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為什麼文學要尊重歷史傳統

為什麼文學要尊重歷史傳統

發布時間:2023-01-29 05:05:30

『壹』 中國古代文學怎樣體現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在體現世界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受此影響,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學、文學等人文科學各領域,也各自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卻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西方化的色彩。自「五四」以來,我們的文學理論體系逐漸西方化了,現當代文學批評體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學批評體系也在不自覺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學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語言,表面看起來還有一定的傳統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論術語卻是西方的。這些西方的理論有助於我們在世界范圍內認識中國文學,但是從根本上卻不可能很好地解釋中國古代文學現象,反而使人們對於中國古代文學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偏離歷史的事實和民族的傳統,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新世紀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如何堅持中國文化傳統?這應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要改變現在的古代文學研究模式,不僅需要我們在理論方面進行充分的探討,更重要的還是結合中國文學的特色而進行認真的研究和實踐。最近,有幸拜讀了楊樹增教授的《中國歷史文學史》,給了我極大的啟發,我想以此為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歷史與文學始終有著不解之緣。無論哪種形式的文學,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說起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學,我們也總是習慣於按朝代或時代來對其進行劃分,如先秦文學、兩漢文學、唐宋文學、近代文學等等。中國人早就認識到了文學的發展和時代變化之間的關系,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篇》中說得好:「時運交移,質文代變」,自「昔在陶唐」到「皇齊馭寶」,「蔚映十代,辭采九變」,於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說法,就不僅僅是人們描述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常用話語,同時也成為對其進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導。

但是要說起中國文學與歷史的關系,還遠遠不是如此簡單。文學的產生與發展不但受制於歷史的變化,其內容和形式有時竟也與史學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在中國的上古時期亦即先秦時期,以《春秋》、《左傳》等為代表的中國早期的歷史著作,同時也被我們稱之為「歷史散文」或曰「史傳文學」;反過來,像《詩經》這樣的文學作品,也被歷史研究者視為最珍貴最可靠的上古歷史文獻,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後世稱之為「史詩」,正所謂「六經皆史」、「六經皆文」。到了漢代以後,雖然隨著學術的分化而使中國的正統史學與文學的關系越來越遠,但是用文學來演繹歷史或者把歷史作為文學題材的現象並沒有消失。從遠在先秦的《穆天子傳》、《晏子春秋》開始而形成的雜史雜傳傳統,到漢代以後蔚為大觀,出現了袁康、吳平的《越絕書》、趙曄的《吳越春秋》、佚名的《漢武帝故事》、劉向的《列女傳》等一系列著作。由此而往,魏晉南北朝有軼事類小說;隋唐以後有歷史人物傳奇;宋代有講史話本;元代有歷史戲劇;明代有歷史演義小說;清代有歷史題材的說唱;現當代有歷史回憶錄、歷史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等等。它們的內容是「歷史」的,形式是「文學」的,「文」與「史」在它們身上如水乳交融一般,永遠也不可能分開,這無疑是一種重要的中國文化現象。

遺憾的是,多年來我們雖然在斷代文學史和分體文學史的研究中不斷地涉及這種現象,其中一些作品,也是傳統文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可是我們並沒有把它們當成一種特殊的中國文化現象來認識,自然也沒有人來揭示它的藝術特質,對它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詳細的考察。這對於全面地認識中國文學傳統來講,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楊樹增教授以其敏銳的學術眼光,看到了這一文學現象的重要性,並率先對它展開了系統的研究。他把這一類型的文學統稱為「歷史文學」,第一次對它的特質進行了具有科學意義的界定,對其發生發展的歷史進行了粗線條的描述,並寫出了第一部《中國歷史文學史》(先秦兩漢卷),這無疑是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作。

