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漫步雍和宮、東直門的北京護城河
先說北京護城河
北京是六朝古都,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的四周均有護城河。今德勝門外的土城溝便是元大都
北京護城河護城河的遺跡。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朝軍隊攻佔元大都後,為易於防守,於1371年將元大都北城牆南移,並利用高梁河、積水潭(太平湖部分)作為北護城河。1419年,又將元大都南城牆南移,並新挖開護城河(即前三門護城河)。對於元大都的東、西護城河,則仍按元代舊制,只是分別向南伸延與前三門護城河接通。此後,在修築外城城牆時,又開挖了外城護城河(即今南護城河),並將各條護城河的水都匯集到東便門,經大通橋,入通惠河。自此形成了與北京城牆相配套的護城河格局,並在此後的500多年中,逐步變成了老北京城風貌的重要標志。
據1953年的測算,北京護城河的總長度為41.19公里。其中,西北護河(西直門至德勝門外松林閘)長1.84公里,東北護城河(松林閘至東便門)長10.91公里,西護城河(西直門至西便門)長5.22公里,前三門護城河(西便門至東便門)7.74公里,南護城河(西便門至東便門)長15.48公里。新中國建立前,北京護城河的水源主要來自玉泉山及西山諸泉,經長河、玉淵潭等流入護城河,再經護城河流入城區河湖。北京護城河也是城區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水河道,歷史上對京城的防洪排澇起過很大作用。
目前,北京只有北護城河一段和外城的南護城河依然存在,總長度不過原來的一半。
都說北京西貴東富,從歷史考證倒不如看護城河,現在阜成門的金融街與東直門到雍和宮、安定門東護城河的城市景象和老宣武的菜市口東南角、老崇文的景泰橋西南角一片無法比較。今天中午一小時到文化部文化報等人時刻,轉了周邊護城河的景感觸最深。
B. 古代的都城前修有護城河,有什麼歷史起源
我發現很多古代的都城都會在周圍修一條護城河,其原因就是護城河擔任都城的第一道防禦線,如果有敵軍攻打過來的話,會因為護城河做存在而減慢進入都城的時間。這樣城內的統治者和居民就能有充分的時間作出應急對策或者撤離對策。所以護城河的存在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護城河最早誕生在春秋時期,這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連年。於是人們發現護城河易守難攻的特點。
三、護城河的歷史意義護城河理論的提出是我國軍事理論的一大進步。人們不僅知道進攻,而且也知道防守。護城河的存在不僅可以抵禦敵人的進攻,而且也能避免動物的入侵。所以護城湖在我國歷史的戰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C. 與「護城河」有關的古詩詞都有哪些
1、護城河
曾伴皇家故院牆,而今寥落盪斜陽
一河繞郭九城護,兩代供應萬運忙。
我為強梁辱顏色,君何淚眼送君王。
覆巢擊卵卿安在,奴婢今當滴翠廊。
2、月瀉金沙
文/李者也
仲夏之夜海之濱,長風勁起巨浪奔。
煙波盡處生明月,層雲蒼茫碧空深。
沐風聽濤月下酌,四五知己六七樽。
但飲何言乏錢哉,滄水之岸皆是金。
【注】金沙灘,位於青島市黃島區。水清灘平,沙細如粉,色澤如金,海水湛藍,水天一色,故稱「金沙灘」。南瀕黃海,呈月牙形東西伸展,全長3500多米,寬300米。我國沙質最細、面積最大、風景最美的沙灘之一,號稱「亞洲第一灘」。
3、護城河(三)
曾伴皇家故院牆,而今寥落盪斜陽
一河繞郭九城護,兩代供應萬運忙。
我為強梁辱顏色,君何淚眼送君王。
覆巢擊卵卿安在,奴婢今當滴翠廊。
D. 護城河在古代大放異彩,這是從何時興起的呢
