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中歷史論述題怎麼考

高中歷史論述題怎麼考

發布時間:2023-01-26 11:46:57

Ⅰ 高中歷史 的論述題怎麼答啊!誰幫我看看!具體說一下論述題的表述方法~

同學,作為一道題,你不妨用唯物歷史觀來答題,記住這只是答題,不一定給增加知識,也就是說答案也未必就正確,切莫人雲亦雲。好了,那就簡答一下:人們的認識總是受著時代的局限,康有為發起維新變法,主張通過君主立憲制立來實現民主,而且當時確實是皇權社會,革命也為必要取締君主,英國就是一個例子,通過憲政的途徑制約君權,進而轉化為虛君即可,革命派認為康有為保守,把托古改制及保皇看成有違進步潮流的方法,實際上就後來的歷史來看,中國沒有了一個君主便很快陷入內戰,而且革命派的行為也過於粗暴激進。後來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也有這方面的考慮。歷史學家應該客觀看待歷史事實,不應該夾帶過多的個人看法,當然人有時代局限性,能及時幡然悔悟,也是很好的。社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有所懈怠。托古改制未嘗不可,君主立憲制也是權宜之計。『』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可幅度過大和頻繁折騰。蕭公權能正視自己的錯誤認識,我們也應該經常反思自己,得出客觀評價。

Ⅱ 高中歷史論述題

論問題不難,考的就是歷史要素積累,史實提取能力,和思維方式。就這道題而言材料提現的無非中國歷代各朝的對外交流。引申一下可以得到類似中外文化相互交融以促進人類文明發展,華夏文明在交流中完善發展並且促進外國發展,中華文明在受世界影響的同時對世界影響深遠等論題

Ⅲ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

是除選擇題之外考查學生的一種重要題型,在我們政治中考中占據近60%的分值。它的類型多樣,可以是言行評析題、觀點辨析題、材料分析題等;它的信息容量大,答案的綜合性要求強。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

1.文字型材料題

這是中考材料題中的傳統題型 。一般都是選擇書上的引文或學生比較熟悉的 文章 ,這類題目一般是問得直接明了,考生較好回答。這種類型的材料題旨在考查閱讀材料並尋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圖表型材料題

圖表型材料題是以數字表格或圖像(線) 變化為信息載體,通過一定的數量關系來反映事物的數量特徵、變化規律及內在聯系。

解決這類材料題的關鍵是通過圖表材料所呈現出的數字或線段的變化,來確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讀設問部分,帶著問題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識地去觀察分析材料。通過觀察發現現象之間的聯系,再分析原因然後組織答案。

3.開放型材料題

近年來開放型材料題命題的一個趨勢就是選擇材料時,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聞時事、 名人 名言 、 諺語 詩歌、漫畫海報等,材料來源無法預知。但考生應當把握一點,即無論材料千姿百態,所選擇的材料必定是以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為依託,所設問題必我所學、必我所能,不會超標,所考問題必然是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

在解答這類材料題時,一定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能敢於創新、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獲得高分的保證。

材料分析題是近年來歷史中考的必考題,也是很多學生日常考試中比較畏懼的題目之一,其實只要我們掌握了基本的歷史知識,運用了正確的解題方法,這類題目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難。

1、看題目

看懂題目,注意關鍵詞

(1)看清有幾問?謹防粗心漏答。(2)答題有何要求

如「依據材料」,則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與所學知識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結合所學知識」,則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語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請自己組織概括答案;

如「有何變化」,即從什麼變成什麼或「不同」,則要前後對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於史實答題;

如有「反映什麼」或「含義」,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問「啟示」,就要注意聯系現實,並且一定要圍繞主題來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實事求是,根據國情,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看到「工業革命」就想到「 教育 興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諧社會」、看到「污染」就想到「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看到「閉關鎖國」「學習西方」就想到「堅持開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還有時間、空間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時間段、某一國家……(在問中劃出來)

如對某種觀點的認識,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說出自己的論據。

如「評價」(或影響),要注意一分為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分析。

如「歸納」,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義。注意標好點子。

2、看材料

①、帶著問題,明確方向,提取有效信息。(在材料中把涉及到的與題目有關的信息勾畫出來,組織答案的時候有可能要用到。)