「中國歷史文學」是中國歷史與文學的完美結合,它既是以文學的筆法書寫的歷史,又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它在先秦時期就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由於自夏商周三代以來中國就逐步進入了「理性社會」,原本十分豐富的中國神話傳說被過早地湮滅;而史官文化的發達則使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重史的傳統。這使先秦時期的中國沒有產生像古希臘那樣長篇的史詩,可是卻產生了希臘人無法企及的歷史著作。如果說,正因為古希臘的神話與史詩的出現才會給西方文學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和武庫」,從而奠定了西方文學的文化傳統,那麼在中國,也正因為史官文化的發達,才使得先秦的歷史文學成為中國後世小說、戲曲等的重要文化源頭,甚至使其成為中國後世詩詞曲唱等文學樣式的「豐富的土壤和武庫」。我以為,楊樹增教授以此為切入點來研究中國文學,其意義是相當重要的。他不僅為中國歷史文學的本質給予定性,寫出了第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中國歷史文學史,而且還從一個新的角度揭示了中國文學獨特的發生過程、發展規律,有利於從世界文化的范圍內來更好地認識中國文學的內容形式及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確立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獨特地位。

我們知道,中國文學史作為一門新的學科,是在西方文學史觀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因而對中國文學史規律的認識,在不知不覺中也受到了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影響,這使得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習慣於按西方文學史的發展之路來評價和衡量中國文學史的發展。例如關於史詩,曾經有許多學者以古希臘的長篇史詩為標准,認定中國古代沒有史詩,這甚至被看成是中國古代文學不發達的標志。這種論斷自然是錯誤的,因而也引起了一些學者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詩經》中的《生民》、《公劉》、《玄鳥》、《長發》等詩,就是中國古代的史詩,它們雖然沒有古希臘史詩的長度,但是卻具備史詩的全部要素。這種解釋自然是有道理的。毋庸諱言,《生民》、《公劉》等史詩在規模的宏偉和內容的豐富上遠不能與荷馬史詩相比,若以此來進行比較,仍然不能說中國的古代史詩與同時期的古希臘的史詩一樣偉大。但我們並不能以此作為評價中國古代文學是否發達的標准,這是不公平的。因為在這種比較中,人們還是在不自覺中受制於西方文學的評判體系,仍然沒有脫離西方文學中心論的偏見。而楊樹增教授的研究則完全立足於中國文化傳統的實際,他以充分的事實說明,中國文學是在一種完全不同於西方文化傳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有著獨特的發生發展之路。這正如同楊樹增教授所說:我國古代神話史詩的不發達,「這與其說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短處』,不如將它視為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特點。中國文學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中國不曾發展出繁榮的神話文學、在荷馬史詩的時期也沒有產生出具有大型規模的敘事詩,但中國在當時卻找到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它那種全面、詳盡地反映歷史大變革的能力,甚至超過了荷馬史詩」。因此,我們不必為中國沒有產生古希臘那樣的長篇史詩而自卑,而應該為中國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文學傳統而驕傲。這對於站在世界范圍內全面而又正確地認識中國的歷史文學特色,其啟示意義是極大的。

