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曹操所寫的「東臨碣石」,碣石現在是屬於哪個省份
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鄉」美稱的昌黎縣城北,連綿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險峻峭的峰巒,其主峰仙台頂突起於靠近昌黎縣城的屏峰障嶺正中,頂尖呈圓柱形,無棣碣石山是73萬年前火山爆發所形成的錐形復合火山堆。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海拔63.4米,佔地20萬平方米。
官渡之戰大勝的曹操率大軍繼續北上,追擊袁氏兄弟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登山觀海,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篇。又有感當時北方戰亂平息,後方已經安全,只有南方一隅尚未平定,具體位置有二說,一說以河北樂亭西南某古城當驪成故址,認為山在此古城西南海中,借料想天下大勢將定,所以躊躇滿志,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觀滄海》。
曹操想要南征,必須解決這烏桓這個後患。建安十二年,曹操誓師北伐,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將烏桓主力一舉擊潰,班師回朝,路過碣石時登山觀海,愚以為在山東琅琊台膠南附近。曹操眾兵以青州兵起家征黃巾軍而狀大,以山東為基成大功。曹操征戰北方陸路必經此地,念有它想——秦始皇封泰山登琅琊台之狀感有所化。
B. 碣石為什麼叫做碣石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山峰,古代名人曹操曾在此留下詩篇《觀滄海》。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秦皇島孟姜女廟附近的孟姜女墳出土一批文物,證明昌黎縣城北的碣石山就是當年曹操所登臨的碣石山。偉人毛澤東寫下的詩詞《浪淘沙·北戴河》中那句「東臨碣石有遺篇」也是對《觀滄海》具有一定說服力的佐證之一。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鄉」美稱的昌黎縣城北,跨越昌黎、盧龍、撫寧三縣境內,連綿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險峻峭的峰巒,其主峰仙台頂(又名「漢武台」,俗稱「娘娘頂」)突起於靠近昌黎縣城的屏峰障嶺正中,頂尖呈圓柱形,遠望如碣似柱,極像直插雲霄的天橋柱石,因此名為「碣石」。石碑方首者稱碑,圓首者稱碣。在唐代,「碑」和「碣」的用法是有區別的,五品以上的用碑,五品以下的用碣。到後世往往混用。C. 碣石 廣東 汕尾 碣石鎮
我的家鄉---碣石
沿著深汕高速一直往東行,到陸豐的內湖收費站出口,再往南經過南塘鎮,順著南碣公路一直走到底,便來到有些神秘又名聲大振的邊陲城鎮----碣石。剛踏進碣石,迎面的一塊大石便是碣石的標志,石面刻有「碣石」兩個紅色大字,非常醒目!在大石的右邊便是聞名粵東和海內外的玄武山旅遊風景區了。
以下是我從各方收集到的資料,便對碣石從古至今作個詳細的介紹。
一、碣石歷史
碣石的歷史有記錄的可以追溯到唐元和末年,置石橋鹽場,負責海豐全縣鹽務(當時的海豐縣行政區域包括現在汕尾市全境及惠來、揭西、惠東部分地區)。碣石八景有「石橋半渡遇神仙」,石橋遺址在哪沒人知道,估計以前是座很長的跨海大橋,漲潮時會淹沒兩頭。朱元璋建立明朝,因海害便於洪武元年,把全國180萬軍隊定為衛所駐軍,5600人為衛、1200人為千戶所、120人為百戶所,後來,因倭害嚴重,又增設碣石、神電等二十四衛所,據《大清統一志》載,碣石衛置於洪武二十二年,轄中、左、右、前、後5個內所及甲子、捷勝、平海、海豐共9個千戶所,內5所旗軍共5600人,全衛旗軍10100餘人,相當於現在一個軍的建制,是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的大衛。