②、運用歷史觀點,聯系史實,站在歷史高度讀懂材料。

③、注意材料中的標點符號,尤其注意句號、分號、省略號。每一個句號、分號就是一層意思,往往就是一個得分點。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這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信息。

④、注意材料前 提示語 或引文出處。出處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作者,由此給我們隱形提示。

⑤、注意分值。一般1分即一個知識點,如3分肯定是三個知識點;2分是一個或兩個知識點。看分答題。

⑥、注意材料之間的聯系。每一道材料題一般都有一個主題。找出了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如:改革類;民族團結類;科技 文化 類;國家統一;國家建設類;反侵略類、戰爭等等,每一主題有每一主題答題的套路。

3、規范答題

①、嚴防錯別字。

②、根據材料回答的題,一定要結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關鍵詞語、 短語 ,或者截取材料的詞語組成一句話。)答題要把材料提煉,言簡意賅,避免整段抄襲。

③、結合所學知識的,答題盡可能用教材文字和觀點,史實准確,言簡意賅;

④、序號化:回答問題要注意按照問題的先後順序,再按時間、空間順序等依次作答,且標明序號。

4、「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這種問法,材料中的點子歸納完後,還要用教材中相關知識點進行補充。看分答題。

5、談看法、啟示、建議之類的題。一定要圍繞主題談,要幾則材料共同反映了一個什麼主旨弄清楚。這種題一般是1分或2分。如果是2分,至少要答2點。

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技巧,3個步驟要掌握好,

第一步,讀懂讀透閱讀材料

首先,要先閱讀題的設問,後讀材料。不少老師和學生會認為要先讀材料,後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較大的局限,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障礙更大,易於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了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才能知曉。因此,我們要先讀題目的設問。先讀設問的實質是使對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明確設問的要求,然後帶著設問有重點地讀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圖表、圖示等)展示給我們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從中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獲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間的聯系。有時一個材料題往往不止一則材料,有兩則、三則材料。這些材料從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時則分別聯系著兩個或多個不同的歷史事件。但閱讀時既要認真讀懂每一則材料的中心內容,不能把它們完全割裂開來,又要注意其內在聯系性,為下一環節的思考作準備。

第二步,找取相關信息點

要注意找設問與材料中的關聯點,要注意找取材料與課本關聯中的相似點,要注意找取材料論述的中心。

試題雖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設問,但迄今為止,任何一道材料題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里的關聯,一是指試題以教材知識為背景或依託,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教材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確定了材料與教材的某個或某方面重要知識的關聯,回答問題就不難了,甚至有的設問可以在教材中「對號入座」。

第三步,回答設問內容

①.注意答好第一問。一般情況下,一個材料分析題設好幾問,而設問大都是相互聯系著的。往往答對了第一問,其他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問時一定要細心,要注意對材料作多方面的考慮,既要考慮材料的顯性含義,又要分析材料的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確。

②.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③.注意設問分值。材料分析題每問分值不同,所以答題時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而分值大的則是要深入分析,回答問題應展開論述,詳加說明。

④.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緊扣題意,論從史出,答出重點。對於材料分析題的文字表達能力,歷年中考試題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材料分析題的答案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對問題作出准確地說明,嚴密地論證,並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感悟,有意識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另外,答案用語要規范.准確使用「應試語言」。

⑤.解答錯誤分析。一種是死摳教材,有的學生作材料題不太讀材料及題目就開始翻教材,以為教材是萬能的,希圖從教材中找到現 成語 句、段落成為理想答案。一種是野馬脫韁,這樣的學生做材料題根本不管教材上知識點,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準,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但往往不得要領。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相關文章:

★ 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思路

★ 高考文綜歷史論述題解答應對策略

★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評價類)

★ 高中歷史綜合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 高考歷史答題思路方法

★ 歷史主觀題解題思路分析

★ 高考歷史主觀題的答題技巧方法

★ 高考歷史12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整理

Ⅳ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訓練

學習對每個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們都知道學習代表未來,成績代表過去,學習成就人生,學習改變命運,學習可以致富,這些話語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學習真的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學習真的可以成就我們的人生,學習也確實可以致富。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訓練

中國古代史部分

一(分封制)

司馬炎(晉武帝)代魏後,認為曹魏失權是因為沒有強大的宗室拱衛中央皇室。鑒於宗族無力勤王的史實,在尚未統一全國時,就進行分封諸王,封27個同姓王,以郡建國。

西周、東周、漢朝,都曾經分封諸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於各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於混戰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

——摘編自義務 教育 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1)材料中「分封諸王」的制度名稱是什麼?