楊樹增教授的《中國歷史文學史》給我的啟發,不僅僅是關於歷史文學方面的,而且還有關於中國文學其他方面的內容。「歷史文學」這一概念的提出之所以有意義,就因為它符合我們的民族文學傳統,是在民族文學傳統實際中概括出來的。他從民族文化的大背景方面著眼,從中國文化特徵的早期探源開始,從文學與史學以及其它意識形態的網狀聯系中理出頭緒,從紛繁復雜的中國文化現象中去把握其發展脈絡。楊樹增教授指出:「中國歷史文學發展的內在脈絡是中國歷史文學特質的形成及其演化,只有把握了這一點,才能清理出一條清晰的中國歷史文學自身發展的軌跡,這條軌跡要合乎中國歷史文學內在的發展邏輯。當我們將中國歷史文學特質的形成、演化置於中國社會歷史進程中去加以觀照時,便會發現:中國歷史文學特質的形成不僅與社會的發展相聯系,也與中國文學文體的演進相聯系。」有了這樣的理論指導和史的框架,楊樹增教授自然就把過去文學研究中難以涉及到、或者雖有涉及卻因為難以納入傳統的文學系統因而不可能進行深入研究的一些著作,如《山海經》、《穆天子傳》、《晏子春秋》、《燕丹子》等納入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歷史文學的范疇,並給它們設定了一個准確的文學史位置,同時得出了一些前人所未發的結論。由此推而廣之,我們不僅可以揭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學」的發展規律,也可以揭示詩歌、小說、戲曲、散文等中國其它文學樣式的獨特性及其發展規律。回想近一個世紀的中國文學研究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民族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從中國文學的實踐中來研究它,而是用一套從西方引進來的文學概念來規范中國古代文學。本來,在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僅包含現代學科意義上的狹義的文學,如詩歌、戲曲、小說等,還包含策論、章表、書記等其它在今天看來屬於非文學的文體形式。中國古代的文學概念,用章太炎的話說,那就是:「文學者,以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這一說法,「五四」以來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因為它缺乏現代的科學性,也和西方的文學觀念不符。從積極的方面講,「五四」以來的新文學觀把過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戲曲、小說正式納入了文學的殿堂,使詩歌、散文、戲曲、小說成為並立而行的四種主要文學形式,從而把在今天看來不屬於文學內容的東西如章表、書記甚至文字、訓詁等東西排除在文學之外。但是從消極的方面講,由於新的文學觀念不是來自於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事實的充分尊重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而是用西方的理論和當代人對於文學的理解的基礎上推衍出來後硬套在中國古代文學身上的。這樣在概括中國古代文學時便不免有削足適履之感,用這種文學的概念來概括中國古代文學,並不符合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實際,因而也不能完整地描述解釋中國古代文學現象,也不能很好地總結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規律。這起碼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用今天的文學觀念來論述中國古代文學,必然要砍掉其中一大部分在今天看來不屬於文學范疇的相當大一部分的內容,舉例來講,在中國古代的文學觀念中,「文」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今天所說的文學散文,還包括其它的政論應用等多種文章文體。可是在我們今天的文學史中,「散文」所佔的比重是相當小的。而缺少了對散文這一古代文學重要內容的全面敘述,一部中國古代文學史還完整嗎?第二,正因為我們用今天的西方的文學觀念來規范古代的文學,所以也嚴重地影響了我們對於中國古代文學內容以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在當前的文學史中,我們都把詩作為最典型的文學樣式來研究。可是我們都知道,早自《詩經》時代開始,我們對詩就有著獨特的理解。在古人看來,詩不僅承擔著抒情娛樂的功能,而且還承擔著教化的功能。在中國古人那裡,作詩從來就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活動,而是一種有著復雜意義的文化活動;要做一個好的詩人,首要的條件並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藝術寫作方面的技巧,而是修身到了何種境界,是否具有「原道」、「征聖」、「宗經」的本領。古人之所以把「詩三百」稱之為「經」,就因為看到了它裡面所包含的多種文化功能。「五四」以來,人們不再把「詩三百」當做「經」來看待,而只是當做一部普通的「文學作品」來研究,並美其名曰「恢復了《詩經》的本來面目」。現在我們應該仔細地想一想,這到底是「恢復」還是「破壞」了《詩經》的本來面目了。我以為,如果我們不從中國文化的獨特視角去認識《詩經》,我們就不會正確地解讀它,就不會理解中國詩學傳統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風雅」和「比興」,也不會對中國詩歌的文化精神以及其歷史發展做出合理的解釋。由此而言,充分地重視中國文學中的文化傳統,是我們實事求是地研究中國文學的重要前提。只有如此,我們才不會用現代人的概念來規范古人,把古人現代化,才真正體現了新世紀的科學精神。正是從這一意義上,我為楊樹增教授的《中國歷史文學史》的完成所感動,我以為,它的出現,不僅是近年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里可喜的新收獲,而且為新世紀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如何體現民族文化傳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文章來源:《江漢論壇》2002年第11期,中華文史網整理。)