二十七年(1394年),都指揮花茂建碣石衛城,「城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一百二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敵樓四,樓下辟門;池深一丈,廣一丈二尺。」而清朝的陸豐縣城才「周圍三百二十一丈一尺」,可見當時的碣石城是相當雄偉的。要養活這么龐大的隊伍朝廷的負擔該多重!明政府實行屯田制,衛、所官軍依「七分留城、三分屯墾」的辦法,碣石衛共設軍屯22處,共懇荒地近兩百頃,征米近4000石,還管轄石橋鹽場、小晴鹽場和海甲鹽場。屯田制使官兵既是兵又是農民,後來不少下級軍官和士兵就在碣石定居,碣石也逐步發展成惠(州)潮(州)之間的沿海都市。
碣石歷來是海防重鎮,自宋代起已經在此設防保疆。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立碣石衛,為全國36衛之一,與著名的天津衛、沈陽衛等齊名。
位於中國廣東省陸豐市的碣石鎮,因為碣石鎮三面是環山,一面是臨海,山上海里遍布巨石,相傳因此得名碣(皆)石,是陸豐市三大鎮之一。碣石鎮位於陸豐市南部,東臨碣石灣,與金廂鎮隔水相望。現在的碣石鎮是由碣北鎮與原有的碣石鎮合並而成,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0.3千米,總人口17多萬人,轄41個村(居)委會。
後山頭是碣石城內的一座小山,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駐閩使者許時中在後山頭埔石上題刻「碣石」兩個楷體字,約3米見方,後來因搞基建打掉了,現在的碣石標志「碣石」二字是根據當時重新刻的。後山頭曾是碣石的文化中心,鎮政府和派出所就在附近,碣石影院建在山上,前身是戲院,碣石鎮和碣北公社只有這個影院,碣石開大會都在這里進行。影院後面是魚市,魚市旁邊是紅場,是大型群眾活動集聚地,如宣判大會。1976年參加毛主席追悼會的幹部群眾都集中在紅場,我當時作為中學生也參加了莊重、肅穆、有著零星雨絲的追悼會。後山頭因影院所在,以前都是人山人海,可是,現在已經變得很冷清,主要原因是中心區轉移,次要原因是街道窄且不平,雖然巷口四通八達,但不能通汽車,影響交通,電影院也關門了,後山頭作為碣石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玄武山下的新城區才是碣石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歷史上碣北也歸碣石管轄,解放初,碣石區就轄碣石鎮和碣北、湖東、金廂三鄉。後來碣北公社雖與碣石鎮同級,但不少東西要依賴碣石,其所在地新酉大隊在原明碣石衛城裡面,與碣石鎮的南城大隊比鄰,碣北沒有集市、沒有居民集中地,沒有郵電、沒有市場、沒有電影院,有一段時間沒有派出所,而碣北中學卻建在離新酉大隊幾公里遠的角溪大隊,靠近碣石的學生上學不方便。連省教育廳在編制分鎮地圖時都無法把碣石和碣北分開,玄武山下的新城區建設,是碣石鎮府和碣北區公所聯合開發的。
碣北有個大村叫桂林,40多年前就有3000多人了,它有個土名叫西箖,人們一般認為是西籃或柿籃,叫籃裝桔(本地話「碣」的諧音),但我認為從歷史的角度推測估計是「箖」,箖投是一種帶刺的野生植物,近似菠蘿,因而菠蘿叫番箖投,作為碣石的西郊,估計千年前是一片刺箖,碣石還有一個鄉里叫西陂箖,可以作為佐證。桂林的名字估計也是宋朝開始的,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中大夫陳讜宦遊至石橋場(碣石建衛之前,唐元和末年在這置石橋場,由官方配鹽,商人販運),於西箖西北石頭勒書「桂林」二字,後,清鎮碣使者鄧萬林在該石旁邊一塊高9.5米、長20米、寬15米的巨石題刻「桂林聳秀」,每字大1米,我們所稱的「桂林石」指的就是巨石。桂林村是碣石西出門戶,戰略位置重要,東風門面對玄武山,門前有「深明大義」碑碣,是碣石總兵鄧萬林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書寫以資獎賞桂林鄉民的。鄉民接書即作序刻碑立於此:「蓋昭守望相助,鄉間之純風,獎賞酬勛,朝廷之盛典。