(2)閱讀以上材料,從「分封諸王的作用和影響的角度」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參考答案:(1)分封制。

(2)觀點:分封制鞏固了統治。

論述: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觀點:分封制威脅中央集權統治。

論述:西周分封諸侯,造成日後周天子面臨諸侯割據混戰局面束手無策,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統治;西晉初年,晉武帝認為曹魏削弱所封諸王的勢力,導致孤立而亡,於是大封同姓諸王。後來到晉惠帝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後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嚴重削弱了西晉中央政權的勢力,西晉從此衰落。

二(商鞅變法)

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戰國策·秦策》

觀點: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富裕強大。

論述: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通過獎勵軍功生產、承認土地私有、統一度量衡等 措施 ,使得秦國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論: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強大起來,說明變法是富國強兵之道。

三(秦始皇)

秦王朝開創的華夏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的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史歷盡滄桑,也曾戰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麼深重,由秦漢帝國開創的這一民族共同體問題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

——摘自《中華文明》解說詞

(1)秦朝的建立者是誰?

(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並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6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參考答案:(1)秦始皇。

(2)觀點1:由秦漢帝國開創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

論述:秦王嬴政統一全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各民族團結一致。漢武帝在位時,實現了經濟、政治、 文化 等方面的大一統局面。此後,中國歷史雖然經歷過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分裂割據時期,但最終會重新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例如:隋朝重新統一南北,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分裂割據的局面,開創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統的局面;元朝於1279年重新統一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分裂割據的局面,開創了元、明、清600多年大一統局面;民國時期,我國雖然經歷過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但最終還是實現了國家統一。

觀點2:秦始皇的統治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制度的基礎。

論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秦始皇還通過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車軌和貨幣以及文字,修築貫穿全國的馳道,加強中央集權,推動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制度的基礎。

四(漢武帝)

漢武帝在位54年,是中國古代統治年代比較長的帝王。漢武帝時代,西漢王朝開始進入全盛時期。漢武帝表現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跡。在他統治期間,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觀點: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論述:漢武帝繼位後,頒布「推恩令」、實行監察制度、北擊匈奴、通使西域、統一思想,從而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西漢王朝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尤其是其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不僅成為西漢王朝的正統思想,而且成為延續兩千多年的漢文化的主流形態。

結論: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使得西漢王朝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五(絲綢之路)

公元前1世紀的某一天,古羅馬的執政官凱撒大帝穿著燦若朝霞的絲織長袍進入劇場,在場的百官以及貴夫人們驚嘆聲此起彼伏,覺得凱撒大帝簡直帥呆了。後來才知道,凱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國絲綢縫制的,於是穿中國錦衣綉服,成為當時男女貴族的流行時尚。

觀點:絲綢之路架通了中西交往的橋梁。

論述: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等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 魔術 、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連接起來,成為東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結論: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架通了中西交流的橋梁。

觀點:絲綢之路促進了民族交融。

論述:絲綢之路開通後,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土族、滿族等民族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

六(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

材料:玄奘(602-664),為尋求准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歷經艱辛,十餘年中,行程數萬里,游歷百餘國。回國後,他譯出佛經1300多卷,精煉而准確。

鑒真(688-763),深明佛學,50餘歲時,受日本邀請,發願東渡。他排除千難萬險,歷時12年,經6次努力,最終到達日本。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築、雕塑、醫葯、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記錄他親歷的書籍名稱是什麼?

