背水一戰,敢以劣勢兵力分兵迎戰,敢以自身作誘餌,並最終取得勝利。
同時,陳餘這個對手並不強,也是韓信最終能取勝的原因之一,如果李左車是主帥, 那麼韓信將無法取勝,這就是對比,所以韓信能取勝,其實還是有一點點運氣成分在內的,當然運氣比例很小。除此之外,陳餘也犯了一系列的錯誤,比如輕敵,面對韓信在河邊布陣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為何如此?再比如情報工作極差,連韓信的2000伏兵都沒有發現。
❺ 背水一戰 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韓信呵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背水:背向水,表示後無退路。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余,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xíng)口,准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余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通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後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牆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瓮中之鱉。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 但是,趙王沒有採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後無退路,個個背水拚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後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逃。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
❻ 「背水一戰」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張耳
張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家於外黃。 秦末漢初人物,曾參加秦末農民起義軍,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後世為避漢文帝諱,恆山皆作常山)定都襄國(邢台)後歸漢成為劉邦部屬,被加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稱趙景王。
陳餘
陳餘(?-前204年),一作陳余,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魏國名士,性格高傲,與張耳為刎頸之交,大澤鄉起義之後,同投奔陳勝,後跟隨武臣占據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後,出任大將軍,武臣被部將李良殺死,與張耳立趙歇為趙王。李良引秦軍大將章邯攻趙。張耳、趙歇敗走巨鹿,被秦將王離包圍,自覺兵少,不敢進兵攻秦,張耳大怒,責怪陳不守信義,方出兵五千去救巨鹿,然全軍復沒。後項羽大軍至,大勝秦軍,解巨鹿之圍。張耳再次見時,怪他背信棄義。陳一氣之下將帥印交出,從此張、陳倆人絕交。項羽分封諸侯王時,陳只被封為侯,心有不滿,於是聯合齊王田榮,擊走張耳,復立趙歇,自為代王。韓信平定魏後,與張耳一同攻趙,陳未接受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法,敗後被斬殺於泜水。
李左車
李左車(生卒年不詳),西漢柏(邢台隆堯)人,秦末年間謀士,趙國名將李牧之孫,初時輔佐趙王歇,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漢高祖三年(前204年)韓信出兵攻打趙國,李左車向陳餘建議帶兵繞道漢軍後方斷其糧草,但陳餘不以為然,後趙軍大敗,趙國被滅,李左車被俘,獲韓信禮待,韓信向他求得計策,採用先虛後實之兵法取得燕齊之地,他對韓信說「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後世將之引為名言。此外,李左車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
趙歇
趙歇(?-前204),嬴姓趙氏。秦末人。戰國時趙貴族。公元前208年,被張耳、陳餘立為趙王,都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秦將章邯攻趙,以重兵圍攻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項羽率兵救趙,大破秦軍,他與張耳始得解圍。前206年,張耳從項羽入關,封常山王,他被徙為代王。後陳餘擊走張耳,他復為趙王。漢楚戰爭中,陳餘為漢將韓信所敗,被殺,他逃回信都,也被追殺。
備注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一鬨而散。
❼ 背水一戰和哪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有關
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
❽ 與成語背水一戰相關的歷史人物是誰
背水一戰 歷史上稱井陘之戰,相關的歷史人物是漢軍大將韓信和趙軍主帥陳餘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一鬨而散。
❾ 背水一戰的歷史人物是誰
韓信。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將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拚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望採納,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