桂林鄉距城裡許,為碣城之屏障,亦西路之要衛也。光緒乙亥年春,陸豐土匪竊發,勢甚猖獗,始則焚劫金廂,繼而進攻縣城。斯時碣石告急戰火頻警,則有鎮碣之軍門者,目擊時艱,情以保赤,特委中府憲吳到我桂林鄉,諭以捍禦匪寇,力保城池,只聆之,於是愈加備勇朝夕巡防力。深明大義同金湯,而土匪聞風稍歇,迨至大兵到邑一鼓盪平,乃蒙軍門府念微勞,深知我桂林鄉素識大義,獎賞頂戴,並親書匾額曰『深明大義』賞賜,委巡捕官趙賞到我桂林鄉,用昭鼓勵叩領之餘,感愧交集如此微勞,厚賞賜語褒嘉,凡我桂林鄉民承恩在所感激,屆時奉命益加從公,愛歷貞珉以垂永遠,不可忘此時之盛典也,是為序。光緒庚子年葭月穀旦,合桂林鄉紳耆立。」桂林人重情義,桂林從語言發音到習俗於鎮內沒有什麼差別,居於地域和歷史原因,桂林人對碣石、和碣北之外也自稱碣石人,碣石古八景中有「桂林明月照星斗」,已經把桂林納入了碣石。桂林人進碣石城不叫「去碣石」,而是說「上街」、「上市」。
二、碣石文化
在碣石鎮對聯很普遍,千家萬戶都有。碣石對聯的內容好,字寫得更好。一副副對聯,就是一幅幅優美的書法,家家戶戶的對聯就是一個群眾性的書法展。隸、草、行、楷,百花齊放。有的蒼勁有力,筆鋒凌厲;有的娟秀文麗,風格清雅;有的瀟酒飄逸,筆法奔放。真是琳琅滿目,百態千姿。
碣石人寫對聯,用紙用墨十分考究。紙用60克的厚力福,特殊方法染丹而成;墨是用墨魚汁,拌上酒和其他原料秘制。以此寫聯,一年四季,不管日灑雨淋,永不褪色,也不流墨。
碣石人喜愛對聯、書法,已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從宋代興建玄武山元山寺開始,每年的大型祭祀活動,前後寺門都要征聯,既要求聯語優美,字也要寫得好。碣石本是文人墨客雲集之地,但也難倒不少人。倒是附近鄉紳有人入選。這便激起碣石人攻克書林的決心。歷代鎮守碣石衛的文臣武將,也喜歡在玄武山題刻,如林則徐題的「水德靈長」,劉永福題的「靈聲端道」,至今仍掛於元山寺。這些,無疑又推動社會習字的風氣。從此,碣石人發憤練習書法與制聯。男女老少舞文弄墨,蔚然成風。
改革開放給古鎮帶來了強勁東風。隨著經濟的發展,民間工藝、紡織、雕塑等行業更為興隆。這些行業都需要有一手好字的人才。於是,各種書法培訓班應運而生。學校辦,街道辦,團體辦,私人辦,大大小小有好幾十個。其中最令人贊賞的是附設在碣石鎮中心小學的少兒書法班。
碣石少兒書法班創辦於1984年,學員從開始的6名發展到現在的120名。輔導老師叫方長,是一位清翟於練、精神奕奕的老人。多年來,在方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少兒書法班先後參加過國內外多次比賽,人人都得過獎。有部分人還被吸收為國家和省級書法研究會會員。1989年,僅13歲的書法班女學員劉少華被接納為世界書畫家協會會員,目前是方老師的得力助手。碣石少兒書法班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朵噴香溢彩的鮮花。
此外,燈謎、象棋、詩詞等在碣石可謂人人皆之。由碣石灣文學社主編的《衛城文苑》收集了來自碣石各地詩詞好手們的詩詞,並作為刊物出版,並開通了網路電子版。
三、碣石語言
碣石話屬閩南語系,叫福佬話或河洛話,保留了不少中原古漢語,可以說是古漢語活化石,走叫行,跑叫走。數量為「一」的一般只叫量詞不叫數詞,如個人、叢樹、擔粟、斤米、間厝。買米、賣粟(稻穀)分別叫糴米、糶粟。最奇特的是片語的倒裝,與普通話相比是倒過來的,譬如:拖鞋叫鞋拖,公豬母豬叫豬哥豬母,公牛母牛叫牛牯牛母,公雞母雞叫雞安(丈夫)雞母,公鴨母鴨叫鴨工鴨母,在區分動物性別時,不分雄、雌分工、母,如「這只豬是工個」(這口豬是公的),工就是指雄性。碣石語言保留了文字和口語兩種,不少字有兩種讀音,文讀的發音與口語不同,如「雨」,潮汕話念「hou」,碣石人在念文章讀「yi」,下雨念「hia yi」,口頭語卻說「lou hou」(落雨)。房子不叫房也不叫屋,叫厝,厝內的房間才叫房或房間,建房子叫「起厝」,建樓叫「起樓」。
四、碣石風俗
碣石外出打工和經商的人很多,因此每到初一、十五或中國的傳統節日,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燒香拜佛,以求在外的家人平安,工作、經商順利!