『貳』 為什麼文學發展具有歷史承傳性它表現在哪些方面

後一階段的文學總是踩在前一階段文學的腦袋上的。比如,如果沒有詩經和楚辭,小說發展史,這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學的歷史繼承性的東西。

從樂府詩講述故事開始,到漢晉的志人志怪小說,再到隋唐演義,再到宋朝的話本,再到元朝劇本講述故事,再到明朝四大小說,接著是清朝,最後是現當代文學中的小說。

表現在方面體裁,題材,審美觀。

(2)為什麼文學要尊重歷史傳統擴展閱讀

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文學的發展,具有體地表現為文學的內容、形式的演變。

首先,是文學內容的演變。文學作品是作家對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每當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就給文學提供了新的社會內容和新的表現對象,同時,作家的審美意識也是隨時代而變化的。

因此,文學的內容總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演變的。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既有大量為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文學,又存在著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主性的文學。

各個時代的優秀作家,都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描寫了在封建制度下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生活情景,表現了他們的反抗和斗爭,顯示出他們的理想。在封建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這類具有民主性的文學作品的內容,還表現出各自的時代特色。

『叄』 為什麼文學發展具有歷史承傳性它表現在哪些方面

後一階段的文學總是踩在前一階段文學的腦袋上的。比如,如果沒有詩經和楚辭,小說發展史,這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學的歷史繼承性的東西。

從樂府詩講述故事開始,到漢晉的志人志怪小說,再到隋唐演義,再到宋朝的話本,再到元朝劇本講述故事,再到明朝四大小說,接著是清朝,最後是現當代文學中的小說。

表現在方面體裁,題材,審美觀。

(3)為什麼文學要尊重歷史傳統擴展閱讀

民族性、國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屬性之一。在世界歷史上,各民族、各國家分別在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性質不同、情節有別、風格各異的文化正劇。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

『肆』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

由於中國古代文學以生動而具象的方式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徵,又由於它廣泛、深刻地反映著傳統文化的其他部分的的內容,所以它的審美功能及認識功能歷久彌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伍』 傳記文學一定要尊重歷史事實嗎

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biographical literature)

記載人物經歷的作品稱傳記,其中文學性較犟的作品即是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徵是:以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描寫對象,所寫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須符合史實,不允許虛構。

在局部細節和次要人物上則可以運用想像或誇張,作一定的藝術加工,但這種加工也必須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邏輯。

在這一點上,它有別於以虛構為主的小說。

所寫的人物生平經歷必須具有相當的完整性。

在這一點上,它有別於只寫人物一事數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報告文學、人物特寫等。

它必須寫出較鮮明的人物形像,較生動的情節和語言,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在這一點上,它有別於普通的人物傳。

傳記文學一般採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說接近。

這種文體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

古代傳記文學大體上包括兩類,一類是歷史傳記文學即史傳文學,一類是雜體傳記文學即雜傳文學。

司馬遷是第一位史傳作家,他的《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列傳」,幾乎都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一些歷史人物傳記具有犟大的藝術魅力。

司馬遷開創的以人物描寫為中心的「紀傳體」,成為以後歷代正史的標准文體。

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沈約的《宋書》,李延壽的《南史》、《北史》,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都包含一些較出色的史傳文學篇章。

雜體傳記文學包括史傳之外的一切具有傳記性質的作品,如碑誄、傳狀、自傳等。

秦漢時期即已出現這類作品,但它的發達興盛,主要在唐代以後,至明清尤盛。

雜傳作家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宋濂、顧炎武、黃宗羲、戴名世、全祖望等。

雜傳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傾向也更鮮明犟烈,有許多優秀篇章。

專門成集的有《列女傳》、《聖賢高士傳》、《高僧傳》、《明儒學案》、《國壽錄》等,更多的作品則編入各家的文集中。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書和個人的傳記逐漸分家;「五四」文學革命以後,文學創作又從一般的文學作品中獨立出來——史、傳、文三者的關系發生明顯的變化,傳記文學也由傳統的體裁向現代的文體演變。

