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語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漢語,又稱中文、漢文,其他名稱有國文、國語、華文、華語、唐文、中國語,還有唐話、中國話等俗稱。漢語屬於漢藏語系分析語,有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
漢語是一個語族,包括了七大方言,意思是漢族所說的語言,世界上遍布七大方言的使用者,其中普通話和粵語是世界上通行范圍比較廣的兩種漢族語言。漢語屬漢藏語系,而普通話是這個語系裡的通用語言。影響范圍除了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共和國、馬來西亞等國。會說普通話的人大約有14億(3000萬人作為第二語言)。普通話是聯合國承認中國官方的工作語言之一。漢族的通用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東北官話為輔助逐漸形成的。它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卻又不等同於北京話,是摒棄了北京語音中的一些土音而形成的。漢族的通用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學術上是指各漢族地方語言的統稱,有時亦會專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普語和北語、胡普等稱呼都是指普通話。毫無疑問,普通話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7的人使用普通話作為日常交流語。而古漢語也曾對其周邊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日語、朝鮮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古漢語借詞以及古漢語書寫體系文字。普通話是一種規范過的中國方言。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朝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形聲字、合體會意字、簡化漢字。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語言時間最長的語言之一。漢語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漢語的書寫系統——漢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樣直接知道同一個字歷史上的發音。幸運的是,在漢字(特別是形聲字)、詩歌的韻律以及對外國人名的翻譯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問題回答——漢語如果是從上古時期算起的話,已經有5000年左右了,但早期沒有統一的文字,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進一步規范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時,才算真正出現統一的語言,在這之前被稱為上古漢語,漢朝以後的語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語,這之後到宋朝前期被稱為中古漢語或古代漢語,在之後便是近現代漢語了~
你想寫作文的話,最好從漢語的發展歷史:主要包括從上古時期到近現代的發展歷程,期間發生的各種重大事件,像倉頡造字、始皇統一文字、近代發明拼音等等,還可以引經據典——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時還有三千國,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
據《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可見周朝建立時期就開始實行語言文字的統一。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然後講講漢語的多樣性,主要從各地的方言入手,由淺入深,由各種方言所代表的地方文化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再講講漢語的包容性,對周邊各個國家,無數民族的深遠影響,直接或間接的衍生出各種各樣文化.............
仔細想一想,就不難發現,漢語作為我們偉大的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含的歷史意義和本身所具有的神韻是無比「強悍」的,祝你成功。
Ⅱ 漢字產生距今大約有多少年的歷史
漢字產生距今大約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2)漢語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倉頡造字的傳說:
倉頡,原來是姓侯岡,名頡,歷史記載是黃帝時期的左史官。他天生雙瞳(四個眼睛),天生聰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看見地上有很多牛羊馬的腳印。受到啟發有了靈感。
於是他到處觀察,研究天上星星,地上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的模樣,飛禽走獸的痕跡。根據這些不同的形象,找出各種相應的符號,並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
倉頡造字成功的那一天,舉國歡慶,同時也發生了怪事,天上竟然不下雨而是下起了粟米。而鬼怪們紛紛哭泣,因為有了文字,人民就能傳播更多的知識,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Ⅲ 漢字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3)漢語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漢字的特點:
1、優美
它已成為一種藝術——書法藝術。漢字的書法藝術是任何其它文字所無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書法作品已經成為無價之寶。著名的有蘭亭序、神策軍紀聖功德碑、玄秘塔碑、祭侄稿等無數作品。
2、辨識度高
人類的眼睛視野總是一個面,而不是一條線,所以線性排列不易辨認;排成方塊一目瞭然。拼音文字=線形文字;漢字=方塊文字。漢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閱讀效率。
3、易懂,具有關聯性
例如,「被」是一個形聲字兼會意字。如果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被」字左邊的「衣」字旁表示意義,說明被子是屬於衣物一類,右邊的「皮」字在造字的時代和「被」的讀音相似,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和「被」的讀音變得不一樣了,逐漸失去了它表讀音的功能。
如果從會意字的角度來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義指的是一種小被子,到了後代,在被的本義基礎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義。
Ⅳ 漢字的歷史有多久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Ⅳ 普通話有多少年的歷史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於聽懂的單向交流。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Ⅵ 漢字有多少年歷史