民居建設很講究,不管房屋是一間還是兩間三間,都要留個門口埕,就是天井,還要有後火巷,在房屋的後面建圍牆與房牆空一條小巷,後火巷的作用既防盜,又能接受倒灌風,厝內又間隔了廳和房,內外有別,整座厝既通風透氣,又採光充足。以前有大門樓的一定在門相對的地方起一幅照壁。
D. 誰知道廣東陸豐碣石的歷史
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
她歷來是海防重鎮,自宋代起已經在此設防保疆。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立碣石衛,為全國36衛之一,與著名的天津衛、沈陽衛等齊名。故其海岸地貌特徵而稱碣石,是陸豐市三大鎮之一。碣石鎮位於陸豐市南部,東臨碣石灣,與金廂鎮隔水相望。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0.3千米,總人口17多萬人,轄41個村(居)委會。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8.9億元。
碣石鎮歷史上是依託碣石灣而發展起來的漁商城鎮,交通運輸方便,水路距香港和汕頭都是115海里,距澳門和廣州分別155海里和213海里。陸路距陸城45公里、廣汕公路25公里,水陸交通四通八達,通往各地的客車每天150多班次。
碣石鎮是陸豐發展較早的濱海城鎮,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能源充足,供電、供水豐富,通訊發達。該鎮資源豐富,經濟形成以工業、漁業、旅遊業為主,商貿、農鹽業並舉的產業結構。全鎮擁有各類集體、私營工業企業1200多家,主要產品有聖誕系列產品、竹桂扇、玩具、麥秸貼畫、傢具、服裝、揚聲器、生日蠟燭等,遠銷國內外。2000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2億元。漁業連年獲得豐收,碣石漁港是廣東十大漁港之一,漁港魚場廣闊,資源豐富,其海產品主要有龍蝦、對蝦、鱸魚、魷魚、鰻魚、膏蟹等,2000年漁業產量達6.5萬噸,產值4.4億元。該鎮還是一個重點的產鹽區。現有鹽田面積25702畝,年生產優質海水原鹽3500噸以上。碣石是陸豐市重點集市,擁有10個專業化為主的大市場和5000噸級成品油專用碼頭、2.4萬噸的碣石灣油庫、容量2500立方米的液化氣庫等,客商雲集,商貿活躍,購銷兩旺。
碣石鎮文物古跡眾多,玄武山元山寺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有山門、前殿、中殿、正殿、配殿等建築99間和氣勢古樸優雅的「三星壘塔」一座,其建築和裝飾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具有強烈的宗教氣氛。有800多年的歷史,蜚聲海內外。是省級旅遊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粵東旅遊勝地,年接待遊客140多萬人次。
碣石名產眾多。碣北紅江橙,是新開發優良果品,果實皮薄光滑、內色橙紅、汁多渣少、酸甜適中、橙香味濃,表現出正宗紅江橙的優良性狀,被稱為「國宴佳果」。碣石海馬養殖場年產海馬2萬多條,產品出口,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是一種珍貴葯材,具有清肝明目、健身補腎等功效,利用海馬生產的海馬養顏酒供不應求,稱為「南國一寶」。
在碣石最有名地方還算是十一孔了,哪裡是去出海必經之路之一。去碣石一定要試試「蝦頭丸」還有「菜頭丸」那才叫作經典碣石小吃。
該鎮是陸豐市三大鎮之一,位於陸豐市南部碣石灣東側,明朝初期設衛,是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地靈物阜的濱海城鎮。現管轄41個村(社區),21.5萬人口,陸地面積12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0.3公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該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1995年被汕尾市委、市評為「文明單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被省民政廳評為「廣東省鄉鎮之星」;1996年被省列為「廣東省中華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1999年被汕尾市交通局評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先進單位」;2001年被省愛衛會評為「廣東省衛生先進鎮」,被省定為「廣東省中心鎮」;2002年被省婦聯評為「廣東省婦女兒童工作示範鎮」;2003年被汕尾市委評為「文明村鎮」;2004年被省建設廳評為「村鎮建設先進單位」,被國家建設部等六部委列為「全國重點鎮」;2005年被汕尾市委、市評為「文明鎮」,被省科技廳批准為「(聖誕品)技術創新專業鎮」。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分別達到14.30億元和20.5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6%和15.1%。