護城河是中國古代城池防禦的第一道防線,是城池防守體系的重要一環。普通人口中和眼中的護城河,是圍繞著城牆、人工開鑿的防護水道;實際上的護城河,其實是城池外部所有人工、半人工和天然形成的,有著軍事防護作用的水體。人工開鑿的護城河在中國歷史中十分常見,不過有些護城河有點特點——沒有水,而沒有水的護城河則被稱為「城隍」。《說文解字》中解釋城隍: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這類名為城隍的護城河多分布在乾旱缺水的西北地區,又稱其為「旱壕」。
此時護城河的攻防理論已經達到定型和大成,達到封建時代的頂峰,各個方面比較之前都有著極大的提高。
結語
主要作為防護作用的護城河,不止可以防止敵人,還可以防止動物入侵。城池攻防戰中,有護城河的話對守城方有著天然且巨大的優勢,攻城方若想消磨這些優勢,只能用人命前仆後繼的填,想方設法填滿護城河,這樣才能觸摸到城牆進行攻城。可以說,護城河就是城池的第一道防線,護城河一旦有失,意味著距城池失陷不遠。試看古代大戰,護城河常大放異彩,尤其是宋朝,例如宋金宋元襄樊之戰、宋金開封、襄樊之戰、宋金六合、宋元靜江之戰、宋夏蘭州、平夏城之戰等,若沒有護城河的存在,兩宋早被游牧民族覆滅多少次了。當然,護城河的修築也是存在有莫大的困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不過這一切都是值得。
E. 杭州護城河歷史
杭州的護城河應該是江南河的一段,605到610隋煬帝在原有的基礎上,開通使其成為京杭大運河的一段。元朝時將其加寬。後來逐漸成為護城河。
F. 古代的護城河起什麼作用
古代的護城河作用:
城池是我國古人發明的一種獨特的集軍事、政治、文化等為一體的特殊軍民設施。城池其實是兩個詞,城就是城市和城牆,而池就是水池、護城河,很多地方特別是北方由於缺水就挖溝,這種沒有水的叫壕。
護城河有自救功能,不僅能防範敵人的火攻,還能滿足城裡用水的需要,又是防洪排澇的重要水利工程,有的靠近江河還能承擔運輸功能,護城河可不單單是軍事用途。挖護城河的泥土可以燒磚填土、修城牆,如此一來連運費都省了,大大節省了修城牆的成本。
(6)護城河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護城河,亦作濠,定義為人工挖掘的圍繞城牆的河,古代為防守用,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
這樣的以天然為主、人工為輔的護城河在中國和世界就比較多了,最典型的城市有南京、西安、襄陽、重慶、衡陽、常德、贛州、洣水鎮、遙田鎮等。
世界各國在古代已有開鑿護城河,中國北京紫禁城、西安明城牆,南京明城牆,濟南護城河(濟南環城公園)、襄陽護城河、台灣新竹古城、左營舊城、億載金城,日本古城如松本城、江戶(今東京)的皇居、以至歐洲各國的城堡及皇宮等等地方都建有護城河。
護城河_網路
G. 護城河的歷史
護城河,亦作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
被寬闊的河流三面環繞的大面積陸地或大城市,再通過對被河流環繞的「幾」字型河岸大規模人工建設、改造而成平戰結合的堅固防禦工事(比如防洪提、風光帶)也能算護城河。這樣的以天然為主、人工為輔的護城河在中國和世界就比較多了,最典型的城市有襄陽、重慶、湘潭、衡陽、常德、贛州、洣水鎮、遙田鎮等。世界最大最寬最好防禦的U字型護城河,位於毛澤東家鄉湖南省湘潭市東部的岳塘區。
世界各國在古代已有開鑿護城河。在中國大陸北京的紫禁城、濟南護城河(濟南環城公園)、襄陽護城河、台灣新竹古城、左營舊城、億載金城、日本的古城如松本城、江戶(今東京)的皇居、以至歐洲各國的城堡及皇宮等等地方都建有護城河。歐洲不少城堡在護城河上建有可升起的木橋,以方便出入,亦可防止敵人進入。
H. 古代城市護城河的作用正確答案
護城河,亦稱為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的,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壕溝,然後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為城牆的屏障,具有防禦作用,一方面維護城內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或動物的進入,這是古人在防禦手段上對水的妙用。