因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為新文學作家中很少有人專門創作這種邊緣性文體的作品,在一個時期里傳記文學顯得比較沉寂。

由文史學者朱東潤撰寫的《張居正大傳》,被公認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外,象魯迅的自敘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長篇自傳《反正前後》、《創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傳記文學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回憶錄和人物傳記等文體的繁榮,這種情況有所改觀,陸續產生了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傳記文學出現興盛的趨勢;特別是一些英雄模範人物的傳記文學作品(如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等),成為流傳很廣的青年讀物。

《人物》、《名人傳記》等刊物也經常刊些傳記文學作品

『陸』 談談文學與歷史的關系

文學與歷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關系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來源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二、聯系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6)為什麼文學要尊重歷史傳統擴展閱讀

歷史起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柒』 文學與歷史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清 黃人 《<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毛澤東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 《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編輯本段詞語意義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相關書籍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范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我個人認為,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是真實存在的,而文學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也許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文學存在於歷史之中。

『捌』 你怎樣理解文學的文化意義

文學的文化意義有以下幾點。
1、文學的歷史傳統文化意義。
文學的歷史傳統文化意義是一個關於「根」的關系,即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延續性關系在文學上的血肉表現,從這個意義上可以發現文化是指一個社會群體的「社會繼承」。作家的創作活動與歷史學家的寫作有相同的一面:追憶。不過文學家是在虛構想像中追憶。文學家 和文學讀者都是在歷史語境和歷史延續性的生活中生存著,都以歷史化的「集體無意識」 重建一個文學文本,所以文學作品中的歷史傳統文化意義以潛在的沉默的狀態存在著。文學 作品體現了現在與過去的歷史對話,所以文學作品既有現在性,又有歷史性,甚至還有未來性。偉大詩人TS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一文中作過精闢的表述:
歷史感蘊含了一種領悟,不僅意識到過去的過去性,而且意識到過去的現在性 。歷史感不但驅使人在他那一代人的背景下寫作,而且還使他感到:荷馬以來的整個歐洲文 學和他本國的整個文學,都是一個同時性的存在,構成一個同時性的序列。這種歷史感是對永恆的領悟,也是對暫時性的領悟,也是對交融在一起的永恆與暫時的領悟。正是這種歷史 感使一位作家成為傳統性的。同時,也使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時間中的地位以及他和當代的關系。Ritchter, D.H.,ed.,The Critical Tradition,New York:St.Martin, 1989,P.467.
這就涉及題材、母題、意象、意境、典型、情節、文體、手法等的原型問題,原型 就是在文 化史上、文學史上反復出現的文化形象,它本質上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中國文學史上反復出現的