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工業發展勢頭良好。該鎮堅持走多種形式發展工業的路子,積極創造條件,大力引導扶持,使全鎮民營企業異軍突起。現有二輕、鎮辦工廠10多家,民營工業企業140多家,主要產品有聖誕玩具、服裝、日用製品三大系列1萬多個品種,產品85%以上出口。2005年天采禮品有限公司和宏圖聖誕實業有限公司跨進「汕尾市十強民營企業」行列。2005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14.12億元,比上年增長23%。總投資100億美元、落戶我鎮田尾山的陸豐核電站,各項前期工作現已順利鋪開,這對我鎮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巨大的輻射效應。
農業基礎扎實鞏固,農業結構逐步調整。該鎮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在穩定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致力發展特色農業,逐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搞活了農業多種經營。目前,全鎮「三高」農業發展勢頭良好,開發
面積13000畝的南溪土地整理項目和3000多畝的滴水湖易地開發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種菜種果、飼養家禽家畜等種養業已初具規模,初見成效。2005年全鎮完成農業產值1.12億元。
捕撈養殖齊頭並進,海洋漁業持續發展。碣石港是省十大重點漁港之一。我鎮充分利用沿海資源優勢,以建設海洋經濟強鎮為目標,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捕撈、養殖並舉,促進海洋漁業的持續發展。在鞏固捕撈作業方面,致力發展股份制漁業。全鎮現有各類股份制生產漁船570艘,總噸位18721噸,總功率43685千瓦,其中單拖漁輪290艘,總噸位17826噸,總功率39097千瓦,盛產龍蝦、對蝦、石斑、馬鮫、鯔魚、鰻魚、墨魚等海產品,海產品日登場量達到550噸。我鎮在鞏固捕撈作業的同時,認真執行伏季休漁制度,2001年和2002年先後被評為「全國伏季休漁工作先進單位」和「南海休漁工作先進單位」。在發展養殖業方面,充分利用沿海灘塗寬闊的優勢,不斷發展擴大養殖基地。現已先後辦起了海馬、鮑魚、海膽、對蝦、貽貝、優質魚等一定規模的海水養殖基地,其中佔地244畝的蝦背澳鮑魚養殖基地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鮑魚養殖基地,被南海海洋研究所指定為鮑魚養殖課題研究點。2005年全鎮漁業產量達到70044噸,創值5.28億元。
旅遊發展步伐較快,旅遊事業帶旺百業。該鎮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蜚聲海內外的玄武山元山寺具有八百七十多年歷史,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武山旅遊區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旅遊區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00萬人(次)以上,2005年旅遊業務純收入達到2300萬元。此外,以玄武山旅遊區為龍頭,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依託,把玄武山、文化公園、古衛城遺址、濱海旖旎風光逐步開發連成一條旅遊專線,形成旅遊網路。旅遊事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興旺發達。
城鄉市場日益繁榮,商貿流通十分活躍。該鎮是陸豐市重點集市,購銷能力非常旺盛,現建有農副產品市場、購物城、綜合市場、雙蓮市場、泊厝市場、望海樓市場、服裝市場、水產品批發市場等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市場和綜合市場10多個,有5000噸位級成品油專業碼頭和可開發的15000噸位級貨運綜合碼頭。城鄉市場日益繁榮,商貿流通十分活躍,客商雲集,購銷兩旺。2005年全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8億元,完成稅收1200.6萬元。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先後開發建設了北園、北斗、金獅、玉燕、玄武商業城等近12個平方公里的新城區。完善了通訊、供電、供水、交通等基礎設施。鎮區現有11萬伏變電站和日產5萬噸(遠期10萬噸)的自來水廠各一座,沿海公路、碣(石)博(美)河(口)公路和南(塘)碣(石)公路縱橫碣石全境。社會治安穩定,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碣石發展前景寬闊輝煌。鎮黨委、正沿著「工業立鎮、漁農穩鎮、旅遊興鎮、商貿活鎮」的發展路子,利用碣石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堅實的支柱產業,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為建設嶄新的濱海中等城市而努力奮斗。