紫禁城護城河,環繞紫禁城外圍的護城河,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河寬52m,條石壘砌駁岸,堅固陡直,亦稱筒子河。河水自西北流入,向東南流出至御河。
清代河中栽蓮藕,歲收供宮中使用,余者賣出,得銀存奉宸苑備用。護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歷史。1999年,對護城河進行治理工程,駁岸修整一新,河底全部鋪砌方磚,河道更加堅固。
9、Bourtange Bourtange堡護城河:荷蘭——是一個美麗的星型形狀的人造護城河,城堡建於1593年,當時是為了控制德國與通往格羅寧根市之間的唯一道路。
10、Egeskov城堡護城河:丹麥——這座建於16世紀城堡通常被認為是歐洲保存的最好的護城河城堡。
I. 襄陽發現古城牆、護城河,距今4200餘年,專家對此是如何解答的
從探索的角度來看,長城的周長約為1500米,剩餘高度約為2 - 3米,寬度超過20米。與古城牆相鄰的護城河也很大,周長2000多米,寬20 - 30米,深7 - 8米。根據初步判斷,這些城牆建於50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的早期。鳳凰翠城遺址及其周邊附屬聚落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根據該城市的大型建築遺跡,尤其是高檔建築遺址,以及出土的許多小玉石和綠松石飾品,山四圍推測該城市遺址是高檔的,是湖北西北部的政治文化中心。
據情報顯示,該地區的牆周長約1500米,其餘高度為2或3米,寬度超過20米。與古牆接壤的護城河也相當大,有2000多米寬,20到30米寬,7到8米深。據初步估計,城牆的建造時間是5000多年前特洛伊文化的早期。參與早期考古工作的香洲區文物管理辦公室(現香洲區博物館)主任傅強說,早在2016年,考古學家在挖掘地下約25厘米的地方就發現了圓形地基的遺跡。“早期的房子是圓形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上,一半是洞屋,”他說。
J. 西安護城河的歷史淵源
西安護城河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依舊保持著那威嚴壯闊的氣勢!西安護城河依舊是那麼的充滿歷史的氣息!
今新城護城河廣場前東側的東壕巷,即其王府內城外昔日城壕舊跡相沿之稱。清代時期對明初拓掘後護城河進行了多次加深加寬和疏浚。順治十三年(1656年)陝西巡撫陳極新葺修西安城垣,並疏浚護城河。康熙元年(1662年)總督白如梅、巡撫賈漢復浚深城河至三丈,合9.6米。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陝西巡撫崔紀行因引水渠道淤塞,西安有壕無水,遂疏浚龍首渠與通濟渠,引水入壕。特別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全面疏浚護城河,再加深四尺,面寬六丈(合19.2)米,底寬三丈(合9.6米),僅此工程費銀八千餘兩。此後,同治二年(1863年)西安將軍穆騰阿、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軍同知王諏、二十四年(1898年)陝西巡撫魏光燾、二十九年(1903年)陝西巡撫升允等多次疏浚護城河,並引水注壕。