月亮、芳草、流水、竹子、蝴蝶、飛鳥、漁父、微雨、黃昏、夕陽、憑欄等意象 ,還有大團圓結局方式,痴情女子負心漢、忠孝不能兩全、才子佳人、棒打鴛鴦、忠奸對立、官逼民反等敘事模式和母題,其背後就是因果報應、輪回轉世、濟度、黃泉、靈魂不死 、因緣、色空、人生如夢、自有天報、俠義、清官、天意、自然法則等文化觀念模式。 程金城:《試論中國文學原型系統》,《文學評論》1996(3)。原型形象就是一 個 民族的典型情感、審美觀念的知覺方式。文學的歷史傳統文化意義從這里得到最頑強的表現 。
2、文學的地域文化意義。
地域文化由地理環境與風情習俗、地域歷史、地域經濟、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方言、地域人群的文化心理性格等構成一個整體結構,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形成一種地域文學的文 化特色。宋代庄綽的《雞肋篇》說:「大抵人性類其土風。西北多山,故其人重厚朴魯;荊楊 多水,其人亦明慧文巧,而患在清淺。」同樣是中國文化之根,楚文化、秦文化、吳越文化 、嶺南文化、齊魯文化都不同,賈平凹、張承志、汪曾祺、韓少功、李杭育、鄭萬隆等人的小說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意味。勞倫斯說:「每一個大陸都有其地域之靈。每一個人都被 某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這就是家鄉和祖國。地球上的不同地點放射著不同的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學氣體,不同的星座放射著不同的磁力--你可以任意呼喚它。但是 地域之靈確是一種偉大的真實。尼羅河峽谷不僅出產穀物,還造就了埃及國土那了不起的宗教 。中國造就了一切中國的事物,將來也還是這樣。但舊金山的中國人將在某一天不成其為中 國人,因為美國是一個大熔爐,會熔化他們。」[英]勞倫斯:《地之靈》,見《勞倫斯 文藝隨筆》,42頁,桂林,灕江出版社,1994。文學的地域文化意義核心在地域文化精神和地域文化性格,由此進一步追究這一文化精神和性格是如何生成的。
3、文學的現代性文化意義。
現代性文化意義作為從西方文明發源,自16世紀以來逐漸形成的一種全球性文化主題,相對 於前現代、傳統、古代的現代化意義。它是一種全人類趨向於未來理想追求的文化意義,在經濟文化、政治文化、生活文化、藝術文化、科學文化、都市文化、教育文化、哲學文化等 全方位顯現出一種現代化意義,是一種全球化對話的文化內涵,在現代文學方面,呈現出對個體生命、生活世界、情感心靈、感性審美的新表現張法:《現代性與全球文化四 方面》,《文藝研究》1999(5)。。現代性文化意義雖然是一個復雜的未定的意義,但在世界近代以來的文學中不斷反映出來,最突出的是產生了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現代意 識,關心人的內在追求(精神需要、人格實現、個性獨立等),在文學方面突破了單一的社會 反映和社會批判模式,而走入人類靈魂的深處,從人性復雜多樣性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人類 社會行為的動因,極力張揚人的現代性的偉大內涵。現代性的文化意義全面反映在文學形象的整體上。如按旅美華人學者李歐梵在《現代性的追求》一書中所說,中 國文學進入現代階段,其特點在於它的那種感時憂國精神,這種感時憂國精神是針對中華民 族被精神上的疾病苦苦折磨,因而不能發憤圖強,也不能改變它自身所具有的種種不人道的社會現實。於是這種主題有三種層面:一是把中國看作一個精神上患病的民族,而與現 代性產生一種尖銳的對立,現代性意味著對傳統的反抗和叛逆,並追求一種新的知識;二是對社會-政治制度的批判;三是特別著眼於個人、命運和個人主義的精神表現。這是中國 現代文學追求現代性文化意義的三種具體內涵特徵。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1 77~178頁,上海,三聯書店,2000。
4、文學的人學文化意義。
如前所述,文學是人學,從根本上說,文學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是對人的精神關懷。文學作為人學所體現的文化意義是對人的生存境遇和命運,對人的生存意義,對人與人、人與自然關 系的意義,對人類未來的表現和追問。文學作為人學是對以「人」為中心的「形象研究」。文學作為一種文化樣式,其人學文化意義則是對人的最廣泛內涵的整合表現,包括傳統 文化、地域文化、現代文化的沖突交融,人在種種文化多層重疊的力量中被制約,在其中 作為一個圓型人物表現出復雜的性格。魯迅的《祝福》表現了祥林嫂作為一個人的文化悲劇,表現她在封建文化境遇中無法生存下去的文化命運,但同時也表現祥林嫂備受摧 殘的精神悲劇,包括她的意識和潛意識;小說還同時表現了在魯鎮所有人中存在的文化生態環境,正是這個文化生態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劇。而小說中的「我」,既是祥林嫂靈魂審問的對象,從中發現自己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又是悲劇的「看客」,最終為了逃避而離去,「我」又是這個文化悲劇的反思者、批判者,從而成為中國封建文化和現代文化 之間的漂泊者。正是在「我」、祥林嫂、魯鎮三者間體現出文學的人學文化意義的深 刻復雜。西方現代派中的存在主義文學,表現了人生活在異化困境中「荒謬」的文化境遇,於是提出了自由選擇的文化問題,