E. 誰知道廣東陸豐碣石的歷史
碣石鎮歷史悠久,歷來是海防重鎮,自宋代起已經在此設防保疆。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立碣石衛,為全國36衛之一,與著名的天津衛、沈陽衛等齊名。故其海岸地貌特徵而稱碣石,是陸豐市三大鎮之一。碣石鎮位於陸豐市南部,東臨碣石灣,與金廂鎮隔水相望。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0.3千米,總人口17多萬人,轄41個村(居)委會。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8.9億元。
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全國36衛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古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碣石鎮歷史上是依託碣石灣而發展起來的漁商城鎮,交通運輸方便,水路距香港和汕頭都是115海里,距澳門和廣州分別155海里和213海里。陸路距陸城45公里、廣汕公路25公里,水陸交通四通八達,通往各地的客車每天150多班次。
碣石鎮是陸豐發展較早的濱海城鎮,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能源充足,供電、供水豐富,通訊發達。該鎮資源豐富,經濟形成以工業、漁業、旅遊業為主,商貿、農鹽業並舉的產業結構。全鎮擁有各類集體、私營工業企業1200多家,主要產品有聖誕系列產品、竹桂扇、玩具、麥秸貼畫、傢具、服裝、揚聲器、生日蠟燭等,遠銷國內外。2000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2億元。漁業連年獲得豐收.
碣石港是廣東十大漁港之一,漁港魚場廣闊,資源豐富,其海產品主要有龍蝦、對蝦、鱸魚、魷魚、鰻魚、膏蟹等,2000年漁業產量達6.5萬噸,產值4.4億元。該鎮還是一個重點的產鹽區。現有鹽田面積25702畝,年生產優質海水原鹽3500噸以上。碣石是陸豐市重點集市,擁有10個專業化為主的大市場和5000噸級成品油專用碼頭、2.4萬噸的碣石灣油庫、容量2500立方米的液化氣庫等,客商雲集,商貿活躍,購銷兩旺。
碣石鎮文物古跡眾多,玄武山元山寺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有山門、前殿、中殿、正殿、配殿等建築99間和氣勢古樸優雅的「三星壘塔」一座,其建築和裝飾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具有強烈的宗教氣氛。有800多年的歷史,蜚聲海內外。 是省級旅遊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粵東旅遊勝地,年接待遊客140多萬人次。
碣石名產眾多。碣北紅江橙,是新開發優良果品,果實皮薄光滑、內色橙紅、汁多渣少、酸甜適中、橙香味濃,表現出正宗紅江橙的優良性狀,被稱為「國宴佳果」。碣石海馬養殖場年產海馬2萬多條,產品出口,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是一種珍貴葯材,具有清肝明目、健身補腎等功效,利用海馬生產的海馬養顏酒供不應求,稱為「南國一寶」。
F. 碣石山的歷史發展
碣石山形成於大約73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屬岩漿中心式噴發形成的圓錐狀火山穹丘。山體不對稱但分層明顯,岩性為暗褐色霞石苦橄岩。
碣石山的歷史非常悠久。據無棣舊縣志記載,古時該山近河傍海。距海口僅十餘里,為導航標識之山,人稱碣石山。山上不生草木,春秋時稱無棣山(無棣縣最早因此得名,隋朝開皇六年(586年)置縣,明朝朱棣為避皇帝諱,曾改稱海豐)。山下有月明沽產鹽,山腰有鹽神廟,魏晉時又稱鹽山。唐初,東鹽州人馬君德據此山舉行起義,後為唐王朝鎮壓。鄉人為紀念馬君德,將鹽山改為馬谷山。元朝時為與另一座山體相別,改稱大山。 碣石山由於地勢低、地處偏遠,加上多次改名及滄海桑田的變化,特別是在於班固著《漢書·地理志》之後,將禹貢碣石從渤海東岸搬到了渤海北岸。後又被《水經注》轉錄,以至以訛傳訛,致使歷史上出現了多處碣石之爭,甚至有人得出了碣石沉於海的錯誤論斷。但是無棣縣政府人員通過遍訪其他「碣石」所在,查閱古今資料,又請來歷史學家研究考證,最後得出結論「禹貢碣石在無棣,曹操登臨的碣石也在無棣」!