(2)從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並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

參考答案:(1)《大唐西域記》。

(2) 觀點1:堅韌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礎。

論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鑒真都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這是他們能夠成功到達目的地,實現人生理想的基礎。西漢的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樣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歷經十年,終於不辱使命,到達西域,最後回到長安,從而,開通了連接歐亞大陸的陸上通道——陸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觀點2:唐朝的對外交流具有主動性、雙向性。

論述:唐朝的對外交流具有雙向性。一方面,唐朝與亞非地區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天竺等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各國的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經濟文化交流中,成為一個開放的國家,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對之進行改造,使之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進一步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發展,使唐朝更加強大。

七(科舉制)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才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 方法 ,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 文章 ,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籠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清朝科舉制終於消亡。

從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制度須不斷生長,又須在現實環境、現實要求下生長。—選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中國科舉制誕生的標志是什麼?

(2)請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談其中一方面即可)

參考答案:(1)605年,隋煬帝設進士科。

(2) 觀點1:隋唐科舉制是一種公平、公開、公正的用人制度。

論述:隋唐科舉制不問門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參加科舉考試,考試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現了許多科舉出身的名相房玄齡、孔穎達等,因此,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才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觀點2:科舉制是封建統治者籠絡、控制讀書人的方法。

隋唐統治者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是錄用更多有才學的讀書人為中央所用,打破貴族世襲的局面,從而籠絡了許多有才學的讀書人。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採用八股取士,考試范圍僅限於四書五經,規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觀點作答,並且文體分為八個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觀點,造成讀書人為中試,成天攻讀四書五經,鑽研八股,而不講究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只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因此說科舉制是封建統治者籠絡、控制讀書人的方法。

觀點3:明清科舉制僵化了。

論述: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僅限於四書五經,陷入僵化,變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即考生必須按按指定觀點作答,並且文體分為八個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觀點。大部分讀書人為應考,成天攻讀四書五經,鑽研八股,而不講究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只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從而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觀點4:制度必須與時俱進。

論述:科舉制創立初,考試內容較多,而且形式多樣,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確實使中央政府籠絡了許多人才,造就了許多科舉出身的賢相。但到了明清時期,採取八股取士,其內容僅限於四書五經,觀點由朝廷指定,並且文體統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舉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舉制度因為其不能適應對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廢除,因此說,制度必須與時俱進,才會具有活力,不斷完善和發展。

八(古代建築與 傳統文化 )

①隋朝大運河,趙州橋

氣勢磅礴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貫穿五大水系,跨長2000多千米,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2014年6月大運河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霧」;橋身兩側的欄桿、欄板還有 雕刻 有石獅和龍形等花紋,十分生動精美----「石獅不語觀天下,游龍巡水界疆域」。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它的設計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築的先河,把人類造橋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觀點:大運河 趙州橋是驚世之作。

論述:隋朝的大運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的基礎上,貫穿五大水系,跨長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趙州橋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橋,它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築的先河,把人類造橋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

結論:大運河與趙州橋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結晶,體現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

②(長城和故宮)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得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以長城和故宮為例……明長城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重點設防地段多用磚石砌築,內填泥土石塊,工程堅固,形制結構更趨合理。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雙城乃至多道城牆,還在長城險要處構築空心敵台,既能「內衛戰卒」又可發炮 射箭 ,大大提高了長城體系的整體防禦功能……故宮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作品」,它的建築形式雄偉、庄嚴,而且嚴謹、和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級建築群,是東方藝術建築的結晶。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觀點:明長城與北京故宮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論述:明長城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形制結構上更加堅固合理,整體防禦功能大大提高;故宮建築形式雄偉、庄嚴,而且嚴謹、和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級建築群,是東方建築藝術的結晶。

結論:明長城與北京故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建築,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和富有創新能力的象徵。

③(文學,思想,中醫,科技)

觀點:豐富而優秀的中華文化遺產澤被後人。

論述: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根,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於人民,東漢時期編著的《傷寒雜病論》有著深遠的世界影響。此外,還有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自西漢時成為我國傳統主流思想以來,對人類的發展有著 重要意義,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可見,中華民族曾創造了許多優秀文化,並得到流傳,澤被後人。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訓練相關文章:

★ 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

★ 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

★ 高考歷史主觀題的答題技巧方法

★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評價類)

★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

★ 高考文科歷史答題技巧主觀題

★ 高中歷史考試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

★ 高考歷史備考建議及答題技巧

★ 歷史主觀題解題思路分析

Ⅳ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有哪些

高考歷史很多時候還是比較簡單的,沒有那麼多的花式問法,但是很多時候有一些同學還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數,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有哪些

1、亮明觀點。

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正確、錯誤之後一定要用明確的語句把你的觀點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練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下來)

2、用史實來論證這個觀點。

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經濟、 文化 、外交、社會生活。思路二:內因、外因。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思路五:以時間為線索選取史實論證。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步驟三:結論。用理論來論證這個觀點或寫 總結 性語言或評價性升華。(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課所學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課上所學原理為思路、為依據,用歷史的語言來表達。)

3、提供觀點型開放題設問方式?請選擇你認同的一種(或兩種)觀點,並簡要說明理由。

答題技巧:以宏觀和開放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和歷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從容與平和的心態,公正、客觀地分析每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1)選擇觀點,從題目提供的觀點中選出自己認為可以有力論證的觀點。(2)遴選史實,從所學的知識中搜尋和遴選可以例證觀點的史實。(3)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論證有力。

高中歷史選擇題的基本審題和解題 方法

1.弄清題目的時間限制。選擇題一般會提供較為明確的時間信息,但有的題目其時間要素不是顯性的,而是包含在題目的題干、材料或材料出處甚至是題目的釋文當中。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充分利用題目的表述,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教材,正確提取題目中有效的時間信息,確定其所述歷史現象的時間。

2.確定題目的空間因素。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空間因素即人類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本身的縱向和橫向觀察,只有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作縱向和橫向的觀察比較,才能明晰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空間概念。

3.把握歷史現象的性質或立場。每道選擇題均涉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性質,只有明確了其性質、立場,才能夠迅速區分題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現象和本質等因素,才能夠迅速確定正確選項。

高中歷史的選擇題在審題時應做到以下兩點

(1)審題干:要做到「四審」,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確題目結構,找出關鍵詞語,確定答題方向;第二,要界定題目涉及的時空范圍,以明晰答題范圍;第三,要弄清題目的基本類型,結合相應的答題方法進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確涉題概念、理論和觀念的內涵和外延。

(2)審備選項:要「四推敲」備選項,對症下葯。

第一,推敲備選項是否符合史實、基本常識;第二,推敲備選項是否符合題干要求;第三,推敲備選項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第四,推敲備選項之間是否存在並列、從屬、對立、因果關系。

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 經驗 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大全,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綜合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方法

★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

★ 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大題的答題技巧

★ 歷史論述題答題技巧專題訓練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思路

★ 高中歷史考試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

Ⅵ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是怎樣的

解題過程應把握好五個環節:讀(審題)、找(相關信息)、接(嫁接)、轉(轉換)、答(組答案)
1、讀(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前提或解題的基礎,審題一旦出錯,則整個解題都毫無意義。審題分兩步:
第一步是讀材料,建議帶著問題去讀,讀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處」(引言包括題頭、屬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哪一類;正文包括表格的標頭、圖片內的清晰字跡;括弧內的註解;明確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關鍵詞等限定詞,同時最好對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處包括文章的出處;出現的年代時間;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審問題,審問題要注意三個方面:首先要審中心詞,即答什麼(要將試題設置的比較復雜的設問,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的簡潔明了的而且符合試題要求的設問;是答原因還是影響意義等將試題「對號入座」);其次要審限定詞,主要指根據材料、依據所學知識還有時空等限定詞;問題內部的關系:並列、遞進、因果,後一問是前一問的答題依據。再次要審分值,正如量體裁衣,我們答題也要根據分值寫要點。文綜歷史科一般一個要點2--4分

Ⅶ 高中歷史論述題

  1. 論述題一般比較開放,材料什麼都有。但是或多或少和所學知識相關

  2. 根據熟悉的(就是課本中出現的內容)確定一個題目,越具體越好

    例如,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可以寫寫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等。