引水渠道與排水渠道為了解決西安城護城河的水源和城市生活供水,五代宋金元及明清時期,先後疏通了原城東郊的龍首渠,並新開鑿了城西南郊的通濟渠,引水入城,排注於壕。同時,為了解決城市排水問題,明代時期又修了余公渠。龍首渠,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始鑿於隋開皇三年(583年)。此渠引流水,從秦溝村處堰水北流,至長樂坡分為二渠,東渠從長安通化門北上,繞郭城東北角,入於大明宮。西渠從通化門處入城,分注興慶池、東市放生池及宮城東海池,為長安東城地區的主要供水渠道。但此西渠,至五代後期逐漸乾涸不通,府城居民飲用惟靠井水,護城河也是有壕無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興府(今西安)知府陳堯咨以府城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堪食飲,遂上奏宋真宗,請求疏鑿龍首渠西渠,引水入城並灌注護城河。其奏疏雲:「州臣親相度城東二里有水渠曰龍首,其水清冷甘冽,可五六十丈,開渠引注入城,散流廛,出納城壕,闔城盡食甘水」(元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渠》)。
陳堯咨在疏引龍首渠水入城的同時,循唐舊跡,在城東支分龍首渠水南注於興慶池,使五代時因龍首渠斷流而逐漸乾涸的興慶池,又恢復成為水波盪漾遊人如織的風景名勝之地。慶歷(1014—1048)時曾於池北立《宋興慶環城公園池禊宴詩碑》。宋人宋舜欽有《興慶池》詩:「余潤漲龍渠,疏溜連清。助曉遠昏山,浮秋明刮眼。魚歸別浦閑,雁下蒼波晚。岸北有高台,離魂盪無限。」 由於西安城區向東、北兩面的擴廣,護城壕的繼掘延長,以及城區之內諸王府與各衙署新的部署,增加了城市供水的需要,因而在府城拓建工程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畢工後,立即對龍首渠進行了重新規劃疏治。《明史·河渠志六》:洪武「十二年,李文忠言:『陝西病咸鹵,請穿渠城中,遙引龍首渠東注。』從其清,以石。」《明實錄·明太祖實錄》又載,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太祖「詔修西安城中水渠,引龍首渠水注之,覆以石,以障塵穢。計十家作渠口一,以便汲水。舊西安城中多苦水,渠成民獲其利。」但西安城僅此龍首渠一脈之水,只能流注東城區,且代遠物遷,堤倚高原,日見削損。七八十年後,水源艱難,城中軍民多於晨昏爭汲,汰清而後可用。天順(1457—1464)時曾圖修治龍首渠,因費用過鉅,難成而止。成代元年(1465年),陝西巡撫項忠在從城西新鑿通濟渠的同時,並疏鑿了龍首渠。《明史·項忠傳》:「西安水泉鹵不可飲,為開龍首渠及河,引水入城。」項忠這次疏鑿久湮廢的龍首渠達三十餘里,並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整治。首先將引水口由原馬登空(今有人認為在秦溝村)南移到留公村附近,合採峪、庫峪、荊峪及大義谷第一派入之水,傍河西岸築堰,西至亭子頭,皆鑿原穿洞而過,又西流申家灣,再西流十里入城。其次,渠水入城後,在流經咸寧縣與總府(在今東縣門街)前二十丈,渠道皆以磚砌,余雖土渠,也都以板木棚蓋,以土覆之,用以防護。弘治(1488—1505)時,陝西巡撫周季鱗與西安知府馬炳然再次疏浚整治龍首渠。凡城內渠道,俱用磚砌。在城外申家灣等處,造橋架槽引水入渠,以免沖激之患,並對城外六十里土渠疏浚後築岸加固,以防走泄。
經明代多次疏鑿整治後的龍首渠,從府城東長樂門之南引水入城後,分為三派:一派從玄真觀南流,經陽王府(在今建國路)南西流,轉東羊市,過咸寧縣、總府西流,支分一水入永興王府(在今鍾樓東南),轉北過馬巷口(今降子巷附近),沿北大街北上,分為兩支:一支北流入陽王府(在今北城門內東側),一支西北流注於蓮花池(今蓮湖公園);一派從真武庵(在今東門內南側和平巷附近)北流,注入長樂門北楊大人宅;一派從東羊市分流,沿大菜市(今大差市)北流,分為兩支:一支西北流入臨潼王府(今尚德路中段路東),一支西流入秦王府城。 城市規劃使護城河改變了原有的戰爭防禦功能,負擔起城區45平方公里城市防洪和雨水調蓄功能,成為城市雨水調蓄庫和泄洪幹道。然而,污染不知從什麼時候降臨,河水開始變濁、變臭。改革開放後,護城河曾經歷了三次大規模清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