現將歷史資料證據稍摘如下:
其一,明朝大地理學家、大歷史學家顧炎武先生所著《肇域志》記載:「濟南府海豐縣有馬谷山,即大碣石山。」其二,1931年商務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在「馬谷山」、「黃河古道」、「碣石」3條目中,均記載無棣馬谷山為碣石山。其三,《山東通志》記載:「在山東無棣縣城北60華里,一名大山,山西南半麓有洞廣二丈余,深不可測。相傳有龍馬從此出,故以為名(馬谷山)。肇域志記載以為古碣石山。」其四,歷代《無棣縣志》均記載:「大山,舊稱碣石山、鹽山、馬谷山。」其五,《漢書·郊祀志》記:「始皇後三年(前215)游碣石。」《山東通志》雲:「秦始皇東游至碣石,次舍於此,因名厭次縣。」無棣秦時屬「齊郡厭次縣」。馬谷山,在無棣縣城北30公里處,海拔僅62.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山體由玄武岩、火山蛋、火山灰構成,系12萬年前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唐代劉文偉,永徽年間曾在無棣縣任職,他經實地考察認為「馬谷山在九河入海處,斷為碣石無疑。」(《無棣縣志·疆域志》)。「海」是指渤海。「九河」是黃河下游分支,是島夷的貢道路線。「碣石」是島夷由海入於河的導航標識。只要打開一張現代的《中國地形圖》,在華北地區看到一個百川匯流的地方,那就是河南浚縣以北到河北廣平、大名、河間及山東聊城、濱州以北的廣大地區。河的源頭部分比較密集,然後逐漸變疏,但幾乎是不約而同地流向東北注入渤海西岸。馬谷山之東,到魏晉時仍是一片大海,叫做月明沽,是海鹽產地,所以馬谷山被稱為「鹽神山」或「鹽山」。《山東通志》載:月明沽在海豐縣(今無棣縣)東北。」《寰宇記》載:「月明沽西接馬谷山,東濱海,煮鹽之所也,今名月河口。」無棣縣地處九河之末梢;馬谷山,古稱碣石,一座山峰煢煢孑立於河故道之入海口,與《禹貢》「夾右碣石」之文相合,可以斷定,無棣馬谷山即《禹貢》之碣石山。
於是無棣縣在2001年9月5日於山北半麓新落成的「碣石山碑」前舉行了「禹貢碣石山復名新聞發布會」。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碣石山曾一度作為當地建築石材的供應地進行採挖,致使山體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了保護和合理開發此處的地質遺跡,1999年3月2日,
山東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區。2001年碣石山復名後,恢復重建了部分古建築,新修了山路,新建了「飲馬湖」、碣石門等景點。
2009年,無棣碣石山旅遊風景區被正式授予「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稱號。景區建有碧霞祠、曹操橫槊賦詩群雕及觀海閣等;開發了福地洞天、龍馬洞景觀,石林、石瀑等火山遺跡景點;珍存有無字碑(碣石門辭)、《重修馬谷山寺記》碑等古石刻;景區集火山遺跡科普、碣石山觀光、千童島民俗風情、曹公島主題公園、飲馬湖休閑娛樂多功能於一體。
鎮里專門出台《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工作實施方案》,成立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搜集、整理工作小組,聘請有關專家到實地進行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挖掘出了火山文化、道教文化、傳奇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碣石山文化品牌。
2013年12月12日,《山東無棣碣石山省級地質公園規劃(2013-2025)》經山東省國土資源廳批復同意,無棣縣正式發布實施該規劃,全力打造文化旅遊新地標。
2014年元旦,碣石山鎮制訂出台《2014年迎新春民間民俗文藝展演活動方案》,按照年節自身的民俗傳統,結合碣石山風景區建設,引導全民參與春節文化活動,一大批瀕臨失傳的過年習俗得到整理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