這便使小說具有了哲學文化意蘊。中國古代的山水田園詩 既有對封建專制統治的不滿逃避,也表現了人對大自然的親和情懷和逍遙游理想追求的文化意義。對文學形象意蘊的理解,從人文精神的角度闡釋會得到深刻的領悟。沈從文的小說 表現的湘西地區原始性的民情、民風、民俗,是作為一種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存在的。他對穴 居山洞、獵獸充飢、對歌定情、鄙視金錢、原始野性的愛、無拘無束生活的詩意描寫,是作 為與嘲諷現代城市文明對比而存在的,在沈從文的深層文化意識里,原始人所留下的古樸的民情民風民俗似乎更適合現代人的生存。這種人文精神的取向選擇與文化理想和文化 觀念有關,不能對此簡單理解。簡單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觀點去看,許多文學作品便會失去存在的價值。從人學的文化意義看作品,會看到文學很執著地叩問人的生存意義:人為什麼 活著 ?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不幸?什麼是愛情?什麼是親情、友情、鄉情、愛國之情、民族感情?什 么是人的責任和人道主義?文學作品都有活生生的表現。
文學還有其他的文化意義,主要的是上述四種。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由此承載著綜合、廣泛、豐富復雜的文化意義。從文化這個最廣泛的角度和著重從精神形態的文化來觀照 文學,是為了追求文學最豐富最深厚的意蘊,是為了使文學升華到更高的層次。當我們追究文學背後的文化心理狀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緒、民族 性格等,便可以提升和擴展文學功能的理解,人類便可以從文學中發現許多新的東西,文學便有了永恆的價值。魯迅的作品為什麼居於中國文學的高峰,因為他的作品是對中國人國民 性的解剖和文化反省,是和全民族一起進行文化懺悔,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對現代性文化的呼喚。魯迅的作品和《紅樓夢》一樣,帶有中國傳統文學缺乏的「懺悔文化意識」。懺悔文化意識是對自己人性的缺陷和社會弊病的懺悔,這是一種悲劇意識,正是由於《紅樓夢 》 和魯迅的出現,中國現代文學才有新的追求高度。從文學批評的角度看,文學的文化批評使文學的理解獲得了新的廣度、力度和深度。楊義的《20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從文化意識 、文化選擇、文化原因、文化深度、文化內涵、文化取向、文化契機、文化心理素質、文化類型比較、文化素質差異、文化情致、都市文化意識、文化歸屬、文化品格、文化心理大調 整等15個文化視角去看20世紀的中國小說,重寫了一部中國現代小說史。

『玖』 國家為什麼要尊重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炎黃子孫的財富,是從祖祖輩輩一代代傳下來的.它是我們的根,沒有這些悠久的傳統文化就不會有我們的今天.傳統文化代表著我門我們民族的文化,是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開擴者.我認為傳統節日對於我們青少年,以及個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忽略的.雖然,潮流很時尚,大家也非常喜歡,但是我們應該做到時刻注重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觀點.

『拾』 為什麼說文學藝術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

出自毛澤東《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

文學藝術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研究文藝的基本原則與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的關系,也就是研究文藝的共同性和差異性、一般性與個別性的關系。毛澤東所提倡的文藝的民族化,首先是要尊重本民族的傳統和創造,把本民族的東西研究透,以便掌握他的發展規律。一部文藝作品所表現出的民族形式,不可能是抽象的,它包括著民族的風俗習慣、民族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的民族特徵和民族語言等諸因素。文學的民族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言的運用。我們的民族文學語言,經過幾千年的千錘百煉,用來表達人物的心理狀態、思想感情,其准確和獨特的程度幾乎近於神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文學要尊重歷史傳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