漢字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6)漢語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漢字有著區別於世界其他各種語言的根本特點,這就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無論是片語合成句子,還是單句組合成復句,首先考慮的因素往往是語意的配合,而不是語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幾個負載著重要信息的關鍵詞語在意義上大致搭配得攏。
就能言簡意賅地達到交際目的,這幾個詞就可以組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意合」。漢語語法的這一特點,使它結構獨特,靈活多變,頗多隱含,著重意念,其意合性、靈活性和簡約性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
Ⅶ 漢字產生距今大約有多少年的歷史
到二十一世紀,漢字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7)漢語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又經歷了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
Ⅷ 漢語有多少年的歷史,是不是人類最早的語言。如題 謝謝了
漢族早在先秦時代就存在著古代漢民族共同語。春秋是共同語稱「雅言」(見《論語˙述而》),漢代稱「通語」(見《方言》),明代改稱「官話」,辛亥革命後稱「國語」,新中國成立後稱普通話。方言反映歷史。漢語方言之間語音的差別大,語法和詞彙的差別相對說來比較小。同樣,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也是語音的差別大 , 語法和詞彙的差別小。從總體上看,從上古音(先秦時代)到中古音(隋唐時代)再演變到現代北京音,經歷了逐漸趨向簡化的過程。在先秦時代,塞音聲母和塞擦音聲母都有濁音、不送氣清音和送氣清音三套。鼻音聲母也分清濁兩套。很可能還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復輔音。所有的音節都以輔音收尾,沒有開音節。輔音韻尾除了見於現代方言(例如廣州話)的[m、 n、、p、t、k]之外,還有[b、d、g]。到了隋唐時代,復輔音聲母和清鼻音聲母早已消失,輔音韻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卻按發音部位的不同分化為舌頭、舌面和捲舌三套。在現代北京音里濁塞音和濁塞擦音都清化了,輔音韻尾只有[n]和[]兩個。 聲調的演變是另一種情形。隋唐時期只有平、上、去、入 4個調類。在現代方言里,同一個古調類有時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分化成陰陽兩類。因此有些方言調類的數目比隋唐時期多,許多非官話區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來,在調類的分合上發生過兩件大事。一是在許多方言里,古全濁聲母上聲字跟古去聲字合為一類。二是官話方言的入聲韻尾消失以後,入聲字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北京話就是如此。 分析諧聲字和經典的注音,可以發現上古漢語有過以變調和/或變化聲母的清濁作為轉變詞性(包括分別自動詞和使動詞)的手段的痕跡。在句法方面,先秦漢語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否定句和疑問句里的代詞賓語要提到動詞的前邊去(吾誰欺│不我欺)。 宋元時期漢語語法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例如動詞詞尾「了」 和「著 」的產生、動補結構的產生等等。「了」和「著」原來都是動詞,後來意義逐漸虛化,終於演變為詞尾。動補結構〔包括不帶「得」的(染紅)和帶「得」的(染得紅)兩類〕也是在這個時期才定型的。 詞彙演變的主要趨勢是雙音節詞的不斷增長。本來在先秦漢語里占優勢的單音節詞逐漸雙音節化。這種趨勢近百年來尤為明顯。據統計,在 180萬字的現代文資料里,一共出現了3萬多個不同的詞,其中70%以上是雙音節詞。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就漢字跟它所要記錄的對象漢語之間的關系來看,漢字代表的是漢語里的語素。例如[tàn kāu]的[kāu]、[kāu iàu]的[kāu]和[tiàu kāu]的[kāu]讀音相同,意思不一樣,是3個不同的語素,分別由 3個不同的漢字「糕、膏、高」(蛋糕、膏葯、跳高)來表示。從這個角度看,漢字可以說是一種語素文字。 漢字起源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近年來,有的心理學家通過實驗,指出兒童學習漢字似乎比學習拼音文字還容易些,至少不比學拼音文字難。這方面的研究剛剛開始,目前還難以得出明確的結論。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討論這個問題,必須把認漢字、寫漢字和用漢字三者區別開,不能混為一談。三者之中,認最容易、寫就比較難。例如繁體字「龜」和「龍」特點鮮明,很容易認識,要記住怎麼寫就難多了。用漢字比起認和寫都要難得多。所謂會用,就是要學會區別同音字,知道哪種場合下用哪個。例如「唯、惟、維」 3個字同音。「維持」「維護」只能寫「維」,不能寫「惟」,而「思維」也可以寫成「思惟」。「惟獨」、「惟恐」可以寫「惟」,也可以寫「唯」;可是「唯心論」、「唯物論」又只能寫「唯」,不能寫「惟」。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
Ⅸ 中國的漢語有多長的歷史
漢語的歷史叫做漢語史,包括漢語語音史、漢語語法史、漢語詞彙史三大塊,漢語史是研究漢語現象及其內部規律的一門科學,包括語音、語法、詞彙現象及其歷史演變規律。
漢語史分期
第一種分法
王力先生根據他所研究過的語音材料,參考歷史朝代的更替,把漢語語音史分為先秦( - 前 206 )、漢(前 206- 公元 220 )、魏晉南北朝( 220-581 )、隋 - 中唐( 581-836 )、晚唐五代( 836-960 )、宋( 960-1279 )、元( 1279-1368 )、明清( 1368-1911 )、現代( 1911- ),共九個階段。
第二種分法
傳統音韻學曾把漢語語音數千年的語音史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代和現代四個大的階段。
特徵和表現形式
大致在西周以前為遠古期,這個階段的漢語如果已經獨立,就為原始漢語;周秦兩漢為上古期,上古音的字音結構的首尾部分較為復雜,可能存在著復輔音聲母和比較復雜的韻尾形式;魏晉六朝隋初唐為中古前期,中古前期音復輔音聲母中的通音已經演變為音節的介音,韻尾部分的擦音成分消失,超音段成分從伴隨狀況上升為以音高(平仄)和音長(舒促)為特點的區別特徵,標准語的字音以「 CMMVE 」五音段音節和「平上去入」四超音段相配的結構模式已經形成;中唐五代為中古後期,字音結構跟中古前期相同,但「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隨著全濁聲母的性質的改變而發生分化,聲韻內部發生了許多變化;宋元明清為近代期,漢語各方言的現代格局在中古近代之交已經大體形成,標准語字音的音節結構定形為「 CMVE 」四音段模式,大量的音位發生合流和分化,聲母和韻尾的類型減少,全濁音聲母逐漸和清聲母合流,入聲韻尾也逐漸弱化,聲調因而開始合並簡化,字音結構也隨之簡化。
Ⅹ 現代中國漢字已經有了多少年的歷史了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 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 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漢字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階段的漢字,漢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戰國文字:「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秦國文字是漢字發展的主流。六國文字,地域差異大,不反映漢字發展軌跡,是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