3.內容要分點論述,第一段總得說說,中國四大發明促進文化交流,其他文化發展,等等

第二段具體論述四大發明產生哪些影響,(記得課本中講過)。最後一段總的論述,中國四大發明推動世界進步什麼的

4.論述題要點。千萬不要跑題,要貼近主題;舉的例子至少三個,不超過四個,要具體例子,不要空的概念。

希望我的回答幫助到你。

Ⅷ 高中歷史論述題怎麼答

這題很難,因為無論你怎麼答,同意,不同意,還是有別的看法,只要說的有道理就給分,難就難在你的道理要站的住腳,有史實支持,個人覺得這個模式是正確的,
答題的話,就先說清史實,然後說這個史實對中國的影響,然後,評論這一影響產生的結果
這個題是幾分的?10分?那就分五點答,這個題是哪出的?怎麼還有錯字啊?什麼叫「劇烈庫侖」?什麼叫「觀點明確規定」?應該是「觀點明確」吧?
如果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就先解釋為什麼中國社會存大巨大惰性,然後再往下一條一條答。我要是命題人的話,會比較喜歡不同觀點,這個得分比較容易,不需要說太多,只要證明這個觀點是錯的就好了。
但我才疏學淺,還真沒看出來這個觀點哪裡不對
可以把每一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提一提,比如第一個就說中國皇帝對條約的簽訂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抱著「要盟不信」的思想,也孔子雲「要盟也,神不聽」,意思是要脅之下答應的事情,神靈都不會理睬,所以對簽訂的條約不予執行,所以引來了二鴉。
第二個階段代表人物是李鴻章,他及洋務派認為,中國與西方各國所差的只是堅船利炮,精良火器,只要學會了這些,就可以了,政治制度是先進的,而且是祖宗定下的,不需要改,也不能改。
第三個階段可以說,康梁等人,認為日本之所以能打敗大清,就是因為日本是君主立憲制度,所以要學日本,但因為中國的守舊勢力太強,沒有強大的政府基礎,也不像日本有「虛君」的傳統,所以變法失敗。
第四個階段,說孫中山,通過洋務派,維新派等前人的努力,中國的知識份子通過不斷的對外交往和學習,認識到了專制制度的落後,開始思考中國的出路,孫文的革命思想興起,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專制。
第五個階段,說說中國的進步學者吧,他們認識到只從制度上結束專制還不夠,關鍵要改變中國人民的思想,提高民智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

Ⅸ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分點來答。
一,XXXXX變革它總體上歷史地位,它的性質(如封建主的變革,奴隸主的變革,資本主義。。。)
二,XXXX變革在經濟上的作用,如解放生產力,發展了商品經濟,再或者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XXXX變革在政治上的作用,如推動社會進步,有利於民主政治成長,提高了行政效率,或者緩和階級矛盾,又或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穩定。
四,XXXX變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如帶動了民主思潮的形成,解放了思想。
五,XXXX變革在生活習俗上的影響,如改變了民族風俗。
答題時注意題目是如何問的,是影響還是作用(作用的話就不答負面影響了)
各學科的要點,我隨便說說我的心得吧。高中我選的是史地組合,地理學習主要靠理解,多看些圖,弄懂書上的理論,就沒啥了。語文考試需要積累,這需要平時下功夫。它也要很強的應試能力,對於現代文閱讀,一定要學會如何答題,這個技巧過多且需舉例,就不說了,建議你去咨詢語文老師。英語,數學,我想我是沒啥發言權力了。。。
呵呵,希望能幫到你。

Ⅹ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方法

歷史答題有時候對我們來說也有點難,那怎麼辦呢?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 措施 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 文化 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 總結 ,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

(1)生產力標准

(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階級的觀點

(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思路方法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綜合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 高中歷史材料題答題思路與歷史學習方法

★ 高中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及思路

★ 歷史大題解題技巧

★ 高中歷史解題思路與復習方法

★ 高中歷史的12種題型解題方法

★ 高中歷史主觀題答題攻略和要求

★ 做歷史題大題的思路實例講解

★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大全,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論述題怎麼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